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iction Behavior on Contact Interface of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ith Hard Contact Materials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金鹏 周宏平 +1 位作者 金家楣 赵淳生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ith hard contact materials(HLUSM)or the precision motion stage driven by HLUSM,becomes a hot issue.Analysis and testing of friction behavior on the contact...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inear ultrasonic motor with hard contact materials(HLUSM)or the precision motion stage driven by HLUSM,becomes a hot issue.Analysis and testing of friction behavior on the contact interface of HLUSM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Under the action of ultrasonic vibration and impact,the friction behavior on contact interface is very complex due to micro-amplitude and high frequency.Moreover,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and test it.Focusing on the frictional behavior on the interface of HLUSM,a new method,through testing the vibration of the driving tips(scanning vibrometer PSV-400-3D)and the motion of the slider(displacement sensor LK-G30),respectively,is proposed.Then,take the HLUSM as an example,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slider should be 600 mm/s when there is no slippage between the stator and slider during the contact proces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slider is about 390mm/s.At the same time,the tangential vibration speed of the driving tip of HLUSM is larger than 600 mm/s.Therefore,there must be slippage between the stator and slider of HLUSM.Fur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efficiency is less than 10%.The slippage on the contact interface should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efficiency of HLU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behavior ultrasonic vibration SLIPPAG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炮身管材料表面TiAlYN镀层组织及摩擦行为研究
2
作者 武晨阳 郭巧琴 +1 位作者 杨忠 齐源昊 《装备环境工程》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针对火炮身管内膛磨损严重的问题,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进行涂层制备,延长身管服役寿命。方法采用磁控溅射/多弧离子镀复合处理工艺,通过改变氮气与氩气流量比,在身管材料表面制备TiAlYN涂层,研究Y元素含量对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目的针对火炮身管内膛磨损严重的问题,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进行涂层制备,延长身管服役寿命。方法采用磁控溅射/多弧离子镀复合处理工艺,通过改变氮气与氩气流量比,在身管材料表面制备TiAlYN涂层,研究Y元素含量对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分别用SEM、EDS、XRD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和物相成分进行表征。利用白光干涉仪和划痕仪分析涂层的三维形貌与膜基结合力,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的摩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随着Y元素含量的增加,涂层晶粒逐渐细化,致密度增加,无孔洞缺陷和柱状生长情况。涂层中AlN(200)晶面有明显的择优生长趋势,表现为面心立方结构。随着腔室内氩气流量比例的升高,膜基结合力最大值为54 N。当N_(2)︰Ar流量比为40︰60时,涂层摩擦因数达到最小值0.4,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结论Y元素的细晶强化作用提高了涂层质量,改善了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涂层中形成的Y_(2)O_(3)相提升了涂层的抗磨损性能,TiAlYN涂层为火炮身管耐磨延寿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炮身管 物理气相沉积 磁控溅射 多弧离子镀 气体流量 TiAlYN涂层 摩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扭转弹簧摩擦阻尼器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3
作者 张晓华 韩晨阳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4期6-10,共5页
基于扭转弹簧扭转后可以自复位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扭转弹簧摩擦阻尼器(TSFD)。首先阐述了TSFD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其次构建了TSFD的简化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了摩擦系数、正压力和扭转弹簧刚度对TSFD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 基于扭转弹簧扭转后可以自复位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扭转弹簧摩擦阻尼器(TSFD)。首先阐述了TSFD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其次构建了TSFD的简化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了摩擦系数、正压力和扭转弹簧刚度对TSFD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分析了TSFD力-位移滞回关系曲线理论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TSFD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承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此外,有限元模型得到的滞回曲线和理论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其力学模型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弹簧 自复位 摩擦阻尼器 数值模拟 滞回性能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级配和表面纹理对饱和砂-钢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逸凡 李大勇 张雨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4,共10页
钢桩和钢制吸力基础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土体与基础结构界面力学特性决定着其承载能力。通过饱和砂-钢界面排水剪切试验,揭示了颗粒级配、表面纹理和法向边界条件对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颗粒剪切方式和孔隙水压力消散... 钢桩和钢制吸力基础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土体与基础结构界面力学特性决定着其承载能力。通过饱和砂-钢界面排水剪切试验,揭示了颗粒级配、表面纹理和法向边界条件对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颗粒剪切方式和孔隙水压力消散方式的不同,常法向应力(CNL)下剪应力-位移曲线出现明显的应变软化现象。变法向应力(VNL)下,界面剪切强度随法向应力的增大不断提高。对于光滑和凸起构造,界面摩擦角随不均匀系数C_(u)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长。对于凹槽构造,界面摩擦角随C_(u)的增加而减小。饱和砂-粗糙度钢板界面剪切效能的发挥受水的影响显著,砂与钢板之间水膜的存在减弱了砂颗粒和钢界面的摩擦,使得界面摩擦性能不能完全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剪切特性 颗粒级配 表面纹理构造 法向边界条件 界面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陶配副用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及其摩擦学行为
5
作者 陈琦 徐宇轩 +4 位作者 周海滨 周佩禹 邓敏文 韩勇 姚萍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05-3119,共15页
炭陶配副用铜基摩擦材料在高速制动下难以兼具高摩擦因数与高耐磨性,为此,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短切沥青基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对材料力学、热学与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布氏硬度提升14.... 炭陶配副用铜基摩擦材料在高速制动下难以兼具高摩擦因数与高耐磨性,为此,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短切沥青基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对材料力学、热学与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布氏硬度提升14.8%,热扩散系数提高9.5%,比热容提升6.8%;在高速制动条件下(6000 r/min),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摩擦耐磨性能显著提升,摩擦因数提升25.0%,稳定系数提升6.1%,且磨损量降低42.2%;加入碳纤维能显著提高表面平整度,增加机械混合层的厚度,降低磨屑直径,提高摩擦材料耐磨性;碳纤维增强铜基摩擦材料随速度增加发生从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到氧化磨损、疲劳磨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摩擦材料 碳纤维 磨损机制 摩擦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机器人关节高转速下摩擦行为试验研究
6
作者 孙康 王耀兵 +3 位作者 倪文成 周轶丁 牛福亮 郝宏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1-797,共7页
针对典型基于谐波减速器的空间机器人关节,研究其在高低温真空环境下高速正驱和反驱摩擦行为。关节采用XBS-60-120双圆弧齿形谐波减速器,柔性轴承及齿面采用DLC+LW-YZ-5空间润滑脂,试验温度覆盖-40℃至+120℃,电机端转速提高至2520 r/mi... 针对典型基于谐波减速器的空间机器人关节,研究其在高低温真空环境下高速正驱和反驱摩擦行为。关节采用XBS-60-120双圆弧齿形谐波减速器,柔性轴承及齿面采用DLC+LW-YZ-5空间润滑脂,试验温度覆盖-40℃至+120℃,电机端转速提高至2520 r/min。试验结果表明:正驱模式下,关节内部摩擦阻力矩随温度的逐渐降低而显著增加,且输出端载荷越大,摩擦阻力越大,但效率提升也较为明显。输出端速度越高,摩擦力矩越大,效率呈下降趋势;反驱模式下,关节摩擦阻力同样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且相同输出端载荷和转速情况下,反驱模式的传动效率显著低于正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减速器 高转速 摩擦行为 空间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苛刻制动能量密度下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摩擦学行为
7
作者 周佩禹 徐宇轩 +5 位作者 周海滨 王兴 邓敏文 陈琦 康丽 姚萍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7-3059,共13页
基于国家标准中高速列车200、340和400 km/h紧急制动参数,利用MM−3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基于等制动能量密度、等压强的等效放缩实验,研究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配对铸钢在不同苛刻制动能量密度(157、446和616 J/mm^(2))下的摩擦学行为... 基于国家标准中高速列车200、340和400 km/h紧急制动参数,利用MM−3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基于等制动能量密度、等压强的等效放缩实验,研究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配对铸钢在不同苛刻制动能量密度(157、446和616 J/mm^(2))下的摩擦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157和446 J/mm^(2)制动能量密度下,材料平均摩擦因数稳定在0.250左右,制动效果较好;在616 J/mm^(2)制动能量密度下,材料平均摩擦因数从0.260迅速衰退至0.210,制动效果减弱;随着制动能量密度增加,摩擦材料亚表面存在成分与性能不同的摩擦层结构,其厚度先增加再减小,纳米压痕硬度逐渐减小,材料磨损机制发生了由犁削、黏着磨损到氧化磨损、疲劳磨损再到严重氧化磨损与剥层磨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摩擦学行为 摩擦层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NbMoTaW系难熔高熵合金涂层微观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彭祥阳 赵桂生 +5 位作者 贺韶 庄晓强 路广遥 卢朝晖 侯硕 曹培培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1125,共10页
采用不同功率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了NbMoTaW和NbMoTaWV两种难熔高熵合金涂层,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在不同喷涂功率下,NbMoTaW涂层均为单相BCC结构;NbMoTaWV涂层除了形成BCC基体之外,还存在少量Ta和V的氧化物。随着喷... 采用不同功率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了NbMoTaW和NbMoTaWV两种难熔高熵合金涂层,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在不同喷涂功率下,NbMoTaW涂层均为单相BCC结构;NbMoTaWV涂层除了形成BCC基体之外,还存在少量Ta和V的氧化物。随着喷涂功率的升高,NbMoTaW粉末熔融程度增加,导致孔隙率降低和硬度增加。由于存在氧化物,NbMoTaWV涂层硬度比NbMoTaW涂层硬度高约40 HV0.2,从而提高了NbMoTaWV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NbMoTaW和NbMoTaWV高熵合金涂层主要的磨损机理表现为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伴随局部的涂层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高熵合金 涂层 等离子喷涂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SSNA172型飞机副翼拉杆关节轴承失效分析
9
作者 李锐 代鑫 甄轲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1期63-66,共4页
CESSNA172型飞机副翼拉杆关节轴承作为控制副翼偏转的重要的传动部件,时常在服役过程中存在磨损失效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飞行过程中副翼的操控性能。该文采用体视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仪(EDS)等摩擦学测试方... CESSNA172型飞机副翼拉杆关节轴承作为控制副翼偏转的重要的传动部件,时常在服役过程中存在磨损失效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飞行过程中副翼的操控性能。该文采用体视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仪(EDS)等摩擦学测试方法,选取服役过程中失效的CESSNA172型飞机副翼拉杆关节轴承进行失效分析,探究其失效原因与失效模式。结果表明,轴承外圈上复合织物材料的磨损损伤是关节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轴承内圈和复合织物层的摩擦行为表现为聚四氟乙烯(PTFE)转移膜的持续生成、剥落、挤出与再生;此外,受服役载荷作用,外圈复合织物层在不同圆周位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磨损损伤;轴承的磨损机理为疲劳磨损、黏着磨损以及一定的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翼 关节轴承 摩擦行为 失效模式 磨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Mg-Gd-Y-Zn-Zr合金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10
作者 李璐瑶 闫钊鸣 +3 位作者 刘宗超 刘月红 吴艳丽 徐文翠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21,共6页
镁合金是目前工程应用中最轻的结构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国防军工等制造领域,铸造镁合金由于性能劣势难以应用于重要结构件,塑性变形可以显著细化镁合金晶粒,提高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通过变形调控合金第二相体积分数/尺寸/... 镁合金是目前工程应用中最轻的结构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国防军工等制造领域,铸造镁合金由于性能劣势难以应用于重要结构件,塑性变形可以显著细化镁合金晶粒,提高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研究发现通过变形调控合金第二相体积分数/尺寸/分布规律、再结晶比例以及晶粒尺寸,可以在提高合金拉伸性能的同时提升合金的耐磨性,这为拓宽镁合金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实验研究了Mg-9Gd-4Y-2Zn-0.5Zr合金经过正挤压-双向转角挤压后的不同位置组织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变形合金在不同载荷(10、20、30 N)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增大,变形合金的平均摩擦系数降低;施加载荷相同时,合金的平均摩擦系数值与再结晶程度成正比,磨损量随再结晶比率增大而减少;在摩擦磨损实验中,所有样品均发生氧化磨损和磨料磨损,低载荷下发生轻微的划痕和磨损痕迹,随着载荷增加,出现明显的表面剥落和脱落现象;实验中由于载荷和摩擦力的作用,长周期堆垛有序相(LPSO)颗粒与镁基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剪切,这种相互作用导致LPSO相颗粒剥离和表面颗粒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挤压-双向转角挤压 Mg-9Gd-4Y-2Zn-0.5Zr 微观组织 LPSO相 摩擦磨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组碳陶(C/C-SiC)制动盘开发与特性研究
11
作者 钱飞飞 周华杉 +2 位作者 史耀君 孟永帅 张宁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共8页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和反应熔体浸渗法组合工艺制备了缩比碳陶制动盘,盘体材料抗拉强度106 MPa、抗压强度355 MPa、抗弯强度195 MPa,垂直和水平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41.1、38.8 W/(m·℃),导热性与强韧性协调关系较好。匹配粉末冶金闸...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和反应熔体浸渗法组合工艺制备了缩比碳陶制动盘,盘体材料抗拉强度106 MPa、抗压强度355 MPa、抗弯强度195 MPa,垂直和水平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41.1、38.8 W/(m·℃),导热性与强韧性协调关系较好。匹配粉末冶金闸片开展了碳陶制动盘摩擦磨耗缩比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建立并修正了制动盘传热过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碳陶制动盘的耐磨性和耐热性均较好,且对偶闸片摩擦系数稳定、磨耗量满足行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陶制动盘 摩擦磨耗试验 有限元仿真 传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预压对桩基承载性状影响分析
12
作者 蔡晨雨 苏俊剑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建立了成层土中超长桩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选取摩尔库伦准则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对计算域、地应力平衡、边界条件等设定,使结构能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了单桩... 建立了成层土中超长桩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选取摩尔库伦准则为土体本构模型,通过对计算域、地应力平衡、边界条件等设定,使结构能反映实际工作情况,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计算了单桩在地基预压工况下的竖向受力模型,地基预压后,桩侧摩阻力会因桩周土体应力增加而得到明显强化,所以桩基承载力有所提高,但预压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大效果受到土体性质的影响,且预压荷载对土体的影响一般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弱。在单桩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3×3群桩在地基预压工况下的竖向受力模型。通过改变预压地基的范围和预压荷载大小研究超长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力、桩顶Q-S曲线、桩侧摩阻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预压 承载性状 桩侧摩阻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杆桩竖向抗拔承载性能原位试验研究
13
作者 赵亚宇 孙晓立 +1 位作者 史永强 杨军 《广州建筑》 2024年第6期82-86,共5页
本文研究了螺杆桩的竖向抗拔承载性能,分别对螺杆桩与直杆桩进行了现场原位静载与内力测试试验,记录了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螺杆桩与直杆桩竖向抗拔承载性能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地层条件下螺杆桩的竖向抗... 本文研究了螺杆桩的竖向抗拔承载性能,分别对螺杆桩与直杆桩进行了现场原位静载与内力测试试验,记录了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螺杆桩与直杆桩竖向抗拔承载性能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地层条件下螺杆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较直杆桩可提升5%~15%;随着上拔荷载增大,螺杆桩螺纹段侧阻优势开始发挥,桩轴力在螺纹段下降更快,轴力曲线呈折线;相同上拔荷载作用下,螺杆桩产生位移更小,其抗拔力主要由螺杆段产生,其上部直杆段侧摩阻力发挥水平不如直杆桩侧摩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桩 承载特性 抗拔试验 内力测试 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桩端压力注浆灌注桩的承载性状试验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志辉 刘斌 庄平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3,共4页
桩底压力注浆工艺实现了岩土加固与桩基工程的有机结合·现场进行了 3根持力层为砂卵石注浆灌注桩和 1根非注浆桩的静载压桩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桩端注浆使摩擦桩转为端承摩擦桩 ,桩周附近的侧阻与端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 桩底压力注浆工艺实现了岩土加固与桩基工程的有机结合·现场进行了 3根持力层为砂卵石注浆灌注桩和 1根非注浆桩的静载压桩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桩端注浆使摩擦桩转为端承摩擦桩 ,桩周附近的侧阻与端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相同的桩顶位移情况下 ,注浆桩的端阻超前发挥 ,而侧阻发挥滞后 ,但是当非注浆桩的侧阻发挥到极限后 ,注浆桩将具有强劲的后继的端阻和侧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注浆 灌注桩 承载性状 端阻 侧阻 试验研究 大直径桩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填充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敏 张招柱 +1 位作者 王坤 姜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32-234,238,共4页
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体积含量M oS2填充聚酰亚胺(P 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GC 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 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添加M oS2可有... 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体积含量M oS2填充聚酰亚胺(P 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与GC 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 I复合材料及其偶件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添加M oS2可有效降低P 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且P 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M oS2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除P I+10%M oS2外,其它含量M oS2填充P I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均明显优于纯P I材料,但当M oS2的含量超过30%后,P I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基本不随M oS2含量变化。在较高的载荷条件下,M oS2填充P I复合材料均呈现出良好的减摩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二硫化钼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着陆足垫与模拟月壤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钟世英 黄根清 +2 位作者 戚顺超 凌道盛 杨建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8-1062,共5页
软着陆机构与模拟月壤滑移性能是影响月球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缓冲机构所用足垫材料-硬铝,通过直剪仪开展界面直剪试验,研究不同法向应力和剪切速率下不同相对密度模拟月壤和光滑铝板间的接触面变形、强度特性。试... 软着陆机构与模拟月壤滑移性能是影响月球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缓冲机构所用足垫材料-硬铝,通过直剪仪开展界面直剪试验,研究不同法向应力和剪切速率下不同相对密度模拟月壤和光滑铝板间的接触面变形、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稍密时接触面无明显剪应力峰值,近理想弹塑性变形;密实条件下接触面破坏时呈现应变软化现象;法向压力增加接触面强度增加,接触面强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降低,接触面摩擦角取26.8°~31.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系数 足垫 滑移特性 摩擦角 剪切速率 相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炭纤维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景锋 裴先强 +1 位作者 王齐华 王廷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53,共4页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10%炭纤维和不同二硫化钼含量填充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利用M-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填充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PI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及对偶表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 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了10%炭纤维和不同二硫化钼含量填充的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利用M-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填充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PI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及对偶表面转移膜形貌,并探讨了炭纤维、二硫化钼对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炭纤维、二硫化钼具有协同效应,填充PI复合材料具有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的特点;当二硫化钼的含量为35%,炭纤维含量10%时,PI复合材料可以获得最好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二硫化钼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祖华 王刚 +1 位作者 王鸿灵 阎逢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通过浸渍得到了聚酰胺酸薄膜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薄膜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热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用DF 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装置考察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用SEM考察了聚酰亚胺薄膜的磨痕形貌和对偶Si3N4 陶瓷球表... 通过浸渍得到了聚酰胺酸薄膜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薄膜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热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用DF 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装置考察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用SEM考察了聚酰亚胺薄膜的磨痕形貌和对偶Si3N4 陶瓷球表面的转移膜的形貌。结果表明 ,聚酰亚胺薄膜在与Si3N4 陶瓷球对磨时 ,由于在摩擦过程中 ,聚酰亚胺能够在对偶面上形成均匀的并且低剪切强度的转移薄膜 ,因此表现出了优异的减摩与抗磨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摩擦和磨损行为主要取决于薄膜的制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制备方法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机械性能 热稳定性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锑颗粒作为液压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建林 康昭 +2 位作者 郭强 席国强 王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研究纳米锑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摩擦学性能,充分发挥其减磨、抗磨效果,采用CFT-1型材料性能测试仪对比研究了不同载荷下纳米锑粒子作为液压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通过SEM对试样摩擦表面进行了形貌分析,利用EDX进行了磨痕表... 为了研究纳米锑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摩擦学性能,充分发挥其减磨、抗磨效果,采用CFT-1型材料性能测试仪对比研究了不同载荷下纳米锑粒子作为液压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通过SEM对试样摩擦表面进行了形貌分析,利用EDX进行了磨痕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载荷下纳米锑颗粒在液压油中的最佳添加量不同,重载荷下纳米锑粒子表现出优良的抗磨减摩性能;纳米锑粒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液压油的抗磨减摩性能,这是由于磨痕表面形成了含锑元素的表面膜,起到良好的抗磨减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摩擦磨损性能 液压油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嵌围护墙板对钢框架抗侧力性能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晓飞 孟永杰 +3 位作者 杨晓杰 范峰 曹正罡 李景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7,共7页
目前钢结构设计难以考虑围护墙体作用,原因是缺乏围护墙板对钢框架抗侧力性能影响的量化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带有围护墙板钢框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墙板节点刚度、墙板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以及墙板的轻质混凝土材料... 目前钢结构设计难以考虑围护墙体作用,原因是缺乏围护墙板对钢框架抗侧力性能影响的量化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带有围护墙板钢框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墙板节点刚度、墙板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以及墙板的轻质混凝土材料特性,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轴压比、跨高比、墙板宽度、墙板厚度及墙板开洞形式等关键参数变化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带围护墙板钢框架的抗侧力性能.结果表明:当框架柱轴压比在0~0.6变化时,与空框架相比,内嵌墙板钢框架的承载力及初始刚度增大1.0~2.0倍,且在层高一定、跨高比增大时,增大系数呈线性增大;内嵌墙板宽度宜优先选取600 mm;墙板厚度不同时应采用相应的刚度及承载力增大系数;墙体洞口加固后,其对整体结构影响较小,设计时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护墙体 抗侧力性能 接触与摩擦 参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