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SPACE序列在脑脊液鼻漏诊断及导航辅助鼻内镜修补术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艳阳 陈晓雷 +4 位作者 孟祥辉 王鹏 张治中 余新光 周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评价3D-SPACE序列在术前诊断脑脊液鼻漏及3D-SPACE图像导航在经鼻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手术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6月经鼻内镜手术证实的27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行常规3D-T1、T2及3D-SPACE扫... 目的评价3D-SPACE序列在术前诊断脑脊液鼻漏及3D-SPACE图像导航在经鼻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手术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6月经鼻内镜手术证实的27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行常规3D-T1、T2及3D-SPACE扫描,结合葡萄糖定量分析和高分辨CT诊断脑脊液鼻漏。所有患者均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中采用3D-SPACE图像导航定位鼻漏漏口。结果 27例鼻漏中,术前3D-SPACE准确诊断脑脊液鼻漏26例(96.3%),T2序列准确诊断脑脊液鼻漏17例(63.0%),两者在术前诊断脑脊液鼻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葡萄糖定量检测和高分辨CT,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明确诊断。27例患者发现29个漏口,其中8个漏口位于筛板,12个位于蝶窦,6个位于筛窦顶壁,3个位于额窦。26例(96.3%)一次修补成功,1例修补2次后成功;随访(25.4±4.6)个月,未出现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3D-SPACE能安全、可靠地诊断脑脊液鼻漏,并清晰显示脑脊液鼻漏的漏口位置。术中3D-SPACE图像导航辅助下经鼻内镜手术能成功修补脑脊液鼻漏,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鼻漏 磁共振成像 3D-space 内窥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空间垂直方向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小路 单希征 +1 位作者 贾德静 龙顺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空间垂直方向的位置特征,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方法设计一种理想鼻腔的模型,通过Sketch-Up软件模拟鼻内镜下仰角30°和45°的空间,垂直方向上任意画10条垂直线(分布在视垂线的同侧且不同的平面内),标记为Ln(n=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空间垂直方向的位置特征,为手术操作提供指导。方法设计一种理想鼻腔的模型,通过Sketch-Up软件模拟鼻内镜下仰角30°和45°的空间,垂直方向上任意画10条垂直线(分布在视垂线的同侧且不同的平面内),标记为Ln(n=1~10),在空间内任选一点作垂直线,标记为b线。仰角30°,在视野内显示器平面上标记b线所在的位置为A1B1;改变进镜距离或平移内镜观察Ln与A1B1的位置关系;仰角45°,当b线过A1点时,在显示器平面上标记b线所在的位置为A1B2,改变进镜距离或平移内镜观察Ln与A1B2的位置关系;观察A1B1与A1B2的位置关系。结果仰角30°时,改变进镜距离或平移内镜可观察到Ln与A1B1的位置重合;仰角45°时,改变进镜距离或平移内镜可观察到Ln与A1B2的位置重合;而A1B1与A1B2的位置不重合。结论鼻内镜下空间垂直方向与内镜的仰角相关,与进镜距离改变和内镜平行移动无关,在显示器平面上的相应位置具有惟一性。这一规律的发现对指导鼻内镜下的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内窥镜检查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隧道出血的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梁俊杰 胡友主 +1 位作者 赵琼 李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隧道出血的部位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14年3月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080例中发生的由穿刺套管在穿刺过程中致皮下穿刺隧道活动性出血的37例临床资料,包括出血隧道、出血... 目的探讨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隧道出血的部位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14年3月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080例中发生的由穿刺套管在穿刺过程中致皮下穿刺隧道活动性出血的37例临床资料,包括出血隧道、出血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隧道出血发生率3.4%(37/1080),其中观察隧道出血发生率2.7%(29/1080),明显高于主操作隧道0.2%(2/1080)及辅操作隧道0.6%(6/1080)(χ2=34.830,P=0.000)。中段出血发生率2.9%(31/1080),明显高于外口0.5%(5/1080)及内口0.1%(1/1080)(χ2=43.524,P=0.000)。37例均术中成功处理隧道出血,无术后再出血。手术时间(112.6±17.5)min,术中出血量(22.5±9.6)ml,术后2天引流量(91.2±17.9)ml,术后住院时间(3.8±1.5)d。3例术后局部皮肤瘀斑、1例皮下积液,对症治疗治愈。结论出血多发生于观察隧道及隧道中段。隧道外口出血采用超声刀凝血,隧道中段及内口出血采用经皮缝扎压迫止血,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甲状腺切除术 完全乳晕入路 隧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关节镜下手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宏 赵宇 +2 位作者 田野 杨波 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开放松解术和内窥镜下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00年4月~200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收治的40例(47侧)特发性腕管综合征患者,开放切开松解17例(21侧),关节镜下松解23例(26侧),... 目的通过比较开放松解术和内窥镜下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00年4月~200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收治的40例(47侧)特发性腕管综合征患者,开放切开松解17例(21侧),关节镜下松解23例(26侧),评价患者的主观症状缓解、并发症以及手术、住院、重返工作时间。结果关节镜下松解组与开放松解手术组的临床症状缓解、肌电图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关节镜下松解组的手术瘢痕压痛出现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重返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松解手术组(P<0.01)。结论内窥镜下腕管松解具有瘢痕压痛小、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早、安全、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特发性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内窥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侧方椎间孔镜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鹏 高梁斌 +6 位作者 付敏 蔡兆鹏 唐勇 黄霖 杨睿 陈铿 沈慧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经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进行椎间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40侧成人尸体标本,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对应C3~7椎体作纵切口,由浅入深经臂丛前、后方按临床手术显露椎间孔途径逐层解剖观测至椎体及附件结构,并模拟手术,牵拉相应组... 目的探讨经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进行椎间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40侧成人尸体标本,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对应C3~7椎体作纵切口,由浅入深经臂丛前、后方按临床手术显露椎间孔途径逐层解剖观测至椎体及附件结构,并模拟手术,牵拉相应组织,测量其牵拉角度、范围。结果①臂丛C5~8根长度、根角度及根间距测量结果表明臂丛前、后入路均可直视神经根对椎间孔周围病变进行操作;②C4~6横突与膈神经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膈神经;③C3~7横突与颈交感干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颈交感干;④胸导管70%在C7~T1水平汇入静脉角,C7水平臂丛前入路要注意保护胸导管,臂丛后入路不易损伤胸导管;⑤在C7横突水平处将椎动脉向外牵拉的距离为(2.5±0.4)cm,臂丛前、后入路均应注意保护椎动脉;⑥C7横突末端下方至胸膜顶的距离为(1.9±0.4)cm,C7水平臂丛前、后入路均可能伤及胸膜顶。结论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可为颈椎间孔镜手术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侧方入路 臂丛后入路 椎间孔镜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甲间隙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万宇 陈骏星 +6 位作者 唐世龙 卢强 陈展辉 陈荣军 齐崧旭 陈桂星 邱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环甲间隙在颈部无瘢痕腔镜甲状腺手术(scarless in the neck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SET)中对保护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甲状旁腺(p... 目的探讨环甲间隙在颈部无瘢痕腔镜甲状腺手术(scarless in the neck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SET)中对保护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PT)及处理甲状腺上极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4月至2018年7月腔镜甲状腺手术128例,包括单侧或双侧切除、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等。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均采用环甲间隙入路,结合甲状腺下极及外侧操作完成甲状腺叶部分或腺叶全部切除术。结果全部SET在分离进入环甲间隙后处理甲状腺上极血管,其中59.3%(76例)显露EBSLN。在甲状腺下极区域首先显露RLN者82.8%(106例),其余17.2%在经环甲间隙入路处理甲状腺上极血管后显露RLN入喉点。术中显露UPT位于近环甲关节处者83%(106例),位于甲状腺上极背面者17%(22例)。84例随访至今,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并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无声音低钝及饮水呛咳者,无永久性低钙者。结论环甲间隙在SET中对于安全切断甲状腺上极血管和有效保护EBSLN、RLN及上甲状旁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甲状腺峡部、下极及外侧操作可以形成腔镜甲状腺的程式化手术步骤,提升了该术式的安全性,有利于该术式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腔镜 环甲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微创切除进展、困难与挑战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平红 蔡明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1-1165,共5页
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引进国内之后,内镜切除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ESD作为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治疗得到了认可。本文对内镜切除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ESD、隧道内镜技术、内镜全层切除技术及其对应的缝合技术,并总结和... 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引进国内之后,内镜切除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ESD作为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治疗得到了认可。本文对内镜切除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ESD、隧道内镜技术、内镜全层切除技术及其对应的缝合技术,并总结和展望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隧道内镜技术(第三间隙内镜) 内镜全层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
8
作者 李静 张焕康 +4 位作者 刘全 顾晔 薛凯 孙希才 余洪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1-598,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的解剖步骤,分析其临床施行之可行性。方法与结果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解剖实验室以5具(10侧)尸头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经口翼下颌皱襞内...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的解剖步骤,分析其临床施行之可行性。方法与结果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解剖实验室以5具(10侧)尸头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步骤,观察并描述重要解剖标志。(1)颈静脉孔区解剖步骤:首先通过翼下颌皱襞内侧切口切开软腭黏膜、咽上缩肌进入咽旁前间隙,剔除间隙内脂肪组织,显露茎突咽筋膜和茎突肌群,切除茎突咽筋膜后进入咽旁后间隙,进一步显露颈内动脉并进入颈静脉孔区。(2)颈静脉孔及其毗邻解剖结构:颈静脉孔上界为颈静脉球窝,前方为颈内动脉,前外侧为茎突前外侧,后方为头外侧直肌、寰椎横突,内侧为舌下神经和枕髁内侧,外侧为乳突、二腹肌和面神经。结论经口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进入颈静脉孔区视野良好,显露范围广泛,路径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咽旁间隙 内窥镜检查 尸体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