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雨辰 黄俊溶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158,共8页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目的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应当在超越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文明话语的争论,既具有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的发展观功能,又具有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境界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西方生态思潮 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汤筠冰 吴泓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印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唤起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内涵界定为出发点,系统考察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显现出的七大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时代性与生成性。其艺术化呈现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来诠释中华文明内涵;创造性转化是以“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为核心,并实现文明的价值重塑;创新性发展则表现为全球化语境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文明的当代转换。探究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呈现和传播路径,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着眼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世界文明互鉴中,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最终彰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艺术传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与人类文明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玉洁 王立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理解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仅要从既定的宏观思想源流中加以分析,还应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历史实践中加以考察。中华文明通过三重历史开新完成了现代转型: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批判继承实现了文明更新,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互鉴中实现了文明融合... 理解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仅要从既定的宏观思想源流中加以分析,还应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历史实践中加以考察。中华文明通过三重历史开新完成了现代转型: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批判继承实现了文明更新,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互鉴中实现了文明融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适应实现了文明新生。由此,中华文明实现了“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样具有人类文明意义。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完成打破了“中心-边缘”的文明发展格局,开辟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前景;扬弃了资本“自否定”的发展逻辑,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协调模式发展;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片面发展现状,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向度;释放了新质生产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转型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探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6
4
作者 俞海 宁晓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化、低碳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一重要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了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方式,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绿色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 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化、低碳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一重要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了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方式,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绿色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抓手,在出场逻辑、认知结构及实践指向等方面,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变革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然而,绿色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绿色低碳核心科技仍然薄弱、绿色产业发展仍待加强、绿色生产要素仍待跃升以及绿色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等问题,必须夯实绿色低碳科技支撑基础,以产业绿色转型为抓手,推动生产要素绿色变革和绿色跃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对西方生态思想的颠覆
5
作者 苏继月 孙道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330,共14页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维度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二元分立”的自然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实现了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二元统一;以“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以整体系统推进生态治理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乌托邦式”的治理观,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可持续的有效路径;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正义”的全球观,推动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实现生态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西方生态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整体性”特质的创造性转化及其现代价值
6
作者 刘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0,共10页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文明论”和“文明史”中呈现一个理想类型的文明样态。这一文明样态在个体与整体、事实与理论、同一与差异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整体性”的特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农业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文明论”和“文明史”中呈现一个理想类型的文明样态。这一文明样态在个体与整体、事实与理论、同一与差异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整体性”的特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农业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整体性”特质在古与今、中与西、内与外的碰撞中,发生了创造性转化,但这并不表明其价值在丧失。相反,伴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物质层面“遗产”化的趋势,其精神内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现代农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作用。传统农业文明中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以一种新的方式注入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延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精神内核,挖掘其深层结构背后的精神动力,或可探索出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融合之路。由此,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转化而断裂,而会是融合了一种多样文明形态的传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整体性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
7
作者 陈志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与新式教育的熏染、许景澄的引导、跨文化婚姻与长期旅居欧洲,都是影响其中西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隐修比利时期间,他致力于探寻中国文化与希腊—拉丁文明的最佳契合点,冀图...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与新式教育的熏染、许景澄的引导、跨文化婚姻与长期旅居欧洲,都是影响其中西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隐修比利时期间,他致力于探寻中国文化与希腊—拉丁文明的最佳契合点,冀图在保存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其注入新的精神内涵。他既强调外来文化必须适应华夏土壤,又以孝道为切入点阐发儒家伦理,为中国文化争取平等地位,力图实现两个世界与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融。同时,他呼吁全人类通过“人文携手”,修筑一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神桥梁,恢复“天下一家”的观念,共同缔造世界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征祥 中国传统文化 希腊—拉丁文明 中西文化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之基·价值之轴·实践之径:基于理性自觉的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三重逻辑
8
作者 胡军良 张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理性自觉关联交往之基、价值之轴与实践之径。在交往共生、交流互鉴、交互共融中,中华文明一体生成中的多元融合、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和合融通、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通达融贯,彰显了其交往理性自觉。在生态关照、...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理性自觉关联交往之基、价值之轴与实践之径。在交往共生、交流互鉴、交互共融中,中华文明一体生成中的多元融合、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和合融通、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通达融贯,彰显了其交往理性自觉。在生态关照、本真关涉和共在关切中,中华文明价值愿景中的生命共同体的文明意识、价值秩序中的生存共同体的文明话语、价值共识中的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叙事,映显了其价值理性自觉。在本土问题、本土传统和本土方案上,文明之问的理性回应、文明赓续的德性涵育、文明形态的自主创构,凸显了其实践理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 理性自觉 交往之基 价值之轴 实践之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5
9
作者 金民卿 赵书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F0002,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立服务于一元倾向、真理原则臣服于价值原则、道义主张屈从于利益诉求的实质性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揭穿了“西方化即民主化”的假象;坚持文明多样性,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超越“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坚持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系统观念超越线性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同心圆”超越“西方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西方文明观 普世价值论 西方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英州 何红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2,共13页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相应地“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核心以及主要表现形式。而新发展理念则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维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指引着其发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不仅构成其根脉和魂脉,而且为其发展成熟提供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高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其先进特质并推动其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也就借助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新发展理念、“两个结合”与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出来,显示出其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的创新性、发展性、世界性及其使命追求。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发展与成熟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熟同步,也是一个与之相比更长的发展过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也给人类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案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中国式?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祁鸣 金丽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迷雾与迷思,认识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全面阐释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提供资源沃土,在不同时期现代化历史探索中提供文化支撑,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前进力量,既是对何以形成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注解,也是回应“何以中国式”时代命题,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阐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江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审视和解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有总体性思维,运用总体性方法,以总体性视野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都是一...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审视和解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有总体性思维,运用总体性方法,以总体性视野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都是一个极具总体性内涵和意蕴的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的总体性、全体人富裕的总体性、全球发展的总体性和文明建构的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充分彰显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人与人、中国与世界、本国文明与他国文明之间的协调、系统性发展。其总体性意蕴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法引领和智力支撑,也为后发展国家追求本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启示和实践参考。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意蕴,持续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性 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诸问题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喆 张璇璇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4,F0002,共12页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主要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现代化“发展陷阱”。由资本逻辑所支配的文明对立的逻辑、政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分化的逻辑、劳动异化的逻辑、生态文明的逻辑等诸多问题,...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主要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现代化“发展陷阱”。由资本逻辑所支配的文明对立的逻辑、政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分化的逻辑、劳动异化的逻辑、生态文明的逻辑等诸多问题,致使全球都被裹挟至现代性困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反思性与超越性,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西方国家现代性的片面演进吁求着完整的现代性出场。面对这一前沿命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扬弃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逻辑,构建起更为完整的现代性运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在兼顾自身健康发展与全球共同发展的同时,找到了摒弃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弊端的实践途径,探索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文明形态 中西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西方“他者”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8-176,共9页
“他者”是审视、完善、超越“自我”的认识和构建,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是一种“他者”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话语递进中,中国“他者”从美好神话逐渐演变为被敌视再到褒贬不一。中国作为一个人类历史文明中不可忽略的文明主... “他者”是审视、完善、超越“自我”的认识和构建,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是一种“他者”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话语递进中,中国“他者”从美好神话逐渐演变为被敌视再到褒贬不一。中国作为一个人类历史文明中不可忽略的文明主体,其自身的风俗、传统、价值、信仰、制度、观念成为西方必须审视的对象,西方根据时代和自身的需要,通过不同角色、角度、立场构成一种特定的话语表达,以达到自我审视、认知、反思、超越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西方“他者”文明的当代体现,是对传统美好“他者”的基因延续,是荡涤近代落后“他者”的换羽新生,是面向现实“他者”的文明扬弃。中国式现代化走出当代西方“他者”文明困境,必须夯实跨越西方“他者”文明窠臼的实践基底,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他者”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本质 文明意涵 走出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臧秀玲 李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秉持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突破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重塑了现代化新路径;创造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物质文明、以交流互鉴为基点的精神文明、以公平正义为归宿的社会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的生态文明,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现代化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旭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7,共17页
在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与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分野与融合,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支配领域,也有彼此共同性的转化空间,因此就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理解机制,而不是任由两种概念不分彼此的混淆。人类发展... 在人类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与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分野与融合,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支配领域,也有彼此共同性的转化空间,因此就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理解机制,而不是任由两种概念不分彼此的混淆。人类发展史中,文明自身所具有的否定性价值可谓是真正带动人类生活不断向前的动力所在,它促动着文明自身的跃升,从而构造出一种作为阶梯等级的文明模式结构,人类的文明相对于人类文化存在而言显然是在不断地阶梯性地向上攀升。相比于文明的躁动性特征,文化有着自身的静谧性,文化与文明这二者间都在发挥着各自对人的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方向性塑造作用。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视角去考察,我们的文化应承担着一种不断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的新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重塑 人工智能时代 文化转型人类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分权视角
17
作者 唐勇军 李晓哲 罗辉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38,共10页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而降低;(3)进一步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更显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是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企业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要素生产率 财政分权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异质性分析 中介机制 融资约束 企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意义界定与合理进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剑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7-96,共10页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复兴前行。为此,有必要在世界与国家的大小坐标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含义。进而在“以西方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两端之间,确立起“以世界为方法”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性进路。在此基础上,需要超越近代以降以审美眼光看待“现代”、总是追求理想化、乌托邦式的“现代”的心态,基于现实可行性谋划古今中西维度所约定的中国现代化进路,并以此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而非前现代或后现代式的“复兴”,并助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古今中西 现代 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全球文明”研究的示范——评荣新江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与视野、几点感想,并试析本书的学术义理和余论。该书重点利用敦煌西域文书与文物,可谓在新视野下利用“新材料”的“新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写作丝绸之路历史,或曰中古“全球文明”史的一种相当有说服力的可能性,必定在国际学术界与知识界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学 国际视野 西域文书 丝路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