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Functional on the Non-Interacting Kinetic Ener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rbital-Free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1
作者 FINZEL Kati BULTINCK Patrick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0-655,共6页
In this work it is shown that the kinetic energy and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are mutual dependent on each other.This aspect is first derived in an orbital-free context.It is shown that the total Fermi potentia... In this work it is shown that the kinetic energy and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are mutual dependent on each other.This aspect is first derived in an orbital-free context.It is shown that the total Fermi potential depends on the density only,the individual parts,the Pauli kinetic energy and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however,are orbital dependent and as such mutually influence each other.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for the orbital-based non-interacting Kohn-Sham system in order to avoid additional effects due to further approximations of the kinetic energy.The numerical influence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functional on the non-interacting kinetic energy is shown to be of the orderof a few Hartrees.For chemical purposes,however,the energetic performance as a function of the nuclear coordinate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otal energies.Therefore,the effect on the bond dissociation curve was studied exemplarily for the carbon monoxide.The data reveals that,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functional and the kinetic energ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and bond distances.Therefore,the effect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treatmen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orbital-free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for the kinetic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fluence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functionAL the Non-Interacting Kinetic energy density functionAL APPROXIM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eal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sorption energy and activation energy to predic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metal oxides for HMX using DFT
2
作者 Xiurong Yang Chi Zhang +6 位作者 Wujing Jin Zhaoqi Guo Hongxu Gao Shiyao Niu Fengqi Zhao Bo Liu Haixia M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2-270,共9页
Traditional selection of combustion catalysis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Theoretical calc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and O atoms on 13 metal oxides was calculate... Traditional selection of combustion catalysis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Theoretical calc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and O atoms on 13 metal oxides was calculated using DMol3,since HMX and O are key substances in decomposition proces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O on metal oxides(TiO_(2),Al_(2)O_(3),PbO,CuO,Fe_(2)O_(3),Co_(3)O_(4),Bi_(2)O_(3),NiO)and experimental T30 values(time requir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depth of HMX to reach 30%)was depicted as volcano plot.Thus,the T30 values of other metal oxides 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ir adsorption energy on volcano plot and validat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Further,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MX on ZrO_(2)and MnO_(2)was predicted based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energy and adsorption energy,and T30 value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volcano plot.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data of HMX/MgO,HMX/SnO_(2),HMX/ZrO_(2),and HMX/MnO_(2)obtained from DSC experimen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ed T30 values,indicating that it is feasible to predic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based on the adsorption calculation,an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simple structural properties can predict adsorption energy to reduce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computation and experiment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MX Metal oxides Adsorption energy Activation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Elastic Strains on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H and O on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3
作者 XIE Tian SONG Erhong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2-1302,共11页
Platinum(Pt)-based noble metal catalysts(PGMs)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mmercial catalysts,but they have the problems of high cost,low reserves,and susceptibility to small-molecule toxicity.Transition metal oxides(TM... Platinum(Pt)-based noble metal catalysts(PGMs)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mmercial catalysts,but they have the problems of high cost,low reserves,and susceptibility to small-molecule toxicity.Transition metal oxides(TMOs)are regarded as potential substitutes for PGMs because of their stability in oxidizing environments and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In this study,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elastic strains o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arbon(C),hydrogen(H)and oxygen(O)on TMOs was conducted.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these effects in both tetragonal structures(PtO_(2),PdO_(2))and hexagonal structures(ZnO,CdO),along with their respective transition metals wer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It was identified that the optimal adsorption sites on metal oxides pinpointed the top of oxygen or the top of metal atom,while face-centered cubic(FCC)and hexagonal close-packed(HCP)holes were preferred for the transition metals.Furthermore,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astic strai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H and O between oxides and transition metals.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the effect of elastic strains on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C,H and O on TMOs mirrored those on transition metals:adsorption energies increased under compressive strains,indicating weaker adsorption,and decreased under tension strains,indicating stronger adsorption.This behavior was rationalized based on the d-band model for adsorption atop a metallic atom or the p-band model for adsorption atop an oxygen atom.Consequently,elastic strains present a promising avenue for tailoring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M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dsorption energy elastic strain engineering transition metal oxide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Ir掺杂MoS_(2)表面对N_(2)气敏吸附与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作者 肖香珍 胡林峰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明掺杂之后对N_(2)表现出略好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_(2)吸附后,掺杂Fe、Ir原子与两个N原子之间电荷有所增加,N-N键之间的区域电荷密度减少,N-N键的强度减弱.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N_(2)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N原子的2p_(y)、2p_(z)轨道与Ir的5d_(xy)和5d_(z^(2))以及Fe的3d_(xy)和3d_(z^(2))发生杂化作用.通过分析解离活化能,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需要活化能均较高,且远大于在相应掺杂表面的吸附能,说明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应该表现为分子吸附或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r 掺杂 单层MoS_(2) N_(2) 吸附与解离 活化能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诺哌齐结构和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5
作者 孙婷婷 王德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8,共8页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 氟诺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候选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氟诺哌齐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优化氟诺哌齐的分子结构;在相同基组水平下经过谐振频率分析,证实了12种分子构象的稳定结构,并确定了优势构型为DC20-1.根据Marcus理论,对其重组能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氟诺哌齐分子不具备运输性质.通过前线轨道(FMO)分析,发现氟诺哌齐分子具有一定的电子跃迁能力和分子内反应活性,活性反应位点为C15、O28、C23和O26.根据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模拟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氟诺哌齐表征和鉴别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诺哌齐 密度泛函(DFT) 重组能 前线轨道(FMO) 红外光谱(I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激励下混联Ⅱ型惯容NES减振特性研究
6
作者 吴子英 朱荣贤 +2 位作者 张禹轩 王婧楠 吴海涛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6-714,843,共10页
针对随机激励下振动系统的减振问题,提出了考虑摩擦与非线性阻尼的混联Ⅱ型惯容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简称NES),建立了含新型NES主系统的动力学控制方程。首先,采用蒙特卡洛数值方法,研究了非线性刚度对减振性能的影响,... 针对随机激励下振动系统的减振问题,提出了考虑摩擦与非线性阻尼的混联Ⅱ型惯容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简称NES),建立了含新型NES主系统的动力学控制方程。首先,采用蒙特卡洛数值方法,研究了非线性刚度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当非线性刚度比κ_(21)逐渐增大时,主结构和混联Ⅱ型惯容NES的位移概率密度函数出现了双峰变为单峰,以及速度概率密度函数由单峰变为双峰的随机跳跃现象。主结构的位移概率密度函数对非线性刚度κ_(22)的敏感性比κ_(21)更高,κ_(22)最佳取值区间为200~1 000。其次,研究了噪声强度、阻尼比和惯质比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当噪声强度小于0.1或惯质比μ在0.1左右时,惯容NES的减振效果较好。虽然线性阻尼比λ_(1)和非线性阻尼比λ_(21)、λ_(22)增大会导致主结构和混联Ⅱ型惯容NES的概率密度函数出现分岔不稳定现象,但增大非线性阻尼比有助于改善惯容NES的减振性能。最后,采用差分进化法对惯容NES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本研究可为受随机激励的振动系统减振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激励 蒙特卡洛法 混联Ⅱ型惯容NES 概率密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001)晶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
作者 陆成龙 曾祥峰 +3 位作者 王少锋 夏德铭 王钰琪 贾永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硫代砷酸根能够在黄铁矿(001)晶面上形成多种稳定吸附构型;质子化程度、吸附构型、吸附位点是决定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吸附性质的重要因素;硫代砷酸根在吸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内部结构变化.研究成果为认清地下水等还原环境中砷形态转化及矿物-水界面吸附解吸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酸根 黄铁矿 构型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环境下二价钙缬氨酸配合物(Val·Ca^(2+))对映异构的DFT研究
8
作者 陈静思 刘芳 +4 位作者 吴怡 赵宇 王佐成 杨应 姜春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5,共10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M06-2X和MN15杂化交换泛函,结合基于自洽反应场理论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对生理环境[水液相、310.15 K和1.013×10^(5)Pa(1个标准大气压)]下二价钙缬氨酸(Val·Ca^(2+))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异构...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M06-2X和MN15杂化交换泛函,结合基于自洽反应场理论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对生理环境[水液相、310.15 K和1.013×10^(5)Pa(1个标准大气压)]下二价钙缬氨酸(Val·Ca^(2+))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异构机制进行研究。异构反应通道研究发现:Val·Ca^(2+)的对映异构可以通过羰基O或氨基N做H质子转移桥梁实现。异构过程中驻点的能量图计算表明:质子H以N原子做桥迁移的异构过程具有优势。在水的极性以及水分子(簇)的作用下,反应优势通道速度控制步骤的能垒为118.6~121.9 kJ/mol。研究结果表明:生理环境下二价钙缬氨酸配合物的对映异构速度很慢,其用于生命体补充二价钙和缬氨酸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钙缬氨酸 溶剂效应 密度泛函理论 对映异构 反应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吸附吡啶的密度泛函理论
9
作者 王聚财 王涵 +3 位作者 唐克 孙潇镝 富添 洪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9-1408,共10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烯对柴油中典型碱性氮化物吡啶的吸附。结果表明:羧基、羟基的存在明显增强了石墨烯吸附吡啶的能力,羰基修饰和本征石墨烯吸附吡啶的能力相近;吡啶在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能由低到高的顺...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石墨烯对柴油中典型碱性氮化物吡啶的吸附。结果表明:羧基、羟基的存在明显增强了石墨烯吸附吡啶的能力,羰基修饰和本征石墨烯吸附吡啶的能力相近;吡啶在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能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羧基<羟基<羰基<本征,吸附平衡距离大小顺序与之相反。吡啶与羧基、羟基作用点间存在较强的电荷转移,电子云重叠,有键的形成,吡啶与羧基、羟基修饰石墨烯发生酸碱、氢键和静电作用,与羟基还存在π-π作用,而吡啶与羰基、本征石墨烯间并无明显电荷转移现象,吡啶与羰基修饰及本征石墨烯发生π-π、π-N、π-C和N-C作用。吡啶更稳定地吸附在羧基、羟基修饰的石墨烯表面。氧化石墨烯吸附柴油中吡啶的研究结果对柴油吸附脱氮技术的开发与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含氧官能团 修饰 吡啶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环境下双α-Ala螯合Ca(Ⅱ)手性转变的密度泛函理论
10
作者 姜春旭 张雪娇 +4 位作者 赵宇 陈静思 吴铁丽 王佐成 杨应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2-1204,共13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M06-2X和MN15方法,研究双α-丙氨酸螯合Ca(Ⅱ)配合物(α-Ala)_(2)→Ca(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结果表明,(S-α-Ala)_(2)→Ca(Ⅱ)的手性转变经历2个过程:首先,(S-α-Ala)_(2)→Ca(Ⅱ)中的一个α-Ala从S型异构成R型,得...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M06-2X和MN15方法,研究双α-丙氨酸螯合Ca(Ⅱ)配合物(α-Ala)_(2)→Ca(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结果表明,(S-α-Ala)_(2)→Ca(Ⅱ)的手性转变经历2个过程:首先,(S-α-Ala)_(2)→Ca(Ⅱ)中的一个α-Ala从S型异构成R型,得到R-异α-Ala钙(R-allo-α-Ala→Ca(Ⅱ));其次,R-allo-α-Ala→Ca(Ⅱ)中的S-α-Ala再异构成R-α-Ala,得到(R-α-Ala)_(2)→Ca(Ⅱ).在隐性溶剂效应下,(S-α-Ala)_(2)→Ca(Ⅱ)异构成R-allo-α-Ala→Ca(Ⅱ)的速控步能垒为221.5 kJ/mol,由H自手性C向N转移的过渡态产生,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93.1 kJ/mol;R-allo-α-Ala→Ca(Ⅱ)异构成(R-α-Ala)_(2)→Ca(Ⅱ)的速控步能垒为233.8 kJ/mol,由H自手性C向N转移的过渡态产生,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16.7 kJ/mol.因此,生理环境下(S-α-Ala)_(2)→Ca(Ⅱ)的手性转变速率很慢,双α-Ala螯合钙可安全用于生命体补充钙元素和α-A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钙 Α-丙氨酸 手性转变 密度泛函 自洽反应场 过渡态 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g双原子团簇催化甲烷干法重整反应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佳 慕红梅 +3 位作者 张明明 李文雅 李东东 张建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0,共8页
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是将温室气体转换为合成气的有效途径,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Ni-Ag双原子团簇催化甲烷干重整反应的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势能面上各驻点进行了全几何参数优化,通过频率分析确认了过渡态,... 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是将温室气体转换为合成气的有效途径,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Ni-Ag双原子团簇催化甲烷干重整反应的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势能面上各驻点进行了全几何参数优化,通过频率分析确认了过渡态,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出各基元反应的能量最低路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在Ni上引入第二种金属Ag形成双原子团簇催化甲烷干法重整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并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干重整 Ni-Ag双原子团簇 密度泛函理论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晶体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晶格能回归模型
12
作者 郑欣雨 任泽华 +2 位作者 周利 柴士阳 吉旭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4-1092,F0004,共10页
晶格能是决定晶体热力学稳定性的关键物理性质,对药物多晶型稳定性的筛选具有指导意义。晶格能的获取方式通常为实验试错和基于分子/量子力学的理论计算,对于数量庞大的晶型结构,两种方法均费时费力。提出一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 晶格能是决定晶体热力学稳定性的关键物理性质,对药物多晶型稳定性的筛选具有指导意义。晶格能的获取方式通常为实验试错和基于分子/量子力学的理论计算,对于数量庞大的晶型结构,两种方法均费时费力。提出一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和晶体图卷积神经网络(cryst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GCNN)的晶格能回归模型。首先采用自洽屏蔽多体色散校正的DFT方法计算晶格能,建立包含酸、醇、酰胺、氨基酸、酸酐等248种晶型的晶格能数据集;基于所建立的数据集,采用CGCNN进一步建立晶型和晶格能之间的定量回归模型,该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MAPE分别为1.24%和5.04%,R2分别为0.9978和0.9750,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为高通量筛选稳定的晶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格能 多晶型 密度泛函理论 神经网络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环境下双α-Ala螯合Zn(Ⅱ)手性转变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3
作者 赵红迪 张雪娇 +5 位作者 陈静思 吴铁丽 王钦富 王佐成 姜春旭 杨应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和MN15方法,研究了双α-Ala螯合Zn(Ⅱ)配合物(A_(2)→Zn(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研究结果发现:S-A_(2)→Zn(Ⅱ)手性转变是其先异构为R-allo-A_(2)→Zn(Ⅱ),而后再异构为R-A_(2)→Zn(Ⅱ).反应通道有2个:1)H质子以... 该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和MN15方法,研究了双α-Ala螯合Zn(Ⅱ)配合物(A_(2)→Zn(Ⅱ))的手性转变机理.研究结果发现:S-A_(2)→Zn(Ⅱ)手性转变是其先异构为R-allo-A_(2)→Zn(Ⅱ),而后再异构为R-A_(2)→Zn(Ⅱ).反应通道有2个:1)H质子以羰基O为桥从α-C的一侧迁移到另一侧;2)H质子以氨基N为桥从α-C的一侧迁移到另一侧.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H以N为桥迁移反应有优势,S-A_(2)→Zn(Ⅱ)向R-allo-A_(2)→Zn(Ⅱ)的异构在隐性溶剂效应下速率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是210.9 kJ·mol^(-1),来自H从α-C向N迁移的过渡态,在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20.1 kJ·mol^(-1).对于R-allo-A_(2)→Zn(Ⅱ)向R-A_(2)→Zn(Ⅱ)的异构,在隐性溶剂效应下速率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垒是213.0 kJ·mol^(-1),来自H从α-C向N迁移的过渡态,在显性溶剂效应下该能垒降至123.1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环境下S-A_(2)→Zn(Ⅱ)很难手性转变,双α-丙氨酸螯合锌用于生命体补充锌元素和α-丙氨酸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锌 双α-丙氨酸 手性转变 密度泛函理论 自洽反应场理论 过渡态 吉布斯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团簇MMoS_(4)(M=Ni,Co,Fe)催化析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4
作者 宋嘉 方志刚 +3 位作者 王智瑶 宋静丽 刘立娥 吴庭慧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共8页
为探究团簇MMoS_(4)内部的催化析氢机理及性能,本研究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分别在1、2、3、4重态下对团簇MMoS_(4)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的5种稳定构型在吸附氢原子后... 为探究团簇MMoS_(4)内部的催化析氢机理及性能,本研究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分别在1、2、3、4重态下对团簇MMoS_(4)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的5种稳定构型在吸附氢原子后能够稳定存在。对团簇MMoS_(4)的HOMO轨道图与水分子的LUMO轨道图、构型的前线轨道能级差以及结合能等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第1步析氢反应时,构型2^((2))、2^((4))、3^((3))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表明其在与水分子发生反应时易于吸附氢原子,电子能够更好地完成转移;在第2步解吸反应时,水中氢原子均吸附在团簇的Mo原子上,表明Mo原子是团簇析氢反应过程中的潜在活性位点,构型2^((2))、3^((2))在第2步解吸反应时展现出优异的析氢性能并更快地将氢气析出;综合分析认为,在团簇MMoS_(4)中构型2^((2))的催化析氢能力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 密度泛函理论 能级差 HOMO、LUMO图 前线轨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修饰电池负极材料Ti_(3)C_(2)MoS_(2)及Na^(+)的存储能力
15
作者 董明慧 张燕 +2 位作者 申世英 柳娜 赵淑萍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石墨烯用于Na^(+)电池能够提供的离子嵌入位置非常有限,导致电池的电活性和电容量比较低,影响了充放电特性.为寻找全新的Na^(+)电池负极材料,构造3种不同的F^(-)基团的吸附位置,即Ti1原子顶部(第一种构型Ⅰ-Ti_(3)C_(2)F_(2))、C原子顶... 石墨烯用于Na^(+)电池能够提供的离子嵌入位置非常有限,导致电池的电活性和电容量比较低,影响了充放电特性.为寻找全新的Na^(+)电池负极材料,构造3种不同的F^(-)基团的吸附位置,即Ti1原子顶部(第一种构型Ⅰ-Ti_(3)C_(2)F_(2))、C原子顶部(第二种构型Ⅱ-Ti_(3)C_(2)F_(2))、Ti2原子顶部(第3种构型Ⅲ-Ti_(3)C_(2)F_(2))并计算了3种构型的稳定性及Na^(+)存储能力.计算结果表明:F^(-)官能团可降低形成能,增强结构稳定性,同时在两层异质结界面处的原子层间距增大,有利于Na^(+)的嵌入和脱嵌.对于Ti_(3)C_(2)以及3种结构的Ti_(3)C_(2)F_(2),Na^(+)最稳定的吸附位置分别在Ti1原子顶部、S原子顶部以及Ti2原子顶部.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Na^(+)的吸附能也随之增大,尤其对Ⅰ-Ti_(3)C_(2)F_(2)和Ⅲ-Ti_(3)C_(2)F_(2)的影响非常明显.对于Ⅰ-Ti_(3)C_(2)F_(2)和Ⅲ-Ti_(3)C_(2)F_(2),电解液能够降低扩散势垒,提升充放电速度.Ⅰ-Ti_(3)C_(2)F_(2)和Ⅲ-Ti_(3)C_(2)F_(2)的OCV曲线整体下降平缓、开路电压高,是理想的储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Ti_(3)C_(2)F_(2)/MoS_(2)异质结 电池负极材料 吸附能 开路电压(O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和DFT计算揭示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
16
作者 杜景卫 郅晓 +2 位作者 朱建平 刘松辉 司亚超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 为探索钛石膏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了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转晶剂,采用钛石膏制备α-半水石膏(α-HH)的可行性,并揭示了EDTA对α-HH晶形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中的羧酸与Ca^(2+)形成配位吸附,在不同晶面产生吸附能差异,并通过延长反应时间使各晶面的生产速率不同;由于在顶部的吸附作用较端面强,使得α-HH晶体沿着纵轴的生长能力减弱,沿横轴的生长能力增强;在EDTA掺量为0.1%时制备了出长径比为1.09∶1.00的短柱状α-HH,但随着EDTA掺量的增大,沿横轴的生长过剩,易产生板状晶形,不利于短柱状α-HH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石膏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能 晶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液相下沙利度胺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7
作者 王佐成 赵宇 +5 位作者 杨静 孙鸣 林哲 吴静 姜春旭 孙冠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2,共15页
该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沙利度胺分子(Thd)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理.反应通道研究发现:Thd与OH的反应有抽氢、加成和单电子转移3个通道.反应势能面研究表明:O... 该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沙利度胺分子(Thd)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理.反应通道研究发现:Thd与OH的反应有抽氢、加成和单电子转移3个通道.反应势能面研究表明:OH抽H的自由能垒为15.0~56.6 kJ·mol^(-1),且均为热力学允许的过程;OH加成到不饱和C的自由能垒为15.4~67.8 kJ·mol^(-1),且均为热力学允许的过程;加成到不饱和N的吉布斯自由能垒在181.0 kJ·mol^(-1)以上,且为热力学不允许的过程;单电子从Thd向OH转移的吉布斯自由能垒是510.4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液相下Thd可以通过抽H和向不饱和C的加成过程清除羟自由基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羟基自由基 密度泛函理论 自洽反应场理论 过渡态 单电子转移 吉布斯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T理论研究磷系极压抗磨剂的构性关系
18
作者 芮文琦 梁宇翔 +3 位作者 任强 唐红金 贺景坚 刘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6-835,共10页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 通过热质量损失及四球试验,研究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硫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叔辛胺盐5种磷系极压抗磨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酯类油和合成烃中的摩擦学性能。以极压抗磨润滑系数评价分子的极压抗磨润滑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键解离能和分子化学活性进行研究。分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第一步解离能和全部解离能大小分别与热质量损失试验得到初始分解温度、0~50%热质量损失温度增加值规律一致;5种极压抗磨剂分子的能隙与极压抗磨润滑系数的大小顺序规律一致。依据DFT计算的键解离能和前线轨道能对磷系极压抗磨剂热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压抗磨剂 密度泛函理论(DFT) 热稳定性 前线轨道理论 解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剂环境下Eda酮式异构体消除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_(2)·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立新 陈静思 +3 位作者 杨应 王佐成 姜春旭 李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32,共12页
该文在M06-2X/SMD/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在水溶剂环境1 atm压力和310.15 K温度下Eda酮式异构体与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_(2)·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Eda酮式异构体与O^(-)_(2)·的反应有抽H、加成以及单电子转移3种方式.反... 该文在M06-2X/SMD/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在水溶剂环境1 atm压力和310.15 K温度下Eda酮式异构体与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_(2)·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Eda酮式异构体与O^(-)_(2)·的反应有抽H、加成以及单电子转移3种方式.反应势能面研究表明:抽H反应的自由能垒为38.0~176.1 kJ·mol^(-1),优势通道是O^(-)_(2)·抽取杂环H,反应能垒为38.0~41.0 kJ·mol^(-1).加成反应的自由能垒为84.2~196.6 kJ·mol^(-1),优势通道是O^(-)_(2)·加成到杂环与甲基相连的C原子上,反应能垒为84.2 kJ·mol^(-1).单电子从Eda酮式异构体向O^(-)_(2)·转移的反应的能垒为409.2 kJ·mol^(-1),该反应不能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溶剂环境下Eda酮式异构体可通过提供杂环H以及甲基邻位C与自由基加成2种途径消除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酮式异构体 超氧负离子自由基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马库斯(Marcus)理论 电子转移 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液相下两性组氨酸分子对映异构的密度泛函理论
20
作者 牛鹤丽 徐岩 +5 位作者 杨应 孙艳雨 郝成欣 姜春旭 王佐成 杨晓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0,共13页
采用DFT的M06-2X和MN15杂化泛函方法,结合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His分子可在α-H质子以羧基(质子化的)下面的O为桥迁移;H质子从氨基(质子化的)N迁移到质子化羧基上面的O后,α-H再以N和羧基(质子化的... 采用DFT的M06-2X和MN15杂化泛函方法,结合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His分子可在α-H质子以羧基(质子化的)下面的O为桥迁移;H质子从氨基(质子化的)N迁移到质子化羧基上面的O后,α-H再以N和羧基(质子化的)下面的O分别为桥迁移;质子从氨基(质子化的)N迁移到咪唑环上的N后,α-H再以氨基(质子化的)N和羧基(质子化的)下面的O分别为桥迁移5个反应通道实现对映异构。势能面计算表明:隐性溶剂效应下5个通道决速步的自由能垒分别是245.6、238.1、297.3、270.9和257.7 kJ/mol;显性溶剂效应下这些能垒分别降到139.9、120.7、161.7、142.7和157.3 kJ/mol。结果表明,水液相下His只能少量的消旋,生命体补充His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 对映异构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吉布斯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