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冲走滑断层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
1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2 位作者 柳金城 李兆亮 梅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 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广泛分布在含油气盆地富油二级构造带中,定量表征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受水平挤压应力与压扭剪切应力叠加耦合作用,逆冲走滑断层体系内同时发生逆冲推覆位移与走滑位移,造成体系内地层破碎、断层体系复杂、测井与地震响应杂乱,断层识别、组合、表征与建模困难。围绕逆冲走滑断层成生机制特点及断层体系复杂性解析与表征,研发出分区分级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技术,成功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的定量解析与三维全景表征。依靠分区对比,建立关键标志层交叉引层与分区标定技术,有效解决了逆冲走滑断层体系破碎地层层位标定多解性强的难题,实施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6个关键标志层的有效标定与全区满覆盖追踪。应用多尺度多类型逆冲走滑断层褶皱阶梯状网格建模与全景可视化表征技术,实现了对研究区油砂山断层下盘逆冲走滑断层剖面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多视域全景可视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走滑断层 断层识别与组合 分区分级解析 三维全景表征 油砂山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莉莉 赵珍 +1 位作者 杨易卓 王茜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羌塘盆地不同构造位置的布曲组(J2b)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尚不明确。本文以南羌塘毕洛错地区和北羌塘胜利河地区的布曲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测盐等工作,结合埋藏史,确定油气充注过程及成藏期次。结... 羌塘盆地不同构造位置的布曲组(J2b)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尚不明确。本文以南羌塘毕洛错地区和北羌塘胜利河地区的布曲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测盐等工作,结合埋藏史,确定油气充注过程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毕洛错地区在埋藏期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第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大量油充注期;第Ⅱ期在晚白垩世,为油气充注期;第Ⅲ期充注发生在古近纪早期,为大量天然气充注。胜利河地区在埋藏期也经历了3期烃类充注,第Ⅰ期发生在早白垩世,为大量油及少量天然气充注;第Ⅱ期发生在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以油气充注为主;第Ⅲ期充注在晚始新世,为大量天然气充注。南、北羌塘布曲组均发育部分均一温度较高的包裹体,可能与逆冲推覆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在新生代发育第二次成藏。整体而言,南羌塘油气成藏期普遍早于北羌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布曲组 流体包裹体 逆冲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金矿床控矿构造解析和成矿预测
3
作者 曹鹏 杨亚琦 +4 位作者 郑朝阳 王伟 陈原林 刘建中 赵兴华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8,共17页
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金矿矿集区,也是全球第三大金矿富集区。区内绝大部分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受北东—北北东走向正断层控制,然而,该区大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胶西北,胶东东部金矿探明储量相对较少。郭城金矿是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的... 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金矿矿集区,也是全球第三大金矿富集区。区内绝大部分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受北东—北北东走向正断层控制,然而,该区大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胶西北,胶东东部金矿探明储量相对较少。郭城金矿是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的一个中型金矿床,矿区内构造复杂且以断裂构造为主,矿体主要产于断层内,但分布规律性较差,控矿规律有待深入研究。文章通过详细的地表和井下构造调查发现,矿体受控于逆冲断裂系统,主要赋存于荆山群大理岩和牧牛山花岗岩内。精细构造解析表明,矿区经历了多期次的缩短和伸展变形:第一期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形成了矿区北东向主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第二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导致北东向中基性岩墙群侵位、以土堆断裂为代表的正断层发育,以及北东向先存断层的伸展活化;第三期为北东—南西向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破矿断层和先存断层的再活动。该研究厘定了北东向断层为主要控矿断层,建立了含矿断层与郭城断裂、后夼东断裂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容矿构造属于北东向主断裂下盘的张剪性次级构造。该结论也预测了后夼东断裂下盘的工程空白区存在潜在矿体,并得到钻探工程的成功验证。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发现,郭城金矿床尽管也形成于早白垩世,但其控矿构造特征与胶西北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差异,指示胶东半岛金成矿期的伸展变形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因此,成矿前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形成的逆冲断裂系统在胶东东部地区也是一种重要的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郭城金矿 控矿构造 逆冲断裂系统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
4
作者 韩易博 何睿智 +1 位作者 汤国建 包为民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7,共12页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合映射关系保证动态决策效率。离线训练阶段,利用智能体与环境实时交互模拟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轨迹重构过程,期间智能体迭代自身策略;在线应用阶段,策略网络依据状态量生成程序角调整量,无须人为干预和精确模型信息即可实现飞行时序自主决策。仿真结果表明,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兼顾了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鲁棒性强,适用于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和在线轨迹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推力下降故障 计算制导 强化学习 轨迹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航空发动机推力控制故障处置方案设计及验证
5
作者 司茂鑫 叶志锋 +2 位作者 黄向华 佘云峰 辛长堃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6,共8页
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规定要求发动机控制系统部件单点失效不应威胁飞行安全,而航空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部件故障会引发不可控高推力故障,增加推力控制故障处置(TCMA)系统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基于燃油调节系统的TCMA方案,包... 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规定要求发动机控制系统部件单点失效不应威胁飞行安全,而航空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部件故障会引发不可控高推力故障,增加推力控制故障处置(TCMA)系统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有效措施。提出了基于燃油调节系统的TCMA方案,包括故障诊断方案和容错方案。根据阈值对比执行机构模型输出、航空发动机逆模型输出及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换算所得燃油流量实现故障诊断。在燃油调节系统内部增加TCMA模块,根据故障诊断结果,采取不同容错控制方法,针对传感器故障切换备用传感器;针对计量活门卡滞故障及压差升高故障启用TCMA模块进行容错控制。航空发动机部件级模型和燃油调节系统模型的联合仿真的结果表明:所提TCMA方案可准确诊断燃油调节系统计量活门卡滞故障、压差改变故障及位移传感器故障并实现容错控制,验证了该TCMA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控制故障处置 燃油调节系统 不可控高推力 故障诊断 容错控制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体几何学差异对褶皱冲断带演化的控制——基于数值砂箱模拟实验研究
6
作者 周芯宇 李江海 柳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506,共15页
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普遍受控于多种耦合互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或边界条件。已有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造山过程中,相对较强板块作为挤压体挤压较弱板块,挤压体的几何形状对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砂箱物理实验... 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普遍受控于多种耦合互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或边界条件。已有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造山过程中,相对较强板块作为挤压体挤压较弱板块,挤压体的几何形状对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砂箱物理实验通常遵循塑性流变学,忽略垂向载荷增加引起基底滑脱的均衡调整,无法对局部应变路径进行预测。因此,本文采用数值砂箱程序,基于MATLAB软件建立挤压体前倾角α分别为15°、30°、45°、60°、75°、90°的带有底部滑脱层的二维粘‒弹‒塑性数值砂箱模型,系统地研究褶皱冲断带的发育特征。实验结果表明:①前向的逆冲并不是缩进模型中唯一的变形机制,垂向隆起及沿着楔形两侧的边坡滑塌也会在正向和反向发生;②挤压体的几何差异影响了冲断层的发育、组合形式,以及相同挤压位移条件下逆冲斜坡的宽度;③当α=30°时,砂箱模型所形成的构造样式单一,前展式逆冲断层数量最多,分布紧密,此时挤压体前倾角最接近砂体的内摩擦角;④当α≠30°时,砂箱物质通过刚性挤压体与活动反冲断层之间的物质加积和反复压缩,形成砂箱模型的“有效挤压体”,改变了原本刚性挤压体的几何形状,进而影响褶皱冲断带后期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挤压体 构造样式 数值砂箱 粘‒弹‒塑性模型 逆冲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层对逆冲构造变形的影响: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马佳 何登发 +3 位作者 鲁国 张伟康 黄涵宇 刘驰悦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7,共14页
软弱层作为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关键构造单元,以低剪切强度、低杨氏模量及显著的塑性流变行为为特征,在构造变形中扮演应力调节与应变分异的角色。四川盆地东南(川东南)地区良村、焦石坝及长宁等地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在深部逆冲断裂... 软弱层作为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关键构造单元,以低剪切强度、低杨氏模量及显著的塑性流变行为为特征,在构造变形中扮演应力调节与应变分异的角色。四川盆地东南(川东南)地区良村、焦石坝及长宁等地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在深部逆冲断裂系统上覆层序普遍发育区域性软弱层。为揭示软弱层对逆冲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控制机制,选取典型的转折断层作为先存断裂构造,设计有/无软弱层的对照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在侧向挤压的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2组模型的模拟结果,系统研究软弱层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对构造变形的控制机制,并重点探讨软弱层厚度对上/下构造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层是引发构造分层变形的重要因素,在侧向挤压条件下,软弱层发生塑性流动并伴随局部的增厚与减薄,其对下伏构造变形与应力应变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从而以软弱层为界产生上/下构造分层差异变形与应力应变解耦的现象;软弱层厚度是控制变形样式的关键参数,软弱层越厚,其上覆褶皱半波波长越长,两翼倾角越平缓,隆升幅度越小,下伏褶皱半波波长越短,两翼倾角越陡倾,隆升幅度越大,分层变形的特征越明显;软弱层越薄,其上/下构造变形越一致。研究成果可为与川东南地区良村、焦石坝以及长宁等具有相同地层特征的地区的构造变形解析与动力学分析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层 川东南地区 逆冲构造 构造变形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条件下多种因素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斌 钱兆明 +1 位作者 贾明滔 李邵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保障资源的高效开发,充分利用地层岩体的稳定边坡角,减少露采剥离量,本文以推覆构造地质条件的刚波夫主矿体露天矿为背景,考虑采深、地下水位及断层上盘平台宽度三种因素,设计不同因素组合,再分别考虑工况条件研究方案,对推覆构造条件复杂地质情况下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深单因素工况中,边坡安全系数随采深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当采深大于210 m后,由于露天采坑为漏斗形,随着深度增加,深部边坡在单位高度上的暴露面积减小,下部边坡的坡体对变形起到抑制作用;在地下水单因素工况和断层上盘平台宽度单因素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随工况条件变差而降低;在双因素或多因素影响下,受到各因素的叠加影响,采深与地下水位高度越大,或断层上盘平台宽度越小时,坡脚及整体的变形量越大;最后,通过对优化后的全采区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当折减系数为1.5时,边坡未出现大范围位移情况,边坡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边坡稳定性 采深 地下水位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齐岳山分界断裂性质与形成过程
9
作者 王帅杰 颜丹平 +3 位作者 周志成 孔霏 景含阳 廖威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0,共13页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歧。为揭示齐岳山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两侧构造变形差异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地震反射剖面解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5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若存在先存断裂,变形集中于其部位,影响断层生成顺序;若无先存断裂且多套滑脱层具有较低内聚力,变形主要沿下部滑脱层传递;当中间滑脱层厚度大于下部滑脱层时,变形主要受中间滑脱层控制。结合地震剖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表现为“双层台阶式断弯褶皱带”,齐岳山断裂形成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递进变形过程中,其两侧构造差异主要受基底滑脱层分布和寒武系滑脱层力学性质的主导作用。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由深层断弯褶皱控制,而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由浅层断弯褶皱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前陆褶皱冲断带 齐岳山断裂 离散元数值模拟 多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10
作者 陈鹏 武小宁 +5 位作者 林煜 钟厚财 张洁 黄友华 岳纹 冷平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具备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依托新采集的三维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4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断裂和...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具备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依托新采集的三维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4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断裂和早石炭世多条南北向断裂控制,车排子凸起石炭系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南部、中部、北部3个条带,东西向分为3个台阶,东翼二台阶和西翼艾卡断裂上盘埋藏浅,紧邻生烃凹槽,为最有利的成藏部位。②研究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切割南北向断裂形成的一系列断块控制了石炭系油气的分布,具有断块控藏的特征。③在裂缝发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储层质量是控制油气产量的关键要素,其中火山爆发相储层基质物性好,最利于油气的富集。④沙门子断裂、车排子断裂、车排子南断裂、艾卡断裂等四大断裂上盘火山爆发相发育规模大,埋藏浅,与沙湾凹陷风城组和四棵树凹陷侏罗系2套烃源岩大跨度对接,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控藏 火山爆发相储层 逆冲推覆断裂 双源供烃 富集规律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障条件下基于智能决策与后效补偿的火箭在线轨迹规划
11
作者 陈海鹏 符文星 闫杰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4-1155,共12页
针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条件下任务决策分支多、难以最优决策,以及后效影响大、影响决策能力的问题,开展基于智能决策与后效补偿的火箭在线轨迹规划技术研究。首先,为了解决任务决策分支多、难以最优决策的问题,实现快速决策,基于随... 针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条件下任务决策分支多、难以最优决策,以及后效影响大、影响决策能力的问题,开展基于智能决策与后效补偿的火箭在线轨迹规划技术研究。首先,为了解决任务决策分支多、难以最优决策的问题,实现快速决策,基于随机森林学习模型训练得到剩余任务能力评估智能体,可准确预测运载火箭关机点状态,并给出评估原目标轨道的可达性评估效果;若原目标不可达,则给出可行的任务降级目标轨道。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后效影响大、影响决策能力的问题,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建立后效段初始状态参数与后效段速度增量间的映射关系,解析计算推力后效所引起的火箭飞行状态增量,使得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火箭后效的估算时间大幅下降。随后,结合任务决策结果,将推力后效所引起的位置、速度变化引入轨迹优化模型,构建后效作用下的终端虚拟目标约束以补偿推力后效影响;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凸化及离散化处理,采用凸优化算法高效求解该问题,实现目标轨道的高精度到达。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说明本文方法在故障条件下能够有效实现载荷的救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故障决策 随机森林学习 推力后效 在线规划 凸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北缘勃勒金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12
作者 张祥信 雷世和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0-974,共15页
在内蒙古中部的二连盆地北缘,识别出勃勒金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为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在苏尼特左旗北部的构造形迹。勃勒金韧性剪切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发育于石炭系宝力高庙组中酸性火山岩、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两者间的接触带中... 在内蒙古中部的二连盆地北缘,识别出勃勒金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为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在苏尼特左旗北部的构造形迹。勃勒金韧性剪切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发育于石炭系宝力高庙组中酸性火山岩、二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两者间的接触带中。该剪切带韧性变形强烈,发育糜棱面理、拉伸线理、S-C组构、不对称褶皱、旋转碎斑、书斜构造和云母鱼构造等宏观和微观构造。野外调查表明,勃勒金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两期性质不同的韧性变形,早期为挤压背景下的由北往南逆冲型韧性剪切;晚期为伸展背景下的顺层韧性剪切。本次对韧性剪切带内强变形带中白云母石英构造片岩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133.8~132.5 Ma,表明勃勒金韧性剪切带晚期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早白垩世。根据区域资料分析,认为勃勒金韧性剪切带晚期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形成于早白垩世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增厚岩石圈垮塌的伸展构造环境;而早期逆冲型韧性剪切变形则是早二叠世古亚洲洋消减闭合,以及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南北向碰撞的产物。勃勒金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限为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带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约束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敖包—阿荣旗断裂 逆冲型韧性剪切 顺层韧性剪切 ^(40)Ar/^(39)Ar年龄 二连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地质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13
作者 陈思谦 任军峰 +4 位作者 王玮 井向辉 张小宝 王红伟 王乐立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西强东弱”特征,严家湾逆冲席可见蓟县系出露,银洞子逆冲席侏罗系—石炭系基本剥蚀殆尽,沙井子逆冲席地层保存则较完整。按照构造特征差异,各逆冲席又可分前锋冲起带、席内变形带以及下盘隐伏带。其中,前锋冲起带地层陡立,视倾角局部近70°;席内变形带及下盘隐伏带结构较稳定,发育背斜、断背斜、断鼻构造。在落实地质结构的基础上,综合源储配置关系,指出沙井子段主要可形成两种类型油气藏:1)奥陶系乌拉力克组“自生自储”型页岩油气藏,区内该套泥页岩厚度超百米,平均TOC为1.23%,Ro为0.98%~1.87%,近期YT3井钻遇5.3 t/d工业油流,证实了该类油气藏良好的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此类油气藏勘探有利区面积670 km^(2);2)上古生界构造—岩性型砂岩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分布在沙井子逆冲席内,有利区面积368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断褶带 沙井子段 逆冲席 构造特征 演化过程 油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忠正 唐大卿 +6 位作者 沙旭光 沈向存 罗少辉 董科良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王玮龙 伍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中北部发育了4类7期断裂构造,其中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尤其发育。平面上北西向弧形逆冲断裂与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走滑断裂相互交切与耦合;垂向上断裂分层差异活动特征明显,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断裂发育数量多且以线形为主,中奥陶统-中下泥盆统多呈雁列式,上泥盆统-二叠系仅在塔中Ⅱ号断裂带、顺北5号断裂带西南端等地区发育少量断裂。研究区断裂活动受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应力场所控制,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加里东早期以塔中Ⅱ号断裂带等少量北倾正断层活动为主;加里东中期Ⅰ幕断裂活动强烈,表现为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协同演化和相互耦合特征,走滑断裂对逆冲断裂的切割或限制作用明显;加里东中期Ⅲ幕断裂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中期Ⅰ幕的构造格局,但在工区北部的顺北4号、5号等断裂带张扭性断裂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部分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且张扭断裂发育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大;印支-燕山期,仅有少数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喜山期该区构造比较稳定,早期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进入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张扭性断裂 构造特征及演化 塔中隆起中北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崇浩 周慧 +4 位作者 罗新生 杨鹏飞 缪卫东 石磊 黄智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发现温宿分支断裂,并将沙南断裂解释为英雄断裂前缘的反冲断层,归属沙井子断裂带。沙井子断裂带的雏形形成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在泥盆纪末—石炭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多期冲断作用和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的张扭性构造变形后,才最终定型。沙井子断裂带是一条断控油气富集区带,温宿油田、托探1油藏、沙南1油藏、新苏地1油气藏等都受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井子断裂带 温宿断裂 沙南断裂 多旋回冲断构造 断控油气富集带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长建 蒋林 +2 位作者 文欢 吕晶 昌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式、原始连通关系难以厘清,从而制约了塔河油田开发后期的综合治理研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主体区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利用构造断裂解析、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刻画、纵断剖面解读等方法进行了S67井区古暗河的类型识别、系统划分和地质成因研究,尤其首次识别并剖析了潜流回流暗河。结果表明,S67井区处于塔河主体区岩溶台原南缘的低地势区,发育幅差较小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表水系下切深度较浅;逆冲背斜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逆冲背斜之上的网格状断裂为多层状暗河系统提供有利溶蚀通道。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相对独立的、树枝状结构的地下水位暗河系统和潜流带暗河系统,地下水位型暗河可分为主干型、支流型和废弃型,潜流回流暗河可分为上升型、对称型。控制逆冲背斜区古暗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古地貌、地下水位、逆冲背斜构造和次级断裂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逆冲断裂 古地貌 暗河 潜流回路 地下水位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隐性断层特征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江宁 易泽军 +5 位作者 李青 王海学 屈元基 姜涵博 李志豪 何韫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能否有效识别隐性断层直接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然而,由于膏盐岩层的影响,盐下构造的地震分辨率较低,使用地震属性方法识别隐性断层难度较大。本次以大北地区为例,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思路,在钻井与地震属性方法识别的3条隐性断层基础上,通过断距—距离曲线分析主干逆冲断裂的分段性,并结合应力分析,建立了两种隐性断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隐性断层的形成受局部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控制。主干逆冲断层构造转换带是隐性断层优势发育位置,随着断层发生分段生长连接,构造转换带将由挤压应力状态逐渐变为走滑应力状态,形成的隐性断层走向也将发生变化。区域应力的走滑分量则是控制北东向隐性断层远离主干边界断层后走向,维持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成果将为库车坳陷隐性断层的识别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逆冲断裂 隐性断层 断距—距离曲线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GROWTH MODE OF ALTUN FAULT AND IT'S DYNAMICS
18
作者 Cui Junwen, Li Pengwu, Li L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0-260,共1页
A set of ENE\|trending fault which locates in the rigid Tarim massif and flexible Qilian massif in the same dynamic system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referred to as the Altun Fault (ALF). ALF dis... A set of ENE\|trending fault which locates in the rigid Tarim massif and flexible Qilian massif in the same dynamic system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referred to as the Altun Fault (ALF). ALF displays a linear geometry or a geometry of overlapping of linear and arcuate segments and a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breakdown segment\|by\|segment, connection segment\|by\|segment and propagation gradually (north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northeast tip, southwestward growth of the southwest tip). The formation of the Altun fault began in the middle or upper Carboniferous. It w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thrust before Eocene, of the thrust\|sinistral strike\|slip during Oligocene—Miocene, and of the normal slip, and thrust\|sinistral strike\|slip simultaneously since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un fault sinistral strike\|slip geometry growth MODE o verstep thrust sequence thrust propagation transformation fault DYNAMICS MODE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萨拉姆断裂和阿恰断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19
作者 周慧 孙崇浩 +3 位作者 周圆全 杨鹏飞 罗新生 陈秀艳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7-1499,共13页
萨拉姆断裂和阿恰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前者是新发现的一条边界断裂,构成柯坪凸起和温宿凸起的分界,后者是巴楚凸起与阿瓦提凹陷之间的边界断裂。两者均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走向NNW-SSE,倾向SWW,向NEE逆冲。萨拉姆断裂呈向... 萨拉姆断裂和阿恰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前者是新发现的一条边界断裂,构成柯坪凸起和温宿凸起的分界,后者是巴楚凸起与阿瓦提凹陷之间的边界断裂。两者均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走向NNW-SSE,倾向SWW,向NEE逆冲。萨拉姆断裂呈向NEE凸出的舒缓弧形展布,上盘发育一条规模不大的背冲断裂。断裂雏形形成于泥盆纪晚期—石炭纪早期,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和中新世复活,构成两个冲断加速期,第四纪有一定的变形改造。阿恰断裂的断层线近于平直,其西侧发育一条背冲断裂——乔来买提断裂,两者组成阿恰断裂带。它们在断裂带北段呈“Y”型剖面组合关系,南段组合成一基底卷入型冲断楔。阿恰断裂带形成于中新世,持续演化至第四纪。阿恰断裂带和萨拉姆断裂晚新生代的断裂活动,都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和泥盆纪晚期—石炭纪早期的断裂活动是研究区新发现的两期构造事件,前者成因与南天山碰撞造山有关,后者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姆断裂 阿恰断裂 冲断构造 塔里木盆地西部 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塔里木—伊犁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OZOIC FAULTING ALONG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YANYUAN ARE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20
作者 Wang Erchie 1, Burchfiel B. Clark 2 2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IT,Cambridge, MA 02139,UK)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9-269,共1页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arked by several thrust sheets trending roughly in E\|W direction.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s bounded by three arcuate thrust belts, marked by high mountain ranges wit...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arked by several thrust sheets trending roughly in E\|W direction.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s bounded by three arcuate thrust belts, marked by high mountain ranges with the Jinhe belt on the north, the Qianhe belt on the south and the Ninglang belt on the west. Within the Yanyuan thrust belt are sedimentary cover rocks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with ages ranging from Sinian to Triassic. In the north, the thrust sheet is overlain by the Muli thrust sheet along the Jinhe belt, while in the south, it is underlain by the Kangdian paleoland along the Qianhe belt. The youngest rocks on the foot wall ar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 in age, indicating that the thrusting occurred in the late Tertiary. The top of the Yanyuan thrust belt is truncated by a flat erosion surface similar to that on the plateau to the north. Along a north\|dipping normal fault bordering the Yanyuan basin on the south, the erosion surface is tilted to the south against Triassic rocks. The basin is filled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 sediments of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 age, which gives the timing of the normal faulting. Based on the faulting pattern, we propose that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went a large amount of N\|S shortening and uplift along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n the late Tertiary, while the subsequent normal faulting that had occurred along the Yanyuan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Pliocene can be interpreted to have accommodated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Yanyuan thrust shee t CRUSTAL SHORTENING and UPLIFT normal faultING gravitational collap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