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争性城市体系与小城镇命运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尚建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4,188,共12页
从小城镇、大城市到超大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城市体系充满了竞争。城市政策对于大城市的追捧,刺激了各类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首位度的竞争,阻断了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的空间选择。同时,在国家城市政策的摇摆中,名实... 从小城镇、大城市到超大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城市体系充满了竞争。城市政策对于大城市的追捧,刺激了各类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首位度的竞争,阻断了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的空间选择。同时,在国家城市政策的摇摆中,名实分离深化了小城镇的身份危机,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空间断层,从而损害了中国城市化的有序性和持续性。在霍华德的社会城市方案中,城市发展与乡村繁荣、城市规模与人口流动并不冲突,以问题解决方案出现的城市和乡村本身就是一对互相排斥的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重提社会城市既正视了城市繁荣与乡村变迁的疏离,也强调了城乡发展中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在社会城市的理论干预下,需要重新反思中国的小城镇在城乡融合中的角色。小城镇不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它顺应了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方位与核心价值,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社会城市 小城镇 城乡关系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感知的城市空间活力评价及建成环境影响研究——以苏州古城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振龙 李久洲 +2 位作者 吴迪 平天逸 孙鸿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测度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识别建成环境影响因素,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社会感知理论能通过多源大数据提取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精准刻画城市空间特征,为空间活力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从而有效避免相关研... 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议题,测度城市空间活力特征,识别建成环境影响因素,是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社会感知理论能通过多源大数据提取人群行为活动规律,精准刻画城市空间特征,为空间活力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从而有效避免相关研究对于人群活动考虑不足的局限。该文以苏州古城为案例,基于社会感知视角,从场所情感、个体移动、空间交互复合维度构建城市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城市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并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精准探测人本尺度下建成环境对于城市活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苏州古城活力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圈层式递减空间结构特征;(2)建成环境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混合度、POI密度、POI混合度、街道步行便利度、街道设施丰富度及路网密度与古城活力具有较大关联性;(3)相关建成环境要素与古城活力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及阈值效应,并对于空间活力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能为提升苏州古城空间活力及精细化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社会感知 时空大数据 建成环境 苏州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及其当下意义
3
作者 陆益龙 李祥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0,共10页
在系统经验考察的基础上,费孝通前瞻性地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理论命题,并清晰地勾勒出涉及“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发展”等方面的小城镇研究的基本框架。小城镇理论秉承“志在富民”的思想脉络,且延续了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 在系统经验考察的基础上,费孝通前瞻性地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理论命题,并清晰地勾勒出涉及“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发展”等方面的小城镇研究的基本框架。小城镇理论秉承“志在富民”的思想脉络,且延续了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立足于从沿海到边区的区域发展经验,总结出诸如“苏南模式”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概括了类似“一镇一品”的小城镇富民机制,提出“全国一盘棋”的小城镇格局构想。新时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以及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费孝通的小城镇社会学理论依然具有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小城镇 志在富民 城乡发展 “苏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规律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志伟 闫琳 +1 位作者 张兆欣 郭继凯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8,74,共10页
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1871个县级单元近10年的县城人口规模、经济活力、建成区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等要素变化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以县城为载... 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1871个县级单元近10年的县城人口规模、经济活力、建成区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等要素变化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以县城为载体的人口城镇化特征,总结提炼相关规律。同时针对6个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县开展就地城镇化的路径研究,分析其共性特征与当下挑战,从而探索性地提出了立足人口变化、分区分类推进、聚焦产业动力、统筹城乡格局、提升重点设施、加快制度创新的“就地城镇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城 就地城镇化 重要载体 规律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城市主义海岛新城的当代中国探索——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实践解析
5
作者 王丰 支文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成为塑造理想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城建设参考案例。本文梳理如心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探讨新城市主义在中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成为塑造理想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城建设参考案例。本文梳理如心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探讨新城市主义在中国新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与适应性。通过案例分析、规划文件梳理及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如心小镇通过立足地域特征的空间规划、生活配套的产业化转型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营造,有效应对了建设过程中的挑战。研究结论表明,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新城建设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应用需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更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峙岛 如心小镇 新城 新城市主义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太湖流域极端降雨对城镇化的响应规律
6
作者 蒋飞卿 朱易青 +4 位作者 董家贤 夏翔 牛智星 嵇海祥 王赠安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639,共13页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于极端降雨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深入、准确地剖析太湖流域极端降雨对城镇化进程的响应规律,对于预测和减轻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考虑区域异质性,构造了城市、乡镇...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于极端降雨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深入、准确地剖析太湖流域极端降雨对城镇化进程的响应规律,对于预测和减轻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考虑区域异质性,构造了城市、乡镇、农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因子矩阵;将位置参数建模为随气候变化因子、本地因子、邻近城市因子和邻近乡镇因子变化的函数,构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速度的城镇化进程对极端降雨影响的时变广义极值分布模型,揭示了太湖流域极端降雨对城镇化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不同模型的对比表明有必要在极端降雨模型中考虑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且不仅要考虑本地城镇化的影响,还要考虑周围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受城镇化的驱动影响,太湖流域极端降雨的量级整体增大,且更为集中;城镇化的影响使得太湖流域极端降雨量级的重现水平在城市区域增加36.0%、乡镇区域增加25.2%、农村区域增加31.6%,极端降雨累积强度的重现水平在城市区域增加16.8%、乡镇区域增加35.2%、农村区域增加24.4%。本研究考虑区域异质性,构建了一个全面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速度的城镇化对极端降雨影响的评估框架,深化了气候变化、城镇发展与极端降水交互作用的认识,为制定更为精准的气候适应策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极端降雨 非平稳GEV模型 城市 乡镇 农村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及类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黎启国 何汪林 +1 位作者 吴艺飞 许召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工矿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类型之一,数量多,分布广。文章采用边界维数算法测度工矿小城镇的二维空间形态,进而探析其空间形态在我国的地域分异和形成机制,并总结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特异性... 工矿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类型之一,数量多,分布广。文章采用边界维数算法测度工矿小城镇的二维空间形态,进而探析其空间形态在我国的地域分异和形成机制,并总结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特异性,其紧凑性呈高原最大、山地其次、丘陵再次、平原最小的特点。(2)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分散,中部区域比南、北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发散。(3)工矿小城镇的空间扩张类型可总结为中心扩张、多点扩张和规划填充型等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小城镇 分形理论 地域分异 城镇扩张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以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为例
8
作者 沈磊 翟端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江南水乡城市因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和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特色正面临淡化的风险。为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围绕未来江南水城... 江南水乡城市因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和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特色正面临淡化的风险。为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从强化特色空间结构、营造历史人文空间、塑造江南水韵城市风貌、打造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等4个方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旨在通过水网“塑城”、文化“传城”、魅力“映城”、生活“融城”,共同推动江南水乡城市的持续繁荣与和谐发展,使其继续成为人们心中憧憬的诗意栖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水乡城市 总体城市设计 水城意象 未来江南水城 江南水韵 浙江省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县城城镇化质量的区域差异及规划建议
9
作者 黄宣翔 谢涤湘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2,共7页
县城城镇化发展是广东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东省县城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等问题。以广东省57个县城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 县城城镇化发展是广东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广东省县城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等问题。以广东省57个县城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县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5—2022年广东省县城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障碍因素和发展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障碍度诊断结果,对不同的县城城镇化发展类型提出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广东省县城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县城 区域差异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11的小安溪流域洪水演进模拟研究
10
作者 刘俊萍 刘港 +2 位作者 韩君良 贺露露 韩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1-427,共7页
为探究重点集镇山洪演进规律,以小安溪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勘测,利用GIS水文分析和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重现期分别为5,10,20,50,100 a方案下小安溪流域洪水演进过程,得出了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沿程水面线动态模拟结果以及重点... 为探究重点集镇山洪演进规律,以小安溪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勘测,利用GIS水文分析和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重现期分别为5,10,20,50,100 a方案下小安溪流域洪水演进过程,得出了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沿程水面线动态模拟结果以及重点集镇断面的设计水位和典型断面堤岸的防洪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小安溪流域洪水演进过程整体模拟结果可信,模拟结果可为小安溪流域内重点集镇的防洪评价以及预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11 重点集镇 山区流域 洪水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中国县城规模演化及空间优化策略
11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1 位作者 安悦 尹旭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9,共11页
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层级,县城建成区规模与质量协同演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集成多源时空数据,构建面向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县城规模成本效益均衡模型及研究框架,系统解析2010—2020年中国1 867个县城建成区的时空演化... 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层级,县城建成区规模与质量协同演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集成多源时空数据,构建面向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县城规模成本效益均衡模型及研究框架,系统解析2010—2020年中国1 867个县城建成区的时空演化特征,识别有效扩张、局部有效扩张、不经济扩张、精明维稳与滞缩衰退5类县城空间发展类型。从生产协同、生活融合、生态安全3个方面提出基于空间演化规律的县城空间优化策略,科学制定县城新型城镇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成本效益分析 县城 城镇规模 “三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引青年就业的历史城区产业空间更新潜力研究——以苏州古城为例
12
作者 王尊岳 陈阳 +1 位作者 邓婕 阳建强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
提供适于青年就业的产业空间是解决历史城区青年外流问题的重要措施。既往的更新潜力研究技术难以回应青年需求与历史城区的特殊性,对更新规划缺乏指导效力,有必要提出一套针对性的产业空间更新潜力评价框架。首先,从青年需求出发,构建... 提供适于青年就业的产业空间是解决历史城区青年外流问题的重要措施。既往的更新潜力研究技术难以回应青年需求与历史城区的特殊性,对更新规划缺乏指导效力,有必要提出一套针对性的产业空间更新潜力评价框架。首先,从青年需求出发,构建空间—氛围—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更新潜力评价程序,在叠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更新潜力数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定多片定位明确的更新区。其次,以苏州古城为例展开研究,得到苏州古城产业空间更新时序与多片定位明确的更新区;并结合现行更新规划,为苏州古城更新实施提出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关注青年就业所需的氛围与设施,能有效识别可更新的历史城区产业空间;同时,确定更新区定位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其所处的环境或拥有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青年就业 产业空间 更新潜力 苏州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L视角下国家工业遗产地景观特征识别研究——以易门县绿汁镇为例
13
作者 姚懿珂 刘扬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84-190,共7页
城镇城市化、现代化导致历史遗产景观出现荒废破坏的现象,传统保护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研究从遗产保护的新视角——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出发,回顾了HUL方法的概念、实施指南及其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后,以HUL方法中强调的关联... 城镇城市化、现代化导致历史遗产景观出现荒废破坏的现象,传统保护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研究从遗产保护的新视角——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出发,回顾了HUL方法的概念、实施指南及其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后,以HUL方法中强调的关联性与层积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国家工业遗产地易门县绿汁镇为例,应用于工业遗产要素识别研究中:在时间要素上,梳理绿汁镇工业景观资源的产生与发展背景,识别工业价值现状及特征;在空间要素上,选取自然基底、用地分布、城镇格局、文化景观4个指标,梳理历史地图,筛选遗产资源,进行历史空间层积叠加分析,识别出以工业文化景观为主的18种景观特征类型,通过在时空双维度上对绿汁镇进行景观特征识别,为工业遗产城镇尺度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 国家工业遗产 特征识别 时空 易门县绿汁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截面—主体感知”框架的城镇空间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
14
作者 黄龙颜 吴羽纶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针对当前空间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出“时空截面—主体感知”框架,阐释空间基因与外显性状(景观风貌)之间的转换原理及其技术路径。主要步骤包括:挖掘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营建信息,计算稳定性;采集多维度的公众感知数据,计... 针对当前空间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出“时空截面—主体感知”框架,阐释空间基因与外显性状(景观风貌)之间的转换原理及其技术路径。主要步骤包括:挖掘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营建信息,计算稳定性;采集多维度的公众感知数据,计算可意象性;根据稳定性得分和可意象性得分,综合判别可转换为空间基因的景观风貌类型;根据不同发展导向划分空间基因谱系,以指导后续的规划设计构思。在此基础上,以杭州市瓜沥镇风貌塑造为实证案例,验证该框架的可行性,以期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识别 提取 时空截面—主体感知 城市设计 杭州市瓜沥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县城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宗胜 胡熙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75,共11页
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逐步成为承接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回迁人口的重要目的地。相较于大中城市,县城在社会治理、地理空间和经济功能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劳动力转移... 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逐步成为承接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回迁人口的重要目的地。相较于大中城市,县城在社会治理、地理空间和经济功能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和物质精神“双富裕”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通过县城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并特别指出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差别的制度约束固化,以及现行相关认识和实践障碍等,是通过县城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文章最后从做大和分好县域蛋糕、破除二元制度障碍,以及借鉴发达国家乡村城镇化建设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城新型城镇化 城乡差别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小镇建设与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内蒙古特色小镇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娜 史主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220-225,共6页
特色小镇的出现,为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等要素在乡村地区的延伸,拉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和高级化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推动小... 特色小镇的出现,为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等要素在乡村地区的延伸,拉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和高级化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推动小镇居民高质量就业和高品质生活同步发展。以内蒙古为例,从理论层面与实际层面系统地剖析了特色小镇建设与高质量就业的协同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与高质量就业的协同效应不强,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探究了特色小镇与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期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高质量就业 城乡融合 空间异质性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省圩镇体检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卓蕾 阮晶晶 马灿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141,共6页
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体检评估层级下沉的双重背景下,圩镇作为衔接政策、规划、治理的核心过渡层级,承担“联城带村”的重要职责,面临体检评估和更新建设两方面的挑战。梳理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历程,分析现行县镇村建设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体检评估层级下沉的双重背景下,圩镇作为衔接政策、规划、治理的核心过渡层级,承担“联城带村”的重要职责,面临体检评估和更新建设两方面的挑战。梳理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历程,分析现行县镇村建设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指出圩镇体检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结合圩镇特点与县镇村发展的核心诉求,构建圩镇体检指标体系,并提炼指标体系构建后续数据收集、建设评价与更新建设流程的实践要点,探索通过圩镇体检评估“联城带村”带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体检 广东省圩镇体检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价值兼顾下的旧城镇更新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旭初 谭俊杰 +1 位作者 袁媛 林定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社会型城市更新应兼顾多元价值,同时考虑物质空间要素的迭代优化及非物质空间要素的保育利用。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并未充分考量非物质空间要素,导致旧城更新实践上的文化保护“拆”“留”两难。从多元价值兼顾的视角实施更新地区的土地资... 社会型城市更新应兼顾多元价值,同时考虑物质空间要素的迭代优化及非物质空间要素的保育利用。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并未充分考量非物质空间要素,导致旧城更新实践上的文化保护“拆”“留”两难。从多元价值兼顾的视角实施更新地区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推动更新规划走向社会型城市更新。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分析旧城镇更新的历程和困境,基于多元兼顾的视角构建旧城镇更新改造规划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运用多源大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空间分析、语义分析等方法,基于必然认定项及低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需迫切改造的旧城资源进入更新资源数据库;然后基于文化、居住、产业三维度的多元价值评估体系,将数据库的旧城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分类分区。此后,对不同类型的旧城资源分别提出更新指引。探讨了结合物质空间要素指标和非物质空间要素指标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创新,以期为多元目标下的旧城镇改造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镇 城市更新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兴趣点的上海五个新城设施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思矣 顾高翔 +1 位作者 张颖 刘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将其分为生活、生产、公共3类设施,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并设计了一个反映设施类型结构在空间中演化的三角轨迹模型,以上海主城区为参考,基于不同类型设施的数量、分布和... 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将其分为生活、生产、公共3类设施,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并设计了一个反映设施类型结构在空间中演化的三角轨迹模型,以上海主城区为参考,基于不同类型设施的数量、分布和聚集程度,分析了上海五个新城的设施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五个新城进一步建设的方向。研究发现:与上海主城区相比,五个新城的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展历史较长的新城已经出现明显的单中心空间结构,而发展历史较短的新城表现为微弱的多中心结构;从设施高密度圈层到低密度圈层,主城区的设施类型结构变化较小,表现出内部“城市功能趋同”的特征,而五个新城则均表现出生活设施的占比逐步降低而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的占比升高的趋势,新城之间呈现“扩张结构趋同”的特征;新城的高密度圈层中,生活设施占比均高于主城区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卧城”特征;低密度圈层中,尽管生产设施占比均高于高密度圈层,但不同类型设施聚集中心高度重合表明生产设施的聚集中心同样在新城的中心区,其外围城市功能薄弱,并没有出现完善的“专业功能中心”。因此,新城的进一步建设需强调设施的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避免出现“卧城”“空城”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上海五个新城 设施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 三角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