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时度效:事实解析、动态关联与模拟检验
2
作者 张龙 张伟琦 《金融经济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8,共16页
利用MI-TVP-FAVAR模型测算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取向与经济变量表象刻画和拟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再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对比不同期限下的货币政策跨... 利用MI-TVP-FAVAR模型测算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取向与经济变量表象刻画和拟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再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模拟,对比不同期限下的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有效性。拟合效果分析表明,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的动态属性显著,对《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调控取向具有较好拟合效果和指引功效,时效性更强。动态关系检验证实,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期,时变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依关系,但也存在时点错位问题。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跨周期调控能够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复合期限更符合经济现实和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存在差异,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边际效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时度效 跨周期调控 边际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3
作者 曹菲 周静 +5 位作者 辛雨润 熊鸿 王一浩 王晨沣 刘梦云 王小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31-4445,共15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过度密植使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到达上限,部分地区植被出现退化现象。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区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利用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及...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过度密植使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到达上限,部分地区植被出现退化现象。为探究毛乌素沙地区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机制,利用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及气象数据,采用趋势与突变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旨在厘清毛乌素沙地绿洲化过程中,植被变化态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同时揭示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绿洲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生长季,毛乌素沙地植被改善明显,76%以上区域NDVI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2)毛乌素沙地以草地为主,突变与趋势分析发现区域NDVI增速在2009年后开始变缓,草地未来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3)植被在生长季对气候的响应存在0—2个月的滞后,区域气候的暖湿化与降水量分配是促进植被生长与空间分异的关键,而低温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各类植被的生长。(4)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草地并促进裸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25%)向草地的转移,同时也有部分草地(约占区域总面积的0.73%)转化为农田。探究了绿洲化背景下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趋势,揭示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绿洲化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能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NDVI 趋势分析 滞后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尺度下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动态变化的时滞影响
4
作者 王禹程 周成 +3 位作者 郭绍健 胡媛媛 倪泳一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于捕捞产量(catc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捕捞网次(effort)3种丰度指标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分别建立了初级生产力-种群丰度的分布滞后线性模型,结果显示:1)chl-a和3种丰度指标均存在显著滞后关系;2)选择1 d、2 d、3 d、4 d和5 d 5种时间尺度时,鲣种群丰度变动响应chl-a的滞后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3)选择0.25°×0.25°、0.5°×0.5°、1°×1°、2°×2°、3°×3°、4°×4°和5°×5°的空间尺度时,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影响的滞后时间区间分别为0 d、0~2 d、1~4 d、2~6 d、3~7 d、5~10 d和7~11 d。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变化存在显著时滞影响,且滞后时间与区域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多时空尺度 时滞影响 分布滞后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5
作者 杨书鉴 牛健植 +5 位作者 苗禹博 王迪 杨涛 赵春光 毛振华 郭跃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6,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 [目的]探究中国植被覆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分析极端气候对植被变化的时滞和累积效应,为制订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ERA5数据和GIMMS-3g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1982—2022年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和极端气候指数(ECI)时空变化特征,探明了时滞和累积效应下的中国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结果](1)中国FVC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以0.03/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显著增加的面积占38.32%(p<0.05);(2)ECI的变化在不同气候区内具有差异,极端气温(TNn,TXx)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MT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WT区)随时间变化呈极显著增长趋势(p<0.01),极端降水指数(CDD,CWD,Rx1day,Rx5day,R90P)在边缘热带湿润地区(ET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NT区)随时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PT区)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3)极端气候对FVC的累积效应要强于时滞效应,主要为滞后0~1个月和累积1个月。[结论]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以累积效应为主,具有短期滞后性,且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对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滞与累积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亚丽 黄柱军 +2 位作者 田义超 林俊良 覃彩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7,共13页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探究西南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中国西南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和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探究西南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中国西南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和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时滞与累积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植被覆盖度年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32/(10 a)(p<0.01);空间上,75.6%区域的植被呈改善趋势,其中51.1%区域植被呈现出显著改善趋势。2)植被覆盖度对极端气候指数时滞与累积效应的响应主要表现累积效应,其中降雨指数1-3个月累积效应面积占比在50.9%-71.5%之间,温度指数累积效应面积介于43.6%-64.1%之间;而时滞效应影响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时滞3个月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分别对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贡献了54.5%和45.5%,气候贡献度大于80%的区域面积约占26.7%,主要集中研究区西部的横断山脉及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地区。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以及人口密集的低海拔区域。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度 时滞与累积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2000—2020年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佘宇晨 张云峰 陈楚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161,共12页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因素数据,结合Theil-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时滞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对植被NDVI的响应。【结果】1)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均呈上升趋势,在年际尺度上NDVI以0.0015/a的速率波动上升;空间上,有78%的区域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遍布全省,而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庭湖流域及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中心;2)湖南省气温对NDVI的影响要强于降水,气温对NDVI的滞后和积累时间均为0个月;而降水量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积累时间为2个月;3)对湖南省植被NDVI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为地貌、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对NDVI的影响不断增大。【结论】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呈显著改善趋势,自然因素(地貌、气温)和人文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NDVI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等人文因素对植被NDVI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一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区域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时滞效应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素与黄土高原植被的时间滞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士为 吴伟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讨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讨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为明确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MODND1T/NDVI)时间序列和温度、降水量数据集,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对不同气候因素的时间滞后效应,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偏相关模型,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时间滞后效应都不同;2)考虑时间滞后效应后,气候因素能够解释黄土高原植被生长58.20%的变化,相对于不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模型,这一解释程度提高了10.00%;3)对于黄土高原MODND1T/NDVI在2000-2018年期间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P<0.05),主要驱动因素是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驱动机制 时间序列分析 降水量 温度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苹果树茎水势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9
作者 万俊良 蒋楠 +3 位作者 陈瑞霞 许全悦 马娟娟 郑利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1,共7页
探究滴灌不同灌水水平下苹果树的茎水势连续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为基于茎水势变化构建滴灌果树水分亏缺诊断方法提供依据。采用PSY1原位茎水势测量仪实现滴灌苹果树茎水势(Ψs)的连续监测,同时监测果树周围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探究滴灌不同灌水水平下苹果树的茎水势连续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为基于茎水势变化构建滴灌果树水分亏缺诊断方法提供依据。采用PSY1原位茎水势测量仪实现滴灌苹果树茎水势(Ψs)的连续监测,同时监测果树周围环境因子变化,分析不同灌水水平(充分灌溉FI,非充分灌溉NI)下苹果树茎水势(Ψs)的典型晴日及生育期变化特征,探讨滴灌苹果树茎水势受环境因子影响程度。①在典型晴天,不同灌水水平下苹果树Ψs日变化均呈昼低夜高的倒“几”字形趋势,但NI处理的茎水势恢复速率降低;而雨天苹果树Ψs日变化呈“V”形曲线,且降雨后的Ψs日谷值升高了0.4 MPa左右。②较FI处理,NI处理在果实膨大期经过持续水分胁迫后,其黎明前的Ψs降低了0.20~0.38 MPa,且出现了黎明前Ψs无法恢复到前一天水平情况,但当降雨和灌水之后,NI处理的黎明前Ψs有逐渐增大趋势。③各生育期典型晴天不同灌水处理下Ψs与太阳辐射(SR)、饱和水汽压差(VPD)、大气温度(TA)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Ψs存在明显滞后于SR的时滞效应,通过建立Ψs与SR的时滞椭圆方程并且计算其面积后表明,NI处理时滞圈面积比FI处理增加49.17~64.46,相应NI处理时滞时间比FI处理延长15~30 min。滴灌苹果树茎水势变化特征与灌水条件、SR、VPD、大气温度密切相关,黎明前的Ψs是诊断苹果树水分亏缺可靠的指标,可利用Ψs与SR之间的时滞效应进行滴灌苹果树水分状况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茎水势 水分状况诊断 生育期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宽度结构等离子体刻蚀中Lag效应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张鉴 黄庆安 李伟华 《传感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为了对传感器设计与制造中的刻蚀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等离子体~硅表面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和算法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时空归一化的等离子体刻蚀硅片二维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固定结构尺寸的角度对等离子体刻蚀中的重要现象——La... 为了对传感器设计与制造中的刻蚀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等离子体~硅表面交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和算法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时空归一化的等离子体刻蚀硅片二维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固定结构尺寸的角度对等离子体刻蚀中的重要现象——Lag效应进行了揭示,证明在固定宽度结构的刻蚀中存在刻蚀速率随时间变小的现象。同时还对刻蚀算法中的时间步长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从数值计算的角度提出了最优时间步长的概念并加以验证。为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刻蚀 lag效应 时间步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D比测的国产XCTD热滞后问题处理方案研究
11
作者 姜德良 王超 +1 位作者 刘飞 封官延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1,共5页
XCTD是目前进行海洋温、盐、深观测的重要仪器。由于传感器时间滞后和热质效应引起的热滞后问题会导致XCTD数据盐度衍生计算出现较大偏差,进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滞后时间小于仪器采样间隔的情况下利用线性插值模拟... XCTD是目前进行海洋温、盐、深观测的重要仪器。由于传感器时间滞后和热质效应引起的热滞后问题会导致XCTD数据盐度衍生计算出现较大偏差,进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滞后时间小于仪器采样间隔的情况下利用线性插值模拟提高采样率,继而完成时滞订正的思路。经试验该思路可一并解决采样缺失问题,有效降低有/无压力传感器XCTD盐度“单边毛刺”。基于Lueck校正公式利用多组CTD比测数据对有压力传感器XCTD数据开展热质订正参数迭代计算,结果显示最优参数范畴基本稳定,可有效降低与对比CTD盐度测量值之间的RMSE,但针对无压力传感器XCTD在下落深度反演不稳定情况下尚无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调查 抛弃式温盐深剖面仪 温盐深剖面仪 时间滞后 热质效应 线性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水储量的响应
12
作者 滕健 常军 +2 位作者 翟永波 郭靓洁 刘伟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厘清黄淮海平原过去15年的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的时空响应,本文基于MODIS NDVI和GLDAS水文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平原NDVI与地表水储量(SWS)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 为厘清黄淮海平原过去15年的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的时空响应,本文基于MODIS NDVI和GLDAS水文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平原NDVI与地表水储量(SWS)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探究了NDVI与SWS及其组分的内在关联和时空响应规律。结果表明:2006—2020年黄淮海平原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31%/a,而SWS以0.84mm/a的速度呈下降趋势;黄淮海平原NDVI与SWS之间存在约2个月的时滞效应,主要体现在土壤水分对植被的影响中;NDVI与SWS的相关性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地表水储量 时滞效应 空间响应 趋势分析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锥树干径向水分亏缺对饱和水汽压差的时滞响应
13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7 位作者 郑路 张培 庞圣江 陈琳 闵惠琳 舒韦维 田祖为 黄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4,共11页
【目的】探索作为树干水分变化状况指标的树木水分亏缺(TWD)变化特征及其与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关系,揭示径向变化对环境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为合理指导红锥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利用径向变化记录仪记录不同分化... 【目的】探索作为树干水分变化状况指标的树木水分亏缺(TWD)变化特征及其与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关系,揭示径向变化对环境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为合理指导红锥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利用径向变化记录仪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锥树干径向变化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分析TWD对VPD的响应特征。【结果】不同分化等级红锥的TWD波动趋势相似,TWD随着VPD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同步。小时尺度上,TWD和VPD显著正相关(r=0.488,r=0.489,r=0.512,P<0.01),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后,两个时期的TWD和VPD也显著正相关,且失水期的相关性增强(r=0.623,r=0.667,r=0.593,P<0.01)。日尺度上,无论是否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二者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减弱。前后1天内的时滞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分化等级,TWD与VPD显著正相关(P<0.01);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后,在任何时间段考虑时滞响应时也均达到显著正相关,失水期的相关性强于复水期的相关性。未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时,不同分化等级红锥TWD对VPD响应滞后时间均为3 h。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后,失水期TWD对VPD响应滞后时间缩短,复水期TWD对VPD响应滞后时间延长。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复水期的滞后时间比失水期分别长3、4和5 h。VPD大幅度波动条件(VPD_(L))下,随着VPD的反复升降,TWD表现为失水-复水交替出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VPD小幅度波动条件(VPDs)下,TWD变化趋势较平缓,两种条件下TWD对VPD的响应均存在时滞。无论分化等级,VPD_(L)条件下TWD与VPD之间的相关性(r=0.550,r=0.553,r=0.584,P<0.01)均强于VPDs下的相关性(r=0.256,r=0.260,r=0.281,P<0.01)。VPDL条件下,考虑滞后时间后,无论是否划分失水期和复水期,不同分化等级红锥TWD与VPD之间的相关性均增强。VPDs条件下,复水期的相关性低于忽略时滞效应时的相关性。【结论】TWD对VPD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在失水期和复水期,TWD对VPD的响应特征不同,且在不同分化等级间存在差异;失水期和复水期的划分有助于研究TWD与VPD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变化动态 径向变化记录仪 红锥 时滞效应 林木分化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步数据分析乔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4
作者 马泽 宋维峰 +1 位作者 徐小青 储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目的]树干液流是研究植物蒸腾耗水的重要生理指标,树种和气象因子均是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消除树种因素限制,探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尼梯田水源区3种林分中10种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 [目的]树干液流是研究植物蒸腾耗水的重要生理指标,树种和气象因子均是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消除树种因素限制,探讨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尼梯田水源区3种林分中10种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测定其树干液流速率,将其同步数据与气象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从次生落叶阔叶林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7779条乔木树干液流速率数据中发现7条异常数据,且这些异常数据在各个树种中都表现出同步一致性;进一步关联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突然增加是产生乔木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上升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则是产生树干液流数据同步下降的主要原因,两者的变化可导致其他气象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树干液流速率;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发生同步异常数据的气候条件下,树干液流滞后太阳辐射0~30 min,提前于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湿度0~60 min,滞后或提前时间远小于正常气候条件下各树种的时滞时间。[结论]乔木树干液流受到太阳辐射和降雨等气象因子的综合调节,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从生理生态角度探究乔木的蒸腾作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气象因子 关系分析 同步异常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技术异质性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估及动态演变
15
作者 赵昕 蔡清芳 丁黎黎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7-192,共6页
考虑银行经营的阶段性特点,将银行经营过程划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两阶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技术异质性及不良贷款和结转资产的时滞效应,构建了包含四个系统的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并测度了2012—2019年我国38家商业银行的整... 考虑银行经营的阶段性特点,将银行经营过程划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两阶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技术异质性及不良贷款和结转资产的时滞效应,构建了包含四个系统的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并测度了2012—2019年我国38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及子阶段效率,探究异质银行在连续时期内运营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其无效来源。结果显示:因技术异质性导致的银行效率的差异显著;分类别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最高,国有银行次之,而股份制银行整体效率最低;分阶段来看,除农商行外,其他三种类型的银行资金筹集效率始终高于资金运用效率;依据两阶段内生权重可以得到提高资金运用阶段的效率是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关键。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异质性 动态网络DEA 不良贷款 结转资产 时滞效应 银行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房认贷”政策放松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效应分析——基于住房交易挤出的视角
16
作者 黄河 张红宇 +1 位作者 梁尧 刘洪玉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128,共14页
明晰需求端政策调控对二手房和新房市场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认房认贷”政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时间断点回归模型,分析2022年部分二三线城市“认房认贷”政策放松对二手房和新房成交量价的影响以及两个子市场的联动规... 明晰需求端政策调控对二手房和新房市场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认房认贷”政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时间断点回归模型,分析2022年部分二三线城市“认房认贷”政策放松对二手房和新房成交量价的影响以及两个子市场的联动规律,并进一步检验政策放松的空间挤出效应。研究发现,“认房认贷”政策放松显著增加了二手房的成交量,并减缓了二手房成交价格的下行趋势,但政策生效存在1~2个月的时滞。然而,二手房市场流动性增强挤出了新房市场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使得大户型新房成交量显著减少,并带来当期新房成交价格的下降。此外,高能级城市“认房认贷”政策的放松对周边低能级城市住房交易有较强的挤出效应,对小中大户型的新房交易均有持续显著的抑制效果。据此提出要因城施策引导刚性和改善性购房者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房认贷”政策 住房价格 住房交易 挤出效应 时间断点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松辽流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马云飞 何全军 +3 位作者 张月维 石艳军 李建平 袁福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3-2056,共14页
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月尺度MODIS LAI、气象等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及偏相关分析、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和改进的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松辽流域2001—2021年生长季植被叶面... 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月尺度MODIS LAI、气象等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及偏相关分析、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和改进的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松辽流域2001—2021年生长季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在顾及时滞与累积效应的情况下探究气候与人为驱动因素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松辽流域LAI总体呈“平原低,山地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近21年植被LAI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未来植被变化以持续改善为主,但内蒙古西部草原及大、小兴安岭局部地区仍存在退化风险。(2)LAI总体上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相较气温植被生长对降水更敏感。LAI变化的时间效应随气候因子、覆被类型及植被分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LAI对气温的主要时间效应为2个月滞后和0—1个月累积,而对降水主要为无显著滞后和1个月累积。(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联合作用是影响松辽流域植被LAI动态的主要原因,两者对植被变化的贡献分别占41.7%和58.3%,同时考虑时滞和累积效应时,提升了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解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松辽流域 时滞累积效应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铭鑫 李俊 +4 位作者 同小娟 于裴洋 王雅婷 史倩 王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50-10863,共14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持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中国森林植被EVI以0.028/10a的速率增长,显著改善区占总面积的39.63%。生长季,植被指数与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土壤湿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湿度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在中南地区尤为突出。EVI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六个区域EVI对气温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滞后期均为3个月;西北地区、西南地区EVI对降水量响应的滞后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华东地区E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滞后期为6个月,其余地区EVI对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响应均不存在时滞效应。整体上看,土壤湿度是影响生长季植被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长季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气候因子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时滞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越 布仁仓 +2 位作者 熊在平 齐丽 刘洪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615-7630,共16页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是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分析气候时空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以当年气象数据组(CC)、10年平均气象数据组(MC)和邻域气象数据组(FM)分别代表气候波动性、时间滞后效应...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是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分析气候时空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以当年气象数据组(CC)、10年平均气象数据组(MC)和邻域气象数据组(FM)分别代表气候波动性、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以及地形数据为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2014年的历史时期的GPP值以及2015—2021年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排放情景下的GPP值,计算模拟解释率,因子贡献率,最终确定最佳气象数据组。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中坡度对GPP的影响最大,气象因子中降水量对GPP的影响最大,整体而言GPP与地形因子较气象因子相关性强,是地形再分配气象因子的结果;(2)各时期GPP模型之间交叉模拟值与MODIS数据对比发现模型解释率R2均达到0.80以上,表明所建预测GPP的随机森林模型稳定性较强;(3)历史气象数据的GPP模型结果显示CC对当年GPP的解释率更高,表明气候波动性更好地展现当年气象与GPP间的关系;(4)基于历史时期和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3个气象数据组建立的模型之间交叉模拟,结果表明MC预测模型的解释率最高,表明该数据组稳定性最强,反过来采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3个气象数据组的模型模拟历史时期的GPP,结果表明MC与其他两个气象数据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充分表明植被GPP响应气候具有时滞效应,并其影响程度显著大于气候的空间异质性和波动性,即前9年的气候持续影响植被GPP;(5)统计3个气象数据组在历史时期出现的概率,可知MC出现概率高的区域占比比其他两个数据组的大,在林地、灌木和草本三种景观类型中也出现相同的结论,另外MC对中高海拔和陡坡的预测能力比其他两个数据组的强,表明中高海拔地区在分配太阳辐射等复杂过程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而平缓地区易受当年和气候空间异质性影响。因本研究以10年为平均值计算单元,最佳时间滞后效应可能会比10年短或更长,需要进一步探讨,结论为气候变化背景下GPP模拟预测提供了最佳气象数据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随机森林 空间异质性 时间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业绿色增长:促进或抑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台德进 蔡荣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0,共10页
既有文献罕见同时关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区别于以往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利用异时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既有文献罕见同时关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区别于以往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利用异时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业绿色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抑制了农业绿色增长,且该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能够通过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两条路径削减单位面积农业化肥面源污染和减少单位面积农业产值,最终合力引致该政策负向影响农业绿色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粮食价格支持政策难以兼顾农业“增长”与“绿色”。此结论对进一步把握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效应及推动农业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农业绿色增长 异时DID模型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