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总石油烃污染(TPH)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
作者 马强 林爱军 +3 位作者 马薇 CHOI Derek SHIM Hojae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微生物降解和修复是处理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论文阐述了土壤TPH污染的产生、危害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的各自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方法,论述了土壤中TPH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转运,在微... 微生物降解和修复是处理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论文阐述了土壤TPH污染的产生、危害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的各自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方法,论述了土壤中TPH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转运,在微生物体内的降解以及相关降解酶及基因;详细介绍了电子受体、温度、pH、营养元素等外界因素对微生物修复TPH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土壤TPH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总石油烃(tph)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石油烃中当量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的毒性风险及联合毒性效应
2
作者 苟娜娜 刘泽梁 +4 位作者 吴蔓莉 唐诗薇 胡丝怡 于莹 柯思佳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献及其联合毒性效应尚不明确。以蚕豆作为生态受体,对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组分进行为期14 d的毒性实验,通过测定当量组分烃对蚕豆个体水平(萌芽、根长、根物质量、侧根数、茎叶物质量、叶绿素含量)和遗传水平(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细胞微核)的影响,探究不同浓度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的毒性效应及毒性风险贡献情况;利用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MTI)计算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组分烃在土壤中的生态毒性受到其“化学致毒特性-剂量”综合作用的影响。以蚕豆萌芽率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低于5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组分毒性明显大于当量PAHs组分,而5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的毒性明显大于当量Alks组分;以蚕豆根数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蚕豆生长初期(0~7 d),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表现出较强毒性,而蚕豆生长后期(7~14 d),二者毒性差异降低;遗传毒性测定结果显示,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毒性强于当量Alks组分。蚕豆个体水平上,当量Alks组分对蚕豆根数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1120.6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1672 mg·kg^(-1);当量PAHs组分对蚕豆萌芽率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2.61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5353 mg·kg^(-1)。蚕豆细胞和遗传水平上,以有丝分裂指数(MI)作为组分烃的毒性指示终点时,当量Alks和PAHs组分毒性阈值对应的TPH浓度均为45000 mg·kg^(-1)左右。MTI计算结果表明,1000~1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呈协同效应,20000~3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对不同毒性测试终点表现出不同的联合效应,5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效应。研究显示,对低于5000 mg·kg^(-1)的TPH污染,应重点关注其Alks组分的毒性,而高于5000 mg·kg^(-1)TPH中的PAHs组分对植物生长初期及植物遗传毒性产生更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可为石油污染场地的毒性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石油烃 Alks组分 PAHs组分 毒性贡献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丹 涂保华 +2 位作者 汪学明 殷鸿洋 孙昭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为探究原核微生物群落与总石油烃(TPH)污染之间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废弃化工厂内受石油烃污染(TPH 0.01~2.09 mg/L)的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对石油烃污染更敏感,在门水平上,古菌和细菌中相对... 为探究原核微生物群落与总石油烃(TPH)污染之间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废弃化工厂内受石油烃污染(TPH 0.01~2.09 mg/L)的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对石油烃污染更敏感,在门水平上,古菌和细菌中相对丰度最大的分别为Euryarchaeota(34.63%~92.73%)和Proteobacteria(72.18%~83.34%),古菌中的产甲烷菌和细菌中的Acinetobacter、Rhodobacter、Pseudomonas、Novosphingobium在石油烃高污染井地下水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在其他井地下水中的丰度;与古菌相比,细菌群落结构与菌群自身对石油烃的耐受性相关性更高;地下水的其他理化性质,如pH、采样深度、ORP、温度、DO对群落结构亦有影响;分别在古菌操作分类单元(OTU)组及细菌扩增子序列变体(ASV)组中选取丰度最高的前100组序列构建共发生网络,通过共发生网络分析,确定了与石油烃降解过程有关的3个生态模块,且3个模块的相对丰度差异与TPH耐受性呈显著相关性,模块中主要成员为Euryarchaeota和Proteo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总石油烃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共发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油污染滩涂沉积物中总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组成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健 谭娟 +3 位作者 王敏 吴建强 沙晨燕 黄沈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2-287,共6页
对石油污染滩涂区域不同高程表层沉积物和部分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TPH(总石油烃)和16种优控PAHs(多环芳烃),分析其组成分布特征,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中... 对石油污染滩涂区域不同高程表层沉积物和部分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TPH(总石油烃)和16种优控PAHs(多环芳烃),分析其组成分布特征,并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中低潮滩表层沉积物中TPH质量比在15.20~63.27 mg/kg,与对照点质量比水平相当,远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 000 mg/kg),PAHs均未检出;高潮滩表层沉积物中TPH质量比在1 070.00~46 327.20 mg/kg,显著高于对照点和相应中低潮滩沉积物中污染物质量比,部分点位严重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PAHs质量比在0.60~30.90 mg/kg,多数点位属于重度污染;3号点和7号点高潮滩垂直剖面样品中TPH和PAHs质量比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9号点则相反;高潮滩沉积物中TPH和PAHs质量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为0.985,p〈0.01),具有同源性;各点位TPH均以C17~C36质量分数最高,其占比为80.15%~94.40%,PAHs组成均以2~3环为主,占比为58.14%~87.70%,低环PAHs以萘、芴和菲为主要污染物。TPH和PAHs组分特征表明,研究区域的滩涂沉积物受到了重油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滩涂 沉积物 总石油烃 多环芳烃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鞘氨醇单胞菌遗传多样性16S rDNA-PCR-DGGE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丽沙 李慧 +2 位作者 张颖 王亚菲 徐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4-812,共9页
鞘氨醇单胞菌是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然而,采用属特异引物直接从PAHs污染土壤中检测鞘氨醇单胞菌进而研究鞘氨醇单胞菌在污染土壤中的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其与PAHs污染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自行设计鞘氨醇单胞菌属特... 鞘氨醇单胞菌是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然而,采用属特异引物直接从PAHs污染土壤中检测鞘氨醇单胞菌进而研究鞘氨醇单胞菌在污染土壤中的多样性、种群结构及其与PAHs污染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自行设计鞘氨醇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通过16S rDNA-PCR-DGGE技术对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鞘氨醇单胞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引物732f-982r能够特异、灵敏的从环境样品中检出鞘氨醇单胞菌。当沈抚灌区原位污染土壤的PAHs浓度小于5 mg kg-1时,鞘氨醇单胞菌多样性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初始PAHs浓度高的实验室模拟实验土壤,其鞘氨醇单胞菌多样性较低。鞘氨醇单胞菌种群结构受污染土壤总石油烃(TPH)含量的影响,TPH含量接近的土壤,鞘氨醇单胞菌的群落结构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鞘氨醇单胞菌 遗传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总石油烃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表面活性剂菌处理含油污泥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小芳 张忠智 +2 位作者 郭绍辉 苏幼明 罗一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6,共4页
试验采用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堆肥法,对某炼厂油泥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研究。用微生物代谢的表面活性剂对油泥进行预处理,洗脱油泥中部分油分后进行堆肥试验,投加从油田含油土壤中获得的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代谢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C-2... 试验采用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堆肥法,对某炼厂油泥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研究。用微生物代谢的表面活性剂对油泥进行预处理,洗脱油泥中部分油分后进行堆肥试验,投加从油田含油土壤中获得的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代谢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C-2菌、F-2菌以及无机营养物和疏松剂(锯末),降解油泥中的石油污染物。经过外源微生物和内源微生物共同作用120d,油泥中的石油烃总量由22910mg/kg下降到3000mg/kg以下。试验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降解前后石油组分的变化。菌株经传统方法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堆肥 鉴定 生物表面活性剂 石油烃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潮间带波纹巴非蛤体内石油烃和多氯联苯的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游 孟范平 +3 位作者 程凤莲 杜秀萍 李祥蕾 白卫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4-822,共9页
2011年春季在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布设9个站位,采集双壳类动物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并测定其软组织中的石油烃(TPH)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研究两种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物质量并对巴非蛤体内残留PCB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 2011年春季在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布设9个站位,采集双壳类动物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并测定其软组织中的石油烃(TPH)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研究两种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价其生物质量并对巴非蛤体内残留PCBs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站位TPH和∑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56.76—199.49μg.g-1和14.19—52.71 ng.g-1(干质量(dw)),就PCBs的组成而言,高氯代PCBs(PCB153、PCB180、PCB194)为优势同族体,所占比重较大.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除北海西场海域外,各站位的巴非蛤均受到TPH的重度污染,港口区尤为严重;而所有站位的巴非蛤均未受到PCBs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所有站位的巴非蛤体内PCBs的非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RQ<1),但是,大多数站位的致癌风险指数(0.83×10-6—3.53×10-6)高于可接受的致癌风险低值(1×10-6),而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石油烃(tph) 多氯联苯(PCBs) 波纹巴非蛤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油泥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翔 张朝 +3 位作者 王世杰 汪群慧 李发生 郭观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8-1004,共7页
通过在油田现场构建2个中试规模的生物堆(秸秆添加堆和对照堆)对老化油泥进行处理,运用BIOLOGTM系统对油泥中微生物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其微生物代谢活性、代谢多样性及代谢特征差异性,以研究堆体各层次间微生物群落代谢特... 通过在油田现场构建2个中试规模的生物堆(秸秆添加堆和对照堆)对老化油泥进行处理,运用BIOLOGTM系统对油泥中微生物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其微生物代谢活性、代谢多样性及代谢特征差异性,以研究堆体各层次间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堆相比,秸秆添加堆的多项生理特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由1.64~3.02升至2.83~3.29,并且表现出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层次间的均质性;在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中,对照堆各层次随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其外层顺次变化的规律;油泥中总异养菌及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与环境温度关联性较强,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在试验末期取得峰值,达4.15×107CF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泥 生物堆 群落水平生理特性 总石油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黄骅近岸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崔毅 陈碧鹃 +1 位作者 宋云利 吴彰宽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66-71,共6页
对河北黄骅沿海 1 995年 2次调查所捕获的鱼、虾、贝类等 1 8种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 ,受测海洋生物均检出石油烃 ,双壳类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高于甲壳类和鱼类。该海域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远低于国内外污染严重的水域。从分析结果... 对河北黄骅沿海 1 995年 2次调查所捕获的鱼、虾、贝类等 1 8种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 ,受测海洋生物均检出石油烃 ,双壳类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高于甲壳类和鱼类。该海域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远低于国内外污染严重的水域。从分析结果看 ,该海域目前石油污染特点主要以慢性油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石油烃 海洋生物 海洋污染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淞口近岸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晓艳 钟成林 +6 位作者 王珍珍 张新颖 王君 蔡倩 陈艳 朱树超 余兴露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2-596,共5页
吴淞口附近码头众多,溢油导致岸边沉积物遭受污染.从平面和纵向上研究吴淞口近岸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的含量、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淞口近岸沉积物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油类污染,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hydrocarbon,TPH)质量比为8... 吴淞口附近码头众多,溢油导致岸边沉积物遭受污染.从平面和纵向上研究吴淞口近岸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的含量、组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吴淞口近岸沉积物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油类污染,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hydrocarbon,TPH)质量比为8~1166 mg/kg;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物的链烃碳数为C_(16)~C_(33),且主要分布在C_(25)~C_(32)范围内,其中主峰碳数为C_(31),链烃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特征.研究显示,吴淞口近岸沉积物油类污染严重,且非均质性强,溢油来源主要为陆相石油及其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淞口 沉积物 总石油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PRB反应介质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莹 张玉玲 +2 位作者 张晟瑀 万玉玉 李浩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9-404,共6页
以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选用颗粒活性炭、草炭土、粒径为1 mm和3 mm的页岩陶粒、泥岩陶粒、高岭土、聚乙烯醇、细砂和白砂等9种材料进行PRB反应介质筛选及其性能研究。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草炭土去除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效果最好;... 以石油类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选用颗粒活性炭、草炭土、粒径为1 mm和3 mm的页岩陶粒、泥岩陶粒、高岭土、聚乙烯醇、细砂和白砂等9种材料进行PRB反应介质筛选及其性能研究。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草炭土去除地下水中总石油烃的效果最好;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1 h时,草炭土去除总石油烃已经达到动态平衡;通过热处理改性,草炭土去除石油烃效果得到提高,在130℃、热处理2 h去除石油烃效果最好;颗分后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粒径<2 mm范围内,草炭土吸附效果均十分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吸附石油烃前后草炭土的微观结构观察及理化性质分析。以上研究表明,草炭土作为PRB反应介质处理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 地下水 PRB反应介质 总石油烃 吸附 草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华金 朱能武 +2 位作者 杨崇 党志 吴平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8-1184,共7页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采用筛选和分离的3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采用筛选和分离的3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石油烃残留量、石油烃表观降解率以及四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经40d生物修复后,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达到64.4%。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脲酶活性在0~24d上升较快,24d后趋于稳定;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前期上升随后略有下降;脂肪酶活性有一个快速上升阶段(0~16d),而后又出现明显的下降。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脲酶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916,P<0.05);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P<0.01)和-0.969(P<0.01);而脂肪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 生物修复 土壤酶活性 总石油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与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被引量:158
14
作者 支东明 唐勇 +3 位作者 何文军 郭旭光 郑孟林 黄立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51,共14页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云岩、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常规构造-岩性油藏及受源储结构控制的致密油和页岩油。平面上,自玛湖凹陷周缘斜坡区向凹陷区,呈现成熟常规油藏—中高成熟致密油—中高成熟页岩油的有序共生特征。基于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明确风城组油气具有大面积连续聚集的特点,存在源储一体、源储紧邻、源储分离3类成藏模式,3类成藏模式在源储结构、储集层岩性及其空间分布、烃类运移特征、油气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应加快统筹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体布控与一体化推进,实现全油气系统的整体突破。进一步丰富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地质理论,以期为其他富烃凹陷的勘探研究做类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下二叠统 风城组 非常规油气 有序共生 成藏模式 页岩油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测定土壤中的可提取总石油烃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慧娟 刘五星 +3 位作者 骆永明 黄玉娟 孙剑英 徐旭士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38,共5页
本文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分析土壤中可提取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土壤中的总石油烃的检测范围是C8(C7.6)~C34(C34.01)。用索氏提取,柱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前处理,用c8(c7.6),C10(C10... 本文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段分析土壤中可提取总石油烃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土壤中的总石油烃的检测范围是C8(C7.6)~C34(C34.01)。用索氏提取,柱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前处理,用c8(c7.6),C10(C10.1),C12(C11.7),C16(C15.5),C21(C20.8),C34(C34.01)标准品分别作为c8~C10(C7.6~C10.1),〉C10~C12(〉C10.1~c11.7),〉C12~C16(〉C11.7~C15.5),〉C16~C21(〉C15.5~C20.8),〉C21~C34(〉C20.8~C34.01)每段馏分的“替代物”定量,将C8~C34之间所有波峰面积分段积分,以“替代物”的线性关系计算每段馏分的浓度。该方法的质控结果:脂肪烃:相关系数为0.9903~0.9998;最低检出限为0.011~0.373ng/ul;回收率为50.3%~109.3%;相对标准偏差为1.5%~11.3%;芳香烃:相关系数为0.9913~0.9976;最低检出限为0.004~0.047ng/gl;回收率为53.6%~107.7%;相对标准偏差为3.2%~12.2%。本方法检测结果能准确反映土壤的污染程度并有助于生物毒性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石油污染土壤 可提取总石油烃 分段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机理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何文军 宋永 +3 位作者 汤诗棋 尤新才 白雨 赵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3-673,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 准噶尔盆地西部玛湖凹陷风城组勘探揭示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特征。通过精细解剖玛湖凹陷风城组油藏特征,结合储集层宏微观分析及生产资料,剖析全类型油藏成藏机制。结果表明,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致密油和页岩油有序成藏,核心为“源储耦合”以及储集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动态封闭”成藏。致密储集层和页岩储集层在成岩早期为中—大孔喉的常规储集层,烃类浮力成藏;成岩中—后期演化为微米—纳米孔喉,浮力作用减弱,毛细管力增强,与烃源岩“相邻或一体”的储集层烃类持续发生初次或微运移,直至生排烃形成的源储压差与微米—纳米孔喉形成的毛细管力达到动态平衡,形成“自封闭”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常规储集层孔喉结构对烃类产生的毛细管力远小于浮力作用,需外部条件“他封闭”,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总体表现为储集层孔喉结构的时空演化与油气生—排—运—聚的动态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城组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动态封闭作用 成藏机理 源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I.土壤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凌波 林大泉 +2 位作者 曾向东 籍伟 戴竹青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6,共10页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有特征性的 ;土壤污染带主要位于 2 m以上渗透性良好的人工填土层 ,污染物主要来自各类储罐的泄漏和污水隔油池的渗漏 ;柴油范围的有机物 ( DRO)及润滑油范围的有机物( ORO)的含量超过 1 0 g/kg的区域分别占厂区面积的 2 .0 %和 1 .5% ;98.4 %的目标 VOC及 96.2 %的目标SVOC检出率不足 2 5% ;92 .1 %点位的总 VOC低于 1 0 0 mg/kg,89.4 %点位的总 SVOC低于 50 mg/kg;检出浓度较高的目标 VOC和目标 SVOC分别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酚类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除一个点位的一个深度土样苯并 ( a)芘超过 HJ/T2 5-1 999土壤基准 直接接触 1 .4倍外 ,其它均不超标 ;推测定性 VOC或 SVOC的估算浓度高于目标 VOC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石油烃 表征 石油化工厂区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台子河口湿地环境石油烃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罗先香 张秋艳 +1 位作者 杨建强 毕研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7-444,共8页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2次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双台子河口湿地环境石油烃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秋季河水石油烃污染比苇田水和稻田水严重,春季三者无显著差异,但春秋两季有92.31%的地表水ρ(石油烃)超过国家《地表水... 以2008年10月和2009年5月2次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双台子河口湿地环境石油烃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秋季河水石油烃污染比苇田水和稻田水严重,春季三者无显著差异,但春秋两季有92.31%的地表水ρ(石油烃)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湿地表层土壤秋季33.33%的站位、春季77.78%的站位达到中等及以上污染水平,春季个别站位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分布于流域中上游的盐渍水稻土和盐化草甸土污染程度比流域下游的滨海沼泽盐土和滨海潮滩盐土严重,中下游芦苇湿地对石油烃净化作用明显;剖面土壤w(石油烃)最大值出现在30-≤40 cm土层,达重度污染水平,显示双台子河口湿地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石油烃污染. 湿地土壤w(石油烃)与芦苇长势参数的相关分析显示,目前湿地土壤石油烃污染尚未影响芦苇的正常生长及产量,但研究区域的石油工业污染已经成为双台子河口湿地重要的生态风险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台子河口 湿地 石油烃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渣净化石油类污染地下水过程中与水化学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红 张玉玲 +3 位作者 刘金宇 刘明遥 高侃 李乐萌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0-1064,共5页
采用生态安全型火山渣净化石油类污染地下水,考察该过程中与水化学因子(Fe^2+,Fe^3+,Mn^2+,SO4^2-,NH4^+,Ca^2+,Mg^2+,NO3^-,NO2^-等)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火山渣吸附水体总石油烃(TPH)过程中,与Mn^2+,SO4^2-,Ca^2+,N... 采用生态安全型火山渣净化石油类污染地下水,考察该过程中与水化学因子(Fe^2+,Fe^3+,Mn^2+,SO4^2-,NH4^+,Ca^2+,Mg^2+,NO3^-,NO2^-等)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火山渣吸附水体总石油烃(TPH)过程中,与Mn^2+,SO4^2-,Ca^2+,NH4^+的质量浓度无关,与Fe^2+,Fe^3+,Mg^2+,NO2^-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与NO3^-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对Ca^2+的去除率为42%-56%,对SO4^2-,Mg^2+,NH4^+的去除率为60%-80%,对Fe^2+,NO3^-的去除率大于80%,对Fe^3+,Mn^2+,NO2^-的去除率均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火山渣 总石油烃 化学因子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开采土壤石油烃与有机碳关系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鱼 杜显元 +2 位作者 邹乔 李晓丽 李兴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3308-3309,3323,共3页
[目的]研究某石油开采场地土壤石油烃(TPH)浓度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互关系。[方法]比较不同的回归模型,建立可以用于模拟土壤TPH浓度和TOC含量的线性拟合模型和对数拟合模型。[结果]线性拟合模型和对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 [目的]研究某石油开采场地土壤石油烃(TPH)浓度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互关系。[方法]比较不同的回归模型,建立可以用于模拟土壤TPH浓度和TOC含量的线性拟合模型和对数拟合模型。[结果]线性拟合模型和对数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15和0.874;14组验证数据的预测值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9.2%和3.3%,预测模拟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NSC)分别为0.957和0.959。[结论]该模拟研究可以为光谱技术、遥感技术在土壤石油烃含量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开采 土壤 石油烃 总有机碳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