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绿色发展的大学生饲料产业创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1
作者 曹艳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绿色发展在饲料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原材料选择、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和废弃物处理,并分析了其对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市场需求和政策环...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绿色发展在饲料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原材料选择、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和废弃物处理,并分析了其对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大学生在饲料产业创业中面临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开拓等问题,提出了改善融资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对策。研究表明,绿色发展不仅提高了饲料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饲料产业 大学生创业 技术升级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体系构建
2
作者 赵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59-162,共4页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育内容、浓厚培育氛围、“三农”情怀教育认同、整合“三农”情怀教育资源等方面构建“三农”情怀教育科学体系,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大学生 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生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邵超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通过对辽宁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探究高校学生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利用SPSS的PRO-CESS宏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水平和应对策略在样本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 通过对辽宁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探究高校学生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利用SPSS的PRO-CESS宏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水平和应对策略在样本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都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从预防教育、应对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和动态监测与干预四个层面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策略,旨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应激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领导支持教与学:美国高校本科生助教项目的实践与经验
4
作者 段丹阳 孟艳 祁晓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8,共18页
本科生参与教与学有助于推进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现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助教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学合作伙伴也是学习合作伙伴。根据角色定位和服务对象的侧重可... 本科生参与教与学有助于推进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现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助教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学合作伙伴也是学习合作伙伴。根据角色定位和服务对象的侧重可将项目模式分为以服务学生为重点的辅助学习模式和以服务教师为重点的辅助教学模式,不同模式下本科生助教参与教与学的形式、特征及其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高校本科生助教项目已经形成了包括选拔、培训、考核以及评估在内的完善的制度体系。本科生助教项目能够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动态反馈及建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丰富助教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同伴支持的重要作用,促进本科教育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立足于本科教育的改革需求,充分挖掘同伴资源;激发三方群体的内在动力,创建积极的互动关系;抓好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构建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校 同伴领导 本科生助教 本科生参与教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五式一体”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
5
作者 王芷琦 张秀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60-63,68,共5页
在政策的高位推动下,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兴未艾,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教育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契机。但是,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仍存在党建引领、系统整合、队伍下沉、空间赋能、智慧服务等方面的不足... 在政策的高位推动下,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兴未艾,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教育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契机。但是,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仍存在党建引领、系统整合、队伍下沉、空间赋能、智慧服务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大连艺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站式”学生社区“五式一体”综合管理服务模式,认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育人必须把浸润式、创新式、下沉式、场景式、便利式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一站式”学生社区 综合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医文化推动医学院校思政育人的逻辑进路
6
作者 杨卓妍 李中华 +1 位作者 张金凤 程澄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3-860,共8页
红医文化贯穿中国红色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是革命文化、卫生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统一体,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从历史逻辑看,红医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思想,流变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卫生健康事... 红医文化贯穿中国红色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是革命文化、卫生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统一体,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从历史逻辑看,红医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思想,流变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从理论逻辑看,红医文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紧密关联;从实践逻辑看,须从把准红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学理性,突出医学生思政育人导向、善用红医文化现有资源,完善医学生思政育人内容、筑牢红医素养根基,优化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明晰实践理路;从价值旨归看,红医文化利于涵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满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需求、助力健康中国事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医文化 医学院校 医学生 医学人文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优配: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选择
7
作者 史秋衡 孙昕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
基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构想与前瞻性思考,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关系要突破以往“对口”模式与“适应”模式的局限性,升级为主动适应、深度嵌套与适度引领的新型“优配”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供给类型与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现实中... 基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构想与前瞻性思考,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关系要突破以往“对口”模式与“适应”模式的局限性,升级为主动适应、深度嵌套与适度引领的新型“优配”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供给类型与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现实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性滞后、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惯性以及教育科技人才离散化倾向,成为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症结。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新型就业“优配”模式的应然逻辑指向重视知识体系完备与终身成长的能力优配、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与过程质量的类型优配以及实现就业育人全要素协同融汇的结构优配。以此为思路指导,以塑造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与高质量就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改革发力,拓展“通专结合、专创融合”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途径,“分型分类”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是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充分就业 供需优配 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分类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赶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8
作者 龙春霞 荣燕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4,共4页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历史性、本体性和价值性三个方面准确立体把握“赶考”精神的精神实质,是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之考、初心使命之考、政...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历史性、本体性和价值性三个方面准确立体把握“赶考”精神的精神实质,是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之考、初心使命之考、政治认同之考、意志力、抗压抗挫折力和应变能力之考,“赶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赶考”精神的认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赶考”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赶考”精神,丰富能够承载并传播“赶考”精神的教育载体,把“赶考”精神浸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赶考”精神 大学生 理想信念 政治认同 初心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赋能大学生担当乡村振兴责任教育的路径研究
9
作者 矫壮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0-33,67,共5页
时代赋予青年责任,乡村振兴呼唤大学生助力。高校责任教育是培育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大学生的着力点。高校开展责任教育,唤醒大学生担当乡村振兴责任意识,激活大学生责任行动力并推动责任落实,助推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维护者、参与者与贡... 时代赋予青年责任,乡村振兴呼唤大学生助力。高校责任教育是培育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大学生的着力点。高校开展责任教育,唤醒大学生担当乡村振兴责任意识,激活大学生责任行动力并推动责任落实,助推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维护者、参与者与贡献者。遵循责任角色定位--责任价值观--责任能力的实践逻辑机理,明晰高校赋能大学生担当乡村振兴责任教育的路径,推动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责任确认、责任认同以及责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责任教育 大学生 乡村振兴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10
作者 汤狄华 项俊华 +1 位作者 裴蓓 杨悦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人才乃兴邦富国之本,亦为乡村振兴之关键。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 人才乃兴邦富国之本,亦为乡村振兴之关键。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但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育中,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资源、师资队伍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不足,学校应设计相应的教育工作路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服务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类职业本科院校 大学生 核心素养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农耕博物馆育人功能研究
11
作者 陶香澳 甘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55-158,共4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养和塑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时代之需。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作为一个致力于农耕文物收藏、保护及研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养和塑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时代之需。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作为一个致力于农耕文物收藏、保护及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农耕博物馆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涉农高校应积极挖掘并利用农耕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独特优势,主动肩负起历史使命,不仅要在国家脱贫攻坚任务中贡献力量,更要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全面进程中,强化农业农村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农耕博物馆 育人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研究——以吕梁红色文化为例
12
作者 张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吕梁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该文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 吕梁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该文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思政课堂积极嵌入红色元素,让思政课堂“动起来”,线上线下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创新传播形式,探寻红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学生“燃起来”,创新机制,构建馆校协同合作模式,让育人共同体“强起来”,进一步推动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涉农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路径探析
13
作者 任银梅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5-59,共5页
新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教育实效性减弱、文化意志被消解、权威地位受到冲击、教育难度加大等困境。社会、高... 新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教育实效性减弱、文化意志被消解、权威地位受到冲击、教育难度加大等困境。社会、高校、个人是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弱化的三大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主流文化认同教育的创新路径,即社会层面应加强思想价值引领,高校层面应创新队伍建设、教育模式、教育载体并营造文化氛围以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个人层面应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
作者 赵伟 郭志远 +2 位作者 张立新 贾文龙 白锦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59-162,共4页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涉农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涉农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修养,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涉农高校切实成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坚强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 涉农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视角下精英高校中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涛 徐迎庆 +1 位作者 李点石 李颖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5,共13页
在当今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促使更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精英高校,但在单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二元性”特征,他们如何在不确定性较... 在当今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促使更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精英高校,但在单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二元性”特征,他们如何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成为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基于不确定管理理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双一流”高校A的1490份本科生调查问卷,探索信息不确定性感知对第一代大学生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实证发现:信息不确定性感知会影响大学生知识分享行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特质在信息不确定性感知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信息不确定性感知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受到宜人性特质的调节。通过考察精英高校中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特质,建议从学校、学生和社会三个层面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支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精英高校 信息不确定性感知 宜人性特质 知识分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婧 宋德群 +2 位作者 刘洋 李东泽 赵志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8-63,共6页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集中凝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从“被动学”到“...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集中凝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主体;从“讲理论”到“重体验”:嵌入式学习红色资源;从“被参与”到“广参与”:红色文化渗入校园文化;从“独唱”到“大合唱”:共同开发红色资源四方面探索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学生分层的话语省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国庆 刘韶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0,共7页
在范畴语义上,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学理释读以对学生分层为基础,内含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目标激励理念,遵循差异性、主体性、动态性原则,需要辩证处理普遍与特殊、师教与生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在实践语境上,高校学情差异的客... 在范畴语义上,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学理释读以对学生分层为基础,内含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目标激励理念,遵循差异性、主体性、动态性原则,需要辩证处理普遍与特殊、师教与生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在实践语境上,高校学情差异的客观性、高校思政课建设现状变革之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日益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根本所在,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现实需求。在价值意蕴上,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意义要旨体现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萍 杨浩英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6,共7页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更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科学把握“融入”的理论逻辑,深入了解“融入”...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更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科学把握“融入”的理论逻辑,深入了解“融入”的现实状况,积极探索“融入”的优化路径,从而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深厚力量,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铸魂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教还是评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蒲毕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2,共8页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评教既是对“教”的评价,也是对“人”的评价,评教分数具有区分度和有效性。具体而言:(1)“一表多课”学生评教体系造成体育课程评教分数低...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评教既是对“教”的评价,也是对“人”的评价,评教分数具有区分度和有效性。具体而言:(1)“一表多课”学生评教体系造成体育课程评教分数低于其他课程;(2)教学因素影响评教结果,教得好(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评教分数较好;(3)非教学因素“人”影响学生评教分数,青年教师、讲师、人缘好、颜值好、技能好的女性教师更易获学生好评,即体育课程教师存在差异;(4)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评教也存差异,三大球、三小球优于武术、健美操、瑜伽等项目。研究认为,构建不同课程评教指标、实现评教专业化发展,加强学生评教宣传,助力评教公正公平,用好评教结果,实现以评促教,从而有效提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学生评教 体育课程 普通高校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辉 文佳妮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9-63,68,共6页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文化具有激励、约束、导向、提升认同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要克服一些诸如外在社会环境,校园建设者不够重视和受教育者本身忽视等因素,促进高校文化与社会...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文化具有激励、约束、导向、提升认同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要克服一些诸如外在社会环境,校园建设者不够重视和受教育者本身忽视等因素,促进高校文化与社会、在校师生的多方面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将高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思想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融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