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1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低渗-特低渗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自发渗吸-水驱原油动用规律研究
2
作者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采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仪研究自发渗吸和水驱过程中油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饱和油T2谱主要分为单峰和双峰,其中双峰又分为左峰高和右峰高2类。T2谱呈单峰分布、孔隙结构呈网状分布的砂岩,通过焖井过程中的自发渗吸可以大幅度动用孔隙中的油相;对于T2谱呈双峰分布、孔隙结构呈树枝状分布的砂岩,自发渗吸后仍有大量油相未被充分动用,通过水驱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自发渗吸更多动用的是微孔和中孔中的油相,而大孔中油相的采出程度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自发渗吸后转水驱,采出程度可进一步提高,此时更多的是动用大孔和中孔的油相,而微孔中的油相采出程度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自发渗吸 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盐油藏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研究
3
作者 杨永钊 张雪莹 +3 位作者 周昱君 周明 郭肖 马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用大段塞,与反离子自主装形成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调驱用小段塞,组合成多段塞实现深部调驱。结果大小段塞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2.7%,吸附10次后界面张力仍达到超低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吸附损失性。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性和润湿性好,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而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流变性、黏弹性和黏温性良好,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调整吸液剖面。两体系组成的多段塞表面活性剂(0.1 PV小段塞驱+0.2 PV大段塞驱+后续水驱)组合调驱效果好,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4.8个百分点,比只采用大段塞驱提高了1倍,具有聚/表二驱的驱油效果。结论多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能有效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波及效率,且不含有强碱或弱碱,避免腐蚀结垢,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对低渗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盐油藏 多段塞 表面活性剂驱 组合调驱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压力系统超深气井排气降密度安全钻井技术
4
作者 李涛 杨哲 +4 位作者 池崇荣 聂尊浩 徐志凯 陈勋 王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27,536,共7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埋深超7000 m,纵向上油气层多,压力系统复杂,同一裸眼井段溢漏同存,若井下情况复杂,处置困难,需要下入一层备用套管,导致套管层序增多,增加钻井周期和成本。为此,对下入备用套管后的井身结构开展...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埋深超7000 m,纵向上油气层多,压力系统复杂,同一裸眼井段溢漏同存,若井下情况复杂,处置困难,需要下入一层备用套管,导致套管层序增多,增加钻井周期和成本。为此,对下入备用套管后的井身结构开展针对性优化设计,但面临同一裸眼井段高低压同存、安全密度窗口窄的技术难题。基于控压降密度排气工艺流程,结合地层天然气渗流和井筒流动理论,对天然气在地层和井筒环空的运移规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控压降密度排气初期,气侵速率下降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变慢并趋于平稳;控压降密度排气能够释放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为拓宽安全密度窗口创造条件;气侵速率是影响井控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保障井控安全,气侵速率不得高于安全临界气侵速率;结合理论分析和作业成本,降密度排气作业的经济周期为10 d。基于研究结果,对双鱼石构造2口井茅口组高压地层进行控压降密度排气作业,安全密度下限分别降低0.16、0.40 g/cm^(3),并与栖霞组低压储层进行合打,成功钻达完钻井深,将6开井身结构减少至5开,钻井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形成了多压力系统超深气井排气降密度安全钻井技术,可为类似复杂压力系统超深井井身结构优化和安全钻井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气井 安全密度窗口 排气降密度 高压低渗 气侵速率 井身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3 位作者 樊兆琪 李武广 李元生 羊新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1,共6页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作为油水渗流的阻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储层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产油及产水等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重力,毛管力仅对油相相对渗透率有影响,对水相相对渗透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低渗-特低渗油藏 非稳态 油水相对渗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毛管力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储层压裂用降阻剂CFZ-1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颜菲 于梦红 +5 位作者 罗成 李良川 沈飞 卢军凯 吴佐浩 吴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了解决冀东油田高尚堡深层特低渗储层大规模体积改造用滑溜水体系添加剂种类多、成本高的问题,针对储层温度高、黏土含量高及吼道细等特点,以超分子化学为基础,结合溶液流变学,以过硫酸钾或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将具备表面活性的12-烯... 为了解决冀东油田高尚堡深层特低渗储层大规模体积改造用滑溜水体系添加剂种类多、成本高的问题,针对储层温度高、黏土含量高及吼道细等特点,以超分子化学为基础,结合溶液流变学,以过硫酸钾或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将具备表面活性的12-烯丙氧基十二烷基羧酸钠和防膨性能的长碳链烷基阳离子季铵盐等多种单体通过共聚反应,合成一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类聚合物,再通过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分子间作用力,逐渐缔合形成超分子网络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类聚合物减阻剂CFZ-1。研究了该降阻剂的减阻性能、降解性能及降解后液体对地层的伤害性能等。研究表明:与在用瓜胶体系对比,0.15%数0.2%的CFZ-1溶液的减阻率高10%,对岩心基质渗透率的伤害低3%数5%。以CFZ-1为主剂配制的滑溜水体系现场成功应用8井次,累计使用1.98万m3,现场配制工艺简单,单方滑溜水成本较胍胶类滑溜水下降63%,最高携砂比达到22%,单井压后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阻剂 体积压裂 滑溜水 低伤害 特低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贾敏效应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瑞飞 陈军斌 孙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2-86,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储层是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属于细孔微喉型,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中贾敏效应异常强烈。通过微观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贾敏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阻力。实验中贾敏效应主要表现为:①水驱油过程中...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储层是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属于细孔微喉型,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中贾敏效应异常强烈。通过微观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贾敏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阻力。实验中贾敏效应主要表现为:①水驱油过程中注水压力不断变化;②贾敏效应的循环作用;③油滴受贾敏效应作用无法运移;④贾敏效应致使水驱中油相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渗透率缓慢上升。通过注采系统提高注水压力无法消除贾敏效应,因此在注水开发中要以预防贾敏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油田开发 贾敏效应 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现象研究--以侯市地区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善鹏 吴凯 方艳兵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125-127,共3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长庆油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该套地层中存在启动压力现象。文中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启动压力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以侯市地区的具体井位为例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侯市地区三叠系... 三叠系延长组是长庆油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该套地层中存在启动压力现象。文中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启动压力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以侯市地区的具体井位为例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侯市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现象,且初步确定该地区启动压力梯度为0.327M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侯市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为例 被引量:90
10
作者 王瑞飞 陈明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32-1438,I0003,I0004,共9页
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沿25、西南部庄40两区块延长组长6段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区块目的层砂岩目前均处于中成岩B期。受成岩环境酸碱性的控制,沿25区块普遍发育浊沸石和绿泥石,其浊沸石溶蚀孔隙为有利的... 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沿25、西南部庄40两区块延长组长6段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区块目的层砂岩目前均处于中成岩B期。受成岩环境酸碱性的控制,沿25区块普遍发育浊沸石和绿泥石,其浊沸石溶蚀孔隙为有利的储集空间;庄40区块高岭石较为发育,长石、岩屑溶孔为有利的储集空间。成岩过程中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表明,相似的成岩演化阶段,孔隙度的演化不同。两区块初始孔隙度相近,沿25区块为34.91%,庄40区块为33.42%。机械压实过程中,沿25区块孔隙损失率为40.33%;庄40区块孔隙损失率为55.45%。胶结、交代过程孔隙损失率:沿25区块为46.86%;庄40区块为36.51%。后期溶蚀过程中,沿25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浊沸石溶孔,次生溶孔占比例为55.76%;庄40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长石、岩屑溶孔,次生孔隙占比例为73.51%。两区块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为优质储层的筛选及相关砂岩油田的滚动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储层 孔隙度演化 沉积-成岩 初始孔隙度 次生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高效渗吸驱油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11
作者 杨立安 李建山 +3 位作者 董奇 王飞 何衡 孟祖超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6-1241,共6页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时所用到的各种驱油剂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驱油剂YMC-1,其配方组成为:石油磺酸钠为0.1650%,木质素磺酸盐为0.0580%,增效剂为0.0820%,SAS为0.0325%。对YMC-1进行了耐温抗盐、乳化、润湿、吸附和驱替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驱油剂YMC-1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和乳化性能,能明显降低地层对石油磺酸盐的吸附量。此外,YMC-1能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渗吸驱油效率可以达到36.92%。矿场试验表明,压驱一体化对比试验井投产后,使用YMC-1驱油剂的油井比使用常规驱油剂的油井峰值见油周期快12 d,日产油增加50%以上,含水降低25%以上,表明YMC-1在提高超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驱油剂 石油磺酸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与物性差异 被引量:26
12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费二战 齐银 李达5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 为揭示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物性差异的关系,利用物性分析、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和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个典型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芯样品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喉道类型多样;但整体细小,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较大喉道含量小是其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微裂缝的发育也加剧了物性差异。统计对比发现,孔喉的分选系数在2.0~3.0,变异系数在0.15~0.3,对渗透率贡献相对较大。可见,储层物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反映,不同类型孔隙、喉道组成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物性差异正是孔喉特征差异的一种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特征 物性差异 微观非均质性 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及微裂缝参数的定量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瑞飞 陈明强 孙卫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长6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指出微裂缝对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提高特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块、显裂缝系统及其各自特征,指出显裂缝大致由三组裂缝组成。研究认为:岩... 对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长6油藏进行精细描述,指出微裂缝对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提高特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块、显裂缝系统及其各自特征,指出显裂缝大致由三组裂缝组成。研究认为:岩块系统包括基质和微裂缝两部分,微裂缝一般长度小于200μm,规模小;两区块特低渗储层微裂缝呈条带状展布,且呈平行或雁式排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条带性随着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可将微裂缝划分为有效缝和无效缝,有效缝对渗流起作用,无效缝充填方解石,对渗流不起作用。微裂缝和基质的储、渗性能差别很大,沿25区块微裂缝的储集能力是基质的0.0377倍,渗流能力是基质的42倍;庄40区块微裂缝的储集能力是基质的0.0337倍,渗流能力是基质的7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显裂缝 岩块系统 微裂缝 微裂缝开度 裂隙率 微裂缝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作用下特低渗储层孔隙水赋存特征
14
作者 孙永鹏 徐曼露 +7 位作者 张海涛 刘文博 戴彩丽 王秀伟 赵文勋 曾思哲 辛岩 由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6,共9页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特低渗岩心相比,质量分数为0.05%纳米流体可使岩心中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提升7.7%;通过高温干燥方法分离可动水和吸附水发现,纳米颗粒吸附在孔喉壁面,有效改变40 nm以上孔隙可动水分布,可使等效束缚水膜厚度缩减2.25~10.25 nm;采用微通道可视化试验结合高速摄像分析发现,壁面纳米吸附层显著改变流速场分布特征,中心最大流速由0.022 m·s^(-1)提升至0.027 m·s^(-1),证实纳米流体通过降低壁面流动阻力实现减阻功能;研究从孔隙水可动性、束缚水膜厚度和微通道流速等多角度揭示纳米流体强化特低渗储层减阻增注作用机制,为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孔隙水 纳米流体 降压 特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衬砌低渗材料研制与气密封效果研究
15
作者 韩聪 王汉鹏 +4 位作者 张冰 邢文彬 王粟 蔡恒 于欣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针对废弃煤矿地下空间用于压缩空气储库存在的围岩及衬砌密封性不足问题,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硫铝酸盐水泥为黏结剂,配制出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设计并开展了测定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为验证新型... 针对废弃煤矿地下空间用于压缩空气储库存在的围岩及衬砌密封性不足问题,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硫铝酸盐水泥为黏结剂,配制出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设计并开展了测定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为验证新型水泥基材料的密封性能,采用连续-非连续数值计算方法对大安山地下储气库巷道进行衬砌密封效果模拟。结果表明: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硫铝酸盐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骨料级配孔隙率和水泥外加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渗透性随硫铝酸盐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骨料级配孔隙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水泥添加剂掺量的增加而略有降低;新型水泥基超低渗材料可用于储气硐室的喷射混凝土层或灌浆层,渗透率低至1.06×10^(-19)m^(2),性能优于P12级抗渗混凝土;在混凝土衬砌基础上增加厚度为0.1 m的水泥基超低渗材料可有效降低储气硐室空气泄漏率,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单次循环空气泄漏率仅为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超低渗材料 衬砌 气密封效果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向临界能量的超低渗透油藏注CO_(2)气窜缝网形成机理
16
作者 刘志远 赵海峰 +1 位作者 甘贵鹏 张旺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3,共10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_(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_(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判别准则。现场注CO_(2)气窜的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准则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界能量与天然裂缝尺寸、应力强度因子等成正相关关系,与弹性模量成负相关关系,而与自身倾角和井筒夹角成三角函数关系;气窜缝网连通所需的能量均随注入压力和注入排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与2个井组气窜的示踪剂监测情况对比,发现该能量判别准则适用于300 m左右的井间距离。该能量准则可避免气窜通道前缘复杂流固耦合计算,并弥补了经典应力判别准则无法反映作用时间效应的缺陷,为超低渗油藏注CO_(2)气窜提供力学机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注CO_(2)驱 气窜缝网 能量判别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游 李治平 +3 位作者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岩石物理相和流动单元均可从不同角度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对该地区进行储层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划分,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 岩石物理相和流动单元均可从不同角度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对该地区进行储层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划分,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利用这一体系来定量评价优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一类、二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由其圈定的近期可开发或评价后可开发的优质储层共49个,从而确定了含油甜点区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这一研究成果能兼顾岩石物理相对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和流动单元的流动特性,可有效减小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筛选优质储层所造成的误差,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研究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井位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 特低渗透油藏 优质储层 测井响应特征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 对鄂尔多斯盆地Y25、Zh40区块长6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储层的抗压实能力,也为后期的次生溶蚀提供物质基础,但胶结物的产生也占据一定的孔隙空间。两区块储层成岩作用是物性演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为次生低渗透储层(或成岩型低渗透储层)。Y25区块表现为早期胶结作用和后期的溶蚀作用强;Zh40区块表现为早期压实作用强,后期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强。储层形成过程中物性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基础上,成岩场和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物性演化 沉积-成岩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孔喉伤害程度定量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琛 李天太 +2 位作者 高辉 赵金省 高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发生了溶解;在驱替时间为60 h,T2值在0.1~10.0 ms内的较小孔喉有11.21%~13.25%被堵塞;反应时间为120 h,较小孔喉平均堵塞程度达到25.25%;而T2值在10.0~1 000.0 ms内的较大孔喉始终未发生明显堵塞。CO_2与矿物的溶解反应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明显高于对孔隙度的伤害,且伤害程度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特低渗透砂岩 CO2、水、岩间的作用 孔喉堵塞率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侵害油气层保护剂NPL-2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素丽 常连玉 肖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6期13-15,共3页
室内通过对骨架材料和聚合物成膜材料的优选,研制出了超低侵害油气层保护剂NPL-2,并评价了超低侵害钻井液对砂床及微裂缝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NPL-2具有广谱的封堵承压能力,加入3%NPL-2的钻井液在粒径为0.45-0.90 mm的模拟砂床中的侵... 室内通过对骨架材料和聚合物成膜材料的优选,研制出了超低侵害油气层保护剂NPL-2,并评价了超低侵害钻井液对砂床及微裂缝的封堵效果。结果表明,NPL-2具有广谱的封堵承压能力,加入3%NPL-2的钻井液在粒径为0.45-0.90 mm的模拟砂床中的侵入深度小于5 cm,可以封堵0.4 mm的人造裂缝,2-4 min内形成的超低侵害泥饼承压能力大于10 MPa;用西部地区岩心进行渗透率恢复实验,渗透率恢复值达90%以上,具有良好的油气层保护能力;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依然具有好的封堵承压能力,可用于深井复杂地层中。NPL-2在大古1井、AD7井、元坝5井等进行了现场应用,成功解决了长裸眼井段的承压问题,提高了钻井液的油气层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侵害钻井液 超低侵害油气层保护剂 NPL-2 封堵承压 油气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