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3 位作者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董明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4-1611,共8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颖花形成及籽粒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总枝梗与颖花形成均有显著影响。与W0相比,W1显著增加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退化数和现存数;3种氮肥水平下,N2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与颖花形成的影响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W1和N2条件下显著增加了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强势粒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势粒和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W1显著高于W0,N2显著高于N1和N3。在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N2有利于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形成,提高穗粒数的同时增加了籽粒粒重和充实度,从而提高了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大穗型杂交粳超高产栽培的养分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穗型杂交粳稻 灌溉方式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形成 籽粒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的栽培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均 周开达 +1 位作者 李贤勇 鲁远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153-158,共6页
根据试验研究及大面积调查,初步探明了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光合强度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提高及根系活力的增强。夺取其高产的重点是争取足穗,主攻大穗,努力提高结实率。并且得出了Ⅱ优6078高产群体与穗... 根据试验研究及大面积调查,初步探明了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光合强度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提高及根系活力的增强。夺取其高产的重点是争取足穗,主攻大穗,努力提高结实率。并且得出了Ⅱ优6078高产群体与穗粒结构为有效穗195~210×104/ha,着粒数200~220/穗,结实率85%左右。提出了Ⅱ优6078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早播,培育壮秧;本田栽培密度以13.5×104/ha为宜;本田施纯N180kg/ha左右,N、P、K配比1∶0.6∶0.9;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适时进行中期晒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水稻Ⅱ优6078 大穗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穗型杂交稻抛秧栽培施氮技术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陶诗顺 向珣朝 张清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39-42,共4页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抛秧栽培的施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在单位面积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 ,适当增大本田中后期的施氮比重可较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 ,提高抽穗后水稻植株的含氮量、剑叶的光合速率和维持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 ,缓...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抛秧栽培的施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在单位面积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 ,适当增大本田中后期的施氮比重可较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 ,提高抽穗后水稻植株的含氮量、剑叶的光合速率和维持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 ,缓解重穗型杂交稻的库、源矛盾 ,促进穗部物质积累和提高结实率 ,从而保证在适应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实现多粒大穗 ,较好地发挥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穗型杂交水稻 抛秧栽培 施肥技术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2个不同穗重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世民 杨志远 +1 位作者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5-694,共10页
以2个单穗质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川农优498(单穗质量大于5g)和川优6203(单穗质量4g左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措施研究两者在日照少、温差小和湿度大的生态条件下产量形成规律,并结合15 N示踪技术研究两者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 以2个单穗质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川农优498(单穗质量大于5g)和川优6203(单穗质量4g左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措施研究两者在日照少、温差小和湿度大的生态条件下产量形成规律,并结合15 N示踪技术研究两者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每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中穗型杂交稻在有效穗数及总颖花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大穗型杂交稻则通过更高的千粒质量来实现更高的产量;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前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其向穗部转运能力更强,弥补了花后光合生产能力较弱的劣势;就氮肥运筹处理而言,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产量最高处理的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0%和25%,依据穗肥比例与产量关系曲线,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最佳的穗肥比例分别为33%和27%。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最佳穗肥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两者对基肥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对穗肥吸收量更大,而后者对蘖肥积累更多;在最适穗肥比例的基础上继续前氮后移虽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但会引起氮肥生理利用率的迅速降低,使氮肥增产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大穗型 中穗型 产量 氮肥运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弱势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洪 李之林 +3 位作者 徐振江 王维 任永浩 肖立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55-1759,共5页
以2个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培杂67和培杂88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施氮水平(LN.90 kg/hm2,MN.180 kg/hm2,HN.270 kg/hm2)对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弱势粒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施氮相比,过量施氮提高了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促进... 以2个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培杂67和培杂88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施氮水平(LN.90 kg/hm2,MN.180 kg/hm2,HN.270 kg/hm2)对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弱势粒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施氮相比,过量施氮提高了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蛋白质的生成,但降低了弱势粒中蔗糖的含量和蔗糖合成酶的活性,减少了淀粉积累量,最终降低了弱势粒粒重;施氮量过少则降低了弱势粒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弱势粒中的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量减少,弱势粒的充实度降低;施氮量对强势粒充实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水平 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 弱势粒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杂交稻的增产机理 被引量:4
6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陈珍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74-78,共5页
以I优6078、K优6号和I优746为试材,在相同施肥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探讨了供试组合与对照产量差异,分析研究了大穗型组合增产的原因、库源关系及其物质基础,以期从生理角度为杂交稻再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大穗型组合 产量潜力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增产优势及形成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强 张洪程 +8 位作者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赵乐天 徐宗进 汪洪洋 张立智 《中国稻米》 2014年第2期11-15,共5页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淮北稻区 大穗型杂交粳稻 增产优势 小苗机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黎世龄 周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48,50,共3页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 ,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 ,不同组合季间结实率变幅为- 1.1%~ 2 5 .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 ,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 分析大穗型杂交晚稻不同季别结实性变化 ,发现部分组合结实率季间变化差异显著 ,不同组合季间结实率变幅为- 1.1%~ 2 5 .1%。对结实率变幅大的组合的结实性构成分析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 ,有的大穗型杂交稻穗基部受精颖花发育成饱满籽粒的比例能显著提高 ,颖花受精率也获得较大提高。通过异季结实性观察 ,有助于提高大穗型杂交稻结实性选择的效果 ,并充分发挥大穗型杂交稻生产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晚稻 结实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机插大穗型单季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晓丹 王亚梁 +3 位作者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陈惠哲 《农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4,共4页
为了提出适合大穗型杂交稻‘甬优1540’的最佳施肥模式,在机插且总氮施用量为195 kg/hm;条件下,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在2019年设传统施肥(T1)、机插一次施肥(T2)、机插施肥:分蘖肥7:3(T3)、机插施肥:穗肥7:3(T4)四种氮肥施... 为了提出适合大穗型杂交稻‘甬优1540’的最佳施肥模式,在机插且总氮施用量为195 kg/hm;条件下,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在2019年设传统施肥(T1)、机插一次施肥(T2)、机插施肥:分蘖肥7:3(T3)、机插施肥:穗肥7:3(T4)四种氮肥施用模式,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另外增设无氮区处理(磷、钾肥相同)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穗期追施氮肥(7:3)产量最高。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施肥:穗肥7:3(T4)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甬优1540’在高产栽培中合理施肥模式为机插施肥:穗肥7:3(T4),该运筹比例有利于稻米品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穗型 杂交稻 ‘甬优1540’ 机插 产量 氮肥运筹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