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鲢鱼鱼油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娜 涂宗财 +4 位作者 王凡 石燕 王辉 沙小梅 黄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4,共4页
以鲢鱼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对鱼油进行乙酯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确定鱼油乙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催化剂NaOH添加量为鱼油质量的0.2%、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 h,该工艺下脂肪酸... 以鲢鱼鱼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对鱼油进行乙酯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确定鱼油乙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催化剂NaOH添加量为鱼油质量的0.2%、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5 h,该工艺下脂肪酸乙酯得率为9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鱼油 不饱和脂肪酸 乙酯化 碱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塑剂乙酰聚合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多酯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胡云 冯国东 +2 位作者 许彬 刘朋 周永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6,共6页
以自制二聚甘油和油酸为原料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聚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多酯,再与乙酸酐反应得到乙酰聚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多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油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 以自制二聚甘油和油酸为原料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聚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多酯,再与乙酸酐反应得到乙酰聚甘油不饱和脂肪酸多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油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15℃、反应时间3 h、油酸与聚甘油摩尔比4∶1、催化剂用量1.5%,该条件下酯化率为87.7%。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热重分析表明当温度达到500℃时,残留质量为0.21%;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珚Mn为2354,珚Mw为3050,珚Mz为6549,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为1.2957;拉伸强度为(22.69±3.10)MPa,断裂伸长率为(65.2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塑剂 酯化 不饱和脂肪酸 聚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改性破乳剂合成和性能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妹 杨小龙 万浥尘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40,共4页
将 3种嵌段聚醚型破乳剂的混合物用丙烯酸和马来酸酐酯化 ,酯化产物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 ,制成了高分子量的水溶性原油破乳剂 ,考察了所得改性破乳剂对大庆原油水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性能。 3种破乳剂单体的选择基于性能互补和相容性原理 ,... 将 3种嵌段聚醚型破乳剂的混合物用丙烯酸和马来酸酐酯化 ,酯化产物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 ,制成了高分子量的水溶性原油破乳剂 ,考察了所得改性破乳剂对大庆原油水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性能。 3种破乳剂单体的选择基于性能互补和相容性原理 ,确定的最佳合成配方如下 :3种破乳剂单体的摩尔比 1∶1.2∶1;丙烯酸、马来酸酐摩尔比2∶1,酸 (以羧基计 )、破乳剂单体 (以羟基计 )摩尔比 1.3∶1;引发剂BPO用量为混合酸质量的 10 %。按此法合成的破乳剂 (商品名GD990 9)在加量为 2 0 0mg/kg的条件下 ,对大庆原油、胜利孤岛原油、安哥拉卡宾达原油水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均显著优于对比破乳剂 (共 7种 ) ,5 0℃下 90min的脱水率高达 95 %~ 10 0 % ,特别是对于辽河稠油水乳状液的破乳脱水 ,所有对比破乳剂均无效或低效 ,使用GD990 9时 6 0℃、90min脱水率仍高达 9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改性 破乳剂 合成 性能 含水原油 水溶性 高相对分子质量 改性嵌段聚醚 不饱和酸酯化 聚合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2,5-呋喃二甲酸1,8-辛二酯的聚合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连贵 李洋 +3 位作者 叶冲 张强 姜敏 周光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1-666,共6页
以可再生资源2,5-呋喃二甲酸(FDCA)和1,8-辛二醇(1,8-ODO)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采用直接酯化法制得聚2,5-呋喃二甲酸1,8-辛二酯(1,8-POF)。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酯化温度、缩聚温度及缩聚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可再生资源2,5-呋喃二甲酸(FDCA)和1,8-辛二醇(1,8-ODO)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采用直接酯化法制得聚2,5-呋喃二甲酸1,8-辛二酯(1,8-POF)。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酯化温度、缩聚温度及缩聚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FDCA)∶n(1,8-ODO)=1∶1.2,钛酸四丁酯摩尔分数为0.3%,酯化温度为240℃,缩聚温度为260℃,缩聚时间为300 min时,缩聚产物的比浓粘度最高(2.1 dL/g),端羧基含量最低(5.8 mol/t)。与乙二醇相比,采用1,8-辛二醇为单体降低了酸醇的摩尔比,减少了醇的消耗,同时得到了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气质联用仪对酯化馏出液和缩聚产物真空抽出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酯化馏出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并含有少量的1,8-ODO;缩聚产物真空抽出物的组成为环己酮(56%)、顺式-3-辛烯醇(18%)、4-甲基-3-戊烯-2-酮(17%)和4-羟基-4-甲基-2-戊酮(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呋喃二甲酸辛二酯 呋喃二甲酸 直接酯化法 可再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涂料光固化UPR的熔融缩聚合成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建山 周钢 +1 位作者 罗洁 左光汉 《中南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6,共4页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以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1,2-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摩尔比为1∶1∶1.76∶0.44)为原料的光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 PR),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探索其合成条件,得到反应的优化工艺条件.加入适量光引发剂(184,907,605,117...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以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1,2-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摩尔比为1∶1∶1.76∶0.44)为原料的光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 PR),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探索其合成条件,得到反应的优化工艺条件.加入适量光引发剂(184,907,605,1173),紫外光照射数秒即可实现固化.研究了树脂固化前后的性能,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固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 不饱和聚酯 醇酸比 玻璃化温度 熔融缩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土增强二聚酸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妍婷 黄雪 +2 位作者 尹垚骐 陈曼 冯光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249-3254,共6页
分别通过原位聚合法和机械共混法,将含环氧基的有机蒙脱土(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T)与C36二聚脂肪酸(Dimer fatty acid,DFA)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UPR)结合,制备了OMT/DFA/UPR杂化材料和OMT/DFA/UPR复... 分别通过原位聚合法和机械共混法,将含环氧基的有机蒙脱土(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T)与C36二聚脂肪酸(Dimer fatty acid,DFA)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UPR)结合,制备了OMT/DFA/UPR杂化材料和OMT/DFA/UPR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材料结构、OMT分散程度、拉伸断面形貌及断面元素含量。研究发现,OMT通过化学键接枝到DFA/UPR主链上,且材料呈韧性断裂。通过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拉伸、弯曲和硬度试验,研究了OMT添加量及添加方式对材料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当OMT添加量为0.6%(质量分数)时,OMT/DFA/UPR杂化材料性能最佳,初始热分解温度、断裂伸长率、弹性模量及弯曲强度分别较DFA/UPR提高了11.3%、30.6%、88.7%和26.9%,而OMT/DFA/UPR复合材料除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2.8%外,其余性能提高较少,甚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二聚脂肪酸 不饱和聚酯树脂 原位聚合 机械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微波萃取工艺参数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文福 陈俊轶 +1 位作者 成荣敏 毕宏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8-284,共7页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不饱和脂肪酸的微波萃取工艺,该试验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分析以及响应面法来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微波萃取工艺,得出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模型P=0.000 1<0.01,R2=0.939 8,并确定... 为了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不饱和脂肪酸的微波萃取工艺,该试验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分析以及响应面法来优化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微波萃取工艺,得出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模型P=0.000 1<0.01,R2=0.939 8,并确定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最佳萃取工艺:萃取温度81℃,萃取时间11 min,萃取溶剂中丙酮占比0.802 5,料液比3.25∶1,各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影响大小分别为:丙酮占比>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实测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1.081 mg/g和拟合方程的预测值1.084 mg/g基本一致。将该优化方案应用于热风干燥温度对马铃薯生全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影响的分析中,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亚油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增加(P<0.05)。优化试验为热风干燥条件对马铃薯品质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萃取 优化 响应面 马铃薯生全粉 不饱和脂肪酸 甲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油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琼 叶勇 刘华鼐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1,共3页
以茶油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制备脂肪酸乙酯。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最佳乙酯化工艺是:醇油比为6∶1(摩尔比),催化剂的浓度0.6%(质量比),反应时间为2.5 h,反应温度为75℃。该工艺脂肪酸乙酯得率为93.4%。
关键词 茶油 不饱和脂肪酸 乙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EGMA-MA-SMAS三元共聚物高效减水剂的制备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小君 吴瑞祥 +1 位作者 路中培 高兵兵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59,共4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经酯化制得马来酸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PEGMA)和马来酸酐的混合物。以马来酸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PEGMA)、马来酸酐(MA)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得MPEGMA-M...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经酯化制得马来酸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PEGMA)和马来酸酐的混合物。以马来酸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MPEGMA)、马来酸酐(MA)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得MPEGMA-MA-SMAS三元共聚物高效减水剂。讨论了酯化反应和共聚反应中影响合成减水剂分散性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n(MPEG)∶n(MA)∶n(SMAS)=1∶4∶0.9,催化剂用量为聚乙二醇单甲醚和马来酸酐总质量的5%,酯化反应温度为105~115℃,酯化反应时间为2h,聚合反应温度为85℃,聚合反应时间为5h,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时,合成减水剂的综合性能良好。当其掺量为0.33%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达28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类减水剂 马来酸单聚乙二醇单甲醚酯 三元共聚物 酯化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聚合法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的制备与释药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迪 樊晔 +1 位作者 方云 李张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9-513,556,共6页
为考察以热聚合法取代紫外辐照法在较高浓度下制备稳定的脂肪酸囊泡的可行性,以可聚合单体共轭亚油酸(CLA)及其钠盐混合物为原料,在水溶液中经p H响应自组装得到共轭亚油酸囊泡(CLA-Ufasome),再通过热聚合法对高浓度CLA-Ufasome自... 为考察以热聚合法取代紫外辐照法在较高浓度下制备稳定的脂肪酸囊泡的可行性,以可聚合单体共轭亚油酸(CLA)及其钠盐混合物为原料,在水溶液中经p H响应自组装得到共轭亚油酸囊泡(CLA-Ufasome),再通过热聚合法对高浓度CLA-Ufasome自交联进行化学绑定,制备稳定的自交联共轭亚油酸囊泡(CLA-FAV),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p H=8.6的条件下,在3~100mmol/L〔cvc(CLA)的500倍〕的浓度范围内均得到粒径为10~20 nm的CLA-FAV。说明经简单的热聚合法制备的CLA-FAV形貌与紫外法基本一致;该热聚合法CLA-FAV对5-氟尿嘧啶(5-FU)具有良好的包载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囊泡 不饱和脂肪酸囊泡 共轭亚油酸 热聚合 形貌 包载缓释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酐法糖精废水的治理与综合利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玉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9-51,共3页
利用废铁屑与含铜酸性废水作用制备金属铜和聚合硫酸铁,并用聚合硫酸铁作絮凝剂处理酯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每吨含铜酸性废水可制得8.5kg铜粉及230kg浓度158~160 g/L Fe3+的聚合硫酸铁,处理后的酸性废水中硫酸的含量降低了83.5%,Cu2+... 利用废铁屑与含铜酸性废水作用制备金属铜和聚合硫酸铁,并用聚合硫酸铁作絮凝剂处理酯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每吨含铜酸性废水可制得8.5kg铜粉及230kg浓度158~160 g/L Fe3+的聚合硫酸铁,处理后的酸性废水中硫酸的含量降低了83.5%,Cu2+的含量降低了85.0%;在优化条件下,沉降30min,酯化废水的COD、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6.8%、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铁屑 含铜酸性废水 酯化废水 聚合硫酸铁 铜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臻瑾 万辉 管国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71-976,共6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醇为分散介质,通过苯乙烯与酸性离子液体1-(3-磺酸基)丙基-3-乙烯基咪唑硫酸氢盐([(CH2)3SO3HVIm][HSO4])的分散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PS)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PS-[(CH2)3SO3HVIm]...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醇为分散介质,通过苯乙烯与酸性离子液体1-(3-磺酸基)丙基-3-乙烯基咪唑硫酸氢盐([(CH2)3SO3HVIm][HSO4])的分散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PS)负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PS-[(CH2)3SO3HVIm][HSO4]),用FTIR、TG-DSC和元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酸性离子液体较好地负载在PS表面,负载量为0.892 9mmol/g,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将该催化剂用于醋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反应体系呈均相,反应结束后加入乙醇,体系转变为非均相,这种现象可使反应高效进行且催化剂易于回收。在较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92℃、m(催化剂)∶m(总反应物)=0.080、n(正丁醇)∶n(醋酸)=1.2∶1、反应时间3h、环己烷8mL)下,醋酸正丁酯的收率可达到97.8%;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醋酸正丁酯的收率为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离子液体/聚苯乙烯催化剂 分散聚合 醋酸 正丁醇 酯化反应 醋酸正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碳纳米管原位增强C36二聚脂肪酸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严旭明 黄雪 +1 位作者 杨锐钊 冯光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88-1896,共9页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MWCNTs-OH改性C36二聚脂肪酸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了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MWCNTs-OH对DFA/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面微观形貌、热稳定性以及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经FTIR和SEM分析得出,MWCNTs-OH作为可反应型填料参... 采用原位聚合制备MWCNTs-OH改性C36二聚脂肪酸基柔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了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MWCNTs-OH对DFA/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断面微观形貌、热稳定性以及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经FTIR和SEM分析得出,MWCNTs-OH作为可反应型填料参与原位缩合反应,聚酯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不饱和聚酯树脂材料的综合性能在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0.6%时达到最佳,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78.94%、111.02%、16.38%和70.03%,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树脂 碳纳米管 C36二聚脂肪酸 原位聚合 增强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破乳剂的合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志勇 耿生会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30-933,共4页
以聚醚SLD-2072为原料,丙烯酸为扩链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盐酸为酯化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进行聚合酯化反应,合成新型高效破乳剂,考察了诸因素对产物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单体质量比聚醚SL-DA-2072∶丙烯酸=10∶1,丙烯酸用量... 以聚醚SLD-2072为原料,丙烯酸为扩链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盐酸为酯化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进行聚合酯化反应,合成新型高效破乳剂,考察了诸因素对产物破乳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单体质量比聚醚SL-DA-2072∶丙烯酸=10∶1,丙烯酸用量为5 g,引发剂用量为1 g,聚合温度为80℃,聚合反应时间为8 h,酯化温度为160℃,所得破乳剂的原油破乳效果最佳。在破乳剂加量100×10-6时,新型破乳剂对安塞原油、南泥湾原油及靖边原油的脱水率分别达到95%,93%及89%,出水速度快,油水界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剂 改性嵌段聚醚 不饱和酸酯化/聚合 破乳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干沛然 王明帆 +1 位作者 向福如 易美桂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45-49,共5页
采用硫酸化不饱和动植物混合油(简称硫酸化不饱和油)、(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作为共聚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改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乳液(简称改性复鞣剂)。分别用FTIR、DSC、万能试验机、旋转黏度计、TEM,测试了复鞣剂成膜物及乳液的结... 采用硫酸化不饱和动植物混合油(简称硫酸化不饱和油)、(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作为共聚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改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乳液(简称改性复鞣剂)。分别用FTIR、DSC、万能试验机、旋转黏度计、TEM,测试了复鞣剂成膜物及乳液的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旋转黏度以及复鞣剂的形态。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了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反应性。最后,还通过应用试验考察了丙烯酸树脂复鞣剂与本产品的复鞣性能。结果表明:纯化样品在1058~1062 cm^(-1)处出现S=O特征吸收峰,验证了硫酸化不饱和油与丙烯酸类聚合物进行了部分接枝共聚。引入硫酸化不饱和油可以适当降低复鞣剂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其Tg在pH 3~5时,随pH升高而升高。引入铬粉的复鞣剂成膜物Tg亦明显提高。吸湿后的成膜物弹性增强,柔软性良好。采用适量NaOH溶液中和会使产品抗张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增加。该种复鞣剂微粒近似球形,粒度分布均匀,中和后平均粒径由72nm减小为66 nm。应用试验表明,改性复鞣剂综合性能较丙烯酸树脂复鞣剂乳液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化不饱和油 乳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 丙烯酸树脂复鞣剂 复鞣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铁肟硼酸基多孔金属有机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亚翔 张文达 +2 位作者 方欣 晏晓东 顾志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93-2202,共10页
采用氯化亚铁、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二肟(H_(3)DFMP)和四(4-硼酸基苯基)甲烷(TBPM),通过一步配位作用和硼酸酯化脱水聚合反应,合成了一例含金属的三维多孔有机聚合物(Fe_(2)-POP)。Fe_(2)-POP是以双核亚铁配位H_(3)DFMP的直线单元与... 采用氯化亚铁、2,6-二甲酰基-4-甲基苯酚二肟(H_(3)DFMP)和四(4-硼酸基苯基)甲烷(TBPM),通过一步配位作用和硼酸酯化脱水聚合反应,合成了一例含金属的三维多孔有机聚合物(Fe_(2)-POP)。Fe_(2)-POP是以双核亚铁配位H_(3)DFMP的直线单元与TBPM的四面体单元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金刚石结构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对模型化合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验证了双核亚铁配合物单元的结构特征。红外光谱和固体核磁表征证明了Fe_(2)-POP中C=N和B—O键的形成。Fe_(2)-POP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510 m^(2)·g^(-1))和均一的孔径(0.6~0.8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了Fe_(2)-POP中二价铁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该聚合物是由50~100 nm的球形颗粒组成。电化学测试表明,Fe_(2)-POP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催化析氧性能,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所需析氧反应过电位仅为258 mV,Tafel斜率为71.0 mV·de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铁 多孔有机聚合物 硼酸酯化脱水聚合 电催化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