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solid propellant electrothermal-chem ical launch with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 被引量:6
1
作者 Yan-jie Ni Yong Jin +3 位作者 Niankai Cheng Chun-xia Yang Hai-yuan Li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49-256,共8页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 Instead of the capillary plasma generator(CPG),a discharge rod plasma generator(DRPG)is used in the30 mm electrothermal-chemical(ETC)gun to improve the ignition uniformity of the solid propellant.An axisymmetric two-dimensional interior ballistics model of the solid propellant ETC gun(2D-IB-SPETCG)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Both calculated pressure and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accor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proved.Depending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initial parameters,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the ballistics parameters can be simulated.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 phase and the propellant,the influence of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can be analyzed.Because of the radial flowing plasma,the propellant in the area of the DRPG is ignited within 0.01 ms,while all propellant in the chamber is ignited within 0.09 ms.The radial ignition delay time is much less than the axial delay time.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radial pressure difference is less than 5 MPa at the place 0.025 m away from the breech.The radial ignition uniformity is proved.The temperature of the gas increases from several thousand K(conventional ignition)to several ten thousand K(plasma ignition).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gas,we know that low density and high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near the exits of the DRPG,while high density and low temperature gas appears at the wall near the breech.The simulation of the 2D-IB-SPETCG mode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ior ballistics process of the ETC launch.The 2D-IB-SPETC model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thermal-chemical LAUNCH Interior BALLISTICS simulation Two-phase flow two-dimension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forward simulation of complex geoelectricit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odel 被引量:5
2
作者 戴前伟 冯德山 何继善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4期478-482,共5页
Th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 forward simulation all aims at the singular and regular models, such as sandwich model, round cavity, square cavity, and so on, which are comparably simple. But as to the forward of c... The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 forward simulation all aims at the singular and regular models, such as sandwich model, round cavity, square cavity, and so on, which are comparably simple. But as to the forward of curl interface underground or “v” figure complex model,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So it is important to forward the complex geoelectricity model. This paper takes two Maxwell’s vorticity equations as departure point, makes use of the principles of Yee’s space grid model theory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and deduces a GPR forward system of equation of two dimensional spaces. The Mur super absorbed boundary condition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super strong reflection on the interceptive boundary when there is the forward simulation. And a self-made program is used to process forward simulation to two typical geoelectricity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forward simulation ideal frequency dispersion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D Forward Simulation of MT Induced Polarization (IP) Effect of Reservoir
3
作者 Yue An-ping Di Qing-yun Wang Miao-yue Shi Kun-fa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42-150,共9页
关键词 激发极化 水库 正向模拟 频率电磁测深 频率范围 视电阻率 峰值频率 显示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 fo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德山 郭荣文 王洪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61-269,共9页
An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EFGM) is used to solve the two-dimensional(2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modelling problems, due to its simple pre-processing, the absence of elements and high accuracy. Different fr... An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EFGM) is used to solve the two-dimensional(2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modelling problems, due to its simple pre-processing, the absence of elements and high accuracy. Different from element-based numerical methods, this approach makes nodes free from the elemental restraint and avoids the explicit mesh discretization. First, we derived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2D GPR simulation problems. Second, a penalty function approach and a boundary condition truncated method were used to enforce the essential and the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 three-layered GPR model was used to verify our element-free approach.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show that our solutions have a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solutions of a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Then, we used the EFGM to simulate one more complex model to show its capability and limita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ne obvious advantage of EFGM is the absence of element mesh, which makes the method very flexible. Due to the use of MLS fitting, a key feature of EFM, is that both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its gradient are continuous and have high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 moving least-squares metho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orward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钢冷轧过程前滑计算及影响分析
5
作者 李学通 郭子飞 +1 位作者 王俭辉 申光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前滑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计算精度差的问题,首先,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超高强钢冷轧仿真模型,并结合某钢企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所建模型,对刚性体轧辊及弹性体轧辊在不同压下率、轧辊直径、摩... 为了解决传统前滑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计算精度差的问题,首先,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超高强钢冷轧仿真模型,并结合某钢企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所建模型,对刚性体轧辊及弹性体轧辊在不同压下率、轧辊直径、摩擦因数、屈服强度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轧制工艺参数对前滑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仿真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考虑到原有Fink模型特征,引入一个新的修正系数完成对前滑模型的修正,建立了基于超高强钢的连轧前滑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前滑计算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从200%左右下降到20%以内,因此,该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随着压下率增大,轧辊直径、摩擦系数及轧件屈服强度减小,轧制变形区前滑值均有所减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轧辊从刚性体转换为弹性体时,轧制变形区内前滑区长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超高强钢 前滑模型 数值模拟 摩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稳态地温场全信息数值模拟
6
作者 戴世坤 田红军 +4 位作者 贾金荣 张莹 朱德祥 赵文学 蒋凡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8-1003,共16页
针对常规的数值模拟方法存在计算量大、边界条件近似和难以准确地模拟三维偏微分方程表征的物理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任意起伏地形下的一种高效、高精度的全信息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沿水平方向(-∞,+∞)进行二维全信息傅里叶变换,将三... 针对常规的数值模拟方法存在计算量大、边界条件近似和难以准确地模拟三维偏微分方程表征的物理信息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任意起伏地形下的一种高效、高精度的全信息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沿水平方向(-∞,+∞)进行二维全信息傅里叶变换,将三维偏微分方程转化为不同波数下的一维常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减少了计算量及存储需求,不同波数之间常微分方程相互独立,具有高度并行性.保留垂向为空间域并引入行波分解,消除了上下边界对模拟区域的影响,具有严格的上下边界条件,且每个垂向深度对应的水平网格任意,具有分辨率高,剖分灵活等特点.水平方向采用二维全信息傅里叶变换,获得异常场的正确波数谱信息,再对异常场所有的波数谱信息进行二维全信息逆变换,从而得到空间域的异常场.该方法在水平方向不存在截断效应,相对于标准FFT和Gauss-FFT,没有丢掉任何波数谱信息;每个单元利用一维形函数的高精度解和傅里叶变换的高效性,实现了高效、快速和准确地模拟三维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物理信息.本文设计棱柱体,对比数值解与解析解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分析异常场的波数谱分布特征,总结波数选取规律,同时对比本文算法与有限单元法、Gauss-FFT的计算精度与效率.设计高、低热导组合模型,进一步讨论边界条件的影响.最后设计任意起伏地形,说明本文算法对任意复杂地形下的适应性,为任意复杂条件大规模、高效、精细化反演成像、定量解释和人机相互解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稳态地温场 全信息正反变换 波数谱信息 全信息数值模拟 任意起伏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斜直桩基坑支护工作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曹卫平 肖涵楠 +2 位作者 罗龙平 吕品 赵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9,共10页
为提高双排斜直桩组合支护在黄土基坑中的应用,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基坑中前斜后直双排桩和双排内斜桩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内力及土压力变化,并通过数值分析探讨斜桩倾角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内斜桩支护的桩身水... 为提高双排斜直桩组合支护在黄土基坑中的应用,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黄土基坑中前斜后直双排桩和双排内斜桩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内力及土压力变化,并通过数值分析探讨斜桩倾角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内斜桩支护的桩身水平位移和坑外地表沉降均小于前斜后直桩支护,其前排桩的最大轴力、弯矩和净土压力也较低。随着斜桩倾角增大,桩顶位移、坑外地表沉降及桩身最大轴力减少,而桩身最大弯矩和基坑安全性系数增加。在双排斜直桩支护结构中,前排斜桩负责内撑、支挡土体及提高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排桩则承担拉锚、传递及分散土压力的作用,两者协同提升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开挖过程中,坑外土体应力路径先远离后靠近破坏K_(f)线,斜桩倾角越大,土体应力路径越远离K_(f)线;相比之下,双排内斜桩支护的土体应力路径更远离主应力K_(f)线,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斜直桩 前斜后直双排桩 支护性能 稳定性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向设计的产品改进策略分析
8
作者 吴玉广 董晋华 +3 位作者 樊朋煜 邓静 许晶 翟建华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1,共4页
为改进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产品改进。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及造成产品缺陷的原因,通过设计优化和建模仿真等正向设计的工具方法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及措施,通过仿真与实际验证并获得良好效果。结果表... 为改进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产品改进。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及造成产品缺陷的原因,通过设计优化和建模仿真等正向设计的工具方法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及措施,通过仿真与实际验证并获得良好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根除产品缺陷,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设计 系统工程 建模仿真 产品改进 制造工艺 降低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点活跃度的命名数据自组网包转发策略
9
作者 赖俊宇 朱俊宏 +2 位作者 郑小辉 刘哲 肖翰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7,共11页
为提升命名数据移动自组织网络服务质量,针对其拓扑动态时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节点活跃度的包转发策略。策略周期性地计算网络节点的活跃度,并利用高活跃度节点进行兴趣包和数据包的转发和存储。使用NS-3/ndnSIM开源框架开发了仿真程序... 为提升命名数据移动自组织网络服务质量,针对其拓扑动态时变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节点活跃度的包转发策略。策略周期性地计算网络节点的活跃度,并利用高活跃度节点进行兴趣包和数据包的转发和存储。使用NS-3/ndnSIM开源框架开发了仿真程序,将这个策略与默认的洪泛和典型的最短路径路由策略进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在中等和高动态性的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环境中,基于节点活跃度的数据包传输策略能通过适度增加节点的存储消耗,保持较低的平均请求延迟,同时取得更优秀的请求响应率,消耗更少网络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数据移动自组织网络 转发策略 节点活跃度 网络仿真 服务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视距预警对混驾编队人驾领航车的安全影响
10
作者 付强 赵晓华 +1 位作者 陈晨 初高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60,共9页
为评估高速公路前方车辆急减速事件下超视距预警对人驾领航车行驶安全的影响,设计了领航车为人工驾驶车辆的网联混驾编队模式,开发了具有超视距预警功能的网联人机交互界面,招募了36名被试开展考虑单车/编队的车队模式和有/无网联超视... 为评估高速公路前方车辆急减速事件下超视距预警对人驾领航车行驶安全的影响,设计了领航车为人工驾驶车辆的网联混驾编队模式,开发了具有超视距预警功能的网联人机交互界面,招募了36名被试开展考虑单车/编队的车队模式和有/无网联超视距预警的驾驶模拟实验。通过选取驾驶人行为特征指标、安全替代指标和车辆运行指标,从驾驶人纵向避险能力、动态碰撞风险和混驾编队整体安全性维度分析超视距预警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视距预警能够提升驾驶人纵向避险能力,降低车辆碰撞风险;其中,网联混驾编队模式下的人驾领航车行驶安全性表现最佳,其表现亦有助于提升混驾编队整体安全性。研究结果可为超视距预警信息优化、领航辅助系统研发、网联混驾编队推广实施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驾编队 超视距预警 人驾领航车 纵向避险特性 驾驶模拟技术 安全替代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FT control based on zero phase error compensation for flight simulator 被引量:6
11
作者 Liu Jinkun He Yuzh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1期125-131,共7页
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high-precision servo systems,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 (QFT) which aims to achieve a desired robust design over a specified region of plant uncertainty is proposed. The robust design... 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high-precision servo systems,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 (QFT) which aims to achieve a desired robust design over a specified region of plant uncertainty is proposed. The robust design problem can be solved using QFT but it fails to guarantee a high precision tracking. This problem is solved by a robust digital QFT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zero phase error (ZPE)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This scheme consists of two parts: a QFT controller in the closed-loop system and a ZPE feed-forward compensator. Digital QFT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overcome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system. Digital ZPE feed forward controller is used to improve the tracking precision. Simulation and real-time examples for 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m indicate that this control scheme can guarantee both high robust performance and high position tracking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feedback theory Zero phase error Feed forward compensation Servo system Flight simul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裂缝正演模拟及叠前各向异性反演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静 束青林 +2 位作者 杜玉山 张强 朱惠永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038,共8页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油气资源丰富,裂缝发育,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裂缝对页岩油开发的有利方面表现为能有效提高页岩油储层的产能,而不利方面主要是增加了钻井难度,造成钻井过程中井涌井漏频发,严重影响了钻井的效率,因此裂缝的准...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油气资源丰富,裂缝发育,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裂缝对页岩油开发的有利方面表现为能有效提高页岩油储层的产能,而不利方面主要是增加了钻井难度,造成钻井过程中井涌井漏频发,严重影响了钻井的效率,因此裂缝的准确预测是该区块页岩油勘探开发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中开展了纵波反射系数各向异性理论的分析,利用正演模拟研究了页岩储层裂缝方位、裂缝角度、裂缝组系等对反射系数特征的影响,同时结合研究区页岩油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利用OVT域数据研究分方位道集叠加及地震属性差异,并进行叠前AVAZ反演预测裂缝的发育特征。与实际的钻井情况及成像测井结果对比表明,叠前各向异性反演预测的裂缝结果可靠性高,可为后续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正演模拟 各向异性分析 叠前AVAZ反演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Max干扰消除方法优化隧道壁后空洞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德春 秦威 +2 位作者 郭彩霞 李久林 杜修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8-1940,共13页
为解决传统探地雷达图像处理方法在检测隧道衬砌钢筋影响下的壁后空洞时,二维模型不能有效描述空洞三维特征,存在计算效率低、计算精度不足的问题,综合运用平均消除法、指数增益法和时间零点校正法,结合雷达信号随双程窗口时间变化的特... 为解决传统探地雷达图像处理方法在检测隧道衬砌钢筋影响下的壁后空洞时,二维模型不能有效描述空洞三维特征,存在计算效率低、计算精度不足的问题,综合运用平均消除法、指数增益法和时间零点校正法,结合雷达信号随双程窗口时间变化的特点,引入分段函数计算步骤,提出gprMax干扰消除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在正演模拟结果处理中的可行性。结合工程实际注浆情况和隧道壁后空洞的检测过程,采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gprMax软件设计隧道壁后注浆空洞的三维模型,采用gprMax干扰消除方法优化图像结果,对不同工况下的正演模拟图像成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gprMax干扰消除方法的正演模拟处理结果与室内混凝土板中圆形空洞结构模型试验的实测结果总体一致;2)水平测线中矩形空洞信号特征呈现出“凹”字形,垂直测线中矩形空洞信号特征呈现出类似直达波的特征,由空洞的三维特征图获取数据可计算得到空洞尺寸和埋深信息;3)gprMax干扰消除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埋深较大处空洞的电磁信号强度。由研究结果可知,gprMax干扰消除方法在提高了隧道壁后空洞检测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保证了计算准确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gprMax 隧道衬砌 壁后空洞 干扰消除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间直流电透视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变化规律与机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岳建华 滕小振 +2 位作者 胡双贵 习丹阳 张河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1-615,共15页
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产生变形与破坏,而不同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破坏具有一定的规律。目前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煤层底板水害监测主要集中于底板变形与破坏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上。为了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电性时... 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应力状态的改变会产生变形与破坏,而不同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破坏具有一定的规律。目前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煤层底板水害监测主要集中于底板变形与破坏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上。为了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电性时移变化特征,采用孔间直流电透视观测系统和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法,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揭示了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规律。首先,针对典型地电模型,对比单独反演和时移电阻率变化率的结果,验证了孔间直流电透视时移方法的可靠性。然后,针对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分析了采动过程中底板承压水导升与底板破坏带的电性响应规律与特征,并讨论了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确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可行性,为野外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现场监测试验,获得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的电性变化特征,并采用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R确定了工作面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为15 m。结果表明:利用孔间直流电透视法获得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电阻率时移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监测数据中的地层因素和随机噪声影响,且时移电阻率反射系数可用来确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该方法将探测目标从单一的研究地质异常转换到对煤层采动过程中工作面底板破坏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进而实现了工作面底板结构破坏的精细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移监测 采动破坏 孔间直流电透视 正演模拟 煤层底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Mule机器人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15
作者 江小辉 孙翼飞 +1 位作者 郭维诚 侯春杰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4-1671,共8页
针对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以TriMule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正向运动学与逆向运动学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通过样机平台的加工工艺参数评价了运动学算法的正确性与稳定性。根据TriMule机器人机构特点,基于矢量法与连杆长度... 针对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以TriMule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正向运动学与逆向运动学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通过样机平台的加工工艺参数评价了运动学算法的正确性与稳定性。根据TriMule机器人机构特点,基于矢量法与连杆长度差迭代法建立机器人并联机构的运动学逆解及正解模型,推导机器人驱动支链长度与动定平台位姿关系;在机器人运动空间中选取样本位姿,应用MATLAB对所建立TriMule机器人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运动学模型求解算法正确稳定。最后搭建TriMule机器人搅拌摩擦焊实验平台验证运动学算法控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Mule机器人 运动学正解 运动学逆解 仿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特征
16
作者 樊新建 李龙基 +3 位作者 陆亚楠 王辉 贾广钰 孙江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5-1141,共7页
以多泥沙河流为取水水源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存在泥沙沉积、泵站性能降低等问题.选取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某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体型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 以多泥沙河流为取水水源的泵站正向进水前池存在泥沙沉积、泵站性能降低等问题.选取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某泵站正向进水前池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体型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基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计算,获得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的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特征,揭示圆弧扩散型边墙收缩程度对前池内水沙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垂直水流方向,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内泥沙体积浓度分布中间低、两侧高;沿水深方向,前池内泥沙体积浓度分布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相较直线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圆心角为44°的圆弧扩散型正向进水前池内高含沙区面积降低41.77%,泥沙淤积减少43.60%.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泵站前池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与参考,有效促进泵站工程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扩散角 正向进水前池 流场结构 泥沙体积浓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幼娟 马洪涛 +5 位作者 邓锋 孙力 羊丹 汪勇 金燕 林格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5,共7页
T813K-TK715井区是塔河油田的重点含油气井区,多口井在石炭系油气显示活跃,但砂体展布不明。在地震资料上,T813K-TK715井区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且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屏蔽下伏储层反射信息,使得剥蚀线附近地层圈闭难以刻画... T813K-TK715井区是塔河油田的重点含油气井区,多口井在石炭系油气显示活跃,但砂体展布不明。在地震资料上,T813K-TK715井区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且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屏蔽下伏储层反射信息,使得剥蚀线附近地层圈闭难以刻画。文中结合工区地质特征,建立二维地震和楔状地层模型,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得到正演模拟结果,利用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对正演模拟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有效压制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削弱了其对下伏砂体反射的屏蔽作用,增强了地层底部反射的连续性,并且提高了地震剖面识别尖灭点的精度,为塔河油田T813K-TK715井区识别强反射屏蔽背景下的薄砂体及地层尖灭点提供了新思路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波分解与重构 正演模拟 尖灭点识别 卡拉沙依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数值模拟与道路裂缝图像检测的深度学习增强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震 顾兴宇 +2 位作者 李骏 董侨 蒋继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55-2471,共17页
针对路面结构内部裂缝的无损检测与智能识别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8和AutoAugment增强的探地雷达检测与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结合Gprmax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现场探地雷达测试,分析得出内部裂缝在探地雷达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qu... 针对路面结构内部裂缝的无损检测与智能识别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8和AutoAugment增强的探地雷达检测与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结合Gprmax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现场探地雷达测试,分析得出内部裂缝在探地雷达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双曲线"特征,且裂缝宽度与双曲线的幅度成正比.利用MALA探地雷达GX-750检测获取路面结构内部裂缝病害图像,经多重滤波处理后采用640×640的像素框进行截取.针对裂缝特征在探地雷达图像中尺度较小的问题,通过对最新的YOLOv8模型增加一层像素为160×160的输出层得到改进的YOLOv8模型.同时,引入SKNet注意力机制进一步增加感受野,并采用power IoU损失函数以降低模型训练的损失.针对原始图像数据集,采用AutoAugment无监督自动增强方法,通过近端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算法寻找最佳增强策略及其概率和强度,实现了探地雷达数据集的有效扩充.在扩充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8模型取得了90.7%的平均检测精度和90.1%的F1分数,相比原始YOLOv8模型分别提升了6.3%和5.9%,也大幅度超越了主流的目标检测模型.在进行图像增强后,模型的平均检测精度和F1分数分别提升了4.1%和4.6%,对各类尺度的裂缝图像检测也体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在养护路段应用探地雷达图像智能识别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取芯验证结果相吻合,表明提出的改进模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面结构内部裂缝 探地雷达检测 正演模拟 深度学习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操作机械臂在托卡马克内运动轨迹的虚拟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小璐 李鹏远 +2 位作者 魏海鸿 许婉韵 陈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针对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中遥操作的运动轨迹问题,基于MATLAB和V-REP(虚拟机器人实验平台)软件搭建了真空室维护机器人三维场景仿真平台。通过建立机械臂的D-H参数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求出机械臂可达的工作空间。采用高次... 针对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中遥操作的运动轨迹问题,基于MATLAB和V-REP(虚拟机器人实验平台)软件搭建了真空室维护机器人三维场景仿真平台。通过建立机械臂的D-H参数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求出机械臂可达的工作空间。采用高次多项式插值方法规划出一条平滑连续的插值曲线,完成了CFETR真空室遥操作的运动轨迹仿真,从而得到机械臂末端仿真曲线。各关节的角速度和扭矩变化平稳,且最大值未超过机器人的设计值,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轨迹规划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机械臂能够适应真空室内部的复杂环境,可以有效地规划出满足既定空间任务要求的运动轨迹,对托卡马克装置中遥操作的应用和轨迹规划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卡马克 正逆运动学 蒙特卡洛 轨迹规划 虚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Rnet的重力全张量梯度数据反演 被引量:2
20
作者 祁锐 李厚朴 +1 位作者 胡佳心 罗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1-342,共12页
重力反演是通过地表信息获取地下地质体空间结构与物理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个重力梯度分量反映不同的地质体信息,联合重力梯度分量进行重力反演能够更好地研究地下密度异常体的形态和分布。为此,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重力全张量梯度数... 重力反演是通过地表信息获取地下地质体空间结构与物理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个重力梯度分量反映不同的地质体信息,联合重力梯度分量进行重力反演能够更好地研究地下密度异常体的形态和分布。为此,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重力全张量梯度数据反演算法,将U⁃Rnet网络应用于重力全张量数据的三维反演问题。为了检验该算法的有效性,采用六种典型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获得了具有清晰边界和稀疏的反演结果。首先,对比L2和Tversky两种损失函数的反演结果,后者的反演结果能更清晰地反映模型的边界位置;然后,对不同梯度张量组合进行反演,四组实验结果在三个方向(x、y、z)上具有不同的反演精度,组合四的误差最低;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文顿盐丘的FTG数据,反演结果与实际地质信息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张量 U⁃Rnet网络 正演 重力反演 文顿盐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