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xity estimation of image sequence for automatic target track
1
作者 WANG Xiaotian ZHANG Kai YAN Ji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672-683,共12页
In the field of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and tracking,traditional image complexity metrics,such as statistical variance and signal-to-noise ratio,all focus on single-frame images.However,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a... In the field of 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 and tracking,traditional image complexity metrics,such as statistical variance and signal-to-noise ratio,all focus on single-frame images.However,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about the complexity of image sequence.To solve this problem,a criterion of evaluating image sequence complexity is proposed.Firstly,to characterize this criterion quantitatively,two metrics for measuring the complexity of image sequence,namely feature space similarity degree of global background(FSSDGB)and feature space occultation degree of local background(FSODLB)are developed.Here,FSSDGB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global background to introduce false alarms based on feature space,and FSODLB re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rget and local background based on feature space.Secondly,the feature space is optimized by the grey relational method and relevant features are removed so that FSSDGB and FSODLB are more reasonable to establish complexity of single-frame images.Finally,the image sequence complexity is not a linear sum of the single-frame image complexity.Target tracking errors often occur in high-complexity images and the tracking effect of low-complexity images is very well.The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edian(NTM)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complexity of image sequenc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ric is more valid than other metrics,such as sequence correlation(SC)and interframe change degree(IFCD),and it is highly relevant to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automatic target tracking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ITY of image sequence FEATURE space similarity DEGREE of global background(FSSDGB) FEATURE space OCCULTATION DEGREE of local background(FSODLB) grey relational method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edian(N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块分组的三相MMC简化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2
作者 胡存刚 徐婉伦 +1 位作者 杨伟业 刘碧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的矢量选择与时序设计较为复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子模块分组的MMC简化SVPWM方法。首先,将MMC系统按分组规则划分为若干个虚拟子单元,从而将系统级调制问题分解为单元级控制...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的矢量选择与时序设计较为复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子模块分组的MMC简化SVPWM方法。首先,将MMC系统按分组规则划分为若干个虚拟子单元,从而将系统级调制问题分解为单元级控制。其次,针对每个虚拟子单元,根据相参考电压矢量的运行区间,选择合适的电压矢量,并优化作用时间分配,通过载波移相技术协调各子单元间的调制信号相位,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桥臂电压及相间电压的动态均衡。同时,为使系统子模块之间、桥臂之间、各相之间维持稳定,对所选矢量开关状态的作用时序进行设计。最后,对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SVPWM在保障MMC良好输出性能的同时,简化了矢量选择和时间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空间矢量调制 子模块分组 矢量时序设计 算法简化 虚拟子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许道洲 罗树彬 +4 位作者 夏好成 冯国平 许蕾 肖文丰 吕海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7例,均有骶神经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术前均行腰骶部X线片、CT检查及3.0T磁共振常规平扫与SPAC... 目的:探讨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7例,均有骶神经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术前均行腰骶部X线片、CT检查及3.0T磁共振常规平扫与SPACE-STIR序列扫描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对7例患者术前的腰骶部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STIR序列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骶神经损伤,其中S1神经根损伤5例,S2神经根损伤2例。术前X线片、CT检查均诊断为骶骨骨折,DenisⅡ型5例,Ⅲ型2例,但不能显示有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磁共振常规平扫不能直接显示骶神经根损伤;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显示骶神经根中断2例,骶神经根受推压移位3例,骶神经根水肿增粗5例,诊断为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SPACE-STIR序列扫描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3.0T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可直观显示骶骨骨折引起的骶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骶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 space—STIR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SPACE序列在诊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许道洲 夏好成 +5 位作者 罗树彬 吕海莲 冯国平 许蕾 肖文丰 王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不同序列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上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序列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32~53岁,平均34岁。椎... 目的:探讨磁共振不同序列在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上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序列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32~53岁,平均34岁。椎间孔内侧型2例,椎间孔外侧型2例,混合型1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在平扫矢状位椎间孔层面上表现为椎间孔内和(或)外软组织肿块信号,形态多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T2WI轴位呈等或混杂信号,边缘不清,T2WI冠状位呈位于孔内和(或)外软组织肿块信号,硬膜囊受压,强化扫描呈中央不强化,周边环状强化信号;SPACE序列冠状位椎间孔周围出现异常低信号,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并与线状马尾神经根相交;SPACE—STIR序列显示受压移位的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呈“腋下网球”样征象。结论:在磁共振SPACE序列上能直观地显示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空间关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盘 椎间盘 突出 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space—STIR序列 space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骶丛神经异常的显示 被引量:7
5
作者 毛丽娟 何绍富 +4 位作者 王朝阳 李美芝 胡仰玲 王梦意 张小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讨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骶丛神经异常的显示价值,并与增强3D VIBE序列进行对比。【方法】病例组包括3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包括20名健康女性,均接受盆腔MRI检查,包括对比增强3D STIR SPACE... 【目的】探讨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骶丛神经异常的显示价值,并与增强3D VIBE序列进行对比。【方法】病例组包括3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包括20名健康女性,均接受盆腔MRI检查,包括对比增强3D STIR SPACE序列和增强3D VIBE序列。评估骶丛神经显示的图像质量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骶丛神经侵犯。【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中,3D STIR SPACE序列和3D VIBE序列均能很好地显示骶丛神经纤维(P<0.001)。阅片者应用3D-STIR-SPACE序列对病变的诊断信心分数一致性较强(Kappa=0.684,P<0.001),应用3D-VIBE序列的诊断信心分数一致性一般(Kappa=0.130,P=0.386)。【结论】对比增强T2-SPACE序列和3D VIBE序列能够清晰显示骶丛神经,前者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骶丛神经异常的显示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增强 3D STIR space序列 子宫内膜异位症 骶丛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袁焕初 郑晓林 +4 位作者 邹玉坚 范宪淼 张坤林 黄小兰 陈仰昆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脑血管壁成像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行MRI常规序列和3D SPACE序列检查、符合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3D SPACE序列行冠状面T1WI-FS、T2WI-FS和T...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脑血管壁成像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行MRI常规序列和3D SPACE序列检查、符合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3D SPACE序列行冠状面T1WI-FS、T2WI-FS和T1WI-FS增强扫描、曲面重建(CPR),在CPR图像上行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斑块断面重建。分析动脉硬化斑块的以下MRI表现:病变数目、狭窄长度、断面血管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内膜的完整性。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和测量增强的信号值。根据T2WI、DWI等表现等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组1)、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和无脑梗死组(组3),比较各组病变MRI表现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CPR显示共61处位于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性病变。MRI表现为节段性或局限性狭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T1WI和T2WI呈高、稍高或等信号,强化程度主要为明显、中度,血管内膜多不完整。急性脑梗死组(组1)19例,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11例,无脑梗死组(组3)10例。组1狭窄长度、T1WI-FS和T2WI-FS的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均高于组2和组3,组2、组3依次降低。急性脑梗死组的管腔狭窄程度为0.729±0.209,明显高于组2和组3(分别为0.482±0.232和0.406±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增强的信号值分别为408.83±137.56、306.65±114.05、201.24±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大脑中动脉及其管壁硬化性病变具有一定优势,能显示动脉硬化斑块的多种MRI表现,且急性脑梗死、非急性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各种MRI表现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3D SPACE序列对大脑中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显示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3D space序列 大脑中动脉 动脉硬化 斑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像元TDICCD的时序设计与优化
7
作者 曹伟 于正阳 +3 位作者 李映宝 李玲月 万旻 杨亭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为解决水平方向均匀细分求和时序下成像电路系统信噪比和级数线性度不满足相机指标要求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超大像元TDICCD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水平方向非均匀细分求和时序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加长模拟信号复位参考保持时间,... 为解决水平方向均匀细分求和时序下成像电路系统信噪比和级数线性度不满足相机指标要求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超大像元TDICCD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水平方向非均匀细分求和时序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加长模拟信号复位参考保持时间,减少中间电荷包收集时间、加长最后电荷包收集时间等3个方面进行时序优化和软件设计,使得相关双采样的前后采样区域分别增大了3倍和1.7倍以上,提高了采样可靠性,并完成了成像电路系统的硬件设计和性能测试验证。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超大像元TDICCD所有谱段的信噪比均大于67 dB,级数线性度均优于99%,满足相机指标要求;同时,在轨图像纹理清晰,谱段层次分明,该方案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了应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像元 相关双采样 细分求和 TDICCD 时序 航天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小茧突变体sc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分析
8
作者 吴赛 王闪闪 +4 位作者 赵巧玲 朱娟 王梅仙 唐顺明 沈兴家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航天蚕Bombyx mori后代小茧突变体sc的幼虫发育缓慢,食桑量少,推测其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基因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sc突变受一对位于家蚕第3连锁群的隐性基因控制,但其控制基因并未被鉴定。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析sc与... 【目的】航天蚕Bombyx mori后代小茧突变体sc的幼虫发育缓慢,食桑量少,推测其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基因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sc突变受一对位于家蚕第3连锁群的隐性基因控制,但其控制基因并未被鉴定。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析sc与航天蚕后代正常茧品系TG的转录组数据,为sc突变体相应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sc和TG 5龄第4天幼虫的头部和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DEGs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qRT-PCR验证随机选取的DEGs在sc和TG中的表达量。此外,利用qRT-PCR调查感兴趣基因在sc中的表达量。【结果】TG vs sc比较组头部检测到1528个DEGs,其中820个上调表达,708个下调表达;TG vs sc比较组中肠检测到1401个DEGs,其中683个上调表达,718个下调表达。GO分析表明头部和中肠DEGs在生物学过程中,大多数DEGs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在分子功能中,大多数DEGs参与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转运蛋白活性和ATP依赖活性等。头部和中肠DEGs均涉及Hippo,Insulin和mTOR等与家蚕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qRT-PCR分析显示,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与TG相比,sc中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BMSK0008105,BMSK0009907,BMSK0002689,BMSK0000286,BMSK0012340和BMSK00083629等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结论】sc和TG中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通过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器官发生和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小茧突变体sc的体型发育。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sc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家蚕体型调控研究积累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航天蚕 小茧突变体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馈风电场柔直并网系统的近工频振荡分析与抑制
9
作者 杨煜 吕敬 +2 位作者 王潇 王干尧 蔡旭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3-604,I0012-I0015,共16页
为了揭示双馈风电场经柔直送出系统的近工频振荡机理并提出有效的近工频振荡抑制策略,首先,基于谐波状态空间法建立了计及负序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和柔直送端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详细阻抗模型,并通... 为了揭示双馈风电场经柔直送出系统的近工频振荡机理并提出有效的近工频振荡抑制策略,首先,基于谐波状态空间法建立了计及负序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和柔直送端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详细阻抗模型,并通过扫频验证了理论阻抗的准确性;然后,使用阻抗分析法揭示了双馈风电场与送端柔直间产生近工频正、负序振荡的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锁相环和电流内环是产生近工频振荡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风电柔直送出系统近工频振荡抑制方法,该方法在风电机组锁相环中附加阻尼控制环路,实现了近工频正序振荡抑制。最后,搭建时域仿真模型复现了实际工程中发生的近工频振荡,验证了所提振荡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双馈风电机组 正序振荡 负序振荡 锁相环 谐波状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β在极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预警价值及机制初探
10
作者 朱晗懿 石欢 +1 位作者 俞创奇 郑凌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1-672,共12页
目的·探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在预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索影响IL-1β释放的关键机制、关键细胞亚群及OMSI患者免疫细胞间通信网络。方法·选... 目的·探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在预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索影响IL-1β释放的关键机制、关键细胞亚群及OMSI患者免疫细胞间通信网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OMSI患者共62例,包括中度感染20例、重度感染21例和极重度感染2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极重度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上述指标预测极重度感染的能力。分别选取2例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结合2名健康对照(GSE224198)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分析,明确促炎关键细胞亚群及关键基因随着感染程度加重的变化趋势,通过CellChat分析细胞间通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及Westernblotting验证PBMC中炎性小体激活水平。结果·与中度和重度感染患者相比,极重度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P<0.05)和IL-1β(P<0.05)水平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显示IL-1β是极重度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14,95%CI 1.256~2.621,P=0.002)。联合IL-1β和PCT预测极重度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3。scRNA-seq显示,感染加重过程中单核细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基因、IL1B基因表达持续上调,中间型单核细胞是表达IL1B基因的主要细胞亚群。IL-1Β-IL-1R信号通信、趋化因子配体(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C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信号通信在单核细胞中显著增强;T细胞与单核细胞间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信号通信亦显著增强。随着感染的加重,外周血NLRP3和IL1B的mRNA水平逐渐升高,NLRP3、caspase-1 p20、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IL-1β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升高。结论·联合入院IL-1β和PCT水平可有效预测OMSI极重度感染。感染患者PBMC中NLRP3炎性小体激活。IL-1β的升高与中间型单核细胞密切相关,同时单核细胞介导的IL-1Β-IL-1R、CCL、ICAM信号通信及T细胞介导的MIF信号通信共同促进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白介素-1Β 中间型单核细胞 单细胞RNA测序 细胞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响应及其开挖顺序研究
11
作者 钟健云 朱江伟 +3 位作者 张营 柴建国 徐兵兵 刘晓林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深圳市龙岗区坪南路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隧道衬砌内力变化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隧道的拱顶沉降、中夹岩柱稳定性与衬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 以深圳市龙岗区坪南路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分析隧道衬砌内力变化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隧道的拱顶沉降、中夹岩柱稳定性与衬砌受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临近中夹岩柱侧拱腰与拱脚为结构易失稳点,施工中需做加固处理;相比于大断面先行,隧道小断面先行时,大、小断面拱顶沉降、衬砌弯矩和轴力分别最多减小16.1%、10.6%、12.5%,同时提高中夹岩柱稳定性,水平应力和竖向位移分别最多减小16.7%和28.3%,利于其结构整体安全性;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结果对比分析,轴力与弯矩最大值误差分别控制在12.5%和16.5%以内,数值结果整体趋势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较好地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因此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遵循“小断面先行、大断面后行、后行洞远离中夹岩柱区域先行”的原则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非对称小净距隧道 数值计算 现场监测 开挖顺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弱电网下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转子侧变流器优化策略
12
作者 徐上 谢震 +3 位作者 杨曙昕 李梦杰 杨淑英 张兴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5,共11页
双馈风电机组在不平衡电网下运行时,系统存在正、负序通路,而随着电网强度减弱,机网耦合加剧,不平衡定子电压的扰动将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为研究弱电网下双馈风电机组不平衡运行以及稳定机理,首先,构建了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小信号状态空... 双馈风电机组在不平衡电网下运行时,系统存在正、负序通路,而随着电网强度减弱,机网耦合加剧,不平衡定子电压的扰动将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为研究弱电网下双馈风电机组不平衡运行以及稳定机理,首先,构建了构网型双馈风电机组小信号状态空间模型,基于系统模型对正、负序转子电流控制进行稳定性及不平衡度分析。然后,提出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优化控制策略,以实现弱电网下对不平衡定子电压、电流的协同补偿,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所提策略有效提高了不平衡弱电网下双馈风电机组的稳定性。最后,通过硬件在环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双馈风电机组 不平衡电网 构网型控制 负序控制 状态空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地场景下OTFS系统的一种峰均比抑制算法
13
作者 宋强健 陈雨濛 朱立东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1,共12页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在高多普勒环境下可实现可靠通信,适用于卫星通信等高动态场景。然而,其峰值与平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易超出功放线性范围,导致非线性失真。部分传输序列(p...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在高多普勒环境下可实现可靠通信,适用于卫星通信等高动态场景。然而,其峰值与平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易超出功放线性范围,导致非线性失真。部分传输序列(partial transfer sequence,PTS)算法通过对数据符号分块再选取合适的旋转因子可以抑制PAPR。为提高PTS算法抑制PAPR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灰狼优化(improved grey wolf optimizer,IGWO)算法的PTS算法,即IGWO-PTS算法,以适应离散组合优化问题并获得更优的子块划分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PAPR抑制能力。推导证明了当相位旋转因子集合元素具有旋转对称性时,相位旋转因子组合空间可以收缩为原来的1 K(K为集合中元素个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仿真实验表明,IGWO-PTS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具有更好的PAPR抑制性能,并且在星地高动态场景下可以保持良好的传输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与平均功率比 部分传输序列算法 改进的灰狼优化算法 空间域收缩 正交时频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尖灭的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应用——以广西北海市为例
14
作者 张永旺 庞世龙 +3 位作者 花卫华 张文 段剑超 宿紫莹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4-1186,共13页
【研究目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维地质模型是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的基础工作之一。针对现有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中地层分区范围不准确的问题,从模型精度的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影响因... 【研究目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维地质模型是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的基础工作之一。针对现有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中地层分区范围不准确的问题,从模型精度的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影响因素的地层尖灭位置合理计算方法。【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考虑地层厚度、钻孔间距、地层埋深、单孔控制范围等因素,在追踪地层分区时确定尖灭位置,由此构建出精度更高的地层曲面。【研究结果】以广西北海市为研究区,利用该区域的钻孔、剖面等实际地质数据,首先建立了统一的地层层序并生成了地层.分区约束,随后成功构建了北海市精细化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通过钻孔数据回代验证和剖面对比分析对模型质量进行了评价,并与传统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显示,该方法构建的模型在关键区域的地层形态与实际钻孔揭露情况吻合度更高,地层接触关系处理更为合理。【结论】提出的基于影响因素的地层尖灭位置计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尤其在处理含复杂地层(如尖灭、不整合接触等)的地质结构时表现出明显优势。与传统建模方法相比,该方法构建的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更为吻合,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可靠的解决思路,对城市地下空间精细化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三维地质建模 统一地层层序 地层尖灭 地层分区 模型质量评价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OTFS系统的扩频峰均比抑制
15
作者 宋强健 朱立东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8-646,共9页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技术因其在多普勒频偏和时延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正逐渐应用于高动态场景中。作为一种多载波调制方式,尽管OTFS技术在高速移动通信中表现出色,但其高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 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调制技术因其在多普勒频偏和时延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正逐渐应用于高动态场景中。作为一种多载波调制方式,尽管OTFS技术在高速移动通信中表现出色,但其高峰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依然亟待解决。高峰均比问题容易导致OTFS信号出现非线性失真,降低信号质量,进而影响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为了有效降低OTFS系统信号波形的峰均比并提升系统的整体传输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扩频的OTFS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案。具体而言,通过软扩频和直接序列扩频的方式在时延-多普勒域内对OTFS信息符号进行扩展,利用Zadoff-Chu(ZC)序列良好的自相关性和恒模特性以及m序列良好的自相关性,能够显著抑制系统信号的峰均比,从而减少信号非线性失真,提升系统传输能力。进一步通过理论推导,本文说明了在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PSK)调制条件下,当OTFS系统符号数大于扩频因子且为其2的整数次幂倍数时,发射信号波形的峰均比更高。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OTFS系统,提出的扩频OTFS系统在峰均比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善,尤其基于ZC序列的软扩频OTFS系统,其发射信号呈现出恒模特性,极大降低了对功率放大器线性度的要求。同时,基于m序列的直接序列扩频方案亦在发射信号峰均比方面实现了约8.5 dB的改善。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且表明提出的扩频OTFS系统具有更优的传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均比 ZADOFF-CHU序列 正交时频空 直接序列扩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层序地层划分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星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域(HST)、下降体系域(FSST)、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反映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受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的侧向变化,供源主体位置沙三中亚段发育完整的层序序列。在沉积主体两侧,各体系域的地层厚度逐渐减薄,岸线迁移特征不明显。②研究区FSST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为主体,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也可见少量重力流沉积微相,LST在演化序列上继承了FSST的沉积特征,以三角洲—重力流体系为主,但进一步向盆地方向推进。LST的沉积中心相较FSST西移,显示了LST中沉积体系的远距离推进特征。③研究区F1生长断裂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砂体分布,断层上、下盘产生的沉降差异使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均产生了变化,导致各体系域几何形态特征和地层叠置关系沿物源方向发生了变化,断层上盘高沉降、高可容纳空间区域的体系域发育完整,砂地比最大;断层下盘高地势、低沉降、低可容纳空间区域,HST和LST的厚度显著减小,砂地比也相对较小。④研究区HST由厚层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构成,可作为良好的烃源岩;LST和FSST的三角洲和重力流砂体是主要储集层;TST形成了广泛的暗色泥岩可作为盖层。沙三中亚段各体系域在垂向上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四分体系域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等微相 重力流 可容纳空间 沙河街组三段 古近系 梁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连续映射与G商映射
17
作者 刘丽 周先耕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3,418,共8页
作为拓扑空间通常收敛性的拓展,在集合X上的方法是定义于X的由某些序列组成的集c_(G)(X)到X的函数G:c_(G)(X)→X。主要研究了由G方法确定的G连续映射与G商映射,及其与拓扑空间的连续映射、商映射的联系,同时讨论了G开映射与G闭映射的一... 作为拓扑空间通常收敛性的拓展,在集合X上的方法是定义于X的由某些序列组成的集c_(G)(X)到X的函数G:c_(G)(X)→X。主要研究了由G方法确定的G连续映射与G商映射,及其与拓扑空间的连续映射、商映射的联系,同时讨论了G开映射与G闭映射的一些性质,统一了几类重要的序列收敛性关于连续映射及商映射的一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空间 收敛序列 连续映射 商映射 G方法 G连续映射 G开映射 G闭映射 G商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凌云 刘琴 +1 位作者 谈晓飞 刘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0-564,共5页
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 A)、增强扫描(方法 B)及优化MRI重T_2 3D-SP... 目的:探讨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显示方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磁共振臂丛神经扫描的5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臂丛神经平扫(方法 A)、增强扫描(方法 B)及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方法 C)扫描。比较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图像背景抑制、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臂丛神经锁骨上、下段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1±0.42、3.76±0.47、3.75±0.43,方法B和C明显优于方法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A与C比较P=0.024,方法A与B比较P=0.043),但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 B的背景抑制效果最佳,三种成像方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 A与B比较P=0.000,方法 A与C比较P=0.024,方法B与C比较P=0.010)。方法 A与C之间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上段的显示率分别为66.0%、88.0%、84.0%,方法 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三种成像方法对锁骨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52.0%、80.0%、74.0%,方法 A与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方法B与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与常规增强扫描在臂丛神经的显示上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常规臂丛神经平扫。优化MRI重T_2 3D-SPACE-STIR序列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对不适合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pace-STIR序列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增强扫描 臂丛神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脉冲星的脉冲序号复现坐标时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民 童明雷 +5 位作者 平劲松 刘文彪 方海燕 周庆勇 帅平 何克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为实现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时间统一,需要运用相对时间观的两种时间来替代目前时间计量体系中的标准时间,这两种时间分别是:原时和坐标时,其中坐标时可溯源到脉冲星时间基准上。为构建简单的本地轨道参数历表,阐明分层嵌套的空间包含关... 为实现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时间统一,需要运用相对时间观的两种时间来替代目前时间计量体系中的标准时间,这两种时间分别是:原时和坐标时,其中坐标时可溯源到脉冲星时间基准上。为构建简单的本地轨道参数历表,阐明分层嵌套的空间包含关系,形成时间相对统一的观点。从计量角度,提出了一种脉冲星复现坐标时的理论,运用相对时间观中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观点,归纳了统一时间的广域坐标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原点观者的特殊性,提出了基于原点观者的脉冲星脉冲序号和初始历元的定义方法。首先,把一组脉冲星的脉冲序号约定为坐标时基准,用来复现坐标时,约定一组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为固定的常数数组,约定后不再测定,常数的单位仍是国际单位制[秒],常数可理解为脉冲序号的坐标时间隔与[秒]之间换算的系数。然后,基于平面电磁波模型,把脉冲星的脉冲电磁波经过原点的时刻与脉冲序号一一对应,于是原点观者的坐标时与连续的脉冲序号成为线性函数关系,最后,分析了脉冲星稳定特点,给出了以一组序号为变量的脉冲星集合稳定性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原时 坐标时 脉冲序号 空间守时系统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三电平并联系统的虚拟矢量调制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燕 杨世友 +2 位作者 胡军龙 杨向真 苏建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629-8641,I0025,共14页
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和零序环流抑制是保证三电平逆变器并联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然而基于冗余小矢量对调节的环流抑制方案进一步增加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中点电流无法对称消除的场景,加剧... 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和零序环流抑制是保证三电平逆变器并联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然而基于冗余小矢量对调节的环流抑制方案进一步增加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中点电流无法对称消除的场景,加剧双机系统中点电位不平衡程度。该文基于虚拟矢量合成思路,提出一种满足零序环流抑制和中点电位平衡需求的双机虚拟矢量调制方法。该方法重新定义虚拟中矢量,通过缩短中矢量作用时间和增加参与合成的对称冗余小矢量以减少中点电流不平衡场景;分析不同扇区不同控制目标下虚拟矢量合成规则,利用相占空比法优化虚拟矢量的作用顺序,减少矢量合成过程中的开关次数。与传统SVPWM策略下中点电压变化量的对比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削弱环流抑制和中点电位平衡的耦合关系。最后,利用Starsim平台实验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并联系统 虚拟矢量 零序环流 中点电位平衡 相占空比法 开关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