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la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ely propagating flames in magnesium hydride dust clouds 被引量:3
1
作者 Qiwei Zhang Yangfan Cheng +2 位作者 Beibei Zhang Danyi Li Zhaowu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71-483,共13页
The flam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MgH_(2)dust clouds with fou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recorded by a high-speed camera.The dynamic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the... The flame propagation processes of MgH_(2)dust clouds with fou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recorded by a high-speed camera.The dynamic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the two-color pyrometer technique,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lid combustion residues were analyz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flame propagation velocities of 23μm,40μm,60μm and 103μm MgH_(2)dust clouds in the stable propagation stage were 3.7 m/s,2.8 m/s,2.1 m/s and 0.9 m/s,respectively.The dust clouds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s had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stronger oscillation intensity,and their flam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were more even 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s were smaller.The flame structures of MgH_(2)dust cloud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article sinking velocity,and the combustion processes were accompanied by micro-explosion of particles.The falling velocities of 23μm and 40μm MgH_(2)particles were 2.24 cm/s and 6.71 cm/s,respectively.While the falling velocities of 60μm and 103μm MgH_(2)particles were as high as 15.07 cm/s and 44.42 cm/s,respectively,leading to a more rapid downward development and irregular shape of the flame.Furthermore,th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MgH_(2)dust.The combustion of H_(2)enhanced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gH_(2)dust,resulting in a much higher explosion power than the pure Mg dust.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ustion residues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MgH_(2)dust indicated that the combustion control mechanism of MgH_(2)dust flame was mainly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hydride dust flame combustion mechanism Particle size Dust explosion Two-color pyro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multifunctional epoxy bas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silanized TiO_(2) nanocomposite as protective coatings for steel surface against corrosion and flame in the shipping industry
2
作者 XAVIER Joseph Ra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394-3422,共29页
The chemical compound 3-(N-ethylamino)isobutyl)trimethoxysilane(EAMS)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TiO_(2)),producing EAMS-TiO_(2),which was encased in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N)and integrated into epoxy resin(EP).The ... The chemical compound 3-(N-ethylamino)isobutyl)trimethoxysilane(EAMS)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TiO_(2)),producing EAMS-TiO_(2),which was encased in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N)and integrated into epoxy resin(EP).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mild steel coated with this nanocomposite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were assessedusing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and Cone calorimetry tests demonstrated thatGCN/EAMS-TiO_(2)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flame retardancy of the epoxy coating,reducing peak heat release rate(PHRR)and total heat release(THR)values by 88%and 7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pure EP.Salt spray testsindicated reduced water absorption and improved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0.6 wt%GCNEAMS/TiO_(2)yielded the highest resistance,with the nanocomposite achieving a coating resistance of 7.50×10^(10)Ω·cm^(2)after 28 d in seawater.The surface resistance of EP-GCN/EAMS-TiO_(2)was over 99.9 times higher than pure EP after onehour in seawater.SECM analysis showed the lowest ferrous ion dissipation(1.0 nA)for EP-GCN/EAMS-TiO_(2)coatedsteel.FE-SEM and EDX analyses revealed improved breakdown products and a durable inert nanolayered covering.Thenanocomposite exhibited excellent water resistance(water contact angle of 167°)and strong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adhesive strength increasing to 18.3 MPa after 28 d in seawater.EP-GCN/EAMS-TiO_(2)shows potential as a coatingmaterial for the shipp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nanocomposites flame retardant coating corrosion functional ma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for 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by flame emission spectrum in a cavity of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 combustor chamber
3
作者 Weiguang Cai Shu Zheng +4 位作者 Yan Wang Bing Liu Shaohua Zhu Li Zhao Qiang L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4-122,共9页
Flame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emissivity we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sufficient degree of fuel combustion and the particle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combus... Flame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emissivity we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sufficient degree of fuel combustion and the particle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combustor.To investigate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supersonic flame in the RBCC combustor,a new radiation thermometry combined with Levenberg-Marquardt(LM)algorithm and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was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emissivity and spectral radiative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flame emission spectrum.In-situ measurements of the flame temperature,emissivity and spectral radiative properti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RBCC direct-connected test bench with laser-induced plasma combustion enhancement(LIPCE)and without LIPCE.The flame average temperatures at fuel global equivalence ratio(a)of 1.0b and 0.6 with LIPCE were 4.51%and 2.08%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The flame combustion oscillation of kerosene tended to be stable in the recirculation zone of cavity with the therm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laser induced plasma.The differences of flame temperature at a=1.0b and 0.6 were 503 K and 523 K with LIPCE,which were 20.07%and42.64%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The flame emissivity with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 was 80.46%lower than that without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due to the carbon-hydrogen ratio of kerose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ethane.The spectral emissivities at 600 nm with LIPCE were 1.25%,22.2%,and 4.22%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 at a=1.0a(with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1.0b(without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and 0.6.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in the emissivity was removed by normalization to analyze the flame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RBCC combustor chamber.The maximum differences of flame normalized emissivity were 50.91%without LIPCE and 27.53%with LIPCE.The flame radiative properties were stabilized under the therm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laser induced plasma at a=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 Supersonic combustion flam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MISSIVITY Laser induced plasma combustion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涂布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赵鑫 王志亮 +3 位作者 许苗军 都业壮 梁德权 潘高峰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4,194,共8页
本研究以可溶性淀粉为成膜剂,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铵为阻燃剂,制备了水性阻燃涂料,并用于定量60 g/m2的纸张表面涂布,制备阻燃涂布纸。当阻燃涂料中淀粉、硫酸铵与磷酸二氢铵的质量比为3∶1∶2、阻燃剂含量5%,涂布量2.0 g/m2时,制得阻燃涂... 本研究以可溶性淀粉为成膜剂,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铵为阻燃剂,制备了水性阻燃涂料,并用于定量60 g/m2的纸张表面涂布,制备阻燃涂布纸。当阻燃涂料中淀粉、硫酸铵与磷酸二氢铵的质量比为3∶1∶2、阻燃剂含量5%,涂布量2.0 g/m2时,制得阻燃涂布纸在垂直燃烧测试时的损毁占比由原纸的100%降低至35.9%,极限氧指数由18.3%提高至30.0%。在燃烧过程中,阻燃剂分解产生的酸类物质催化纤维素和淀粉碳化,同时含氮基团分解产生的难燃性气体能够稀释可燃物和氧气浓度,从而赋予纸张优异的阻燃性能。阻燃纸4#的撕裂度从原纸的308 mN提高至339 mN,抗张强度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纸 表面涂布 催化成炭 高效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内火焰传播与淬熄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秀梅 李贝贝 +4 位作者 沈永训 刘利利 李伟 李世扬 邵逸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0-1709,共10页
阻火器是阻止火焰爆炸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特斯拉阀结构的阻火单元由于具有逆向大压降进行阻火、正向小压降实现可燃气体正常流通的单向阻火潜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探究爆燃火焰在微细孔道内部的发展规律,研究了丙烷-空气... 阻火器是阻止火焰爆炸事故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特斯拉阀结构的阻火单元由于具有逆向大压降进行阻火、正向小压降实现可燃气体正常流通的单向阻火潜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探究爆燃火焰在微细孔道内部的发展规律,研究了丙烷-空气预混气的爆燃火焰在传统波纹板式和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内不同的火焰淬熄特性。结果表明:在微细流道传热和壁面作用、特斯拉阀流道的单向导通性共同作用下,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具有更高效的阻火性能;在淬熄长度与火焰速度关系上,波纹式阻火单元内呈现线性关系,而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呈现对数关系,表明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在高速火焰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火焰淬熄能力。此外,依据火焰锋面速度和体积变化图可将特斯拉阀结构阻火单元内的火焰淬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始拉伸阶段、减速萎缩阶段和动态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特斯拉阀 阻火器 火焰淬熄特性 单向导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氮/硅复配协效阻燃棉织物制备及其性能
6
作者 廖喜林 曾媛 +3 位作者 刘淑萍 李亮 李淑静 刘让同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7,共7页
为实现棉织物的高效阻燃,以聚乙烯亚胺(PEI)、植酸(PA)、纳米二氧化硅(SiO_(2))为原料,构建磷/氮/硅复配协效阻燃体系。采用喷涂法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借助X射线能谱分析仪、垂直燃烧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极限氧指数测试仪、热重... 为实现棉织物的高效阻燃,以聚乙烯亚胺(PEI)、植酸(PA)、纳米二氧化硅(SiO_(2))为原料,构建磷/氮/硅复配协效阻燃体系。采用喷涂法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借助X射线能谱分析仪、垂直燃烧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极限氧指数测试仪、热重分析仪、微型量热仪和烟密度测试等分析了阻燃棉织物的微观形貌表面形貌、燃烧性能、阻燃性能、热释放性能、热稳定性及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PEI、PA、SiO_(2)三者复配整理棉织物的阻燃效果最佳,整理后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为30.3%,离火自熄,损毁长度降为7.2 cm;与预处理的棉织物相比,阻燃棉织物的热释放能力和总热释放量分别下降了85.0%和83.3%;PA先于棉织物吸热降解,抑制棉织物的初始热裂解;PEI、PA、SiO_(2)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石墨化结构的炭化层,可提高其稳定性并阻隔氧气及热量的传递,有效改善了棉织物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阻燃性能 喷涂法 复配协效 低温碳化 阻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和Al/B/MgH2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志鹏 夏语 +5 位作者 罗一民 马腾 徐飞扬 张宇 吴星亮 徐森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 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ABM-H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4.1 MJ·kg^(-1)和32.2 MJ·kg^(-1),较纯Al的燃烧热值(29.8 MJ·kg^(-1))分别提高了14.4%和8.1%;ABM、ABM-H和Al的最小点火能量分别在160~170,100~110,20~30 mJ之间;质量浓度为625 g·m^(-3)时,ABM和ABM-H较纯Al燃烧持续时间分别增加了65.5%和34.5%,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升了12.6%和23.0%。质量浓度在500 g·m^(-3)条件下,ABM-H和ABM的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最大,分别为45.05 m·s^(-1)和38.7 m·s^(-1),火焰表面最高温度峰值分别为1856℃和1717℃,ABM-H较ABM提高了7.6%,同时升温速率更快。可见,ABM和ABM-H配方在显著降低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同时,燃烧性能明显提高,且ABM在燃烧热值和燃烧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更好的热效应,ABM-H在最小点火能量、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上升速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活性金属燃料 最小点火能 火焰传播特性 温度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非对称双火源火焰特性及顶棚烟气最高温度研究
8
作者 孟娜 杜晓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针对自然通风下隧道火灾非对称双火源协同作用下火焰特性和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开展研究。在缩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平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非对称双火源由完全融合到间歇融合,最后完全分离。火焰完全融合且火源热... 针对自然通风下隧道火灾非对称双火源协同作用下火焰特性和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开展研究。在缩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平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非对称双火源由完全融合到间歇融合,最后完全分离。火焰完全融合且火源热释放速率不同时,火焰呈现非对称形态,存在一个火焰高度,火焰高度主要由较大热释放速率火源决定。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存在两个火焰高度,火焰高度最大值均大于对应工况火焰完全融合时的火焰高度。双火源一侧接收到的辐射热流随离开火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固定水平位置处接收到的热辐射随着火源间距的变化会有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非对称双火源火羽流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整体随火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S/D<0.5时,烟气最高温度主要受两个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火源间距对烟气最高温度的影响较小;而当S/D≥0.5时,烟气最高温度主要受对应侧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而受临近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对称双火源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分段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隧道火灾 非对称双火源 火焰形态 火焰高度 热辐射 烟气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香草醛为原料的含磷生物基阻燃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重远 白怡宁 +3 位作者 刘贺晨 刘畅 黎馨阳 江钰哲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7,共12页
针对当前环氧树脂在电气绝缘及阻燃领域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利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可再生资源香草醛,合成一种含磷的生物基阻燃树脂——双(甲基丙烯酸酯基-4-羟基-3-甲氧基苯基)磷酸二苯酯(DGEBDB),将DGEBDB... 针对当前环氧树脂在电气绝缘及阻燃领域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利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可再生资源香草醛,合成一种含磷的生物基阻燃树脂——双(甲基丙烯酸酯基-4-羟基-3-甲氧基苯基)磷酸二苯酯(DGEBDB),将DGEBDB(质量分数为0%、25%、50%、75%)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共混制备固化材料,并对其阻燃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气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DGEBDB的质量分数为75%时,环氧共混体系的LOI由22.6%提升至34.2%,并在UL 94垂直燃烧实验中达到V-0的阻燃级别。锥形量热实验进一步表明,DGEBDB在高温环境下能有效降低热释放速率(HRR)和总热释放(THR),显示出卓越的防火特性。电气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即便在DGEBDB掺杂质量分数高达75%的情况下,环氧固化物的电性能依然保持优良,确保了DGEBDB在电气应用中的稳定可靠性。力学性能测试显示,随着DGEBDB含量的增加,环氧固化物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也相应提高,表明环氧固化物结构完整性和负载承受能力的提升。因此,DGEBDB的加入显著增强了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同时保持了环氧树脂较为优良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当DGEBDB质量分数为25%时,各项性能综合表现最佳,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醛 DOPO 双酚A环氧树脂 阻燃 电工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S衍生物阻燃环氧树脂的热降解动力学及阻燃性能研究
10
作者 宝冬梅 马仕凯 +8 位作者 穆星宇 胥秋 叶小林 高成涛 李玉美 邹光龙 文竹 张玉鹏 侯学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
目前利用简单方法合成双基阻燃剂,构建高性能阻燃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备受关注。首先,合成了磷杂菲-三嗪双基阻燃剂TFD,并将其添加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复合材料EP/TFD;其次,进行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和锥形量热(CONE)测试,并... 目前利用简单方法合成双基阻燃剂,构建高性能阻燃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备受关注。首先,合成了磷杂菲-三嗪双基阻燃剂TFD,并将其添加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复合材料EP/TFD;其次,进行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和锥形量热(CONE)测试,并通过热失重分析法(TGA)研究EP/TFD的热稳定性;最后,通过Kissinger法、Flynn-Wall-Ozawa法和Coats-Redfern法分析EP和EP/TFD的非等温热降解动力学数据,计算出热降解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并推测出热降解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阻燃剂TFD能够提高EP的阻燃性能、残炭量和热稳定性,当TFD的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EP/TFD的LOI值为35.3%,达到UL-94 V-0级,总热释放量(THR)和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分别降低了20.57%和65.43%,即TFD在EP中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与纯EP相比,EP/TFD的初始分解温度(T_(5%))、最大热失重速率(R_(max))、峰温(T_(P))和E值均降低,其中E_(K)=148.19 kJ/mol,E_(O)=148.47 kJ/mol,A_(K)=4.04×10^(11)min^(-1),热降解机理函数为g(α)=[-ln(1-α)]^(n),反应级数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D 环氧树脂(EP) 热降解动力学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铜尾矿/聚磷酸铵的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11
作者 刘秀玉 王国栋 +5 位作者 都一达 王学庆 吴胜华 戴康 管梦凡 唐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4-670,共17页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红外联用分析(TG-FTIR)、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CT)、拉曼(Raman)光谱、导热系数的测试和表征,系统研究复合材料各项物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RPUF/CTS/APP-M复合材料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RPUF-1的LOI值达到24.3%(体积分数),燃烧时无熔融滴落,UL-94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等级,RPUF/CTS/APP-M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明显提高。RPUF-5的pHRR和THR较纯样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234.4 kW/m^(2)、23.3 MJ/m^(2),相对于纯RPUF分别下降22.0%、41.8%,RPUF/CTS/APP-M复合材料火灾安全性能提高。RPUF/CTS/APP-M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形成高度石墨化致密炭层,APP-M和CTS通过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有效提升了RPUF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该研究为铜尾矿的高价值利用和阻燃RPUF复合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硬质聚氨酯泡沫 聚磷酸铵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作为灭火及火灾抑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12
作者 李妍 李莹 +2 位作者 翁云宣 程东浩 高海南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9-69,共11页
目的探讨水凝胶作为灭火剂和火灾抑制材料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水凝胶的灭火机理、原料的来源、制备方法及它在灭火和火灾抑制等方面的应用,对水凝胶灭火剂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展望。结论水凝胶凭借多重阻燃机制(... 目的探讨水凝胶作为灭火剂和火灾抑制材料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水凝胶的灭火机理、原料的来源、制备方法及它在灭火和火灾抑制等方面的应用,对水凝胶灭火剂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展望。结论水凝胶凭借多重阻燃机制(如吸热降温、覆盖阻隔、自由基抑制等)及绿色可持续特性,在火灾防控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随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突破,水凝胶有望发展成为集绿色减震包装、高效灭火、环境友好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消防材料,为工业、林业、交通等多领域提供更可靠的防火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灭火剂 阻燃剂 火灾抑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气凝胶/芳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隔热性能
13
作者 廖喜林 丁娜 +2 位作者 刘淑萍 王慧萍 刘让同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聚酰亚胺(PI)是一类主链含酰亚胺基团的大分子聚合物,具有高力学性能、低导热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被广泛用作微电子、个人热管理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隔热材料。为拓展PI气凝胶材料在热防护服领域的应用,选用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和4,4... 聚酰亚胺(PI)是一类主链含酰亚胺基团的大分子聚合物,具有高力学性能、低导热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被广泛用作微电子、个人热管理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隔热材料。为拓展PI气凝胶材料在热防护服领域的应用,选用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单体合成了聚酰胺酸,再用三乙胺和丙酮进行后处理得到聚酰胺酸盐(PAAs),并以芳纶毡为增强纤维,采用冷冻干燥与热亚胺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PAAs固含量的PI气凝胶/芳纶复合材料。通过调控PAAs的固含量,研究了其对复合材料形貌、分子结构、阻燃性能、隔热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As固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内部形成了更为致密的三维网络结构,有效锁定了纤维间的空气层,从而显著提升了隔热性能。其中,PAAs固含量为2.0 g的PI气凝胶/芳纶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下800℃时的残炭率达到44.8%,极限氧指数为31.6%,垂直燃烧测试中炭化长度仅为1.0 cm,展现出良好的阻燃特性;同时,该样品可有效隔绝232.6℃的高温,总热释放量低至8.5 kJ/g,表明其具有出色的热防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气凝胶 芳纶纤维 阻燃性能 隔热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硼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
14
作者 陈斌斌 杨干 +4 位作者 冯运超 马立坤 夏智勋 段炼 李潮隆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25,共10页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燃烧时的火焰面积变化规律与在氧气中不同,火焰面积导数存在两处峰值,称为B-H2O燃烧的双峰特征。将其点火燃烧过程划分为点火阶段、第一燃烧阶段和第二燃烧阶段,第一燃烧阶段氧化层较薄,燃烧速率快、放热强;第二燃烧阶段氧化层增厚限制了B水解反应速率,当生成和消耗氧化硼的速率平衡时,燃烧速率相对稳定,火焰面积变化出现平台期。B颗粒在水蒸气中的燃烧受反应动力学和组分扩散共同控制。环境温度升高时,两个阶段的燃烧时间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燃烧 硼颗粒 水蒸气 水解反应 平面火焰燃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_(3)N_(4)/SA/PVA阻燃型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郭桂珍 秦英恋 +2 位作者 贺永强 吴昊 高凯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58,共7页
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水凝胶为基体,热聚合法制备的磷掺杂氮化碳(p-C_(3)N_(4))为阻燃剂,采用循环冻融法制备了阻燃型水凝胶电解质(p-C_(3)N_(4)/SA/PVA)。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同... 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SA/PVA)水凝胶为基体,热聚合法制备的磷掺杂氮化碳(p-C_(3)N_(4))为阻燃剂,采用循环冻融法制备了阻燃型水凝胶电解质(p-C_(3)N_(4)/SA/PVA)。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同步热分析仪和燃烧法对p-C_(3)N_(4)/SA/PVA进行结构表征和热稳定性测试;并对以p-C_(3)N_(4)/SA/PVA水凝胶为电解质的一体化超级电容器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p-C_(3)N_(4),且p-C_(3)N_(4)在凝胶基体中分布均匀;相对于SA/PVA水凝胶,p-C_(3)N_(4)/SA/PVA水凝胶的初始降解温度由108℃提高到157℃,残碳量由33.5%提高到46%;燃烧后形成了致密的残留碳层,石墨化程度提高。此外,p-C_(3)N_(4)/SA/PVA水凝胶基一体化超级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电容特性,串联后能够点亮LED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磷掺杂氮化碳 水凝胶 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阻燃木质材料及其制品发展的思考
16
作者 彭晓瑞 吴玉章 +1 位作者 屈伟 施海东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随着国家对消防安全的不断重视,木质材料及其制品阻燃性能的提升愈发重要,阻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剖析我国阻燃木质材料及其制品的行业现状,阐明我国阻燃木制品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方面存在... 随着国家对消防安全的不断重视,木质材料及其制品阻燃性能的提升愈发重要,阻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剖析我国阻燃木质材料及其制品的行业现状,阐明我国阻燃木制品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技术开发、标准规范、政策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阻燃木质材料及其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材料 木制品 阻燃 实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的低气压燃气火焰状态识别方法
17
作者 赛庆毅 赵进 +1 位作者 严永辉 毕德贵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燃气火焰检测面临识别精度不足与实时性下降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提出改进的YOLOv8n轻量级算法,通过多维度优化,实现性能提升。首先,在backbone中构建GhostConv模块,减少模型计算参数;其次,重构C2f模块为C2f_RepGhost结... 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燃气火焰检测面临识别精度不足与实时性下降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提出改进的YOLOv8n轻量级算法,通过多维度优化,实现性能提升。首先,在backbone中构建GhostConv模块,减少模型计算参数;其次,重构C2f模块为C2f_RepGhost结构,在保持特征表达能力的同时简化推理过程;最后,结合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注意力机制,强化火焰细粒度特征提取,并采用WIoU损失函数提高定位精度。基于机理实验台数据的实验表明:改进模型的参数量降低12.64%,计算量减少12.2%,准确率提升21.2%,检测帧率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该方法为低压环境下的火焰状态识别提供了有效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气压 火焰检测 深度学习 YOLOv8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溶剂萃取-在线净化GC-MS法测定土壤中36种卤系阻燃剂
18
作者 李晓亚 张永涛 +1 位作者 左海英 张晶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7,共16页
卤系阻燃剂(HFRs)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生物蓄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潜在健康风险而备受关注。HFRs在土壤中通常以痕量水平存在,由于土壤基质复杂,干扰严重,且不同类别HFRs的极性、热稳定性等存在显著差异,给多类HFRs的同步准确分... 卤系阻燃剂(HFRs)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生物蓄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潜在健康风险而备受关注。HFRs在土壤中通常以痕量水平存在,由于土壤基质复杂,干扰严重,且不同类别HFRs的极性、热稳定性等存在显著差异,给多类HFRs的同步准确分析带来挑战。在实际环境中HFRs常以复合污染形式存在,因此有必要建立多类HFRs同步提取、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有效监测其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水平。本文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土壤中多溴联苯醚(PBDEs)、多溴联苯(PBBs)、德克隆(DPs)、多氯联苯(PCBs)等36种HFRs同时分析的方法,通过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在样品中加入乙二胺基-N-丙基(PSA)和弗罗里硅土(Florisil)填料,可有效去除有机酸、色素、脂类和极性干扰物,减少基质干扰。样品经充分研磨5min后,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在80℃温度和1500psi压力下,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静态萃取10min,循环2次。样品经提取净化后基质干扰显著减少,各化合物回收率能够达到60%以上。用硅藻土代替样品经同样的前处理过程,制备基质匹配溶液配制校准曲线,能有效减少实验流程中引入的干扰,经该曲线校正后顺式德克隆(Syn-DP)、反式德克隆(Anti-DP)、PBDE 206、PBDE209的回收率可达72.8%~123.5%。该方法PBBs、DPs、PCBs在10~500μg/L浓度范围内(PBDEs:50~500μg/L)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不小于0.998,检出限为0.15~4.5μg/kg。使用此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65.9%~13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24.3%,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大批量复杂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系阻燃剂 土壤 加速溶剂萃取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测温技术的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19
作者 张英 江勇 +1 位作者 林一凡 祁梅芳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基于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研究了通电导线火蔓延过程中火焰形态、气固相温度分布及固相传热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电场对火蔓延行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尺寸随着电压的增大出现减小,并逐渐从导线上方拉至导线下方,火蔓延速率降低,在10 kV电压条件下出现熄灭;火蔓延速率主要受火焰宽度和线芯温度的影响,随着电压的增大火焰宽度减小,火蔓延速率不断降低,同时线芯在高电压下由热源转变为热汇,从而抑制火焰蔓延,并促进火焰熄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电导线 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 火蔓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的制备与性能
20
作者 鄂永胜 张丹凤 刘明辉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硅氧烷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硅氧烷双酚(SBP)和双酚A(BPA)共聚在聚碳酸酯中引入Si—O键和Si—C键,可以获得阻燃性能、透明性和耐低温性能良好的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SBP-PC)。首先以邻烯丙基苯酚和1,1,3,3-... 硅氧烷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硅氧烷双酚(SBP)和双酚A(BPA)共聚在聚碳酸酯中引入Si—O键和Si—C键,可以获得阻燃性能、透明性和耐低温性能良好的硅氧烷双酚型共聚碳酸酯(SBP-PC)。首先以邻烯丙基苯酚和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采用Karstedt催化剂合成SBP,然后以SBP,BPA和三光气(BTC)为原料,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SBP-PC。红外吸收光谱验证了SBP和SBP-PC的结构。考察了SBP和BPA的物质的量比对SBP-PC的阻燃性能、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SBP与BPA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8∶92。经检测,最佳物质的量比时SBP-PC的垂直燃烧级别为V-0级,极限氧指数为39.2%,通过了针焰试验,表明其阻燃性能较双酚A型聚碳酸酯(BPA-PC)有了显著提高。SBP-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5.5℃,略低于BPA-PC,耐热性能略有下降。SBP-PC的5%热失重温度为446℃,高于BPA-PC,说明其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低温测试,SBP-PC在-30℃时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下降幅度仅为13.19%,其低温耐冲击性能良好。SBP-PC具有很好的透光率和低的雾度,光学性能良好。共聚PC在力学性能和透光率上显著优于共混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双酚 聚碳酸酯 制备 性能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