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sandstone subjected to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chemical-seepage-stress
1
作者 WANG Wei CHEN Chao-wei +3 位作者 CAO Ya-jun JIA Yun LIU Shi-fan SHEN Wan-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52-565,共14页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triaxial tests are conducted on sandstone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echanics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mmersion corrosion and seepa...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triaxial tests are conducted on sandstone specimen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echanics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mmersion corrosion and seepage of different chemical solutions.It is observ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the peak stress,dilatancy stress,dilatancy stress ratio,peak strain,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sandstone increase while the Poisson ratio decreases and less secondary cracks are produced when the samples are broken.The pore press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have opposite influenc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pplied axial stress,three stages are clearly identified in the permeability evolution curves:initial compaction stage,linear elasticity stage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stage.The permeability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when the highest volumetric dilatancy is obtained.In addition,the hydrochemical action of salt solution with pH=7 and 4 has an obvious deteriorating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induces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The obtained results will be useful in engineering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and seepage properties of sandstone under the coupled chemical-seepage-stress multiple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andstone chemical corrosion multi-field coupling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permeability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EVOLUTION OF AILAOSHAN GOLD METALLOGENIC BELTS IN YUNNAN, CHINA
2
作者 Fang Weixuan, Hu Ruizhong, Bi Xianwu, Su Wencha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04-405,共2页
Observations made in different superlarge\|large gold deposits in Ailaoshan gold metallogenic belts,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zang (Himalayas—Karakoram—Tibet) were investigated. Geote... Observations made in different superlarge\|large gold deposits in Ailaoshan gold metallogenic belts, Yunnan Province, China,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zang (Himalayas—Karakoram—Tibet) were investigated. Geotectonically, the study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conjoint between the Tethys and Himalayas tectonic domain, characterized by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with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Himalayas in late development.1\ Regional geology and gold deposits\;Ailaoshan gold metallogenic belts is localized between Ailaoshan super lithospheric faults and Jiujia—Anding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 with NNW\|trending about 250km long. To southward, Zhenyuan supergiant gold deposits, Mojiang large gold deposits, and Daping giant gold deposits hosted in low metamorphic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D—C). Ore types include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gold\|bearing altered rocks, and the mixing of the two types. Most of gold orebodies took their positions in the substructures of the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deposits Ailaoshan GOLD METALLOGENIC BELTS YUNNAN geoc hemical anomaly mineral assemblage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pectral evolution in flash radiation by hypervelocity impact on aluminum plates 被引量:1
3
作者 Xing Chen Yonggang Lu +1 位作者 Zhiwen Li Zhonghua Cu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6-110,共15页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hypervelocity impac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a two-stage light gas gun,and the sequence spectrum and radiation evolution data of the impact product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conditions ...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hypervelocity impac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a two-stage light gas gun,and the sequence spectrum and radiation evolution data of the impact product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The diameter of the projectile is 3-5 mm,the impact velocity is 3.13-6.58 km/s,and the chamber pressure is 0.56-990 Pa.The spectrum of ejected debris cloud in the 250-310 nm band were obtained using a transient spectral measurement system and a multi-channel radiometer measurement system.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lash radia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as a power function with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impact.Furthermore,the peak value of the line spectrum decreases as the chamber vacuum degree increases,while the radiation width gradually expands.The line spectrum in the 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curve corresponds to the ejected debris clouds splitting phase,which does not produce significant line spectrum during material fragmentation and is dominated by the continuum spectrum produced by blackbody radiation.There will appear one or three characteristic peaks in the flash radiation time curve,the first and second peaks correspond to the penetration phase and the third peak corresponds to the expansion phase of the ejected debris clouds on the time scale,the first and second peak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mber vacuum degree,and when the pressure is higher than 99 Pa,the first and second characteristic peaks will disappear.The radiant heat attenuation of the flash under different impact condition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 attenuation exponent has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pact velocity and the chamber vacuum degree,while the attenuation exponent h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ameter of the projectile,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attenuation exponent is obtained by fitting.The findings from this research can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remote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based on flash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velocity impact Flash radiation evoluti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Damage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ure evolution and localization effect of damage in rock based on wav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Yan-bo YAO Xu-long +5 位作者 LIANG Peng WANG Ke-xue SUN Lin TIAN Bao-zhu LIU Xiang-xin WANG Shan-y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752-2769,共18页
By utilizing wav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the uniaxial multi-stage loading test was conducted on siltstone to attain wave velocity imagings during rock fracture.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parameters of acoustic emis... By utilizing wav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the uniaxial multi-stage loading test was conducted on siltstone to attain wave velocity imagings during rock fracture.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parameters of acoustic emissions(AE),join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field and AE during rock fracture were analyzed.Moreover,the localization effect of damage during rock fracture was explored by applying wave velocity imagings.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ed that the wave velocity imagings enable three-dimensional(3-D)visualization of the extent and spatial position of damage to the rock.A damaged zone has a low wave velocity and a zone where the low wave velocity is concentrated tends to correspond to a severely damaged zone.AE parameters and wave velocity imagings depict the changes in activity of cracks during rock fracture from temporal and spatial perspectives,respectively:the activity of cracks is strengthened,and the rate of AE events increases during rock fracture;correspondingly,the low-velocity zones are gradually aggregated and their area gradually increases.From the wave velocity imagings,the damaged zones in rock were divided into an initially damaged zone,a progressively damaged zone,and a fractured zone.During rock fracture,the progressively damaged zone and the fractured zone both develop around the initially damaged zone,showing a typical localization effect of the damage.By captur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progressively damaged zone and fractured zone in wave velocity imagings,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s can be predicted,exert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acoustic emission(AE) wav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 tempo-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localization effect of da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颜克高 王馨悦 吴心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梯度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四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发展不充分、区域不均衡”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拥有较高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时空特征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钙对分散土水力-力学特性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飞 李佳超 +2 位作者 陈新炜 邓红艳 周红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7,201,共9页
传统的土壤改性剂(如石灰、水泥、石膏和粉煤灰等)对土壤水力-力学特性有一定的改善,但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以一种生物环境友好型材料—木质素磺酸钙(以下简称木素)作为改性剂,开展了针孔试验、碎块试验、钠离子交换百分比试验、界... 传统的土壤改性剂(如石灰、水泥、石膏和粉煤灰等)对土壤水力-力学特性有一定的改善,但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以一种生物环境友好型材料—木质素磺酸钙(以下简称木素)作为改性剂,开展了针孔试验、碎块试验、钠离子交换百分比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接剪切试验、渗透试验和核磁孔隙度试验,研究了木素掺量、干密度、含水率对天然分散土的分散性和水力-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素掺量为3%和4%时,改性土样呈非分散性,且干密度越大,分散性越差;随着木素的掺入,土样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降低;木素掺量为2%,对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渗透性改善效果最好,而木素掺量过大时,土样的水力-力学特性变差;T_(2)谱呈现双峰结构,随着木素掺量的增加,主峰逐渐向右移动,土样的小孔隙孔径变大,大孔径孔隙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性土 木质素磺酸钙 改性土 水力-力学特性 孔隙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Ⅰ.古亚洲洋两期构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克章 王乐 +9 位作者 朱永峰 田伟 徐备 张晓晖 赵超 庞绪勇 回凯旋 李光明 李文博 申萍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66,共32页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 自~1350 Ma打开到~250 Ma最终闭合,古亚洲洋经历了11亿年的演化后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可有效揭示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规律,进而指导勘查。中亚造山带发育众多岩浆弧,新元古代岩浆弧主要分布在北侧,而古生代岩浆弧集中在西侧,东侧有少量发育。古亚洲洋在早古生代以大洋俯冲作用为主,晚古生代逐步以弧陆拼贴和碰撞为主导。文章系统梳理了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相关的31个岩浆弧及37个代表性矿床,厘定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6大类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Cu-Au±Mo、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岩浆型豆荚状Cr铁矿、岩浆型Ni-Cu-PGE、造山型金矿及VHMS型Cu-Pb-Zn±Au矿床。其中,斑岩型Cu-Au±Mo、造山型金矿及岩浆型Ni-Cu-PGE矿床具有最高的经济价值。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VHMS型矿床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均有产出,而造山型金矿、豆荚状Cr铁矿及岩浆型Ni-Cu矿床则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这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与弧岩浆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为主,有利于在岛弧地区形成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并在弧后区域形成VHMS Cu-Pb-Zn±Au矿床。到了晚古生代,随着部分小洋盆的闭合,发生了弧-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作用,导致岩浆型Cr、Ni-Cu矿床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VHMS及岩浆型Cr矿床与洋壳俯冲关系密切,岩浆型Ni-Cu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直接相关,造山型金矿与弧地体-克拉通边缘拼贴碰撞紧密相关。文章最终建立了由早古生代以斑岩Cu-Au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为主、晚古生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造山型金矿、岩浆Ni-Cu矿、豆荚状铬铁矿矿、VHMS矿床等多种成矿类型并存的特色古亚洲洋成矿体系。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叠加,中亚造山带东段保留了较少的与古亚洲洋有关的岩浆弧和斑岩矿床,寻找被改造错断的隐伏斑岩铜矿床仍有很大潜力。中亚成矿域的成矿特征表明,构造环境越复杂,成矿类型越丰富。反之,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演化的复杂程度。这一发现为通过成矿类型揭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成矿特色 中亚造山带东段 古亚洲洋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母娘娘百年变形记——西王母形象变迁和影视形象改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兆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5,共13页
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到民间传说和文学、影视剧中的王母娘娘,从戏曲电影中的朴素扮相到当代电视剧中雍容华贵的装扮,西王母这一原初形象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影视改编,都历经了纷繁复杂之演变。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阐述西王... 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到民间传说和文学、影视剧中的王母娘娘,从戏曲电影中的朴素扮相到当代电视剧中雍容华贵的装扮,西王母这一原初形象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影视改编,都历经了纷繁复杂之演变。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阐述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变迁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其百年影视形象改编特征和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同时提出,在百年学术研究和考古成果基础之上,应当重新塑造西王母的形象,要有新的精神向度和更为准确的学术内涵。做好这一点,对复兴中华文明、振兴中国文化自信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王母娘娘 影视形象 改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鹅源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昭平 杨惠湖 +6 位作者 李雨泽 黄剑标 林俊杰 王一侨 罗浩健 梅堃 黄淑坚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为了解当前流行的鹅源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GRV)的分子特征及血清学相关性,研究将RT-PCR检测GRV阳性的病鹅肝脏组织悬液接种鹅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测序获取病原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并将分离病原接种ST、LMH... 为了解当前流行的鹅源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GRV)的分子特征及血清学相关性,研究将RT-PCR检测GRV阳性的病鹅肝脏组织悬液接种鹅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测序获取病原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分析,并将分离病原接种ST、LMH和Vero细胞,探究其在不同细胞上的生长特性,通过交叉中和试验确定病原与其他水禽源呼肠孤病毒间的血清学相关性。结果显示:从病鹅肝脏组织中分离到2株GRV,命名为GD208和GD225,两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较低;GD208株与参考株GRV-GD2020遗传距离较近,核苷酸相似性为99.1%~99.6%;GD225株与2018年之后报道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XT18、DE150、QR等毒株遗传距离较近,核苷酸相似性为95.3%~98.9%;GD208株和GD225株在LMH细胞中增殖效果较好,TCID50分别为10-3.7/0.1 mL和10-5.0/0.1 mL;GD208株仅能被同源血清及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阳性血清中和,GD225株可被同源血清、NDRV、MDRV和GD208株阳性血清中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到两株不同基因型和血清型的GRV,其分子特征和抗原相关性与其他禽源呼肠孤病毒存在一定差异,该结果可为GRV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源呼肠孤病毒 遗传进化 细胞培养特性 交叉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效率演进特征与综合分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强 高威 江婉婷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4,共13页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空间效率分异特征与演进规律,构建国土空间效率综合分区为国土空间利用和治理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聚合法。研究结果:(1)各个空间效率均具上升态势,国土空间效率与城镇空间效率...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空间效率分异特征与演进规律,构建国土空间效率综合分区为国土空间利用和治理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聚合法。研究结果:(1)各个空间效率均具上升态势,国土空间效率与城镇空间效率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农业空间效率分异以粮食主产区为主体动态演进,生态空间效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空间效率关联性均以集聚为主导。(2)分类型空间效率分区反映主导空间效率对主体功能要求的多元响应,但各主体功能与其所对应的主导空间效率的协调状态均不理想。(3)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进区反映国土空间利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国土空间效率牵引—主体功能失衡区体现国土空间效率综合效应的带动作用,国土空间效率劣势—主体功能牵引区中主体功能借助主导空间效率发挥支撑作用,国土空间效率—主体功能共退区表征主体功能实现与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相对失衡。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效率存在优化空间且空间异质性显著,针对各分区的空间效率特点及所存问题,提出精细化国土空间利用优化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系统性国土空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效率 演进特征 综合分区 超效率SBM模型 城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同德石藏丹霞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演化分析
11
作者 陈光庭 张金明 +2 位作者 郝呈禄 张启龙 张海龙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1-299,共9页
青海同德石藏地区发育黄河流域最上游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形态特征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基于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按单体地貌形态对石藏丹霞地貌进行分类,包括7种丹霞正地貌和5种丹霞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石藏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 青海同德石藏地区发育黄河流域最上游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形态特征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基于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按单体地貌形态对石藏丹霞地貌进行分类,包括7种丹霞正地貌和5种丹霞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石藏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为古近纪西宁组紫红色巨厚层状砂砾岩,受地质构造、物理化学风化、机械侵蚀和重力等内外营力作用塑造形成,并经历了红层堆积、红层盆地构造抬升、丹霞地貌发育幼年期和青年期4个形成演化阶段。从地质学角度揭示出丹霞地貌的成因演化过程,对进一步认识中国西部地区丹霞地貌发育以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保护和利用地学旅游资源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类型特征 成因演化 青海同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中国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演变特征及数据集的建立
12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2 位作者 黄丹青 薛道凯 成柯蒙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基于中国区域1961—2020年逐日气温站点观测资料,考虑极端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利用群发性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近60年中国群发性高温天气、酷热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及剧烈降温等5类极端温度事件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 基于中国区域1961—2020年逐日气温站点观测资料,考虑极端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利用群发性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近60年中国群发性高温天气、酷热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及剧烈降温等5类极端温度事件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类型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群发性高温及酷热天气事件主要发生于夏季,高发区位于新疆地区和江淮流域,综合强度排名前十的事件有7次发生于2000年以后,且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强;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主要发生于除夏季外的其余三个季节,内蒙古及东北南部发生频率最高,长江以南地区次之,近年来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发生频数略有下降,但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及降温强度却保持稳定;群发性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年全区域均有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者各项指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后者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数据集的建立为深入理解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机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 演变特征 数据集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加载速率影响花岗岩破坏试验及前兆研究
13
作者 殷志强 韩宁 +5 位作者 齐潮 张驰 张永坤 刘浩 章新生 曹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为研究受加载速率效应影响深部硬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破裂响应机制,对花岗岩开展了五种不同加载速率的试验并配以声发射监测系统,分析了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各应力阶段的破裂演化特征、力学参数、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 为研究受加载速率效应影响深部硬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过程中各阶段破裂响应机制,对花岗岩开展了五种不同加载速率的试验并配以声发射监测系统,分析了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各应力阶段的破裂演化特征、力学参数、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声发射振幅集中度曲线Γ的变化规律,获得花岗岩失稳破坏前兆的预警信息。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破坏所需时间越短且破坏越烈;试件峰值强度,弹性模量与加载速率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当加载速率超过0.1kN/s时二者增幅均减缓,峰值强度增幅由26.00%下降至6.50%,弹性模量增幅由35.60%下降至12.00%,峰值应变与加载速率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性;声发射活动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增长,AE振铃计数呈现出指数增长,AE能量信号逐渐由“孤震型”向“群震型”转化;声发射b值随加载时间总体呈现出“W”型变化,试件破坏时声发射b值随加载速率的升高而降低,由0.47(0.02kN/s)降至0.30(0.50kN/s),该现象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的破裂尺度越大,试件破坏的越彻底;RA-AF散点数据在各应力阶段分布特征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件内部剪切裂纹随发育越好;振幅集中度曲线Γ在震荡上升阶段和骤然上升阶段之间的斜率突变点定义为变加载速率下花岗岩试件的临界损伤因子,该点可作为岩石失稳破坏前的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加载速率效应 破裂演化特征 声发射 破坏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巴西劈裂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陈岩 王嘉豪 +3 位作者 邓良涛 洪紫杰 荣腾龙 侯志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为了研究煤岩组合体在采掘过程中的抗拉特性,方法以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RMT-150B实验机对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劈裂破坏的强度特征、破坏形态、能量特征和裂纹演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了研究煤岩组合体在采掘过程中的抗拉特性,方法以煤岩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RMT-150B实验机对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加载速率对煤岩组合体劈裂破坏的强度特征、破坏形态、能量特征和裂纹演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煤岩组合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大致经历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破坏阶段,其破坏模式与加载速率无关,均沿着圆盘交界面裂成两半;煤岩组合体的抗拉强度与加载速率呈正相关,加载速率较小时,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加载速率变化十分显著;当加载速率增大时,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幅减小;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组合体试样的能量集中在0.33~0.42 J,且试样抗拉强度越大,损伤所需的能量也越大;应力-裂纹应变峰前曲线经历裂纹闭合阶段、弹性阶段、裂纹扩展阶段,轴向裂纹损伤应力与抗拉强度值接近,裂纹参数具有明显的加载速率效应。结论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煤岩组合结构拉伸破坏机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巴西劈裂 强度特征 能量特征 裂纹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研究
15
作者 陈绍杰 薛守振 +3 位作者 尹大伟 王亚博 屈晓 马宏发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共17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模型,从细观结构和组分变化方面揭示了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砾岩试样力学性能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峰后阶段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由陡峭式下降转变为延展性下降,试样塑性破坏程度增大,其破坏模式由拉伸破坏向剪切弹射式破坏转变。(2)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形成变形局部化带时间提前且数量增多,试样声发射振铃计数突增;在峰前阶段弹性能密度下降导致试样峰值应力降低,在峰后阶段释放能密度上升导致试样破碎程度增大。(3)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被溶蚀,砾岩试样内部缺陷不断扩张、收缩,与XH–0d组试样相比,破裂断口处平均孔隙率分别上升了6.96%,14.41%,24.00%和48.10%;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损伤加剧,有效承载结构面积下降,导致其力学性能劣化。研究成果能够为保障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强度特征 变形破坏 能量演化 组分变化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16
作者 韩俊杰 石红艳 +6 位作者 初征 翟墨 那荣波 季生太 何锋 庞云超 姜丽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101,共7页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识别年数为5~12 a,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2024—2030年、2030s为冷害高发期,2040s为低发期,2050s未发生冷害,与基准时段(1969—2005年)相比,冷害总年数大幅减少;空间分布上,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少南多,冷害发生频率在13.5%~32.3%,高值区位于哈尔滨东部、鸡西南部和牡丹江,而齐齐哈尔、大庆区域为低值中心,与基准时段相比,冷害高频区向南收缩并东移。研究区冷害发生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IOC值呈“弹跳式”波动变化,2024、2026、2028、2029、2030、2031、2033、2035、2036、2046、2049年冷害发生范围较大,IOC高于0.42,与基准时段相比,IOC为0的年数增加,IOC高于0.50的年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延迟型冷害 冷害演变特征 高寒区 BCC-CSM 1.0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发展指数测度、动态演进及其障碍因子
17
作者 徐中春 苏广见 +1 位作者 刘燕华 李宇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区域差异、演变特征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0.152升至0.240,平均增长率为5.34%,整体呈“N”形变化趋势,其中济南市、青岛市为主要增长极。②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平均基尼系数由0.288升至0.321,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差异来源平均贡献率依次为:地区间差距(64.760%)、超变密度(18.246%)和地区内差距(16.994%),并且区域极化现象逐渐增强。③4个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依次为:胶东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西北地区,区域间呈现梯度差异特征。④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对角线元素大于非对角线元素且大于0.5,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等级锁定效应明显,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对角线元素随时间推移有变小趋势,各等级间流动性逐渐加强,但存在等级下滑的风险。⑤主要障碍因子是科技、数字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数字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及其经济效益转化。为此,山东省需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统筹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市场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持续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评价 区域差异 演进特征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及前兆特征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孔彪 钟建辉 +5 位作者 陆伟 胡相明 高李阳 庄则栋 孙晓磊 时林超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基于声波技术感知煤自燃温度的方法具有应用场景广、实时连续性强等优势,但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的前兆特征还未有揭示,进行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和前兆特征的研究,为声波法探测预警煤自燃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理论分析煤岩热损伤破裂演... 基于声波技术感知煤自燃温度的方法具有应用场景广、实时连续性强等优势,但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的前兆特征还未有揭示,进行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和前兆特征的研究,为声波法探测预警煤自燃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理论分析煤岩热损伤破裂演化过程、声波传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尺寸煤自燃声波信息测试系统,测试了煤升温及燃烧过程中次声波、声发射及声波声速信息,利用线性拟合、多重分形理论、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围绕声波信号的时序特征、与温度相关性、空间特征、非线性特征及频谱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前兆特征规律。结果表明:煤自燃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次声波声压值阵发性增长,声发射信号的振铃计数、能量值及声波声速与温度正相关;煤自燃前期次声波信号、声波声时变化更为明显,声发射信号在100℃之后的增大变化更显著;声波信号具有空间特征,随着热源距离增加,振铃计数、能量发生降低变化,温度升高不同距离下的声速值均不断增加,声速与温度拟合方程R2均超过0.9;煤升温过程中次声波、声发射信号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并与煤自燃热破裂具有较好对应性;此外,煤升温过程中次声波主频发生迁移、主频幅值不断增加。最后对煤田高温异常区进行声发射测试,温度异常区域声发射信号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次声波 声发射 时空演化 频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原状结构性黄土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
19
作者 李林 季良 +1 位作者 叶飞 李尧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1-2433,共13页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 黄土由于特殊的物质成分组成与微观结构,具有水敏性、结构性强度和增湿变形等特殊的工程力学性质。考虑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性强度和变形与饱和度直接相关的本质特征,以Bishop有效应力和饱和度为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将黄土结构性划分为固有结构性和受水分影响的胶结结构性,分别构建了固有结构性随应变的演化方程和压缩特性随饱和度的演化方程,在饱和度-有效应力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增湿屈服方程。进而采用变形相关的弹塑性土-水特征曲线,通过体应变耦合了黄土的水力-力学行为,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了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具有12个参数,可通过非饱和三轴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标定。通过西安黄土、伊朗黄土以及兰州黄土在不同水力路径下的既有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标定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合理预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结构性屈服行为、增湿变形特性、水-力耦合特性以及加载和增湿顺序对土体变形和水力特性的影响。以有效应力与饱和度作为直接驱动变量在有效应力-饱和度空间建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水-力耦合模型,可以体现原状黄土力学特性与含水率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原状非饱和黄土本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非饱和特性 结构性演化 增湿变形 水-力耦合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雪盐环境下低放热高聚物材料的冻融损伤特征
20
作者 张蓓 郭煜丰 +3 位作者 钟燕辉 李晓龙 刘剑阳 王懿龙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4,共8页
针对盐冻融环境对低放热高聚物材料的影响,研究了低放热高聚物材料在盐溶液(CaCl_(2)、CH_(3)COOK)和纯水中冻融循环后的吸水率、质量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首先,开展电镜扫描(SEM)试验,从微观角度分析材料的质量和抗压强度损失机理;最... 针对盐冻融环境对低放热高聚物材料的影响,研究了低放热高聚物材料在盐溶液(CaCl_(2)、CH_(3)COOK)和纯水中冻融循环后的吸水率、质量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首先,开展电镜扫描(SEM)试验,从微观角度分析材料的质量和抗压强度损失机理;最后,根据损伤力学理论,以质量损失率和抗压强度损失率为参量,推导损伤变量D,建立冻融损伤演化方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材料的吸水率先增加后略微减小,而质量和抗压强度逐渐减小,表明材料受到一定的冻融损伤,冻融损伤来自材料内部胞体结构的变形和破裂;材料在盐溶液,尤其是CaCl_(2)溶液中的冻融损伤更大;冻融200次后,不同密度试件在CaCl_(2)溶液中的平均质量损失和平均强度损失分别约为纯水中的1.7倍和1.5倍,密度越大,材料的抗冻融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放热高聚物 盐溶液 冻融循环 损伤特征 损伤演化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