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8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ilure of Aspired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Human Race——On the Theme of A Passage to India
1
作者 张晓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3期270-275,共6页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me of A Passsage to India by analyzing the major eve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It is indicated in the thesis that E.M.Forster highlights the failure of aspired understanding ...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me of A Passsage to India by analyzing the major eve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It is indicated in the thesis that E.M.Forster highlights the failure of aspired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different people and even within a person. In other words, in many cases people have aspir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but in reality the real understand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fulf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561.074 A PASSAGE to INDIA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概念翻译的格义、立名与正名——以understanding的汉译为例
2
作者 方兴 周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8-173,共6页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概念考察,概念翻译成为哲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概念因其含义丰富而使翻译尤其困难,其译名从诞生到接受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用美国修辞学家伯克的新修辞学思想,以洛克认识论核心概念“understanding”...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概念考察,概念翻译成为哲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概念因其含义丰富而使翻译尤其困难,其译名从诞生到接受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用美国修辞学家伯克的新修辞学思想,以洛克认识论核心概念“understanding”汉译史上先后出现的“悟性”“理解”“认识”“理智”等几个代表性译名为例探讨哲学概念翻译过程中的格义、立名与正名现象,并对其中的动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哲学翻译,尤其是哲学概念的翻译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翻译 概念翻译 understanding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 Some Research Areas-Computational Understanding, Awareness, and Wisdom 被引量:2
3
作者 Tuncer Oren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3-385,共23页
After a brief emphasis about the interconnected world, including 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decision-making by autonomous, quasi-autonomous, and autonomic systems is emphasised... After a brief emphasis about the interconnected world, including 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decision-making by autonomous, quasi-autonomous, and autonomic systems is emphasised. Promising roles of computational understanding, computational awareness, and computational wisdom for better autonomous decision-making are outlined. The contributions of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es are l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 decision-making by autonomous andautonomic SYSTEMS COMPUTATIONAL understanding COMPUTATIONAL AWARENESS COMPUTATIONAL WISDOM simulation-based knowledge proces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stem Dynamics-and its Use in Understanding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被引量:4
4
作者 Jay W.Forrester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95-106,共12页
System dynamics shows how the structure and policies in a system produce change through time. System dynamics deals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that produce good and bad behavior i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dynamics shows how the structure and policies in a system produce change through time. System dynamics deals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that produce good and bad behavior i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In a system dynamics study, one builds a computer model that acts out the behavior of the real system being represented. The computer model is then used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Dynamics-and its Use in understanding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ielectric Breakdown Theory from the Study of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of Carbon Steel
5
作者 陈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共2页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EO of the carbon steel in 8 g·L^-1 NaAlO2+2 g·L^-1 NaH 2PO4:(a)the sample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anodic current,(b)the moment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anodic current,(c)the ...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EO of the carbon steel in 8 g·L^-1 NaAlO2+2 g·L^-1 NaH 2PO4:(a)the sample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anodic current,(b)the moment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anodic current,(c)the deposition of an aluminum phosphates or AAP layer on the steel surface,(d)the initiation of plasma discharges through the breakdown of the dielectric layer,(e)stable discharges at later stage of P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understanding DIELECTRIC BREAKDOWN THEORY Plasma Electroly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fluids in mesopores
6
作者 Harald Morgner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23,共1页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orous materials is the adsorption hysteresis: the amount of an atomic or molecular species adsorbed from the gas phase 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gas pressure, but may depend in certain rang...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orous materials is the adsorption hysteresis: the amount of an atomic or molecular species adsorbed from the gas phase 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gas pressure, but may depend in certain ranges of pressure on the history. Thus, the system may respond in different ways to identic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hich seems to contradict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While the phenomenon is known since about a century, it has not yet found a consistent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In the pres-ent talk, we will-based on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formulate rules that provide a consistent basis for the behavior of confined systems, or even for inhomogeneous systems in general. In other words, we present a new theory (confined thermodynamics) with its own definitions and rules. It will turn out, that hysteretic behavior does not impose a conceptual challenge any more, but follows in a natural way from these rules. The approach which is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s is very akin to the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 All quantities defined develop into the standard thermodynamic expressions when the density of amount becomes homogeneous.The second part of the talk is devoted to the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use. It turns out that the new theory does not only remove conceptual problems, but at the same time opens the route to a number of new states found in porous systems which may lead to im-proved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we will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to drive a fluid in a pore into exotic states with negative pressure, provided one has full control over the phenomenon of adsorption hysteresis. Negative pressure states are in principal known since the time of Torricelli and they have been in the literature as experimentally accessible situations. Still, they have not been turned into practical usefulness which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notion of their metastability in macroscopic systems. However, fluids con-fined to nanopores have been proven to show reproducible behaviour. The present time appears to be suited for exploring the new ap-plications resting in fluid/pore systems: since about a decade material scientists have started to prepare pores with increasing accura-cy from an increasing variety of substan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theory present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alk provides the tool to drive a fluid/pore system reliably into any of the exotic states found within a hysteresis loop. Prospects of a few applic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fluids in mesopo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ts Role in the World
7
作者 Tony Blair 《国际展望》 2010年第5期62-75,共14页
Mr. President, Ambassador, everyone, ladies and gentlemen,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with you here at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ank you, Mr. President for
关键词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Its Role in the World 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8
作者 JIANG Shixue is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国际展望》 2009年第1期179-198,126,共21页
This essay deals with the fast growing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touching upon the issue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tin America to China;pros and con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the U.S.factor;the opportunities that ... This essay deals with the fast growing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touching upon the issue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tin America to China;pros and con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the U.S.factor;the opportunities that might be emerged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the bilateral relations;China's first policy paper towards the region;the overseas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bilateral relations;Taiwan problem;the so-called neo-colonialism and the role of Eur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stand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ID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概念性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框架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小兵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5,共9页
随着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新挑战。依据对地理学科素养内涵的理解,站在地理教学实践的立场,可以从四个方面建构指向概念性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框架:围绕地理学科核心概念重构教学内容,指向地理学科... 随着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新挑战。依据对地理学科素养内涵的理解,站在地理教学实践的立场,可以从四个方面建构指向概念性理解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框架:围绕地理学科核心概念重构教学内容,指向地理学科大观念和学科实践能力的学习目标,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认知诊断的嵌入式学习评价。该框架旨在为地理教师在课堂层面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提供启发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概念性理解 基于问题的学习 学科大观念 学科核心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数学跨学科理解的理论诠释与价值澄明
10
作者 刘喆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5,共7页
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跨学科理解是关键和核心。数学跨学科理解具有理解性、学科性、整合性和目的性四个本质属性,其实质是,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能够将与主题相关的数学和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以弄清主题、解决问题、创... 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跨学科理解是关键和核心。数学跨学科理解具有理解性、学科性、整合性和目的性四个本质属性,其实质是,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能够将与主题相关的数学和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以弄清主题、解决问题、创造作品等,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数学跨学科理解可划分为五个水平层次:解释理解、知识转译、建立关联、迁移运用、转化生成。数学跨学科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诠释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核心内容,刻画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的进阶路径,提供了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概念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理解 数学跨学科理解 知识转译 概念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再认识
11
作者 王建坡 汪啸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微陆块 造山带 地理分区 新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应用题的题意自动理解研究及发展
12
作者 刘清堂 贾祥成 +2 位作者 吴林静 陈亮 涂凤娇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0,共11页
面向教育的题意理解和机器解题方法研究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并逐步成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问题自动求解理论方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进一步提升性能的难度巨大,其根源在于题意理解的准确度。从数学应用题题意分析... 面向教育的题意理解和机器解题方法研究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并逐步成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问题自动求解理论方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进一步提升性能的难度巨大,其根源在于题意理解的准确度。从数学应用题题意分析模型及方法、题意理解表征和题意的语义理解三个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缺乏标准化数据集、缺乏大型常识知识库和求解过程可视化不足是当前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意理解 数学应用题 自动求解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与理解策略研究——以心理健康图像为例
13
作者 陆泉 谭盈盈 彭雪莹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7,56,共16页
[目的/意义]隐喻理解依赖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而机器在理解图像时无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难以把握图像背后的隐喻意义。构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并提出图像隐喻理解策略,有助于促进图像隐喻理解。[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图像隐喻... [目的/意义]隐喻理解依赖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而机器在理解图像时无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难以把握图像背后的隐喻意义。构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并提出图像隐喻理解策略,有助于促进图像隐喻理解。[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图像隐喻理解相关研究,以心理健康这一类复杂抽象图像为例,本研究构建了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基于该框架对351幅心理健康图像进行标注,进而依据图像的上下文关联特性和抽象程度分类提出4种图像隐喻理解策略。[结果/结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由图像语义、图像上下文、隐喻映射关系、隐喻类型与隐喻意义5个部分组成。“直接-具体”类型图像隐喻理解策略为基于图文匹配的关联理解,“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关键词的直接解析,“非直接-具体”类型为基于语义关联的间接推断,“非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感知相似性的综合理解。本研究有助于为机器理解图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隐喻理解 心理健康图像 知识描述框架 理解策略 知识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机器理解的可视化交互信息重构方法
14
作者 李昕 刘雯 +1 位作者 廖集秀 杨宗驰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8-1755,共8页
可视化重构技术旨在将图形转换为机器能够解析和操作的数据形式,为可视化的大规模分析、重用及检索等提供必备的基础信息;然而,现有的重构方法明显侧重于视觉信息的恢复,忽视了交互信息在数据分析和理解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针对上述问题... 可视化重构技术旨在将图形转换为机器能够解析和操作的数据形式,为可视化的大规模分析、重用及检索等提供必备的基础信息;然而,现有的重构方法明显侧重于视觉信息的恢复,忽视了交互信息在数据分析和理解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机器理解的可视化交互信息重构方法。首先,形式化定义交互,将可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视觉组,采用自动化工具提取可视化图形的交互信息;其次,解耦交互与可视元素的关联,将交互分离为独立的实验变量,构建交互实体库;再次,制定规范的声明式语言,实现交互信息的查询;最后,设计迁移规则,基于可视元素匹配与自适应调整机制实现交互在不同可视化间的迁移适配。实验案例针对可视化问答、查询和迁移等面向机器理解的下游任务,结果显示增加交互信息能够使机器理解可视化交互的语义,从而拓展上述任务的应用范围。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使重构后的可视化图形通过融合动态交互信息而达成结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理解 交互 交互信息重构 可视化重构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增强的室内多任务RGB-D场景理解
15
作者 孙国栋 熊晨韵 +1 位作者 刘俊杰 张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09-2217,共9页
移动机器人在探索三维空间时需要获取大量场景信息,这些信息包含语义、实例对象、位置关系等多个方面。理解场景信息的准确性和计算复杂性是移动端关注的2个焦点。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室内场景理解的空间信息增强的多任务学习方法... 移动机器人在探索三维空间时需要获取大量场景信息,这些信息包含语义、实例对象、位置关系等多个方面。理解场景信息的准确性和计算复杂性是移动端关注的2个焦点。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室内场景理解的空间信息增强的多任务学习方法。该方法由包含通道-空间注意力融合模块的编码器及多任务头的解码器组成,可同时实现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和方向估计多个任务。其中,通道-空间注意力融合模块旨在增强RGB和深度各自的模态特征,由简单卷积构成的空间注意力机制可降低收敛速度,与通道注意力机制信息融合后,进一步强化全局信息的位置特征。语义分支的上下文模块位于解码器后,为像素级语义信息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减小模型大小。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硬参数共享且能均衡训练任务的损失函数,探讨合适的轻量级骨干网络和任务数量对提升场景理解算法性能的影响。在新增标签注释的室内数据集NYUv2和SUN RGB-D上,评估了多任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综合性全景分割精度分别提高了2.93%和4.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理解 多任务学习 RGB-D 空间信息 室内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门头“太阳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观念新释
16
作者 杨阳 杨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的用意;而星辰对于古人也有特殊精神涵义,先民幻想着天上群星关联着现世的人和事,故而由此亦产生星神崇拜。石刻上“太阳人”则立于中央,其头顶太阳、腰环星辰,进一步彰显了先民对天文星体的认识以及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用意,还表露了对部落首领、祖先神灵的敬仰乃至部族生育繁衍的渴望。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后世遗物的形象比较,“太阳人”石刻不排除是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最早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人”石刻 天体认识 祖先崇拜 伏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NIE 2.0模型的肺结节病历结构化方法
17
作者 毛俊华 钟臻 +2 位作者 陶书衡 徐佳鼎 马驰野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0,共9页
采用手工阅读分析肺结节病历的方式容易产生实体遗漏和提取特征效率低下问题。为方便医生做肺结节病历的研究,基于ERNIE 2.0模型,对肺结节病历中有医学研究价值的疾病、异常检测结果、直径等实体进行抽取,处理成结构化文本,便于医生进... 采用手工阅读分析肺结节病历的方式容易产生实体遗漏和提取特征效率低下问题。为方便医生做肺结节病历的研究,基于ERNIE 2.0模型,对肺结节病历中有医学研究价值的疾病、异常检测结果、直径等实体进行抽取,处理成结构化文本,便于医生进行相关检索、统计与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深度剖析知识增强语义能力,具有更丰富的语料库,相较于固定规则,可以理解相对复杂的语义,有一定的泛化性,效果提升显著,F1值可达94%,优于BiLSTM(Bidirectional Long-Short Term Memory)和BERT模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历结构化 命名实体识别 ERNIE 深度神经网络 语义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存在的自我理解与启蒙——从《人类学通论》课程出发的文化研究向度
18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53,共17页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多维性以及多义性,并对此给出整体性、整全性以及整合性的理解。人类学可谓是一门自我救赎的学问,通过人类学家精神和体力上的自我付出甚至牺牲,而获得对人类所构成世界在理解上的超越与升华。人类学让我们知道了他者的存在。这一他者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差异性、陌生感以及不一样的,而非是敌意性的存在。人类浮游于一和多之间,并因此而获得对于人性存在的扎实性理解以及自我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通论 自我理解 田野工作 民族志 人类学的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特征融合的三维形状识别网络
19
作者 但远宏 王志浩 金毓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点云和视图2种模态的全局特征融合已经被证明有效,为了进一步挖掘细粒度的局部特征关系和模态间的互补关系以提升模型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架构。该架构包含2个核心模块:设计了局部特征融合模块(LFM),通过特征矩阵的转置变化,集成2... 点云和视图2种模态的全局特征融合已经被证明有效,为了进一步挖掘细粒度的局部特征关系和模态间的互补关系以提升模型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架构。该架构包含2个核心模块:设计了局部特征融合模块(LFM),通过特征矩阵的转置变化,集成2种模态在不同层次的局部特征,而特征互补增强模块则利用元素级的简单运算,获取模态间的区别性信息,并以此为根据量化出权重系数,最后加权增强特征,形成更强大的形状描述符。在ModelNet10和ModelNet40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在效率和性能上实现了平衡,并且在三维形状识别方面取得了先进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三维形状理解 深度学习 局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加“共有的教育合作故事”:大学的作用与未来展望——许美德教授专访
20
作者 许美德 金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中国与加拿大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中,1983—2001年这一时期尤其值得关注。在此期间,三个国家级项目得以实施,两国数十所高校参与其中,合作内容涉及管理、农业、教育、工程、医学、环境等诸多领域。这些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 在中国与加拿大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中,1983—2001年这一时期尤其值得关注。在此期间,三个国家级项目得以实施,两国数十所高校参与其中,合作内容涉及管理、农业、教育、工程、医学、环境等诸多领域。这些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加方也从中受益。许美德教授在其新著中记述了这一渐被遗忘的中加“共有的教育合作故事”。许美德教授长期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致力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教育交流。她认为,大学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促进文明对话与国际理解。中国学者在开展中西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将目光投向东方的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文明。中加两国的大学和知识分子可以共同努力,通过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借鉴,探索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适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合作 教育交流 文明对话 国际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