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4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unsteady flow in porous media while considering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with Green's func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曹仁义 陈岭 +2 位作者 Y.Zee Ma 刘雪莹 于柏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01-208,共8页
The flow behavior in porous media with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TPG) is more complex than Darcy flow and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nd outer boundary and inner boundary with TPG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Darcy flow fo... The flow behavior in porous media with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TPG) is more complex than Darcy flow and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nd outer boundary and inner boundary with TPG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Darcy flow for unsteady flow of a producing well in a reservoir. An analytic method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is in a need of reestablishment. The classical method of Green's function and Newman product principle in a new way are used to solve the unsteady state flow problems of various shapes of well and reservoir while considering the TPG. Four Green's functions of point, line, band and circle while considering the TPG are achieved. Then, two well models of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are built and simultaneously the function to calculate the moving boundary of each well model is provi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considering TPG the pressure field is much different, which has a sudden pressure change, with a moving boundary in it. And the moving boundary of each well model increases with time but slows down rapidly, especially when the TGP is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Darcy flow Green's function moving boundary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T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impeller reflux balance holes on pressure and axial force of centrifugal pump 被引量:19
2
作者 曹卫东 代珣 胡啟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95-1706,共12页
The size of impeller reflux holes for centrifugal pump has influence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front and rear shrouds and rear pump chamber, as well as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whole pump and axial force. Low s... The size of impeller reflux holes for centrifugal pump has influence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front and rear shrouds and rear pump chamber, as well as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whole pump and axial force. Low 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with Q=12.5 m3/h, H=60 m, n=2950 r/min was selected to be designed with eight axial reflux balance holes with 4.5 mm in diameter. The simulated Q-H curve and 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NPSH)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illustrated that centrifugal pump with axial reflux balance holes was superior in the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 however, it showed to little superiority in head and efficiency. The pressure in rear pump chamber at 0.6 times rate flow is 29.36% of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outlet and inlet, which reduces to 29.10% at rate flow and 28.33% at 1.4 times rate flow. As the whole,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front and rear shrouds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is not a standard parabola, and axial force decreases as flow rate increases.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chosen to be 5.2 mm and 5.9 mm in diameter were further designed with other hydraulic parts unchanged. With structural grids adopted for total flow field, contrast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internal flow characteristic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momentum equations and standard turbulence model(κ-ε). It is found that axial force of pump with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of5.2 mm and 5.9 mm in diameter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with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of 4.5 mm in diameter. Better axial force balance is obtained as the ratio of area of reflux balance holes and area of sealing ring exceeds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al pump low specific-speed radical reflux balance holes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ssure gradient axial for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启动压力特征及动用半径的确定
3
作者 田巍 李中超 +5 位作者 余传谋 韩宏彦 王开成 郭立强 王坤 阳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9-966,共8页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岩石启动压力梯度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净围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两者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启动压力梯度与净围压的关系曲线呈三段式特征。第一阶段为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裂缝闭合和大孔道急剧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5倍以上;第二阶段为拟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孔道和微裂缝压缩,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40%以上;第三阶段为弹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小孔道的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小,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变化幅度较小,仅提高了17%。实际低渗储层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大多处于第三阶段。(3)以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实际储层存在的压降漏斗为依据确定净上覆压力变化情况,并对储层中某一段渗流距离上的启动压力进行积分计算。在该启动压力与驱动压差数值相等的情况下反算求得渗流距离(即驱动动用半径),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深化了对低渗储层特征的认识,为储层评价及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动用半径 净上覆压力 净围压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围压影响的间断级配散粒土潜蚀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越 李越 +4 位作者 许彬 杨牛虎 张斌 潘剑 尹朝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系统,选用间断级配散粒土材料开展了潜蚀试验,探索了30、60、90 kPa围压条件下土体潜蚀规律,分析了不同围压下细颗粒流失、体积变化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围压下,细颗粒易于流失... 利用应力动态联动式渗透变形试验系统,选用间断级配散粒土材料开展了潜蚀试验,探索了30、60、90 kPa围压条件下土体潜蚀规律,分析了不同围压下细颗粒流失、体积变化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围压下,细颗粒易于流失,导致土体孔隙连通性增强,渗流流速显著提高;而较大围压则压缩了土体孔隙,降低了渗透路径通畅性,使得渗透系数明显降低。在低水力梯度时渗流流速与水力梯度呈现非线性变化,但随水力梯度增大逐渐趋向线性,基本符合达西定律;围压增大导致土体潜蚀启动的临界水力梯度提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围压对不同阶段细颗粒流失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对细颗粒流失总量的影响不显著。较大围压下土体内部颗粒结合更紧密,试样的变形程度更小,而在30 kPa的低围压条件下,试样体积变化曲线呈明显的阶梯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级配散粒土 围压 潜蚀 累计涌砂量 体积变化量 临界水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深水油气田双层管双梯度钻井可行性实验研究
5
作者 王国荣 吕志宇 +1 位作者 唐洋 龚彦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6,共7页
深水油气开采时面临安全密度窗口窄的问题,而双层管双梯度钻井是解决该问题的技术途径之一,但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现有钻井技术不同,需要进行可行性实验验证。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结合双层管双梯度钻井工作原理,研制了双层管双梯度钻... 深水油气开采时面临安全密度窗口窄的问题,而双层管双梯度钻井是解决该问题的技术途径之一,但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现有钻井技术不同,需要进行可行性实验验证。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结合双层管双梯度钻井工作原理,研制了双层管双梯度钻井室内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钻井液排量、不同返出液排量下举升泵泵压的变化实验,研究了钻井液排量、返出液流量对举升泵泵压、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钻井液排量为20~35L/s时,双层管双梯度钻井举升系统能实现返出液流量大于钻井液排量的运行工况,且最大泵压达3.5MPa;通过调节钻井液排量和返出液流量,可以精确调节举升泵泵压,实现井筒压力调节,验证了双层管双梯度钻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明确了钻井液排量、返出液流量对井底压力的影响规律,为双层管双梯度钻井井底压力调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 双层管 双梯度钻井 举升泵 泵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流体压力梯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6
作者 刘鹏 孟涛 +2 位作者 闫法堂 李忠新 单程程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流体压力梯度是剩余流体压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速率,可作为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区的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 流体压力梯度是剩余流体压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速率,可作为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区的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在古、今流体压力刻画基础上,表征了流体压力梯度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其受控因素并指出相关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南洼陷重点层段的横向压力梯度远小于纵向压力梯度,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主要围绕洼陷边缘呈环带状展布,纵向存在三大压力梯度高值段,纵向压力梯度高值段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分布范围较广;渤南洼陷主要成藏期始末的时间压力梯度高值区位于洼陷南西和北东区域,以生烃增压为主,其余区域为相对低值区,推测排烃泄压较为强烈;致密岩性层、断裂体系与高渗储集体发育是压力梯度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因,其中致密岩性层控制纵向压力梯度高值段,断裂体系控制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与纵向压力梯度低值段,断层级别及活动性控制时间压力梯度大小,高渗储集体发育易形成横向压力梯度高值区和时间压力梯度低值区;空间压力梯度大小可指示油气的运移优势方向,时间压力梯度差异可指示页岩油与常规油各自的优势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压力梯度 时空展布特征 主控因素 油气地质意义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垫带式输送机气垫流场特性研究
7
作者 孟文俊 李梦伦 +2 位作者 张骉 阴璇 刘彦良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气垫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中风机风量、气孔排数、气膜厚度等因素对气垫流场特性、气垫承载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气垫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气垫压力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验对比分析不同风量、气孔排数下气垫压力变化规律... 气垫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中风机风量、气孔排数、气膜厚度等因素对气垫流场特性、气垫承载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气垫流场仿真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气垫压力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验对比分析不同风量、气孔排数下气垫压力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风量下气膜厚度与气膜压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风量的增加,气膜压力逐渐增大,气膜厚度变化范围为5%~30%。随着气孔排数的增加,气垫压力梯度变化越快且呈抛物线分布,气膜厚度变化程度降低。试验和仿真结果得出气垫流场变化一致,风机风量为15~20 m^(3)/m时,气垫流场稳定性最优值K1为1.31,5排气孔为最优工况,满足实际运行工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垫带式输送机 气垫压力 压力梯度 气膜厚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
8
作者 赵金省 严繁 +3 位作者 肖元相 张庆祝 章思鹏 李攀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87,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技术兼具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及实现CO_(2)埋存的双重作用,揭示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为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结合核磁共振、启动压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技术兼具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补充地层能量及实现CO_(2)埋存的双重作用,揭示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为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结合核磁共振、启动压力梯度测试、X射线衍射等手段,系统评价了致密砂岩气藏CO_(2)增能压裂的碳埋存效果,分析了不同压力下CO_(2)埋存率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束缚埋存与溶解固化埋存的作用机理,指出了裂缝闭合滞留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明确了CO_(2)增能压裂过程中的碳埋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增能压裂以束缚碳埋存为主,压力高于超临界压力时,束缚碳埋存率可达60%以上,且受启动压力梯度显著影响,梯度越大,CO_(2)埋存率越高;②溶解固化碳埋存率介于5%~30%,在超临界压力附近达到峰值(10%~30%),其效果受矿物成分控制,方解石、白云石及黏土矿物易被溶蚀并生成高岭石等沉淀,进而改变储层孔喉结构;③裂缝闭合滞留碳埋存率主要受闭合压力主导,液体返排率与铺砂浓度次之,支撑剂类型影响最小。结论认为,CO_(2)增能压裂在致密砂岩气藏中可实现高效碳埋存,研究成果为优化CO_(2)增能压裂工艺及预测碳埋存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低碳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CO_(2)增能压裂 CO_(2)埋存 束缚碳埋存 溶解固化碳埋存 孔喉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压力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藏开发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路 李贤 +3 位作者 崔国栋 邢东辉 陆红锋 王烨嘉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4,共17页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具有工业性开发远景。勘查和试采结果均表明,该区域水合物系统多为Ⅰ型水合物藏,水合物层下伏游离气层,泥质含量高,储层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极大地影响水合物系统生产动态。本文针对南海泥质粉砂储层...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具有工业性开发远景。勘查和试采结果均表明,该区域水合物系统多为Ⅰ型水合物藏,水合物层下伏游离气层,泥质含量高,储层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极大地影响水合物系统生产动态。本文针对南海泥质粉砂储层中水合物开发实际渗流过程,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数学模型,在TOUGH+HYDRATE模拟器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启动压力梯度耦合求解功能,以神狐海域SHSC-4井站位水合物藏为目标,利用室内实验所得目标储层启动压力值,开展了垂直井及水平井降压开采数值模拟,探究了南海神狐海域泥质粉砂水合物藏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及开采过程中储层压力、温度、各相饱和度分布演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抑制储层中的压降扩散,远井处水合物无法分解。生产中出现“低产水量,高气水比”现象,水平井开采后期几乎无水产出。启动压力的存在可避免水合物分解前缘出现二次水合物,消除二次水合物棱镜体对气相的圈闭。尽管抑制远井水合物分解,但10年模拟结果显示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可以促进Ⅰ型水合物藏的产能,尤其在直井开采下,产能可提高近40%,这是由于液相产出的减少及储层高压力梯度增强了生产井前期对三相混合层和游离气层中气相抽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启动压力梯度 数值模拟 Ⅰ型水合物藏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载条件下饱和冻结石英粉孔压和变形响应
11
作者 姜喆 张虎 +2 位作者 郑波 雷宏林 丑亚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70-2382,共13页
冻土易受外界温度和荷载变化的影响而变形,寒区工程建筑的破坏多是由冻土地基融沉与压缩变形引起的,这不仅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而且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冻土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密切相关,目前针对冻土孔隙水压力研究已有许多成果... 冻土易受外界温度和荷载变化的影响而变形,寒区工程建筑的破坏多是由冻土地基融沉与压缩变形引起的,这不仅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而且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冻土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密切相关,目前针对冻土孔隙水压力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关于变载条件下的冻土孔压响应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石英粉为研究对象展开冻土压缩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冻结试样的温度梯度保持稳定,监测其在荷载逐级施加下的变形过程以及不同层位处的孔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冻结石英粉在逐级施加上覆荷载过程中,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逐渐升高至峰值后在波动中消散,整体呈缓慢消散状态;试样温度越高,初始干密度越小,相同位置的孔隙水压力峰值越大;冻结状态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峰值随测试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冻土的变形呈增大趋势,且随荷载的逐级增加而减小;试样变形与孔隙水压力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粉 温度梯度 逐级加载 变形 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设备局部焊后热处理方法和准则研究
12
作者 谷文斌 蒋文春 +3 位作者 王金光 徐彤 李军 涂善东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2,共13页
针对承压设备局部焊后热处理温度均匀性难以控制和残余应力难以消除的问题,提出单加热和主副加热两种局部热处理方法,并建立工艺准则和理论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仅需焊缝性能恢复,对消除残余应力要求不高的承压设备,当内外壁保温时,加热... 针对承压设备局部焊后热处理温度均匀性难以控制和残余应力难以消除的问题,提出单加热和主副加热两种局部热处理方法,并建立工艺准则和理论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仅需焊缝性能恢复,对消除残余应力要求不高的承压设备,当内外壁保温时,加热带宽度(HB)为6t,梯度控制带宽度(GCB)为2HB。对于既考虑焊缝性能恢复又兼顾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承压设备,当内外壁保温时,HB至少为3√Rt;当内壁不保温,仅外壁保温时,HB应大于5√Rt,GCB为2HB。当单加热局部焊后热处理加热带宽度过宽,推荐采用主副加热局部焊后热处理方法。本研究可为大型承压设备局部焊后热处理提供理论和实施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设备 局部焊后热处理 加热带 梯度控制带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湍流模型在逆压梯度流动中的改进
13
作者 张子恒 宋汉奇 +1 位作者 姜振华 阎超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6-1848,共13页
逆压梯度和流动分离的正确预测在飞行器设计、发动机设计和机械工程等行业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工程界中广泛使用的RANS模型如SA湍流模型等对于逆压梯度的预测往往不尽人意.SST湍流模型在构造时引入了Bradshaw假设,提高了模型对压力... 逆压梯度和流动分离的正确预测在飞行器设计、发动机设计和机械工程等行业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工程界中广泛使用的RANS模型如SA湍流模型等对于逆压梯度的预测往往不尽人意.SST湍流模型在构造时引入了Bradshaw假设,提高了模型对压力梯度的敏感性.但是在逆压梯度下其结果往往也存在一定偏差,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分离预测提前和再附滞后的问题.文章从SST湍流模型的构造机理和控制方程入手,结合壁面摩擦分解公式,分析模型在逆压梯度下预测分离失准的原因,并指出失准的原因和Bradshaw假设有关,具体表现为Bradshaw假设强制认为湍动能的生成项和耗散项平衡,导致了雷诺应力和湍动能的生成受到限制,降低流动抵抗分离的能力.文章最后通过局部区域的动能的生成项和耗散项之比对结构参数a1进行一定程度的放缩,提出一种改进的SST湍流模型SST-m模型.改进模型的效果在高斯鼓包、吹吸平板和二维驼峰等逆压梯度案例中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针对逆压梯度下的流动分离问题,改进模型有效地提高了SST模型对于流动分离、再附位置的计算精度,同时雷诺应力和湍动能计算精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压梯度 分离流动 雷诺应力 SST湍流模型 涡黏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体腿部模型的压力袜压力测试研究
14
作者 胡东阳 杨昆 +1 位作者 张诚 郑曼灵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1,共4页
为获得更接近人体真实状态的服装压,从骨骼、肌肉、脂肪、皮肤4个方面模拟人体下肢结构,并构建软体腿部模型,与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SM130光纤解调仪和计算机一起组成压力测试系统,对梯度压力袜进行压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组建的服... 为获得更接近人体真实状态的服装压,从骨骼、肌肉、脂肪、皮肤4个方面模拟人体下肢结构,并构建软体腿部模型,与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SM130光纤解调仪和计算机一起组成压力测试系统,对梯度压力袜进行压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组建的服装压力测试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模拟穿着条件下不同部位的压力数值,以及压力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服装压力评价方法和开发压力服装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腿部模型 光纤布拉格光栅 梯度压力 服装压 压力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成善聪 曹新山 +1 位作者 王柱 韩新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相位对比(2D phase contrast,2D PC)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在定量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患者静脉管腔内血液平均流速(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V)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3年12月到2024年7月在本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明确为IVCS且需要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试验组)及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1.5 T飞利浦超导MRI检查,在自由稳态进动(balance fast field echo,B-FFE)序列图像基础上分别在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图上垂直扫描2D PC MRI序列,使用定量流量(quantitative flow,Q_FLOW)后处理软件得到血管垂直横切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MV值。所有2D PC MRI检查进行两次,通过分析两次扫描结果的一致性(Bland-Altman图)来验证序列稳定性;分别比较IVCS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评估IVCS患者髂总静脉受压对远端血流的影响;比较IVCS试验组(健侧髂外MV-患侧髂外MV)与对照组(右侧髂外MV-左侧髂外MV)髂外静脉MV差值,分析流速差诊断IVCS的效能;术中通过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测量IVCS患者组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并与患侧髂外静脉M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次2D PC MRI扫描结果一致性良好(P均<0.001);试验组患侧髂外静脉血液流速低于健侧(P<0.001),对照组双侧髂外静脉MV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8);使用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效能高,AUC为0.939(95%CI:0.887~0.991),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100.0%;术中CVC测量压力梯度结果与狭窄静脉远心端MV呈负相关(r=-0.951,P<0.001)。结论2D PC MRI定量分析IVCS患者静脉血液流速结果稳定、可靠,双侧髂外静脉MV差值诊断IVCS特异性高,IVCS患者髂外静脉MV值与髂-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符合伯努利原理,2D PC MRI可作为一种无创诊断IVCS及间接评估静脉血流压力的工具,为IVCS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指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二维相位对比 血液流速 压力梯度 血管内介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深部煤层超临界CO_(2)相态转变与渗透率演化规律
16
作者 姚宏波 梁卫国 韦婕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66-3578,共13页
深部煤层封存CO_(2)过程中,注入的超临界CO_(2)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压力逐渐降低而转变为气态CO_(2),这种在煤体中发生相态变化的CO_(2)被称为复合相态CO_(2)。复合相态CO_(2)在煤中的压力分布特征及渗透率是影响煤层封存效果的重要因素... 深部煤层封存CO_(2)过程中,注入的超临界CO_(2)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压力逐渐降低而转变为气态CO_(2),这种在煤体中发生相态变化的CO_(2)被称为复合相态CO_(2)。复合相态CO_(2)在煤中的压力分布特征及渗透率是影响煤层封存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达西渗透率以假设气体压力是线性分布为前提。然而,复合相态CO_(2)物理性质复杂,煤体内孔隙压力线性分布的假设可能不再适用。在?100 mm×200 mm的圆柱形无烟煤试件上,研究了不同温度(40、55、70、85℃)和轴压/围压(25、35、45 MPa)条件下,复合相态CO_(2)压力分布特征及渗透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煤体内部复合相态CO_(2)压力呈先缓后急的非线性降低趋势。实际平均孔隙压力为注入压力的0.6~0.7倍,高于传统的达西渗透率的线性平均假设值。(2)基于修正的平均孔隙压力计算得到的复合相态CO_(2)渗透率值与传统达西定律计算值之间的差值随着轴压/围压和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至20%以下。(3)在煤体热膨胀、CO_(2)解吸及黏度的综合影响下,复合相态CO_(2)渗透率随着温度呈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4)当超临界CO_(2)注入时,随着孔隙压力的降低,内部渗透率呈U形变化,最小值出现在CO_(2)相变区。气态CO_(2)渗透率随着孔隙压力的升高而降低,而超临界CO_(2)渗透率随着孔隙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吸附膨胀与有效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态CO_(2) 压力分布 渗透率 平均孔隙压 CO_(2)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岩储层物理增压增注机理分析
17
作者 王振宇 姚健 +3 位作者 郭红强 李嘉欣 杨恒 吴飞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2,共7页
为明确物理增压注入改善基质渗透性微观作用机理,借助不同压力梯度下的岩心流动实验、水膜厚度测试计算等手段,评价了物理增压对增注效果影响的敏感性,并探索了控制增注效果的主控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吸附水膜厚度的大小是影响注... 为明确物理增压注入改善基质渗透性微观作用机理,借助不同压力梯度下的岩心流动实验、水膜厚度测试计算等手段,评价了物理增压对增注效果影响的敏感性,并探索了控制增注效果的主控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吸附水膜厚度的大小是影响注入水渗透性的核心因素,高压力梯度形成的高剪切速率以及高离子浓度压缩双电子层均可减小吸附水膜厚度,扩大可流动孔喉半径,提高注入性。为规避增压注入造成裂缝性窜流,可考虑适度增加注入压力与采用高离子浓度注入水的方式,协同减小吸附水膜厚度,增加注入水在岩石基质中的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增压增注 压力梯度 边界层厚度 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隧道内双车交会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特征
18
作者 赵鹏 房倩 +2 位作者 马伟斌 王军 杜建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96,共13页
为加深对高速铁路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特征的理解,基于RNG k-e两方程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技术,数值模拟缩尺1?1的8节编组高速列车隧道内双车交会诱发的气动特性。采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方法的准确性,探究隧道壁面瞬变压力的时... 为加深对高速铁路隧道壁面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特征的理解,基于RNG k-e两方程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技术,数值模拟缩尺1?1的8节编组高速列车隧道内双车交会诱发的气动特性。采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方法的准确性,探究隧道壁面瞬变压力的时空特征,讨论双车等速及不等速交会、车隧阻塞比对隧道纵轴中截面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的影响,对比双车等速交会与单车同速过隧道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纵断面不同测点之间的距离越近,瞬变压力时程曲线差异越小,反之则越大;瞬变压力最大峰值(正峰值、负峰值与峰峰值)始终出现在隧道纵轴中截面附近;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峰值随双车等速车速及车隧阻塞比增大而增加,压力梯度最大的正/负峰值与车速4次方呈线性关系,与车隧阻塞比幂次方(2.56~2.58)呈线性关系;双车等速交会时,瞬变压力最大的正、负峰值分别为单车经过的1.97倍与2.15倍,压力梯度最大的正、负峰值分别为单车经过的1.84倍与2.0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双车交会 瞬变压力 压力梯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蚀条件下粉土质砂力学行为的三轴试验研究
19
作者 于鹏强 王四军 +2 位作者 郭雨茜 赵德斌 刘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374-10385,共12页
土体渗蚀是导致堤坝失稳、路基坍塌等岩土工程灾害的重要因素。通过自主改进GDS三轴试验仪,增设颗粒流失收集装置,实时监测粉土质砂在渗蚀过程中的流量变化、细粒流失量及体应变发展,系统研究了水力梯度、围压和细粒含量对渗蚀机理及渗... 土体渗蚀是导致堤坝失稳、路基坍塌等岩土工程灾害的重要因素。通过自主改进GDS三轴试验仪,增设颗粒流失收集装置,实时监测粉土质砂在渗蚀过程中的流量变化、细粒流失量及体应变发展,系统研究了水力梯度、围压和细粒含量对渗蚀机理及渗蚀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蚀过程呈现明显的“堵塞-流失”双阶段特征,即渗蚀初期细粒迁移堵塞导致渗透系数降低,随后堵塞颗粒持续流失使渗透系数回升并最终超过初始值;渗透系数增量、细粒流失率及体应变均随水力梯度和细粒含量增加而增大,随围压增加而减小。此外,低水力梯度或高围压条件下,迁移细粒在粗粒间隙的积聚会暂时增强土体初始刚度和强度,但随应变增加此强化效应消失,导致土体强度整体下降。进一步证实了渗蚀引起的孔隙比变化是影响土体变形特性的关键因素,其增幅与最大体缩量呈正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粉土质砂渗蚀发展规律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可为评估渗蚀引发的工程灾害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质砂 渗流内蚀 三轴试验 围压 水力梯度 细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阶环境下基于桥压测温的压力传感器温度补偿
20
作者 潘岚青 程新利 +1 位作者 王冰 谢南南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9,共5页
为了克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温度分布不均匀环境中温度补偿效果差、压力测量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使用惠斯登电桥的桥臂电压测量力敏结构的实际温度,提高传感器温度补偿效果和测量精度。实验采用对比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型号的压力... 为了克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温度分布不均匀环境中温度补偿效果差、压力测量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使用惠斯登电桥的桥臂电压测量力敏结构的实际温度,提高传感器温度补偿效果和测量精度。实验采用对比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型号的压力传感器、处理硬件电路、温度补偿算法及补偿温度点,但分别使用Pt1000与桥压测温2种方式进行传感器温度系数补偿。实验发现:高低温实验箱稳态温度环境下,2种方式压力测量精度接近;但在温度变化及温阶环境下,采用Pt1000测温补偿方式的传感器精度出现较大波动,而采用桥压测温补偿方式的传感器精度基本不受影响。实验证明:在复杂温度变化环境下,使用桥压测温补偿方式可以有效保障压力传感器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压测温 温度补偿 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温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