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2+)and choline chloride cointercalation in V_(2)O_(5)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1
作者 Shiyuan Chen Yongchun Zh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6,19,I0001,共9页
V_(2)O_(5)·nH_(2)O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The intercalation of inorganic ions has been used as a feasib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vanadium pentoxide.To further improve th... V_(2)O_(5)·nH_(2)O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The intercalation of inorganic ions has been used as a feasibl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vanadium pentoxide.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ability,organic small molecule choline chloride intercalation is used to expand the spacing of the vanadium pentoxide layers and increase the cycling stability.Therefore,we consider the introduction of Sr^(2+)to cointercalate with choline chloride.Here,we synthes-ized vanadium pentoxide cointercalated with Sr^(2+)and choline ions(Ch^(+))via a simple hydrothermal method.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hows an enhanced cathode capacitance contribution of Sr&Ch-V_(2)O_(5),with a discharge capacity of 526 mAh·g^(-1)at 0.1 A·g^(-1)and a retention rate of 78.9%after 2000 cycles at 5 A·g^(-1).This work offer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for use as cathodes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Zn-ion batteries vanadium oxides ion interca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V^(Ⅳ)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磁性研究
2
作者 金雨欣 于海丽 +3 位作者 王钰晴 谢龙琛 田洪瑞 陈宝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026,共6页
本文以五氧化二钒(V_(2)O_(5))作为钒源,吡唑-3,5-二羧酸(H_(2)L)和N-甲基咪唑(Me-Im)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一例还原型双核V^(Ⅳ)配合物,其化学式为[V^(Ⅳ)_(2)O_(3)(L)(Me-Im)_(4)](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 本文以五氧化二钒(V_(2)O_(5))作为钒源,吡唑-3,5-二羧酸(H_(2)L)和N-甲基咪唑(Me-Im)为配体,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一例还原型双核V^(Ⅳ)配合物,其化学式为[V^(Ⅳ)_(2)O_(3)(L)(Me-Im)_(4)](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配合物1进行了充分地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其结构中包含两个晶体学独立的V^(Ⅳ)离子,完全去质子化的吡唑-3,5-二羧酸(L^(2–))作为桥联配体将两个V^(Ⅳ)离子连接,而四个Me-Im作为封端配体与这两个V^(Ⅳ)离子配位,由此构筑了配合物1的零维双核V^(Ⅳ)结构。此外,由于V^(Ⅳ)d轨道中含有单电子,因此研究了配合物1的磁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存在铁磁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离子 配合物 晶体结构 溶剂热法 铁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iron transformation on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bio-leaching of clay vanadium residue 被引量:1
3
作者 FENG Ya-li WANG Hong-jun +3 位作者 LI Hao-ran CHEN Xi-pei DU Zhu-wei KANG Jin-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96-805,共10页
The acid bio-leaching process of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clay vanadium water-leached residue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 of the performance of iron transformation was investigated.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ffect... The acid bio-leaching process of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clay vanadium water-leached residue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 of the performance of iron transformation was investigated.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ffects the dissolution of vanadium through the catalytic effect on Fe^3+/Fe^2+couple and material exchange.The passivation of iron settling correlates with ferrous ion content in bio-leaching solution.In medium containing A.ferrooxidans and Fe(Ⅲ),the increment in Fe(Ⅱ)concentratio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jarosite,generating a decline in vanadium extraction efficiency.Analysis of cyclic voltammetry shows that Fe(Ⅱ)ion is apt to be oxidized and translated into precipitate by A.ferrooxidans,which strongly adsorb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residue.Fe(Ⅲ)ion promotes the vanadium extraction due to its oxidizing activity.Admixing A.ferrooxidans to Fe(Ⅲ)medium elevates the reduction of low valence state vanadium and facilitates the exchange of substance between minerals and solution.This motivates 3.8%and 21.8%increments in recovery ratio and leaching rate of vanadium compared to the Fe(Ⅲ)exclusive use,respectively.Moreover,Fe(Ⅱ)ion impacts vanadium extraction slightly in sterile medium but negatively influences vanadium leaching in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ion cycle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PASSIVATion cyclic valtammetry clay vanad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浸出液单金属分离回收技术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一敏 胡鹏程 +3 位作者 薛楠楠 何野 谭利平 王宇霆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9,共16页
钒作为国家关键矿产,关乎战略资源保障与安全,我国关键钒资源矿产湿法工艺所得钒浸出液为高浓差多组元的复杂溶液体系,钒浸出液单金属深度分离创新技术已成为推动钒基材料高端化与高纯化应用的重要着力点和前沿方向。系统总结了钒溶液... 钒作为国家关键矿产,关乎战略资源保障与安全,我国关键钒资源矿产湿法工艺所得钒浸出液为高浓差多组元的复杂溶液体系,钒浸出液单金属深度分离创新技术已成为推动钒基材料高端化与高纯化应用的重要着力点和前沿方向。系统总结了钒溶液单金属分离回收技术进展,包括钒溶液选择性萃取深度分离技术、专属功能化钒基离子交换树脂适配技术和多场耦合钒杂定向分离驱动技术以及膜分离钒浸出液余酸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开展复杂钒溶液单金属源头深度分离和富集工艺精细控制的技术攻关,全面支撑高端钒产品制备,未来将持续进行技术迭代,筛选具有特殊功能化的钒专属萃取与吸附基团,建立钒离子选择性分离矩阵关联数据平台,助力钒产业链融通创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溶液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树脂 电容去离子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电导率测定VO^(2+)在Nafion 1135阳离子交换膜中扩散系数 被引量:1
5
作者 桑商斌 黄可龙 +2 位作者 刘素琴 李晓刚 王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50-1455,共6页
研究通过电导率测定钒离子VO2+在Nafion 1135离子交换膜中的扩散系数的方法。采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含不同浓度VO2+的0.1 mol/L硫酸电解质溶液在有无膜时的阻抗值,采用有膜时的阻抗减去无膜时阻抗值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膜阻抗。结果表明:... 研究通过电导率测定钒离子VO2+在Nafion 1135离子交换膜中的扩散系数的方法。采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含不同浓度VO2+的0.1 mol/L硫酸电解质溶液在有无膜时的阻抗值,采用有膜时的阻抗减去无膜时阻抗值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膜阻抗。结果表明:阻抗大小与电极距离成正比,有膜与无膜时分别测定的阻抗与电极距离的关系曲线近似呈平行线,与电解液组成无关;膜阻抗随着溶液中V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基于Nernst-Planck扩散对流方程的二元离子在交换膜中扩散系数与电导率的关系方程计算了钒离子VO2+在Nafion 1135离子交换膜中的扩散系数为4.5×10-12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离子() 离子交换膜 扩散系数 电导率 膜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SIM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Ⅰ~Ⅳ 被引量:86
6
作者 黄晓兰 吴惠勤 +2 位作者 黄芳 林晓珊 邓欣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选择离子检测法(SIM),建立了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的同时测定食品中苏丹红Ⅰ~Ⅳ的新方法.色谱柱为PR-SR石英毛细管柱(20 m×0.25 mm),进样口温度280℃,柱温200℃,以15℃/min升至280℃;柱前压130 k...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选择离子检测法(SIM),建立了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的同时测定食品中苏丹红Ⅰ~Ⅳ的新方法.色谱柱为PR-SR石英毛细管柱(20 m×0.25 mm),进样口温度280℃,柱温200℃,以15℃/min升至280℃;柱前压130 kPa,载气He;EI离子源,选择m/z 77,105,115,143,176,247,248,261,352,380用于SIM检测,并按不同的采样时间分成4组,每组4个离子,分别对应于每种苏丹红进行定性分析确证;选择苏丹红Ⅰ~Ⅳ各自的分子离子峰m/z 248,276,352,380作抽出离子图进行定量分析.苏丹红Ⅰ、Ⅱ的线性范围为0.01~10.0 mg/L,苏丹红Ⅲ、Ⅳ的线性范围为0.1~10.0 mg/L;检出限苏丹红Ⅰ、Ⅱ为1μg/kg,苏丹红Ⅲ为5μg/kg,苏丹红Ⅳ为10μg/kg;回收率86%~95%.本法与欧洲健康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方法(HPLC法)相比灵敏度高1~2个数量级,分析时间缩短,用色谱保留时间、质谱同时定性,消除了食品中杂质的干扰,结果准确可靠,选择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所有食品成品及原料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 食品 气相色谱-质谱 选择离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螯合树脂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慧敏 陈惠 +1 位作者 司士辉 邓春艳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0,37,共4页
研究了某螯合树脂A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值、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钒标准溶液浓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4、树脂用量1.0g、反应时间4h、温度60℃条件下,螯合树脂A对钒(Ⅳ)的吸附量为184.2mg/g... 研究了某螯合树脂A对钒(Ⅳ)离子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值、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钒标准溶液浓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4、树脂用量1.0g、反应时间4h、温度60℃条件下,螯合树脂A对钒(Ⅳ)的吸附量为184.2mg/g。对螯合树脂A的解吸、共存阳离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合树脂A 吸附行为 钒()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锗(Ⅳ)-邻苯二酚紫-钒(Ⅳ)体系的极谱吸附催化波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魏显有 刘云惠 +1 位作者 王秀敏 檀建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在0.1mol/LH2SO4溶液中,Ge(Ⅳ)-邻苯二酚紫(PV)-V(Ⅳ)体系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峰电位在-0.55V(vs.SCE)处.锗浓度在2.2×10-10~2.8×10-6mol/L范围内与峰... 在0.1mol/LH2SO4溶液中,Ge(Ⅳ)-邻苯二酚紫(PV)-V(Ⅳ)体系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催化波,峰电位在-0.55V(vs.SCE)处.锗浓度在2.2×10-10~2.8×10-6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10-10mol/L.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本法用于土壤中痕量锗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醌紫 催化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素琴 史小虎 +3 位作者 黄可龙 李晓刚 李亚娟 吴雄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1,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计算得到VO2+的扩散系数为4.5×10-5cm2·s-1。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7,交换电流密度为6.7×10-4mA·cm-2。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液流电池 碳纸 钒(/Ⅴ)电对 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锗(Ⅳ)-邻苯二酚紫-钒(Ⅳ)催化极谱法测定食品中痕量锗 被引量:4
10
作者 郎春燕 汪模辉 白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89-590,共2页
在0.2mol·L^(-1)HClO_4溶液中,锗(Ⅳ)-邻苯二酚紫(PV)-钒(Ⅳ)体系于峰电位-0.5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催化波。锗浓度在0~30ng·m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2ng·ml^(-1)。方法用于食品中... 在0.2mol·L^(-1)HClO_4溶液中,锗(Ⅳ)-邻苯二酚紫(PV)-钒(Ⅳ)体系于峰电位-0.5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催化波。锗浓度在0~30ng·m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2ng·ml^(-1)。方法用于食品中痕量锗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 邻苯二酚紫-钒() 催化极谱法 测定 食品 痕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Ⅲ)离子催化铈(Ⅳ)离子氧化异丁醇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文玉 降青梅 +1 位作者 刘亚东 刘红梅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594-599,共6页
在酸性介质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研究了铈(Ⅳ)离子在铬(Ⅲ)离子催化作用下,于25~40℃区间氧化异丁醇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对铈(Ⅳ)离子为一级,对异丁醇的表观反应级数为正分数.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随催化剂[Cr(Ⅲ)]增加而增大,亦... 在酸性介质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研究了铈(Ⅳ)离子在铬(Ⅲ)离子催化作用下,于25~40℃区间氧化异丁醇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对铈(Ⅳ)离子为一级,对异丁醇的表观反应级数为正分数.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随催化剂[Cr(Ⅲ)]增加而增大,亦随[H+]增加而增大,但随[HSO4-]增加而减小.在氮气保护下,反应不能引发丙烯酰胺聚合,说明在反应中没有自由基产生.提出了催化剂、底物和氧化剂间生成双核加合物的反应机理,通过kobs与HSO4-的依赖关系,找到本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活性物种是Ce(SO4)2+,并计算出平衡常数、速控步骤的速率常数及相应的活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Ⅲ)离子 铈()离子 异丁醇 催化剂 动力学及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可龙 谭宁 +2 位作者 刘素琴 李晓刚 常志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4-738,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4,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池 石墨毡 V()/V(Ⅴ) 速度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860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段继华 包申旭 +1 位作者 张一敏 周嘉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6,共5页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kJ/mol、ΔS=49.44J/(mol·K)、ΔG298K=-10.95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D860 Ⅴ() 吸附 分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钒(Ⅳ)碱式碳酸铵的热分析和纳米氧化钒的制备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柳娅 傅群 +2 位作者 林晨 储向峰 郑臣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06-1010,共5页
The violet polycrystalline (NH4)5[(VO)6(CO3)4(OH)9]·10H2O(NVCO) was simply sy nthesized by solution reaction using V2O5, HCl, N2H4·2HCl and NH4HCO3 as the st arting materials. The results of TGA and DTA of N... The violet polycrystalline (NH4)5[(VO)6(CO3)4(OH)9]·10H2O(NVCO) was simply sy nthesized by solution reaction using V2O5, HCl, N2H4·2HCl and NH4HCO3 as the st arting materials. The results of TGA and DTA of NVCO under H2(99.999%) atmosphe re show that V2O3 forms at 620℃. The data of TG/DTG and DTA of NVCO under N2(99 .999%) atmosphere indicate that VO2 forms at 367℃and crystallizes at 390℃. In air atmosphere, the TG/DTG and DTA of NVCO show that V2O5 forms at 354℃, cryst allizes at 366℃and melts at 664℃. The three thermolysis processes of NVCO show that a large amount of H2O, CO2 and NH3 gases fast releases during the thermoly sis of NVCO, causing that the particles of the materials split and atomize stron gly, thus to obtain V2O3, VO2 and V2O5 nano-powder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 bove of thermoanalytical results, V2O3, VO2 and V2O5 powders were prepared respe ctively under H2, N2 and oxygen in a tube furnace. Chemical analysis and XRD exp eriments of the powders identify that pure V2O3 is obtained at 800℃for 0.5h und er H2 atmosphere; crystalline VO2 is obtained at 480℃for 0.5h in N2; amorphous VO2 is obtained at 350℃for 20min under N2 atmosphere, this has been first repor ted to prepare amorphous VO2 powder so far; pure V2O5 is obtained at 400℃for 10 min under oxygen. From the micrographs of the powders,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V2O3, the crystalline VO2 or the V2O5 powders is 35nm, 24nm or < 40nm, respectiv ely. Above-mentioned results prove that NVCO is a good precursor for preparatio n of pure V2O3, VO2 and V2O5 nano-powders under mil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钒()碱式碳酸铵 热分析 纳米氧化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雨水中模拟S(Ⅳ)-O_3氧化反应速度常数 被引量:3
15
作者 栗欣 陈旦华 +1 位作者 彭立新 郭花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8-283,共6页
本文以广州雨水为基体,采用经典化学动力学实验方法模拟雨水中S(Ⅳ)与O_3的氧化反应,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反应在不同时间S(Ⅳ)的浓度.结果表明,在[S(Ⅳ)](?)[O_3]时,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k与文献中所列举的HSO_3^-与O_3反应的... 本文以广州雨水为基体,采用经典化学动力学实验方法模拟雨水中S(Ⅳ)与O_3的氧化反应,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反应在不同时间S(Ⅳ)的浓度.结果表明,在[S(Ⅳ)](?)[O_3]时,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k与文献中所列举的HSO_3^-与O_3反应的速度常数k_1的数值相一致.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度常数k_T分别为:5.6×10~4L·mol^(-1)·S^(-1)(5℃),9.8×10~4L·mol^(-1)·S^(-1)(10℃),1.5×10~5L·mol^(-1)·s^(-1)(15℃)和2.0×10~5L·mol^(-1)·s^(-1)(20℃).上述结果完全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由此公式计算出的表观活化能E_3=56.1KJ·mol^(-1)·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反应速度常数 雨水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锌离子电池钒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超群 崔心蕾 +2 位作者 王哲禹 白晓波 迟彩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0,共6页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正极材料是限制水系锌离子电池发挥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在正极材料中,钒基氧化物以丰富的电子价态及利于储能的层状结构所带来的高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而备...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正极材料是限制水系锌离子电池发挥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在正极材料中,钒基氧化物以丰富的电子价态及利于储能的层状结构所带来的高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而备受关注。但钒基材料较差的动力学和不稳定的晶体结构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容量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介绍了钒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储能机理,综述了嵌入工程、缺陷工程以及合成复合材料等提高钒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方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钒基氧化物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铈(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软钢的缓蚀协合效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木冠南 李琳 《腐蚀与防护》 CAS 2000年第8期351-352,共2页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 ,稀土铈 ( )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对软钢的缓蚀协合效应 ,发现铈 ( )对软钢有增蚀作用 ,而 SDS和铈 ( )
关键词 软钢 阴离子型 缓蚀协合效应 铈离子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01树脂从高碳石煤发电灰渣酸浸液提钒的工艺研究
18
作者 郭拴全 牛芳银 +3 位作者 康敏 郭梅 宁新霞 邢相栋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对某地高碳石煤钒矿发电灰渣经空白焙烧后的酸浸液进行净化与钒富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钒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并确定了吸附与解吸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浸液pH值为2.3,无须中和可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各类树脂对钒的吸附... 采用离子交换法对某地高碳石煤钒矿发电灰渣经空白焙烧后的酸浸液进行净化与钒富集,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钒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并确定了吸附与解吸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浸液pH值为2.3,无须中和可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各类树脂对钒的吸附能力强弱顺序为D201>D380>D314>D202,解吸过程以采用NaOH与NaCl的混合解吸剂最佳,二者适宜的质量比为3∶1。采用D201树脂最优的动态吸附条件为:氯酸钠用量为0.05倍V_(2)O_(5)质量,每小时进料量为2倍树脂体积。当c/c_(0)=0.5时V_(2)O_(5)吸附容量为186 mg/g,当c/c_(0)=0.8时V_(2)O_(5)吸附容量为283 mg/g,当树脂被穿透时吸附率为98.53%。以6%NaOH+2%NaCl溶液作为解吸剂对负载D201树脂进行解吸,当V_(解吸剂)/V_(湿树脂)=4.36时,解吸液V_(2)O_(5)含量达到峰值75.46 g/L;当V_(解吸剂)/V_(湿树脂)=7.44时,钒的解吸率达到99.31%。解吸后的D201树脂经HCl再生后对钒的吸附能力与新D201树脂相当。解吸所得富钒液经除杂、中和、沉钒、煅烧可制得纯度98.98%的V_(2)O_(5)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01树脂 发电灰渣 酸浸液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辅助的钒光化学蒸气发生
19
作者 宁永艳 董亮 高英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该文发现基于过渡金属离子辅助的钒(V)光化学蒸气发生(Photochemical vapor generation,PVG)体系。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在甲酸(Formic acid,FA)溶液中加入Cu^(2+)、Co^(2+)和Fe3+等过渡金属离子对V的光化学还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C... 该文发现基于过渡金属离子辅助的钒(V)光化学蒸气发生(Photochemical vapor generation,PVG)体系。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在甲酸(Formic acid,FA)溶液中加入Cu^(2+)、Co^(2+)和Fe3+等过渡金属离子对V的光化学还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Cu^(2+)效果最佳。在20 mg/L Cu^(2+)的存在下,V的信号强度提升约10倍。该文详细考察影响V光化学还原的主要参数,包括增敏剂的种类和浓度、紫外辐射波长和时间、低分子质量有机酸的种类和浓度、气液界面、载气流速和共存离子干扰。在20%(v/v)FA、20 mg/L Cu^(2+)和25 s光照的条件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进行测定,V的方法检出限为3.7μg/L。经过7次重复测定200μg/L的V标准溶液,得到该方法的精密度为4.2%。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UVvi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Cu^(2+)辅助V的PVG反应机理,推测其产物为羰基化合物。此外,在PVG体系中加入钒钛磁铁矿后,经相似的光化学反应,同样产生V挥发性物质。发现光化学治理污染技术带来环境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光化学蒸气发生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世彬 解胜利 +3 位作者 王淼 苟建霞 赵卫民 董士花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1,共6页
容量不足且循环稳定性差的正极材料是阻碍水系锌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问题。从锰基化合物、钒基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PBA)等正极材料研究现状出发,综述和分析通过离子掺杂、表面改性和结构优化等方法提高正极材料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等... 容量不足且循环稳定性差的正极材料是阻碍水系锌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问题。从锰基化合物、钒基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PBA)等正极材料研究现状出发,综述和分析通过离子掺杂、表面改性和结构优化等方法提高正极材料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等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并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锰基化合物 钒基化合物 普鲁士蓝类似物(PBA) 离子掺杂 表面改性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