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联合3D-TOF-MRA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序列的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袁畅 张煜堃 +2 位作者 曹家骏 宋清伟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152,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施加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s,AF)的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人工智能-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的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 目的通过比较施加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s,AF)的并行采集(parallel imaging,PI)、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人工智能-压缩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ssed sensing,ACS)技术的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of-f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的图像质量,选取优化序列。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4例健康志愿者,以PI的AF为3(PI 3)、CS的AF分别为4和6(CS 4、CS 6)以及ACS的AF分别为4、6、8、10(ACS 4、ACS 6、ACS 8、ACS 10)进行头颈联合3D-TOF-MRA扫描。扫描时间:PI 3=8 min 40 s;CS 4=6 min 38 s;CS 6=4 min 9 s;ACS 4=5 min 24 s;ACS 6=4 min 30 s;ACS 8=4 min 13 s;ACS 10=3 min 24 s。分别在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C4段、颈动脉分叉处下5个层面的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以及MCA及ICA同一层面的颞叶白质,CCA同一层面的胸锁乳突肌作为背景区域勾画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记录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从而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采用四分法和五分法分别对整体图像质量以及颅内动脉、颈部大动脉进行评分。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两名放射医师之间及同一名放射医师内客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Kappa检验比较两名放射医师之间及同一名放射医师内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若一致性良好,则选取其中一位医师的客观评分及主观评分进行后续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客观评分以及主观评分进行总体差异比较,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PI技术比较显示,ACS 4~ACS 8的SNR_(L-MCA),ACS 8、ACS 10的CNR_(L-MCA),ACS 4、ACS 6、ACS 10的CNR_(R-MCA),ACS 4~ACS 10的SNR_(R-MCA)、SNR_(L-CCA)、CNR_(L-CCA),ACS 6~ACS 10的SNR_(R-CCA)、CNR_(R-CCA)均高于PI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技术比较显示,ACS 4~ACS 10的SNR_(R-MCA)、CNR_(L-MCA)及CNR_(R-MCA),ACS 4~ACS 8的SNR_(L-MCA)、SNR_(L-CCA)、SNR_(R-CCA)、CNR_(L-CCA)、CNR_(R-CCA)与CS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 4~ACS 10的SNR_(L-MCA)、SNR_(R-MCA)、CNR_(L-MCA)、CNR_(R-MCA)、SNR_(L-ICA)、SNR_(R-ICA)、CNR_(L-ICA)、SNR_(L-CCA)、SNR_(R-CCA)、CNR_(L-CCA)、CNR_(R-CCA)与CS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CS 4、CS 6。ACS技术之间两两比较,ACS 8的SNR_(L-MCA)高于ACS 10(P<0.05),ACS 8、ACS 10的SNR_(R-CCA)、CNR_(R-CCA)均高于ACS 4(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颈部大动脉图像外,主观评分统计结果均为ACS 4~ACS 10与CS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CS 6。结论与PI及CS技术相比,ACS技术拥有更短的扫描时间,更好的图像质量。ACS 8为最优序列,扫描时间比PI 3缩短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采集 压缩感知 人工智能-压缩感知 头颈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OF-MRA扫描对脑梗死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滔 莫国友 +1 位作者 姚亮平 莫焕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715-717,720,共4页
目的:研究3D-TOF-MRA扫描对脑梗死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3D-TOF-MRA扫描判断患者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将同期在... 目的:研究3D-TOF-MRA扫描对脑梗死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3D-TOF-MRA扫描判断患者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的血脂和血糖指标以及炎症因子含量。结果:(1)血糖和血脂指标:观察组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葡萄糖(BG)、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程度越严重,血清TG、TC、LDL、BG、Lp-PLA2和IGF-1含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性因子:脑梗死程度越严重,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E-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TOF-MRA扫描能够准确判断脑梗死的狭窄程度且糖脂代谢指标以及炎性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判断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糖脂代谢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颅脑的3D-TOF MRA 被引量:14
3
作者 尉传社 袁飞 +3 位作者 顾欣 冯凯琳 龙淼淼 吴胜勇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比较3DTOFMRA在3.0T和1.5TMR中的血液-背景对比差异、3.0TMR上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MRA血液背景对比差异,探讨3.0TMRA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3.0T和1.5T上行Willis环3D-TOFMRA检查。20例在3.0TMR上行MRA检查... 目的比较3DTOFMRA在3.0T和1.5TMR中的血液-背景对比差异、3.0TMR上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MRA血液背景对比差异,探讨3.0TMRA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3.0T和1.5T上行Willis环3D-TOFMRA检查。20例在3.0TMR上行MRA检查的患者选用加SENSE和未加SENSE两种方法。计算原始图像的血液背景对比、血液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结果15例Willis环的平均血液-背景对比分别为1.5T上为2.5±0.5,3.0T上为4.0±0.2;对比噪声比分别为39.7±6.4和107.6±10.9。未加SENSE和加SENSE两种方法血液-背景对比、对比噪声比分别为4.5±0.2和3.3±0.5、120.2±22.5和72.4±8.5。3.0T远端血管的可见度评分为2.8±0.4,1.5T远端血管的可见度评分1.3±0.8。3.0T背景抑制为0.8±0.4,1.5T为0.6+0.5。结论3.0T上T1时间的增加使其血液-背景的对比明显增加,使在灰质内穿行的远端血管的显示更加清晰。SENSE技术在保证图像空间分辨力的基础上,缩短了扫描时间。使用SENSE技术的3D-TOFMRA是神经血管检查的一种快速的、首选的、可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Tof 颅内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K-空间Kz轴数据不对称填充技术在3D-TOF脑动脉MRA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定西 于群 +6 位作者 熊茵 梁明 刘芳 孔祥泉 徐海波 石浩军 董道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437-1439,共3页
目的 探讨 3DK 空间Kz轴数据不对称填充方法在 3DTOF脑动脉MRA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行Kz轴K 空间数据不对称填充的 3DTOF脑动脉MRA (TurboMRA)及Kz轴K 空间数据对称填充的 3DTOF脑动脉MRA(常规MRA) ,在 3D源图像和MIP图像上比... 目的 探讨 3DK 空间Kz轴数据不对称填充方法在 3DTOF脑动脉MRA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患者行Kz轴K 空间数据不对称填充的 3DTOF脑动脉MRA (TurboMRA)及Kz轴K 空间数据对称填充的 3DTOF脑动脉MRA(常规MRA) ,在 3D源图像和MIP图像上比较二种方法的影像质量、成像时间及显示血管的能力。结果 Kz轴不对称K 空间填充3DTOF脑动脉MRA与Kz轴对称K 空间填充 3DTOF脑动脉MRA相比 ,影像质量指标 (S/N、C/N、Rz)、采集时间TA、血管显示能力等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Kz轴K 空间不对称填充 3DTOF脑动脉MRA与常规 3DTOF脑动脉MRA相比成像质量更佳 ,显示血管更多 ,节约采集时间 4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空间 Kz轴 不对称填充 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E-MRA与TOF-MRA对脑动脉狭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齐欣 沙琳 +1 位作者 吕建波 潘缘逸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MR angiography,ZTE-MRA)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的图像质量以及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19例拟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MR angiography,ZTE-MRA)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的图像质量以及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19例拟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ZTE-MRA及TOF-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MRA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ZTE-MRA和TOF-MRA的优良图像占比和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平均值分别为84%、74%和14.2、1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3、0.175);诊断脑动脉狭窄ZTE-MR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和98%,TOF-MRA相应为85%和96%,ZTE-MRA的Kappa值为0.898优于TOF-MRA;ZTE-MRA诊断1~2级动脉狭窄和3~4级动脉狭窄准确度分别为57%和81%。TOF-MRA相应为46%和31%。诊断1~2级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3~4级狭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ZTE-MRA和TOF-MRA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两者对于1~2级脑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无差别,对于3~4级脑动脉狭窄ZTE-MRA较TOF-MRA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动脉狭窄 零回波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T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沛钰 刘晨 +1 位作者 甄志铭 张睿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56,共6页
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可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生风险。迄今为止,该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和体液生物标志物,诊断鉴别高度依赖于MRI。然而,由于临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所限,脑小血管损害难以直接评价,因此研究者们主要... 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可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生风险。迄今为止,该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和体液生物标志物,诊断鉴别高度依赖于MRI。然而,由于临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所限,脑小血管损害难以直接评价,因此研究者们主要使用一些反映脑实质损害的影像标志物来评估小血管损伤。近年来,随着超高场(7T)MR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脑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亦日趋广泛。7T-MRI能够直接评估脑小血管结构、功能,并显著提高微小脑实质病灶的检测敏感性,为脑小血管病机制研究和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基于7T-MRI的脑小血管病研究,并讨论潜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RA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围 许乙凯 +4 位作者 陆敏茹 梁耀基 陈峰 胡秋根 刘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分析血管形态危险因素,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联系。【方法】收集我院776例病历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181例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者为研究组,另595例无后循环梗死者为对照组。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按后... 【目的】分析血管形态危险因素,研究后交通动脉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联系。【方法】收集我院776例病历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181例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者为研究组,另595例无后循环梗死者为对照组。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按后交通动脉的影像形态特征归纳为4个临床亚型,并以后交通动脉临床亚型、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构成有显著差异(P=0.004)。对于后循环梗死而言:高血压为危险因素(P<0.001)、高脂血症为危险因素(P=0.015),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P=0.010),其中B型(仅见单或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为危险因素(P=0.040),发生后循环梗死的风险比D型(无后交通动脉,亦无胚胎性大脑后动脉)高65.4%。【结论】胚胎性大脑后动脉者需要积极预防后循环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 形态变异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后循环梗死 危险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翔圣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文立利 茅磊 吴伟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 目的:探讨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个体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5月经DSA诊断明确为AVM的2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 DSA、MRI或 CT检查,并行三维 DSA与 MRI或 CT融合。在21例患者中,对15例行MRI与三维DSA融合,对6例行CT与三维DSA融合。结合患者影像融合结果进一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显微外科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单一或综合)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2~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从患者术前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晰地观察AVM的血管构筑、畸形团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同时对合并小动脉瘤的AVM或微小AVM可精准定位血管病变在脑组织的位置。结合影像融合结果,对17例患者行AVM显微外科切除术,2例患者行介入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7例行显微外科切除的AVM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者13例,4分者4例;1例行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AVM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再出血,末次GOS评分4分;其余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有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或再出血,GOS评分5分。结论三维DSA与头部MRI、CT融合技术新颖,操作方法简便,融合图像精准,能够有效地辅助制订AVM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三维成像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罗健君 李晓兵 +4 位作者 许建铭 须同禄 刘仁坚 秦明明 汤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91-893,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成像技术包括 3DCE MRA增强前后图像数据减影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多平面重建 (MPR)。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者达 97.4% ,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 2 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和 /或手术证实。结论 高质量的 3DCE 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最佳的延时扫描时间、合适的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扫描序列及其参数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图像处理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I、MR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瘤径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云升 穆学涛 +2 位作者 牛晓旺 毛更生 王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 ight MRA,3D-TOF MRA)作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5例。患者首先行3D-TOF MRA及HR-MRI扫描,并于1周内行DSA检查。分别在3D-TOF MRA、HR-MRI和3D-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宽径,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3D-TOF MRA、HR-MRI与3D-DS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分别为(3.16±2.66)mm、(5.15±4.89)mm]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3D-DSA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为(2.53±5.18)mm]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有差异,可能HR-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实际大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与标准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在颅内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飞 赵武贻 +4 位作者 李中华 戴懿 朱熠 邓灵波 邹立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评价快速三维时间飞跃法(3D fast time of fl ight,3D Fast-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标准3D TOF MRA和3D Fast-... 目的评价快速三维时间飞跃法(3D fast time of fl ight,3D Fast-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标准3D TOF MRA和3D Fast-TOF MRA序列进行脑部动脉成像,其中,2例不能同时顺利完成3D Fast-TOF MRA和标准3D TOF MRA扫描,1例由于运动伪影、图像质量较差,未纳入统计。共31例检查者(男15例,女16例)顺利完成扫描,采用MIP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得原始横断位基底动脉中段和同层脑桥信号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对颈内动脉的各级分支显示和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二者的图像质量、血管分支、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进行评分。结果 3D Fast-TOF MRA组的颈内动脉分支显示评分为(3.21±0.86)分,标准3D TOF MRA组为(2.51±0.64)分,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D Fast-TOF MRA组显示血管分支优于标准序列。3D FastTOF MRA组图像质量为(4.84±0.58)分,标准3D TOF组图像质量为(4.87±0.56)分,3D Fast-TOF MRA组的SNR、CNR分别为161.17±11.72、124.13±11.28;标准3D TOF组的SNR、CNR分别为149.39±39.91、113.04±29.90;两组间图像质量、SNR、CNR无显著性差异(P>0.05),3D Fast-TOF MRA序列扫描时间3.31 min,标准扫描序列扫描时间5.28 min。结论 3D Fast-TOF MRA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标准3D TOF序列相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颅内动脉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快速三维时间飞跃法 颅内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及其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葛玲玉 严森祥 +2 位作者 许顺良 黄强 商德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n CTPV)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表现和特征,探讨对本病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图像,观察了其特征性的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表现,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彩超检查,其中14例经手术治疗,2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伴CTPV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4例CTPV以门静脉主干CTPV为主10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均受累者8例,单纯左支或右支4例,肠系膜上静脉水平发生者2例。9例门静脉成像清楚地显示,数条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跨过阻塞部位向肝内匐形延伸,其中7例可在网状、管状扩张的门静脉内见细条状、小点状低信号的栓子,6例清楚地显示,门静脉全程多条细小迂曲的侧支循环静脉缠绕在一起,扭曲成网状血管结构的影像,其它15例见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走行、分布情况。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提供CTPV位置、严重程度的信息,可直观地评价CTPV,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成像 三维/方法 回顾性研究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识别储层流体类型 被引量:16
13
作者 顾兆斌 刘卫 +1 位作者 孙佃庆 孙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86,共4页
在梯度磁场的作用下,测量流体的CPMG脉冲回波时间间隔的平方与表观弛豫时间的倒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一维反演方法得到了流体的表观弛豫时间T2,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流体的扩散系数和弛豫时间;通过二维反演方法得到核磁共振二维... 在梯度磁场的作用下,测量流体的CPMG脉冲回波时间间隔的平方与表观弛豫时间的倒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一维反演方法得到了流体的表观弛豫时间T2,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流体的扩散系数和弛豫时间;通过二维反演方法得到核磁共振二维谱(D-T2),建立了多孔介质中饱和流体类型的识别方法。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油的弛豫时间和扩散系数存在线性关系,气和水的扩散系数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由于油、气、水弛豫时间和扩散系数的不同,在核磁共振二维谱上得到很好的表征,因此可以快速、直观地识别它们,为识别流体类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二维谱 流体识别 扩散系数 弛豫时间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彩元 沈钧康 +5 位作者 王灌忠 徐孝秋 王水珍 范国华 杨晓春 周丽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 目的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对比增强 下肢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测定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的准确性及与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怡 陈明 +6 位作者 范慧敏 陈伟冬 张蕾 高一 郑东燕 刘盛林 宗根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7-671,共5页
目的通过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结果的比较,评估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E)测定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测量3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并与CMRI结... 目的通过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结果的比较,评估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E)测定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测量3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并与CMRI结果对照,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T-3DE测定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前降支供血区的心肌各节段RT-3DE与CMRI所测rEF数值较近似,两种方法测量的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左前降支供血区域,从基底段到心尖段rE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0.902、0.905、0.898、0.911、0.921和0.915。冠心病组左前降支供血区的心肌各节段RT-3DE的rEF测定值虽较CMRI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rE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64、0.842、0.885、0.867、0.822和0.817。结论 RT-3DE能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与CMRI同样具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T-3DE测定正常人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高于冠心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 冠状动脉疾病 左心室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3D-Tricks技术在评估舌动脉解剖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忠平 李咏梅 +6 位作者 欧阳羽 吕发金 罗天友 陈璇 曾春 侯焕新 黄富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MR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Three-dimenstional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对舌动脉形态显示能力。方法纳入研究对象43例进行3D-Tricks序列扫描,其均无颈部和脑部血管性疾病;利... 目的评价MR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Three-dimenstional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对舌动脉形态显示能力。方法纳入研究对象43例进行3D-Tricks序列扫描,其均无颈部和脑部血管性疾病;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对舌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测量舌动脉起始点、舌骨大角段距颈动脉分叉距离以及舌动脉起始点距舌骨大角段的距离。结果 43例研究对象共显示86侧舌动脉,其中58侧直接起始于颈外动脉,27侧与面动脉、1侧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且起始于颈外动脉。舌动脉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以颈动脉分叉为标志,舌骨大角段舌动脉位于颈动脉分叉上方45侧,平行于颈动脉分叉9侧,低于颈动脉分叉32侧。86侧舌动脉起始部内径为(2.88±0.46)mm,距离颈动脉分叉处为(1.33±0.62)cm,距离舌动脉舌骨大角段为(1.28±0.61)cm。结论 3D-Tricks技术能无创性显示舌动脉形态,并能获得活体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时间分辨力对比剂动力成像 舌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颅内动脉夹层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汤敏 张鑫 +5 位作者 张东升 张小玲 李陇超 王莉 刘鹏 高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 目的探讨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threedimensional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 plaque hemorrhage,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3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脑梗死患者,其中颅内动脉夹层18例,非动脉夹层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Ingenia 3.0 T MRI获取TOF-MRA、T1WI-VISTA、T2WI、3D-SNAP、CE-T1WI成像,双盲分析各序列颅内动脉夹层征象。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夹层组与非夹层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夹层组各序列影像学特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序列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效能。结果 (1)夹层组年龄较非夹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例患者在TOF-MRA、T2WI、T1WI-VISTA、SNAP及CE-T1WI成像序列同时显示夹层瘤样扩张、真假腔、壁内血肿、内膜瓣征象;颅内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双腔征及内膜瓣显示率高分辨MRI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P显示壁内血肿最敏感,CE-T1W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征最敏感。(3) TOF-MRA、T2WI、T1WI-VISTA、3D-SNAP、CE-T1WI、SNAP联合CE-T1WI成像序列诊断颅内动脉夹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3、0.492、0.729、0.741、0.752、0.824。结论 3D-SNAP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创性、有效评价颅内动脉夹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磁共振成像对比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立宇 段福建 +1 位作者 张岩 凤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RT-3DE)测量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室壁瘤大小分组,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2DE)、实时三维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左心室室...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RT-3DE)测量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室壁瘤大小分组,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2DE)、实时三维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MRI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术前、术后二维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所测各值与MRI所测各值之间小室壁瘤组、中室壁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大室壁瘤组术前二维超声所测LVEDV、LVESV与MRI所测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二维超声所测LVEF值与术后各值与MRI所测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三维超声各值与MRI所测各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巨大室壁瘤组术前二维及三维超声所测LVEDV、LVESV较MRI所测值低,而LVEF较MRI所测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二维超声所测LVEDV、LVESV仍较MRI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实时三维超声所测各值与MRI所测各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二维超声相比,实时三维超声测定大室壁瘤及巨大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容积与功能更接近MRI测量值,更准确可靠,但对于巨大室壁瘤患者所测术前左心室容积与MRI相比仍有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Flow MRI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腹部血流模式的定量研究及评估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东婷 刘家祎 +3 位作者 温兆赢 李宇 张楠 范占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8-394,共7页
目的:采用4D-flow MRI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腹部真腔和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各血流指标与夹层破口大小、数量及假腔内血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4DFlow MRI技术进行腹主... 目的:采用4D-flow MRI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腹部真腔和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各血流指标与夹层破口大小、数量及假腔内血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4DFlow MRI技术进行腹主动脉成像,同时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对腹主动脉4个层面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各层面真腔和假腔的横断面积、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及反流分数,并观察主动脉夹层各种形态学指标。真假腔各血流指标及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AD的各形态学指标与血流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腹主动脉各水平真腔的平均横断面积及反流分数均小于假腔,真腔内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均明显高于假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破口越大,真腔血流速度及流量越小(P<0.05),而假腔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净流量及最大流量越高(P<0.05)。随破口数量增多,真腔各血流指标增高(P<0.05),假腔最大流量变小(P=0.025)。假腔有血栓形成,则真腔平均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增高(P=0.003、0.005)。破口大小对真假腔血流指标的影响意义较大。结论:4DFlow MRI技术能够定性、定量地提供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腹主动脉血流信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4D相位对比技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兆琪 吕飙 董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 研究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3 5例病人经过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检查 ,19例曾做过核素扫描 ,3例做过CT肺动脉增强扫描 ,3例做过肺动脉DSA。结果 本文分析了肺栓塞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 目的 研究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  3 5例病人经过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检查 ,19例曾做过核素扫描 ,3例做过CT肺动脉增强扫描 ,3例做过肺动脉DSA。结果 本文分析了肺栓塞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的图像特征表现 ,3 5例中 2 9例发现肺栓塞 ,主要征象包括腔内充盈和管腔闭塞。结论 屏气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是确诊肺栓塞的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 肺栓塞 诊断 PE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