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旅融合对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甘畅 王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6-745,共10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2010−2021年中国省际文旅融合水平和碳排放绩效(不包含西藏自治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2010−2021年中国省际文旅融合水平和碳排放绩效(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动态SYS-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索文旅融合对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文旅融合水平每提高1%,碳排放绩效将显著提升0.019%,即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碳排放绩效。②文旅融合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来提升碳排放绩效。③文旅融合所产生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抑制邻地碳排放绩效提升。研究显示,文旅融合能直接和间接地提高本地碳排放绩效,但对邻地碳排放绩效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文旅融合 碳排放绩效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解析与优化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2
作者 于洋 董刘洋 +2 位作者 张家帅 周睿 王辛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厘清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优化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文章以四川省91个红色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四川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流强联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 厘清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优化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文章以四川省91个红色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四川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流强联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3个组团;(2)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所有景区可聚类成8个块,核心—边缘结构明显;(3)四姑娘山等7个景区是网络核心节点,太平古镇等少数景区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最后,研究从网络结构、旅游线路、景区发展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旅游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高华峰 吕彦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梗阻原因,并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以旅游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旅游强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新质生产力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武陵山片区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宇 薛东前 +2 位作者 宋永永 叶昊 王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95,共11页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引领文旅产业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引领文旅产业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态势,“环城、亲水、傍景”布局特征明显,“一主、两副、多微核”的空间形态显著。(2)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呈现“东热西冷”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类型结构上,遗址遗迹类分布在历史文化悠久地区,风土民俗类集聚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主题类空间分布广泛,风景名胜类分布较为均衡,文旅商综合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4)地形、河流和气候是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基础要素,人口素质、客运能力、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空间格局 类型结构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127
5
作者 章锦河 张捷 刘泽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旅游场是旅游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提出了旅游场的概念体系,构建了基于旅游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分析模型与测度方法。并... 旅游场是旅游活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影响和作用于其中的旅游流的产生、集聚与扩散,反映场内各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提出了旅游场的概念体系,构建了基于旅游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分析模型与测度方法。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从单一源点的场强、一对源点的位势、多源点的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对近1000份调查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其区内旅游场核、旅游场位势、旅游场等级结构、旅游流等级扩散和旅游流空间行为的一般特点,揭示了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场 旅游流 空间竞争 场等级结构 旅游流等级扩散 皖南旅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旅游网站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程绍文 张捷 +2 位作者 梁玥琳 韩国圣 杨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5-80,共6页
基于旅游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方式趋向散客化、个性化及旅游经营管理信息化、人本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我国旅游网站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空间规模结构特征——旅游网站数量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且主要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和旅游经济... 基于旅游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方式趋向散客化、个性化及旅游经营管理信息化、人本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我国旅游网站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空间规模结构特征——旅游网站数量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且主要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和旅游经济发达城市;并利用SPSS14.0定量分析了区域经济、信息技术水平、旅游企业数量、旅游接待人数等对我国旅游网站规模分布的数学统计关系,总结了影响旅游网站空间分布主要由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两个因素推拉动作用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网站 空间分布 空间规模结构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被引量:255
7
作者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7-763,共7页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城市周边 空间结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8
作者 尹贻梅 邢相勤 刘志高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8,共5页
该文回顾了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我国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布描述及区划、旅游空间结构演替和区域关系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等领域。并从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旅游空间合作研究状况。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空间结构 空间合作 开发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71
9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1 位作者 周玉翠 沈宏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20-1228,共9页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结果显示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绝对差异上升,基本收入相对差距和目标收入相对差距演变态势相反;旅游购物收入对总基尼系数贡献趋大,是今后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对象;合肥、黄山、安庆是安徽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也是旅游空间中心南移的主要因子;地带空间格局演变分2000-2005年的收敛趋同、2005-2006年的发散分异、2006-2010年的收敛趋同3个阶段;市域间差异分析表明淮北、宿州、淮南、阜阳、蚌埠、六安、马鞍山7城市呈向下发散,是现阶段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待扩大旅游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旅游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地带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10
10
作者 于洪雁 李秋雨 +1 位作者 梅林 刘继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9-1436,共8页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明举 白永平 +1 位作者 张晓州 张秋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0,共5页
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利用数量地理的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间、省际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以... 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利用数量地理的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间、省际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京津冀鲁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资源禀赋优越的福建、贵州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被引量:62
12
作者 尹贻梅 陆玉麒 邓祖涛 《旅游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49-54,61,共7页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 ,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 ,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研究的内容可谓非常广泛和细致 ,...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 ,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 ,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我国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研究的内容可谓非常广泛和细致 ,涉及了各个层面和角度。本文在分析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 ,将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类 :旅游地空间形态组织、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旅游流空间规律、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结构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173
13
作者 吴晋峰 包浩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 ,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 ,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探讨了旅游网络结构模式研究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拓扑 网络结构模式 目的地 客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64
14
作者 朱付彪 陆林 +1 位作者 於冉 鲍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0-576,共7页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08
15
作者 王俊 徐金海 夏杰长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26,共12页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络指标回归看,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度的降低、网络效率的降低能显著缩小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效提升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从个体关联网络指标回归结果看,个体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各省(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发展 空间关联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旅游产业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被引量:114
16
作者 程海峰 胡文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75-1280,共6页
采用最近邻距离模式、连接度、通达度、紧密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空间分布结构2方面对池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发现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距离较小,呈集聚型分布;β指数为1.56、γ指数为0.53、平均... 采用最近邻距离模式、连接度、通达度、紧密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内空间分布结构2方面对池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发现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距离较小,呈集聚型分布;β指数为1.56、γ指数为0.53、平均径路长为3.26,旅游景区间交通网络的通达度较低,交通网络联系程度较弱,尚未形成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旅游资源整合水平较低;紧密度指数C为0.55,紧凑程度处于中等,为区内旅游交通建设,提高区内旅游资源网络连通性、通达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结构分析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传时 李世平 +2 位作者 李强 段兆雯 李开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0-514,共5页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型乡村旅游 旅游产品 空间结构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被引量:73
18
作者 齐邦锋 江冲 刘兆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2,共5页
以1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2000-2007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 以1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2000-2007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了"两核、两带和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山东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举措:加快培育青岛和济南两大旅游核心城市,打造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旅游发展带,构筑大运河和水浒文化、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四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助于实现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差异 空间结构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经济影响力的空间格局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2 位作者 靳诚 柯文前 牛品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7,共5页
城市旅游经济扩散区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运用栅格分析技术和场强模型对2000-2010年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度进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安徽旅游经济扩散强区和极强区面积在扩大,从9.6%增至31.08%,但其比... 城市旅游经济扩散区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运用栅格分析技术和场强模型对2000-2010年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度进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安徽旅游经济扩散强区和极强区面积在扩大,从9.6%增至31.08%,但其比重仍小于弱区和极弱区,旅游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安徽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区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愈加清晰,2010年皖北已形成散块向条带过渡的模式,皖中呈现大团块模式,皖江城市带为大条块模式,皖南呈现网状模式。据此提出了安徽四大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旅游经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影响力 场强 空间结构模式 旅游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杨效忠 陆林 +2 位作者 张光生 卢松 宣国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90,F003,共5页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 ,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 ,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 ,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 ,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 ,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 ,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要素结构、旅游交通结构、旅游集散地以及核心景区普陀山的空间结构特征 ,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途径 :1)旅游资源的空间串联整合和并联整合 ;2 )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海岛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