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Guangzhou-Foshan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compared with Randstad,Netherlands 被引量:1
1
作者 Bilin Chen Yimin S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S01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 In recent years,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Meanwhile,metropolitan area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taken shape.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brought about urban spatial expansion,as well a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On the other hand,it has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the urban sprawl and suburbanization,increasing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and the decline of urban central area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 Outline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Guangzhou-Foshan(Guang Fo)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nd to construct a networked space pattern driven by urban poles and shafts.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this study focus on urban spatial patterns and elements in different scales,from two individual cites(Guangzhou and Foshan),Guang Fo MCR,to Guangdong-Hong Kong-Macao(GHM)Greater Bay Area.With GIS and the mapping method,the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green space,water system,built-up area,road network,rail transit network and main pivot points of the Guang Fo MCR are classified,laid out individually and again overlaid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elements.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Randstad MCR in the Netherlands,the enlightenment of solving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MCR is hopefully to be obtained.As delta cities,the Guang Fo MCR is cut by the multi-channel water network,while the urban built-up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CR and spread out along the traffic corridor to the suburban district.The traffic structure of the Guang Fo MC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utward radi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of Guangzhou and Foshan.Simultaneously,the traffic connecti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is relatively weak.Compared with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which is called Decentralized Compact pattern of Randstad MCR,the Guang Fo MCR presents a city form with little hierarchy but homogeneity,and its urban space is disorderly spread.The bluegreen system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urban invasion in Guang Fo MCR,while the green heart in central Randstad is well preserved.As a result,it is well advised to explore a more resilient and ecological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 Fo M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Fo MCR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morphology TRAFFIC Land use Blue-gree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rban spatial cultural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hanghai Xintiandi and Chongqing Xintiandi
2
作者 Ling Huang Yilong Hao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A01期65-75,共11页
关键词 Cultural value thoughts Cultural increment and stock Cultural value assessment urban spatial cultural structure urban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利平 辛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7-819,共13页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2)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农业经济韧性;3)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4)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研究结论不仅从农业经济韧性的视角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经济韧性 空间溢出 空间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4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璟 魏璐 靳珍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 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并通过空间滞后Tobit模型估计了其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此外,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化水平会负向调节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会正向调节基础设施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城市群 数字化水平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整合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谭志雄 向斯曼 +1 位作者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1,共17页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此研究在对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基本处理后,采用不具有截距项的“S”型模型拟合形成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9年整合夜间灯光时间序列数据,并通过收缩像素提取开展城市收缩测度;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开展稳健性、异质性相关讨论,并构建非线性模型从“劳动收入”与“环境质量”两条路径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存在倒“U”型关系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与“竞争模仿效应”形成,空间溢出效应甚至超过了直接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中部地区的城市不显著,中东西三大板块各具优势,但要素资源流动性不强;非资源型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效果显著,资源型城市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就业吸纳效应、环境污染效应等途径影响城市收缩。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关注城市收缩本质,转变城市收缩传统价值误区认识。倡导“精明收缩”理念,在保持城市基本活力的同时,合理调整城市规模与功能布局。针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异质性,实行差异化外资引入策略。东部地区进一步优化外资吸引政策,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引进;而西部与中部地区则应注重外资对本地产业升级和就业吸纳的促进作用,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竞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开发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外资导向和城市发展目标协同。研究对长江经济带正视“精明收缩”问题,构建具有包容性、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外商直接投资 夜间灯光数据 长江经济带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审视——基于政府—市场关系视角的制度阐释
7
作者 张泽 唐子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共8页
基于对城市网络建构方法的批判性评述,研究使用上市企业投资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发现其在不同的定量方法可以呈现出“钻石结构”或“首都中心辐射”的格局特征,也验证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方法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的... 基于对城市网络建构方法的批判性评述,研究使用上市企业投资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审视,发现其在不同的定量方法可以呈现出“钻石结构”或“首都中心辐射”的格局特征,也验证了起源于西方的传统方法在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的局限。为此,引入基于企业产权结构的政府—市场关系分析框架,初步阐释了中国城市网络背后所蕴含的特定制度语境。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在城市网络视角下同时兼具全球普遍规律和鲜明本土特色,政府和市场的复杂交织作用也是理解中国城市网络演进发育趋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网络 空间格局 政府—市场关系 制度语境 企业产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金融要素扭曲吗?
8
作者 张林 蒋李雯 丁晓兰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7,共16页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缓解金融市场资源错配和促进金融要素价格均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要素扭曲的影响及作用机...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缓解金融市场资源错配和促进金融要素价格均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要素扭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缓解本地区金融要素扭曲,而且能够对周边地区金融要素扭曲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要素扭曲的缓解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地区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地区更显著,但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关注度高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能会加剧本地区金融要素扭曲。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缓解金融要素扭曲。本文的研究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金融要素扭曲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肖义 杨浩南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8,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2)经济集聚、产业集聚、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以及改善政府间协作水平是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偏单中心和偏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对过渡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该规划对促进外围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第一梯队城市群以及第二批次规划实施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应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规划方案,重点关注过渡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分类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10
作者 张梦婷 蒋经焘 钟昌标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共12页
“村村通公路”“县县有高速”“一小时交通圈”等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既有大量研究考察了打破地区间分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少关注到地区内城乡间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本文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库,通过ArcGIS拾取计算了201... “村村通公路”“县县有高速”“一小时交通圈”等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既有大量研究考察了打破地区间分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少关注到地区内城乡间交通可达性的变化。本文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库,通过ArcGIS拾取计算了2014—2021年中国234个地级城市的城乡间道路综合密度,进而量化识别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在样本观测期内,城乡间道路建设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道路综合密度每提高1个单位,能够解释城乡差距缩小幅度的5.31%;第二,基准的回归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等内生性处理后始终成立,且在东部地区、规模较大和北部湾城市群内的城市更为显著;第三,机制探究结果表明,城乡道路建设主要通过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产生作用;第四,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乡间道路建设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背景下,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层面为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城市比较优势与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道路 收入差距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1
作者 王兆峰 于沛鑫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9,共13页
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呈“下降-上升”趋势;整体空间格局呈层次明显... 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呈“下降-上升”趋势;整体空间格局呈层次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扩散趋势,流域内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分异的主要原因。②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空间传递性较为显著,高(低)效率地区对邻域地区具有正(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金融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程度、交通水平对本地及邻域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提升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呈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负向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研究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效率测度 马尔可夫链 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农业绿色生产与新型城镇化协调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
12
作者 刘露 孔令成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11-517,共7页
从低碳视角研究包含碳吸收的农业绿色生产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和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2002—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新型城镇... 从低碳视角研究包含碳吸收的农业绿色生产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和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2002—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新型城镇化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的特征,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总体稳步上升,近年来呈现东南>西北>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结合灰色GM(1,1)模型预测2022—2032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耦合系统变化趋势,发现未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区域都将进入耦合协调阶段,空间上地区差异将继续保持。因此,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强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型城镇化 农业绿色生产 耦合协调度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成龙 周宏 张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4,共1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与繁荣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并聚焦于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进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数理分析厘清其内在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现有的研究并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相关指标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省域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总体上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上表现出区域间不平衡的特征,数字经济水平在区域间成多极化趋势,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间梯度效应不断增强。其次,文章通过实证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对东北地区无显著影响;第二,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市场化进程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后,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基于经济距离矩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而基于邻接矩阵、反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城乡融合具有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会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研究认为,为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在制定区域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城乡发展政策、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打破要素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优化数字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 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耀 朱英明 郑紫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5,共6页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两系统为“新型城...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两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导、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发展模式,数字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均面临突出的不平衡问题,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状态发展为勉强协调状态,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提升政府能力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其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对邻近地区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湖南长沙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趁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共生活、支持泛社会关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蓝绿空间公共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依托水系扇形扩展的特征;要素可获取性——要素空间可及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要素数量充裕度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的特征;功能可选择性——活动主体包容性表现出核心区及中心城区湘江沿岸低、湘江东岸低于西岸的特征,功能选择丰富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结构连通可共享性——互动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两区过渡地带楔形交错的圈层特征,并伴随风光带沿线高的带型特征,景观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湘江西岸高于东岸的特征。3)社会需求、经济助力及环境支持,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蓝绿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空间公共性评价 “要素-功能-结构” 湖南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如何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帅 于翔 王煜昊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4,共15页
基于2006—2022年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双重视角探讨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适度的经济增长目... 基于2006—2022年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双重视角探讨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适度的经济增长目标将激励城市创新,提升第二产业占比和加强环境规制进而改善工业碳排放效率,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将阻碍城市创新,降低第二产业占比和放松环境规制进而抑制工业碳排放效率;(3)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人均生产总值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中西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的城市以及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二者之间的倒U形关系更为明显,“新常态”后及经济增长目标未能如期完成时,二者之间的倒U形曲线变得更加陡峭。研究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 城市创新 产业结构 环境规制 工业碳排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
17
作者 张学波 何志浩 +2 位作者 于伟 郭付友 赵林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4-1025,共12页
以中国15个城市群多年份数据为样本,在测度并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和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并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15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整体呈微弱的单... 以中国15个城市群多年份数据为样本,在测度并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和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并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15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整体呈微弱的单中心化趋势。②研究期内各城市群的经济韧性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群。③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化有利于经济韧性的提升。④效应模型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到间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高等级发展阶段城市群,中等级和低等级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多中心化更有利于其经济韧性提升;多中心结构在城市群经济韧性水平较高时对于其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经验分析
18
作者 李娜 赵康杰 景普秋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利用2017—2021年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级等地区属性多层次考察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能够有效... 利用2017—2021年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级等地区属性多层次考察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方面,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乡村地区创业活跃度、加深乡村地区产业融合和扩大乡村地区市场范围三条路径进行有效传导,且乡村地区创业活跃度的中介效应>乡村地区市场规模的中介效应>乡村地区产业融合水平的中介效应;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小城市更能发挥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城乡共同富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镇空间结构 城乡共同富裕 扁平化 市域 网络多中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认知“行为—结构”传导机制与实证识别研究——以南京新街口地区为例
19
作者 束方勇 王爽 +1 位作者 赵万民 王鹤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5,共8页
城市空间认知作为展现人与建成环境关系的核心要素,在当前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针对现阶段空间认知研究聚焦分散式因子分析、缺乏整合性结构讨论的不足,文章构建“状态—行动—图式”空间认知过程模型,... 城市空间认知作为展现人与建成环境关系的核心要素,在当前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针对现阶段空间认知研究聚焦分散式因子分析、缺乏整合性结构讨论的不足,文章构建“状态—行动—图式”空间认知过程模型,通过状态识别、行动决策和图式构建等关键行为特征解读,解析空间认知行为规律。依据认知结构化原理,建立“锚点—网格—结构”叠合的空间认知系统,深入分析各系统空间特征要素,建立认知行为与结构形态的精细化传导机制。以南京新街口地区为例,通过空间认知结构指标识别锚点、网格、结构系统构成,总结“核心—圈层”锚点格局、决策序列叠加网格系统、中心极化等级结构等分布特征,归纳空间认知现实问题及其优化方向。空间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结构研究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过程和结构传导机制的深化剖析,实现空间对行为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本城市研究形成创新与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认知行为 城市结构 传导机制 实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妍 刘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和不同类型城市均呈现多中心演变趋势,且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型和低—低型为主;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空间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趋于单中心后趋于多中心”演化过程,物流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演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向单中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