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沣油921作大棚速生渡春淡蔬菜栽培初探
1
作者 李娓 黄安林 +4 位作者 黄亚明 杨玉 邓力超 惠荣奎 黄虎兰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70-74,共5页
为有效解决“倒春寒”影响春季蔬菜正常生产及供应的问题,利用设施栽培,以本地小白菜为对照,设计6个播期(2月15日、2月25日、3月7日、3月17日、3月27日、4月6日)处理,对双低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沣油921作大棚速生渡春淡蔬菜栽培进行了初... 为有效解决“倒春寒”影响春季蔬菜正常生产及供应的问题,利用设施栽培,以本地小白菜为对照,设计6个播期(2月15日、2月25日、3月7日、3月17日、3月27日、4月6日)处理,对双低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沣油921作大棚速生渡春淡蔬菜栽培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1)沣油921播种期弹性大,6个播期都能正常出苗;(2)播种至采收期短,6个播期处理达到8叶鲜菜采收期需32~47 d,其中3月27日播种的鲜菜采收期比对照早4 d;(3)2月15日、2月25日播期的病虫草害轻,生产过程绿色环保;(4)鲜菜产量高,6个播期鲜菜产量平均在1000 kg/667m^(2)以上,其中2月25日播期鲜菜产量最高,达到1504.8 kg/667m^(2);(5)鲜菜苗口感好、品质优,蛋白质、维生素C、钙、硒、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中硒元素含量比对照高26.1%,销售价格更高。综上,沣油921适合作大棚速生渡春淡蔬菜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 沣油921 春淡 速生 渡淡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铭鑫 李俊 +4 位作者 同小娟 于裴洋 王雅婷 史倩 王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50-10863,共14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以0.028/10a的速率增长,显著改善区占总面积的39.63%。生长季,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土壤湿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湿度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在中南地区尤为突出。EVI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六个区域EVI对气温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滞后期均为3个月;西北地区、西南地区EVI对降水量响应的滞后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华东地区E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滞后期为6个月,其余地区EVI对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整体上看,土壤湿度是影响生长季植被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长季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气候因子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晓凤 张翀 李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68-73,78,共7页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驱动力分析及其贡献率。[结果]近2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植被NDVI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且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中部生长季植被NDVI降低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贡献率主要为正值,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更高,且研究区水系两侧多呈现气候变化抑制、人类活动促进的情况。[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综合因素分析中多重视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植被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
4
作者 刘立靖 吴静 +1 位作者 李纯斌 常秀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均值为0.777,处于中度干旱状态,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南部较轻,西北部较严重的特征,且高程在1200~1700 m区域内的干旱程度最高;2)2001-2020年多年生长季CWSI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2001年干旱程度最高,2018年干旱程度最低;在整个生长季内,黄土高原在4月的干旱程度最高;8月的干旱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4-10月,干旱等级从重旱过渡到中旱和轻旱,又从轻旱演变成中旱;3)从植被类型角度分析,荒漠、草原的分布区域属于重旱;草甸、栽培植被、灌丛的分布区域属于中旱;针叶林、阔叶林的分布区域属于轻旱,且不同植被类型在植被生长季的CWSI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预警和旱灾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长季 作物缺水指数 植被归一化指数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和MSAVI研究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 被引量:74
5
作者 王宏 李晓兵 +2 位作者 李霞 莺歌 符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NDVI和MSAVI指数监测了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变化监测。提取植被的1982~1999年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利用阈值法和滑动平均法逐年估测植被类型的生长季... 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NDVI和MSAVI指数监测了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变化监测。提取植被的1982~1999年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利用阈值法和滑动平均法逐年估测植被类型的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及长度。对估测的生长季开始、结束时间和长度进行一次线性拟合,得到了18a中植被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和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2)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将中国北方13省、区按纬向划分为32~36°N,36~40°N,40~44°N,44~48°N,48-52°N等5个区域。基于最大变化斜率法估测了不同年份的生长季开始、结束和长度;(3)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变化监测。利用曲线拟合出1982~1999年像元对应的空间位置的植被平均生长季变化,然后讨论了多年平均的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利用一次线性拟合分析了这18a的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部分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前,结束日期推迟,而生长季长度延长,提前或推迟的天数不一,如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寒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而一些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趋势,而是开始日期延迟或结束日期推迟,如温带落叶阔叶林。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表明,大部分纬度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日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整个生长季长度表现出延长的趋势。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空间变化研究表明,青海、甘肃、陕南地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较早。新疆天山、东北北部、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东北、青海、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有明显的延长趋势,整个研究区内有一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长度表现出缩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MSAVI 生长季开始日期 生长季结束日期 生长季长度 生长季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区生长季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灵辉 吴绍洪 +2 位作者 赵东升 冷国勇 张清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2-538,共7页
气候生长季是植物生长发育可能进行的理论时段,有针对性地评估不同植被类型区生长季时空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内蒙古1961-2010年46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与Mann-Kendall(M-K)趋势性检验法探讨... 气候生长季是植物生长发育可能进行的理论时段,有针对性地评估不同植被类型区生长季时空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内蒙古1961-2010年46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与Mann-Kendall(M-K)趋势性检验法探讨近50 a来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区生长季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内蒙古荒漠区生长季延长最明显,年际波动最大,分别为22 d和13 d;草原区生长季延长约14 d,以生长季初日提前为主(75%),且由东向西延长幅度增加,年际波动加大;而农业、森林区生长季长度分别增加17d与15d,生长季初日提前与终日推迟幅度相差不大,年际波动小。气候变暖背景下生长季延长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具有较充分的生长时间,而且也将促使高产、优质的晚熟作物品种种植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类型 生长季变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地植被盖度反演及精度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建军 宜树华 +2 位作者 任世龙 秦彧 王晓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5,共10页
植被盖度是生态系统和水土保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1B)影像和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疏勒河上游植被盖度随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不同数据组合的植被盖度反演模型,并对其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评... 植被盖度是生态系统和水土保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1B)影像和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疏勒河上游植被盖度随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不同数据组合的植被盖度反演模型,并对其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实测植被盖度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在生长季中期大部分样地有一定的波动;实测植被盖度与相应时间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生长季的推移其关系发生改变;对比单最大值合成(Maximum Value Composite,MVC)法、单日法和双MVC法反演结果发现:双MVC法反演精度最高,且最接近真实值。因此,利用遥感资料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高寒草地植被盖度具有可行性,但必须有充分的地面验证工作作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生长季 环境卫星数据(HJ) NDVI 遥感反演 最大值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年西南地区植被季节变化及与气候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国斌 张勃 +2 位作者 王东 季定民 王国强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5,共7页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及对气候反馈的问题,基于1999~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结合同期气温和降水资料,探究该区主要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运用GIS和RS技术,采用最大值合成和变化斜率法,从季节尺度分析该区近1...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植被对气候的适应性及对气候反馈的问题,基于1999~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结合同期气温和降水资料,探究该区主要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运用GIS和RS技术,采用最大值合成和变化斜率法,从季节尺度分析该区近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近14年该区植被覆盖度四季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加速率最快(8.7%/10a)、趋势最为显著(P〈0.001),秋季次之,夏季最小(4%/10a)。2)该区植被以生长季提前为主要特征,气温是影响生长季提前的主要自然因素,降水增加则促使生长季振幅增大。所有植被类型(除农林交错植被)均表现为生长季提前,农林交错植被以生长季延长为主要特征。3)植被覆盖度增加以春季为主的区域面积最大(47.39%),分析表明生长季提前是该区植被对近14年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响应方式,但这种季节响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若尔盖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西部及广西丘陵大部的植被主要表现为生长季提前,而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中部、及云贵高原中东部表现为生长季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植被 生长季变化 NDVI 气候因素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6
9
作者 徐浩杰 杨太保 曾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05-1210,共6页
利用黄河源区MODIS/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呈改善趋势,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每10 a为+2.75%,高寒草原、... 利用黄河源区MODIS/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呈改善趋势,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每10 a为+2.75%,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分别为每10 a+2.84%、+2.65%、+2.77%。2)黄河源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9.39%,主要分布在卡日曲和玛曲上游、扎曲流域、布青山南麓、扎陵湖北部和鄂陵湖周边地区。植被退化面积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98%,主要分布在约古宗列曲东南部山地和卡日曲北部山地。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改善表现为:①植被改善面积南坡大于北坡;②植被改善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③植被改善面积随坡度增加迅速减小。3)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受降水影响更为明显,而高寒灌丛生长受气温影响更为明显。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可能是促使黄河源区植被生长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元栋 尚晓鹏 +2 位作者 杜芬玲 王涛 徐澜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9,共6页
区域植被生态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是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2015年250 m分辨率、16 d合成的MODIS NDVI影像、以及9个气象站点200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宁夏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 区域植被生态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是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2015年250 m分辨率、16 d合成的MODIS NDVI影像、以及9个气象站点200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宁夏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宁夏植被生长季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年际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以0.052/10 a的速率呈线性增加趋势,但近4 a持续减少,需加强植被监测,及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2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以增加趋势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91.62%,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区和南部丘陵山区;减少趋势仅占8.38%,主要分布在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西部部分区域;3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呈线性增加趋势,相关系数正相关与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区,而负相关与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引黄灌区尤其是银川等城市周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 线性趋势法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牧区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植被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树晶 李涛 +4 位作者 干友民 王永 纪磊 宋中齐 刘焘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5-332,共8页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o~10cm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利用方式草地 生长季不同放牧程度草地 地上植被 枯落物 地下根系 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4年祁连山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8
12
作者 贾文雄 陈京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4-268,共5页
祁连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河西绿洲的水源涵养地,全面了解植被的生长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气候变化对策。利用1982—1999年的GIMMS NDVI数据和2000—2014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法、相关分析法等... 祁连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河西绿洲的水源涵养地,全面了解植被的生长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气候变化对策。利用1982—1999年的GIMMS NDVI数据和2000—2014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法、相关分析法等,对祁连山近35年生长季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4年,祁连山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近35年,祁连山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呈降低趋势的面积大,表明植被覆盖状况有所改善,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集中于中西部,而植被NDVI降低的区域集中于东部;气候的年际变化对祁连山植被NDVI有一定的影响,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响应。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有助于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生长季 植被覆盖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土壤CO2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芳 刘丛强 +1 位作者 王仕禄 吕迎春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0-1124,共5页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在2006~2007年对黔中地区退耕荒草地、灌丛、马尾松林、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各观测点均为CO2的源,释放通量介于C(119.2±62.0)^(199.7±72.2)mg·m-2·h-1,植被...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在2006~2007年对黔中地区退耕荒草地、灌丛、马尾松林、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各观测点均为CO2的源,释放通量介于C(119.2±62.0)^(199.7±72.2)mg·m-2·h-1,植被条件和土壤类型影响土壤CO2的释放通量。相同植被条件下,黄壤释放的CO2高于石灰土土壤。不同植被条件下,黄壤CO2的释放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年均释放量按林地、灌丛、退耕荒草地的顺序递减;石灰土CO2的释放季节变化规律则差异较大,年均释放量按灌丛、林地、退耕荒草地顺序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CO2释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观测点表现不同,总体表现为对黄壤的影响要比石灰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季节变化 不同植被类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针茅草原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宝文 郑有飞 陈晓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100,共5页
利用1999-2007年青海省兴海县牧业气象观测站0-50 cm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针茅草原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寒针茅草原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 利用1999-2007年青海省兴海县牧业气象观测站0-50 cm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针茅草原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寒针茅草原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植物生长季逐月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基本呈"M"型分布,按土壤水分月变化曲线可分为春季缓慢增墒期、春夏快速增墒期、盛夏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和秋末快速失墒期5个阶段;土壤水分在20-30 cm层最大,就其垂直变化而言,0-10 cm为多变层,10-50 cm为缓变层;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土壤水分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按变异系数大小可分为两个阶段,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雨季(6-9月)大于干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针茅草原 植物生长季 土壤水分 时间变化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楠 韩金锋 +4 位作者 阳维宗 马骁 王耠熠 张昆 董李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 基于2000—2019年的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R/S分析方法,研究若尔盖高原植被生长季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若尔盖高原87.45%的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改善状态,其中64.70%的区域呈明显改善状态,22.75%的区域呈轻度改善状态。植被生长季NDVI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186 5,整体上若尔盖高原2000—2019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中等波动变化状态,中等变化状态等级所占比例最大为33.70%,其次为较低波动变化等级比例,为33.14%。植被生长季NDV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37 2,整体上呈弱反持续状态,弱反持续比例为77.43%,弱持续比例为2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若尔盖高原 植被 生长季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空间外推估计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效逑 胡冰 喻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4,共10页
利用地面植物物候和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一种物候-遥感外推方法,实现植被生长季节从少数站点到较多站点的空间外推。结果表明:(1)在1982~1993年期间,中国东部温带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多年平均起讫日期的空间格... 利用地面植物物候和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一种物候-遥感外推方法,实现植被生长季节从少数站点到较多站点的空间外推。结果表明:(1)在1982~1993年期间,中国东部温带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多年平均起讫日期的空间格局与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的空间格局相关显著;(2)在不同纬度带和整个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节结束日期呈显著推迟的趋势,而开始日期则呈不显著提前的趋势,这与欧洲和北美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开始日期显著提前而结束日期不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3)北部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节平均每年延长1.4~3.6d,全区的植被生长季节平均每年延长1.4d,与同期北半球和欧亚大陆植被生长季节延长的趋势数值相近;(4)植被生长季节结束日期的显著推迟与晚春至夏季的区域性降温有关,而植被生长季节开始日期的不显著提前则与晚冬至春季气温趋势的不稳定变化有关;(5)在年际变化方面,植被生长季节开始和结束日期分别与2~4月份平均气温和5~6月份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节 物候-遥感法 空间外推 时空变化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HSOM网络分析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模态与黑潮入侵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晓华 廖光洪 +2 位作者 杨成浩 袁耀初 黄韦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41,共13页
基于1992年10月至2009年11月卫星观测的海表高度(SSH)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增长型分级自组织映射(GH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SSH和中尺度涡旋的变化,识别出该海域SSH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信号。分析表明,流经吕宋海峡的黑... 基于1992年10月至2009年11月卫星观测的海表高度(SSH)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增长型分级自组织映射(GH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SSH和中尺度涡旋的变化,识别出该海域SSH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信号。分析表明,流经吕宋海峡的黑潮分支在冷季入侵南海北部,同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出现一个强烈的气旋式涡旋,表层黑潮的入侵与跨过吕宋海峡南北的经向压力梯度密切相关。黑潮的非入侵事件主要出现在暖季。春秋季节作为两个事件的过渡期,环流结构复杂,由GHSOM的第2层特征图进一步进行分类识别。黑潮入侵事件和非入侵事件发生的百分比分别为24.57%和27.53%,过渡模态的百分比为47.87%。当入侵南海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流态相对简单,主要为气旋环流控制南海北部,吕宋海峡表层海流是否入侵南海,与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特别是吕宋岛西北的气旋式涡的变化关系密切;反之,在非入侵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出现多涡结构,环流流态复杂,表明吕宋海峡海流入侵南海对南海北部环流也有重要调整作用。除季节尺度变化外,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信号也十分显著。在1994—1995、1997—1998和2002—2003年期间,表层黑潮入侵南海北部的事件要显著多于其他年份,然而入侵事件在1998—2001年和2006—2009年时间段明显减少,非入侵事件增加。应用欧氏距离定义的模态2的时间发展序列与Ni o3.4指数序列延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高度 南海北部环流 黑潮入侵 增长型分级自组织映射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时间序列的近12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单调趋势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强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趋势。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4a的稳定增长期与1a的突然下降期。(2)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Kendall’sτ趋势平均值为0.287 3,总体上呈持续改善趋势,持续性较高的改善区主要分布在105°E以东,30°—40°N之间的区域。(3)中国植被覆盖受纬度地带性影响较为明显。纬度低,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则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持续性强,反之改善趋势及持续性较低。黄三角和风沙区等生态脆弱区,长三角、珠三角与兰州市周边地区等经济快速发展区,植被覆盖退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长季长度 谐波分析 Kendall’s τ 单调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反季节蔬菜生产气候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中平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35-1538,共4页
通过对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在众多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山反季蔬菜光、热、水、湿隶属函数,并对其全生育期进行动态模拟。根据模拟出的各生态适宜度指标计算结果,总结出了所研究区域高山反季蔬菜生产气候资源的... 通过对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在众多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山反季蔬菜光、热、水、湿隶属函数,并对其全生育期进行动态模拟。根据模拟出的各生态适宜度指标计算结果,总结出了所研究区域高山反季蔬菜生产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安全生产高度和适宜播期的确定方法,可为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适宜度 高山蔬菜 反季节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英 蔡守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6-300,共5页
了解土壤养分的时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田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江苏省姜堰市西华农场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详尽地分析了冬小麦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土壤速效养分(速效N、P、K)的时空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 了解土壤养分的时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田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江苏省姜堰市西华农场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详尽地分析了冬小麦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土壤速效养分(速效N、P、K)的时空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土壤变量大部分都由趋势、剩余残差的空间相关部分和随机部分组成;不同生育阶段3个土壤变量都具有中等以上空间结构性;碱解氮(AN)的分布格局在冬小麦播前和主要生育期内变化不大;速效磷(AP)苗期和孕穗期空间分布较相似,空间连续性也强,而播前和乳熟期的连续性稍差,出现较多斑块;速效钾(AK)在前三个时期分布较相似,与乳熟期分布有较大差异。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随时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变化,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考虑,田间管理应兼顾时间和空间变异,才可能做到真正精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养分 冬小麦生育期内 时空变异 地质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