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THROMBOMODULIN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I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1
作者 马水清 白春梅 边旭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9-171,共3页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thrombomodulin (TM)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 (PAI- I) in women wit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97 pr...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thrombomodulin (TM)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 (PAI- I) in women wit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97 pregnant women in their third trimester, grouped as 25 mild PIH,26 moderate PIH,22 severe PIH and 24 normotensive healthy pregnant women for determining levels of TM by ELISA,PAI- I by colorimetric assay methods, and creatinine (Cr) in serum by bi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Circulating levels of TM, PAI- I and TM/Cr rati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PI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ild and normotensive pregnant women. Th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PIH groups. Conclusion. TM and PAI- I may serve as meaningful clinical marke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dothelial damage in PIH,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evaluating and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P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gnancy complication HYPERTENSIO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hrombomodu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TM、PIC、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2
作者 覃双全 曾宪华 +5 位作者 刘笋 何熔 罗亚玲 朱首珍 骆立晖 印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3期51-56,共6页
目的评估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4... 目的评估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DIC分为观察组(发生DIC,n=37)及对照组(未发生DIC,n=95)。检测2组血浆TAT、TM、PIC、t-PAIC浓度。应用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T、TM、PIC、t-PAIC浓度与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临床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TM、PIC、t-PAIC对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后DIC的预测能力。结果观察组TAT、TM、PIC、t-PAI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元、无分类协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517(95%CI:1.155,1.879)]、TM[OR=1.647(95%CI:1.108,2.186)]、PIC[OR=3.989(95%CI:2.986,4.992)]、t-PAIC[OR=1.111(95%CI:0.854,1.368)]是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AT、TM、PIC、t-PAIC是预测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DIC的有效指标(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95%CI:0.790,0.939)、0.771(95%CI:0.673,0.870)、0.847(95%CI:0.804,0.889)、0.680(95%CI:0.573,0.787),联合预测效能更优异(P<0.001),AUC为0.904(95%CI:0.875,0.933)。结论TAT、TM、PIC和t-PAIC检测对判断重型血液毒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是否发生DIC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较好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状态,4个指标联合预测DIC的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咬伤 血液毒素 中毒 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曾庆波 张念清 +3 位作者 何龙平 龚海林 王芳 宋景春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11月第九O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d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06例)和死亡组(74例)。采用倾向...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11月第九O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d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06例)和死亡组(7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基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原发感染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等混杂因素,将患者进行1:1匹配后生存组与死亡组均为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TM等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并进行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生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PSM后,死亡组TM水平[18.3(13.2,22.3)TU/mL]显著高于生存组[13.7(9.0,18.3)TU/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是脓毒症休克患者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5%CI:1.023~1.26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M、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预测30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665、0.627和0.600。根据TM最佳临界值(17.9TU/mL)分层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M<17.9TU/mL组的30d生存率是TM≥17.9TU/mL组的1.56倍(Log-Rank检验,P<0.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M水平与APACHEIⅡ评分(r=0.10,P<0.005)和SOFA评分(r=0.35,P<0.005)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TM水平对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判断脓毒症休克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脓毒症休克 预后 倾向性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信强 刘晓华 +2 位作者 柯瑶 王嫱 梅焕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SLE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SLE组血浆sTM、vWF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SLE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SLE组血浆sTM、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LE组血浆sTM、vWF水平均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浆sTM、vWF水平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及肾脏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标志物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临床意义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疾病活动指数 血管内皮损伤 肾脏损伤程度 SLE患者 尿蛋白定量 疾病活动性 sTM vWF 方法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涛 向道康 +3 位作者 张大国 刘秀伦 舒义竹 刘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0期778-780,共3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在CPB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6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3)与对照组(n=33),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对症...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在CPB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6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3)与对照组(n=33),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对症支持处理;实验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参附注射液2ml/kg,而对照组预充液中不用参附注射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30min,开放升主动脉5min、15min,停机2h,共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栓调节蛋白(sTM)、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表达值。结果两组患者TNF-"、sTM、sP-selectin水平在CPB后均显著升高,与麻醉诱导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或P<0.01)。结论CPB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参附注射液对CPB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内皮 肿瘤坏死因子 血栓调节蛋白 P选择素 参附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尿Ⅳ型胶原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吴韬 苏胜偶 +1 位作者 郭秀娟 王峰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84-78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PTM)、尿Ⅳ型胶原(CⅣ)、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按照莫杰森(Mogensen)法分类分为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PTM)、尿Ⅳ型胶原(CⅣ)、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按照莫杰森(Mogensen)法分类分为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另选取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比色法测定PTM、尿CⅣ、尿NAG含量,并行比较分析。结果PTM在A组、B组、C组分别为(4.72±0.28)μg/L,(7.26±0.39)μg/L和(10.95±0.60)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NAG在A组、B组、C组分别为(1.33±0.11)U/mmol,(3.13±0.25)U/mmol和(6.90±0.64)U/mmo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CⅣ在A组、B组、C组分别为(86.63±2.33)μg/24 h,(136.69±4.04)μg/24 h和(255.6±311.78)μg/24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随着DN病情加重,3项指标逐渐升高。结论PTM、尿CⅣ、尿NAG可作为DN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病 血栓调节蛋白 胶原Ⅳ型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胥学伟 李小鹰 +1 位作者 郑延松 詹晓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 观察睾酮对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睾酮 (2、6、10、10 0、30 0、4 0 0μg L)处理传代培养内皮细胞株ECV 30 4细胞 2 4h后 ,用四唑盐比色试验检测细胞活力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层培养液中的可溶... 目的 观察睾酮对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睾酮 (2、6、10、10 0、30 0、4 0 0μg L)处理传代培养内皮细胞株ECV 30 4细胞 2 4h后 ,用四唑盐比色试验检测细胞活力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层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及细胞总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结果  2、6、10 μg L的睾酮均促进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 (2 .89± 0 .96vs1.77± 0 .13,3.0 8± 0 .77vs1.77± 0 .13,2 .72± 0 .4 5vs1.77± 0 .13) ,其中以 6 μg L的睾酮作用最大 ,高浓度的睾酮对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没有作用 ,不同浓度的睾酮对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分泌均没有作用。结论 睾酮促进细胞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增加 ,可增强细胞的抗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内皮 血管 血栓调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延广 陈福坤 +6 位作者 邓龙 李娟 李瑞生 林琨 时向民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获取心脏组织、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2组兔左、右心房、外周静脉血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左、右心房组织的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右心房内皮vWF表达情况。结果 P组外周血TM、vWF水平较S组明显升高[(125.36±26.66)μg/L vs(90.09±5.87)μg/L,P<0.05;(1332.96±252.53)ng/L vs(899.38±39.56)ng/L,P<0.05],且左心房血TM、vWF水平较右心房、外周血更高(P<0.01)。P组心房内皮vWF含量明显较S组增多,P组左心房内皮vWF含量增多较右心房更为显著。P组左心房丙二醛较S组左心房明显增高[(8.40±0.47)nmol/ml vs(5.43±0.71)nmol/ml,P=0.00],且P组左心房丙二醛高于右心房(P<0.05)。心房组织丙二醛水平与TM、vWF水平明显相关(r=0.68,P=0.01;r=0.47,P=0.04)。结论 PAF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且以左心房更为显著;组织氧化应激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调节蛋白 von WILLEBRAND因子 丙二醛 氧化性应激 心律失常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根波 罗吕宏 卢兴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研究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 (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188例癌症患者血浆 TM和 2 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 TM浓度。结果 :癌症患者血浆 TM水平[(33.4 7± 14 .2 5 ) μg/ L]明... 目的 :研究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 (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188例癌症患者血浆 TM和 2 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 TM浓度。结果 :癌症患者血浆 TM水平[(33.4 7± 14 .2 5 ) μg/ L]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4 0± 7.2 2 ) μg/ L,P<0 .0 1],癌症转移组 [(4 1.6 8± 16 .96 ) μg/ L]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术后组患者 TM[(18.4 5± 9.96 ) μg/ L]比术前组 TM[(2 8.2 9± 11.74 ) μg/ L]明显回落 (P<0 .0 1) ,术后复发转移组 TM水平 [(34.5 0± 12 .5 7) μg/ L]明显增加。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 (P<0 .0 5~ 0 .0 1) ,而非转移的胃癌、胰腺癌、食道癌、大肠癌和喉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 .0 5 )。癌组织浸液 TM[(6 47.71± 317.5 1) μg/ L]显著低于其邻近正常组织 [(14 5 5 .6 3± 772 .2 2 ) μg/ L,P<0 .0 1],而其血浆 T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癌症患者血浆 TM水平升高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 ,其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患者 血浆 组织浸液 凝血酶调节蛋白 检测 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TM和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建民 田湘萍 +4 位作者 刘秀珍 董涛 张银华 赵存新 杨焕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3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SAP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16例)的血管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SAP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16例)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TM、vWF水平。结果:SAP患者P-选择素(99.8±21.7μg/L)、TM(66.70±12.27 ng/mL)、vWF(186%±38%)含量升高,与轻症(73.6±16.1μg/L、9.80±6.98 ng/mL、141%±30%)和正常对照组(14.5±4.5μg/L、4.28±0.92 ng/mL、106%±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检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TM、vWF含量可作为SAP早期识别、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P-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VH疗法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血症患者内皮功能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薛骏 刘骏峰 +5 位作者 李铭新 施雪枫 丁峰 陆福明 顾勇 林善锬 《中国血液净化》 2007年第10期545-54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连续血液净化疗法CBP(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脓毒血症(Sepsis)患者内皮功能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15例SIRS或伴Sepsis患者,分别留取CVVH(continuous ... 目的初步探讨连续血液净化疗法CBP(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脓毒血症(Sepsis)患者内皮功能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15例SIRS或伴Sepsis患者,分别留取CVVH(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omofiltrtion,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前后的血浆,直接检测血栓调节蛋白(sTM,soluble thrombomodulin)、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浓度。APACHⅡ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转归:8名SIRS组患者,CVVH治疗后第4天APACH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而7名Sepsis组患者的APACHⅡ评分更加恶化。SIRS组患者血浆sTM、sICAM-1、s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epsis组患者血浆sTM、sICAM-1、s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SIRS组(P<0.01);CVVH治疗后1周,SIRS组患者sTM、sE-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Sepsis组患者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S/Sepsis患者内皮细胞存在明显的激活和损伤,CVVH治疗能部分改善SIR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而对Sepsis患者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血栓调节蛋白 细胞黏附分子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一琳 李声宏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 IMT)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检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预测价值。方法 97例透析龄≥3个月的MHD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CVD将其分为CVD组(n=45)和非CVD组(n=52),并于同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 IMT)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检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预测价值。方法 97例透析龄≥3个月的MHD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CVD将其分为CVD组(n=45)和非CVD组(n=52),并于同期随机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劲动脉彩超检测中膜厚度(c IMT),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c IMT、Tm对CVD的预测价值。结果 CVD组c IMT值、血浆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BUN、c IMT、Tm是MH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 449、1. 791、1. 642,P均<0. 05)。c IMT预测MHD患者发生CVD的AUC为0. 869,最佳截断值为1. 73 mm,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 86、0. 77,准确度为0. 82; Tm预测MHD患者发生CVD的AUC为0. 818,最佳截断值为19. 36 mg/L,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 82、0. 71,准确度为0. 76; c IMT联合Tm预测MHD患者发生CVD的AUC为0. 956,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 93、0. 85,准确度为0. 87。结论 c IMT增厚、血浆Tm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并发CVD的高危因素,二者早期联合检测对预测MHD患者发生CVD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栓调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2和TM-1与糖尿病鼠肾新生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泽君 杨亦彬 +3 位作者 柳飞 张翥 苏克亮 黄颂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1,TM-1)表达变化及其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雄性SD大鼠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和模型组,分别于2、4、8、12、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1,TM-1)表达变化及其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雄性SD大鼠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和模型组,分别于2、4、8、12、16、20、24周清洁取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肾脏Ang-2和血栓调节蛋白TM-1表达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肾脏Ang-2 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仅于16周和20周时探及肾组织Ang-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显示糖尿病肾脏12周时皮质区肾小管周围出现Ang-2着染微血管,16周表达最强;整个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探及Ang-2 mRNA和蛋白表达;TM-1突出表达于肾小球,糖尿病组2~20周肾小球TM-1着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峰期在4~16周,24周时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M-1表达变化与肾重/体重、肾小球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脏中后期皮质区肾小管管周围存在Ang-2着染的新生微血管,Ang-2和TM-1的异常表达与肾脏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促血管生成素-2 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璇 丁石梅 +4 位作者 徐静 王玉环 戴信刚 王俊宏 吴娟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1,38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内血栓调节蛋白 (TM)含量变化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其在 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意义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 ,同时测定 6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2例正常人 (NC组 )血浆TM ;并根据 2 4h尿白蛋... 目的 探讨血浆内血栓调节蛋白 (TM)含量变化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其在 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意义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 ,同时测定 6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2例正常人 (NC组 )血浆TM ;并根据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SDM组 ) ,微量白蛋白尿组 (即早期糖尿病肾病组 ,EDN组 ) ,大量白蛋白尿组 (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 ,CDN组 )。结果 ①与NC组 (1.4 6 11± 0 .392 6 ) μg·L-1比较 ,血浆TM水平在SDM组 (2 .0 2 81± 0 .5 813) μg·L-1、EDN组 (2 .6 6 32± 1.0 0 3) μg·L-1、CDN组 (4 .5 86 1±2 .5 2 91) μg·L-1,均显著升高 (P <0 .0 0 5 ,P <0 .0 0 5 ,P <0 .0 0 1) ;与SDM组比较 ,EDN组和CDN组血浆TM显著升高 (P<0 .0 5 ,P <0 .0 0 1) ,CDN组血浆TM水平显著高于EDN组 (P <0 .0 0 1)。②血浆TM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 (r值为 0 .5 74 ,P <0 .0 0 1)。③血浆TM分别与病程、FPG、GHbAc、BUN、Cr、TC、LDL、SBP、DBP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4 33、0 .2 2 7、0 .315、0 .2 2 8、0 .2 2 6、0 .2 0 7、0 .2 96、0 .4 77、0 .372 ,P均小于 0 .0 5 )。结论 血浆TM水平的测定有助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建仁 章昀 +3 位作者 张敏 张佩利 黄鉴政 魏尔清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thrombmodulin,sTM)与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小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检测60例脑梗塞患者、56例脑出血患者和64例健康...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thrombmodulin,sTM)与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小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检测60例脑梗塞患者、56例脑出血患者和64例健康对照的sTM水平,并分析sTM与血脂、血压的关系.结果脑梗塞和脑出血的甘油三脂、舒张期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塞和脑出血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脑出血组的收缩期血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脑梗塞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脑出血的sTM显著高于脑梗塞和对照组,而脑梗塞的sTM显著高于对照组.sTM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收缩和舒张期血压水平显著正相关;sTM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成显著负相关.结论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的高水平的sTM提示脑梗塞和脑出血存在由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小血管损伤.sTM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脑梗塞 脑出血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纪蒙 胡文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弥散像所示新发血栓面积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同期住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无新发...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弥散像所示新发血栓面积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同期住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无新发梗死97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浆TM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TM均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间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TM浓度升高,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但对于评估梗死面积无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脑梗死 梗死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敏 姜义道 +2 位作者 尹刚 李滔 毛承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启动子区-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60例作为BPPV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启动子区-33G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60例作为BPPV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ELP)检测所有研究对象TM-33G/A基因多态性。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PV的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TM-33G/A位点G/A点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A、AA型BPPV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GG型患者(P<0.05),GA型BPPV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AA型患者(P<0.05);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TM-33G/A GA型、AA型是BPPV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M-33G/A位点突变与BPPV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眩晕 血栓调节蛋白-3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月玲 杨娜 +1 位作者 杨玉珍 张峻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 (TM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等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5 0例子宫内膜腺癌、1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及 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M表达进行检测... 目的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 (TM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等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5 0例子宫内膜腺癌、1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及 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M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TM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P <0 .0 5 )。在子宫内膜腺癌中 ,TM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 ,随分期的升高其阳性表达率降低 (Ⅰ期 76 .5 % ,Ⅱ期 6 3.6 % ,Ⅲ期及其以上者 2 0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TM表达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转移有关 ,有望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宁 徐援 张冬磊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7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47例,C级43例。检测其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PG)和TM,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与Child...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47例,C级43例。检测其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PG)和TM,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与Child-Pugh分级A、B级肝硬化患者比较,C级患者的血清FINS、TM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P均<0.01)。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与FINS、TM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3、0.372,P均<0.01),与ISI呈负相关(r=-0.536,P<0.01);TM水平与FINS呈正相关(r=0.298,P<0.01),与ISI呈负相关(r=-0.27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IR及TM升高,其血清FINS、ISI、TM均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 血栓调节蛋白 肝功能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