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1
作者 陈竹安 谭浦旭 +1 位作者 郑希平 陈雅斯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7-409,共13页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电路理论模型及复杂网络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拓扑特征-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首先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并识别生态源地,而后基于电路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结构拓扑特征,并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增边优化并识别生态保护斑块。研究表明:研究区三期总体生态安全格局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生态安全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2000—2020年,生态网络节点的重要性与聚集程度均有所下降,生态节点间相互联系被削弱,生态网络整体质量下降。采用度低者优先的策略对2020年生态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使得网络的结构稳定性和分布均衡性均有改善,缓解了研究区生态质量南北不平衡的现象。结果表明从多角度综合性视角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斑块资源配合生态廊道的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斑块 电路理论模型 复杂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
作者 李大强 张飞云 +2 位作者 周红涛 马丽娜 李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06-4714,共9页
以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InVEST模型,ArcGIS软件和最小阻力(MCR)模型等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供需的匹配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不... 以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InVEST模型,ArcGIS软件和最小阻力(MCR)模型等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供需的匹配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不均,山地和绿洲地带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输出区,人口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则成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集中区域.6000m网格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信息熵和变异系数值分别达到了1.48和0.41;乡镇尺度上分别为1.44和0.43.由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共同确定946个生态源地,面积达10003.70km^(2),在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分布密集;生态廊道共2291条,长约22191.89km,呈网状分布;生态节点共151个,障碍点共2082km^(2),主要分布于各城市中心以外的区域.对该区域内723个乡镇及街道依据乡镇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进行分类,共划分出24个生态协调区,55个生态保育区,48个生态改良区,176个生态控制区和420个生态修复区.其中,生态修复区需优先缓解生态压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 生态管理分区 生态安全格局 天山北坡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罗小梅 文琦 +3 位作者 施琳娜 吴昕燕 安丰平 王振亭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7-1278,共12页
基于人口、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利用收缩度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识别了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类型,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了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基于人口、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利用收缩度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识别了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类型,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了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收缩数量和严重程度来看,人口收缩最为严重,增长率达到64.15%,覆盖范围最广;其次是空间收缩和经济收缩,增长率分别为30.19%和7.55%。(2)从县域收缩的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综合收缩以及人口、经济、空间单维度收缩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并呈现出“由边缘向中心包围”的收缩趋势。(3)从不同维度的组合关系来看,县域收缩的类型逐渐趋向多维化。2000—201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仅表现为人口单维度收缩;而2010—2020年收缩类型趋向多元,涵盖了二维和三维收缩,其中以人口-空间收缩为主要类型。(4)从县域收缩的驱动因素来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主要受地方财政支出、教育资源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各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实行分区管理对于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收缩的研究视角,为提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活力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多维视角 生态安全 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非平稳性
4
作者 许静 杨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2-1444,共13页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模型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同发展趋势,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揭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时空非平稳性。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213上升至0.328,属较低水平,生态安全指数提高0.099,由低度安全提升至中度安全。(2)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由0.527上升至0.628,协同状态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呈“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城镇人口密度、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二者协同的主要驱动力。(4)主要驱动因素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非平稳性,驱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同 非平稳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发展情景模拟的陕西杨凌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
作者 李晗悦 樊俊喜 +6 位作者 杨欢 王旭辉 丁尚雯 林子敏 都鹏飞 张佳婧 尹呈瀚 《园林》 2025年第7期79-88,共10页
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维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杨凌地区2002–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LUS—InVEST—电路理论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变情况,模拟2032年... 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维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杨凌地区2002–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LUS—InVEST—电路理论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变情况,模拟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构建2022年和2032年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杨凌地区耕地为主导地类,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互转化频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波动小;基于PLUS模型预测显示,2032年各地类发展稳定,城市发展情景下呈现东建西耕格局;2022–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生态源地面积增加129.07 hm^(2),廊道数量增加40条且新增于东南部、生态夹点面积减少85.05 hm^(2),生态障碍点面积增加292.5 hm^(2),根据现状及未来情景提出“多廊多核”空间结构优化建议。为杨凌及西北干旱半干旱中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发展情景模拟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杨凌地区 生态廊道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孙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耦合机理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流域森林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岩 王子涵 +3 位作者 张大红 李旭彬 黄超傑 才琪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100,共9页
计算2005—2020年湘江流域森林生态安全指数、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采用协调发展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两个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耦合协调特征以及交互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研究时段内,湘江流域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 计算2005—2020年湘江流域森林生态安全指数、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采用协调发展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两个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耦合协调特征以及交互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研究时段内,湘江流域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值处于0.30~0.33,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在0.51~0.72,协调发展指数在0.12~0.81,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重心处于衡南县内,移动方向为“西南—西北—东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重心位于衡阳县与衡阳市区,移动方向为“东南—东南—西北”;协调发展重心位于衡阳县与衡阳市区,移动方向为“西南—西北—东北”。(3)森林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差异性系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发展趋势,其空间协调分布表现为先聚集后扩散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森林生态安全 协调发展度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3 位作者 赵巧 李锐 陈安莹 肖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006—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应提升路径。[结果](1)在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存在空间差异,但总体差距不大;(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障碍度排序结果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其生态安全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人均水资源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人均GDP共同制约;(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中部形成高值集聚区,而在湖北省中部形成低值集聚区;(4)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安全等级(Ⅴ)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需要多关注经济对策响应、生态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制度建设管理方面,助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化 障碍模型 DPSIRM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演变与障碍因子诊断
10
作者 杨凯栋 苏向辉 +1 位作者 马瑛 柴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1-98,共8页
以新疆及其下辖的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PSR模型,结合GIS软件,分析了2010—2020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预警情况,以及各地州市的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和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以新疆及其下辖的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PSR模型,结合GIS软件,分析了2010—2020年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预警情况,以及各地州市的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和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生态安全状况呈上升趋势,并逐渐向稳定的方向发展,预警指数由2010年的0.3718上升至2020年的0.4985,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达到临界安全,预警度下降;(2)新疆整体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空间格局差异较大,表现出东部较低,西部较高的特点;(3)多项障碍因子影响新疆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30.94%)、人口密度(13.33%)、复种指数(12.87%)、城镇化率(12.79%)、化肥施用强度(10.46%)等为近年来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此应持续关注新疆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引导城市的人口与空间科学、合理地布局,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以期为改善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保障新疆粮食安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城市发展 PSR模型 GIS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友宝 王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作用关系进行刻画分析,研究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整体呈“振荡起伏”式上升态势,且阶段分异特征鲜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水平偏低,大致呈“稳定增长”到“陡坡式增长”的演替特征;(2)在空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非平衡性特征突出,前者呈“核心成片状,局部成点状”空间发展态势,后者则表现为由中心城市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逐步形成中、高水平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且形成“环鄱阳湖城市群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高于武汉都市圈”的分异格局。(4)除环境规制外,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时空变迁与其他控制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所有研究变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人口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旅游生态安全 DPSIR模型 面板回归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12
作者 江戈平 孟丽红 +2 位作者 刘友存 何楷南 王宁波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
探讨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2010、2013、... 探讨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2010、2013、2016、2019年生态安全格局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相对稳定,2013年生态安全指数最高,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最低;(2)空间上,以九江、宜春为主的增长极在该城市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较为显著,其他城市相对稳定;(3)城镇污水处理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无害化处理率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设,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相关对策与建议,确保形成健康稳固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城市群 生态安全 驱动力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08
13
作者 谢花林 李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5-710,共6页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 ,根据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模型 ,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 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 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此...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 ,根据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模型 ,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 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 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此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天津、南京 7大城市进行了分析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 北京 资源环境 评价方法 深圳 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所 实际 评价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浩 马蔚纯 HO Hon Hing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09-2117,共9页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迅速,受城市化驱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及其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不仅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了危胁,甚至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成...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迅速,受城市化驱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及其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不仅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了危胁,甚至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成为当今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尽管LUCC与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有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研究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较为侧重,涉及LUCC对城市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文献仍很缺乏。从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辨析入手,评述了国内外LUCC与城市生态安全响应研究的进展,将相关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定性和(半)定量研究阶段。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在指导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即:(1)基于LUCC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目前的研究多未结合研究区域LUCC的动态特征对城市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因而也难以应用于指导城市生态建设实践;(2)目前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影响实例研究中仍很缺乏采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影响评价(EIA)、生态风险评价技术(ERA)及政策仿真等手段进行动态化的、多场景(Multi-Scenarios)模拟分析的综合运用,也缺乏对这些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的比较研究;(3)缺乏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驱动力机制、生态响应等方面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演变及调控的综合研究,现实指导意义有限。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即:(1)实现不同研究尺度的紧密结合;(2)多种研究方法的集成运用;(3)基于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明细化与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化 生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城镇扩展模拟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晓阳 曾坚 +1 位作者 贾梦圆 张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873-7885,共13页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已成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缓解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矛盾的重要手段。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ArcGIS空间分析法,从综合水安全、生物保护安全、地质灾害安...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已成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缓解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矛盾的重要手段。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ArcGIS空间分析法,从综合水安全、生物保护安全、地质灾害安全以及游憩安全四个方面叠加构建"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最优安全格局"三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然后结合SLEUTH模型,将不同生态安全格局情景作为约束条件融入其排除图层,对研究区2015—2030年的城镇用地空间扩展进行多情景模拟。研究表明:(1)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以及最优安全格局的面积为9305.51、7576.28、3482.73 km2,分别占闽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36.89%、30.03%、13.81%;(2)三种生态安全格局情景模拟下城镇用地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均小于历史用地的增长速度,高安全格局约束下的新增城镇用地面积和增长速度均最小,表明将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城镇发展的约束条件,在城镇土地开发中能够增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控制城镇蔓延。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格局 城镇扩展 SLEUT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42
16
作者 林金煌 胡国建 +5 位作者 祁新华 徐曹越 张岸 陈文惠 帅晨 梁春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55-4166,共12页
生态安全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而生态环境脆弱性会威胁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分别选取2000年和2015年的高程、坡度、岩性、土壤类型、NDVI、年均降水量、年均温... 生态安全是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而生态环境脆弱性会威胁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分别选取2000年和2015年的高程、坡度、岩性、土壤类型、NDVI、年均降水量、年均温、人口密度、人均GDP、路网密度、景观多样性、土地利用程度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13个指标,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全局Moran'I和LISA聚类图,从整体特征、空间差异、空间集聚、地类脆弱性分异以及驱动力5个方面,探讨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处于中度脆弱,但呈现出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的趋势;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的整体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东南沿海增长不明显,部分地区有所下降,而西北内陆增长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在西北部山区地带为显著的高高聚集,在东南沿海平原地带为显著的低低聚集,16年间集聚性特征在空间上有所迁移和扩张;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在各地类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其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大小顺序始终为:林地>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整体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2000—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有所变化,但人口密度、景观多样性、岩性和土壤类型一直是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驱动力 生态安全 闽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障对策 被引量:51
17
作者 陈利顶 周伟奇 +1 位作者 韩立建 孙然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25-7129,共5页
京津冀城市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因其城市化过程缺乏区域间协同联动,产业布局各自为政,导致生态用地流失、水生态失衡等问题,由此带来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生态风险加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从区... 京津冀城市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因其城市化过程缺乏区域间协同联动,产业布局各自为政,导致生态用地流失、水生态失衡等问题,由此带来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生态风险加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从区域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保障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在国家重大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YFC0503000)的支持下,该研究将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这一核心主题,揭示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持机制与影响因子,重点研发关键生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受损生态空间生态重建、生态监管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进而构建区域协调与空间联动的生态安全保障决策系统和预测预警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 生态安全 受损生态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快速增长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张健 高中贵 +1 位作者 濮励杰 彭补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99-2810,共12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城市已为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化率低、秩序混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昆山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城市已为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化率低、秩序混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昆山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的影响。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经历了缓慢发展期(1949-1977年)、老城区改造期(1977-1985年)、新区开发期(1985-1999年)和快速扩展期(1999年至今)4个阶段,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进程和模式及扩展的主要特征方面进行剖析。从城市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几个方面分析了昆山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指出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快速增长的经济可能威胁到昆山城市的生态安全。同时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式,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评价了昆山市1985-2004年的城市生态安全,最后对昆山市未来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警。为维护昆山市的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用地扩展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安全 昆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郭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深圳等8个城市1992-2002年间资源环境状态、资源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求8个城市不同年份生态安全指数值,再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2年的... 利用深圳等8个城市1992-2002年间资源环境状态、资源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求8个城市不同年份生态安全指数值,再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2年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大连、深圳在不同年份内生态安全指数都较高,基本处于生态安全水平,上海与重庆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值最低;三个回归模型显示出非常相似的评价结果,并与PSR模型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3个回归模型预测城市生态安全的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指数 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网络评价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48
20
作者 张小飞 李正国 +3 位作者 王如松 王仰麟 李锋 熊侠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8-736,共9页
基于景观功能网络评价,提出城市复合空间优化方案,并选择常州市为研究区,实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念在空间优化过程中的操作性。由于城市为整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首先依据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特征,将城市空间结... 基于景观功能网络评价,提出城市复合空间优化方案,并选择常州市为研究区,实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念在空间优化过程中的操作性。由于城市为整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首先依据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特征,将城市空间结构分为支持社会经济功能的红色景观,维持能源、资金、产品与信息传播、流通的灰色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与调节区域环境的蓝色景观及绿色景观。其次由功能网络连通性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功能流路径与不同功能流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获得生态功能冲突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位置。最后,从功能整体协调发展角度,将研究区分为优化开发、调整开发、限制开发及禁止开等分区,针对其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符合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网络 最小耗费距离模型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