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谐海洋条件下自然循环运行特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鄢炳火 于雷 +2 位作者 张杨伟 桂学文 谢海燕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基于两相漂移流模型建立简谐海洋条件下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理论分析模型;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描述堆芯中子的物理行为及控制棒调节系统的响应;利用研制的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在摇摆条件下的自然循环运行特性及强迫循环向自然循... 基于两相漂移流模型建立简谐海洋条件下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理论分析模型;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描述堆芯中子的物理行为及控制棒调节系统的响应;利用研制的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在摇摆条件下的自然循环运行特性及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的过渡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摇摆周期越小,影响越大;摇摆振幅越大,影响越大;相同摇摆周期与摇摆振幅条件下,纵摇对自然循环运行影响大;纵摇时,参数波动周期与摇摆周期相符,横摇时,参数波动周期为摇摆周期的一半;海洋条件引起过大的堆芯自然循环流量波动可造成功率自动调节控制棒的频繁动作,无法平稳实现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海洋条件 两相流模型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条件下冷却剂系统自然循环仿真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珏 贾宝山 俞冀阳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在对核反应堆堆芯冷却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洋条件下冷却剂系统自然循环运行状态仿真模拟的数学模型。模型分为稳态计算和动态计算两部分,包括修正的单通道模型、强迫外干扰力模型、两相沸腾计算和动态计算模型等。对于海洋条件... 在对核反应堆堆芯冷却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海洋条件下冷却剂系统自然循环运行状态仿真模拟的数学模型。模型分为稳态计算和动态计算两部分,包括修正的单通道模型、强迫外干扰力模型、两相沸腾计算和动态计算模型等。对于海洋条件,主要是针对左右摇摆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并对结果作了简单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剂系统 仿真模型 海洋条件 自然循环 惯性力 核反应堆 堆芯 热工水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转换过渡过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田兆斐 赵强 +2 位作者 彭敏俊 成守宇 薛若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8-1404,共7页
针对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转换的过渡过程问题,建立主冷却剂系统数学模型及中子动力学模型,利用完整的实时仿真平台,研究了船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相互转换的过渡过程中反应堆功率、冷却剂温度等主要系统参数的瞬态特性.... 针对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转换的过渡过程问题,建立主冷却剂系统数学模型及中子动力学模型,利用完整的实时仿真平台,研究了船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相互转换的过渡过程中反应堆功率、冷却剂温度等主要系统参数的瞬态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转换前初始反应堆功率水平对过渡过程的快速、安全及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较高的初始反应堆功率水平有可能导致出现瞬时高功率峰值并出现短周期现象,威胁反应堆的安全.针对过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在适当时机由操纵员手动调节控制棒的人为干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该措施可以有效地缩短过渡过程,改善过渡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动力装置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 瞬态特性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欠热沸腾起始点特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涛 杨瑞昌 刘若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利用适于强迫循环的伯格尔斯和罗斯诺经验方法、Davis和Anderson理论方法,以及本课题组依据自然循环实验提出的预测欠热沸腾起始点的经验公式,对两种类型的欠热沸腾起始点的热力学平衡干度进行比较计算,研究自然循环的欠热沸腾起始点的... 利用适于强迫循环的伯格尔斯和罗斯诺经验方法、Davis和Anderson理论方法,以及本课题组依据自然循环实验提出的预测欠热沸腾起始点的经验公式,对两种类型的欠热沸腾起始点的热力学平衡干度进行比较计算,研究自然循环的欠热沸腾起始点的基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循环欠热沸腾起始点的热力学平衡干度对加热量、进口温度、系统压力有着更大的敏感特性,在同等条件下,更早发生欠热沸腾现象。统计物理的微观角度研究进一步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处于自组织状态的自然循环耗散结构的特点、动力学的涨落力和动量力对热力学平衡的共同影响。此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和应用自然循环的欠热沸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 欠热沸腾 泡核沸腾起始点 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动力装置强迫循环与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郝亚雷 于雷 +1 位作者 蔡章生 谢海燕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6,14,共8页
针对某型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建立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强迫循环与自然循环的计算分析模型,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建立的模型计算精度高,满足工程分析的要求。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过渡过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针对某型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建立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强迫循环与自然循环的计算分析模型,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建立的模型计算精度高,满足工程分析的要求。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过渡过程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中冷却剂流量、蒸汽发生器压力、反应堆出口温度是几个约束参数;自然循环向强迫循环的转换过程中反应堆功率变化与周期变化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过渡过程 核动力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过渡过程UTSG一次侧倒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章德 陈文振 +1 位作者 王少明 王川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9期181-186,共6页
自然循环条件下,立式倒U型管型蒸汽发生器(UTSG)并联倒U型传热管内存在非均匀流动,部分传热管出现倒流,倒流的发生对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按管长对并联倒U型传热管进行分类,建立分布式的结构模型。采用最佳评估程序RELAP5... 自然循环条件下,立式倒U型管型蒸汽发生器(UTSG)并联倒U型传热管内存在非均匀流动,部分传热管出现倒流,倒流的发生对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按管长对并联倒U型传热管进行分类,建立分布式的结构模型。采用最佳评估程序RELAP5/MOD3.3,对主泵不同转动惯量下的自然循环过渡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了转动惯量对UTSG倒U型管内非均匀流动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转动惯量的增加可以延缓倒流的发生,但对倒流的空间分布和倒流流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过渡过程 RELAP5/MOD3.3 转动惯量 UTSG 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进研究堆停堆冷却措施及其主要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庄毅 柯国土 +3 位作者 刘天才 黄兴蓉 赖陶陶 姚成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412-416,共5页
停堆后冷却问题是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冷却措施的实施对CARR的安全和建设投资有较重要的影响。CARR采用停堆初期的强迫循环及停堆后期全堆芯自然循环相结合的策略实现正常停堆和事故停堆后的堆芯冷却。停堆冷却的... 停堆后冷却问题是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冷却措施的实施对CARR的安全和建设投资有较重要的影响。CARR采用停堆初期的强迫循环及停堆后期全堆芯自然循环相结合的策略实现正常停堆和事故停堆后的堆芯冷却。停堆冷却的过程具体分为主泵大质量惯性飞轮惰转强迫冷却、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强迫冷却、自然循环功能部件动作实现全堆芯自然循环3个阶段。3个阶段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每个阶段各有特点。停堆冷却策略的实施证明,CARR停堆冷却过程是可靠、有效、合理的,符合先进研究堆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进研究堆 停堆冷却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东亚大陆冬季前暖后冷的环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3
8
作者 晏红明 李刚 +1 位作者 袁媛 姚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26-4044,共19页
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地区整体以偏冷为主,气温季节内变化显著,前冬(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26日)气温偏高,后冬(2022年1月28日—2月24日)气温偏低;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北暖南冷特征,尤其在冷时段,南部地区气温偏... 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地区整体以偏冷为主,气温季节内变化显著,前冬(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26日)气温偏高,后冬(2022年1月28日—2月24日)气温偏低;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北暖南冷特征,尤其在冷时段,南部地区气温偏低幅度比北部地区大1℃左右.本文利用逐日中国观测站点资料和NCEP/NCAR、ERA5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前暖后冷的可能原因,发现与冬季气候密切相关的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平流层极涡、高原高度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半球平流层环状模(NAM)等大尺度环流系统均发生了显著的转折性变化,直接导致了东亚大陆冬季前暖后冷的季节变化,但乌拉尔山高压在冷暖时段的变化差异并不明显.另外,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和北大西洋暖海温在后冬的加强变化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强迫影响,对2022/2021年后冬冷时段冷空气的加强和低温冷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 冬季气温季节内转折 关键大气环流系统 海温异常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一体化反应堆自然循环过渡过程控制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于雷 饶彧先 李攀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5期360-364,共5页
为了研究反应堆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中功率自动调节方案,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某型船用一体化反应堆自然循环过渡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过渡过程中,由于一体化压水堆自然循环工况下反应堆进、出口温度的滞后效应明显,并... 为了研究反应堆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中功率自动调节方案,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某型船用一体化反应堆自然循环过渡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过渡过程中,由于一体化压水堆自然循环工况下反应堆进、出口温度的滞后效应明显,并且冷却剂温度在功率自动调节模型中的权重大,使得反应堆进、出口温度测量点的位置对重要参数的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反应堆进、出口温度测量点设置越接近反应堆活性区,则过渡过程中重要参数的波动峰值越小,过渡过程需要的时间越短,控制过程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自然循环 功率自动调节 过渡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ETR流量反转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涛忠 段天元 +1 位作者 邓才玉 邱立青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2-687,共6页
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在流量反转过程中,堆芯热工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到反应堆的安全运行。为此本文利用RELAP5/MOD3程序建立了HFETR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得出HFETR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的最大允许功率为850 kW,自然循环向强迫... 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在流量反转过程中,堆芯热工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到反应堆的安全运行。为此本文利用RELAP5/MOD3程序建立了HFETR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得出HFETR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的最大允许功率为850 kW,自然循环向强迫循环过渡的时刻由压力壳上部水温决定。研究结果表明,现运行模式能保证反应堆的运行安全,为以后运行模式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ETR 自然循环 流量反转 强迫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压水堆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守相 于雷 鄢炳火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220-224,共5页
针对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以核动力装置瞬态最佳估算程序RELAP5/MOD3为基础,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模型,并建立三维空间内中子物理与热工水力的耦合模型,研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一体化核动力装置强迫循环向自然循... 针对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以核动力装置瞬态最佳估算程序RELAP5/MOD3为基础,采用两群三维时空中子动力学模型替代点堆模型,并建立三维空间内中子物理与热工水力的耦合模型,研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一体化核动力装置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转换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在过渡过程中,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反应堆功率变化幅度较大,冷却剂流量的变化对一回路温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核动力装置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空冷自然通风冷却塔抽力计算公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蔓蔓 卫慧敏 +1 位作者 杨立军 杜小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9-866,共8页
在电厂冷却塔的设计中,根据塔内外空气密度差计算塔内抽力应用较广泛,但缺少理论依据,且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Kroger算法考虑了相关作用因素的影响,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形式复杂。以间接空冷自然通风冷却塔为模型,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 在电厂冷却塔的设计中,根据塔内外空气密度差计算塔内抽力应用较广泛,但缺少理论依据,且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Kroger算法考虑了相关作用因素的影响,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形式复杂。以间接空冷自然通风冷却塔为模型,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比了塔内抽力密度差模型和Kroger模型的准确性,指出了后者计算抽力结果更准确的原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冷却塔高度、环境大气温度及循环水进口温度。分析结果表明:当环境大气温度和循环水进口温度条件不变时,随冷却塔高度的增加,密度差模型较Kroger模型的相对误差随之增大,则计算的换热量误差亦增大。同理,在其他2个条件不变时,随环境大气温度的升高或随着循环水进口温度的降低,相对误差增大。分析结果为自然通风冷却塔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条件下计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冷却塔 抽力 密度差 环境大气温度 循环水进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反应堆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程瞬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承明 付文 +1 位作者 彭敏俊 夏庚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核反应堆的自然循环可提供非能动余热排出能力,有利于提高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本文以一体化压水堆概念设计方案为对象,利用RELAP5/MOD3.4程序对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的瞬态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反应堆功率、主泵阻力、主泵转动惯... 核反应堆的自然循环可提供非能动余热排出能力,有利于提高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本文以一体化压水堆概念设计方案为对象,利用RELAP5/MOD3.4程序对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过渡过程的瞬态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反应堆功率、主泵阻力、主泵转动惯量等因素以及不同运行策略对转换过程瞬态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转自然循环 一体化压水堆 RELAP5 MOD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对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璞珍 王兆祥 刘顺隆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建立了起伏影响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自然循环能力的数学模型。计算比较了起伏对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起伏对强制循环下一回路冷却剂的流量和反应堆输出功率的影响较小,而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 起伏 一回路 强制循环 自然循环 核船压水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条件下阻力及换热特性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伍振兴 阎昌琪 +2 位作者 田春平 田旺盛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8-1194,共7页
为研究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条件下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区别,以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为研究对象,在压力0.2 MPa、实验段入口欠热度30~6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强迫循环和自然循环条件下流动及换热实验。等热流密度条件下的阻力实验研究表明:在... 为研究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条件下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区别,以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为研究对象,在压力0.2 MPa、实验段入口欠热度30~6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强迫循环和自然循环条件下流动及换热实验。等热流密度条件下的阻力实验研究表明:在层流区,强迫循环和自然循环条件下的阻力特性几乎相同;在湍流区,修正后的Blasius关系式能同时适用于强迫循环和自然循环条件下的阻力预测;通过对比发现,强迫循环和自然循环条件下的转捩点雷诺数以及过渡态雷诺数区间几乎相同。换热实验研究表明:在湍流区,适用于强迫循环条件下的Gneilinski关系式能对自然循环换热能力较好预测;通过分析发现,在本实验研究范围内,自然循环与强迫循环条件下换热能力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强迫循环 自然循环 阻力特性 换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t转炉汽化冷却系统改造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林 周春丽 石瑞松 《冶金能源》 2013年第1期55-58,共4页
简述了某钢厂转炉汽化冷却系统改造的优化点,着重介绍了改造后的循环水系统设计原理。通过对实际现场数据的采集分析证明,系统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 汽化冷却 高压强制循环 自然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驱动力和阻力特性研究
17
作者 白清城 谢添舟 +3 位作者 徐建军 唐瑜 陈鑫 张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9-97,共9页
本文以典型自然循环回路为对象,建立了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工况驱动力和阻力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符合很好。利用模型分析发现,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驱动力和系统流量周期性波动,随着摇摆幅度增大和周期缩短,驱动力和流量的波动幅度增大。... 本文以典型自然循环回路为对象,建立了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工况驱动力和阻力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符合很好。利用模型分析发现,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驱动力和系统流量周期性波动,随着摇摆幅度增大和周期缩短,驱动力和流量的波动幅度增大。驱动力为重位驱动力、向心驱动力及切向驱动力之和,现有工况范围内,向心驱动力可忽略不计,总驱动力受重位驱动力和切向驱动力的耦合作用影响。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两相流动总压降及各分压降周期性波动,系统位差及通道内平均密度的变化引起了两相重位压降、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发生周期性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条件 自然循环 驱动力 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化冷却在竖炉烘干床及导风墙水梁上的应用
18
作者 杜海峰 任利民 冯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33,共3页
论述了水冶竖炉工艺生产过程中 ,上部烘干床及下部导风墙大水梁 ,在长期处于高温重负荷的环境下 ,其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冷却效果与安装特点有极大的关系。汽化冷却系统的应用 ,大大改善了烘干床及导风墙大水梁的可靠性 。
关键词 强制水循环 自然循环 汽化冷却 竖炉 烘干床 导风墙水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铅基堆自然转强迫循环热工水力瞬态特性分析
19
作者 刘文斌 张光雨 +1 位作者 王磊 周涛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2-729,共8页
小型铅基堆运行于自然循环工况时为了大幅提升功率输出能力,运行工况需要由自然循环转换到强迫循环。然而在转换过程中,由于主泵的突然开启,流量迅速增加,导致堆芯功率以及反应性等参数剧烈波动,这会威胁到反应堆安全。因此,本文采用REL... 小型铅基堆运行于自然循环工况时为了大幅提升功率输出能力,运行工况需要由自然循环转换到强迫循环。然而在转换过程中,由于主泵的突然开启,流量迅速增加,导致堆芯功率以及反应性等参数剧烈波动,这会威胁到反应堆安全。因此,本文采用RELAP5/MOD4.0程序对10MW小型铅基堆进行仿真建模,分析了铅基堆在自然转强迫循环过渡过程的瞬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首先,初始功率水平越高,功率峰值越高,反应堆周期越小,这可能威胁反应堆的安全,因此需要依据核功率保护整定值选择出安全转换的最高初始功率水平(54%FP)。其次,采取人为干预措施或者逐次开启主泵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功率等参数波动,提高了安全转换的最高初始自然循环功率水平,这对提升反应堆在转换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制定了一套优化的运行控制策略能够确保其在较高功率水平下(70%FP)实现自然向强迫循环快速平稳安全地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基堆 自然循环 强迫循环 RELAP5 瞬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均匀受热并联管组流动与温度工况的数值解 被引量:2
20
作者 庞韵 卓宁 +1 位作者 张陶远 杜兆年 《上海机械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5-30,共6页
本文就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均匀受热并联管组的流动和温度情况作了理论和实验研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相当吻合。因此,文章所建立的数学计算模型可在热水锅炉及其他类似设备的水动力计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锅炉 自然循环 强制循环 并联管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