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溶藻菌 Zobellella sp. B307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的溶藻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双慧 白洁 +4 位作者 孙鹏飞 王登宇 相壮壮 李辉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研究溶藻菌对赤潮甲藻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盐菌株Zobellella sp.B307,并研究了该菌株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的抑制效果,从细胞结构、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究了该菌株的抑藻途径及作... 为研究溶藻菌对赤潮甲藻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胶州湾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盐菌株Zobellella sp.B307,并研究了该菌株对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的抑制效果,从细胞结构、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究了该菌株的抑藻途径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抑藻途径为分泌胞外活性物质的间接溶藻,72 h的溶藻率高达91%。溶藻过程中藻细胞壁破损,叶绿素a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藻细胞的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溶藻物质对藻细胞造成的强烈氧化损伤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热休克蛋白基因(HSP)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溶藻物质激发藻细胞产生的ROS在激活抗氧化系统的同时诱导产生HSP70,二者联合清除ROS以减缓藻细胞受应激损伤的程度;A.pacificum的网格蛋白基因(Clathrin)表达量显著上调,表示由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明显增强,进而说明为减轻光合营养功能受损造成的影响,藻细胞的异养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诠释菌藻关系,更为探究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亚历山大藻 溶藻细菌 溶藻机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SPS途径调控因子Stp1的泛素化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应宇 吕永坤 +2 位作者 周景文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07-912,共6页
研究酿酒酵母SPS途径关键调控因子Stp1p泛素化调控机制。通过构建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泛素化检测载体、泛素化位点定点突变及突变体氨基酸利用这三个层面来研究Stp1p的泛素化过程。通过对Stp1p的潜在的4个泛素化位点突变结果表明,... 研究酿酒酵母SPS途径关键调控因子Stp1p泛素化调控机制。通过构建基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泛素化检测载体、泛素化位点定点突变及突变体氨基酸利用这三个层面来研究Stp1p的泛素化过程。通过对Stp1p的潜在的4个泛素化位点突变结果表明,与Stp1p相比,各突变体的荧光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其中三重突变体Stp1K49,129,113R荧光强度明显弱化。表明潜在的泛素化位点突变后,Stp1p的泛素化过程受到阻遏。进一步的氨基酸利用实验表明,泛素化位点突变对于调控菌体氮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上述结果说明,泛素化位点突变可以调控Stp1p的泛素化过程,进而影响菌体氮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途径 双分子荧光互补 氮代谢阻遏 尿素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藻油提取及高浓度 EPA/DHA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玲 欧莹 +1 位作者 秦宇 杨海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100,共9页
为实现藻油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的简单、绿色、高效分离纯化工艺,首先利用裂殖壶菌原始菌株及定向驯化菌株ALE40为原料提取油脂,通过优势性评估及细胞通透性对比二者提油效果,并通过测定油脂指标对比3种提油方法(酸解法、... 为实现藻油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的简单、绿色、高效分离纯化工艺,首先利用裂殖壶菌原始菌株及定向驯化菌株ALE40为原料提取油脂,通过优势性评估及细胞通透性对比二者提油效果,并通过测定油脂指标对比3种提油方法(酸解法、超声干法、超声湿法)优劣。对超声湿法提取的粗藻油采用酯交换法进行乙酯化后,联合尿素包埋法和分子蒸馏技术富集高浓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酯交换及尿素包埋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通过对分子蒸馏重相DHA和EPA含量测定确定分子蒸馏级数,并对纯化藻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比裂殖壶菌原始菌株,ALE40的细胞通透性明显较好,在无需干燥的情况下,超声10 min即可达到最高油脂得率(53.2%),缩短超声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破壁效率;3种提油方法中超声湿法提取的藻油理化指标较好;酯交换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KOH添加量3%、醇油比10∶1、反应时间0.5 h,尿素包埋最佳工艺条件为脲酯比0.8∶1、溶酯比8∶1、包埋温度4℃、包埋时间8 h;尿素包埋后的藻油经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后,藻油中EPA和DHA总含量从17.40%(酯交换反应)升高到90.86%,总回收率为62.28%;得到的纯化藻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行标要求,且储存3个月内无沉淀,具备一定稳定性。综上,该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全程实现试剂循环利用,且制备的藻油酸值低、无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藻油提取 DHA EPA 尿素包埋 分子蒸馏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对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生长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宁 王萌 +2 位作者 孙凯峰 胡章喜 段舜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4-509,共6页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澳头养殖海域溶解有机氮(DON)组成、含量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同步监测了无机营养盐、水温、盐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DON水平4-6月较高。最大值达21.27umoIN/L,其余月份...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澳头养殖海域溶解有机氮(DON)组成、含量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同步监测了无机营养盐、水温、盐度等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DON水平4-6月较高。最大值达21.27umoIN/L,其余月份较低,全年平均浓度为7.44umoIN/L.尿素是DON的重要组分,全竽平均浓度为1.98unoIN/L,约占DON的20%-30%.可溶性游离氨基酸(DFAA)波动较大,介于1-5tunolN/L.4-6月亚历山大藻种群维持较高密度,4月21日澳头海域发生亚历山大藻水华,最高细胞密度达到3319ceUs/mL.DON和尿素浓度高峰与亚历山大藻密度高峰同步出现,水华消散后DON和尿素浓度分别大幅下降至高峰期的23.84%和62.86%.统计结果显示,表征有机污染程度的DON、尿素和CODMn与亚历山大藻种群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DON含量的增加能够促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并在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赤潮暴发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尿素 亚历山大藻 藻华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TS-5.8S rDNA序列对2株海洋亚历山大藻进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健 梁姗 秦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90,共6页
扩增2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sp.qd2,Alexandriumsp.qd3)的5.8S核糖体基因(5.8S rD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部分18S rDNA和28SrDNA序列。通过blastn比对... 扩增2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sp.qd2,Alexandriumsp.qd3)的5.8S核糖体基因(5.8S rD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部分18S rDNA和28SrDNA序列。通过blastn比对、系统进化树以及遗传距离分析将A.sp.qd2和A.sp.qd3鉴定为A.catenella,且属于A.catenella的不同株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ITS 亚历山大藻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贺华 王学魁 +4 位作者 孙之南 逄勃越 曹春晖 王广策 于仁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3,共7页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甲藻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Psp)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铜和表面活性剂协同灭除亚历山大藻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灏 缪锦来 +2 位作者 刘晓光 崔凤霞 李光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对一种新的赤潮杀灭剂谷氨酸铜及促进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了硫酸铜及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灭杀效率优于硫酸铜,谷氨酸铜可明显抑制亚历山... 对一种新的赤潮杀灭剂谷氨酸铜及促进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了硫酸铜及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灭杀效率优于硫酸铜,谷氨酸铜可明显抑制亚历山大藻细胞的生长,但抑制作用并不随谷氨酸铜浓度加大而增强,HDTAMB可明显促进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去除,且促进作用基本随着HDTMAB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对谷氨酸铜和HDTMAB杀灭赤潮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谷氨酸铜可促使藻细胞MDA含量升高,并使巯基含量下降,且在谷氨酸铜和HDT-MAB复合作用下,膜脂过氧化水平大大高于单纯谷氨酸铜作用下的水平,细胞中巯基含量显著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大,这表明谷氨酸铜和HDTMAB杀灭赤潮的机制是使藻细胞膜受到损伤,进而抑制藻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铜 表面活性剂 亚历山大藻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两种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周立红 王大志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50,共8页
本文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细胞再悬浮液、细胞破碎液、上清液、藻壳液、过滤液对亚心形扁藻悬浮性的影响,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与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含有塔玛亚历山大藻成分的实验溶液均能在短时间... 本文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细胞再悬浮液、细胞破碎液、上清液、藻壳液、过滤液对亚心形扁藻悬浮性的影响,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与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含有塔玛亚历山大藻成分的实验溶液均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亚心形扁藻失去鞭毛形成胞囊而下沉,其中再悬浮液的影响最大.但亚心形扁藻受到的这种不利影响,一般在一周后即开始恢复.小球藻生长几乎不受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混合培养水体中的小球藻生长曲线与单种培养的几乎一致,其悬浮性也无明显改变.与亚心形扁藻进行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和ATHK品系)均表现出培养前期增殖曲线与单种培养类似,但在一周后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增殖曲线开始下降,这一时间恰好与扁藻细胞密度开始增加的时间相一致.而与小球藻的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培养前期与单种培养一致,后期则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海洋植物 毒理效应 亚心形扁藻 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片藻利用无机碳和氮源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学政 石梅 +1 位作者 沈继红 李光友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5-69,共5页
研究了四片藻 (Tetraselmissp.)利用无机碳、氮源生长的情况 ,结果表明 ,四片藻以利用乙酸盐和脲生长最好 ,其最佳浓度分别为 1 .2g·L- 1 和 0 .6g·L- 1 。以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例 ,比较了基本培养基、有机碳、氮源培养基和... 研究了四片藻 (Tetraselmissp.)利用无机碳、氮源生长的情况 ,结果表明 ,四片藻以利用乙酸盐和脲生长最好 ,其最佳浓度分别为 1 .2g·L- 1 和 0 .6g·L- 1 。以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例 ,比较了基本培养基、有机碳、氮源培养基和无机碳、氮源培养基对四片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光培养条件下 ,上述各培养基对四片藻生长的影响差别很大 ,培养 7d ,有机和无机碳、氮源培养基中的细胞浓度分别为基本培养基中细胞浓度的 3.2倍和 2 .4倍 ;总脂含量以添加有机或无机碳、氮源培养基的较高 ,分别占细胞干重的 9.7%和 1 0 .3 % ;上述各培养基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 四片藻 乙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及裸甲藻对黑鲷早期发育影响的比较
10
作者 蒋玫 伦凤霞 +2 位作者 夏培艳 黄师林 李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采用静水实验法,温度为(20.2±2.0)℃,并保持实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分别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的藻液与过滤海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成约30 000、15 000和7 500 cell·mL-13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 采用静水实验法,温度为(20.2±2.0)℃,并保持实验用水溶解氧为饱和溶氧的60%,分别用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的藻液与过滤海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成约30 000、15 000和7 500 cell·mL-13个浓度组,同时以过滤海水为对照组,每一个浓度组设3个平行样本,对人工养殖的黑鲷鱼卵和仔鱼进行毒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鱼卵孵化对微小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2种藻液的胁迫均较为敏感,且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性作用较裸甲藻弱;2种藻液对仔鱼96 h-LC50全长和体质量增长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仔鱼对裸甲藻液的敏感性更强;2种藻液对仔鱼ATPase的酶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明显,但裸甲藻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说明裸甲藻对黑鲷鱼卵和仔鱼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高于微小亚历山大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裸甲藻 早期发育 黑鲷 ATP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酸盐浓度和起始细胞密度的沃氏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阳 李炳乾 +3 位作者 陈长平 梁君荣 杨清良 高亚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162-168,172,共8页
以分离自厦门港船舶压舱水箱及沉积底泥中的一种潜在入侵藻类—沃氏藻(Woloszynskiasp.)MMDL3013和一种常见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MMDL3041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酸... 以分离自厦门港船舶压舱水箱及沉积底泥中的一种潜在入侵藻类—沃氏藻(Woloszynskiasp.)MMDL3013和一种常见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MMDL3041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和藻类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两因子对这两种藻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盐限制条件下,沃氏藻为竞争的优势种,沃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表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而在磷酸盐丰富的环境中种间竞争具有藻类细胞密度依赖性,起始细胞密度的不同可以影响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氏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种间竞争 磷酸盐 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周年变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水东 徐宁 +1 位作者 吕颂辉 王朝晖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于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大亚湾澳头海域设立6个监测站位,连续监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种群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的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4月至5月),最高密度达到20.4cells·mL-1,其它季... 于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在大亚湾澳头海域设立6个监测站位,连续监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种群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大亚湾亚历山大藻种群的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4月至5月),最高密度达到20.4cells·mL-1,其它季节则密度较低。亚历山大藻密集出现的温度为22.8~30.0℃、盐度范围为25~30。在亚历山大藻种群密度高峰期里,N/P都较高,DIN含量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亚力山藻的生长,DIP含量却很低,使得此藻比其他藻更具竞争优势。可溶性Fe含量可能成为亚历山大藻增殖的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大亚湾 种群动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用酸性脲酶的纯化及其N端序列的测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鲁强 王松华 +2 位作者 田亚平 徐岩 赵光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97,共5页
采用乙醇分级沉淀、Superdex200凝胶过滤、Mono Q离子交换对Enterobactria spR-SYB082产酒用酸性脲酶进行了纯化。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该酶已达到电泳纯,纯化倍数为21.1,酶活回收42%。Superdex200凝胶过滤测定其全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 采用乙醇分级沉淀、Superdex200凝胶过滤、Mono Q离子交换对Enterobactria spR-SYB082产酒用酸性脲酶进行了纯化。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该酶已达到电泳纯,纯化倍数为21.1,酶活回收42%。Superdex200凝胶过滤测定其全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0 000,SDS-PAGE电泳测定其亚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2 000,表明该酶为同源六聚体,并利用Edman降解法测定了蛋白质N端序列的8个氨基酸残基序列:S-F-K-M-D-R-K-Q。酶反应的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35℃。以尿素为底物时,该酶表观Km及Vmax分别为19.5μmol/L和0.87μmol/min。Na+、Mn2+对酶活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a2+、Zn2+对酶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酒石酸、琥珀酸对酶活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草酸、乙酸对酶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脲酶 尿素 肠杆菌属细菌 纯化 N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