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 gradient analytic solution and reasonable support prestress of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based on unified strength criterion:A case study
1
作者 JING Suo-lin WEN Zhi-jie +2 位作者 ZUO Yu-jun LI Qiu-ju HAO P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449-468,共20页
The stress gradient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reasonable prestress of support are the keys to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roadways.The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urrounding rock was derived based on unified ... The stress gradient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reasonable prestress of support are the keys to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roadways.The elastic-plastic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urrounding rock was derived based on unified strength theory.A model for solving the stress gradien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with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parameter b was established.The correctness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solution for the stress gradient in the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was verified via multiple methods.Furthermore,the laws of stress,displacement,and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with different b values and prestresses were revealed.As b increases,the stress gradient in the plastic zone increases,and the displacement and plastic zone radius decrease.As the prestress increases,the peak stress shifts toward the sidewalls,and the stress and stress gradient increments decrease.In addition,the displacement increment and plastic zone increment were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upport effect.The balance point of the plastic zone area appears before that of the displacement zo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gradient compens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restress is obtained.This study provides a research method and idea for determining the reasonable prestress of support in road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TRESS support compensation surrounding rock damage stress gradient analytic solution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method of high prestressed support for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2
作者 JIANG Bei WEI Hua-yong +3 位作者 WANG Qi WANG Ming-zi YIN Chen ZHANG Yan-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99-1116,共18页
The surrounding rock is prone to large-scale loosening and failure after the excavation of shallow large-span caverns because of the thin overlying strata and large cross-section span.The rational design of bolt suppo... The surrounding rock is prone to large-scale loosening and failure after the excavation of shallow large-span caverns because of the thin overlying strata and large cross-section span.The rational design of bolt suppor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afety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 as a common support means.The control mechanism and design method of bolt support for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is carried out.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bolt prestress and length based on arched failure and collapsed failure mode is established.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bolt prestress and length is clarified.At the same time,the constant resistance energy-absorbing bolt with high strength and high toughness is developed,and the comparative tes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carried out.On this basis,the design method of high prestressed bolt support for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is put forward,and the field test is carried out in Qingdao metro station in China.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roof settlement is 6.8 mm after the new design method is adopted,and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is realized.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afety control of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ek-Brown strength criterion shallow-buried large-span caverns limit analysis upper bound method high prestress bolt support desig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ing support and high-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for deep and soft surrounding rock with high stress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术才 王洪涛 +5 位作者 王琦 江贝 王富奇 郭念波 刘文江 任尧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40-448,共9页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the surrounding rocks are very soft with high stress. Their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serious, and frequent failures occur on the bolt suppor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 support i...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the surrounding rocks are very soft with high stress. Their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serious, and frequent failures occur on the bolt suppor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 support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calculation theory is established on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nchoring agent and surrounding rocks.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influence law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s on the interfacial bond strength. Based on the research, a new high-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on site. Besides, some helpful engineer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eriou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d the lower bond strength 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frequent failures of bolt support. So, the bolt could not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rting potential. It is also shown that as the integrity, strength, interface dilatancy and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s are improved, the bond strength will increase. So, the anchoring force on surrounding rock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employing an anchoring agent with high sand content, mechanical anchoring means, or grouting reinforcement. The new technology has advantages in a high strength, imposing pre-tightening forc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olt supporting potential. Hence, it can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on surrounding rocks. All these could b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bolt support in deep underground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ress soft rock bolting support interface dilation failure mechanism high 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的巷道围岩黏-弹塑性解 被引量:1
4
作者 经来旺 冯瑜腾 +3 位作者 郑霖 谢金鑫 黄旭 经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岩石流变特性对巷道围岩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往往会导致围岩发生大变形甚至失稳。为了全面地分析圆形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采用流变模型的串联理论,将Burgers模型与统一强度准则下的摩擦片进行组合,得到了一种考虑围岩塑性的黏-弹塑性围... 岩石流变特性对巷道围岩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往往会导致围岩发生大变形甚至失稳。为了全面地分析圆形巷道围岩的变形特性,采用流变模型的串联理论,将Burgers模型与统一强度准则下的摩擦片进行组合,得到了一种考虑围岩塑性的黏-弹塑性围岩本构模型。在对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时,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系数和支护力的影响,并利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得到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和位移解析式。结合算例分析了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及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以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先后经历减速蠕变和稳速蠕变两个阶段。在减速阶段,围岩的位移增速较大,前期支护压力大。而在稳速阶段,围岩位移增速虽略有减小,但依然需要支护保持稳定;通过增大中间主应力和支护力,可以减小塑性区半径和围岩位移,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此外,随着时间的增加,围岩变形逐渐增大,而通过增大支护力,可有效抑制围岩发生变形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流变特性 黏-弹塑性模型 蠕变 统一强度准则 BURGERS模型 支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韧性匹配准则的膨胀式尾管悬挂器支撑筒爆裂压力预测
5
作者 邓宽海 姚明远 +3 位作者 周念涛 王一佶 杨浩 林元华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34,共13页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及高温高压井等复杂井况发展,膨胀式尾管悬挂器(ELH)凭借高悬挂可靠性和强密封性,在复杂井况下应用广泛,但其核心部件支撑筒在膨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几何与力学参数的复杂变化,...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及高温高压井等复杂井况发展,膨胀式尾管悬挂器(ELH)凭借高悬挂可靠性和强密封性,在复杂井况下应用广泛,但其核心部件支撑筒在膨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几何与力学参数的复杂变化,使得爆裂压力预测极为困难。现有经典模型未考虑膨胀及断裂韧性劣化影响,且现场数据获取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应用。为此,结合强度理论与断裂力学理论,充分纳入径向膨胀与塑性变形对几何参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同时考虑材料强度不足引发的爆破失效和韧性不足导致的环境断裂失效的爆裂压力模型,最后形成了支撑筒膨胀后力学参数机器学习预测方法,并通过相关支撑筒的全尺寸爆裂试验数据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低膨胀率(≤3%)下,堵口工况下基于屈服准则的延性爆破压力预测误差仅为3.2%,而环境断裂压力模型误差达10.8%;高膨胀率(>3%)时,环境断裂压力预测误差降至2.5%,但延性爆破压力误差升至10.2%。②基于强度—韧性匹配准则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最大误差仅3.2%,适用于不同膨胀率及工况。③径厚比、材料性能(屈服强度、断裂韧性)及服役工况(堵口/开口)显著影响爆裂压力,需在设计中统筹考虑。结论认为,该方法为膨胀式尾管悬挂器设计、支撑筒爆裂压力预测、诊断故障模式、评估潜在风险、及时调整生产参数和选择修井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保障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式尾管悬挂器 支撑筒 强度—韧性匹配准则 爆裂压力 机器学习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康 余谦 +3 位作者 张寒 陈绪敖 李伟杰 张道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农地经营规模通过化学品投入强度的中介作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力度有助于削弱化学品投入强度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当前阶段研究区应将耕地流转与土地整治、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着力点,同时加强对农业化学品投入等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并重视财政支农补贴在方式与结构上的科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碳排放效率 化学品投入强度 财政支农政策力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实际工况的新能源多馈入系统广义运行短路比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晨曦 辛焕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0,共9页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多馈入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逐渐降低,亟需强度评估方法。考虑设备均在额定运行点,利用现有电网强度指标及临界值即可实现强度的准确量化;而设备实际运行工况各异且复杂多变,破坏了现有指标定义条件,导致现有方法失...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多馈入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逐渐降低,亟需强度评估方法。考虑设备均在额定运行点,利用现有电网强度指标及临界值即可实现强度的准确量化;而设备实际运行工况各异且复杂多变,破坏了现有指标定义条件,导致现有方法失效。为此,聚焦于实际工况下的系统电压支撑强度量化问题,基于特征子空间摄动理论,求解了能够近似表征实际系统稳定性的等效单馈入系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广义运行短路比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从而利用广义运行短路比和设备临界运行短路比严谨地量化实际工况下的强度。此外,揭示了不同稳定形态下实际工况对强度的具体作用机理。最后,利用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多馈入系统 电压支撑强度 工况 短路比 电网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强度视角下设备分频段支撑和构网能力评估
8
作者 庄可好 辛焕海 +1 位作者 黄林彬 鞠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784-5797,I0005,共15页
随着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同步机,电力系统强度持续下降,导致系统失稳风险增加。尽管构网设备具备增强系统强度的潜力,但其对系统强度的支撑能力尚缺乏准确描述。为此,该文提出了系统强度视角下设备支撑与构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电... 随着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同步机,电力系统强度持续下降,导致系统失稳风险增加。尽管构网设备具备增强系统强度的潜力,但其对系统强度的支撑能力尚缺乏准确描述。为此,该文提出了系统强度视角下设备支撑与构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电压与相角对功率扰动的灵敏度矩阵范数表征系统强度,衡量小扰动稳定性和鲁棒性需求;其次,基于奇异值偏导,提出定量评估设备在不同频段电压和相角支撑能力的方法;最后,类比同步电机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构建电力系统中的支撑作用,将同时具备电压和相角支撑能力的设备称为构网型设备,仅具备单一支撑能力的设备称为支撑型设备。该研究为设计和配置构网型设备和支撑型设备,以构建安全稳定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强度 电压支撑 相角支撑 构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C电容能量对交流系统惯量支撑能力分析
9
作者 林钧杰 张浩博 +1 位作者 向往 文劲宇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8-128,共11页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利用子模块电容储能支撑交流电网惯量的潜力,但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柔性直流系统提供的惯量受限于其储能时间常数,相较于同步电机效果微弱,缺乏衡量其支撑强度的定量化指标。针对以上问题,基...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利用子模块电容储能支撑交流电网惯量的潜力,但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柔性直流系统提供的惯量受限于其储能时间常数,相较于同步电机效果微弱,缺乏衡量其支撑强度的定量化指标。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提出单柔性直流换流站对交流系统惯量支撑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柔性直流等效惯性常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的支撑功率来源和支撑效果,计算了不同控制策略下等效惯性常数大小。将理论进一步推广至多端柔性直流系统,修正所提等效惯性常数使其适用于多端系统,探讨随着端数和电容总储能的增加带来的支撑强度提升。在PSCAD环境下搭建了三端柔性直流电网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定量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电容能量 频率响应 惯量 支撑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地形履带车铰接装置强度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张海箐 燕碧娟 +1 位作者 李占龙 高山铁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9-646,676,共9页
针对全地形履带车铰接装置受载复杂、服役性能差、极易发生失效等问题,对其强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首先,建立了上仰、下俯典型工况下的铰接装置力学分析模型,获得了车辆空载、满载1.0倍、满载1.5倍时的关键铰接部位载荷数据;然... 针对全地形履带车铰接装置受载复杂、服役性能差、极易发生失效等问题,对其强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首先,建立了上仰、下俯典型工况下的铰接装置力学分析模型,获得了车辆空载、满载1.0倍、满载1.5倍时的关键铰接部位载荷数据;然后,基于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铰接装置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了典型工况下的强度分析;最后,探讨了应力、应变、变形量随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仰工况时全地形履带车铰接装置在满载1.5倍的载荷最大,此时最大应力、应变、变形量分别达到451.01 MPa、0.002 194 8、4.686 1 mm,最大应力、应变和变形量与支架厚度和俯仰角度呈反比,且随着垂向载荷和纵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纵向载荷对铰接装置最大应力的影响更为突出。该研究结果可为各类铰接装置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为履带车性能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强度 履带车辆 铰接装置 应力和应变 变形量 支架厚度 俯仰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关键问题与政策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2,共16页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释农业科技支撑系统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基础性支撑、运行性支撑、...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释农业科技支撑系统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基础性支撑、运行性支撑、发展性支撑和保障性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需要重视准确研判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科学筹划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加快补齐重点科研领域短板、持续优化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等四大关键问题。下一步,需要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供给、优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配置和深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赋能三条路径,把党中央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科技支撑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地层隧道围岩承载环抗力计算
12
作者 苏雅 苏永华 +2 位作者 刘阳阳 李明 罗彪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软弱地层中隧道锚喷支护的力学效果主要是形成基于空间边界附近围岩的承载环.利用岩体评级(RMR)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与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所涉及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GSI各项要素指标及其总值确定的简明途径.利用岩体内摩擦角、黏... 软弱地层中隧道锚喷支护的力学效果主要是形成基于空间边界附近围岩的承载环.利用岩体评级(RMR)系统中的相关因素与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所涉及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GSI各项要素指标及其总值确定的简明途径.利用岩体内摩擦角、黏聚力与霍克-布朗(Hoek-Brown,H-B)准则常数ms、s及a的等效换算关系,结合拉布西维兹剪切楔体滑移失稳模式,导出了基于H-B非线性屈服准则的承载环抗力及其稳定安全系数计算表达式.实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基于H-B准则计算获得的承载环安全系数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而基于Mohr-Coulomb(M-C)准则的安全系数则过于保守.承载环力学机制及其总体特征由岩体自身力学属性及锚喷拱架支护结构协同决定.锚杆长度控制承载环厚度,其与承载环抗力首先正相关,超过一定值后,转变为负相关.拱架的主要效能在于避免围岩早期出现过大变形松散,喷射混凝土是承载环紧固力(围压)的主要贡献者.岩体力学属性是承载环抗力大小的控制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力学 隧道工程 锚喷支护 霍克-布朗准则 承载环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的临界指标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刘洪波 李倩倩 +4 位作者 石鹏 王铎皓 王曦 孙黎 刘庸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1,106,共9页
对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multiplerenewableenergy stations short circuit ratio,MRSCR)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实时临界短路比(critical short circuit ratio,CSCR)指标的求取方法,实现静态电压稳定性判别标准与临界短路比算法的统一。首先,... 对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multiplerenewableenergy stations short circuit ratio,MRSCR)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实时临界短路比(critical short circuit ratio,CSCR)指标的求取方法,实现静态电压稳定性判别标准与临界短路比算法的统一。首先,基于MRSCR的定义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提出的计及新能源出力特性的扩展雅可比矩阵,得到了新能源多场站临界短路比的求取方法;其次,理论分析了MRSCR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最后,依托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装置(advanced digital power system simulator,ADPSS)对新能源多场站临界短路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MRSCR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临界短路比能够准确判定系统的临界稳定状态,评估失稳风险,且减小动态感应电动机比重、增加并联电容器容量、新能源并网点位置靠近系统侧均对MRSCR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短路比 电压支撑强度 新能源多场站短路比 扩展雅可比矩阵 负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混凝土喷层支护技术研究
14
作者 邱健圆 张春伟 +6 位作者 周浩 祝自伟 宣佳乐 刘峻辰 孟德建 赵勇 缪贺成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4-250,共7页
针对矿山巷道支护中锚网喷浆技术存在的支护难度大、支护效果差、围岩卸压困难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了采用纤维混凝土替代传统锚网喷浆支护的可行性,旨在提升支护效能、增强围岩稳定性并优化成本。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工业试... 针对矿山巷道支护中锚网喷浆技术存在的支护难度大、支护效果差、围岩卸压困难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了采用纤维混凝土替代传统锚网喷浆支护的可行性,旨在提升支护效能、增强围岩稳定性并优化成本。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工业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对比纤维混凝土喷浆层与锚网喷浆层的抗冲切承载力,并在实际地压条件下进行现场试验,验证了纤维混凝土喷浆的破坏模式与支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粗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现场施工操作简便。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纤维混凝土试块的抗拉强度增长速率显著加快。虽然其早期力学性能相对较弱,但后期抗拉强度显著高于不掺纤维的混凝土试块。理论计算证实,纤维混凝土喷浆支护的抗冲切承载力优于锚网喷浆支护,为其替代锚网支护提供了理论支撑。现场工业试验进一步观察到,纤维混凝土表现出明显的延性破坏特征,裂纹扩展受到有效抑制,裂缝中纤维的桥接与牵拉作用对阻裂效果贡献明显。研究证实纤维混凝土能有效增强对围岩的约束作用,延缓开裂进程,维护巷道稳定并减少变形,同时展现出降低支护成本的潜力,为纤维混凝土替代传统锚网喷浆支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对类似矿山支护技术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锚网喷浆支护 牵拉阻裂 抗拉强度 抗压强度 延性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冲击载荷下自移式单元支架动态响应特征研究
15
作者 陈勇 武振 +1 位作者 王恒志 商和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液压支架是工作面和超前巷道常用的支护手段,在工作时其顶梁常承受来自顶板的冲击载荷,自身稳定性面临威胁。为确保自移式单元支架在多次动载冲击下的工作安全,以赵楼煤矿5304工作面超前巷道自移式单元支架ZQ2000/22/48A为研究对象展开... 液压支架是工作面和超前巷道常用的支护手段,在工作时其顶梁常承受来自顶板的冲击载荷,自身稳定性面临威胁。为确保自移式单元支架在多次动载冲击下的工作安全,以赵楼煤矿5304工作面超前巷道自移式单元支架ZQ2000/22/48A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首先运用SOLID WORKS建立模型,然后借助动力学软件ADAMS模拟在梯度冲击载荷条件下单元支架的动态响应特征,进而研究顶梁和立柱的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梯度冲击载荷1000 kN作用下,单立柱最大应力为1850 kN,最大下沉量为100 mm,此时顶梁相对偏移量最大,数值为5.84 mm;随着冲击荷载按200、600和1000 kN梯度依次增大,立柱和顶梁的下沉量、应力和偏移量等参数呈非线性变化,其增量和变化率逐渐增大。该研究成果为液压支架的强度选择和冲击试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支架 超前巷道 冲击载荷 ADAMS模拟 液压支架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坐底式起重工程驳船船体总强度改造设计方法
16
作者 张勇 孙雪荣 +1 位作者 刘乐乐 钱笠君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5,共5页
本文从线弹性材料力学理论出发,在本船波浪外载荷由模型试验得到并已确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结构弯曲、剪切载荷作用模式,对多分段坐底式起重工程驳船直接承受环境载荷的船体外板结构进行改造设计。从被改造母船的设计承载能力出发,综合... 本文从线弹性材料力学理论出发,在本船波浪外载荷由模型试验得到并已确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结构弯曲、剪切载荷作用模式,对多分段坐底式起重工程驳船直接承受环境载荷的船体外板结构进行改造设计。从被改造母船的设计承载能力出发,综合考虑防波堤式直墙建筑物砰击载荷作用模式,全面研究承载构件的弯曲、剪切强度,进而有效推进多分段坐底式起重工程驳船的改造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驳船 坐底式 对地载荷 结构强度 砰击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弱胶结富水地层机械破岩的冻结井壁设计研究
17
作者 王鹏 魏子航 王恒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3,共7页
从我国冻结井壁结构形式的发展出发,列举并分析了不同井壁结构形式在弱胶结富水岩层冻结井筒中的适应性,确定了采用竖井掘进机进行井筒开挖条件下选用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并以新街二井东部回风立井为例,提出了三... 从我国冻结井壁结构形式的发展出发,列举并分析了不同井壁结构形式在弱胶结富水岩层冻结井筒中的适应性,确定了采用竖井掘进机进行井筒开挖条件下选用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并以新街二井东部回风立井为例,提出了三种井壁结构方案,并从永久径向荷载和支护材料强度设计值两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对比,结果表明:对比方案Ⅰ,方案Ⅲ、方案Ⅱ井壁厚度分别减少400 mm和200 mm,混凝土浇筑量分别减少23%和8%,钢筋消耗量分别增加14%和降低2%;井壁支护投资均降低9%,井筒经济指标分别下降16%和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井壁 水压折减系数 支护材料强度 配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庞晨 王雅丽 +2 位作者 邓婵 胡肖薇 张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67,93,共5页
目的了解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全国48所三甲医院抽取581名硕士学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资质过剩感量表、组织支持量表、三维度性格优势... 目的了解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全国48所三甲医院抽取581名硕士学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资质过剩感量表、组织支持量表、三维度性格优势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总均分为(29.84±7.62)分;工作年限、每月夜班数、工作内容、日常承担工作量、组织支持感、品格优势是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硕士学位护士资质过剩感较高,管理者应关注培养该群体的品格优势并给予一定的组织支持力度,以改善硕士学位护士的资质过剩感现状,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学位 护士 资质过剩感 品格优势 组织支持 研究生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实践探索
19
作者 蔡三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3,共8页
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三大使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科技支撑力的教育强国,为研究型大学发挥国家基础研... 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三大使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科技支撑力的教育强国,为研究型大学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仍然面临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型大学必须立足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与创新生态建设等路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研究型大学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科技支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高强度开采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机理研究
20
作者 史先影 田志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197,共11页
为解决二次高强度开采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问题,以大柳塔煤矿52606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二次高强度开采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展开研究。构建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力学模型,分析沿空... 为解决二次高强度开采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问题,以大柳塔煤矿52606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二次高强度开采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展开研究。构建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力学模型,分析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受力特征;结合52605工作面、52606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模拟了二次采动时沿空留巷上覆岩层应力变化情况;在52606工作面辅运巷道布设锚杆、锚索尤洛卡应力传感器,结合现场围岩变形监测数据针对性地提出巷道肩角斜拉锚索+“锚杆+锚索”补强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一次采动时,覆岩初始应力平衡遭受破坏,应力传递至采空区两侧巷道围岩处;二次采动时,煤体侧上覆岩层向充填体侧移动,导致充填体所受弯矩增大,进而引发沿空留巷巷道上覆围岩变形失稳;当工作面推进至缩面前50 m左右,机尾三角区受应力集中作用,最大应力达到41 MPa,超过柔模砼墙的承载极限,顶板产生变形失稳;通过调整斜拉锚索与巷道法线的夹角控制顶板离层量,搭配“锚杆+锚索+W钢带”补强支护提升围岩稳定性,将顶底板移进量控制在80~150 mm,保证了沿空留巷巷道围岩稳定。该方案可为盘区接续工作面沿空留巷补强支护及类似工况条件下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研究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高强度开采 沿空留巷 巷道 补强支护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