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uction capacity in seabed natural gas hydrate by cutter-suction exploit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XU Hai-liang KONG Wei-yang HU Wen-g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883-2895,共13页
The mathematical and simulation models of working head in the deep-sea working environment were buil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utter-suction flow,cutter-head rotating speed,cutting depth and suction port position on... The mathematical and simulation models of working head in the deep-sea working environment were buil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utter-suction flow,cutter-head rotating speed,cutting depth and suction port position on the cutter-suction capacity.The efficiency of the cutter-suc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solid-phas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flow field,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flow field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solid-phase concent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cutter-suction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when it is less than1000m3/h.However,when it is more than1000m3/h,it is helpless.When the cutter-head rotate speed is within the range of10–25r/min,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stabilizes at about95%.While the speed is greater than25r/min,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decreases sharp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er-head rotate speed.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depth,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remains stable and finally decreases.The cutter-suction efficiency remains at about94%when the suction port position deviation ranges from0°to30°,but it has a sharply reduction when the deviation angle is more than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bed natural gas hydrate working head solid-liquid two-phase flow cutter-suction capacity influenc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X区块超深水开发井固井技术
2
作者 冯颖韬 马睿 +3 位作者 崔策 张福铭 温达洋 赵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7,共8页
随着海洋深水及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复杂的地层环境给固井作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中,常规水泥浆难以满足固井作业的安全需求。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固井效果,开发了适用于... 随着海洋深水及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复杂的地层环境给固井作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中,常规水泥浆难以满足固井作业的安全需求。为了实现长期有效的固井效果,开发了适用于超深水开发井的固井技术。该技术包括一种适用于超深水低温环境的低水化热水泥浆,与常规水泥浆相比,该水泥浆的水化放热量降低了23%以上,有效降低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风险,且对水泥的强度无影响。建立了海洋超深水井筒传热模型,在迭代求解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海洋超深水井底循环温度(BHCT)模拟预测软件,并利用研制的BHCT井下测量工具验证了海洋超深水井筒传热模型的准确性。同时,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乳化和润湿反转效果的高效油基冲洗液,提高了油基滤饼的冲洗效率。南海X区块的11口开发井应用了超深水开发井固井技术,固井施工顺利,固井质量优良。研究和现场应用表明,超深水开发井的固井技术解决了超深水低温、高压且可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的固井技术难点,可以为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开发井 固井技术 天然气水合物 水泥浆 井底循环温度 冲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铅铋堆无保护超功率和无保护失热阱事故安全分析
3
作者 钱雅兰 林千 +3 位作者 袁春田 汤春桃 赵金坤 陈其昌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9-496,共8页
为掌握小型自然循环铅铋堆热工安全性能,针对250 MW自然循环铅铋堆概念设计,采用RELAP5/MOD4.0程序对一回路冷却剂系统进行热工特性研究,对其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影响的无保护超功率(UTOP)、无保护失热阱(ULOHS)和无保护超功率叠加无保护... 为掌握小型自然循环铅铋堆热工安全性能,针对250 MW自然循环铅铋堆概念设计,采用RELAP5/MOD4.0程序对一回路冷却剂系统进行热工特性研究,对其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影响的无保护超功率(UTOP)、无保护失热阱(ULOHS)和无保护超功率叠加无保护失热阱事(UTOP+ULOHS)事故进行安全分析,探究不同事故下系统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稳态计算结果与设计参数吻合度高。UTOP和ULOHS事故后,反应堆具有较大的安全裕量,体现了铅铋堆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但对于UTOP和ULOHS叠加事故,反应堆安全裕量小,尤其是包壳峰值温度易超过限值。本文给出的铅铋堆安全分析方法可为进一步优化小型自然循环铅铋堆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铅铋堆 RELAP5 安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自然循环试验模化分析研究
4
作者 张凌义 田文喜 +3 位作者 杨勇 吕玉凤 苏光辉 秋穗正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0-631,共12页
自然循环特性对反应堆非能动安全性具有显著影响,钠冷快堆自然循环试验现有模化理论受限于池式堆自然循环的复杂性,主要关注流体的驱动力与阻力的平衡相似,较少考虑对流换热及壁面导热过程相似对自然循环的影响。针对回路式钠冷快堆主... 自然循环特性对反应堆非能动安全性具有显著影响,钠冷快堆自然循环试验现有模化理论受限于池式堆自然循环的复杂性,主要关注流体的驱动力与阻力的平衡相似,较少考虑对流换热及壁面导热过程相似对自然循环的影响。针对回路式钠冷快堆主输热系统自然循环,基于无量纲数群模化方法推导得到适用的相似准则。通过求解水-钠理想缩比参数及等物性钠-钠缩比参数,论证了准则数处理时在毕渥数、时因数及斯坦顿数中忽略1~2个是必要的。提出了钠冷快堆关键部件堆芯、中间热交换器的多级缩比设计方法,在恰当的结构参数模化下换热理论失真可控制在10%内,主要源于钠对流换热特性下的拟合失真;论证了自然循环下盒内流趋于层流时水力相似标定的可行性。以典型钠冷快堆自然循环试验回路作为原型,对不同系统参数下的缩比台架进行自然循环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缩比台架温差-功率特性及原型流量-功率特性与原型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3.36%及3.51%,验证了在系统参数的正确性,对于纯回路系统可以在系统参数直接考虑换热相似,但对于复杂的反应堆系统多级模化是有效的求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自然循环 相似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胜男 宋乐乐 +2 位作者 张文凯 孟兆明 孙中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注气位置、注气量对自然循环系统不同运行阶段的自然循环能力、闪蒸两相流动特性、阻力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向上升段内注入空气,均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能力。注气对系统的影响与闪蒸起始点位置有关,在闪蒸点上游注气的提升效果要优于下游,最多可提升回路循环流量8%~10%。针对相同的注气位置,在闪蒸点上游注气可以增强回路的流动能力和稳定性,但在下游注气则对回路的流动影响甚微,但会对闪蒸起始的位置进行改变。给出了注气对闪蒸流动影响的机理性分析与讨论,证明了由于注气改变了回路上升段的空泡份额造成回路压降变化,因此对回路流动产生了影响。同时得到闪蒸初始位置的气泡行为特性以及在闪蒸起始点附近注气所引入的空泡份额对回路贡献较低的结论,为两相流动模型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自然循环 流动闪蒸 注气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R-400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于松 周平 +9 位作者 程道喜 翟伟明 马晓瑶 李睿之 邢明迪 高伟龙 戈光远 张学锋 齐晓光 柴宝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瓣阀的性能受射流和压差的影响,其中射流量是影响瓣阀关闭的主要因素,而压差是影响瓣阀开启的主要因素。当自然循环瓣阀只依靠射流或压差控制关闭和开启时,获得其关闭临界射流量约为41.6 kg/s、开启临界射流量约为39.2 kg/s、开启临界压差约为0.87 kPa,而不能通过压差驱动闭合。此外测量了自然循环瓣阀不同关闭工况的漏流量,验证了瓣阀较好的密封性。本研究得到的试验结果可为自然循环瓣阀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 自然循环瓣阀 射流量 压差 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能动压水堆一回路自然循环试验功率控制研究
7
作者 李文凯 杜炎刚 +3 位作者 韦卓慜 施建锋 秦玉龙 俞景伟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一回路自然循环试验是利用反应堆功率模拟堆芯衰变热,验证堆芯热量能够通过自然循环带出。试验中一回路流量、温度等参数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反应堆功率稳定控制,本文从反应堆功率监测和控制两方面开展研究。在功率监测方面,通过对比不同... 一回路自然循环试验是利用反应堆功率模拟堆芯衰变热,验证堆芯热量能够通过自然循环带出。试验中一回路流量、温度等参数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反应堆功率稳定控制,本文从反应堆功率监测和控制两方面开展研究。在功率监测方面,通过对比不同功率指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分析温度变化对功率指示的影响,确定自然循环试验期间监测反应堆功率的策略,解决功率指示不准确的问题。在功率控制方面,通过分析压力容器进出口温差和堆芯引入反应性随堆芯自然循环流量的关系,得到最小自然循环流量下堆芯引入负反应性的大小。根据堆芯引入的负反应性,结合控制棒正常运行范围,获得控制棒最佳控制区间,确保自然循环试验期间能够通过控制棒实现反应堆功率快速稳定控制,为非能动压水堆一回路自然循环试验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回路 自然循环试验 功率监测 功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4+T细胞亚群计数及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变化分析
8
作者 吴丽娟 徐燕 +1 位作者 郭明飞 柴囡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70-1974,共5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D4+T细胞亚群计数及循环肿瘤细胞(CT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赤峰松山区蒙医中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者108例为感染组,另选取同...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D4+T细胞亚群计数及循环肿瘤细胞(CT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赤峰松山区蒙医中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者108例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未并发肺部感染者108例为非感染组。检测术后3 d两组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亚群及CTC水平。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系统(CPIS)评估病情程度,并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亚群及CTC水平与CPI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在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水平、CD4+T/CD8+T明显低于非感染组,血清CTC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CTC阳性组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及CD4+T/CD8+T明显低于CTC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CPIS评分(4.18±1.29)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与CP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CTC水平与CPI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亚群及CTC水平预测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的AUC分别为0.694、0.757、0.574,NK细胞、CD4+T细胞亚群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预测价值优于CTC(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NK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且低NK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点监测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有助于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并预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肺部感染 自然杀伤细胞 T细胞亚群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堆闭式并联多通道自然循环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9
作者 魏婷 乐志东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5,共8页
以最佳估算程序RELAP5为分析工具,针对某小型堆建立了一回路、中间回路和二回路的整体模型,并在堆芯主流流道细分为多通道的模型下反应堆主要参数的稳态计算值与名义值吻合很好的基础上,开展对闭式并联多通道自然循环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以最佳估算程序RELAP5为分析工具,针对某小型堆建立了一回路、中间回路和二回路的整体模型,并在堆芯主流流道细分为多通道的模型下反应堆主要参数的稳态计算值与名义值吻合很好的基础上,开展对闭式并联多通道自然循环流量分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轴向功率分布的不均匀性对闭式并联多通道内自然循环流量分配的影响较小,在采用不同轴向功率分布的情况下,各通道内流量差异较小;径向功率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流量分配的影响很大,各通道内流量分配曲线与径向功率分布曲线趋势一致,但流量分配幅度小于径向功率分配的幅度,存在优化空间。在实际各通道径向功率不一致的情况下,以功率-流量匹配度的无量纲因子为评价标准,通过提升闭式上升通道的高度或调节各通道的局部入口阻力系数均能优化闭式并联多通道内自然循环流量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闭式并联多通道 流量分配 RELA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研究
10
作者 刘雪超 何建华 +5 位作者 韩旺 于浩 常志鹏 孙宪栋 曹冕 赵志浩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6,共8页
针对目前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预冷过程中管道内部流场流动特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自然循环预冷过程进行了二维瞬态数值模拟,并提出了一种提升自然循环流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增压和增大回流管保温层厚度均会... 针对目前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预冷过程中管道内部流场流动特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自然循环预冷过程进行了二维瞬态数值模拟,并提出了一种提升自然循环流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增压和增大回流管保温层厚度均会降低自然循环流量;循环流量较小时,输送管内会产生对流流动造成循环流量发生较大波动;在回流管处设置一段盲管可以增大自然循环流量,提升预冷效果。在建立的计算模型下,盲管不包覆保温材料时,循环流量提升高达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体火箭 发动机预冷 自然循环 两相流 盲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关键热工水力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红义 薛秀丽 +7 位作者 周志伟 林超 李虹锐 高鑫钊 余新太 马晓 肖宇白 罗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97-1816,共20页
钠冷快堆因其高热效率、高燃料利用率和固有安全性,以及能够实现闭式燃料循环以减少长寿命放射性废物的独特优势,被认为是第四代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也是目前国际核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国际钠冷快堆及热工水力领域的发展历程... 钠冷快堆因其高热效率、高燃料利用率和固有安全性,以及能够实现闭式燃料循环以减少长寿命放射性废物的独特优势,被认为是第四代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也是目前国际核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国际钠冷快堆及热工水力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并指出了当前钠冷快堆热工水力领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本文针对热工水力研究领域的三个关键核心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冷却剂钠的流动换热特性、堆芯热工水力分析方法,以及自然循环余热排出的设计与验证。总结了国际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遇到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中国钠冷快堆技术在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技术挑战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未来钠冷快堆的热工水力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推动我国钠冷快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热工水力 自然循环 盒间流 固有安全 非能动安全 固有热工流体安全性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式钠冷快堆堆内自然循环余热排出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志伟 薛秀丽 +3 位作者 林超 余新太 杨勇 杨红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7-1824,I0001,共9页
基于装量功率比约为1 t/MW的较典型池式钠冷大功率快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采用ERAC程序,对两组4种不同事故余热排出系统(DHRS)输入条件下,反应堆在紧急停堆后堆内的自然循环余热排出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DHRS启用到其对堆芯产生... 基于装量功率比约为1 t/MW的较典型池式钠冷大功率快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采用ERAC程序,对两组4种不同事故余热排出系统(DHRS)输入条件下,反应堆在紧急停堆后堆内的自然循环余热排出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DHRS启用到其对堆芯产生显著冷却效应,需要较长时间,在千秒量级。在该段时间内,堆芯余热的排出依靠反应堆固有的热工流体安全特性。随后,在堆内关键温度上升到限值之前启用DHRS带出池内热量,使堆内关键温度处于下降趋势即可满足安全要求;相比将独立热交换器(DHX)布置在冷池,将其布置在热池时,热池温度及主容器壁温相对要低,这有利于主容器的温度控制,其效果要优于布置于冷池。另外,不同布置会对堆芯盒内、盒间流流量产生影响,但总体上对堆芯的冷却效应影响不大;池式钠冷快堆余热排出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固有热工流体安全特性,降低对DHRS的时效性要求。可以考虑将全部的DHX都布置在热池,并缩小设备体积、降低散热功率设计值,或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选用其他更经济便捷的有效方式等,以此大幅降低余热排出设备投入成本,降低反应堆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后续的商用快堆、一体化快堆等池式液态金属堆的堆内自然循环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快堆 钠冷快堆 自然循环 余热排出 固有安全 热工流体安全特性 盒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的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道纲 宋海洁 +3 位作者 郭劲松 赵海琦 张钰浩 隋丹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3-1843,共11页
池式快堆采用了新型非能动堆内直接余热排出(DRACS)方式,提升了快堆的安全性。目前针对池式快堆自然循环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系统程序难以准确预测池内复杂自然循环路径,难以准确模拟池内三维热工水力现象,如果采用三维CFD计算建模及... 池式快堆采用了新型非能动堆内直接余热排出(DRACS)方式,提升了快堆的安全性。目前针对池式快堆自然循环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系统程序难以准确预测池内复杂自然循环路径,难以准确模拟池内三维热工水力现象,如果采用三维CFD计算建模及网格划分难度较高,且所需计算资源较大。为此本文开发了“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用于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特性计算分析。利用日本大型钠回路实验台架(PLANDTL)DRACS自然循环模式对该耦合方法进行验证,稳态工况关键位置参数相对误差小于3%,瞬态工况关键位置参数与实验值变化趋势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10%,验证了该耦合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利用该耦合方法,开展了中国实验快堆(CEFR)自然循环及余热排出特性计算分析,识别了池内自然循环流动路径,揭示了池内温度分层以及盒间流现象。本文方法可为大型钠冷快堆自然循环三维瞬态特性分析提供重要数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 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 自然循环 堆内直接余热排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式快堆一回路系统冷却剂自然循环行为研究
14
作者 程道喜 张学锋 +6 位作者 杜开文 翟伟明 齐晓光 周平 于松 马晓瑶 李睿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44-1858,共15页
为进一步认识池式快堆事故余热导出工况下冷却剂自然循环行为,建立了可视化平板水模型模拟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主要部件来开展自然循环试验,获得了堆芯、钠池以及各热交换器出口和入口的的温度响应和流场等数据。结果表明,在自然循环建立... 为进一步认识池式快堆事故余热导出工况下冷却剂自然循环行为,建立了可视化平板水模型模拟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主要部件来开展自然循环试验,获得了堆芯、钠池以及各热交换器出口和入口的的温度响应和流场等数据。结果表明,在自然循环建立的最初阶段,堆芯出口温度受冷池的影响会有一个上升较慢的过程。试验中直接观测到了通过中间热交换器和堆芯组件盒间空间的自然循环流动。同时,热池内冷流体和堆芯出口热流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热池内局部的冷却剂流动以及能够深入到组件内部的冷热交混作用;在堆芯出口较高温度流体和独立热交换器出口较冷流体的影响下,热池内形成了温度分层界面在堆芯出口高度附近的热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式快堆 自然循环 事故余热导出 热分层 温度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式钠冷快堆熔融物堆内滞留初步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方元 张东辉 +1 位作者 刘一哲 张熙司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9-697,共9页
为防止堆芯熔毁后熔融物熔穿反应堆容器,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三、四代反应堆设计中普遍考虑了熔融物滞留方案。池式钠冷快堆在主容器底部安装堆芯熔化收集器,对熔融物进行有效收集和长时冷却。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FRTAC... 为防止堆芯熔毁后熔融物熔穿反应堆容器,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三、四代反应堆设计中普遍考虑了熔融物滞留方案。池式钠冷快堆在主容器底部安装堆芯熔化收集器,对熔融物进行有效收集和长时冷却。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FRTAC程序,计算堆芯熔毁后主容器内的自然循环,分析熔融物长时冷却过程,研究钠冷快堆的熔融物堆内滞留方案。结果表明:熔融物掉落至堆芯熔化收集器上后,主容器内的自然循环可以有效冷却熔融物,并由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将余热导出至大气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熔融物堆内滞留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棒束通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鑫 王爽 +3 位作者 谭思超 乔守旭 田瑞峰 程坤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2-1749,共8页
棒束燃料组件是浮动堆的燃料形式之一,浮动堆在运行期间受风浪等影响会发生起伏、摇摆等运动,导致系统流量、压降等热工参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影响棒束通道内流动换热特性。针对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棒束通道传热问题,开展了摇摆运动工... 棒束燃料组件是浮动堆的燃料形式之一,浮动堆在运行期间受风浪等影响会发生起伏、摇摆等运动,导致系统流量、压降等热工参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影响棒束通道内流动换热特性。针对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棒束通道传热问题,开展了摇摆运动工况下棒束通道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摇摆运动会增强系统平均换热性能,使得平均换热系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功率越高,相对波动幅度越小;对于子通道局部换热特性,其受二次流影响较大,以通道中央为轴,摇摆运动会增强靠近摇摆轴一侧子通道内局部换热性能,降低远离摇摆轴一侧;功率越大,子通道局部换热系数波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棒束通道 自然循环 子通道 换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锅炉深度调峰时水冷壁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计算及安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志勇 李维腾 +3 位作者 堵根旺 马玉华 周科 杨冬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129,共11页
为对深度调峰时对冲燃烧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管道内的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工况的频域法数学模型。通过对质量、能量、动量方程进行小扰动线性化,消去高阶无穷小扰动量以及稳态量后经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用于... 为对深度调峰时对冲燃烧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管道内的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工况的频域法数学模型。通过对质量、能量、动量方程进行小扰动线性化,消去高阶无穷小扰动量以及稳态量后经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用于描述管道内汽液流体流动稳定性传递函数,通过Nyquist曲线图解的方法判断管内工质流动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典型回路在25%BMCR和50%BMCR工况运行时的临界热流密度分别为182.20、240.13k W/m^(2)。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某350MW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管段的不稳定边界并研究了入口过冷度、质量流速、管长、倾斜角度以及入口节流系数等参数对流动不稳定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入口过冷度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呈非单值性,不稳定边界图表现为“双C”型;增大质量流速使流体的进口和出口密度差减小,有利于流动的稳定;增大热流密度使流体的进口和出口密度差增大,不利于流动的稳定;增大入口节流系数,可以抑制入口处流量的脉动,有利于流动的稳定;增加管道的倾斜角度,会增大重位压降,使其产生的扰动增加,不利于流动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锅炉 流动不稳定性 频域法 Nyquist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净化厂循环水系统无磷缓蚀阻垢剂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丽华 倪伟 +3 位作者 李蒲智 黄红兵 王月 马悦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0,共7页
目的在无磷缓蚀阻垢剂研发过程中,以聚环氧琥珀酸(PESA)与三元共聚物等为主要原料复配进行配方筛选。方法通过旋转挂片腐蚀实验、静态阻垢实验对无磷缓蚀阻垢剂进行适应性评价和研究。结果通过现场监测,该无磷缓蚀阻垢剂取得了良好的缓... 目的在无磷缓蚀阻垢剂研发过程中,以聚环氧琥珀酸(PESA)与三元共聚物等为主要原料复配进行配方筛选。方法通过旋转挂片腐蚀实验、静态阻垢实验对无磷缓蚀阻垢剂进行适应性评价和研究。结果通过现场监测,该无磷缓蚀阻垢剂取得了良好的缓蚀阻垢效果,腐蚀速率控制低于0.075 mm/a。同时,对实验前后循环水细菌进行测定,结果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降低,说明无磷配方对系统细菌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结论室内研究及现场试验结果均证实该缓蚀阻垢剂体系在中、低硬度水质下具有优异的效果,能够保障天然气净化厂循环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 无磷 缓蚀阻垢剂 天然气净化厂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规范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玖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7,共9页
研究目的:剖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自然资源数据及其活动的形态演变,揭示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现状和主要困境,探讨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核心制度及其具体规则展开,以此为自然资源数据治理的规范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进路。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剖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自然资源数据及其活动的形态演变,揭示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现状和主要困境,探讨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核心制度及其具体规则展开,以此为自然资源数据治理的规范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进路。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数据从要素数据化(数智)到数据汇聚化(数治)再到治理智能化(智治)的形态演变和跃迁过程是自然资源数据治理的基础,对此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应当回应安全价值和发展价值的不同制度需要,均衡规范和激励的不同制度功能;(2)我国自然资源数据法律规范群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上下等级型规范体系,以《数据安全法》等一般性立法为上位法统领,以《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下位的特别法“延伸”,存在体系构建不完整、安全管理机制不明确、流通利用激励不充分等问题;(3)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的规范实现应当以分类分级制度为基础,以安全管理机制和流通利用机制为关键性制度,形成安全与发展均衡协同的自然资源数据治理核心制度以及具体规则。研究结论:自然资源数据的领域性更强、公共性更高,自然资源数据法律治理应当逐步提升规范体系的位阶,补充部门规章层面的特别性立法,均衡规范性规则和激励性规则,更好发挥法治在自然资源数据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数据 法律治理 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流通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THIC 3D的内置冷却管双坩埚堆芯捕集器瞬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卓 元一单 +1 位作者 贾凝晰 靳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70-1981,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内置冷却管的双坩埚式堆芯捕集器在给定冷却壁面热流密度瞬态分布的边界条件下,自冷却水灌注冷却流道起始,至形成稳定两相流自然循环并达到热平衡阶段的瞬态三维冷却性能,开发了基于安全壳热工水力学信息生成(GOTHIC)的三... 为进一步探究内置冷却管的双坩埚式堆芯捕集器在给定冷却壁面热流密度瞬态分布的边界条件下,自冷却水灌注冷却流道起始,至形成稳定两相流自然循环并达到热平衡阶段的瞬态三维冷却性能,开发了基于安全壳热工水力学信息生成(GOTHIC)的三维分布参数热工水力模型。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封堵及开孔模块的搭建和分布参数热构件依异形表面的贴覆,实现了双坩埚捕集器异形流道三维流动换热过程的瞬态模拟。通过模拟分析、计算结果的后处理及相关模型分析,证实了该双坩埚捕集器在两相流自然循环启动后,形成了良好的带热能力,在假定条件下,其带热能力提升至13.4 MW;三维计算结果亦可为该捕集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亦证实了GOTHIC 3D程序对于三维两相流热工水力问题的模拟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芯捕集器 GOTHIC 两相流自然循环 可冷却性 膜态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