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渔业水体中总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作者 刘祝萍 孟顺龙 +6 位作者 宋超 裘丽萍 范立民 李丹丹 徐慧敏 陈曦 方龙香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总氮作为判断水质优劣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为了测定渔业水体中总氮含量的不确定度,本研究采用HJ 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渔业水体中总氮含量,依据JJF105... 总氮作为判断水质优劣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为了测定渔业水体中总氮含量的不确定度,本研究采用HJ 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渔业水体中总氮含量,依据JJF1059.1—2012评定总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本研究建立测量模型分析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总氮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结果发现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包括3大类:样品重复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试样在测定氮含量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包括硝酸钾标准贮备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硝酸钾标准使用溶液配制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总氮标准曲线测试点移取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总氮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检测仪器测定总氮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样品)以及样品在取样、消解、定容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通过对测定过程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本次渔业水体中试样总氮含量的测量结果可以报告为ρ=(0.96±0.06)mg/L(k=2);通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分析发现,样品重复测量不确定度和总氮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主要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其占所有不确定来源的89.56%。本研究结果可以明确渔业水体中总氮测定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不确定度和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为实验室测定总氮减小误差提供参考,也为渔业水体其他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 渔业水体 测量不确定度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提升灰钙土氮储量及供氮能力
2
作者 温美娟 杨思存 +1 位作者 王成宝 霍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3-1085,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0、375、450 kg/hm^(2)3个施氮水平,共6个处理,分别记作N0、N375、N450和SN0、SN375、SN450。于2023年收获后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同时取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全氮(TN)、NO_(3)^(-)-N、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颗粒有机氮(PO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SN375处理玉米产量、氮素积累量较N375分别显著增加8.58%、9.21%,氮肥利用率较N375、N450和SN450分别显著提高17.98%、57.12%和38.92%;在0—2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DON、PON和MBN含量,SN450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DON、MBN含量,而且SN375和SN450较N375和N45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O_(3)^(-)-N含量。在20—4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NH_(4)^(+)-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SN450处理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和MBN含量。此外,与N375相比,SN375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层PON/TN、MB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H_(4)^(+)-N/TN和NO_(3)^(-)-N/TN;与N450相比,SN450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MBN/TN、DO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O_(3)^(-)-N/TN;在0—40 cm土层,PON、MBN、DON、NO_(3)^(-)-N和NH_(4)^(+)-N与全氮、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20 cm土层,PON、NH_(4)^(+)-N和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20—40 cm土层,DON、MBN、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施用氮肥对提高土壤氮素储量、增加氮素供应和保肥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长期单一减施氮肥有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风险。秸秆还田与适量氮肥(375 kg/hm^(2))配施可提升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耕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增加0—40 cm土层中可溶性、颗粒态有机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强氮肥提高土壤保肥和稳定供肥能力的效果。施氮量过高反而会削弱秸秆还田在提高氮肥效率及降低环境风险方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玉米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全氮含量 活性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土全氮含量Vis/NIRS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全 马世兴 +2 位作者 李志伟 郑德聪 宋海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10-2317,共8页
准确掌握农田土壤全氮含量对于评估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氮肥具有重要意义。为综合利用各个单预测模型的优势,提升整体预测性能、降低模型方差,提高鲁棒性,以农田褐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红外-可见光高光谱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差的... 准确掌握农田土壤全氮含量对于评估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氮肥具有重要意义。为综合利用各个单预测模型的优势,提升整体预测性能、降低模型方差,提高鲁棒性,以农田褐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红外-可见光高光谱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差的预测有效度组合预测模型(CPM),用于预测土壤全氮含量。对原高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和一阶微分变换,采用树模型进行特征波段提取,利用决策树回归(DTR)(模型1)、高斯核回归(GKR)(模型2)、随机森林回归(RF)(模型3)、LASSO回归(模型4)、多层感知器回归(MLP)(模型5)5个单预测模型,通过单预测模型的线性组合建立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通过广义简约梯度优化算法求得组合预测模型中5个单预测模型的权重分别为ω_(1)*=0.407,ω_(2)*=0.378,ω_(30*=0.215,ω_(4)*=0,ω_(5)*=0;(2)对于所有数据,基于5种单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对土壤全氮含量预测的预测有效度分别为M_(1)=0.855,M_(2)=0.856,M_(3)=0.847,M_(4)=0.785,M_(5)=0.796,M_(CPM)=0.880;与单模型预测有效度最大值相比,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有效度提高了2.924%;(3)对于所有数据,基于5种单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对土壤全氮含量预测的预测精度和标准差分别为E(A_(1))=0.924,σ(A_(1))=0.075,E(A_(2))=0.928,σ(A_(2))=0.077,E(A_(3))=0.923,σ(A_(3))=0.082,E(A_(4))=0.882,σ(A_(4))=0.109,E(A_(5))=0.889,σ(A_(5))=0.104,E(A_(CPM))=0.937,σ(A_(CPM))=0.066,与单模型预测精度最大值相比,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提高了0.970%,模型稳定性提高了12.000%,且为优性组合预测。组合预测模型可用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数据的农田褐土土壤全氮含量的有效估测,可为农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快速监测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近红外 高光谱预测 全氮含量 组合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皖玉 张志勇 +4 位作者 张潇斌 韦一昊 熊淑萍 王小纯 马新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目的】探究小麦季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体系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体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麦氮低效品种AK58和氮高效品种ZM27,以及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小麦不同施氮量(0、120、225、330、435 kg·hm^(... 【目的】探究小麦季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体系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体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麦氮低效品种AK58和氮高效品种ZM27,以及玉米品种大丰30,研究了小麦不同施氮量(0、120、225、330、435 kg·hm^(-2))和玉米225 kg·hm^(-2)施氮量对全年粮食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土壤硝态氮迁移及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1)AK58和ZM27均在33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但与225和435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2)AK58和ZM27的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在120 kg·hm^(-2)时最高,分别为35.05%和38.97%、67.10和67.52 kg·kg^(-1),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3)玉米季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都随着小麦季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小麦季施氮量越高,残留氮和表观损失率越高,AK58和ZM27的435 kg·hm^(-2)施氮处理残留氮为263.81和270.30 kg·hm^(-2),损失率分别为56.35%和52.83%。(5)施氮主要影响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20~10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基本稳定在0.5 g·kg^(-1)。小麦季施氮能增加后茬玉米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在大喇叭口期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施氮处理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吐丝期和成熟期,硝态氮在40~60 cm土层有积累。【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硝态氮迁移的影响,小麦与玉米两季氮肥施用量均为225 kg·hm^(-2),有利于实现节氮增效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施氮量 氮素残留 氮素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土壤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植被指数的生菜全氮含量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连炳瑞 李雅豪 +6 位作者 张静 李长青 杨小冬 王激清 邹国元 Thompson Rodney 杨俊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18-2325,共8页
我国露地蔬菜种植规模庞大,生产方式高度集约化,但过量施肥等导致的水氮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严重。为实现露地蔬菜规模化种植中精准施肥、高效生产的目标,以露地生菜为研究对象,设无氮(N0)、低氮(N1)、高氮(N2)三个处理,通过无人机... 我国露地蔬菜种植规模庞大,生产方式高度集约化,但过量施肥等导致的水氮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严重。为实现露地蔬菜规模化种植中精准施肥、高效生产的目标,以露地生菜为研究对象,设无氮(N0)、低氮(N1)、高氮(N2)三个处理,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建立3种多光谱植被指数(NDVI、RVI和SAVI)与生菜叶绿素、生物量、吸氮量、全氮含量数据集,并构建单生育期和多生育期氮素诊断模型。结果表明:(1)在莲座期和结球期,生菜各处理NDVI、RVI和SAVI值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收获期,N1处理达到最大值。(2)在生菜结球期,NDVI与生菜的产量、吸氮量、叶绿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生菜全氮含量与叶绿素在p≤0.01水平下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0.51;综合生菜多生育期,NDVI值与生菜的产量、叶绿素、吸氮量和全氮含量均在p≤0.001水平下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2、0.81和0.71。(3)通过相应数据集拟合出指数、线性、对数和幂函数4种模型关系,建立生菜多生育期植株全氮最佳预测模型:全氮=16.52ln(NDVI)+73.514;应用生菜全氮估层模型反演基地生产田块,其平均相对误差为3.22%、RMSE=0.5566、NRMSE=0.0108,说明模型估算效果均较好,通过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对蔬菜氮素诊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生菜 无人机多光谱 NDVI 全氮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在肥料总氮测定中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贾斌 尚丽君 +3 位作者 潘洁 孙红梅 王颖 原二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 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测定不含硝态氮肥料时,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更高;在测定含硝态氮肥料时,2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含量,且重复性良好,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值偏低,且重复性较差;对于氮含量较高的尿素氮肥,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精密度略高于杜马斯燃烧法。结合环境友好度、工作效率、试验成本及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因素,杜马斯燃烧法更适用于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总氮含量 硝态氮 杜马斯燃烧法 凯氏定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苹果树冠层叶片全氮量估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媛媛 冯全 +1 位作者 杨森 郭发旭 《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快速准确获取大面积果园冠层叶片全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是实现现代精准农业的基本要求。通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391.9~1006.2 nm)采集了甘肃省静宁县两个典型果园的果树冠层光谱图像,包括人工灌溉的苹果示范园与自然降... 快速准确获取大面积果园冠层叶片全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是实现现代精准农业的基本要求。通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391.9~1006.2 nm)采集了甘肃省静宁县两个典型果园的果树冠层光谱图像,包括人工灌溉的苹果示范园与自然降雨的苹果园,综合比较两区共160份冠层叶片样本的原始光谱反射率(OD)、倒数光谱(RT)、对数光谱(LF)和一阶微分光谱(FD),构建任意两个光谱波段集组合的差值光谱指数(difference spectral index,DS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spectral index,NDSI),分析3种光谱指数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光谱指数构建两区最佳苹果冠层LNC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人工灌溉区的FD-SAVI(825,536)、自然降雨区的LF-SAVI(854,392)与LNC的相关性最强,并基于FD-SAVI、LF-SAVI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灌溉区构建的FD-SAVI-ULRM估测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²和ERMSE分别为0.6601和0.0678;自然降雨区构建的LF-SAVI-ULRM估测模型精度最高,验证集R2和ERMSE分别为0.6746和0.0665。试验采用LNC模型绘制出两个试验区的苹果树冠层叶片LNC估测图,实现对果园叶片全氮含量的精准掌握及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遥感 全氮含量 植被指数 反演 苹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 被引量:26
9
作者 胡永光 李萍萍 +3 位作者 母建华 毛罕平 吴才聪 陈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21-2825,共5页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试验共采集111个样品,其中86个样品作校正集,25个样品作预测集。通过一阶导数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最好,其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97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88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304,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对于快速实时监测茶树长势和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茶鲜叶 全氮含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穗不同粒位粒重形成的生理特性差异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艳霞 杨卫兵 +7 位作者 尹燕枰 郑孟静 陈金 杨东清 骆永丽 庞党伟 李勇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15-1724,共10页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与籽粒柄连接处横面的组织结构与不同粒位籽粒粒重的关系。花后籽粒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与籽粒内GA和IAA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小穗基部籽粒中较高的GA和IAA含量可使蔗糖向淀粉转化开始早,籽粒分化快,灌浆速率高,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高的生理机制;扫描电镜图显示小麦籽粒灌浆初期小穗基部籽粒柄维管束横面面积明显大于上位籽粒,微观空隙小且排列较整齐,有利于同化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的运输,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增长快、灌浆速率高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位 粒重 内源激素 可溶性糖 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及生殖生长关键期氮磷肥配施对老芒麦产草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正辉 俞慧云 +8 位作者 杨浩 俞联平 李新媛 李智燕 张贞明 潘正武 安耕 任越 杜笑村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37-145,共9页
为探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关键期氮磷肥配施对高寒区本土老芒麦产草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在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设计不同氮磷配肥组合,观测不同施肥组合对本土老芒麦分蘖、产草量及产草量动态、茎叶比、牧草养分含量、总可消化养分... 为探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关键期氮磷肥配施对高寒区本土老芒麦产草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在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设计不同氮磷配肥组合,观测不同施肥组合对本土老芒麦分蘖、产草量及产草量动态、茎叶比、牧草养分含量、总可消化养分(TDN)、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标(GI)的影响,为高寒区本土老芒麦优质高产提供合理的配肥方案和参考。结果表明: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追施尿素(Urea)或磷酸二铵(DAP)均能促进老芒麦分蘖,且前期效果较好。拔节~抽穗期老芒麦生长最快,产草量增量最大,期间各施肥组合干物质积累占39%~44%,2和3龄老芒麦均以Ⅴ、Ⅰ和Ⅱ组产草量及产草量增幅较大,2龄老芒麦Ⅴ、Ⅰ和Ⅱ组分别增产鲜草1759.59、1707.16、1148.38 kg/hm^(2);3龄Ⅴ、Ⅰ和Ⅳ、Ⅱ组分别增产鲜草1769.14、1755.81、1100.08、901.13 kg/hm^(2)。两生长期追施Urea均可降低老芒麦茎叶比,改善牧草品质,而SSP改善草品质的作用较低。Ⅴ、Ⅰ和Ⅱ、Ⅳ组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本土老芒麦粗蛋白质(CP)含量和TDN、RFV值,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改善其草品质和营养价值,依据GI将各施肥组合老芒麦饲草分为Ⅰ组(2.34)和Ⅴ组(2.06)、Ⅱ组(1.85)和Ⅳ组(1.87)、Ⅲ组(1.59)和Ⅵ组(1.42)三个等级。综上所述,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追施Urea或DAP均能促进老芒麦分蘖,采用DAP+DAP(Ⅴ组)、Urea+Urea(Ⅰ组)和Urea+SSP(Ⅱ组)的施肥组合,可提高2龄和3龄本土老芒麦鲜、干草产量和CP含量,以及TDN、RFV和GI值,降低NDF和ADF含量,改善其饲草品质和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老芒麦 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期 氮磷肥组合 产草量 养分含量 总消化养分 相对饲喂价值 饲料品质分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被引量:45
12
作者 吴志祥 谢贵水 +2 位作者 陶忠良 周兆德 王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84-1491,共8页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林龄的橡胶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7龄幼林晚期(37.54%)>16龄开割树(26.4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4.44%)>2龄幼林早期(18.99%);(2)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16龄开割树(34.32%)>7龄幼林晚期(30.9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1.09%)>2龄幼林早期(14.37%);(3)不同林龄胶林土壤碳氮(C/N)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开割树(16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各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0.5839,p<0.01)。本研究可为研究热带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及橡胶林生长碳氮耦合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热区进行天然橡胶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龄 橡胶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灌溉对草坪土壤与植株氮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黄冠华 杨建国 黄权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5,共4页
污水灌溉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以草坪草的污水灌溉为例 ,选用了高羊茅、黑麦、早熟禾等 3种典型的冷季型草坪草为主要试验草种 ,以地下滴灌和渗灌为 2种灌水方式 ,以城市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经过沙过滤和沉淀处理的出... 污水灌溉是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以草坪草的污水灌溉为例 ,选用了高羊茅、黑麦、早熟禾等 3种典型的冷季型草坪草为主要试验草种 ,以地下滴灌和渗灌为 2种灌水方式 ,以城市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经过沙过滤和沉淀处理的出水和自来水为 2种灌溉水源 ,共设 12个试验处理 ,进行了污水灌溉和清水 (自来水 )灌溉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探讨了污水灌溉对土壤与植株氮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污水灌溉使草坪草根系层 (0~ 30 cm土层 )土壤中的全氮、速效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低于清水灌溉 ;与此相反 ,污水灌溉可使草坪草根系层及其以下土层硝态氮明显高于清水灌溉。污水灌溉也导致草坪草的植株中全氮的含量比清水灌溉平均高 4 8%。两种污水灌溉方式下 ,土壤全氮、速效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差异不明显。但与滴灌相比 ,污水渗灌的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高于污水滴灌的情况 ,尤其是 15~ 30 cm和 30~ 4 5 cm土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灌溉 草坪草 土壤含氮量 植株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穗层反射光谱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卢艳丽 李少昆 +3 位作者 王克如 谢瑞芝 高世菊 王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本试验对近地面高光谱仪监测小麦的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各方法对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穗全氮含量(ETNC)与穗层光谱反射率(Rel)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与冠层光谱反射率(Rc)的相关系数。同时,基于小麦光谱... 本试验对近地面高光谱仪监测小麦的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各方法对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穗全氮含量(ETNC)与穗层光谱反射率(Rel)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与冠层光谱反射率(Rc)的相关系数。同时,基于小麦光谱反射率、穗全氮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选择了包括植被指数在内的20个穗层光谱特征参量,与ETNC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最佳光谱特征参量预测ETNC以及ETNC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统计相关模型。通过2个模型的链接,建立了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890,670]预测GPC的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相同条件下,相对于以往基于冠层光谱的方法,基于穗层光谱的RVI[890,670]对GPC的预测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决定系数R2由0.662提高到0.865,总均方根差RMSE由0.851降低到0.734。本研究为实现田间条件下小麦氮素及相关品质指标的便携式监测仪的开发研制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层光谱反射率 含氮量 籽粒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氮含量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易秋香 黄敬峰 +1 位作者 王秀珍 钱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8-143,共6页
该文对不同品种玉米测定了其室内光谱反射率及其对应的全氮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变量线性与非线性拟合分析技术,对全氮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一些高光谱特征参数(如红边波长、红边位置以及红边面积等)以及由... 该文对不同品种玉米测定了其室内光谱反射率及其对应的全氮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变量线性与非线性拟合分析技术,对全氮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一些高光谱特征参数(如红边波长、红边位置以及红边面积等)以及由一阶微分光谱所构建的一些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含量与原始光谱在716 nm处具有最大相关系数(r=-0.847),呈极显著负相关,并且基于此波长所构建的对数关系估算模型明显优于线性模型;与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值在759 nm处具有最大相关系数(r=0.944),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基于此波长所构建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接近;对于所选取的3类高光谱特征变量,全氮含量除了与黄边位置(λy)以及由红边面积和黄边面积所构建的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性较弱之外,与其余变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由这些变量对玉米全氮含量进行估算具有可行性;对所建立的各类方程进行精度检验,最终筛选确定由759 nm处的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值所构建的指数模型作为对玉米全N含量的预测模型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光谱变量 植被指数 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倍蚜虫瘿对盐肤木光合特性和总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杨 杨子祥 +2 位作者 陈晓鸣 刘平 唐翊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76-6884,共9页
通过温室栽培和接种实验,以接种角倍蚜形成虫瘿的盐肤木和未接种角倍蚜的盐肤木为实验材料,测定和分析虫瘿对盐肤木光合特性和不同组织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虫瘿对盐肤木的光合作用形成扰动,与对照植株相比较:(1)有虫瘿复叶的最大净... 通过温室栽培和接种实验,以接种角倍蚜形成虫瘿的盐肤木和未接种角倍蚜的盐肤木为实验材料,测定和分析虫瘿对盐肤木光合特性和不同组织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虫瘿对盐肤木的光合作用形成扰动,与对照植株相比较:(1)有虫瘿复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升高,其中虫瘿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升高14.49%、32.17%和42.01%;虫瘿还引起无虫瘿复叶最大净光合速率升高,但中期以后下降到正常水平;(2)虫瘿中期有虫瘿复叶的光饱和点升高、无虫瘿复叶光饱合点下降;虫瘿初期和中期有虫瘿复叶的光补偿点升高、无虫瘿复叶光补偿点下降;(3)虫瘿初期引起有虫瘿复叶及邻近无虫瘿复叶暗呼吸速率升高,但中期和后期影响不显著。虫瘿对盐肤木光合作用的扰动程度与小叶的位置和虫瘿生长时期密切相关。同时,虫瘿改变了盐肤木叶片氮含量分布,其中虫瘿外壁、有虫瘿复叶和无虫瘿复叶的氮含量分别为1.13%、1.98%和2.14%,这可能是营养物质从无虫瘿复叶流向有虫瘿复叶,并最终流向虫瘿,满足虫瘿和瘿内蚜虫生长需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倍蚜 盐肤木 五倍子虫瘿 光合特征 总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小麦旗叶部分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巧霞 郭天财 +2 位作者 阎凌云 冯伟 王永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9-642,共4页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生态区划提供依据,在黏、壤、砂三种土壤质地池栽条件下对豫麦49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开花15 d之后砂土地均低于其他...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生态区划提供依据,在黏、壤、砂三种土壤质地池栽条件下对豫麦49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开花15 d之后砂土地均低于其他两种土壤质地,黏土条件下种植的较高;旗叶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砂土>黏土>壤土;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开花15 d之后及整个灌浆期间旗叶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黏土>壤土>砂土;花后35 d至成熟粒重表现为壤土>砂土>黏土,成熟时粒重为壤土46.10 mg,砂土43.59 mg,黏土41.05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质地 硝酸还原酶活性 全氮含量 可溶性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郑健 李欣怡 +3 位作者 马静 马彪 王燕 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121,共11页
为增加沼液中养分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提高沼液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混掺量(CK、0.5%、1.0%、2.0%)、生物炭混掺厚度(0、5、10、15、20 cm)和土壤容重(1.30、1.35 g·m^-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为增加沼液中养分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提高沼液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混掺量(CK、0.5%、1.0%、2.0%)、生物炭混掺厚度(0、5、10、15、20 cm)和土壤容重(1.30、1.35 g·m^-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相同时,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随生物炭混掺量和混掺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不同时,1.35 g·cm^-3土壤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小于1.30 g·cm^-3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呈1.30 g·cm^-3土壤容重小于1.35 g·cm^-3土壤容重;土柱内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混掺量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量为2.0%时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最大;土柱内有机质含量随生物炭混掺厚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厚度为20 cm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而全氮含量在土壤容重为1.30 g·cm^-3、混掺厚度10 cm时影响最显著,土壤容重为1.35 g·cm^-3、混掺厚度15 cm时效果较为显著。研究表明生物炭配施沼液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生物炭混掺厚度、混掺量和土壤容重综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生物炭 混掺量 混掺厚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高光谱特征拟合模型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海江 刘凡 +2 位作者 YUNGER John A 崔静 马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采集新疆北疆棉田385个自然土壤样本,将筛选出的土壤样品分别过2、1、0. 5、0. 15 mm筛并测定其原始光谱反射率,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多元逐步线性回... 采集新疆北疆棉田385个自然土壤样本,将筛选出的土壤样品分别过2、1、0. 5、0. 15 mm筛并测定其原始光谱反射率,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MLR)方法对土壤原始光谱及其12种光谱变换数据分别构建土壤全氮含量的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土壤原始光谱特征在各个波段与全氮含量相关性都较差,不同形式的数据变换均能够提高光谱反射率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同一种数据变换形式在不同粒径处理中最大相关系数所对应的波段位置差异不大。从不同粒径处理的拟合精度来看,过筛粒径越小对全氮含量的估测精度越高,3种方法的最优拟合模型都是过0. 15 mm筛的处理,其中SVM方法采用(lgR)'变换后,构建模型R2c为0. 898 7,RMSEc为0. 018 1,RPD为2. 704 9,PLSR和SMLR方法均采用R'变换,构建模型的R2c分别为0. 852 0和0. 819 6,RMSEc分别为0. 041 3和0. 043 6,RPD分别为2. 554 9和2. 437 4,3种方法在该过筛处理下均能够很好地估测土壤全氮含量。用未参与建模的样本对3种最优模型进行验证,SVM、PLSR和SMLR模型的检验R2分别为0. 822 9、0. 771 5和0. 705 4,SVM方法优于PLSR和SMLR,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从模型的预测误差来看,土壤全氮含量越低其预测误差也越大,在氮素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无法直接通过光谱反射特征准确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全氮含量 土壤粒径 高光谱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玉米全氮含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15
20
作者 贺婷 李建东 +2 位作者 刘桂鹏 王国骄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7-265,共9页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经过微分、倒数、对数处理后与玉米全氮含量的相关性均有所提高,所选波段基本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变化,其中微分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数据间相关性;在10种植被指数中,玉米叶片全氮含量与植被指数RDVI(811,743)、DVI(811,754)、MSAVI(811,754)相关性都达0.92**以上,玉米叶鞘、茎秆全氮含量分别与RDVI(952,751)、RVI(948,692)相关性达到最大r=0.7867**,r=0.8444**(n=360);植被指数RVI、NDVI与玉米各营养器官叶鞘茎的全氮含量相关性普遍较好,相关系数都在0.75**以上,适合建立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高光谱估测模型;经过精度检验后,选择均方根误差RMSE小,拟合优度R2大,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大的回归方程作为估测模型,得出以DVI(811,754)为自变量,估算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指数模型y=2.3035e3.6854x(R2=0.859,RMSE=0.0504,r2=0.8772);以RVI(952,743)为自变量,估算玉米鞘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1.5964x2-3.5464x+2.8995(R2=0.758,RMSE=0.0261,r2=0.8005);以410nm处的二阶微分为自变量,模拟玉米茎秆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7454.8x2+55.335x+0.6496(R2=0.78,RMSE=0.1376,r2=0.8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氮含量 高光谱参数 叶鞘茎 估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