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震区沟谷宽缓组合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宇鹏 杨太强 +2 位作者 王昆 程伟 罗军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5,共9页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缓主沟”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内不同级别支沟间的宽缓组合对泥石流的运移具有显著影响,这种沟间组合因素影响了泥石流的速度和泥深。“窄陡+宽缓”组合下,前期泥石流流速较大,下蚀效应明显,扩散路径长,后期多淤积;而“宽缓+宽缓”组合下,沟内泥石流的侧蚀效应更显著,加剧了沟道的演化。这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均有堵塞河道进而发育成堰塞湖的风险。研究成果提高了关于沟道宽缓组合对泥石流运移影响的认识,可为沟谷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谷形态 宽缓-窄陡 动力特征 强震区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汪玉琼 郭建军 +3 位作者 李凯 张佳静 杜军 岳东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和各支流汇水区2种不同空间尺度,分别对1985,2000,2009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计算,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24年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和各支流汇水区2种不同空间尺度,分别对1985,2000,2009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计算,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24年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总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以后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承载力变化较为突出,表明中国1999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其变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空间尺度上,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供给极不均匀,具有与流域地貌特征、环境禀赋和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相关联的地理特性和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实践表明应用GIS技术计算生态承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时空格局 可持续发展 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特征初探 被引量:13
3
作者 林丽 龙瑞军 +4 位作者 赵成章 李以康 张法伟 王溪 王洪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40,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石羊河上游重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一冷篙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为研...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石羊河上游重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一冷篙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为研究对象.对2种草地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进行初探。结果表明:草地退化使禾本科牧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降低20.4%~33.6%、24.0%~34.6%、36.2%~59.9%.而杂类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升高18.1%~63.0%、26.7%~82.8%、6.9%~80.8%;由此推断随时间推移.禾本科功能群较杂类草空间拓殖速率降低.在群落中的地位下降.此特征与功能群所处的退化阶段无关;禾本科功能群在原生植被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而在退化草地中其地位在7月上旬后被杂类草取代.导致群落成员型发生改变。造成该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同放牧干扰与植物功能群季节生长特性相叠加有关,家畜选择性采食和践踏的双重作用,降低了禾本科功能群对资源空间占有的能力.为杂类草生长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造成了杂类草生长势更强.导致其在群落中地位上升。最终形成以杂类草为景观的退化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植物功能群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生态位分异特征——以阿尔泰狗哇花型草地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丽 赵成章 +4 位作者 龙瑞军 王帅 王溪 李以康 张法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关,与功能群所处的演替阶段无关;功能群生态位数量特征变化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数量受到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表现为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功能群生态位宽度上升,其上升相对值为退化样地(120.8%)高于原生群落(65.5%);而杂类草下降,其下降相对值差异较小,依次为51.38%和66.34%。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为退化样地(113.3%)略低于原生群落(119.4%),就升高的绝对值而言,原生群落各观测时期均低于退化草地;杂类草-禾本科生态位重叠度则逐渐降低,其相对数量在退化样地与原生群落中依次下降53.0%和54.9%。其中退化草地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在7月中旬存在一个拐点,其前期禾本科-杂类草组对低于杂类草-禾本科组对,而后期刚好相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功能群生长特性和放牧干扰共同作用有关。返青较早的禾本科功能群早期生长受到放牧干扰的影响,为返青较迟的杂类草生长提供较大的资源空间,从而使得杂类草功能群在"植被空隙中进行季节更新",进而改变了原群落的功能群结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是植物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管理,草原退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不加以保护,草地继续退化后的不可预知风险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态位 植物功能群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以石羊河流域三角城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成君 陈发虎 +2 位作者 施祺 孙维贞 唐富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3-97,共5页
对我国河西走廊东端西北内陆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交汇带的石羊河流域三角城古湖泊剖面进行了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重建了西北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高分辨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能灵敏地反映该... 对我国河西走廊东端西北内陆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交汇带的石羊河流域三角城古湖泊剖面进行了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重建了西北干旱区全新世古气候高分辨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能灵敏地反映该区湖相地层记录的古气候特征 ,是一个较好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在温湿期 ,湖泊水体扩大 ,生产力高 ,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是沉水植物供给 ,δ1 3Corg偏重 ;在干冷期 ,湖泊水体减小 ,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挺水植物为主 ,植被不发育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低 ,δ1 3Corg偏轻。全新世气候演化主要分为 4个主要阶段 :暖湿期(约 10 0 0 0~ 5 0 0 0 a B.P.)、温湿期 (约 5 0 0 0~ 3 80 0 a B.P.)、凉湿期 (约 3 80 0~ 2 6 0 0 a B.P.)、干旱期 (约 2 6 0 0 a B.P.至今 )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该区的古气候演化与同处于我国东部季风西北边缘的相邻地区有一定的可比性 ,也具有自身的区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碳同位素 有机碳 碳酸盐 全新世 中国 西北地区 干旱区 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阴山扁蓿豆群落土壤种子库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小刚 赵成章 +2 位作者 张起鹏 周伟 姚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63,共6页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20个物种,分属12科。随阴山扁蓿豆分盖度减小,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增加,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呈现O-5cm〉10—15cm〉5-10cm土层,物种数量随深度而减少;在阴山扁蓿豆分盖度〉60%的草地群落未发现其种子库的存在。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w均匀度指数随阴山扁蓿豆盖度减小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由0.46下降至0.24;各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29~0.5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扁蓿豆群落 退化草地 土壤种子库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研究——以嫩江中上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宝莹 黄方 +2 位作者 刘湘南 张树文 张养贞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嫩江中上游地区 1 995年和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图及其变化图 ,在GIS支持下 ,生成两个时段该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图 ,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力 .选取的自然因子主要为高程 (e)、坡度(s)、人口 (Δp)、... 通过遥感手段获取嫩江中上游地区 1 995年和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图及其变化图 ,在GIS支持下 ,生成两个时段该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图 ,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力 .选取的自然因子主要为高程 (e)、坡度(s)、人口 (Δp)、大牲畜头数 (Δl)、农业机械力投入量、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区距嫩江干流和居民点的最短距离等 ,利用空间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为高程、坡度、人口、大牲畜头数 .利用空间多元线性回归函数求得本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ΔLa=1 1 .0 3 7-4 .51 2 e -0 .2 98 s + 0 .2 92 Δp + 2 .596 Δ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驱动力模型 嫩江中上游地区 土壤覆被 GIS 遥感 空间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7
8
作者 杜加强 舒俭民 +3 位作者 刘成程 王丽霞 郭扬 张林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2-100,共9页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 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辨析气候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验证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10个气象站点近50a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对4种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AOP-M方法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主要集中在生长季的3-10月。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值多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则明显减少,且变化过程不同。气温和风速敏感系数的年内变化分别呈显著的波峰型和波谷型,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呈生长季略有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方面,气温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低海拔地区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日照时数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导致了高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增加,高海拔地区的蒸散发主要受气温、日照时数等能量制约;低海拔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减少主要受日照时数和风速减小、相对湿度提高的影响,水分条件的限制更显著。该研究对于结合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开展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作物 模型 PENMAN-MONTEITH方程 敏感系数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丽娜 石培基 +1 位作者 董翰蓉 魏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4,共5页
水资源是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和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石羊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占用生态环境用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了极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该文按照"产生的问题... 水资源是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和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石羊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占用生态环境用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了极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该文按照"产生的问题—影响机制—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提出对策"这一思路总结了国内近30a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发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今后的重点应以机制为基础,从流域的宏观角度,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综合开展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石羊河流域 水资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管理对民勤绿洲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娜 代春艳 +4 位作者 韩国君 方春媛 陈年来 张正 黄海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1,共6页
通过测定不同年限有机管理田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研究有机管理对石羊河下游土壤质量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连续实施有机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 通过测定不同年限有机管理田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研究有机管理对石羊河下游土壤质量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连续实施有机管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三年有机管理农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比传统管理农田分别提高了49.70%、28.63%、190.08%、122.89%;连续三年有机管理使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了20.98%、赖氨酸含量提高了41.86%,产量提高了7.25%。可见,在民勤绿洲区实施有机管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能稳定小麦产量,并显著提高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管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小麦产量 品质 石羊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理德 姚拓 +4 位作者 何芳兰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魏林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61,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的所有样方中出现34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多年生草本与个别灌木植物为伴生种,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群落,并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此外,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0-10cm,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并且表层土壤酶活性在4个层次的总酶活性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总的趋势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样,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植被的恢复呈波动式下降,土壤酶活性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回馈的响应。另外,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并且与退耕最后一年种植的农作物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区 次生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格局及分区防治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金权 程冬兵 +2 位作者 赵健 张冠华 张平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39,共4页
陇南土石山区是长江上游典型的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经过国家"长治"工程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综合治理任重道远。在分析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空间分异... 陇南土石山区是长江上游典型的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经过国家"长治"工程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综合治理任重道远。在分析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空间分异格局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先进理念,研究探索了该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对策。研究认为,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分区治理本质取决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受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限度。当前,注重分区防治战略规划,保障经费及人力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是保障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重中之重,更是巩固"长治"工程巨大成就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分区治理 长治工程 土石山区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面雨量变化趋势及对干流流量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正洪 杨宏青 +1 位作者 任国玉 沈浒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3,30,共3页
根据长江流域1960~2001年42a间109个气象站的雨量资料和大通、宜昌水文站(分别为全流域、上游控制站)同期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了全流域和上游年、季、月平均面雨量、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了雨量对干流流量影响,发现:①全流域... 根据长江流域1960~2001年42a间109个气象站的雨量资料和大通、宜昌水文站(分别为全流域、上游控制站)同期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了全流域和上游年、季、月平均面雨量、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了雨量对干流流量影响,发现:①全流域面雨量,冬、夏季显著增加,秋季显著减少,全年为弱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1、6、9月;而上游仅秋季明显减少,夏、冬季呈弱增加趋势,全年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9月。②大通流量,为冬、夏、年季显著增加,秋季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3、7~8月;宜昌流量仅秋季明显增加,冬、夏季为弱增加趋势,全年无变化,主要发生在1~2、10月。③全流域或上游的面雨量与同期流量均为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年、春夏季,主要发生在全流域的1~8月、上游的3~11月。④全流域所有月份、上游1~3、10、12月面雨量与下月流量的相关性均比同期更好,表明流量对雨量的响应有一定的时空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流量 相关分析 时空差异 水文分析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见 陈进 周建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分析河川径流的演化规律和动因,对于变化环境下的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适应性规划管理十分重要。以长江上游保护区屏山、朱沱和赤水站的1956—1990年的近自然状态径流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小波分析方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和... 分析河川径流的演化规律和动因,对于变化环境下的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适应性规划管理十分重要。以长江上游保护区屏山、朱沱和赤水站的1956—1990年的近自然状态径流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小波分析方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和弹性系数方法,探究了径流变化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性、变化趋势和径流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3个研究站点的年径流周期性变化存在相似性,都有着10-14 a的丰枯震荡周期;各站点的径流在年和季节尺度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在月尺度上,屏山和朱沱站情况相似,在8月份径流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赤水站径流在3,4月份有显著增加;3个站点的径流都对降雨的敏感度较高,但是各站点年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也存在区域差异性,流经区域大多位于高山峡谷的屏山站和赤水站,其年径流对降雨的弹性系数要大于朱沱站,而位于四川盆地区域的朱沱站的年径流对蒸发的弹性系数要稍微大于屏山和赤水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保护区 径流 气候因子 时间尺度 区域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区建设背景下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生态需水评价和保障措施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杨泽凡 胡鹏 +1 位作者 赵勇 曾庆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3-570,共8页
雄安新区建设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需水是白洋淀生态修复的核心问题,加强生态需水研究对涵养地下水源、维护流域水生态平衡、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防洪、城市景... 雄安新区建设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需水是白洋淀生态修复的核心问题,加强生态需水研究对涵养地下水源、维护流域水生态平衡、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防洪、城市景观建设及芦植生长等实际需求,结合最新测量的水位-淹没面积关系,开展白洋淀生态水位核算。同时,分别从淀区水资源蒸发入渗消耗的刚性需求,以及改善淀区水动力条件和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弹性需求两个方面,提出淀区生态需水量。从维持河道生态基流的角度,对上游八条入淀河流和新区范围内的大清河、赵王新河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核算,作为河流生态逐步恢复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淀区补水方案,以及入淀河流需水保障措施,力求恢复白洋淀流域生态安全、提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白洋淀 淀区生态水位 入淀河流生态流量 淀区补水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了解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对从地表面开始垂直积分的长时段的水汽输送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长江上游... 为了解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对从地表面开始垂直积分的长时段的水汽输送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年平均每日总收入为61.9×105kg/s;本区对周围地区的水汽收支有重要影响,夏秋季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及华北地区输送水汽的通道上,是其陆上水汽转运站;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高原地区的水汽输送分别是长江流域旱、涝年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整层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区交汇河段水动力特性试验 被引量:7
17
作者 闫涛 陈立 +1 位作者 徐敏 平妍容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辽宁大凌河白石水库库区交汇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其水动力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库区交汇流河段水深沿程增加,过流面积沿程加大,交汇口以上干支流流速沿程增加,而交汇口以下流速呈现沿程减小的显著特征;... 以辽宁大凌河白石水库库区交汇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其水动力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库区交汇流河段水深沿程增加,过流面积沿程加大,交汇口以上干支流流速沿程增加,而交汇口以下流速呈现沿程减小的显著特征;在入汇口下游的支流同侧必然存在回流区,随着汇流比的增加,回流区范围增大;坝前水位升高时,交汇区内流速绝对值减小,沿程变化率减小,主流线弯曲程度加大,回流区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交汇流河段 水动力特性 模型试验 坝前水位 流速衰减 白石水库 大凌河—牤牛河交汇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武学 周介铭 +2 位作者 王玉宽 任平 杨存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247-4250,共4页
基于研究区森林、草地、农田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构建了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构。评价主要应用了InVEST模型、AHP法、数据标准化法以及GIS和RS技术,评价的栅格单元大小为100 m×100 m。最终评价结果显示,整个长江上游呈现出从"... 基于研究区森林、草地、农田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构建了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构。评价主要应用了InVEST模型、AHP法、数据标准化法以及GIS和RS技术,评价的栅格单元大小为100 m×100 m。最终评价结果显示,整个长江上游呈现出从"零星分布"发展为"集中连片"的退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生态系统 GIS 生态退化 指标体系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邕江上游网箱养殖密集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姬永杰 程光平 +2 位作者 李文红 桑明远 许明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47-150,共4页
定期、定点采集邕江网箱养殖密集区上游(称进水口)及下游(称出水口)周年水样,定性、定量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进水口相比,出水口浮游植物门、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量分别为1门、11属、1.42×105... 定期、定点采集邕江网箱养殖密集区上游(称进水口)及下游(称出水口)周年水样,定性、定量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进水口相比,出水口浮游植物门、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量分别为1门、11属、1.42×105ind/L和0.286 mg/L,增幅分别为14.29%、26.19%、24.23%和20.27%;浮游动物属、密度和生物量的增量分别为4属、25.40 ind/L和0.382 mg/L,增幅分别为14.29%、25.97%和38.12%。结果表明河道密集网箱养殖对浮游生物具有一定的加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江上游 网箱养殖密集区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邕江上游 网箱养殖密集区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上游地区降雨径流分析及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鹏 李致家 +1 位作者 郭元 孙善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7-381,共5页
为了掌握淮河流域的水情信息,对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进行分析和模拟。采用流域内1985—2007年的站点历史资料对降雨径流进行分析,并且应用分布式SWAT模型,采用SCE-UA算法进行参数自动校准并进行检验,建立降雨径流月尺度模... 为了掌握淮河流域的水情信息,对淮河干流王家坝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进行分析和模拟。采用流域内1985—2007年的站点历史资料对降雨径流进行分析,并且应用分布式SWAT模型,采用SCE-UA算法进行参数自动校准并进行检验,建立降雨径流月尺度模拟模型。分析发现流域年降水量50%集中在6—8月,并且淮南山区息县及潢川子流域的月平均径流和径流系数都大于属于淮北平原区的班台子流域。息县、潢川、班台及王家坝月径流的模拟结果确定性系数分别达到0.77、0.81、0.69和0.80。淮河上游地区的降雨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性,并且淮南山区和淮北平原区因地势不同使产流特征不同。流域中水利工程设施的应用对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的改变产生很大影响,使班台子流域的模拟结果差于其他子流域。研究区属于径流资料短缺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充分反映了下垫面的已知信息,弥补了径流资料短缺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地区 降雨径流 水文模拟 分布式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