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常用消毒剂对杂色鲍幼鲍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6
1
作者 柯浩 彭绪运 陈毕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9,共5页
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17.1,5.18 mg/... 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17.1,5.18 mg/L。菌毒净对幼鲍24,48h的LC50分别为105,46.5 mg/L。聚维酮碘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530,218 mg/L。菌毒净、聚维酮碘是较为理想的消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 毒性试验 高锰酸钾 菌毒净 聚维酮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刺激性渔药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翰昌 耿晓修 张芬 《南方水产》 2006年第6期59-62,共4页
采用静态及半静态方法,研究了强氯精、高锰酸钾、甲醛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静态和半静态96 h LC_(50))显示,这3种刺激性渔药中强氯精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最强(1.50、1.13 mg·L^(-1)),其次是高锰酸钾(1.76、... 采用静态及半静态方法,研究了强氯精、高锰酸钾、甲醛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静态和半静态96 h LC_(50))显示,这3种刺激性渔药中强氯精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最强(1.50、1.13 mg·L^(-1)),其次是高锰酸钾(1.76、1.24 mg·L^(-1)),最小的是甲醛(39.91、36.72 mg·L^(-1));它们在静态和半静态条件下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53、0.34,0.55、0.39,7.13、6.77 mg·L^(-1)。结果表明:含氯类(强氯精)、氧化剂类(高锰酸钾)、醛类(甲醛)对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毒性较小,依然可以作为渔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强氯精 高锰酸钾 甲醛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对罗非鱼鱼苗培育阶段暴发病的防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儒仿 李杨 蔡为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6,共3页
为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实验鉴定了在罗非鱼鱼苗培育阶段引起暴发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onas hydrophila),测试了菌毒净(三氯异氰尿酸工业品)对该致病菌的抑杀浓度,同时使用菌毒净片剂和粉剂进行了罗非鱼暴发病的防病实验。结... 为指导生产上科学用药,实验鉴定了在罗非鱼鱼苗培育阶段引起暴发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onas hydrophila),测试了菌毒净(三氯异氰尿酸工业品)对该致病菌的抑杀浓度,同时使用菌毒净片剂和粉剂进行了罗非鱼暴发病的防病实验。结果显示:菌毒净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2.5μg/mL,使用菌毒净片剂的防病效果好于使用菌毒净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异氰尿酸(tcca)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onas hydrophila) 抗菌效应 罗非鱼 防病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异氰尿酸对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杨 石思雨 +3 位作者 司友涛 马红亮 高人 尹云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6-762,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选择三氯异氰尿酸(TCCA)为土壤消毒剂,研究不同施用量TCCA对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TCCA施用量设置分别为:0(CK),30 kg/hm^(2)(S_(30)),60 kg/hm^(2)(S_(60))和120 kg/hm^(2)(S_(120))。结果表明:与CK... 采用盆栽试验,选择三氯异氰尿酸(TCCA)为土壤消毒剂,研究不同施用量TCCA对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TCCA施用量设置分别为:0(CK),30 kg/hm^(2)(S_(30)),60 kg/hm^(2)(S_(60))和120 kg/hm^(2)(S_(120))。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_(60)和S_(1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P<0.05),分别提高0.15个和0.26个单位;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30.4%和83.5%;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P<0.05),分别提高3.3倍和9.7倍。同时,S_(60)和S_(120)处理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与CK处理相比,在门水平上,S_(60)和S_(120)处理下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增幅达55.3%和85.9%,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增幅达16.7%和35.1%;在属水平上,S_(60)和S_(120)处理下显著降低马铃薯致病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相对丰度(P<0.05),降幅达35.7%和57.1%。主坐标(PCoA)分析表明,S_(60)和S_(120)处理与CK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截然不同。除了TCCA直接杀菌的影响,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pH和铵态氮含量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异氰尿酸 马铃薯 连作障碍 微生物群落组成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