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0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 under normal fault slips by shaking table test technique 被引量:17
1
作者 FAN Ling CHEN Jie-ling +3 位作者 PENG Shu-quan QI Bin-xi ZHOU Qi-wen WANG F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306-1319,共14页
Mountain tunnel crossing a normal fault in seismically active zone is easily affect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unnel dynamic response under action of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 Mountain tunnel crossing a normal fault in seismically active zone is easily affect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unnel dynamic response under action of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n this paper, a three-dimensional normal fault sliding device was designed, and a shaking table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unnel seismic performance under normal fault sl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ak acceleration of lining is dominated by an existence of fault and direction of seismic excitation, not normal fault slip. And the incremental strains of lining in critical zone with 1.7 times fault thickness and centered in faults induc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seismic excitation are larger than ones only by seismic excitation. And the incremental strains in critical zon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fault slip magnitude ranging from 0 to 2 mm. And normal fault slip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overall tunnel stiffness subjected to an earthquake.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ment of tunnel damage under earthquake and normal fault s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normal fault EARTHQUAKE fault slip shaking table test peak accel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 test to investigate reasonable reactive artificial boundary in shaking table test with a rigid container 被引量:2
2
作者 LEI Ming-feng ZHOU Bo-cheng +3 位作者 LIN Yue-xiang CHEN Fu-dong SHI Cheng-hua PENG L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When conducting dynamic tes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by a rigid container, reason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especially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 When conducting dynamic tes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by a rigid container, reason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especially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perpendicular to the excitation direction. On the basis of numerous studies, shaking table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typical boundaries a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he tests consider the seismic intensity and seismic wave types. Then, the simulation effects of the four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valuated from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the differential rate of peak acceleration, acceleration curve, similarity of Fourier frequency spectra, and uneven soil settlement in rigid contain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effects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nature of the boundary material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eismic intensity, types of seismic waves, and filt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lling medium in contain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hree types of boundary condition, foamed polyethylene shows the best simulation effect and its effec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earthquake intensity.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studi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boundary effect, the principle for the selection of boundary material type and the thickness of boundary material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are then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ing table test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rigid contai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宇亮 李澳华 +3 位作者 邢浩 李丽华 宋宣儒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和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实现不同强度的地震动激励工况模拟,得到可液化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和桩身应变;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研究地震动激励下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孔隙水压力、超孔压比、桩身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地震动强度对群桩加固地基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不同地震动持时下群桩加固地基的液化区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响应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减小;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沿地基深度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基土液化区深度逐渐加大;地基液化主要发生在地震动激励强烈的时段;当地震结束时,大部分地基土体单元从液化状态转变为非液化状态;在高强度地震动激励下,加固桩的桩身弯矩变化显著,但桩身内力分布合理,其值在允许范围内,桩身不会遭到破坏。可将群桩加固地基方案应用于可液化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群桩 地基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液化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超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研究
4
作者 闫晓宇 赵卓 +4 位作者 曹珊珊 杜修力 王瑾 刘从会 白少聪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随着我国交通网不断扩大,超高墩连续刚构桥成为山区、深谷地区常见桥型之一,目前其抗震研究成果较为欠缺。本文在开展单墩振动台试验基础上,建立经试验结果验证的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系统性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地... 随着我国交通网不断扩大,超高墩连续刚构桥成为山区、深谷地区常见桥型之一,目前其抗震研究成果较为欠缺。本文在开展单墩振动台试验基础上,建立经试验结果验证的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系统性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地震动特性、主桥跨径、桥墩高度、系梁个数等参数对超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结构周期较大,对长周期地震动更为敏感,对应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非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引起的超高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大于非长周期地震动作用引起的地震响应,且当TP≈T1时地震响应最大;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纵桥向和横桥向均出现高阶振型效应,且随着墩高增大,高阶振型参与现象更为明显;沿纵桥向、横桥向输入时地震响应变化规律相同,当桥梁跨径为定值,墩顶位移幅值均随墩高的增高而增大,墩底弯矩峰值随墩高的增高而减小,当桥梁墩高为定值,墩顶位移幅值和墩底弯矩峰值均随跨径的增大而增大;横桥向地震动作用下,系梁展现出较好耗能能力,系梁合理布置有利于提高超高墩连续刚构桥的横向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墩 连续刚构桥 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导轨式隔震装置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赵守江 柏文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为确保馆藏文物的地震安全,研制出一款新型直线导轨式隔震装置,采用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首先阐述装置的构造和工作机理,推导出装置的刚度和黏滞阻尼系数表达式;然后制作原型样机并通过振动台试验验证其隔震有... 为确保馆藏文物的地震安全,研制出一款新型直线导轨式隔震装置,采用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首先阐述装置的构造和工作机理,推导出装置的刚度和黏滞阻尼系数表达式;然后制作原型样机并通过振动台试验验证其隔震有效性;最后依据所测基本参数,建立装置单向水平隔震系统的动力方程并开展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隔震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具有摩擦系数低、起滑加速度阈值小,以及刚度和阻尼灵活可调的特点;它可以在满足位移限值的情况下达到设定隔震目标,且自复位效能力强、残余位移小。装置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动力响应吻合程度高,且吻合程度随地震动峰值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强。该理论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指导装置参数设计和隔震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隔震 直线导轨式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研究
6
作者 申玉生 张熙 +4 位作者 常铭宇 潘笑海 粟威 陶伟明 赵何霖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4,共14页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下,根据隧道结构的加速度、接触应力、应变响应特征,以及隧道结构整体、局部连接处震害形态,探究强震作用下变刚度衬砌节段的损伤特征和减震抗错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小于0.2g地震动时隧道结构沿轴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呈断层破碎带中部大、交界面附近小的特点,地震动大于0.2g时分布形式则相反;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小于1时,表明隧道结构能量耗散、产生损伤,0.2g地震动后断层破碎带内隧道仰拱局部出现损伤,0.8g地震动后上盘与断层交界面隧道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降至0.3,结构损伤最为严重;交界面附近围岩-衬砌接触应力峰值小于上、下盘,但围岩发生塑性破坏的时机更早;破碎带内隧道仰拱损伤早于上、下盘,但损伤程度更轻;断层交界面附近衬砌开裂、错断最严重,需重点加强抗震设计;断层破碎带中部及上、下盘距交界面较远处由于衬砌变刚度结构和柔性接头的减震、诱导变形功能,震后隧道结构损伤程度较轻、范围较小。文中结论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工程抗震与减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破碎带 变刚度衬砌 柔性接头 幅值放大系数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7
作者 蔡晓光 蔡博渊 +3 位作者 李思汉 黄鑫 徐洪路 朱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6,共7页
自振频率是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非整体式的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总结了现有的7种自振频率计算方法,以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简称模块式)与复合式格宾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简称复合式)为... 自振频率是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非整体式的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总结了现有的7种自振频率计算方法,以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简称模块式)与复合式格宾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简称复合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的准确性系数和绝对百分比误差,评估现有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块式和复合式模型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自振频率基本一致。伍永胜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契合;Ghanbari的计算方法能够更有效减少参数变化对解析计算法的影响,从而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徐鹏的计算方法在准确性及适应性方面具一定优势,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在抗震设计中,建议加筋土挡墙施工前后对其自振频率进行评估,并将自振频率与面板水平位移相结合作为衡量结构损伤状态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加筋土挡墙 自振频率 振动台试验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下梁桥纵向限位装置限位效果振动台试验研究
8
作者 朱俊 杨大海 屈宏雅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已成为我国中小跨度公路桥梁上最为常用的支座形式,但汶川地震后震害调查表明:对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中小跨度梁桥梁,地震作用下,由于支座与梁底钢板间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导致主梁发生较大移位,甚至发生落梁破坏。为了研...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已成为我国中小跨度公路桥梁上最为常用的支座形式,但汶川地震后震害调查表明:对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中小跨度梁桥梁,地震作用下,由于支座与梁底钢板间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导致主梁发生较大移位,甚至发生落梁破坏。为了研究采用缆索或黏滞阻尼器限制墩、梁相对位移、减小落梁的风险,本文以一座30m跨径的典型简支梁桥为对象,设计、制造了1/4缩比的振动台模型,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缆索或黏滞阻尼器的限位效果。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缆索限位器和黏滞阻尼器均具有较好的位移约束作用;可有效控制强震作用下墩梁间的相对位移,同时采用缆索或黏滞阻尼器约束后,桥墩的地震反应增加较小,可避免下部结构造成严重地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橡胶支座 中小跨径桥梁 缆索限位 黏滞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9
作者 冯忠居 李元鹏 +4 位作者 王伟 张聪 李宗海 赵瑞欣 王思琦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5-603,共9页
为研究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分别为0.15g、0.25g、0.35g、0.45g的5010波,开展液化土层厚度分别为30、40、50 cm时饱和砂土孔... 为研究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分别为0.15g、0.25g、0.35g、0.45g的5010波,开展液化土层厚度分别为30、40、50 cm时饱和砂土孔压比、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桩身弯矩、桩顶水平位移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饱和砂土层厚度下,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在变截面和土层分界面处发生突变;同一土层厚度下,随着地震动强度从0.15g增大到0.45g,饱和砂土孔压比、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均增大;0.15g地震动强度下,随着饱和砂土层厚度增大,饱和砂土孔压比稳定值减小,但六桩基础的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峰值均逐渐增大且增幅变大。建议在液化场地大直径变截面桩基础设计时,应特别考虑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在不同液化土层厚度下的动力响应差异,并注重变截面和土层分界面的抗弯性能,以保证六桩基础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大直径变截面六桩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饱和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研发与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董建华 杨博 +4 位作者 田文通 吴晓磊 何鹏飞 赵律华 连博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 地震诱发液化滑坡灾害严重,为解决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支护治理问题,基于“防抗结合”的理念,集主动“排水”和被动“抗滑”为一体,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液化抗滑桩。为检验新型抗滑桩的抗液化效果,基于黄河上游流域含可液化土层边坡的勘察资料,抽象概化含可液化土层的边坡模型,设计开展了新型抗滑桩和普通抗滑桩对比分析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得出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类型抗滑桩支护可液化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和土体超孔压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抗滑桩支护含液化土层边坡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液化层上覆土层水平甩出-液化土层底部坡面鼓包剪出-抗滑桩前土体流滑堆积;相较普通抗滑桩,新型防液化抗滑桩可快速有效消散桩周土体超孔压,能有效防止桩周土体液化,达到防液化的设计目标。研究结果验证了防液化抗滑桩的可靠性,对减轻地震液化滑坡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滑坡 新型防液化抗滑桩 超孔隙水压力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对粉土路基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11
作者 刘泽 罗佳晔 +1 位作者 严文钦 黄振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高抗震设防地区粉土路基处治措施的有效性,开展了素粉土路基和加筋粉土路基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在对比分析2组模型破坏特征与动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加筋对粉土路基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试验素粉土路基在地震荷载加速... 为探究高抗震设防地区粉土路基处治措施的有效性,开展了素粉土路基和加筋粉土路基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在对比分析2组模型破坏特征与动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加筋对粉土路基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试验素粉土路基在地震荷载加速度峰值加载到0.25 g后逐渐出现开裂、破碎和沉陷式破坏;在路基边坡侧加入4层土工格栅后,可有效提高粉土路基的抗震能力,当地震荷载加速度峰值加载到0.35 g后加筋粉土路基虽然也出现了裂缝,但路基仍能保持有良好的完整性;地震荷载下加筋粉土路基和素粉土路基具有基本相同的加速度和动土压力响应规律,加速度放大倍数随路基高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随地震荷载的增加加速度放大倍数增幅减小,相同荷载下路基边坡侧的放大倍数较中心线侧大,但加筋粉土路基的差异较小;2组模型的动土压力均在路基高度方向上呈“两边大,中间小”的形态,在沿路基横断面方向上表现为路基中心线侧的动土压力大于边坡侧;受路基结构影响,地震荷载下加筋粉土路基的潜在破裂面会在加筋体末端和低压实度区内形成;加筋是提高路基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实际工程应用时筋材长度不应小于0.65H,并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路基 加筋 振动台试验 动响应特性 潜在破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结构变论域模糊控制试验研究
12
作者 吕杨 梅品彬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5-793,共9页
传统模糊控制的模糊论域固定,当被控结构动力特性或外部激励发生变化时,模糊控制的控制效率会降低。在传统模糊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设伸缩因子模糊控制器,伸缩因子模糊控制以被控对象的误差及误差变化率作为输入,伸缩因子作为输出,实现... 传统模糊控制的模糊论域固定,当被控结构动力特性或外部激励发生变化时,模糊控制的控制效率会降低。在传统模糊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设伸缩因子模糊控制器,伸缩因子模糊控制以被控对象的误差及误差变化率作为输入,伸缩因子作为输出,实现主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论域自适应调整。以一个安装磁流变阻尼器的两层钢框架结构为控制对象,将结构首层位移和速度作为输入,在dSPACE实时仿真系统中搭建了变论域模糊控制系统。开展了不同强度地震动和不同附加质量工况下结构振动控制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控制能自适应调节模糊论域,有效减小结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当被控结构附加质量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变化时,变论域模糊控制的控制效果均优于模糊控制和OFF被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论域模糊控制 时变结构 振动台试验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的发展
13
作者 纪金豹 李绅 李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为丰富结构抗震试验技术、扩大结构实验室的影响力,结构远程抗震试验将异地分布的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网络化的实验室系统,是结构试验技术发展的方向。对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进行概述,分别从远程拟动力试验、远程实时混合试验和... 为丰富结构抗震试验技术、扩大结构实验室的影响力,结构远程抗震试验将异地分布的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连接,形成网络化的实验室系统,是结构试验技术发展的方向。对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进行概述,分别从远程拟动力试验、远程实时混合试验和远程振动台试验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基于远程试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结构远程抗震试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试验 远程协同试验 远程实时混合试验 远程振动台试验 子结构技术 远程试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动力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杨孟刚 张宏杰 +1 位作者 郑朋飞 胡尚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0-1152,共13页
大跨度桥梁具有刚度小、阻尼低的特性,在地震荷载下易发生过大纵向振动,需在梁端或塔梁间安装被动阻尼装置进行减震控制。本文针对大跨度桥梁采用纵向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CVSDS),进行振动台试验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该系统在地震... 大跨度桥梁具有刚度小、阻尼低的特性,在地震荷载下易发生过大纵向振动,需在梁端或塔梁间安装被动阻尼装置进行减震控制。本文针对大跨度桥梁采用纵向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CVSDS),进行振动台试验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该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和鲁棒性。首先,基于Maxwell模型和双线性模型,提出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耦合力学分析模型,并通过滞回仿真验证其可行性;其次,基于单自由度体系,开展该组合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探究该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协同减震性能和动态锁定功能的实现;最后,以某大跨度悬索桥为例,利用BP神经网络和Sobol灵敏度分析讨论组合系统在阻尼系数、速度指数、初始刚度、屈服力和锁定力等核心参数随机变异下的鲁棒性,并获得了各项参数对其减震性能的贡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耦合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组合系统的恢复力特性;组合系统在小震下未触发锁定,而强震下可及时激活锁定功能,该功能的触发取决于预设锁定力的大小;锁定前组合系统由黏滞阻尼器减震,锁定后则切换至软钢阻尼器工作,且减震效果显著;组合系统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均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小震下阻尼系数对减震率的影响最大,而大震下锁定力对减震率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 地震作用 动力性能 振动台试验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悬摆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15
作者 鲁亮 尹铭昊 +2 位作者 夏婉秋 汪磊 张世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基底悬摆隔震(base-suspended pendulum isolation,BSPI)结构是一种新型悬挂隔震结构体系.首先介绍BSPI结构的悬挂隔震层构造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建立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的有限元模型,... 基底悬摆隔震(base-suspended pendulum isolation,BSPI)结构是一种新型悬挂隔震结构体系.首先介绍BSPI结构的悬挂隔震层构造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建立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BSPI结构因设置了悬挂隔震层,整体抗侧刚度降低,罕遇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显著减小,仅为常规框架的1/5~1/2;通过在悬挂隔震层设置黏滞阻尼器,有效地控制了结构整体位移,相比于BSPI无控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BSPI有控结构的上部结构层间位移降低了约50%;罕遇地震作用下,BSPI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小于1/100,满足抗震设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悬摆隔震结构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子空间法的振动台试验模态参数识别——以超高层建筑缩尺模型为例
16
作者 张国伟 李建赢 +2 位作者 张宏 秦昌安 杨昕雨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5,共9页
白噪声激励是振动台试验获取模态参数常用的识别方法,但其长时间激励可能对主频较低(如缩尺超高层)的模型造成轻微损伤,间接影响后续地震波工况抗震性能的计算。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在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波工况中,基于随机子空间法识别了模... 白噪声激励是振动台试验获取模态参数常用的识别方法,但其长时间激励可能对主频较低(如缩尺超高层)的模型造成轻微损伤,间接影响后续地震波工况抗震性能的计算。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在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波工况中,基于随机子空间法识别了模型的模态参数,并与对应震级后的白噪声工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7度小震、中震及大震的地震波工况下,随机子空间法能够稳定、有效识别缩尺超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为同类模型振动台试验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随机子空间法 超高层缩尺模型 相似关系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层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扬 赵斌 +2 位作者 强国平 熊学玉 吕西林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研究多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一个1/4缩尺比六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7度多遇至7度极罕遇4个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多遇以及设计基本地震... 为研究多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一个1/4缩尺比六层自复位框架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7度多遇至7度极罕遇4个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多遇以及设计基本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无可见裂缝和损伤;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加,结构损伤增加,但损伤主要集中在梁、柱端的表面混凝土,构件自身几乎没有损伤,表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62,自复位框架的节点开始张开;在7度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模型节点张开更加明显,角钢进入屈服阶段,而主体结构的最大残余位移角仅为1/2533,证明结构具有很强的自复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结构 振动台试验 残余变形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变电站瓷柱型设备性能快速评估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旺 张秀丽 谢强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当前电力系统的抗震研究技术主要针对震前设计、分析与防灾减震。为了快速辅助震后应急响应工作,本文提出了利用监测数据预测结构地震响应的瓷柱型设备震后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在震前融合机器学习和用于算法架构优化的群体智能演化技... 当前电力系统的抗震研究技术主要针对震前设计、分析与防灾减震。为了快速辅助震后应急响应工作,本文提出了利用监测数据预测结构地震响应的瓷柱型设备震后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在震前融合机器学习和用于算法架构优化的群体智能演化技术以构建设备地震响应替代模型,建立瓷柱型设备精细化仿真模型,通过输入大量地震动形成结构响应数据库,进而对替代模型进行训练和性能评价。地震中监测结构响应,震后可利用替代模型快速提供设备根部应力响应以判断设备抗震性能。采用1100 kV变压器套管‐支架体系进行案例研究,并通过振动台试验和分布参数体系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瓷柱型设备加速度响应数据可在震后准确评估根部应力;粒子群算法能有效调整替代模型的内部结构,提升模型准确性;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验证了替代模型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柱型设备 振动台试验 快速评估 机器学习 群体智能演化 分布参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龙 胡宸瑜 +2 位作者 谢启芳 郑建国 李俊连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为研究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以西安钟楼为研究对象,制作了一个缩尺比例为1∶6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Kobe波、兰州波和汶川波作为地震动输入,考虑了7度多遇至9度罕遇的烈度水平,最终分析得到了... 为研究低层楼阁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以西安钟楼为研究对象,制作了一个缩尺比例为1∶6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选取Kobe波、兰州波和汶川波作为地震动输入,考虑了7度多遇至9度罕遇的烈度水平,最终分析得到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动力响应及耗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模型结构自振频率降幅较小,阻尼比增幅较大;结构的刚度沿高度分布不均匀,外金柱斗栱层的刚度最小,最大的层间位移角也发生在此处;加速度放大系数基本小于1,减震效果明显;与现代建筑结构相比,模型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占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 木结构古建筑 振动台试验 西安钟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对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震裂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信春雷 李文惠 +2 位作者 冯文凯 杨飞 廖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4,共13页
中国西南部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公路交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路堑边坡,地震作用下公路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俨然成为公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科学问题。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的加速度响应,研究边坡各平... 中国西南部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公路交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路堑边坡,地震作用下公路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俨然成为公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点科学问题。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阶梯式顺层岩质路堑边坡的加速度响应,研究边坡各平台的地震动响应规律。提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比表征不同坡表形式的动力响应差异,结合Snell定律分析地震波在边坡中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随激振幅值增加而表现出高程放大效应,当激振幅值超过0.6g时,因震裂损伤累积,坡体滤波效应增强,加速度放大系数随高程增长趋于平缓。均匀阶梯宽度的边坡抗震性能较好,阶梯阴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应作为重点防护区域。试验中监测的加速度数据分析结果与高速摄像机记录的模型损伤结果相吻合。根据边坡的震裂累积破坏过程,可将破坏现象分为浅层蠕滑(0.1g~0.4g)、局部拉裂(0.4g~0.6g)、加速变形(0.6g~0.8g)和整体失稳(0.8g~1.0g)四个发展阶段,变形破坏模式总体表现为滑移-拉裂式。研究结果为复杂坡面与地质结构的震裂破坏机制及抗震设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山区阶梯式岩质路堑边坡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阶梯式岩质边坡 振动台试验 Snell定律 震裂损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