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母亲有关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的现况、存在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4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母亲有关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的现况、存在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4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6个县,利用自行设计的知、信、行问卷对当地591名2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被调查母亲在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上得分较低,且受教育程度、地区经济水平、母亲年龄、家庭总人数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较差,在被调查的261名家庭中最小的已满1岁儿童中,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简称"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35.2%,另外还有12.3%的被调查儿童从出生到被调查时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被调查母亲获得计划免疫知识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为主。结论:当地儿童母亲有关计划免疫的知信行水平较低,考虑其文化水平较低,应在当地大力开展以人际传播为主、结合多种大众媒介传播形式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尤其要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贫血现况及其程度的构成比,并研究贫血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学生贫血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蒙古族、回族、壮族和朝鲜族7、9、12、14和17岁年龄组学生,利用世...目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贫血现况及其程度的构成比,并研究贫血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学生贫血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蒙古族、回族、壮族和朝鲜族7、9、12、14和17岁年龄组学生,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1年标准筛查贫血,以"轻度"、"中度"、"重度"分析构成比,使用WHO男、女生年龄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标准判定学生营养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国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4个少数民族学生贫血率分别为4.4%、26.4%、6.6%和5.8%,其中,乡村女生贫血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8%、42.0%、9.0%和6.7%。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属于轻度贫血,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学生重度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4%、12.9%、1.6%和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乡村学生、12岁和17岁学生、回族、壮族和朝鲜族学生相对于男生、城市学生、7岁年龄组学生和蒙古族学生更易发生贫血;相对于正常学生,超重学生更不易发生贫血,消瘦或肥胖与贫血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民族学生贫血流行程度不同,回族学生贫血已达到"中度流行";应对该民族和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进行贫血的重点防治;少数民族学生中不同营养状况与贫血之间无显著关联,因此学生营养状况不能作为区分贫血与否的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母亲有关计划免疫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的现况、存在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4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6个县,利用自行设计的知、信、行问卷对当地591名2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被调查母亲在计划免疫知识、态度和行为上得分较低,且受教育程度、地区经济水平、母亲年龄、家庭总人数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较差,在被调查的261名家庭中最小的已满1岁儿童中,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简称"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仅为35.2%,另外还有12.3%的被调查儿童从出生到被调查时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被调查母亲获得计划免疫知识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为主。结论:当地儿童母亲有关计划免疫的知信行水平较低,考虑其文化水平较低,应在当地大力开展以人际传播为主、结合多种大众媒介传播形式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尤其要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文摘目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贫血现况及其程度的构成比,并研究贫血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学生贫血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蒙古族、回族、壮族和朝鲜族7、9、12、14和17岁年龄组学生,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1年标准筛查贫血,以"轻度"、"中度"、"重度"分析构成比,使用WHO男、女生年龄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标准判定学生营养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国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4个少数民族学生贫血率分别为4.4%、26.4%、6.6%和5.8%,其中,乡村女生贫血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8%、42.0%、9.0%和6.7%。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属于轻度贫血,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学生重度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4%、12.9%、1.6%和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乡村学生、12岁和17岁学生、回族、壮族和朝鲜族学生相对于男生、城市学生、7岁年龄组学生和蒙古族学生更易发生贫血;相对于正常学生,超重学生更不易发生贫血,消瘦或肥胖与贫血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民族学生贫血流行程度不同,回族学生贫血已达到"中度流行";应对该民族和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进行贫血的重点防治;少数民族学生中不同营养状况与贫血之间无显著关联,因此学生营养状况不能作为区分贫血与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