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ntao Shi 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0-304,共5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s a knowledge-driven era,and"eco-friendly"and"low-carbon"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aim and cont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human",it creates an eco-friendly,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which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growth to intensive growth of the macro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生产力 管理理论 语境 生态友好 宏观管理 集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分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金山 孙霆姝 徐广平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29-138,共10页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有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分歧,同时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细分维度与边界条件的深入分析。基于143篇文献177个效应值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效果由强到... 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有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分歧,同时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细分维度与边界条件的深入分析。基于143篇文献177个效应值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就细分维度看,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管理、组织韧性、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激励效果显著。就促进效果看,在非制造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中小规模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行业科技强度不是两者关系的调节因素。与客观测量方式相比,主观测量方式下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显著。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间的逻辑关系,对企业实施数字化赋能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可持续发展 元分析 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合组织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策略框架与核心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林梅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0,共8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全球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探路者和引领者,近年来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策略框架,包括目标层(迈向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先决条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全球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探路者和引领者,近年来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策略框架,包括目标层(迈向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先决条件层(物理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层(数字工具、数字资源、数字素养和数字应用)和保障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协同、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和公共采购、教师的激励与专业支持、监测和评估);此外,还分析和探讨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三大核心议题:弥合数字鸿沟、聚焦数字治理和关注人工智能。关照OECD已有经验,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可以从制定国家数字教育战略规划、深化学习/教学和评价场景的数字应用创新及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数字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数字鸿沟 战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
4
作者 盛朝迅 吴迪 荣晨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共13页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质量优、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循环畅、形成新发展格局,安全保障有力、安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要聚焦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内需求、开放合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短板,着力“强创新、优结构、促开放”,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积攒经济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成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中等发达国家 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型国家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以东北地区为例
5
作者 吴昊 张广成 段志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了2012—2021年东北三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2021年,东北三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实现价值分别为193 995亿元、21 721亿元,绿金指数整体平均为11%;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为21%、35%和5%;2012—2021年3省分别增长了1%、12%和2%,表明生态资源丰富并不等同于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实现。驱动方向方面,辽宁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未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对产业转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驱动,这主要得益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吉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双正向驱动,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但动力不足;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没有对产业结构转型起到正向驱动,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驱动程度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为31%、25%、4%;对产业转型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为64%、24%和5%。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东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制定、从生态经济层面助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重大论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作者 郇庆治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共14页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而在实践层面可以意指或规约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持续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处在政治与理论自觉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自我革新完善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很可能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个主要阶段不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绿色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邓仲良 杨舸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速或负增长时期,降低要素错配对实现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从中国现实来看,人口负增长趋势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少子化、老龄化降低了劳动供给,加大了社会保障财政压力。老龄化还降低了微观劳动个体的认知型工作技能,可能影响长期创新产出;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使用自动化技术,但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人口转变引起的需求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应利用好人口转变的“窗口期”,通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投资于人”的比重,夯实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加强人才链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经济转型 人口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
8
作者 安健吉 员学锋 苏强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7,共22页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Markov链等方法,研究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体全面提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域集聚在西北部地区,热点区域集聚在东部地区。②中国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加剧,东北部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等区域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③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演变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马太效应”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水平邻域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水平邻域则会限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 新质生产力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分异机理研究
9
作者 曾岚婷 陈毅辉 周小亮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3-1396,共14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数字技术应用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对绿色化形成显著制约。揭示数字化与绿色生产力协同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经济生态协同增效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11−2022年我... 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数字技术应用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对绿色化形成显著制约。揭示数字化与绿色生产力协同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经济生态协同增效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合熵权法、SBM-GML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核密度函数等对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系统实现了从不协调到良好协调的三级跨越式提升,高水平耦合协调仅出现在若干东部发达省份。②耦合协调系统的影响因子表现出非线性、异质性和阶段性的作用特征。技术进步是持续稳定的驱动因子,但效能呈现“东强西弱”梯度衰减的变化,后发区域具有突破初级协调的潜力,城镇化建设释能范围最广泛,动力性效能出现在大部分省份。③环境治理因子、收入水平在均等状况下释放推动力,但和产业结构的作用相似,其影响在东西部均呈两极变异,且正向影响存在效能门槛。研究显示,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系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其影响因子作用不仅存在空间异质性,同时随着时间维度演变产生动态分异。因此,分区制定差异化政策是实现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衡、良好耦合协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分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当前人文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体会——在江苏人文经济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江山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共10页
人文经济学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进一步研究人文经济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要聚焦于人,聚... 人文经济学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进一步研究人文经济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要聚焦于人,聚焦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深化研究的共识与合力;要着眼于现实,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系统性、集成性和创新性,推动人文经济学的系统重构,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原创性理论创新;要保持研究热度,持之以恒地、长期主义地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两创” 价值指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睿锴 王冠 +1 位作者 赵宗泽 张嘉芸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2-1183,共12页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00-2020年间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栅格数据和PM_(2.5)数据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遥感综合经济指数(RSCEI)。通过构建RSEI和RSCEI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和经济耦合协调情况。研究表明:(1)使用RSCEI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在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相比传统的夜光遥感手段,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的发展差异更加明显;(2)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再恢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部区域;(3)2000-2020年间,河南省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高于城市边缘区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RSCEI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转型过程;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靠近经济发达城市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4)河南省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左右遇到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表明新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河南省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提出的RSCEI,填补了城市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领域缺乏一种能够从城市发展全过程反映发展水平的空间化指数的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遥感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遥感生态指数 遥感综合经济指数 耦合协调度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分配”范式转换下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12
作者 李毅 刘毅 +1 位作者 胡西武 钟昌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6-65,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本文基于发展-分配范式转换理论框架,利用2012~2024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本文基于发展-分配范式转换理论框架,利用2012~2024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双路径协同促进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投入驱动“做大蛋糕”(经济规模扩张),公共服务改善优化“分好蛋糕”(分配效率提升)。尤为重要的是,二者存在动态互促机制:“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保障,而分配优化又反哺发展跃升。本文揭示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分配动态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为构建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发展-分配范式转换 经济规模 分配效率 科技创新 公共服务 发展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率模式重塑:中国经济从结构性减速到高质量服务化
13
作者 宋培 王欣悦 +1 位作者 陈晓英 白雪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7,共13页
服务化阶段是经济增长分化的关键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是成功跨越增长阵痛期的必经之路。从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揭示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特征事实;基于生产率视角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阐述中国经济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 服务化阶段是经济增长分化的关键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是成功跨越增长阵痛期的必经之路。从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揭示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特征事实;基于生产率视角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阐述中国经济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的发生机理;指明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的未来方向;依据效率模式重塑的理论逻辑,剖析中国产业结构向高质量服务化转型的政策着力点。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并未产生结构红利,也未能摆脱结构性减速的发展规律,促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是结构性减速的直接原因,未能实现效率模式重塑是结构性减速的根本原因;第三,效率模式重塑需要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并发挥供需双侧的联动效应,推动经济增长由供给侧主导向需求侧主导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螺旋式上升。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在要素层面应该以知识要素培养为核心、产业层面需要以优化服务业结构为核心、宏观层面则需要以公共品支出和收入分配改善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服务化 经济结构 生产要素配置 结构性减速 结构性加速 效率模式重塑 产业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研究
14
作者 谢心荻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5,共11页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枢纽链接国际循环、联通国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机遇。在...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枢纽链接国际循环、联通国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机遇。在搭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历史演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揭示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划类型与主导产业,进而阐释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应从中国政府、合作区开发企业与中介平台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提升战略高度,谨慎进行选址决策,多元化组合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统筹国内资源,推动省际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经贸合作区 新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孟宪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8,共7页
选取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测评。研究发现,2014-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差... 选取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实证测评。研究发现,2014-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但这一差异随着时序推进而逐步缩小;区域内差异在研究期内有小幅增长;超变密度所占份额最低。进一步地,在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后发现,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均能提升本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对外开放水平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显著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创新 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低碳经济转型: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16
作者 张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0,共7页
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研究区间设置为2013—2022年,系统检验人工智能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显著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 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研究区间设置为2013—2022年,系统检验人工智能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显著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金融是人工智能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渠道。空间效应检验发现,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促进本区域低碳经济转型,而且还可以推进邻近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结论为加快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转型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识别标准、政策演进与困境疏解
17
作者 肖婧文 吴芬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9,共15页
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布局加速重构,在成渝地区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有利于形成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与国内地理空间重塑的双重赋能机制,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新开放布局,推动从“边境开放”向“境内开... 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布局加速重构,在成渝地区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有利于形成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与国内地理空间重塑的双重赋能机制,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新开放布局,推动从“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的深层递进。根据国家顶层文件指向与相关文献,阐释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高在何处”,从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制度体系、跨国贸易及全球治理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识别标准分解,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揭示区域贸易通道建设现状、政策演进与发展困境。基于国内国际经验,提炼“一个牵引系统,两条关键渠道,三重协同机制,系列政策保障”的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建设路径,为培育内陆开放枢纽,疏通向西开放国际通道,统筹“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际贸易通道 高水平对外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产业链 全球价值链 新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村乡茶叶生产机械化改造对策研究
18
作者 汪兰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3期49-51,54,共4页
在介绍榆村乡茶叶生产机械化改造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村乡茶叶生产机械化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榆村乡茶叶生产机械化改造的策略。
关键词 茶叶生产 机械化改造 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 榆村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
作者 周明锋 么学静 尹海德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5期69-71,共3页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基层覆盖率低、供需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潍坊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整体效能发挥。因此,有必要综合剖析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服务体系... 潍坊市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存在基层覆盖率低、供需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潍坊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整体效能发挥。因此,有必要综合剖析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的诱因。文章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调查问卷、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潍坊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剖析,并结合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潍坊市地区反馈信息和跟踪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及服务体系改善方案实施半年后,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农技基础水平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农机推广力度加大,普及率和覆盖率双双攀升。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农产品附加值,培养更多新型农业技术带头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业4.0”和农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科技服务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4.0 农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新举措
20
作者 郭芳秋 《农业展望》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受资源约束与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发展受制约。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由于经济持续低迷,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受资源约束与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发展受制约。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由于经济持续低迷,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供给侧改革作为推动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农业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聚焦于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策略,提出通过重整土地资源,缩短城乡差距;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业发展;优化集体资产的配置结构以及培育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等路径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生产转型 经济效益 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