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wer allocation and mode selection methods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rectangular tunnel 被引量:2
1
作者 Zhai Wenyan Sun Yanjing +1 位作者 Xu Zhao Li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2期253-260,共8页
For the multipath fading on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fined areas,the rectangular tunnel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mode channel model and the ch... For the multipath fading on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fined areas,the rectangular tunnel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ultimode channel model and the channel capacity formula derivation was obtained.On the optimal criterion of the channel capacity,the power allocation methods of both amplifying and forwarding(AF) and decoding and forwarding(D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ere proposed in the limitation of the total power to maximize the channel capacity.The mode selection methods of 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 and 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 models in the rectangular tunnel,through which the higher channel capacity can be obtained,were put forward as well.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comparison show that,channel capacity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the rectangular tunnel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technology;channel capacity of the rectangular tunnel under complicated conditions is maximized through the proposed power allocation methods,and the optimal cooperative mode of the channel capacity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ve mode selection methods given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ngular tunnel Multimode channel model Channel capacity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Power allocation mode sel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特大断面隧道防水施工技术
2
作者 吴发展 《云南水力发电》 2025年第3期93-96,共4页
某浅埋特大断面数据隧道防水等级为一级,要求隧道内干燥无水,二次衬砌为抗渗标号P10的防水混凝土,混凝土结构以自防水为主,变形缝、施工缝采用背贴止水带+中埋止水带防水,混凝土采用“双掺技术”,加入适量的优质粉煤灰及DMA抗裂防水剂... 某浅埋特大断面数据隧道防水等级为一级,要求隧道内干燥无水,二次衬砌为抗渗标号P10的防水混凝土,混凝土结构以自防水为主,变形缝、施工缝采用背贴止水带+中埋止水带防水,混凝土采用“双掺技术”,加入适量的优质粉煤灰及DMA抗裂防水剂等抗裂外加剂,主隧道采用双层防水技术,研发了一种隧道防水板的新型铺设方法和材料,有效保证了防水体系完整性;竖井衬砌进行工艺装备施工体系革新,研发的隧道矩形竖井衬砌专用滑模和混凝土浇筑的布料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提高了衬砌外观质量和结构防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特大断面 防水 滑模 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偏压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3
作者 周鹏远 宋战平 +2 位作者 王军保 张玉伟 田小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和二重积分的数值化处理,得到了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提出的预测模型将传统对称收敛模式拓展至非对称情况,能很好预测地表沉降的非对称趋势,且更接近实际案例的监测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隧道 地表沉降预测 隧道收敛模式 随机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B/TBM双模盾构机硬岩掘进卡机脱困技术
4
作者 段岳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3,共7页
[目的]EPB(土压平衡盾构机)/TBM(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双模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由于刀具磨损过于严重,掘进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易引起卡机等事故,进而严重影响施工工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需对EPB/TBM双模盾构机硬岩掘进卡机脱困技术进行研究... [目的]EPB(土压平衡盾构机)/TBM(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双模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由于刀具磨损过于严重,掘进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易引起卡机等事故,进而严重影响施工工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需对EPB/TBM双模盾构机硬岩掘进卡机脱困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依托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三工区大梅沙站—小梅沙站区间隧道工程,基于EPB/TBM双模盾构机在全断面微风化硬岩掘进过程中的卡机事故全过程,系统地阐述了EPB/TBM双模盾构机的卡机脱困流程,并对卡机至脱困过程的掘进参数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盾构机卡机事故原因,并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及建议。[结果及结论]盾构机卡机主要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刀盘及刀具的异常磨损是核心原因之一。通过及时排查相关掘进参数的异常变化,如盾构掘进速度骤降,刀盘扭矩骤降,总顶推力显著提升,可提前预警甚至避免卡机现象的发生。排查时结合对刀盘和土仓内渣土堆积情况的综合判定,能够显著减少卡机现象的发生并防止其进一步加剧。通过盾构机卡机位置确定、切口环岩体破除、顶撑工装焊接、盾构机试推进、第一部分盾体切割及岩体破除、第二部分盾体切割及岩体破除、切割盾体原位焊接及盾构机恢复掘进等工序可实现成功脱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EPB/TBM双模盾构机 卡机脱困技术 硬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模式多支护深竖井敞开式TBM施工工法
5
作者 陈泓泽 方烨 《山西建筑》 2025年第5期160-163,共4页
由于传统的竖井施工方法存在井下作业人员多、工序复杂、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在实际工程中探索以机械破岩为主的竖井非爆开挖方法,提高竖井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简化竖井的施工工序,改善井下施工人员的施工... 由于传统的竖井施工方法存在井下作业人员多、工序复杂、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在实际工程中探索以机械破岩为主的竖井非爆开挖方法,提高竖井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简化竖井的施工工序,改善井下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文章从全断面竖井掘进机的设备组成和性能参数、分体始发和整体始发阶段的详细吊装及施工流程以及对现有出渣模式及换步技术的改进创新等方面,对全断面竖井掘进机在火山隧道竖井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形成全断面竖井掘进机始发及掘进关键技术,为后续采用全断面竖井掘进机进行竖井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竖井掘进机 机械破岩 分体始发 通风竖井 双模式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分析
6
作者 郑顺华 王迎超 +3 位作者 陈帆 张政 李青理 冯子豪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6,共15页
为了探究地铁施工阶段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统计中国2002—2019年的典型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案例,从灾害发生特征、孕灾环境、致灾因素等方面分析灾害特征.结合灾害源的赋存环境、成因和形态以及工程条件,将地铁隧道涌水涌... 为了探究地铁施工阶段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统计中国2002—2019年的典型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案例,从灾害发生特征、孕灾环境、致灾因素等方面分析灾害特征.结合灾害源的赋存环境、成因和形态以及工程条件,将地铁隧道涌水涌砂致灾构造划分为3类(12型),即大型不良地质体(断层及软弱破碎区型、岩溶及地下河型、层间裂隙带型、风化深槽型、侵入岩脉型、水下含水砂层型)、含水砂层和软土地层(上覆/侵入软土型、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型、富水砂层型、空洞/水囊及淤泥型)、人工地下富水空间(地下输水管线型、充水废弃矿巷及防空洞型).基于土体失稳破坏力学特性,提出3种典型土质围岩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变模式,即滑移失效型、破断失效型、渗透失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涌水涌砂 灾害特征 致灾构造 灾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及能量熵的隧道爆破振动信号降噪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海旺 钟航 +7 位作者 周汉红 欧阳枧 龙桂华 雷涛 李立峰 王炯辉 赵明生 余红兵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为从监测信号中获得真实的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引入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及能量熵的隧道爆破振动信号降噪方法。首先,在不同K值条件下对监测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一系列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 为从监测信号中获得真实的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引入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及能量熵的隧道爆破振动信号降噪方法。首先,在不同K值条件下对监测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一系列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计算各模态分量与原信号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最优K值;然后,对原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一系列中心频率由高到低的本征模态分量,计算每个模态分量的能量熵,确认噪声与信号的分界;最后将信号分量进行重构,得到降噪后的隧道爆破信号。将该信号降噪方法应用于实际爆破振动信号处理,结果表明: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降噪法相比,信噪比更高,剩余能量百分比更高,均方差更低,反映出所提降噪方法在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处理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 变分模态分解 能量熵 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偏心破坏转化临界锈蚀率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强 张康健 +3 位作者 刘新华 刘征 封坤 唐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盾构隧道管片中的钢筋锈蚀会对结构的承载性能和破坏形态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盾构隧道结构多呈现小偏心受压状态,当钢筋锈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小偏心向大偏心受力状态的转变,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危及隧道运营安全。基于盾构隧道衬... 盾构隧道管片中的钢筋锈蚀会对结构的承载性能和破坏形态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盾构隧道结构多呈现小偏心受压状态,当钢筋锈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小偏心向大偏心受力状态的转变,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危及隧道运营安全。基于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压弯受荷特点,设计小偏心加载的锈蚀试验柱,等效地模拟隧道衬砌的实际受力状态,分析不同锈蚀程度下试验柱跨中应变、极限承载力及裂缝的全过程演变。随锈蚀程度加重,试验柱承载力、混凝土应变、受压区高度下降速度逐渐加快,最大锈蚀率达到68.32%时,承载力最大降幅达到53.23%。试验发现高锈蚀程度(η≥46.25%)试验柱由小偏心破坏转化为大偏心破坏的现象。基于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理论分析,提出隧道衬砌结构由小偏心向大偏心破坏转化的临界锈蚀率理论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有限元计算流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钢筋锈蚀 破坏形态转变 临界锈蚀率 偏心受压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断面钢-混结合梁悬索桥颤振特性及颤振形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华旭刚 陈鲁深 +2 位作者 李瑜 王甜 陈政清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准确评估开口断面双边箱钢-混结合梁悬索桥颤振性能和多模态参与效应,以典型的钢-混结合梁悬索桥——怀化洞庭溪沅水特大桥为背景,开展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制作加劲梁节段缩尺模型并进行风洞试验,测试原桥梁结构的颤振性能,分析... 为准确评估开口断面双边箱钢-混结合梁悬索桥颤振性能和多模态参与效应,以典型的钢-混结合梁悬索桥——怀化洞庭溪沅水特大桥为背景,开展风洞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制作加劲梁节段缩尺模型并进行风洞试验,测试原桥梁结构的颤振性能,分析调整阻尼比、采用气动措施及结构措施对结构颤振特性的影响,采用三维和二维两种颤振分析方法分析设置中央扣结构的颤振模态及多模态参与效应。结果表明:该钢-混结合梁悬索桥存在较明显的颤振起振点,且颤振是以扭转为主的弯扭耦合振动,同时其扭转和竖向振动存在较大的相位差(相差近18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与三维和二维颤振分析一致得到设置中央扣后,频率较高的正对称扭转模态先于反对称模态发生颤振,且三维与二维颤振分析结果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钢-混结合梁 开口断面 中央扣 颤振性能 颤振形态 风洞试验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超长隧道双车追踪模式下火灾烟气控制与人员安全疏散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宇辉 费瑞振 李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07,112,共9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间隔一般较短,在超长隧道内会出现同方向行驶两列列车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需对超长隧道双车追踪模式下的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和人员安全疏散策略进行研究。[方法]采用FDS(火灾...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间隔一般较短,在超长隧道内会出现同方向行驶两列列车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需对超长隧道双车追踪模式下的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和人员安全疏散策略进行研究。[方法]采用FDS(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和Path-finder软件,建立超长隧道火灾模型和人员安全疏散模型,对双车追踪模式下的火灾烟气蔓延规律,以及人员疏散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及结论]双车追踪模式下,前车尾部着火,通过临界风速纵向通风可保证前车火灾安全;火源下游烟气前锋的蔓延速度为3.20 m/s,至600 s时烟气蔓延至后车,620 s时烟气可完全覆盖后车;烟气温度沿隧道纵向衰减很快,且温度衰减符合双指数模型规律。双车追踪模式下,减小联络通道间距可减少人员疏散总时间,对人员疏散时离开列车的时间影响不大;开启列车端门和疏散平台一侧车门,可显著减少人员疏散时间。在超长隧道双车追踪的最不利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存在困难,可通过减小联络通道间距保障人员疏散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超长隧道 双车追踪模式 火灾烟气控制 人员安全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x Mode Frequency Iteration Method for Flutter Analysis of 2-DOF Systems
11
作者 何向东 奚绍中 廖海黎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01年第1期35-41,共7页
For a vibration system with 2 DOF of bend and torsion, its critical flutter wind speed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complex mode frequency iteration (CMFI) method based on MatLab 5.2, 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in agree ... For a vibration system with 2 DOF of bend and torsion, its critical flutter wind speed can be calculated by using complex mode frequency iteration (CMFI) method based on MatLab 5.2, 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in agree with those acquired by wind tunnel test. Not only critical flutter wind speed, but also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of a system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s can be determined. CMFI method is suitable for both of separated flow torsional flutter and classic coupling flutter analysis, which is presented by flutter analysis of an ideal thin plate and a bluff bridge deck. Furthermore, it is prov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tter derivatives and its critical flutter wind speed that coupling aerodynamic derivatives are necessary for classic coupling flutter to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TTER complex mode frequency iteration wind tunn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净距隧道掘进爆破及其振动响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小帅 高文学 +3 位作者 宿利平 张小军 胡宇 薛睿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作用下小净距隧道中夹岩区的动力稳定性问题,依托小龙门隧道爆破工程,开展了现场爆破振动监测试验。通过改进的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与多尺度排列熵(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PE... 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作用下小净距隧道中夹岩区的动力稳定性问题,依托小龙门隧道爆破工程,开展了现场爆破振动监测试验。通过改进的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与多尺度排列熵(multi-scale permutation entropy,MPE)算法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基于此分析了掏槽孔与周边孔爆破在后行洞左拱腰(非中夹岩区)、右拱腰(中夹岩区)中产生的振动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自适应VMD-MPE算法可以有效消除振动信号中的噪声,并降低了主观决策的影响;此外,相对于非中夹岩区,中夹岩对爆破振动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其质点峰值振速明显大于非中夹岩区,但中夹岩区的振动衰减速度更快;同时,通过对比非中夹岩区与中夹岩区各测点振动频率特征可以发现,中夹岩区小于40 Hz的低频振动能量占比较大,更易引起支护结构的共振,发生损伤与破坏的风险更高,应重点关注;受“转角削弱”作用以及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影响,在比例距离SD小于等于11.57 m·kg^(1/3)范围内,周边孔爆破在掌子面后方围岩中产生的振速大于掏槽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夹岩 小净距隧道 爆破振动效应 变分模态分解 多尺度排列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以广州市地铁7号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俊平 马经哲 +2 位作者 汤勇茂 尹富斌 罗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为解决复杂多变地层条件下单一模式或双模式掘进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萝岗站—水西站区间三模式掘进机施工案例,开展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该区间包含软土、富水砂层、硬岩等复杂多变的地质,通过对区间... 为解决复杂多变地层条件下单一模式或双模式掘进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萝岗站—水西站区间三模式掘进机施工案例,开展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该区间包含软土、富水砂层、硬岩等复杂多变的地质,通过对区间地质特征、掘进风险、模式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三模式掘进机工程应用效果的反馈和进一步探究,确定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方案。结果表明:1)长距离、高强度硬岩地层适合采用敞开式硬岩模式,沉降要求高的富水砂层适合采用泥水平衡模式,带孤石的软土地层适合采用土压平衡模式;2)集3种模式于一体的三模式掘进机能有效解决地铁盾构区间穿越多种复杂地层(软土地层、沉降控制要求高的地层以及硬岩地层)时的盾构选型和地层适应性问题,实现掘进机多模式一体、一键切换、一机多用;3)掘进模式转换流程、工艺的工程应用,形成了掘进模式快速、安全转换技术;4)硬岩掘进的双排渣方案能有效解决一般硬岩条件下的高效排渣(硬岩掘进螺旋输送机出渣模式)和硬岩富水条件下的防喷涌(硬岩掘进泥水出渣模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模式掘进机 掘进机选型 转换流程 模式转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载和纵坡效应的隧道开挖面破坏分析
14
作者 杨峰 高益康 +2 位作者 秦傲韩 宋智慧 赵炼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3-2332,共10页
针对地表超载和纵向坡度影响下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提出源于构造破坏机制的初始三角形网格更新策略,应用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分析(UB-RTME)方法开展非线性规划运算,获得地表临界超载系数σs/c图表与滑移线网破坏模式。结果表明:①... 针对地表超载和纵向坡度影响下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提出源于构造破坏机制的初始三角形网格更新策略,应用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分析(UB-RTME)方法开展非线性规划运算,获得地表临界超载系数σs/c图表与滑移线网破坏模式。结果表明:①以网格更新得到的UB-RTME滑移线网与OptumG2自适应加密网格,均可反映隧道开挖面破坏影响范围及承载关键区域,且UB-RTME以有效间断线及单元速度确定破坏范围,可揭示相对破坏范围S/D2定量数据及滑移线网破坏形态与影响因素的关联规律。②临界超载系数σs/c随纵向坡度角θ增大而显著降低,随埋深比C/D增大而增大,随重度系数γD/c增大而不断减小,随内摩擦角ϕ增大而非线性增大。③对于C/D和ϕ数值较大的情况,网格密度将显著影响UB-RTME运算得到的σs/c数值解精度;网格密度增加后,σs/c计算结果精度显著提高,且体现破坏特征的网状滑移线变得更加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超载 纵向坡度 隧道开挖面 稳定性分析 网格更新 破坏模式 滑移线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连续耦合的岩溶隧道防突岩体安全厚度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晏启祥 刘琛尧 +3 位作者 孙润方 王绪 谢文清 陈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0,共11页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 为有效预防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涌水灾害,首先,调研近年来国内岩溶隧道突涌水典型案例,总结隧道突涌水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建立离散-连续耦合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理论的方法,明确防突岩体破坏的判定准则,划分岩溶隧道防突岩体破坏模式并提出裂缝发育规律;然后,基于对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造成影响的各因素,针对溶洞位于隧道上方、下方及侧方3种情况分别建立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最后,依托德庆隧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防突岩体破坏模式主要有弯折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和复合破坏3种,可基于裂隙发展速度将其破坏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快速发育阶段、平缓发育阶段3个阶段;各因素按影响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溶腔内水压、围岩黏结参数、溶腔跨度、溶腔高跨比和隧道埋深;计算得到德庆隧道3处施工段的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分别为2.964,5.263和0.961 m,突涌水评估结果准确。防突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计算式可用于预测并评估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离散-连续耦合模型 防突岩体 破坏模式 安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各向异性特性的巴西劈裂破坏模式分析
16
作者 姚人杰 何川 +3 位作者 吴枋胤 杨文波 潘文韬 杨自成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133,共8页
碳质千枚岩中层理软弱结构面是确定其破坏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不同层理倾角下的千枚岩三轴压缩试验,揭示了碳质千枚岩在压缩状态下的各向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对含预制裂隙、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圆盘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利用离... 碳质千枚岩中层理软弱结构面是确定其破坏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不同层理倾角下的千枚岩三轴压缩试验,揭示了碳质千枚岩在压缩状态下的各向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对含预制裂隙、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圆盘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利用离散元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试件的破坏过程进行数值再现。结果表明:千枚岩压缩强度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U”形曲线,与单弱面理论相符;巴西劈裂试验中千枚岩抗拉强度随着层理角度增加呈“L”形曲线,水与层理共同作用下岩石抗拉强度劣化明显,不同层理倾角与预制裂隙的千枚岩巴西劈裂破坏模式分为5种,即沿层理方向剪切破坏(Ⅰ型)、沿层理方向拉伸破坏(Ⅱ型)、层理间拉伸破坏(Ⅲ型)、预制裂隙的拉伸破坏(Ⅳ型)、预制裂隙的剪切破坏(Ⅴ型);通过数值模拟再现预制裂隙试件的破坏路径,破坏始于预制裂隙尖端,发生层间的裂纹合并,在双裂隙条件下应力集中,产生裂隙间连接性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破坏模式 试验研究 碳质千枚岩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纵向风及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火灾温度场影响研究
17
作者 徐志胜 程昕菲 +3 位作者 陈俊伟 赵家明 刘邱林 谢宝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2-3683,共12页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的无量纲烟气回流长度分段函数关系式。定性分析车厢顶部烟气温度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车厢内烟气回流长度数据,从而揭示烟气回流长度随纵向风速、侧门开启方式和火源热释放速率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纵向风速下,火源上游烟气温度分布在贯通门位置处发生明显降低。不同侧门开启方式下,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大于侧门单侧开启的工况;随着车厢每侧侧门开启数量增加,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工况与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差距随之增大。着火车厢、非着火车厢侧门均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变化规律受贯通门停滞影响较大,当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大至5.7 kW,纵向风速大于0.8 m/s后,烟气回流长度不再随纵向风速的增大而变化。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非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符合加速衰减区、停滞区、缓慢衰减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列车火灾烟气防治效果,加强区间隧道烟气控制及运营安全提供经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隧”耦合区间 车厢火灾 侧门开启方式 纵向通风 温度分布 烟气回流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风洞中液氮液滴的破碎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苗庆硕 魏震 +4 位作者 陈佳军 张海洋 钟富豪 郑勉 刘秀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为探究低温风洞中液氮液滴的破碎特性并阐明其破碎机理,基于耦合水平集流体体积函数(CLSVOF)方法,采用自适应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构建了二维液氮液滴破碎模型,对比了液氮液滴与常温液滴的形态演变规律,计算分析了韦伯数(We)对液氮液滴形... 为探究低温风洞中液氮液滴的破碎特性并阐明其破碎机理,基于耦合水平集流体体积函数(CLSVOF)方法,采用自适应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构建了二维液氮液滴破碎模型,对比了液氮液滴与常温液滴的形态演变规律,计算分析了韦伯数(We)对液氮液滴形态、变形系数及时间特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液氮液滴的We高于常温液滴,且更容易发生变形和破碎;随着We的增大,液氮液滴依次发生袋状破碎、多模式破碎和剪切破碎;液滴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差均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袋状结构形成或边缘液滴颗粒脱落;不同液氮液滴破碎模式下,变形系数的变化规律差异明显;液氮液滴无量纲初始破碎时间随We的增大而减小,在0<We<100时,临界变形系数维持在2.6附近。研究结果可为低温风洞中液氮喷雾冷却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风洞 液氮液滴 破碎特性 破碎模式 变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荷载模式研究
19
作者 石钰锋 张涛 +3 位作者 阳军生 蒋亚龙 胡梦豪 代文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计算式;对于深埋隧道,考虑软硬不均地层突变性并对太沙基理论滑移面宽度进行合理修正,推导对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式;再结合软硬不均地层分界线位于隧道水平中线上方、下方2类典型工况,推导出隧底反力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所提荷载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修正惯用法荷载体系相比,所提方法得到的软土-硬土隧道顶部、下半拱竖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分别缩小74%和172%;相较于软土-硬土隧道,该方法应用于土层-岩层隧道时,计算得到的下半拱竖向土压力、隧底侧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更小,即所提荷载计算模式更符合隧道实际受荷状态,且当隧道埋深与开挖直径之比较大以及下部地层越坚硬时,其适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软硬不均地层 围岩压力 滑移面 荷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黄土隧道塌方破坏模式及处置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双茁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以宁夏某浅埋黄土隧道塌方事故为依托,首先讨论分析浅埋黄土隧道的塌方破坏机理及模式,然后根据现场塌方情况,分析案例隧道塌方原因并提出处置方案,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其处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土自身的易灾性、不良... 以宁夏某浅埋黄土隧道塌方事故为依托,首先讨论分析浅埋黄土隧道的塌方破坏机理及模式,然后根据现场塌方情况,分析案例隧道塌方原因并提出处置方案,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其处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土自身的易灾性、不良地形地势、浅埋隧道施工扰动以及强降雨入渗共同导致隧道上方围岩形成一定范围的黄土软弱湿陷带,原隧道支护结构无法抵抗劣化后的围岩,围岩变形和结构受力均大幅增加,其中拱顶沉降增大了91.8%,拱肩处初支正弯矩增大了60.7%;黄土地层开挖面失稳破坏可分为掌子面到达软弱湿陷带的失稳破坏和穿越整个软弱湿陷带的失稳破坏两种模式;结合有限元模拟和现场监测验证,“临时支护系统+换拱+超前中管棚注浆加固”的综合防塌方处置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黄土 塌方 破坏模式 处置技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