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1
作者 李学玲 李雪 +3 位作者 任四妹 许苑南 郭洁 杨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 为探究咖啡果皮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咖啡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咖啡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咖啡果皮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60%、果胶酶添加量2%、料液比1∶50(g∶mL)、提取时间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咖啡果皮花青素得率达0.274%。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30μg/mL时,其对DPPH、O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佳,分别为91.40%、67.28%,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36μg/mL、12.16μg/mL;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μg/mL时,总还原能力最高(吸光度值为0.987)。因此,咖啡果皮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皮 花青素 超声辅助酶法 提取工艺 体外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藤茶多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2
作者 尹团章 邵佩 +3 位作者 庄虎 陈浩 朱杰 何启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05-2013,共9页
为优化藤茶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恩施藤茶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和超声波辅助酶法优化藤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HPLC-CAD)法分析藤茶多糖的单糖组成,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 为优化藤茶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恩施藤茶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和超声波辅助酶法优化藤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HPLC-CAD)法分析藤茶多糖的单糖组成,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藤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 g/mL,复合酶添加量3%,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50℃,藤茶多糖得率达到12.01%±0.13%,藤茶多糖由6种单糖组成,其中蔗糖、葡萄糖含量较高。藤茶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20 mg/mL的藤茶多糖对·OH的清除率为(89.12±0.21)%,对ABTS+·的清除率为(94.50±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多糖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 响应面 单糖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多肽提取及冲剂制备工艺研究
3
作者 林花 金海强 +5 位作者 姜银姬 金美玉 王婷 金星爱 尹花 车成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探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在提取灵芝多肽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促进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相应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多肽提取量为参考指标,进行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灵芝多肽冲剂制备工艺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随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优化结合超声... 为探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在提取灵芝多肽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促进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相应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多肽提取量为参考指标,进行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灵芝多肽冲剂制备工艺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随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优化结合超声波与酶法提取灵芝多肽的工艺条件,并进一步探究灵芝多肽冲剂的配方。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确定了灵芝多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料液比为1∶50,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60℃,加酶量为6000 U·g^(-1)。此外,针对灵芝多肽冲剂的配方,也得出了最优比例,糊精占20%,淀粉占25%,柠檬酸占0.3%,蔗糖占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子实体 活性多肽 酶解法 提取 最佳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蓝莓酒渣花青素酶法提取工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近秋 吉姆·哈迪 +1 位作者 李红雨 曾令文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1,共6页
为了高质化利用蓝莓酒渣,以纤维素酶为对照,选择淀粉酶、果胶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为实验组,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蓝莓酒渣中的花青素。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酶添加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初始pH值对花青素提取量的影响... 为了高质化利用蓝莓酒渣,以纤维素酶为对照,选择淀粉酶、果胶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为实验组,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蓝莓酒渣中的花青素。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酶添加量、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初始pH值对花青素提取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蓝莓酒渣花青素酶法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酶法提取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酶添加量0.7%,蓝莓酒渣与无水乙醇料液比为1∶100(g∶m 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为40 min,初始pH值为5。在此优化条件下,花青素提取量为0.68 mg/g,比未优化前提高了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酒渣 花青素 酶法提取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桂北金槐中芦丁制备槲皮素工艺
5
作者 刘百成 陈莹霞 +4 位作者 蒋小华 颜小捷 羊学荣 张会香 陈月圆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3-987,993,共6页
探究桂北金槐中主要成分芦丁在自身内源酶作用下酶解制备槲皮素的工艺过程。以桂北金槐为研究原料,芦丁转化率和槲皮素得率为响应值,采用HPLC对酶解桂北金槐的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响应面法优化金槐酶解制备获得高纯度槲皮素工艺。经响... 探究桂北金槐中主要成分芦丁在自身内源酶作用下酶解制备槲皮素的工艺过程。以桂北金槐为研究原料,芦丁转化率和槲皮素得率为响应值,采用HPLC对酶解桂北金槐的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响应面法优化金槐酶解制备获得高纯度槲皮素工艺。经响应面优化确定酶解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为6 h,酶解温度50℃,液料比50∶1(mL/g)。在此工艺条件下,芦丁转化率达到99%,槲皮素得率也大于98%。较传统的二步法制备槲皮素工艺,方法具有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环境更友好的优点,可为工业化绿色生产槲皮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槐 酶解 芦丁 槲皮素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豆根生物碱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6
作者 苏江 谢彦军 +4 位作者 刘芳 赖红芳 农丽娇 梁昕 岑忠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山豆根生物碱,以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山豆根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通过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加量为0.04 g、酶... 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山豆根生物碱,以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山豆根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通过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加量为0.04 g、酶解时间为93 min、酶解温度为66℃、超声功率为175 W、乙醇体积分数为40%、超声温度为45℃、超声时间为30 min的最佳提取工艺下,山豆根生物碱提取量为10.568 mg·g^(-1);山豆根生物碱对DPPH自由基和·OH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浓度为0.05 mg·mL^(-1)时,清除率分别达到79.85%和8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酶法 山豆根 生物碱 提取工艺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与BP神经网络优化鳕鱼皮呈味肽酶解工艺
7
作者 李萌凯 朱敏 +2 位作者 冯奕开 罗爱国 杨艳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19,共9页
该研究旨在优化鳕鱼皮呈味肽的酶解工艺。通过单酶筛选和双酶复合筛选确定了酶解鳕鱼皮的最佳蛋白酶与最适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不同pH值、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鳕鱼皮酶解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 该研究旨在优化鳕鱼皮呈味肽的酶解工艺。通过单酶筛选和双酶复合筛选确定了酶解鳕鱼皮的最佳蛋白酶与最适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不同pH值、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鳕鱼皮酶解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鳕鱼皮的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以1∶2的比例依次加入为最佳酶解组合,通过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酶解工艺条件,在pH值6.5、底物浓度6%、酶添加量5000 U/g、反应时间240 min的条件下,鳕鱼皮呈味肽的多肽得率最佳,达到52.75%。该研究为鳕鱼皮呈味肽的提取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皮呈味肽 酶解法 响应面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豆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及理化性质比较
8
作者 赵晨皓 刘文豪 +3 位作者 李博 王赛男 于寒松 于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6,共9页
本研究旨在以传统豆制品加工产生的豆渣为原料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TBP-IDF),并对比其与以分离蛋白加工副产物豆渣为原料制备的不溶性膳食纤维(SPI-IDF)在结构和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传统豆制品豆渣的脱脂... 本研究旨在以传统豆制品加工产生的豆渣为原料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TBP-IDF),并对比其与以分离蛋白加工副产物豆渣为原料制备的不溶性膳食纤维(SPI-IDF)在结构和理化性质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传统豆制品豆渣的脱脂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复合酶法制备TBP-IDF,并对其基础成分和组分进行测定;利用离子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TBP-IDF和SPI-IDF的结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测定吸水性、膨胀性、持油性及葡萄糖和胆固醇吸附能力,对TBP-IDF和SPI-IDF的理化性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豆制品豆渣最佳脱脂工艺参数如下:液料比为22:1、处理温度59℃、处理时间70 min,在此条件下,豆渣的脱脂率达90.13%;TBP-IDF含量可达83.23%,其中纤维素含量为29.3%,半纤维素含量为53.5%,木质素含量为17.2%;与SPI-IDF相比,TBP-IDF单糖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但高级结构类似;TBP-IDF的持水性(9.53 g/g)和膨胀性(5.20 mL/g)显著高于SPI-IDF(7.73 g/g,4.30 mL/g)(P<0.05),持油性(6.22 g/g)显著低于SPI-IDF(7.95 g/g)(P<0.05);二者对葡萄糖和胆固醇的吸附能力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明了TBP-IDF与SPI-IDF具有类似的潜在生理活性,有可能被用作辅助糖脂代谢类功能性食品原料,同时扩大了大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来源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加工副产物 不溶性膳食纤维 潜在功能性 复合酶法 糖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油脂酶解法制备及其品质对比分析
9
作者 孙龙珠 郭玉杰 +2 位作者 李娟 张春晖 曹克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等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生育酚含量、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油酸价为1.13 mg/g,明显低于其他动物油脂(猪油1.30 mg/g,牛油1.48 mg/g,羊油1.77 mg/g);马油碘价为81.6 g/100 g,明显高于猪油(55.27 g/100 g)、羊油(46.53 g/100 g)和牛油(34.04 g/100 g)。对比分析脂肪酸组成发现,动物油脂主要由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组成,马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31.13%,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油脂(P<0.05)。4种动物油脂中都不含β-生育酚,马油中的δ-生育酚含量最高;4种油脂的矿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常量元素以钙、钠和磷元素为主,微量元素铁和锌含量较多。综上,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动物油脂相比,马油在理化特性和营养组分方面品质突出,更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油脂 酶解法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营养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10
作者 徐健铭 杨红玲 +1 位作者 蔡国鹤 孙云章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91-630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以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为试验材料,选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对细胞进行培养,对比2种培养方法的效果;分别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Ⅰ以及胶原酶Ⅰ+胶原酶Ⅳ对斜带石斑肠道组织进行消... 本研究旨在探究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以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为试验材料,选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对细胞进行培养,对比2种培养方法的效果;分别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Ⅰ以及胶原酶Ⅰ+胶原酶Ⅳ对斜带石斑肠道组织进行消化,比较不同消化酶对细胞的分离效果;选择3种培养基(DMEM、DMEM/F12和L15培养基)以及不同胎牛血清(FBS)浓度[5%、12%、20%],比较不同培养基与FBS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肠道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检测等手段,对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酶消化法与组织块法均能获得贴壁生长的细胞,但酶消化法培养12 d后可见细胞铺满瓶底,而组织块法则在培养28 d后才可见细胞铺满瓶底;0.25 mg/mL胰蛋白酶[含0.91 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肠道组织15 min为最佳消化时间,在此条件下既能获得足够的细胞,又能够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和活性;细胞在含20%FBS的L15培养基中的增殖率较高。透射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肠道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证明细胞来源于石斑鱼。由此可见,使用0.25 mg/mL的胰蛋白酶(含0.91 mmo/L EDTA)处理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15 min后,将获得的细胞置于含20%FBS的L15培养基内培养,此法能有效获得稳定贴壁生长的斜带石斑鱼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原代提取方法培养人牙囊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李艾莲 杨芸瑄 +1 位作者 杨雪松 黄跃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3,共12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原代培养方法对牙囊干细胞产出效能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24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外科12~20周岁正畸患者的智齿牙胚,采用酶消法、组织块法、混合法进行原代细胞提取,比较这3组方法所需的经济成本和时... 目的:比较3种不同原代培养方法对牙囊干细胞产出效能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24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外科12~20周岁正畸患者的智齿牙胚,采用酶消法、组织块法、混合法进行原代细胞提取,比较这3组方法所需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原代牙囊干细胞的产出量及其表面免疫标志物、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在牙囊干细胞产出效能方面,混合法有较大优势,但总操作时间较长;组织块法操作简单,但原代细胞数量产出少。在牙囊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物、迁移速率、多向分化潜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增殖能力上,混合法组明显强于组织块法和酶消法(P<0.05),酶消法组最弱(P<0.05)。结论:混合法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如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研究;组织块法操作简单,细胞活性较好,适合小规模研究;酶消法适用于对细胞量有一定要求,但对细胞状态要求不高的实验。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牙囊干细胞培养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囊干细胞 组织块法 混合法 酶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红松籽油酶法脱胶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2
作者 屈岩峰 向岚 +3 位作者 陈田鹏 张哲 贾云哲 张寒冰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5,共6页
[目的]降低红松籽油中磷含量,开发一种高效的红松籽油脱胶方法。[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通过正交试验对红松籽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脱胶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红松籽油的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20... [目的]降低红松籽油中磷含量,开发一种高效的红松籽油脱胶方法。[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通过正交试验对红松籽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脱胶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红松籽油的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20 W,脱胶温度50℃,脱胶时间3.5 h,酶添加量40 mg/kg,pH 4.8,该条件下红松籽油中磷含量为(5.18±0.24) mg/kg,皮诺敛酸占总脂肪酸比例为15.46%。当样品质量浓度为40 mg/mL时,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1.42±0.38)%,(92.47±0.84)%。[结论]通过优化后的超声辅助红松籽油酶法脱胶工艺可获得高质量的红松籽脱胶油,该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 红松籽油 酶法脱胶 皮诺敛酸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解法及抑味法浸泡型青梅酒脱苦工艺优化
13
作者 韩俊燃 王菲 +3 位作者 赵曼欣 李映陶 郑经绍 黄苇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258,共7页
该研究以浸泡型青梅酒为研究对象,采用苦杏仁苷酶解法和β-环糊精抑味法对其进行脱苦,并以苦杏仁苷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2种脱苦工艺进行优化。此外,探讨苦仁苷含量与苦味的相关关系,并利用色差仪和电子鼻分别... 该研究以浸泡型青梅酒为研究对象,采用苦杏仁苷酶解法和β-环糊精抑味法对其进行脱苦,并以苦杏仁苷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2种脱苦工艺进行优化。此外,探讨苦仁苷含量与苦味的相关关系,并利用色差仪和电子鼻分别对脱苦浸泡型青梅酒的色泽和气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苦杏仁苷酶解法最佳脱苦工艺为苦杏仁苷酶添加量0.3 U/mL、酶解温度50℃、初始pH值4.8;β-环糊精抑味法最佳脱苦工艺为β-环糊精添加量1.0%、作用温度40℃、作用时间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浸泡型青梅酒中苦杏仁苷脱除率分别为25.54%、23.92%,残留量分别为1.52 mg/L、1.56 mg/L,均低于其在青梅酒中的阈值(1.59 mg/L)。苦杏仁苷酶解法脱苦酒样与未处理酒样的总色差值(ΔE值)仅为0.07,色泽差别较小;苦杏仁苷酶解法脱苦酒样的青梅典型果香风味物质苯甲醛(甲基类)保留较好,且硫化物含量降低,硫臭味减弱,青梅酒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综上,2种脱苦工艺均能有效降低浸泡型青梅酒苦味,且苦杏仁苷酶解法优于β-环糊精抑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型青梅酒 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酶解法 β-环糊精抑味法 脱苦 色泽 气味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14
作者 李柏霖 池茗 +1 位作者 张帆 唐元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521,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兔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CME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选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5只,雌雄不限。在无菌条件下剪开背部皮肤肌肉层,充分暴露脊柱,沿其纵轴方向剪开椎管,获得脊髓组织。剪碎脊髓,用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去髓鞘杂质、筛网过滤获得脊髓微血管段。采用酶促消化法,予0.1%Ⅱ型胶原酶消化微血管段20min后,将其接种于培养皿中,并置于CO_(2)培养箱内静止培养72h。上述操作每次取5只,重复3次,以第3次培养的目的细胞为观察、鉴定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目的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情况,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后的脊髓微血管段镜下呈短棍样或分支状;微血管段培养24h后有短梭形细胞从其周围迁移爬出,呈“出芽式”生长;48h后“岛屿状”的细胞集落形成,增殖迅速;72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99%以上的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苏木素衬染胞核显示为蓝色。结论:酶促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日本大耳白兔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酶促消化法 Ⅷ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日本大耳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籽粕蛋白质的酶提工艺研究
15
作者 王露 蔡雷 +1 位作者 刘奇华 崔春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09,共4页
为高值化利用花椒加工业的副产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籽粕,采用酶解法对花椒籽粕蛋白质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对花椒籽粕蛋白质回收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蛋白... 为高值化利用花椒加工业的副产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籽粕,采用酶解法对花椒籽粕蛋白质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对花椒籽粕蛋白质回收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复合蛋白酶提取花椒籽粕蛋白质的优化工艺为酶添加量0.04%、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6 h、pH值12.0,此时蛋白质回收率为(96.98±0.24)%。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工艺可有效提高花椒籽粕蛋白质的提取率,结果重复性好、稳定可行,可为今后合理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籽粕蛋白质 酶解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固定化酶法制备石莼寡糖工艺研究
16
作者 杨青 洪专 +7 位作者 张怡评 谢全灵 陈伟珠 方华 吴静 蒋娴 张龙涛 晋文慧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的重复使用率、得率及分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25℃,酶解pH 9.0,底物浓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石莼寡糖得率为27.76 mg/g,Ulvan-F重复1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43.77%的活性,其制备石莼寡糖总得率为165.43 mg/g,比传统游离酶制备石莼寡糖得率(117.82 mg/g)提高了40.41%,Ulvan-F酶解产物平均分子质量为492.36 Da。Ulvan-F具有在低速离心条件下即可纯化、易与产物分离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应用于宏量制备石莼寡糖的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寡糖 无载体固定化 铁蛋白 酶解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蛋白ADH激活肽的酶解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罕璐 孙宇轩 +2 位作者 黄梅桂 毕秀芳 郝刚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6,共9页
该研究以沙棘籽蛋白为原料,探究酶的种类、底物浓度、pH值、酶底比、酶解时间等因素对水解度、酶解产物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率、蛋白回收率和TCA可溶性氮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ADH激活率最高,... 该研究以沙棘籽蛋白为原料,探究酶的种类、底物浓度、pH值、酶底比、酶解时间等因素对水解度、酶解产物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率、蛋白回收率和TCA可溶性氮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ADH激活率最高,为21.8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3个关键因素,以ADH激活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最佳酶解工艺为酶解时间2.3 h、pH值6.52、酶解温度56.4℃、底物浓度5%、酶底比4000 U/g。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ADH激活率可达29.74%,表明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有效优化了沙棘籽ADH激活肽的制备工艺。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37~121℃和pH值2~10的条件下,多肽的ADH激活活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在不同浓度的K^(+)、Na^(+)、Ca^(2+)处理后仍保持较高活性,Fe^(2+)和Fe^(3+)对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该研究为沙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 乙醇脱氢酶 ADH激活肽 酶解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研究
18
作者 李帅 蔡依婷 +6 位作者 怀杰 王珊 崔沂 张伟业 张俊杰 王玉民 庄林武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2,共11页
以水提法制备的鳕鱼皮明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膜分离方法建立了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第一步酶解:酶类型为水解蛋白酶,加酶量为4%,料液比为1∶20,pH为9,酶解温度为50... 以水提法制备的鳕鱼皮明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膜分离方法建立了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第一步酶解:酶类型为水解蛋白酶,加酶量为4%,料液比为1∶20,pH为9,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4.5 h;第二步酶解:酶类型为风味蛋白酶,加酶量为3%,料液比为1∶20,pH为6,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4 h;膜分离方法:分别采用10,3,1 kDa的超滤膜对所得酶解产物进行分离得目标组分。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对ACE抑制率的IC 50值为1.46 mg/mL,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71.04 mg/100 g,分子量在1000 Da以下的多肽占99.5%;经1 kDa膜分离制得的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的ACE抑制率提高了4.25倍。该研究建立了高ACE抑制活性的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制备方法,且所制备的产品可以为功能性降压调味品、食品等产品的开发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皮 双酶分步酶解法 膜分离 ACE抑制肽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解法提取石榴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条件优化
19
作者 马玉坤 邓俊熙 +2 位作者 杨得梅 吴妍 刘太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90-94,共5页
本试验以石榴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果皮的膳食纤维中分离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水浴时间对IDF得率的影响,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结... 本试验以石榴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果皮的膳食纤维中分离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水浴时间对IDF得率的影响,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00%、1.25%和0.75%,最佳酶解温度50℃,最佳酶解时间60min。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石榴皮IDF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料液比1∶25(m∶V),纤维素酶添加量0.75%的条件下,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均为1.00%最佳复合酶配比为1∶1,酶解温度50℃,水浴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IDF得率达47.93%,持水力、溶胀性分别为3.43g/g、3.45mL/g。本研究为后续获取膳食纤维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水不溶性膳食纤维 正交法 复合酶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酶解方式对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郑乐喜 张晓昆 王欢 《大豆科技》 2025年第3期16-23,共8页
文章采用不同酶解法制备水包油乳液,通过比较粒径、电位、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氧化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两步酶解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为485.87±7.87 nm;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为-... 文章采用不同酶解法制备水包油乳液,通过比较粒径、电位、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氧化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两步酶解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为485.87±7.87 nm;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为-34.81±0.18 mV。与其他酶解方式相较,两步酶解制备乳液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较好,分别为434.21±2.75、5635.00±3.50 min和54.28±0.09 m^(2)/g。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两步酶解制备乳液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最少,分别为53.98±0.18μmol/kg和7.03±0.06μmol/kg,乳液氧化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水酶法 碱性蛋白酶 磷脂酶A2 水包油乳液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