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下游潮汐河段高精度潮位预报方法比较研究
1
作者 夏明嫣 张帆一 +3 位作者 闻云呈 夏云峰 胡庆芳 侍翰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预报长江下游潮位,并对比了各种方法对长江下游沿线站点潮位预报的精度和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的潮位预报精度最高且最稳定,NS_TIDE-AR组合方法与HM-EnKF同化方法的精度较为接近,NS_TIDE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误差相对较大;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HM-EnKF同化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报洪水期长江下游潮位,NS_TIDE-AR组合方法不适用于风暴潮期间的潮位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风暴潮 潮位预报 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 水动力学模型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潮汐和潮流影响的台州湾台风浪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卫远 吴增斌 杨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了模拟2018年14号台风“摩羯”过境台州湾时的波浪分布情况,利用Holland模式构造台风场,叠加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背景风场,由此驱动MIKE 21 SW波浪数学模型,同时也考虑了潮汐和潮流对波浪场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 为了模拟2018年14号台风“摩羯”过境台州湾时的波浪分布情况,利用Holland模式构造台风场,叠加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背景风场,由此驱动MIKE 21 SW波浪数学模型,同时也考虑了潮汐和潮流对波浪场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计算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的波浪变化,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对当地波浪产生的影响。受台风“摩羯”过境影响,台州湾内外波浪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外大内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台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感潮河段潮汐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文才 李一平 +2 位作者 杜薇 曾伟峰 许益新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21-124,132,共5页
基于2011年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南京、镇江、江阴、天生港、徐六泾、共青圩6个潮位站的逐日高潮、低潮资料,研究海洋潮汐从河口向河段上游传播过程中的潮汐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潮位站25 h滑动平均的潮位变化与流量... 基于2011年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南京、镇江、江阴、天生港、徐六泾、共青圩6个潮位站的逐日高潮、低潮资料,研究海洋潮汐从河口向河段上游传播过程中的潮汐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潮位站25 h滑动平均的潮位变化与流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南京和镇江两个潮位站的水位变化最为明显,江阴、天生港、徐六泾的水位变化相对较小,共青圩潮位站的潮位基本不随径流发生相应的变化趋势;各潮位站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相邻两个潮位站之间的水位相关性较高;随着潮位站之间距离的增大,水位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均大于高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随着站点与入海口距离的增大,涨潮历时出现逐渐减小、落潮历时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潮汐 感潮河段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海洋动力特性与泥沙的输移扩散 被引量:54
4
作者 胡春宏 吉祖稳 王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首先对黄河口潮流、余流、风暴潮等海洋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口泥沙的输移方向与数量,指出黄河口的泥沙在洪枯季节综合的结果是向东北方向扩散,在目前河口海洋动力条件下,有大约40%的泥沙输往深海.本... 本文首先对黄河口潮流、余流、风暴潮等海洋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口泥沙的输移方向与数量,指出黄河口的泥沙在洪枯季节综合的结果是向东北方向扩散,在目前河口海洋动力条件下,有大约40%的泥沙输往深海.本文还提出了选择最佳河口流路入海方向,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提高海流输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潮流 余流 风暴潮 海洋动力特性 泥沙 输移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潮流和余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5
作者 吴仁豪 蔡树群 +1 位作者 王盛安 张文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3,共6页
用三维陆架海模式(HAMSOM)对大亚湾海域的潮汐、潮流和余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给出了潮流性质、主要分潮的潮流椭圆和余流。计算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的潮流性质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水平潮流具有明显的往复... 用三维陆架海模式(HAMSOM)对大亚湾海域的潮汐、潮流和余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给出了潮流性质、主要分潮的潮流椭圆和余流。计算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的潮流性质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水平潮流具有明显的往复流性质,主要呈南-北方向,落潮流速比涨潮流速大,其中表层M2分潮最大流速为25.3cm.s-1。流速受地形的影响,在大辣甲和黄毛山岛之间以及两岛与岸之间的区域流速较大,尤其在湾的东北角狭长地形处流最急,流速最大;靠近岸边流速较小,水平速度的垂向变化不大。夏季湾内余流较小,海域自净能力较弱。冬季湾内水体的自净能力随流场强度加强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朱学明 鲍献文 +3 位作者 宋德海 乔璐璐 黄必桂 石新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3-1113,共11页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三角形网格,对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120个沿岸验潮站和14个潮流观测站的实测与模拟结果进行模型验证,两者符合较好。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同潮图和5...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三角形网格,对渤、黄、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比较120个沿岸验潮站和14个潮流观测站的实测与模拟结果进行模型验证,两者符合较好。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同潮图和5m层潮流最大流速及最大潮流同潮时分布。渤、黄、东海共有5个半日分潮和3个全日分潮的独立旋转潮波系统,且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半日潮流和全日潮流各有12个圆流点;在冲绳岛和奄美岛两侧的4个半日潮流圆流点分别呈对称分布,其中有3个为本文首次给出;在日本九州岛西侧还新给出2个全日潮流圆流点。有关它们的存在性需要实测资料的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潮汐 潮流 数值模拟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潮汐潮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金瑞 陈学恩 +3 位作者 于华明 闫运伟 单士亮 赵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9-35,共7页
基于采用无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陆架模式,考虑8个主要的天文分潮,建立胶州湾三维高分辨率数值模型来重现和研究其潮汐潮流变化状况。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 基于采用无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陆架模式,考虑8个主要的天文分潮,建立胶州湾三维高分辨率数值模型来重现和研究其潮汐潮流变化状况。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同潮图和潮汐、潮流、余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揭示,最大可能潮流和最大余流都发生在团岛附近,流速分别可达2.14和0.43 m/s;除了湾口附近前人报道过的4个余流系统外,还在中部首次揭示了2个相对较弱的余流系统;潮流能通量在内外湾口呈"左进右出"的结构;胶州湾的平均纳潮量为8.31亿m3;染色试验表明,胶州湾30 d的水交换率为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潮汐 潮流 数值模拟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53
8
作者 宋德海 鲍献文 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4,共8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最大可能流速的分布基本与等深线一致,龙门港附近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00cm.s-1;钦州湾的外湾口海域开阔,一般为旋转流,近岸海区及水道、河口等多为往复流,K1和M2分潮流椭圆长轴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流速极值出现在龙门港区。由潮余流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钦州湾西槽和中槽的西侧区域是其主要的出水通道,东槽和中槽的东侧区域则是主要的进水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三维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廉州湾及周边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9
作者 宋德海 鲍献文 +1 位作者 张少峰 张春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廉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廉州湾及周边海域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廉州湾及周边海域K_1、O_1和M_2分潮的同潮图,并计算了由此3个分...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廉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廉州湾及周边海域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廉州湾及周边海域K_1、O_1和M_2分潮的同潮图,并计算了由此3个分潮引起的潮汐不对称的变化情况。K_1和O_1分潮在廉州湾外主要以驻波的形式存在,进入廉州湾后转化为前进波;M_2分潮在廉州湾外主要以前进波的形式存在,进入廉州湾后前进波特征更为明显。K_1和O_1分潮流在廉州湾外以旋转流为主,在廉州湾内以往复流为主;M_2分潮流在整个研究海域以往复流为主。由潮余流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自南向北由外海进入廉州湾的潮余流,在冠头岭处分为两支,一支逆时针转向西,另一支被冠头岭阻挡在其南侧形成顺时针封闭环流。在廉州湾内部同时存在2个环流系统,湾顶的气旋式环流和口门处的反气旋式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州湾 FVCOM 潮汐 潮流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岛附近海域潮汐和潮流的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曾定勇 倪晓波 黄大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2008年冬季在浙江近海南麂岛附近投放的4个底锚系观测的水位和流速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潮汐和潮流特征。水位谱分析结果显示半日分潮最显著,全日分潮其次;近岸的浅水分潮比离岸大。水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汐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近岸处... 以2008年冬季在浙江近海南麂岛附近投放的4个底锚系观测的水位和流速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潮汐和潮流特征。水位谱分析结果显示半日分潮最显著,全日分潮其次;近岸的浅水分潮比离岸大。水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汐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近岸处的平均潮差大于3m,最大可能潮差大于6m,潮汐呈现出显著的低潮日不等和回归潮特征。流速谱分析结果显示半日分潮流最强,全日分潮流其次,且比半日分潮流小得多;近岸浅水分潮流比远离岸显著。流速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流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流,靠近岸的两个站浅水分潮流较显著;最显著的半日分潮流是M2分潮流,其最大流速介于0.32~0.48m/s之间,全日分潮流均很弱,最大流速小于0.06m/s。M2分潮流均为逆时针旋转,椭圆率越靠近海底越大;最大分潮流流速分布为中上层最大、表层略小、底层最小;最大分潮流流速方向的垂向变化很小,底层比表层略为偏左;最大分潮流流速到达时间随深度的加深而提前,底层比中上层约提前30min。潮流椭圆的垂向分布显示这里的半日分潮流以正压潮流为主;日分潮流则表现出很强的斜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岛 潮汐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区和潮流界面变化及对工程响应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云平 李义天 +1 位作者 韩剑桥 王冬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51,共6页
潮区界和潮流界是表征河口水动力作用的关键界面,是认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基础。通过大通-徐六泾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建立潮流界和潮区界位置的经验曲线,得到相同潮径组合下潮区界和潮流界相隔距离约为384km,即... 潮区界和潮流界是表征河口水动力作用的关键界面,是认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基础。通过大通-徐六泾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建立潮流界和潮区界位置的经验曲线,得到相同潮径组合下潮区界和潮流界相隔距离约为384km,即通过潮区界变化过程可探求潮流界年内和年际变化过程。主要成果为:年内潮流界最上端为501km,最下端可达口门附近;月均最上为434km,月均最下为155km,最大变幅为280km;潮区界年均位置、洪季平均及枯季平均位置分别为673km、617km、728km,潮流界多年洪季平均、枯季平均及年均位置分别为233km、344km、289km;90系列设计调度下潮流界位置10月和11月月均上溯最大达28km,下移距离月均最大达15km,洪季界面变化不大,枯季界面均值位置下移约3.2km,年均位置下移约1.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界 潮区界 变化过程 长江口 工程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对近海潮汐潮流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陶建峰 张长宽 姚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基于江苏近海二维潮汐潮流预报数值模型,以2008年为基准水平年(现状),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的3个阶段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该海域主要分潮潮波分布、潮汐通道流速和单宽纳潮通量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大规模滩涂围垦工程对江... 基于江苏近海二维潮汐潮流预报数值模型,以2008年为基准水平年(现状),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的3个阶段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该海域主要分潮潮波分布、潮汐通道流速和单宽纳潮通量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大规模滩涂围垦工程对江苏近海潮汐潮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3个阶段围垦工程实施后,M2分潮无潮点位置向东北方向略有平移,沿岸潮波传播速度加快,潮波辐聚有所增强;第1和第2阶段围垦工程实施后,西洋通道涨落潮单宽纳潮通量增幅超过10%,涨落急流速增幅20%左右,其他通道涨落潮单宽纳潮通量变化5%左右,涨落急流速变化不大;第3阶段围垦工程实施后,西洋通道涨落潮单宽纳潮通量和涨落急流速增幅均超过20%,小庙洪通道落潮单宽纳潮通量减幅超过20%,流速减幅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滩涂围垦 潮汐通道 潮汐潮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孙洪亮 黄卫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基于二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涡动粘性系数的POM三维水动力模式 ,采用细网格 ,考虑 6个岛屿、海底摩擦系数进行划片取值 ,模拟北部湾潮汐潮流 .所得潮汐调和常数与 81个实测站比较 ,绝对平均误差 :K1分潮振幅为 4 6cm ,迟角为 9°;O1... 基于二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涡动粘性系数的POM三维水动力模式 ,采用细网格 ,考虑 6个岛屿、海底摩擦系数进行划片取值 ,模拟北部湾潮汐潮流 .所得潮汐调和常数与 81个实测站比较 ,绝对平均误差 :K1分潮振幅为 4 6cm ,迟角为 9°;O1分潮振幅为 5 6cm ,迟角为 7° ;M2 分潮振幅为 6 2cm ,迟角为 1 5°.由模拟结果分析出该海区潮汐、潮流、余水位和潮余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潮汐 潮流 POM 三维数值模拟 涡动粘性系数 余水位 潮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希彬 孙晓燕 +1 位作者 宋军 姚志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9-517,共9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重现了湛江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湛江湾的潮汐有明显不规则半日潮特征,主要分潮...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重现了湛江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湛江湾的潮汐有明显不规则半日潮特征,主要分潮波M2、S2、K1、O1主要从外海传入,不构成独立的潮汐系统,其中M2分潮的最大振幅为109 cm;湛江湾海域主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1日内出现2次涨落潮流,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为104 cm.s-1和123 cm.s-1,落潮流流速大于涨潮流流速;湛江湾湾口处海域较开阔,基本为旋转流,而近岸海区基本为往复流,湾内M2分潮流的椭圆长轴占绝对优势。表层潮余流最大流速近30 cm.s-1,湾内余流的总体效应值向湾外,湾口余流较大,对湾内水交换效应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三维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台湾岛海域全日分潮的特征和潮汐、潮流的综合性质 被引量:15
15
作者 沙文钰 吕新刚 +1 位作者 张文静 陈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2-69,共8页
用97版POM海洋模式 ,对环台湾岛海域的全日分潮和整个潮汐、潮流综合特征进行三维数值研究。研究海域全日分潮是由太平洋传入的 ,且来自台湾岛北部海区传入的潮波穿越海峡。由吕宋海峡传入的全日分潮对维持南海的潮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用97版POM海洋模式 ,对环台湾岛海域的全日分潮和整个潮汐、潮流综合特征进行三维数值研究。研究海域全日分潮是由太平洋传入的 ,且来自台湾岛北部海区传入的潮波穿越海峡。由吕宋海峡传入的全日分潮对维持南海的潮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分潮最大流同时线分布表层有5个圆流点 ,其中4个本文首次得到。台湾海峡及其以北海区和台湾东部洋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区 ,台湾东南为全日分潮为主的混合潮区。台湾岛北部为气旋式余流涡旋区 ,环绕台湾浅滩为反气旋余流涡旋区 ,澎湖水道开始的转向流预示着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涨潮流或落潮流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台湾岛海域 全日分潮 潮流 综合性质 潮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6
作者 齐继峰 曹圣山 +3 位作者 郭可采 杨德周 徐振华 尹宝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的海洋模型FVCOM(An Unstructured Grid,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对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潮汐、潮流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建立的该海域精细化潮汐潮流数值模...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的海洋模型FVCOM(An Unstructured Grid,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对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潮汐、潮流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建立的该海域精细化潮汐潮流数值模型合理可靠。依据计算结果绘制了M2、S2、K1和O1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并对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的潮汐主要以规则半日潮为主,水平潮流多为旋转流,旋转方向大部分为逆时针;近岸海区和水道之间多为往复流,在大鹿岛以南海域也存在一往复流的区域。在123.75°E以东存在一顺时针旋转的区域。由潮余流场的特点可看出,獐子岛等各岛屿周围均形成气旋式的绕岛流,流速一般位于8—12cm/s之间,离岸线较远的外海区域余流较小,只有1—2cm/s。本文所得结论,有助于增加对整个獐子岛海域潮汐潮流特性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子岛 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潮波数值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昌 吕新刚 乔方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共11页
利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08)建立了北部湾及其临近海区潮汐潮流数值模式,模拟了K1,O1,M2和S2这4个主要分潮,分析了模拟的潮汐和潮流分布特征,从潮波能量的角度讨论了琼州海峡对北部湾潮波系统的影响,并给出北部湾潮能的耗散情况。研究... 利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08)建立了北部湾及其临近海区潮汐潮流数值模式,模拟了K1,O1,M2和S2这4个主要分潮,分析了模拟的潮汐和潮流分布特征,从潮波能量的角度讨论了琼州海峡对北部湾潮波系统的影响,并给出北部湾潮能的耗散情况。研究表明,北部湾是典型的全日潮海区,K1和O1分潮在南部湾口形成半个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位于越南顺安附近岸边。琼州海峡中的欧拉潮汐余流为西向流,潮余流造成的水通量约为0.034×106m3/s;余流出海峡西口后,先折向北,然后转向南流出湾外。研究海区中两个强潮流区分别位于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西侧,同时这也是两个潮能的高耗散区。北部湾的潮能自南部湾口由外海传入,通过西口涌入琼州海峡,到达海峡东口时日潮波的能量已基本耗散殆尽,在海峡内耗散的4个分潮的潮能约为3.33 GW,相当于北部湾潮能耗散量的35%左右。数值试验表明,琼州海峡作为潮能耗散的重要海区,其存在对于北部湾潮波系统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计算了底边界潮能耗散,结果表明在北部湾和琼州海峡,底边界耗散的潮能分别占该海区总耗散的83%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北部湾 数值模拟 琼州海峡 潮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陆永军 李浩麟 +2 位作者 董壮 陆建宇 郝嘉凌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25,共9页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河口 围海工程 水动力环境 数学模型 潮流 非均匀泥沙 底床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MSED模式在杭州湾海域流场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堵盘军 胡克林 +1 位作者 孔亚珍 丁平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6,共10页
针对杭州湾独特的喇叭型强潮河口湾的特点,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引入动边界技术,建立杭州湾三维动边界的潮流模型.模型以正交曲线坐标下三维非线性水动力方程为基本方程,应用Mellor和Yamada的2.5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紊动... 针对杭州湾独特的喇叭型强潮河口湾的特点,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引入动边界技术,建立杭州湾三维动边界的潮流模型.模型以正交曲线坐标下三维非线性水动力方程为基本方程,应用Mellor和Yamada的2.5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紊动黏滞系数,嵌入Grant和Madsen的底边界层模型考虑波浪对底部应力的作用,采用干湿网格法模拟潮流漫滩过程;综合考虑径流,风应力,密度流和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和M4,S4,MS4三个浅水分潮的作用,从而提高杭州湾潮流模拟的精度.通过验潮站调和常数和多次海流连续观测资料的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用于杭州湾流场的预报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三维潮流 动边界 浅水分潮 Grant—Mads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珊珊 杨锦坤 +2 位作者 武双全 董明媚 苗庆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4,共7页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的影响更为显著;潮流运动形式除西部和北部两个浮标点为往复流以外其余均是旋转流,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渤海中部实测涨落潮流除最北端的2号浮标点较强以外,其他均小于75 cm/s。涨落潮流的强度较一致。渤海中部的余流除4号浮标点以外均为偏向北的流动,表层月均余流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本文推测渤海中部环流的流动特征为顺时针。冬季渤海中部表层余流受制于风的作用,春、夏季某些区域余流受到风的影响较大,是潮汐余流和浅海风海流的合成。而靠近岸边的1号浮标点以潮余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潮流 余流 潮余流 风生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