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改良剂对盐碱地菊芋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管西林 郭洪海 +5 位作者 贾曦 王璐 边文范 张玉凤 董亮 田慎重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试验在黄河三角洲典型盐碱地上进行,以菊芋品种南芋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F)、商品有机肥(M)、生物炭基调理剂(T1)、抗盐调理剂(T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改良剂对菊芋苗期生物量、块茎产量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试验在黄河三角洲典型盐碱地上进行,以菊芋品种南芋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F)、商品有机肥(M)、生物炭基调理剂(T1)、抗盐调理剂(T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改良剂对菊芋苗期生物量、块茎产量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改良剂对盐碱地菊芋苗期干物质量和成熟期地下块茎产量影响显著,其中T1处理菊芋苗期干物质量和成熟期块茎产量最高,较CK、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6.4%、36.2%和38.7%、25.1%。与CK相比,T1处理菊芋苗期0~30 cm土层土壤pH值显著下降;M、T1和T2处理较CK和F处理显著降低菊芋苗期0~2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降幅达8.3%以上,且T1优于M和T2处理;菊芋收获后,M、T1和T2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5.1%、20.7%和21.0%,T1处理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M处理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综上,施用生物炭基调理剂对改良土壤盐碱化、促进壮苗培育、提高菊芋产量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盐碱地 有机改良剂 块茎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水平对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块茎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曹秭琦 赵小庆 +5 位作者 张向前 伍建辉 张帆 刘丹 路战远 任永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3-83,共11页
探究不同施钾水平对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生理生化、块茎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将为油莎豆科学施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盆栽试验,以中油莎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0(K_(0))、0.15(K_(1))、0.30(K_(2))和0.45 g·kg^(-1)(K_(3))4... 探究不同施钾水平对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生理生化、块茎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将为油莎豆科学施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盆栽试验,以中油莎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0(K_(0))、0.15(K_(1))、0.30(K_(2))和0.45 g·kg^(-1)(K_(3))4个钾肥水平,对其生长、生理生化、块茎品质及产量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水平相比,施钾可以显著提高油莎豆株高、茎蘖数、单片叶面积、最大根长、根体积。在施钾量为0.15 g·kg^(-1)(K_(1))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同时促进了块茎淀粉、粗脂肪的积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9.03 mg·g^(-1)、21.98%,但均与K_(2)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施钾量为0.30 g·kg^(-1)(K_(2))时,不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53、20.07 g·100 g^(-1)。总糖含量在施钾量为0.45 g·kg^(-1)(K_(3))时达到最大值,为217.86 mg·g^(-1)。油莎豆整株干重和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均有所增加,且在施钾0.45 g·kg^(-1)(K_(3))水平下达到最大,但与K_(2)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油莎豆品质、产量及养分利用率,认为施钾量为0.30 g·kg^(-1)时,可促进北方风沙区油莎豆生长发育,提高其品质相关酶活性,促进品质形成,增加干物质积累及块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钾肥 盆栽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佳欢 陈杰盼 +3 位作者 白天姿 周英琦 冯琰 王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1-34,40,共5页
为了探究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构成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系BFL10和BFL12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分胁迫状态下马铃薯各生育期的株高、分枝数、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量和单株结薯重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株高和... 为了探究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构成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系BFL10和BFL12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分胁迫状态下马铃薯各生育期的株高、分枝数、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量和单株结薯重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株高和分枝数的影响因品种熟性而异;重度水分亏缺胁迫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系的单株结薯数量、单株大薯数量和单株结薯重量,轻度水分亏缺胁迫显著降低了单株大薯数量,推测轻度水分亏缺可能通过影响薯块膨大降低产量,而重度水分亏缺是通过影响薯块膨大和减少薯块数量两个方面降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分亏缺胁迫 块茎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我国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整合分析
4
作者 纪洪亭 赵韩伟 +4 位作者 曾燕楠 程润东 王士红 王勇 赵荷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6-1620,共15页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产量”、“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试验在我国农田进行;试验包含不施氮肥对照和施用不同量氮肥处理,且对照与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每个处理至少有3次重复,共筛选到45篇文献。筛选后的文献中,包含产量数据288组,单株结薯数数据191组,单薯重数据145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施氮效应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增加我国甘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1.7%、单薯重3.2%,降低单株结薯数1.2%。不同施氮量下,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鲜薯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增幅逐渐降低,增幅最大的施氮量均小于75 kg/hm^(2),单薯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增幅最大的施氮量为75~150 kg/hm^(2)。长江流域薯区和南方薯区鲜薯单产增幅高于北方薯区;北方薯区、长江流域薯区、南方薯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75、75~150、75~150 kg/hm^(2)。随对照组产量(地力产量)的增加,施氮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而单薯重增幅呈增加趋势。对照组产量≤2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150 kg/hm^(2),地力产量为25~35 t/hm^(2)和>3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施氮处理下鲜食型甘薯增产幅度低于淀粉型甘薯,鲜食型甘薯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淀粉型为75~150 kg/hm^(2)。施氮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的施钾(K_(2)O)量为150~225 kg/hm^(2),尽管该施钾量范围内施氮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下降6.3%,但单薯重显著增加14.9%,导致鲜薯产量增加10.5%;施磷(P_(2)O_5)量为≤60 kg/hm^(2)时,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增幅最高,分别为7.2%、4.9%和5.8%;氮、磷、钾适宜的配施比例为1∶0~0.8∶1~3。中性土壤(6.520 g/kg)的土壤条件下,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结论】施氮有助于提升我国甘薯产量,但施氮效果受区域、地力产量、磷钾肥施用量、土壤基础肥力、甘薯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适宜的施氮方案,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甘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甘薯 鲜薯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地土壤甘薯块根膨大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5
作者 颜仕闻 杜付荣 +3 位作者 孙哲 徐冰洁 史春余 柳洪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41-2052,共12页
【目的】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可提高甘薯块根中ATP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的转运。本研究从块根呼吸强度、呼吸途径的变化方面,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对块根呼吸代谢及能量供应的调控机制,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 【目的】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可提高甘薯块根中ATP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的转运。本研究从块根呼吸强度、呼吸途径的变化方面,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对块根呼吸代谢及能量供应的调控机制,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商薯19’和‘济薯25’为试材,于2020、2021年进行了两季大田试验,供试土壤质地包括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于甘薯移栽后45天起,每20天进行一次植株取样,调查甘薯块根鲜重,测定块根能荷物质腺苷三磷酸(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和呼吸速率等,计算块根膨大速率,以分析能荷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在甘薯收获期测产。【结果】3个质地土壤间差异显著,砂壤土上甘薯产量和单薯重最高,产量较壤土上提高13.94%~32.91%,黏壤土上甘薯产量和单薯重最低,产量较壤土上降低6.71%~22.1%,而单株结薯数不同质地土壤间差异不显著。砂壤土上甘薯块根膨大速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质地土壤,增幅较大时期出现在块根的膨大高峰期(栽后65~85和105~125天),而黏壤土上块根的膨大速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种质地土壤。块根快速膨大期(栽秧后65~125天),相较于壤土,砂壤土上的块根蔗糖含量显著降低,而淀粉含量显著增加;黏壤土上则表现正相反,块根蔗糖含量显著升高,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相较于壤土,砂壤土上块根总呼吸速率、糖酵解途径(EMP)呼吸速率和三羧酸循环(TCA)呼吸速率分别提高12.48%~34.36%、7.14%~43.23%和7.14%~39.62%,总呼吸速率和TCA呼吸速率的最大增幅均出现在块根膨大高峰期;而黏壤土上甘薯块根的总呼吸速率较低,磷酸戊糖途径(PPP)呼吸速率较高。砂壤土上甘薯块根中ATP、ADP以及AMP含量显著高于壤土,黏壤土则显著低于壤土。相关分析发现,甘薯块根产量、单薯重均与AT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块根膨大速率与ATP、AD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ATP含量对单薯重的直接作用效应最大,TCA呼吸速率对单薯重的总作用效应最大,且TCA呼吸速率的总作用效应主要通过对ATP含量的间接效应来实现。【结论】甘薯块根呼吸速率、ATP、ADP含量与块根膨大、单薯重和产量关系极为密切,且ATP含量直接和间接影响单薯重。砂壤土条件下,甘薯块根有氧呼吸加强,ATP产生效率提高,能量供应充足,有利于淀粉的合成和积累,块根膨大快、产量高。黏壤土条件下,甘薯块根中无氧呼吸加强,ATP生成量较少,不利于淀粉合成,块根膨大慢、产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土壤质地 呼吸途径 能量供应 块根膨大速率 单薯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和生物有机肥配施对鲜食型甘薯块根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段文学 张海燕 +2 位作者 解备涛 汪宝卿 张立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71-1980,共10页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8和2019年,以鲜食型主栽品种‘济薯26’为供试品种,在山东济南丘陵区进行了两年定位田间试验。...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8和2019年,以鲜食型主栽品种‘济薯26’为供试品种,在山东济南丘陵区进行了两年定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单施生物有机肥、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处理。在移栽后50、100和150天,取样分析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于成熟期,调查分析块根产量及品质,以及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生物有机肥配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两年度移栽后150天甘薯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块根产量以化肥配合生物有机肥处理最高,单施生物有机肥次之,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两个年度土壤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干物质向块根分配,显著提高了第二年度块根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与施用生物有机肥相比,化肥生物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两个年度移栽后100天和150天植株干重和块根干重,显著提高第二年度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但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品质指标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连续进行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增加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促进甘薯植株和块根干物质的持续积累,获得高产,同时保持较高的块根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是提高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生物有机肥 甘薯 块根产量 块根品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深旋松耕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6-165,共10页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旋松耕40cm(VRT)、深松耕40cm(DLT)和传统旋耕15cm(TT)3个处理,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等,计算土壤有效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立式深旋松耕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RT显著降低了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较DLT和TT分别下降了10.8%~25.3%和11.2%~24.8%;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2.3%~23.7%和29.7%~46.6%,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6.1%~54.4%和38.8%~82.9%,萎蔫贮水量下降了11.0%~49.0%。与TT相比,DLT降低了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萎蔫贮水量,显著提高了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于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特性的优化,VRT在0~40cm土层的有效贮水量显著高于DLT和TT,分别增加了34.3%~136.9%和44.6%~75.2%,DLT较TT在20~40cm土层也有显著增加。较高的土壤有效贮水量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显著提高块茎产量,VRT分别较DLT和TT增产24.8%~156.8%和47.8%~41.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18.9%~92.3%和19.2%~26.6%,干旱年份(2016)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正常降水年份(2017)。因此,立式深旋松耕显著优化了土壤的水分特性,提高了土壤有效水含量,促进马铃薯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和WUE,这一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是适合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抗旱增产、水分高效的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深旋松耕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有效贮水量 马铃薯 块茎产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海涂海水灌溉菊芋盐肥耦合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隆小华 刘兆普 +2 位作者 陈铭达 綦长海 刘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在山东莱州海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灌溉下菊芋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综合肥水情况下,在25%海水(W2)灌溉下菊芋块茎和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与淡水处理(W1)没有显著差异,在50%(W3)和75%(W4)海水灌溉下产量... 在山东莱州海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灌溉下菊芋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综合肥水情况下,在25%海水(W2)灌溉下菊芋块茎和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与淡水处理(W1)没有显著差异,在50%(W3)和75%(W4)海水灌溉下产量均显著下降,与淡水比较,下降幅度达32%、76%和25%、60%;N3(150 kg hm-2)水平与N1(0 kg hm-2)水平相比,菊芋块茎产量可以显著提高77%,同样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也提高了37%,而N4(225 kg hm-2)处理比在N3情况下低,但仍高于N2(75 kg hm-2)处理;P3(60 kg hm-2)水平与P1(0 kg hm-2)水平相比,菊芋块茎产量可以显著提高97%,同样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也提高了39%,在P4(90 kg hm-2)处理下,菊芋块茎和地上部分生物产量分别比在P3处理下低19%和11%。(2)各浓度海水浇灌下,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菊芋主茎普遍增长和增粗。(3)经过对海水与N肥及P肥的交互作用分析,可以看出W2N3和W2P3是优化组合;处理因子分析表明,影响菊芋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不同浓度海水灌溉,N肥和P肥次之,其优化组合为W2N3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海水灌溉 分生 生物产量 海涂 块茎产量 N肥 降幅 下降 增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203,共13页
【目的】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方法】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和旋耕15 cm(TT)3个处理。在... 【目的】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方法】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和旋耕15 cm(TT)3个处理。在马铃薯播期、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开花期测定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成熟期调查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阶段水分养分消耗量,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VRT耕作方式提高了马铃薯播前0—120 cm土层的含水量和0—4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SS和TT耕作方式相比,VRT提高了3年的花前平均耗水量,提高了干旱年(2016)的花后耗水量,但平水年(2017)和丰水年(2018)的花后耗水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VRT耕作方式干旱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38.7、22.9 kg/hm^(2)和25.9、12.9 kg/hm^(2);平水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17.2、0.4 kg/hm^(2)和21.2、6.3 kg/hm^(2),丰水年相应地增加了13.6、4.1 kg/hm^(2)和26.8、2.8 kg/hm^(2);VRT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花前花后消耗量。VRT耕作方式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SS和TT处理,产量在2016、2017和2018年分别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156.8%和47.8%、24.8%和41.0%、19.6%和27.5%,VRT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利用率和速效氮磷钾利用效率高于SS和TT,并在干旱和平水年达显著差异。【结论】与深松和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作可以提高马铃薯播前0—120 cm土层的贮水量,进而提高0—40 cm土层中的有效态氮和磷含量,特别是在花前阶段;较好的水肥供应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较高的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马铃薯开花后的生长,最终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立式深旋耕作还优化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分向土壤深层的移动,其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深旋耕作 养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产量 西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海涂海水灌溉对不同品系菊芋产量构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隆小华 刘兆普 +1 位作者 王琳 蒋云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0-306,共7页
在半干旱海涂以不同品系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海水灌溉对不同品系菊芋产量构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芋2号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较其他品系大,南芋5号和南芋3号株高在各浓度海水灌溉下均显著... 在半干旱海涂以不同品系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海水灌溉对不同品系菊芋产量构成及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芋2号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较其他品系大,南芋5号和南芋3号株高在各浓度海水灌溉下均显著高于其他菊芋品系,而茎粗在各处理下变化不一致,在30%海水灌溉下,南芋1号根和地上部物质积累未受到抑制作用,其他各品系菊芋的根和地上部物质积累受到了一定抑制。(2)各菊芋品系块茎产量差异较显著,在30%海水灌溉下,南芋2号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各菊芋品系块茎单重在各处理下差异也较显著,南芋1号和2号块茎单重最大,各菊芋品系块茎总糖和菊糖含量差异较显著。(3)随海水浓度的增加,各品系菊芋根、茎和叶的Cl-和Na+含量均增加,但品系间差异较显著,叶片的Na+含量显著低于根和茎的Na+含量。从生物积累量和块茎产量、总糖和菊糖含量及离子分布看,南芋1号和南芋2号较其他品系更适合在半干旱海涂利用适当浓度海水进行灌溉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灌溉 菊芋 产量 块茎 菊糖 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土壤基质势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姚素梅 杨雪芹 吴大付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77,共5页
以郑薯8号为材料,以沟灌为对照(CK),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基质势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10、-20、-30和-4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均高于CK沟灌处理,但在淀粉积累期对气孔导度的促进作用要大... 以郑薯8号为材料,以沟灌为对照(CK),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基质势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10、-20、-30和-4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均高于CK沟灌处理,但在淀粉积累期对气孔导度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40^-1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CK,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气孔限制,在淀粉积累期,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非气孔限制。滴灌条件下-40^-1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叶片中的SPAD较CK显著提高,在淀粉积累期,-2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的SPAD最高。与对照相比,滴灌条件下-40^-1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以-20kPa土壤基质势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华北半湿润区,可以通过控制土壤基质势-20kPa以上来制定马铃薯的滴灌灌溉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基质势 马铃薯 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根系吸收活力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丰 张永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在旱地田间条件下,通过测定不同品系马铃薯伤流液的多少以反映根系吸收活力的大小,同时测定相应的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研究表明:在6个供试材料中,1-38品系的根系吸收活力最大,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最高;马铃薯根系吸收活力越大,其相应的... 在旱地田间条件下,通过测定不同品系马铃薯伤流液的多少以反映根系吸收活力的大小,同时测定相应的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研究表明:在6个供试材料中,1-38品系的根系吸收活力最大,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最高;马铃薯根系吸收活力越大,其相应的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根系 吸收活力 产量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整薯稀播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蔺海明 周建军 +3 位作者 王蒂 张俊莲 吕兴密 李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08,共5页
为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新途径,以大整薯作为种薯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大整薯稀播的增产潜力和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整薯稀播能使马铃薯的出苗率、主茎数、株高、穴结薯数、穴薯鲜质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商品率均... 为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新途径,以大整薯作为种薯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大整薯稀播的增产潜力和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整薯稀播能使马铃薯的出苗率、主茎数、株高、穴结薯数、穴薯鲜质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切块播种相比,差异极显著。综合比较表明,大整薯稀播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并能改善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前景较大。以每个整薯质量为140~160 g,播种密度为27 779株/hm2组配的处理,增产幅度最大,故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使用此组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整薯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榨菜品种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百一 赵敬坤 +1 位作者 魏松庆 石孝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7-238,298,共3页
[目的]弄清不同榨菜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和氮效率差异。[方法]以榨菜品种涪杂2号和永安小叶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503、004、50 kg/hm2)对2个榨菜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永安小叶和涪杂2号对氮肥的响... [目的]弄清不同榨菜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和氮效率差异。[方法]以榨菜品种涪杂2号和永安小叶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1、503、004、50 kg/hm2)对2个榨菜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永安小叶和涪杂2号对氮肥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永安小叶对低氮的适应能力和对高氮的忍耐能力比涪杂2号强;不施氮和高量施氮(450 kg/hm2)处理使永安小叶的生物学产量均显著高于涪杂2号。永安小叶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比涪杂2号强,平均多吸收N 18.6 kg/hm2;涪杂2号对钾的吸收能力比永安小叶强,平均多吸收K 12 kg/hm2;二者对磷的吸收能力相当。在一定的施氮水平下,榨菜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涪杂2号为255~315 kg/hm2,永安小叶为285~3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甜菜新品种间块根产量与含糖率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向明 韩秉进 +1 位作者 张秋英 王华忠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以品种KWS3418为对照,对24个甜菜新品种进行了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共有12个品种块根平均产量达到50t·hm-2,其中10个品种对比照品种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达20%以上;有8个品种产糖量达到8.5t·hm-2以上,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综合... 以品种KWS3418为对照,对24个甜菜新品种进行了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共有12个品种块根平均产量达到50t·hm-2,其中10个品种对比照品种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达20%以上;有8个品种产糖量达到8.5t·hm-2以上,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综合块根产量、产糖量、抗病性等因素,在品种选用上建议黑土区优先考虑处理ST21116、SD14631、ST21115、SD12826、HI0474、瑞玛和阿麦斯。图1,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品种 块根产量 块根含糖率 产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马铃薯冠层对块茎膨大速度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明君 樊民夫 李久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马铃薯冠层是形成块茎产量的主要成因之一,冠层与块茎膨大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冠层的形成随株龄的增加而上升,品种不同则上升的程度亦不同。块茎形成期因品种不同而各异,膨大速度从蕾期到成熟一直呈直线上升,品种不同则膨大速度各异... 马铃薯冠层是形成块茎产量的主要成因之一,冠层与块茎膨大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冠层的形成随株龄的增加而上升,品种不同则上升的程度亦不同。块茎形成期因品种不同而各异,膨大速度从蕾期到成熟一直呈直线上升,品种不同则膨大速度各异。冠层覆盖度与块茎产量呈直线正相关。因此,根据冠层的量变数据可预测旱作马铃薯块茎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可作为选育丰产型品种的一个重要依据。结果表明,经济性状好以及抗旱高产的品种为乌盟851、系薯1号、紫花白,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回归方程分别为=3.3025×1.6286x,=1.9714×1.3423x,=3.3295×1.1783x(见图1)。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冠层覆盖度均随着株龄的增长以一定的速度增加,1990年为多雨年份,生育期间不受干旱影响,基本满足了马铃薯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冠层覆盖度仅45d即达高峰期,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1991年中后期降雨偏少,对冠层的发育不利,覆盖度高峰期则推迟1个月。1992年马铃薯开花期间受到干旱的威胁,覆盖度最高值低于1990年的1倍之多,对冠层发育和块茎形成极为不利,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因素。据此,降雨量和降雨分布是影响覆盖度的重要因素,冠层覆盖度随着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冠层 块茎膨大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发育中激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郑顺林 王西瑶 +2 位作者 马均 袁继超 李首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519,共5页
以台湾红皮(Cardina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行为的影响及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过高的营养供给,降低了块茎发育前期细胞分裂素(ZT)的含量,中期细胞生长素(IAA)的含量以及促... 以台湾红皮(Cardina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行为的影响及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过高的营养供给,降低了块茎发育前期细胞分裂素(ZT)的含量,中期细胞生长素(IAA)的含量以及促进块茎发育的脱落酸(ABA)、茉莉酸(JA)含量,增加了各时期促进匍匐茎发生的赤霉素(GA)含量,导致在块茎形成和膨大的关键时期,GA/ABA和GA/JA比值失衡,抑制了块茎的正常发育。而合理营养水平供给,保持了前期较高水平的ZT含量,中期较高的ABA、IAA、JA含量和较低的GA含量,保证了块茎发育各时期对重要激素的需要,GA/ABA和GA/JA在块茎发育各时期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结果还表明,过低、过高的营养供给,有利于马铃薯可溶性糖的形成,但不利于后期淀粉的形成,同时缩短了块茎快速增长期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发育 营养水平 内源激素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增长、产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焦峰 贺海霞 +1 位作者 魏贤斌 翟瑞常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3,共3页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增长、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收获时,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增加了42.8%-91.6%;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配施氮肥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增长、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收获时,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增加了42.8%-91.6%;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配施氮肥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增产幅度达22.3%.61.5%;过高的氮肥用量使马铃薯块茎发育后期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马铃薯 块茎 产量 维生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植株叶片·块根产量与多糖含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文便便 张兴国 +2 位作者 程方叙 曹原湘 匙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435-13436,13509,共3页
[目的]测定高产直立型川麦冬植株叶片数量、块根产量及块根多糖含量,探讨性状—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在川麦冬主产区应用原位动态法采集供试品,测定块根产量,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麦冬块根多糖含量,采用t检验和相关回... [目的]测定高产直立型川麦冬植株叶片数量、块根产量及块根多糖含量,探讨性状—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在川麦冬主产区应用原位动态法采集供试品,测定块根产量,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麦冬块根多糖含量,采用t检验和相关回归法,分析麦冬植株叶片数、块根重量及多糖含量之间的规律。[结果]川麦冬植株平均叶片数69.70±15.3片、块根生物学产量(29.59±11.24)g、麦冬多糖含量(42.72±4.42)%,其回归方程为:z=-1789.06-112.53x+166.19y-3.610x^2-6.05y^2+9.11xy-0.19xy^2+0.16x^2y-0.04x^3+0.08y^3,表明它们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川麦冬为优质高产的麦冬资源类型,植株叶片对麦冬光合产物积累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培育植株良好的叶片光合生态构型是麦冬优质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冬 植株叶片数 块根产量 多糖含量 相关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天麻有性繁殖块茎发育性状-产量-天麻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政 程方叙 +2 位作者 张兴国 郭星 张大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493-17495,共3页
从四川天麻主产区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乌天麻块茎,测定其性状、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并建立乌天麻不同类型块茎性状-产量-天麻素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与乌天麻块茎产量和天麻素积累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块茎干重(y2)、鲜块茎长度(x1)... 从四川天麻主产区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乌天麻块茎,测定其性状、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并建立乌天麻不同类型块茎性状-产量-天麻素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与乌天麻块茎产量和天麻素积累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块茎干重(y2)、鲜块茎长度(x1)、鲜块茎直径(x3)、鲜块茎系数(y6)、鲜块茎周长(x2),呈负相关的因素主要为块茎数(x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天麻 块茎 产量 天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