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 2001 Shidian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原 梁维 +5 位作者 丁香 薛艳 蔡明军 刘希强 苏有锦 彭立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582,共7页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se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SAM) of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time delay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asically increase with earthquake activity intensifying. However the time delays abruptly decrease immediately before strong aftershocks. It accords with the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earthquakes, which was found recently in study on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it is significant for reducing the harm degree of earthquakes to develop the stress-forecasting on earthquake in strong active tectonic zones and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or big cities under the dang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时间变化 地震应力预测 云南施甸地震 SAM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and after the 1999 Xiuyan earthquake in Liaoning, China 被引量:15
2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3 位作者 曹凤娟 石玉涛 吴晶 焦明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0-354,共15页
Using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station YK (Yingkou) of Liaoning Telemetry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Xiuyan MS5.9 (ML5.3) eart... Using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station YK (Yingkou) of Liaoning Telemetry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Xiuyan MS5.9 (ML5.3) earthquake in November 29, 1999 with SA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YK is in direction of ENE-WSW,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time-delays increasing before Xiuyan earthquake may shows accumulation of stress before earthquake.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YK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and correlate with the fault strike. The histogram of monthly average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shows that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lso seems to change from two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 but it still needs more data for ve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 剪切波分裂 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ASUREMENT ON VISCOSITY Q VALUE USINGP-WAVE OF LOCAL EARTHQUAKE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滇西地区近震(?)波的粘性 Q_α值测定
4
作者 杜志俊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使用云南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段1984——1985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录到的84张地震记录图,按文献〔4〕中所述的理论和方法,用直达(?)波资料计算了该区的分区粘性多Q_α值,初步结论是:整个场区内介质粘弹性可用非线性体去近... 本文使用云南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段1984——1985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录到的84张地震记录图,按文献〔4〕中所述的理论和方法,用直达(?)波资料计算了该区的分区粘性多Q_α值,初步结论是:整个场区内介质粘弹性可用非线性体去近似模拟。Q_α值分布情况为:由云龙、洱源、漾濞三点所成的三角区内,其值约为50±30左右较低,而沿弥渡向北,经下关至剑川所示的整个断裂带上所测Q_α值较高,约在160±30左右。反映了明显的构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 Qα值 地震预报 红河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undation Studies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India due to Tsunamigenic Earthquakes in North-Andaman and Car Nicobar Subduction zone
5
作者 R.Krishna Kumar Kirti Srivastava +1 位作者 V.Swaroopa Rani V.P.Dimr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5-65,共1页
The Sumatra-Andaman arc is an active subduction zone and had generated several destructive Tsunamis in the past.In this paper we have analyzed two historical Tsunamigenic earthquakes from this region. One of the histo... The Sumatra-Andaman arc is an active subduction zone and had generated several destructive Tsunamis in the past.In this paper we have analyzed two historical Tsunamigenic earthquakes from this region. One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is the earthquake of 26th June 1941 in the North Andaman region,which was one of the strongest in the Andaman Sea and Bay of Bengal of magnitude M_w=7.7.This earthquake had triggered tsunami which affected the east coast of India.The other is the earthquake in Car Nicobar region on 31 st December 1881 of magnitude M_w=7.9. This submarine earthquake beneath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UNDATION tsunamigenic earthquakeS TSUNAMI wave propagation run-u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南部历史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6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3 位作者 吕坚 张娜 梁向军 郭文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28,857,共7页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的二维剖面结果显示,1303年洪洞8级地震处在高低速异常梯度带上,地震下方存在低速异常,表明韧性的中下地壳蠕变会导致脆性上地壳的应力应变局部集中而引发地震;该地震处于波速比低值区域,且临汾盆地下方为低波速比,其两侧山区波速比略高,这与盆地下方地壳经历伸展减薄的作用过程有关。速度和波速比结构均显示,罗云山山前断裂下方呈现出浅陡深缓的产状特征,断裂切割可延伸至约30 km深度,这与已有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较为相似,可能是该处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原因。山西南部多数历史地震发生在高低波速比梯度带附近,可能与这些区域位于盆山边界有关,因其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为剧烈而易于积累应力应变,从而产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历史地震 山西南部 P波速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7
作者 谢旭 庞博 +2 位作者 余刚群 顾泺怡 申永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8-1745,共8页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具有长周期卓越的远场地震动特征,且PGA与震中距离的相关性不明显,衰减比较缓慢.根据平均H/V谱比计算得到的经验场地放大与实际场地条件吻合,可以反映场地在低频域的卓越周期和场地放大特性.根据杭绍地区台站的反演计算,得到从中国台湾至浙江的地震波几何衰减均值为1/r0.43,品质因子均值为255.7f0.476.由反演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推测可知,即使中国台湾岛东侧发生接近M7.8的强烈地震,浙江陆地一般场地引发Ⅵ度以上地震强度的可能性很小,普通结构物发生破损震害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地震动 随机格林函数法 地震动模拟 中国台湾地震 地震波衰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斯加俯冲带构造不均匀性及其对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影响
8
作者 王超平 刘鑫 +2 位作者 赵大鹏 郭玲莉 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8,共13页
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地区频繁发生板间逆冲型大地震。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且孕震机制仍不清晰。为了厘清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成因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018—2019年间布设在阿拉... 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地区频繁发生板间逆冲型大地震。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且孕震机制仍不清晰。为了厘清阿拉斯加俯冲带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成因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018—2019年间布设在阿拉斯加地区的268台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从中测量了25~100 s周期的远震瑞利波振幅和相位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在阿拉斯加弧前之下,存在着沿海沟方向的横向构造变化。在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俯冲板片常呈现为显著的高速异常体,并被具有明显低速异常的板下地幔所撑起。该特征表明,在板间逆冲型大地震震源区之下发生了软流圈的聚集,这可能增加了俯冲板片的浮力,从而加强了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间的耦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弧前板间逆冲型大地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逆冲型大地震 剪切波 瑞利波 阿拉斯加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重力式沉箱码头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腾基 苏雷 +2 位作者 周林禄 韩子非 凌贤长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6,共9页
针对当前重力式沉箱码头研究仅考虑地震或波浪单独作用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基于开源数值计算平台OpenSees,构建了重力式沉箱码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并讨论了地震与相位差对沉箱位移的影响。结... 针对当前重力式沉箱码头研究仅考虑地震或波浪单独作用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基于开源数值计算平台OpenSees,构建了重力式沉箱码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并讨论了地震与相位差对沉箱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地震作用沉箱出现了明显的水平和竖向位移,而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会显著影响沉箱位移的大小,具体情况与地震和波浪之间相位差有关,在最不利和最有利相位差条件下,沉箱最大水平位移相较于仅地震作用分别增大37.1%和减小26.9%。因此,在沉箱码头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不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沉箱码头 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 有限元模拟 动力响应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v_(S30)数据构建及其应用——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
10
作者 张灿 郭红梅 +3 位作者 赵真 鲁长江 张莹 何宗杭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章通过四川省地形坡度与浅层平均波速之间的关系以及v_(S30)与浅层平均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制作四川省v_(S30)数据,并将其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广泛使用的USGS的v_(S30)数据,本研究得到的四川省v_(S30)数据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使用该数据进行场地校正过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在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区县的判定上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日后四川省地震应急产出的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剪切波速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 场地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研究进展
11
作者 潘睿 杨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通过高精度连续测量地下介质波速变化,可获得其应力状态及变化。围绕地下介质波速变化测量及应用研究,介绍了地震波速度变化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重复地震、背景噪声和人工震源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梳理了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研究... 通过高精度连续测量地下介质波速变化,可获得其应力状态及变化。围绕地下介质波速变化测量及应用研究,介绍了地震波速度变化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重复地震、背景噪声和人工震源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梳理了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震前孕育、同震效应和震后恢复等过程中波速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引起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相关机理。分析认为,地震引起的同震波速变化及震后恢复特征与地震震级大小和观测位置等有关,由环境因素,如大气压、降雨和温度等引起的周期性波速变化,可作为观测系统检测能力的判定。最后,对提升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监测能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变化 重复地震 背景噪声 人工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小半径弯梁桥梁-轨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12
作者 汤周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 以某高速铁路联络线中400 m半径圆曲线段上一多联小半径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既可兼顾低频与高频两种频段成分影响,又可调整单项脉冲参数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人工波,研究小半径弯梁桥上梁-轨系统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的脉冲类型、脉冲峰值、脉冲周期、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等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半径弯梁桥沿切线方向的纵向梁轨作用和因钢轨侧向分力引起的横向梁轨作用相互耦合,且滑冲脉冲型地震引起的梁轨作用最强烈,破裂前方脉冲型次之,无脉冲型最小;提高脉冲峰值和脉冲数量使得梁轨作用增强,原梁-轨系统受力不利处增幅最显著;脉冲周期接近结构自振周期时,原敏感性较低的活动墩受力出现较大增幅;两类脉冲峰值重合时的叠加效应所引起的梁-轨系统响应增幅较大,增幅低于20%;五项脉冲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脉冲类型、脉冲周期、脉冲峰值、脉冲数量和脉冲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弯梁桥 梁-轨系统 数值模拟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 人工合成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导波波至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东端俯冲洋壳内中源地震位置与断层倾角精细测定
13
作者 关啸宇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4-1245,共12页
俯冲洋壳内中源地震(70~300 km)的发生位置与俯冲洋壳脱水和矿物相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震源机制受控于板片应力状态.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东端震源机制张应力轴(T轴)整体趋近于板片俯冲方向,表明板片拉力为主导应力... 俯冲洋壳内中源地震(70~300 km)的发生位置与俯冲洋壳脱水和矿物相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震源机制受控于板片应力状态.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阿拉斯加俯冲带东端震源机制张应力轴(T轴)整体趋近于板片俯冲方向,表明板片拉力为主导应力.但Buzzard Creek和Jumbo Dome火山下方流体通道底部120 km深度处,地震事件的T轴与板片俯冲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反映了俯冲脱水流体对板片应力状态的影响.为了探明该深度处的洋壳脱水边界及板片应力状态,本文利用2-D有限差分法和高频导波波至信息,基于2-D速度结构模型,对Buzzard Creek和Jumbo Dome火山下方120 km深度地震集群底部的4个邻近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断层倾角进行了精细测定.结果显示,各事件的最佳震源位置可达俯冲洋壳6 km深度处且所有事件的发震断层均为正断层;多数事件的T轴和板片俯冲倾向间夹角为43°,意味着板片拉力并不占据主导.这表明:太平洋洋壳内的脱水边界至少深达6 km;板片在挠曲和伸展时形成的正断层可能因为板片脱水被重新激活;基于脱水脆化机制,含水流体促进了板片拉力释放和中源地震发生;含水流体和地幔流等的共同作用改变了板内应力分布状况,造成了120 km深度邻近事件的T轴方向不平行于板片俯冲倾向的现象.本文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中源地震成因、阿拉斯加俯冲带东端板片应力状态和俯冲脱水流体对板片应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波 中源地震 震源重定位 板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本地次声波观测与特征分析
14
作者 郭泉 杨选辉 木英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9,30,共7页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触发的本地次声波信号被滇西北丽江和宁蒗次声台阵(震中距分别为1271 km和1303 km)同步观测。通过对比2地本地次声波信号特征差异,结合浅层钻孔地质剖面与断裂带分布,揭示浅表地层结构对地震能量耦合机制的影响...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触发的本地次声波信号被滇西北丽江和宁蒗次声台阵(震中距分别为1271 km和1303 km)同步观测。通过对比2地本地次声波信号特征差异,结合浅层钻孔地质剖面与断裂带分布,揭示浅表地层结构对地震能量耦合机制的影响,并为区域地质结构分析提供新方法。结果显示:2地本地次声信号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丽江台阵信号传播时间(440 s)较宁蒗台阵(494 s)缩短54 s,声压幅度(2.1 Pa)为宁蒗台阵(0.7 Pa)的3倍;丽江台阵信号中心频率范围(0.5~2.0 Hz)宽于宁蒗台阵(0.4~1.2 Hz),且1~3 Hz频段能量占比更高;结合地质剖面与Wigner-Ville分布分析,丽江盆地浅表松散地层通过共振效应放大了地震瑞利波1~3 Hz频段成分,增强了本地次声波耦合效率;宁蒗台阵附近高刚度地表介质及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散射作用导致高频衰减和波速降低。该研究显示了地震本地次声波信号特征可反映浅表地层地质属性,通过建立地震危险区域次声观测网络,能够为地震波能量耦合机制和区域地质结构探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本地次声波 浅表地层 信号特征 瑞利波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点输入的桂松干渠渡槽地震响应分析
15
作者 张中昊 吴谦 +1 位作者 汪可欣 单立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907,共9页
当渡槽跨度较大时,各支座在地震动频率、相位等方面存在相关性,因此地震响应分析考虑这种相干性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以黔中水利枢纽桂松干渠大坡渡槽为对象,研究在人工合成波和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性的多点激励作用下渡槽结... 当渡槽跨度较大时,各支座在地震动频率、相位等方面存在相关性,因此地震响应分析考虑这种相干性变化对结构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以黔中水利枢纽桂松干渠大坡渡槽为对象,研究在人工合成波和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性的多点激励作用下渡槽结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采用Westergaard附加质量法简化槽内水体与槽壁的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大型渡槽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空况、满水工况下渡槽结构的位移偏移量,并对其进行损伤评估。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槽中有水时槽体横向位移明显,渡槽大部分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渡槽槽身和支撑柱应力集中处出现大面积塑性,支撑柱底部钢筋出现少量屈服,渡槽变形满足相关规范规定;一致激励下渡槽两端支撑柱出现大面积塑性损伤,其他支撑柱损伤效果不明显,多点激励下渡槽支撑柱均出现大面积塑性损伤,2种激励作用下渡槽槽身底部与槽墩接触位置以及槽身与横梁连接处均发生集中塑性损伤。由此可见,多点激励输入下渡槽槽身与横梁连接处、槽身与槽墩连接处以及支撑柱损伤区域较大,比一致激励输入更明显,顶点位移偏移量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渡槽 人工合成波 地震动 多点输入 动力响应 Westergaard附加质量法 流固耦合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16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地震下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抗震稳定分析评价
17
作者 高东红 屈永倩 +1 位作者 郑林娜 朱瑞恒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某拟建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我国西北强震地区,电站上水库大坝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由于工程地震烈度较高,采用常规的设计手段,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难以满足规范要求,需要对坝顶结构及上、下游坝坡采取针对性抗震设计。因此,... 某拟建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我国西北强震地区,电站上水库大坝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由于工程地震烈度较高,采用常规的设计手段,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难以满足规范要求,需要对坝顶结构及上、下游坝坡采取针对性抗震设计。因此,提出在坝顶采用设置增模区、加筋及“U”型防浪墙的加固措施,并分别采用拟静力法、动力时程法对大坝上、下游坝坡及坝顶防浪墙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稳定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加固措施后,大坝坝坡及防浪墙的稳定安全系数有了明显改善,大坝抗震安全性显著提高。研究成果及分析方法对强震区修建高土石坝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强震区 拟静力法 动力时程法 坝坡 防浪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P波震相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长卫 张凯文 +3 位作者 吴东升 张志方 张良 瞿立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化传统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形维数的计算速度。引入分形斜率曲线并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临界点的分形斜率特征,通过识别分形斜率极值时刻判断地震波精准到达时刻。提出的算法平均误差达到0.006 3 s,标准差达到0.043 8 s,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P波识别 长时窗均值与短时窗均值之比 赤池信息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SV波斜入射下进水塔的非线性响应研究
19
作者 张帆 师广山 +4 位作者 周毓 司政 宋志强 李闯 王宗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6,共8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西部地区发震断裂带建设,使得水利工程遭遇近场地震动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近断层地震动由于埋深较浅,地震波垂直入射的假定已不再适用,而目前关于进水塔近断层地震动斜入射下的地震响应研究尚少。以某工程进水...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在西部地区发震断裂带建设,使得水利工程遭遇近场地震动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近断层地震动由于埋深较浅,地震波垂直入射的假定已不再适用,而目前关于进水塔近断层地震动斜入射下的地震响应研究尚少。以某工程进水塔为例,建立了进水塔三维塑性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近断层脉冲地震动SV波多角度斜入射下进水塔的非线性响应。结果表明:与地震波垂直入射相比较,近断层地震动SV波斜入射下塔顶位移、加速度响应有明显增大,并且随着角度的增大,塔体损伤面积和损伤程度均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脉冲地震 SV波斜入射 进水塔 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迁移学习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
20
作者 宋晋东 梁坤正 +1 位作者 李山有 朱景宝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1,共12页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以及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国川滇地区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行性,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建立用于震级估计的机器学习预训练模型(CRnet-M),CRnet-M模型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结合迁移学习和中国川滇地区的强震动数据,对预训练的CRnet-M模型进行微调和训练,进而建立了用于中国川滇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TLCRnet-M)。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日本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相比,预训练的CRnet-M模型有更小的震级估计误差,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达到了86.89%;对于川滇地区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以及未使用迁移学习的CRnet-M模型相比,使用迁移学习的TLCRnet-M模型提高了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为76.25%。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对于地震预警系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震级估计 P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