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ta-driven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of bridge cable based on limited measured data
1
作者 WANG Fen DAI Gong-lian +2 位作者 HE Chang-lin GE Hao RAO Hu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168-3186,共19页
Cable-stayed bridg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high-speed railway infrastructure.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is vital during the intricate processes of design,construction,and mai... Cable-stayed bridg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high-speed railway infrastructure.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is vital during the intricate processes of design,construction,and maintenance of cable-stayed bridges.However,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of stayed cables are not specified in the existing design codes.To address this issu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ble temperature and determinates it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First,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panning over a period of one year,was carried out near the bridge site to obtain the temperature data.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it reveal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s generally uniform along the cable cross-sec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gradient.Then,based on the limited data,the Monte Carlo,the gradient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GBRT),and un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ULR)methods ar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cabl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service life.These methods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insufficient monitoring data an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of the cables.However,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in terms of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ethods is conducted,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ir application.The proposed methods and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s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service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le-stayed bridges representative temperature gradient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GBRT)method field test limited measured d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中氟化氢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2
作者 胡树国 盖良京 +3 位作者 方梦醒 杜秋芳 尹冬梅 张体强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1-1057,共7页
氟化氢(HF)作为高毒性工业气体,其低浓度标准物质的研制长期受制于气瓶吸附效应、痕量水分干扰及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瓶颈。基于称量法原理,以高纯度HF和氮气为原料,成功研制了摩尔分数为(50~100)μmol/mol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并解决... 氟化氢(HF)作为高毒性工业气体,其低浓度标准物质的研制长期受制于气瓶吸附效应、痕量水分干扰及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瓶颈。基于称量法原理,以高纯度HF和氮气为原料,成功研制了摩尔分数为(50~100)μmol/mol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并解决了以下3个技术问题:(1)通过气瓶筛选、内壁钝化及预处理工艺的优化,显著降低气瓶内壁吸附导致的量值衰减;(2)开发基于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实现了10^(-6)mol/mol量级HF的定量检测(重复性小于0.6%);(3)通过稀释气的纯化和制备过程中对水分的严格控制,有效解决了痕量水分对HF稳定性的的干扰。依据气体标准物质研制规范,系统考察了HF在气瓶内随压力和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经12个月跟踪验证,研制的氮中HF气体标准物质量值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小于3%(k=2)。同时探讨了气瓶预处理及分析过程中水分对HF的潜在影响,以及稀释气中HF检出限的测量方法等,为易吸附性、易水解类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氟化氢 标准物质 称量法 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 气瓶预处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A-BP神经网络的热式流量测量技术研究
3
作者 刘升虎 刘太逸 +3 位作者 冉建立 郭会强 邢亚敏 梁钊睿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4,共5页
针对热式流量测量方法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构建了一种WOA-BP神经网络流量预测模型,以热式传感器采样电压值及含水率测量信号作为模型输入量,以预测流量值作为输出值,进行温度补偿,利用鲸鱼群算法进行网络初值参数优化,得到优化后的... 针对热式流量测量方法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构建了一种WOA-BP神经网络流量预测模型,以热式传感器采样电压值及含水率测量信号作为模型输入量,以预测流量值作为输出值,进行温度补偿,利用鲸鱼群算法进行网络初值参数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补偿模型,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在热式流量测量方法中具有较好的流量预测效果,WOA-BP网络模型R~2达到0.989,比传统BP模型的预测精确性和鲁棒性更高,在对油井产液量预测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鱼优化算法(WOA) BP神经网络 热式流量测量方法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光梳吸收光谱的燃烧气体温度测量方法
4
作者 马涛 王景辉 +2 位作者 孟飞 黄昂 张建伟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8-534,共7页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该技术测量甲烷等气体温度,未能直接测量火焰。通过对双光梳光谱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使整体光谱稳定性在2%以内,再配合燃烧吸收装置,对火焰吸收的信号进行连续式采集,并结合双线吸收法,初步计算了吸收路径平均温度,得到温度分布。将其与热电偶对照,温度趋势基本一致,为火焰温度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温度测量 双光梳 吸收光谱 双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电流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的研究
5
作者 武旭 黄海宏 +2 位作者 窦盛 王林森 彭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6,共6页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 霍尔电流传感器所使用的磁场测量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都是温度的函数,这会导致霍尔电势、灵敏度系数、内阻等参数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进而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并联式温度补偿法对温度变化的低阶项进行了完全补偿,但却引入了温度变化的高阶项误差,这是一种不完全补偿,不适用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工况环境。在上述补偿法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一种反馈式温度补偿法。该方法通过将补偿后的输出电压与温度补偿输出信号相乘,再将所得乘积与霍尔元件输出信号进行求和运算,进一步改善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反馈式温度补偿法可以消除温度变化对霍尔元件参数的影响,从而提高霍尔电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控制在0.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电流传感器 霍尔元件 并联式温度补偿法 反馈式温度补偿法 测量精度 完全补偿 求和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热电偶电解腐蚀法制作及响应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剑鹏 王璐 王良璧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0,共7页
减小热电偶的感温结点直径是提高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的重要方法,但实际制作中很难找到更细的偶丝。为了进一步减小偶丝的直径,选取性质更稳定的E型热电偶丝(?0.025 mm),通过电解腐蚀将2种金属偶丝直径进一步减小至?0.01 mm左右,在数字... 减小热电偶的感温结点直径是提高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的重要方法,但实际制作中很难找到更细的偶丝。为了进一步减小偶丝的直径,选取性质更稳定的E型热电偶丝(?0.025 mm),通过电解腐蚀将2种金属偶丝直径进一步减小至?0.01 mm左右,在数字显微镜下焊接制得感温结点大小在0.02 mm左右的微热电偶。用温度阶跃法分别对微热电偶和25μm原偶丝制作的热电偶时间常数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25μm原偶丝热电偶时间常数为(30.06±1.16)ms,而微热电偶时间常数为(11.62±1.02)ms,故该方法制作的微热电偶动态响应特性显著提高。实验还表明,热电偶感温结点进一步减小后,微热电偶正阶跃时间常数小于负阶跃时间常数,同时,偶丝电解后材料组分不均匀会导致微热电偶热电势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测量 微型热电偶 电解腐蚀法 感温结点直径 阶跃时间常数 动态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非均匀温度场对钻压测量影响研究
7
作者 黄崇君 陈科旭 魏萧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1,共8页
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实时监控近钻头处钻压可降低钻井风险,提高钻井效率。针对近钻头测量工具内部非均匀温度场影响钻压测量准确性的问题,建立了考虑钻头水眼产生的焦耳-汤姆孙效应钻井井筒温度场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其模型进行离散求... 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实时监控近钻头处钻压可降低钻井风险,提高钻井效率。针对近钻头测量工具内部非均匀温度场影响钻压测量准确性的问题,建立了考虑钻头水眼产生的焦耳-汤姆孙效应钻井井筒温度场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其模型进行离散求解,得到了井筒温度场分布以及不同工况参数下近钻头测量工具内外壁温度差。通过热力耦合分析,定量探究了近钻头测量工具内外壁温度差对钻压测量的影响以及近钻头测量工具内外壁温度差对钻压测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近钻头测量工具内外壁温度差为0.793℃时,钻压测量误差为7.21 kN,在工程实际中不可忽略。近钻头测量工具内外壁温度差与钻压测量误差呈线性关系,并拟合出了其线性关系式。基于这一关系式,提出了测量工具内部非均匀温度场对钻压影响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近钻头测量工具钻压测量准确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压测量 非均匀温度场 测量方案 修正方法 测量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热处理用真空退火炉校准技术研究
8
作者 余泽利 王晨曦 +3 位作者 房永强 杨军红 李荣 余森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3-680,共8页
真空退火炉被用于真空或保护气氛下材料的热处理,需要进行在线校准,目前缺少校准装置和校准方法指导,针对此,设计了一种真空退火炉温度在线校准装置。通过采用多支多点铠装热电偶、立体测温架、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在线校准装置等相结合... 真空退火炉被用于真空或保护气氛下材料的热处理,需要进行在线校准,目前缺少校准装置和校准方法指导,针对此,设计了一种真空退火炉温度在线校准装置。通过采用多支多点铠装热电偶、立体测温架、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在线校准装置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真空退火炉温度均匀性、稳定度、偏差、有效加热区等计量特性的在线校准。采用该方法与测温环法、黑匣子测温法对同一台真空退火炉温度均匀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测温环法和黑匣子测温法测量结果偏差较大;该方法测量结果为△θ+=(4.2±1.5)℃,k=2;△θ-=(-5.6±1.6)℃,k=2;有效加热区尺寸为:长900 mm,宽800 mm,高800 mm。测量结果满足使用要求,通过3家实验室比对,对本校准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均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真空退火炉 温度均匀性 校准装置 比对法 不确定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技术的低发材料表面真温测量研究
9
作者 章欣达 王赫 +2 位作者 赵云龙 安保林 董伟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593,共7页
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技术针对材料发射率未知条件下的表面真温测量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对于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测温的测量模型,目前国外机构在定标样品表面辐射特性与测量结果关联规律方面的认识不够充分,且国内的实验研究较为匮乏... 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技术针对材料发射率未知条件下的表面真温测量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对于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测温的测量模型,目前国外机构在定标样品表面辐射特性与测量结果关联规律方面的认识不够充分,且国内的实验研究较为匮乏。采用980 nm和1550 nm的激光器搭建了一套基于主动式双红外激光反射法的表面真温测量实验系统,研究了漫射和镜面反射的定标样品对测温偏差的影响特性,在1073 K附近温区开展了表面真实温度测量研究,并与基于热电偶外推得到的物体表面真实温度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所选的材料,两者温度的相对误差在1%~3%之间,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主动式双激光反射辐射测温技术在物体表面真实温度测量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测温 表面真温 红外激光 热反射法 定标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盐深剖面测量数据预处理原理与方法分析
10
作者 姜德良 尹善明 +2 位作者 朱赛智 邓祥雨 吴易达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6,共5页
当前温盐深剖面测量仪器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和国产化特点,但相应的数据预处理研究往往仅针对某一特定仪器,缺少对处理原理、步骤顺序和质控原则的基础性探讨与通用性总结。基于这一现状,利用CTD、XCTD、Glider等多种仪器实测数据,结合... 当前温盐深剖面测量仪器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和国产化特点,但相应的数据预处理研究往往仅针对某一特定仪器,缺少对处理原理、步骤顺序和质控原则的基础性探讨与通用性总结。基于这一现状,利用CTD、XCTD、Glider等多种仪器实测数据,结合传感器工作原理,系统梳理了温盐深剖面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原理方法,并基于实测数据质量控制效果,对数据预处理中各步骤的实际作用及使用原则展开分析,阐明了各步骤间的相互影响和注意事项,形成合理的处理流程建议,旨在为海洋调查和数据标准化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调查 温盐深剖面测量 数据预处理 传感器技术 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特性的12Cr1MoVG钢早期蠕变损伤诊断
11
作者 张皓琦 沈正祥 +5 位作者 张月莹 王杜 俞鑫 徐佳敏 余志远 孔凡玉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7,共10页
材质劣化是锅炉主蒸汽管道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快速定量化表征以蠕变损伤为主的性能劣化问题,明确性能退化遵循的规律,是主蒸汽管道高温蠕变损伤检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主蒸汽管道12Cr1MoVG钢在580℃、110 MPa条件下出现的高温... 材质劣化是锅炉主蒸汽管道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快速定量化表征以蠕变损伤为主的性能劣化问题,明确性能退化遵循的规律,是主蒸汽管道高温蠕变损伤检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主蒸汽管道12Cr1MoVG钢在580℃、110 MPa条件下出现的高温蠕变损伤问题,采用磁矫顽力测定法和磁巴克豪森噪音法对不同损伤程度的蠕变试样进行检测,获取不同蠕变状态下相对应的磁参量特征值,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技术分析了不同蠕变状态下12Cr1MoVG钢的微观组织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磁参量特征值对12Cr1MoVG钢组织微尺度损伤变化非常灵敏,可作为预测材料早期蠕变损伤的判断指标,将磁信号突变位置视作可能率先发生蠕变断裂的位置,并以此对后期出现的蠕变裂纹提前预警,为主蒸汽管道高温损伤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蠕变损伤 主蒸汽管道 磁矫顽力测定法 磁巴克豪森噪音法 微观组织演化 损伤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长波不平顺限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公连 肖尧 +1 位作者 王芬 饶惠明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4,72,共7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大跨度斜拉桥在温度作用下的变形及其引起的长波不平顺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以泉州湾跨海钢混结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在其主梁截面布置温度传感器以监测主梁温度变化,利用ANSYS软件分析实测温度作用下的斜拉桥主梁竖向变形... 研究目的:为研究大跨度斜拉桥在温度作用下的变形及其引起的长波不平顺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以泉州湾跨海钢混结合梁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在其主梁截面布置温度传感器以监测主梁温度变化,利用ANSYS软件分析实测温度作用下的斜拉桥主梁竖向变形,将温度变形与轨道不平顺叠加且基于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建立考虑该长波不平顺的车桥耦合模型,以研究长波不平顺对列车动力响应的影响、弦测法对其进行评价的适配性,以及温度变形极限条件下的对应限值。研究结论:(1)温度监测系统共收集了1年的温度数据,将其分解为均匀温度和线性温差后,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82°C,37.51°C]和[2.36°C,29.94°C],主梁主跨跨中的最大竖向位移为28.6 mm,最小竖向位移为14.1 mm;(2)相比于未考虑温度作用,考虑了温度作用引起的长波不平顺的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得到的列车轮重减载率、竖向加速度和竖向舒适度指标均有一定增大,竖向加速度增幅最为明显;(3)考虑了因列车运行引起的桥梁动态位移的影响后,60 m弦中点弦测法依然能够很好地体现列车振动响应,与车体竖向加速度响应相关性最好;(4)通过分析60 m弦的不平顺计算结果并进行验证,可知桥塔附近是双线行车时会车的危险位置;(5)在温度变形极限条件下列车的竖向加速度达到规范限值,对应的60 m弦矢度限值为7.22 mm;(6)本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斜拉桥长波不平顺的评测方法选取及限值要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车桥耦合 温度变形 长波不平顺 弦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机转子温度监测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思彤 黄俊斌 +1 位作者 顾宏灿 徐丹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4,51,共11页
随着高速电机的发展,转子的温度已成为电机设计和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舰船电机的强电磁工作环境、狭小的气隙、较大的旋转离心力是转子温度监测面临的难题。文中针对电机转子温度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红外测温法、电子类传感器... 随着高速电机的发展,转子的温度已成为电机设计和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舰船电机的强电磁工作环境、狭小的气隙、较大的旋转离心力是转子温度监测面临的难题。文中针对电机转子温度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红外测温法、电子类传感器测温法、半导体温敏元件法和光纤光栅测温法,阐述了各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转子温度在线监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聚焦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转子温度监测 无线测温法 红外测温法 光纤布拉格光栅测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激光积分球的硅探测器响应非线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炳凯 宦克为 +3 位作者 安保林 赵云龙 董伟 李益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13,共6页
0.9μm是我国高温标准光电和辐射法热力学温度测量的主要工作波段之一,因此对该波段下滤光片辐射计的非线性的研究十分重要。基于单相干光源双光路的光通量倍增法设计并搭建了硅探测器光谱响应非线性测量系统,利用双紫外熔融石英分光镜... 0.9μm是我国高温标准光电和辐射法热力学温度测量的主要工作波段之一,因此对该波段下滤光片辐射计的非线性的研究十分重要。基于单相干光源双光路的光通量倍增法设计并搭建了硅探测器光谱响应非线性测量系统,利用双紫外熔融石英分光镜实现光通量的调控,通过积分球使探测器视场被完全充满,提高入射光在探测器光敏面作用区域的重复性,采用高吸收光阱避免光通量调控过程中的多次反射。实验通过切换中性密度滤波片来实现对光电流范围扩展,表征了0.9μm滤光片辐射计在1.6×10-8~8×10-6 A光电流范围内的非线性,单次测量的非线性值为-8.7×10-5~4.8×10-5,单次测量结果标准不确定度优于3.7×10-4,累积测量的非线性值为-2.7×10-4,标准不确定度优于7.6×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测量 光谱响应 光阱 非线性 光电探测器 滤光片辐射计 光通量倍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恒定功率的热式流量计设计与测试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莉 冯全源 +1 位作者 何璇 刘彬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5,75,共6页
针对热式流量计的温度漂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恒定功率模式下的热式流量计结构,并对其数字校准方法进行了研究。与传统热式流量计相比,增加了环境探头,该探头内嵌于流体管道壁。各传感器之间采用隔热措施,利用环境探头和感温探头测量得到... 针对热式流量计的温度漂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恒定功率模式下的热式流量计结构,并对其数字校准方法进行了研究。与传统热式流量计相比,增加了环境探头,该探头内嵌于流体管道壁。各传感器之间采用隔热措施,利用环境探头和感温探头测量得到的电压信号进行实时数字校准。采用音速喷嘴法燃气表检验装置对流量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流量在0.016~0.25 m^(3)/h范围内误差率小于0.5%,流量在0.25~6 m^(3)/h范围内误差率小于1.0%,温度漂移现象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式流量计 恒定功率 温度漂移 数字校准方法 流量检测 误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力电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降噪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静怀 尚雯珂 +2 位作者 陈珂 黄永冰 丁晖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2,共9页
电力电缆沿线温度的实时在线监测能够有效避免电缆过热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由于具有耐高温、灵敏度高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在电缆温度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长距离的电力电缆进行分布式测温时,温度信号的信... 电力电缆沿线温度的实时在线监测能够有效避免电缆过热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由于具有耐高温、灵敏度高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在电缆温度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长距离的电力电缆进行分布式测温时,温度信号的信噪比随距离的增长而降低,影响电缆温度测量的准确度。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降噪方法,在大量先验数据的基础上对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行优化更新,将其应用于长距离分布式测温信号进行噪声的滤除。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消噪方法能够将长度为11 km的分布式测温信号的噪声水平从原始的±17.5℃抑制到±1℃内,有效抑制了噪声,提高了测温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缆 分布式测温 卷积神经网络 去噪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测和热平衡方程的输电线路温度分段实时估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学良 方立华 +3 位作者 曹永吉 张恒旭 李邵 李常刚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34,共12页
输电线路温度是评价线路输送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线路动态增容的依据,指导电网的实时调度决策。基于量测量和热平衡方程,文中提出一种输电线路温度实时估计模型,将线路温度作为状态量,引入线路动态热平衡方程作为伪量测量。将热平衡... 输电线路温度是评价线路输送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线路动态增容的依据,指导电网的实时调度决策。基于量测量和热平衡方程,文中提出一种输电线路温度实时估计模型,将线路温度作为状态量,引入线路动态热平衡方程作为伪量测量。将热平衡方程离散化处理,进而利用交替解法和联立解法求解微分-代数方程组。考虑到长输电线路沿线气象条件的复杂性,将线路分段后引入虚拟节点,利用二端口网络方程计算虚拟节点的量测量,提出一种更为精细化的线路温度分段估计方法。采用改进的IEEE 5节点、IEEE 39节点算例以及实际线路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适应多种运行场景,实现线路温度的快速准确估计;考虑线路分段后,所提算法能够准确估计各段线路的实时温度轨迹,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温度估计 热平衡方程 量测装置 线路分段 隐式梯形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强方法的双层温敏漆点阵的热流密度测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港龙 朱一丁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3,I0001,共10页
为提高长时间热流密度测量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温敏漆点阵涂层的热流密度直测技术。该技术运用精细喷涂技术在厚度均匀的透明膜L2的上下表面分别喷涂错位分布的温敏漆点阵L3和L1。结合图像边缘检测和粒子图像测速的询问算法确定... 为提高长时间热流密度测量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温敏漆点阵涂层的热流密度直测技术。该技术运用精细喷涂技术在厚度均匀的透明膜L2的上下表面分别喷涂错位分布的温敏漆点阵L3和L1。结合图像边缘检测和粒子图像测速的询问算法确定温敏漆点阵位置,提取温敏漆喷涂点的光强,由光强-温度标定关系可以测得L1和L3上的温度分布;分别采用Cook-Felderman方法和Fourier导热定律计算热流密度,并与热流密度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合热渗透时间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双层温敏漆点阵方法既能用Cook-Felderman方法捕捉短时间热冲击下的瞬态热流密度,又能用Fourier导热定律测量长时间稳态的热流密度,在高速热流密度测量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漆 热流密度测量 点阵方法 热渗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方式对锌凝固温坪的影响
19
作者 胡子亮 闫小克 +1 位作者 熊亚选 张明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7-532,共6页
锌凝固点是ITS-90国际温标的定义固定点,也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分度的重要参考点。为了提高锌凝固点的复现水平,利用金属外壳锌固定点容器,研究了不同诱导方式对锌凝固温坪及过冷度的影响。采用总体最大估计法确定杂质浓度,通过杂质浓度... 锌凝固点是ITS-90国际温标的定义固定点,也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分度的重要参考点。为了提高锌凝固点的复现水平,利用金属外壳锌固定点容器,研究了不同诱导方式对锌凝固温坪及过冷度的影响。采用总体最大估计法确定杂质浓度,通过杂质浓度变化及熔凝温坪差异判断金属外壳锌点容器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外壳锌点容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不同诱导次数下分别采用石英、不锈钢及镍材料的诱导棒获得的锌凝固温坪值在0.15 mK范围内一致,即不同诱导方式均可得到高质量的锌凝固温坪;诱导方式对高纯锌的过冷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锌凝固点 温坪 90国际温标 诱导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谐振法应用于高温气体声学温度计的研究
20
作者 朱章睿 邢力 +2 位作者 冯晓娟 张金涛 孙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9-1256,共8页
高于335 K的热力学温度T与国际温标ITS-90温度(T_(90))之间的差异T-T_(90),是当前国际温度计量前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气体声速获得热力学温度的方法是该温区具有测量不确定度优势的方法,气体声速可通过声学共鸣法测得的声学共振频... 高于335 K的热力学温度T与国际温标ITS-90温度(T_(90))之间的差异T-T_(90),是当前国际温度计量前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气体声速获得热力学温度的方法是该温区具有测量不确定度优势的方法,气体声速可通过声学共鸣法测得的声学共振频率和腔体尺寸获得。微波谐振法是高温区实时、原位获得腔体尺寸和热膨胀性的技术路线。通过优化高温气体声学热力学温度测量装置,提升温度和压力稳定性;采用自研的耐高温微波传感器,测量了335 K至493 K圆柱腔内的微波谐振频率,相对标准偏差为(2~13)×10^(-8);通过微波谐振频率获得了腔体尺寸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验证了几何尺寸的稳定性;同时实时获得圆柱腔内气体的折射率和压力,用于分析流动气路产生的压差。研究结果可为精密测定335 K以上T-T_(90)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气体声学温度计 热力学温度 微波谐振法 热膨胀 折射率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