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1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ulation effec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on vasculariz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developmental human fetal retinas
1
作者 SONGYue WANGYi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人胚胎视网膜血管发生的调节作用。方法 :收集 54例 9~ 4 0周龄胎儿眼球后壁标本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呈波峰式分布 ,...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人胚胎视网膜血管发生的调节作用。方法 :收集 54例 9~ 4 0周龄胎儿眼球后壁标本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1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呈波峰式分布 ,高峰在 9~ 13周及 2 6周左右。 2节细胞层的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on cell nucelear antigen,PCNA)免疫反应阳性 ,水平波动 ,高峰在 9~ 13周及 2 1周前后 ,此期间梭形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内皮细胞索 ,经改建形成视网膜内层血管 ,2 6、34周起见内核层内、外缘血管内皮细胞呈 PCNA免疫反应阳性 ,并保持至足月。 3视网膜 VEGF表达量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PC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736,P<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发生 梭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祁媛媛 闫春晓 +3 位作者 金翠华 袁琳慧 李胜 张立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MD患者19例,DME患者20例,RVO患者25例。阿柏西普(40 g·L^(-1))治疗29例,雷珠单抗(10 g·L^(-1))治疗35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选取单眼注射,采取3+PRN的随访治疗方法。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行角膜神经检查,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比较nAMD、DME、RVO患者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比较每次注射不同药物后1个月与基线时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种不同疾病患者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抗VEGF药物3次后,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组患者神经纤维长度短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阿柏西普后,nAMD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每次注射后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指标注射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雷珠单抗后,RVO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会一定程度降低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内皮细胞密度,注射药物后DME组的神经纤维长度显著低于nAMD组和RVO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神经 阿柏西普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探讨补肾通络方对子宫内膜损伤后HUVECs促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屹 樊利杰 +3 位作者 任淼 李萍 吕改琴 郭亚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析补肾通络方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促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作用,及对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 目的探析补肾通络方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促增殖、血管生成和迁移作用,及对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购自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12份HUVECs,给予50 ng/mL VEGF处理后,分别实施20%、10%、5%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和无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干预处理。比较补肾通络方对子宫内膜损伤后,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对HUVECs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比较20%、10%、5%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和无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干预后24 h的HUVECs活性和24 h细胞生长检测所得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48 h、72 h的HUVECs活性、细胞生长检测所得OD值及VEGF表达量、HUVECs细胞迁移数均高于10%、5%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和无补肾通络方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干预组的血管网状结构完整度优于10%、5%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和无补肾通络方血清,无补肾通络方血清干预组的血管网状结构完整度最差,补肾通络方可逆转VEGF抑制细胞活性的趋势,促进HUVECs的血管形成。结论将补肾通络方应用到子宫内膜损伤中,可逆转VEGF抑制细胞活性的趋势,增强HUVECs的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促进血管新生,促进内皮细胞网络结构的重建,利于促进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利于子宫内膜功能的恢复,且与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清浓度呈一定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损伤 补肾通络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新妇苷通过调节HIF-1α/VEGF轴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媛媛 顾玉 +2 位作者 刘秋霞 马胜辉 龚志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6-802,共7页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采用CKK-8法检测细胞活力。将MCF-7、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AST低剂量(AST-L)组、AST中剂量(AST-M)、AST高剂量(AST-H)组、AST-H+DMOG(HIF-1α/VEGF通路激活剂)组,EdU法检测AST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Matrigel管型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VM形成的影响,WB法检测对细胞中HIF-1α、VEGF、VE-cadherin、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0μmol/L AST相比,5、25、50、100、150、200、300μmol/L AST处理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ST-L、AST-M、AST-H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均显著下降,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AST-H组相比,AST-H+DMOG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均显著升高,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AST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落新妇苷 增殖 迁移 血管生成拟态 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958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小鼠模型的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5
作者 靖爽 和晓利 +1 位作者 井佳雨 王悦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讨LINC009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信号通路在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收集了42例宫颈癌组织标本,通过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H... 目的:探讨LINC0095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信号通路在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收集了42例宫颈癌组织标本,通过qPCR检测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Hela、C33A、SiHa、Caski)中LINC00958的表达情况。将LINC00958过表达载体(LINC00958组)或对照载体(CMV组)转染Caski细胞,敲减LINC00958(shLINC00958组)、VEGF-C(shVEGF-C组)的shRNA序列或阴性对照shRNA(shNC组)转染SiHa细胞。分别通过CCK-8法、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敲减LINC0095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观察转染后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建立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观察过表达LINC00958或同时敲减VEGF-C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LINC00958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01),高水平的LINC00958与大肿瘤、晚期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有关联(P<0.05或P<0.01)。与正常人宫颈上皮细胞ende1617相比,宫颈癌细胞中LINC0095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shLINC00958组SiH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均显著低于shNC组(P<0.05、P<0.01或P<0.001),LINC00958组Caski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HLEC淋巴管形成能力显著高于CMV组(P<0.05、P<0.01或P<0.001)。通过RNA下拉、RNA免疫沉淀实验发现宫颈癌细胞中LINC00958能够特异性结合VEGF-C。LINC00958+shVEGF-C组Caski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其培养上清液的促淋巴管形成能力显著低于LINC00958组(P<0.01或P<0.001);在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中,LINC00958+shVEGF-C组中小鼠腘窝淋巴结的体积和VEGF-C蛋白、N-cadherin蛋白以及LYVE-1的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LINC00958组(均P<0.001)。结论:LINC00958通过直接与VEGF-C蛋白相互作用增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淋巴管生成能力,促进小鼠腘淋巴结转移模型的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95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宫颈癌 CASKI细胞 SIHA细胞 淋巴管形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VEGF通路在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6
作者 滑坷鑫 彭宇娜 +4 位作者 孙煜 张俐文 张四化 万云 金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2,共7页
为探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渗出性炎症的过程中血管内皮屏障的变化情况,以HPS感染原代猪血管内皮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PS对Wnt/β-catenin通路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间接免疫荧... 为探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猪渗出性炎症的过程中血管内皮屏障的变化情况,以HPS感染原代猪血管内皮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PS对Wnt/β-catenin通路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跨内皮电阻测定检测细胞间黏附连接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HPS感染激活猪内皮细胞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使胞质中的β-catenin蛋白发生核转位,导致胞膜处由β-catenin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构成的黏附连接结构被破坏,细胞通透性增加。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下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β-catenin的核转位,显著恢复内皮细胞间β-catenin和VE-cadherin构成的黏附连接结构,恢复内皮细胞通透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PS通过激活猪内皮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破坏细胞间黏附连接,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同时,Wnt/β-catenin通路下游VEGF基因通过正反馈调节效应放大了HPS感染引起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效应和细胞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黏附连接 细胞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理肺消积丸对肺癌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7
作者 谷雨 刘素晓 +6 位作者 何志远 丁锦泵 孔德琪 黄慧敏 冯素香 刘学芳 李亚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72-1678,1685,共8页
目的:探讨理肺消积丸通过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对肺癌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采用皮下接种Lewis细胞方式建立肺癌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理肺消积组和顺铂组,每组10只。造模次日起依据分组给药... 目的:探讨理肺消积丸通过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对肺癌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采用皮下接种Lewis细胞方式建立肺癌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理肺消积组和顺铂组,每组10只。造模次日起依据分组给药,理肺消积组给予理肺消积丸水溶液205 mg/(kg·d)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顺铂组每隔1 d腹腔注射顺铂0.5 mg/kg,等体积双蒸水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双蒸水灌胃、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肿瘤组织,记录小鼠肿瘤质量和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聚合酶链反应阵列(PCR array)筛选血管生成相关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趋化因子配体1(CXCL1)、Ⅳ型胶原α3链(COL4A3)基因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肿瘤组织ANGPTL3、CXCL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COL4A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理肺消积丸组、顺铂组肿瘤组织质量、体积显著减少(P<0.01),肿瘤组织病理形态改善,VEGF蛋白表达显著下调,MVD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理肺消积组显著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3个,主要包括ANGPTL3、CXCL1、COL4A3等,参与表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相关调控;与模型组比较,理肺消积组小鼠肿瘤组织ANGPTL3、CXCL1和COL4A3基因与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理肺消积丸可通过降低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ANGPTL3、CXCL1)的表达抑制肺癌小鼠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肺消积丸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 聚合酶链反应阵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趋化因子配体1 Ⅳ型胶原α3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分子通过VEGF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血管新生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聪华 陈丽娜 +3 位作者 朱平 樊春梅 王彦宏 贾俊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组织中CD147表达强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表面CD147的水平变化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5例RA患者滑膜,以4例骨关节炎(OA)患者滑膜作对照,采用免...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组织中CD147表达强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表面CD147的水平变化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5例RA患者滑膜,以4例骨关节炎(OA)患者滑膜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体外原代培养FLS细胞,分别加入CD147抗体,PI3K通路阻断剂,MAPK通路的ERK1/2、P38及JNK阻断剂等作用FLS细胞,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4例OA滑膜组织CD147和VEGF表达相比,15例RA滑膜组织中均有CD147、VEGF均高表达。其中,表达CD147的细胞主要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达VEGF的细胞主要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微血管周围成纤维样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滑膜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强度间具有统计学意义。ELISA结果显示,在使用LY294002或抗HAb18GmAb阻断CD147表达后,VEGF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MAPK阻断剂(PD98059、SP600125和SB203580)等对VEG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47经PI3K-Akt信号通路在RA滑膜组织中上调VEGF促进血管新生。提示CD147在RA血管新生和血管翳形成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CD14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琨 黄闯 +3 位作者 单葵 陈瑾 赵恒光 李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基底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CDGF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CDGF和VEGF蛋白表达强度又明显高于基底细胞癌(P<0.01)。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PCDGF和VEGF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65,P<0.01)。结论:PCDGF蛋白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表皮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st和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丽娜 吴娟 +2 位作者 赵静 戴斌 杨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Twist及VEGF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wist及VEGF蛋白在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选取10例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wist及VEGF... 目的探讨Twist及VEGF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wist及VEGF蛋白在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选取10例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wist及VEGF蛋白均表达于细胞质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68/80)、86.25%(69/80),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wist和VEGF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Twist与VEG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6,P<0.01)。结论 Twist及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TWIST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和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2
作者 薄爱华 芦广萍 +1 位作者 闫爱春 雷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324-1326,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up pac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ia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86例、腺瘤46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GFR和VEGF阳性...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up pac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ia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86例、腺瘤46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和VEGF在乳腺腺瘤中阳性率为13.04%(6/46)和34.78%(16/46);它们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前者为56.98%(49/86),后者为54.65%(47/8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它们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中的阳性率(P<0.05);在浸润型癌组(含小叶癌或导管浸润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型癌组(含小叶及导管内癌)。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EGFR和VEGF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而且两者呈正相关。检测乳腺癌EGFR和VEGF对靶向化学治疗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腺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特定穴“大陵”“内关”“郄门”对缺血心肌细胞VEGF基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马铁明 任路 +3 位作者 杨旭 岳志军 白增华 韩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119,共2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针刺双侧“大陵”、“内关”、“郄门”穴后,缺血心肌VEGF及VEGFmRNA的表达,探讨针刺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包经穴与心脏相关联系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针刺双侧“大陵”、“内关”、“郄门”穴后,缺血心肌VEGF及VEGFmRNA的表达,探讨针刺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包经穴与心脏相关联系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大陵”组、电针“内关”组、电针“郄门”组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针刺双侧“大陵”、“内关”、“郄门”穴后,缺血心肌VEGF及VEGF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大陵”组和电针“内关”组的VEGF及VEGF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多。电针“郄门”组虽然也有表达但与模型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大陵”,“内关”穴能诱导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细胞VEGF的表达,有助于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合成,促进血管舒张,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说明了针刺对心肌多靶点、多环节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中VEGF、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张前德 时彦标 +1 位作者 谈文峰 王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02-905,共4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RA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后,以不同剂量TP干预,酶联免疫吸...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RA滑膜成纤维细胞系MH7A后,以不同剂量TP干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TNF-α刺激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及MMP-9分泌不同程度增加。TP各剂量组(1、5、25、75μg/ml)在不同时间点(24、48、72h)均可以明显下调培养上清液中MMP-9和VEGF的水平,与地塞米松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抑制血管新生有关细胞因子VEGF、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皂甙d对实验性大鼠肝癌Ang-2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艳丽 宋涛 +4 位作者 胡雅楠 卢新兰 张雅欣 刘恩岐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s-d,SSd)对实验性大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SSd干预组和DMSO对照组。模型组经口灌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initrosamine,DEN)溶液造模,每周5...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s-d,SSd)对实验性大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SSd干预组和DMSO对照组。模型组经口灌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initrosamine,DEN)溶液造模,每周5次至14周;DMSO对照组和SSd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每日给予腹腔注射SSd 1mg/kg和等体积量的DMSO。至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取肝脏标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肝癌组织及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SSd可抑制肿瘤形成,减轻肝脏损害,降低死亡率。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SSd下调大鼠肝癌组织及血清中Ang-2和VEGF表达,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d可以抑制实验大鼠肝癌发生及血管形成,下调Ang-2和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肝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甙D 肝癌 血管生成素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VEGFR3通路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DC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玉灵 赵华 +2 位作者 魏枫 杨莉莉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EGF-C(LPS+VEGF-C-DC)诱导,同时设未处理组即未成熟DC细胞(im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3、VEGFR3和TLR4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3在DC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DC上清中IL-6、TNF-α、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LPS-DC高表达VEGFR3;LPS-DC和LPS+VEGF-C-DC高表达CD80和CD83,明显高于imDC(18.56%vs 8.52%,P<0.05),显示出成熟DC的表型特征;与LPS-DC相比,LPS+VEGFC-DC表面TLR4的表达下调,LPS+VEGF-C-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2的分泌减少。结论:VEGF-C/VEGFR3通路通过降低DC表面TLR4的表达减少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对DC起负向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TOLL样受体4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VEGF的表达和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红霞 苌新明 +1 位作者 和水祥 宋政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1-473,483,共4页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 5例胃癌、癌旁组织COX 2、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COX 2、VEGF和MVD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COX 2 (+)或VEGF(+)...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 5例胃癌、癌旁组织COX 2、VEGF和MVD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COX 2、VEGF和MVD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COX 2 (+)或VEGF(+)组MVD(6 1.2 9± 14 .31;6 0 .0 7± 15 .86 )均显著高于COX 2 (- )或VEGF(- )组 (45 .38± 12 .4 2 ;4 3.0 6± 18.91,P <0 .0 5 ) ,COX 2、VEGF均为阳性组MVD(6 2 .4 6± 14 .34)明显高于两者均阴性组 (41.2 4± 13.6 5 ,P<0 .0 5 )或仅一项阳性组 (P <0 .0 5 )。COX 2、VEGF均与MVD显著正相关 (P <0 .0 1) ,COX 2与VEGF显著正相关 (P<0 .0 1)。结论 COX 2可能参与胃癌血管生成 ,VEGF可能是C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生成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COX-2、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滕月娥 李午生 +2 位作者 金峰 刘云鹏 徐惠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COX-2、VEGF-C及受体VEGFR-3表达,...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COX-2、VEGF-C及受体VEGFR-3表达,计数肿瘤内淋巴管密度(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COX-2、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8%(32/51),60.7%(31/51)。COX-2表达与VEGF-C(r=0.74,P<0.05)、临床分期(r=0.34,P<0.05)、淋巴管密度(r=0.69,P<0.01)和淋巴结转移(r=0.57,P<0.01)呈正相关,与病理分化呈负相关(r=-0.58,P<0.01)。VEGF-C表达与淋巴管密度(r=0.45,P<0.01)、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46,P<0.05)。随访5年,胃癌组织COX-2表达与生存率呈负相关,COX-2表达阴性组5年生存率(36.8%)显著高于COX-2表达阳性组(15.6%)(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COX-2、VEGF-C高表达,COX-2与VEGF-C、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推测COX-2通过诱导VEGF-C表达参与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COX-2检测可能对推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胃癌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H_2O_2及其促增殖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钱中清 曾耀英 +3 位作者 王通 林羿 季煜华 肇静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3-535,共3页
目的:研究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外H2O2及其在VEGF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功能中的作用。方法:①以H2DCFDA为H2O2指示剂,检测500μg/LVEGF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H2O2的产生;②以MTT法检测3×106U/L过氧化氢酶(CAT),及外源性加入5-2... 目的:研究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外H2O2及其在VEGF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功能中的作用。方法:①以H2DCFDA为H2O2指示剂,检测500μg/LVEGF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H2O2的产生;②以MTT法检测3×106U/L过氧化氢酶(CAT),及外源性加入5-20mmol/LH2O2对VEGF促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在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15min后,细胞内开始出现逐渐增强的荧光,且随时间逐渐增强,至45min左右最强,随后逐渐减弱;而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组的细胞则仅有微弱荧光产生,且荧光强度不随时间变化;②3×106U/L过氧化氢酶对VEGF的促增殖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③外源性加入5-10mmol/LH2O2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P<0.01),但其对VEGF的促增殖功能却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VEGF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外H2O2,在促细胞增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外源性H2O2对VEGF的生理功能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酮对血瘀证乳腺癌生长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永惠 常靖 +5 位作者 薛陆军 郭少贤 王瑞 孙烨 夏欣欣 李恩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7-550,共4页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血瘀证裸鼠乳腺癌进展的影响。方法构建血瘀证乳腺癌裸鼠模型,用麝香酮[2mg/(kg·d)]灌胃14d后,观察裸鼠的一般状况,计算肿瘤体积及麝香酮的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麝香酮可...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血瘀证裸鼠乳腺癌进展的影响。方法构建血瘀证乳腺癌裸鼠模型,用麝香酮[2mg/(kg·d)]灌胃14d后,观察裸鼠的一般状况,计算肿瘤体积及麝香酮的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麝香酮可抑制血瘀证裸鼠乳腺癌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麝香酮可有效抑制瘤体生长(抑瘤率为48.03%);麝香酮组VEGF的阳性细胞表达降低。结论在血瘀证裸鼠模型中,麝香酮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VEGF的表达,达到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营养供应,从而影响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麝香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