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硫共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Ni^(2+)和Co^(2+)的吸附 被引量:1
1
作者 余谟鑫 张振 +3 位作者 史文旭 孙宇航 王晓婷 柯清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 以芦荟皮为原料、(NH_(4))_(2)SO_(4)为氮源和硫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炭前驱体,再经高温热解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采用SEM、BET、XPS、Zeta电位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NSBC对水溶液中Ni^(2+)、Co^(2+)的吸附性能,探究了NSBC吸附Ni^(2+)、C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温度和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NSBC表面为层片状堆积的多孔结构,热解温度800℃制备的NSBC_(800)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微孔总体积0.07 cm^(3)/g,比表面积149 m^(2)/g,非微孔体积占比46%,其表面具有摩尔分数29.94%的O元素、4.79%的N元素和6.21%的S元素。NSBC_(800)对Ni^(2+)和Co^(2+)的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45.70和223.71 mg/g。NSBC表面由O、N和S元素组成的化学官能团吸附Ni^(2+)和Co^(2+)反应生成盐或络合物,沉积在生物炭表面;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的NSBC对Ni^(2+)和Co^(2+)的吸附表明,该过程由化学吸附控制,通过络合作用、共沉淀、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等机制实现对Ni^(2+)和Co^(2+)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硫共掺杂 芦荟皮 生物质 废弃电池 Ni^(2+) Co^(2+)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附材料对废水中Co^(2+)的去除研究
2
作者 张惠炜 何小平 +3 位作者 刘钰森 陈怡志 张鹏 林铭章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放射性钴(Co)是核电站一回路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的主要核素,在对一回路管道去污后会转移到去污液中。通过调研水中Co^(2+)的吸附材料,对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吸附材料的特点,为废水中Co^(2+)的吸附材料研究... 放射性钴(Co)是核电站一回路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中的主要核素,在对一回路管道去污后会转移到去污液中。通过调研水中Co^(2+)的吸附材料,对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吸附材料的特点,为废水中Co^(2+)的吸附材料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矿物和生物吸附剂吸附容量较小,金属氧化物在酸性环境下未表现出好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速率较慢,活性炭虽兼具快吸附速率和高吸附容量,但是在酸性环境下未能表现出好的吸附性能,其他碳基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使用强稳定性的无机纳米材料氮化硼和氧化石墨烯为基材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材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功能化改性,以合成在辐射或强酸等严苛条件下仍具有高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吸附材料 吸附性能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biochar prepared by trace KOH catalyzed CO_(2) activation vs KOH activation as advanced candidate for carbon capture
3
作者 DENG Lihua XIA Wei +4 位作者 YANG Zhikun ZHANG Wenda FENG Dongdong SUN Shaozeng ZHAO Yijun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0-1341,I0001-I0014,共26页
The technology for green and macro-conversion of solid waste biomass to prepare high-quality activated carbon demands urgent development.This study proposes a technique for synthesizing carbon adsorbents using trace K... The technology for green and macro-conversion of solid waste biomass to prepare high-quality activated carbon demands urgent development.This study proposes a technique for synthesizing carbon adsorbents using trace KOH-catalyzed CO_(2) activation.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ree aspects:physicochemic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biochar,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race KOH-facilitated CO_(2) activation processes,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_(2) adsorption.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iochar activated by trace KOH(<10%)and CO_(2) achieves comparable specific surface area(1244.09 m^(2)/g)to that obtained with 100%KOH activation(1425.10 m^(2)/g).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are governed by CO and CH4 generated through K-salt catalyzed reactions between CO_(2) and biochar.The optimal CO_(2)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KBC adsorbent reached 4.70 mmol/g(0℃)and 7.25 mmol/g(25℃),representing the maximum values among comparable carbon adsorbents.The 5%KBC-CO_(2) sample exhibited CO_(2)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3.19 and 5.01 mmol/g under respective conditions,attaining current average performance levels.Notably,CO_(2)/N_(2) selectivity(85∶15,volume ratio)reached 64.71 at 0.02 bar with robust cycling stability.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accelerate CO_(2)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enhance micropore storage capacity.This technical route offers simplicity,environmental compatibility,and scalability,providing critical references for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carbon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trace KOH catalyzed activation CO_(2)activation carbon cap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紫外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朱先胜 陈彩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2+)和PMS投加量分别为15μmol/L、0.5 mmol/L的条件下,VUV/Co^(2+)/PMS体系反应10 min,RhB去除率可达99.1%.VUV/Co^(2+)/PMS体系对RhB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k)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溶液初始pH对反应速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H减小,反应速率也同时减小.投加量为30 mmol/L的HCO_(3)^(−)、Cl^(−)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对照组,RhB去除率由99.1%分别降至66.0%、84.2%,而NO_(3)^(−)和SO_(4)^(2−)抑制作用不显著;印染助剂柠檬酸钠也会显著抑制RhB降解.③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VUV/Co^(2+)/PMS体系中存在的氧化物种包括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④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结果,初步推断RhB分子降解主要通过活性氧(ROS)攻击造成共轭结构破坏和N-位脱乙基等作用.另外,对总有机碳(TOC)进行测试,30 min时RhB矿化度可达到43.8%.研究显示,VUV/Co^(2+)/PMS体系能够有效去除R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 Co^(2+) 过硫酸氢钾 罗丹明B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糖激酶2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
5
作者 徐凌凡 丁和康 +2 位作者 施浩强 杨诚 邰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2在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肿瘤在动物体内的生长情况;采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葡萄糖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代谢流向。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HK2的表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HK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过表达HK2后,前列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增快(P<0.01),敲低HK2后小鼠肿瘤发生率降低。HK2增强了前列腺肿瘤细胞中糖酵解通路的活性(P<0.05)。结论HK2通过调节糖酵解代谢通路的活性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己糖激酶2 糖酵解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气体绝缘设备故障检测的高灵敏SO_(2)光声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阳 李尚志 +5 位作者 袁宇鹏 董磊 崔茹悦 薛积禹 申晓雯 武红鹏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0,共7页
针对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高灵敏度检测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LD泵浦全固态调Q激光器的紫外光声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中心波长为266 nm、发射功率高达36.93 mW的紫外激光器为光声信号激励光源,采用体积... 针对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高灵敏度检测的需求,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LD泵浦全固态调Q激光器的紫外光声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以中心波长为266 nm、发射功率高达36.93 mW的紫外激光器为光声信号激励光源,采用体积仅0.39 mL的非共振光声池对微弱光声信号进行放大增强,最终通过检测光声信号实现对SO_(2)浓度的在线反演。通过优化调制频率等关键参数,传感器在室温和常压条件的SO_(2)探测灵敏度可达到286.9 ppb(在1 s积分时间内实现),且实验结果表明,当延长积分时间至100 s时,最低检测限低至9.1 ppb。该光声探测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良好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能够为GIS设备潜在故障的早期诊断提供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痕量气体检测 光声光谱 非共振光声池 紫外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营养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关联性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7
作者 任颖 杨博文 +3 位作者 孙玉梅 李晴晴 刘宝瑜 庞晓丽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849-2858,共10页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去除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偏倚,以确定微量营养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进行研究,暴露因素包括铜、硒、锌、钾、铁、镁、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_(6)、...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去除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偏倚,以确定微量营养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进行研究,暴露因素包括铜、硒、锌、钾、铁、镁、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_(6)、叶酸、维生素B_(1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胡萝卜素15种微量营养素,结局变量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采用逆方差加权、MR-Egger和加权中位数等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逆方差加权法和加权中位数法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与维生素B_(12)的含量呈正相关,与维生素A的含量呈负相关;慢性肾衰竭与叶酸的含量呈负相关,2型糖尿病与硒的含量呈正相关,糖尿病黄斑病变与铁的含量呈正相关。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显示,硒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_(12)可独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结论:特定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具有调节作用,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南和预防策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并发症 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 微量元素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3)Ni_(1/3)Mn_(2/3)O_(2)材料的制备及痕量ZnO包覆改性研究
8
作者 倪峻泽 尤樱樱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5,共5页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 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具有成本较低、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是目前钠离子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有希望的正极材料,但其较差的循环保持率,制约了它的实际应用与发展。采用痕量ZnO包覆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Na_(2/3)Ni_(1/3)Mn_(2/3)O_(2)(NNMO)进行痕量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在2.0~4.3V、2.0C的充放电条件下,NNMO和0.5 ZnO@NNMO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4mAh/g、101mAh/g,100圈后NNMO保持率仅为68%,而经过ZnO改性的0.5 ZnO@NNMO保持率高达94%。与空白样品相比,0.5 ZnO@NNMO电化学性能更好,可逆性更强。这是因为即使是痕量的ZnO包覆亦能与基体材料协同作用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可见,痕量ZnO包覆对提升钠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痕量包覆 ZnO Na_(2/3)Ni_(1/3)Mn_(2/3)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迹2椭圆曲线离散对数的求解分析
9
作者 胡建军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证明迹2椭圆曲线是安全的,因为有限域上整数值的离散对数最快的求解方法(指标微积分方法)迄今为止仍然是亚指数时间的,而且在Tate配对计算失败的条件下,倍乘运算过程中素因子的点未必满足P点或者2P点,因此椭圆曲线点的离散对数求解可能... 证明迹2椭圆曲线是安全的,因为有限域上整数值的离散对数最快的求解方法(指标微积分方法)迄今为止仍然是亚指数时间的,而且在Tate配对计算失败的条件下,倍乘运算过程中素因子的点未必满足P点或者2P点,因此椭圆曲线点的离散对数求解可能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曲线 有限域 2 离散对数 概率多项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微量Al_(2)O_(3)添加Mg-PSZ陶瓷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雨佳 刘涛 韩磊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3,共5页
为了研究微量Al_(2)O_(3)添加对Mg-PSZ粉体烧结活性和陶瓷性能的影响,以ZrO_(2)、MgO和Al_(2)O_(3)为原料,固相烧结合成微量Al_(2)O_(3)添加的氧化镁部分稳定氧化锆(Mg-PSZ)陶瓷试样,与未添加Al_(2)O_(3)的Mg-PSZ试样进行比较分析。研... 为了研究微量Al_(2)O_(3)添加对Mg-PSZ粉体烧结活性和陶瓷性能的影响,以ZrO_(2)、MgO和Al_(2)O_(3)为原料,固相烧结合成微量Al_(2)O_(3)添加的氧化镁部分稳定氧化锆(Mg-PSZ)陶瓷试样,与未添加Al_(2)O_(3)的Mg-PSZ试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烧结温度(1000~1700℃保温2 h,间隔100℃)对试样物相组成、显微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烧结温度的升高,2种试样中c-ZrO_(2)和t-ZrO_(2)相的含量均增加,离子电导率均增加,但未添加Al_(2)O_(3)的试样的体积密度增加,而添加Al_(2)O_(3)的试样的体积密度先增加后减小;2)添加Al_(2)O_(3)的试样的综合性能比未添加Al_(2)O_(3)的试样的好;3)添加Al_(2)O_(3)的试样经1600℃烧后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PSZ陶瓷 微量Al_(2)O_(3) 常温耐压强度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淀粉微球对Co^(2+)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磊 李仲谨 +1 位作者 赖小娟 赵新法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11,共4页
研究了交联淀粉微球(CSM)对Co2+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 ir等... 研究了交联淀粉微球(CSM)对Co2+的静态吸附行为,并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 ir等温方程和Freund lich等温方程,不同温度下,CSM吸附Co2+的吸附焓变ΔH、吸附自由能变ΔG、吸附熵变ΔS均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CSM通过物理吸附、配位吸附方式吸附Co2+,并导致CSM结晶结构被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吸附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Co^(2+)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伟成 李明云 +2 位作者 蒋霞敏 张祖兴 应仲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286,共4页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试验材料,以MAV为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Cu2+、Zn2+、Co2+3种微量元素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Cu2+、Zn2+、Co2+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7、3.4×10-7、9.0...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试验材料,以MAV为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Cu2+、Zn2+、Co2+3种微量元素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Cu2+、Zn2+、Co2+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7、3.4×10-7、9.0×10-7mol/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u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2.0×10-8mol/L;Zn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3.4×10-7mol/L;Co2+的最适质量浓度是6.0×10-7mol/L.。在这3种重金属离子的正交试验中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u2+和Co2+存在着较显著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正交试验 CU^2+ ZN^2+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Co^2+和Mn^2+对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金莲 贺锋 +1 位作者 梁威 吴振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物膜的酶活性并且促进多糖的积累.Co2+和Mn2+对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的影响较为相似.当Co2+浓度<1mg/L、Mn2+浓度<2mg/L条件下,6h时,对脱氢酶活性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Co2+和Mn2+离子浓度的增加,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所研究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Co2+和Mn2+对多糖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CO^2+ MN^2+ 生物膜 脱氢酶活性 多糖含量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Co^(2+)、Mn^(2+)和Ca^(2+)对葡萄糖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陶丽梅 过莹立 +3 位作者 李宁 王淳 滕脉坤 王玉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002-1005,共4页
The glucose isomerase(GI) was a metal activating enzyme It was most activated by Co 2+ and Mg 2+ ,and Mg 2+ was the best activator,whether the glucose or the xylose was the substrate When the glucose was substrate,the... The glucose isomerase(GI) was a metal activating enzyme It was most activated by Co 2+ and Mg 2+ ,and Mg 2+ was the best activator,whether the glucose or the xylose was the substrate When the glucose was substrate,the dissociation constant of Mg 2+ GI,Co 2+ GI and Mn 2+ -GI was 115 μmol/L,40 μmol/L, and 15 μmol/L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activity of Mg 2+ GI,Co 2- GI and Mn 2+ GI was 100%,85%,and 20% respectively. When the xylose was substrate,the order of dissociation constant and maximum activity of the metal enzymes was the same Ca 2+ wa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versus Mg 2+ ( K i 7 4 μmol/L)or Co 2+ ( K i 99 μmol/L). Compared with Mg 2+ GI,the K m of Co 2+ GI was more,and the V M of Co 2+ GI less The process of activity recovery from apo GI to metal GI showed that it was slow and of t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异构酶 酶活性 MG^2+ CO^2+ MN^2+ C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微球对Co^(2+)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磊 李仲谨 赖小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39-342,共4页
研究了淀粉微球(CSM)对Co2+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不同温度下,CSM吸附Co2+的吸附焓变ΔH、吸附自由能... 研究了淀粉微球(CSM)对Co2+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CSM对Co2+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不同温度下,CSM吸附Co2+的吸附焓变ΔH、吸附自由能变ΔG、吸附熵变ΔS均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CSM主要通过物理吸附方式吸附Co2+,吸附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液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微球 吸附 CO^2+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掺杂ZnO纳米线的制备与光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志峰 张娟 +2 位作者 孙元平 李剑平 徐宝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5-306,310,共3页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辅助下,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2+掺杂ZnO纳米线。纳米线的直径为100~160nm,长度约为10μm。纳米线沿(001)方向生长。Co2+掺杂ZnO纳米线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曲线,显示掺杂的ZnO纳米线在200~300n...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表面活性剂辅助下,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o2+掺杂ZnO纳米线。纳米线的直径为100~160nm,长度约为10μm。纳米线沿(001)方向生长。Co2+掺杂ZnO纳米线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曲线,显示掺杂的ZnO纳米线在200~300nm波段之间都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在波长360~370nm处显示很好的激子吸收,与体相的激子吸收峰(373nm)相比产生了蓝移。纳米线分别在385、409、433、462和495nm波段表现出发光特性,简略的讨论了其发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Co^2+掺杂 纳米线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o^(2+)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章昌华 胡剑青 涂伟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4,共5页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G3.5和G4.0的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研究了树状大分子的代数、树状大分子与Co2+的摩尔比、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树状大分子与Co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存在G4.0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配合物水溶液...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G3.5和G4.0的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研究了树状大分子的代数、树状大分子与Co2+的摩尔比、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树状大分子与Co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存在G4.0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配合物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356 nm处;当存在G3.5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混合物水溶液在可见光区域几乎没有吸收;当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Co2+的摩尔比由1∶10变为1∶30时,配合物水溶液在356 nm处的吸光度增加;随反应时间延长,配合物水溶液的吸光度增加;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o2+的相互作用也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树状大分子 CO^2+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BeAl_2O_4晶体的提拉法生长及光谱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海平 张新民 +2 位作者 张约品 章践立 王金浩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4-857,共4页
应用提拉法,采用合适的化学组分配比和化料过程、以及选用适宜的固液界面温度梯度与生长速度等优化工艺条件,成功地生长出了初始Co2+离子掺杂浓度为0.15mol%、尺寸48×85mm2的优质Co2+:BeA l2O4晶体。测定了晶体的吸收光谱,观测到... 应用提拉法,采用合适的化学组分配比和化料过程、以及选用适宜的固液界面温度梯度与生长速度等优化工艺条件,成功地生长出了初始Co2+离子掺杂浓度为0.15mol%、尺寸48×85mm2的优质Co2+:BeA l2O4晶体。测定了晶体的吸收光谱,观测到496与640nm二个主要吸收带,它们分别归属于八面体配位中Co2+的T1(4F)→4T1(4P)跃迁与四面体配位中Co2+的A2(4F)→4T1(4P)跃迁。从晶体的吸收光谱与呈现的粉红色颜色特征可推断大多数的Co2+离子取代BeA l2O4晶体中的A l3+,形成Co2+离子的八面体格位。研究了不同光波长激发下,晶体在可见光波段的荧光特征,观测到678nm波段的荧光发射,这归属于四面体格位中Co2+的电子从4T1(4P)到4A2(4F)能级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铍晶体 提拉法 CO^2+离子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托石对模拟核素Sr^(2+)、Cs^+、Co^(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雪梅 冯启明 易发成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83-685,695,共4页
分析湖北钟祥杨榨累托石矿床的累托石土样的基本物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累托石对模拟核素Sr2+、Cs+、Co2+的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实验表明,累托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为36.04 mmol/100 g,胀缩度为23.89%,渗透系数为6.94×10-8cm/... 分析湖北钟祥杨榨累托石矿床的累托石土样的基本物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累托石对模拟核素Sr2+、Cs+、Co2+的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实验表明,累托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为36.04 mmol/100 g,胀缩度为23.89%,渗透系数为6.94×10-8cm/s。在中性条件下,累托石对模拟核素Sr2+、Cs+、Co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70,48,20 mg/g。累托石对核素的吸附量会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弱碱性条件下累托石的吸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托石 Sr^2+、Cs^+、Co^2+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Co^2+-替代海因酶中Co^2+的定量及酶学活性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学尧 陈云霞 +2 位作者 史鹏 梁爱华 袁静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9-474,共6页
利用产D-海因酶(HDT)的重组pE-hdt/E.coli菌株,在LB培养基中添加40μmol/L的Co2+,37℃培养10h,表达产物经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剂和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获得电泳纯Co2+-D-海因酶(Co2+-HDT).该酶对底物DL-海因的比活性较HDT高约6... 利用产D-海因酶(HDT)的重组pE-hdt/E.coli菌株,在LB培养基中添加40μmol/L的Co2+,37℃培养10h,表达产物经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剂和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获得电泳纯Co2+-D-海因酶(Co2+-HDT).该酶对底物DL-海因的比活性较HDT高约6倍,达21.8U/mg.可见光光谱分析表明,在498nm和568nm处呈现Co2+-海因酶络合物的特征性吸收峰.用ICP-AES测定纯酶金属离子含量,HDT每摩尔亚基含0.93摩尔Zn2+和0.04摩尔Co2+,而Co2+-HDT中每摩尔亚基中含0.17摩尔Zn2+和0.89摩尔Co2+.这一结果表明,HDT中的Zn2+已被Co2+所替代.此外,在动力学常数,pH和温度稳定性,金属螯合剂EDTA的影响等方面,HDT和Co2+-HDT也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海因酶 Co^2+-海因酶 金属离子含量 酶活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