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方形通道内近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罗长 杨泽宇 +3 位作者 颜建国 朱旭涛 陈阳 王子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3-1594,共12页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数、浮升力和热加速效应对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换热曲线分布特性,将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分为类液相、类两相、类气相3个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类两相区域时,在临界温度处平均壁温与主流温度的差值存在最小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存在峰值。类气态区域内的换热性能较类液相区域相对减弱。浮升力使底部壁面换热得到强化,相比之下顶部壁面的换热较弱,流体热加速效应对本实验对流换热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引入表征浮升力效应的无量纲热通量q~+,提出一个适用于方形微小通道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预测误差范围为+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对流 换热 微通道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纳米流体传热流动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萍 邱雨生 +2 位作者 李世婧 孙瑞奇 申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7,共14页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Pareto优化解集,利用k-means聚类法对优化解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强化传热因子η对各聚类点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得到最优的微通道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优化后的微通道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中加入纳米颗粒后微通道内的压降具有小幅度上升,但其流动阻力在相同Reynolds数的条件下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文丘里管微通道喉部位置会产生喉部效应,强化纳米颗粒与微通道中流动工质的融合。熵产分析表明,传热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减小,摩擦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增大,不过总熵值中主要是传热熵占据主导地位。纳米流体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不可逆损失均小于去离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 微通道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和改性PVDF膜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下逆流微细通道压降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小平 贾梦帆 李世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659,共14页
为解决微通道两相流传热过程中相变导致体积急剧膨胀,引发的流速不均、压降波动、局部过热等问题,本文对有无电场作用下不同相分离透气孔密度的逆流微细通道(PSP00型、PSP04型、PSP06型、PSP10型)内流动沸腾两相压降进行了研究,引入性... 为解决微通道两相流传热过程中相变导致体积急剧膨胀,引发的流速不均、压降波动、局部过热等问题,本文对有无电场作用下不同相分离透气孔密度的逆流微细通道(PSP00型、PSP04型、PSP06型、PSP10型)内流动沸腾两相压降进行了研究,引入性能评估指标(PEC)对不同电压(0、200V、400V、600V)作用下有无相分离结构的逆流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速摄影仪对通道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引入了受限气泡长径比变化率来分析通道内受限气泡的生长行为。研究结果发现,相分离结构透气孔密度越大,通道内流动阻力和压降越小,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两相压降减小程度更加明显;施加电场会使通道内两相压降增大,但与相分离结构协同作用后的通道内两相压降相比,增加幅度减小,施加600V电压的有相分离结构的PSP10型通道较无相分离结构PSP00型通道两相压降降低了14.2%;电场和相分离结构均可使微细通道内受限气泡长径比减小,且相分离孔密度和电压越大,受限气泡长径比越小;单独电场、单独相分离结构以及电场与相分离结构复合作用均有利于提高微细通道的综合换热性能PEC,其中电场与相分离结构复合作用效果最好,且相分离结构透气孔密度和电压越大,PEC越大,电场和相分离结构(PSP10-600V)同时作用时的最大PEC为1.30,比单独电场(PSP00-600V)作用时的最大PEC提高了13.0%,比单独相分离结构(PSP10型)作用时的最大PEC提高了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微通道 改性PVDF膜 针状电极 压降 性能评估指标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微通道热管理部件的应用与加工技术进展
4
作者 周永欣 张宝琦 +3 位作者 贾磊 魏艳妮 吕振林 邢志国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高密度能量的输入与管理正成为未来装备可靠和长寿命服役的关键基础,微通道结构热管理部件具有结构紧凑、整体尺寸小、传热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高能量密度热管理问题,在航空航天以及军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不同类... 高密度能量的输入与管理正成为未来装备可靠和长寿命服役的关键基础,微通道结构热管理部件具有结构紧凑、整体尺寸小、传热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高能量密度热管理问题,在航空航天以及军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不同类型微通道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综述了传统微米级减材加工技术和增材制造工艺制备复杂微通道热管理部件的优缺点,并重点从化学蚀刻和扩散焊接2个关键工序阐述了叠层增材制造技术在加工复杂微通道热管理部件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微米级加工 增材制造 化学蚀刻 扩散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凹槽结构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
5
作者 朱崎峰 崔阳 +3 位作者 赵同乐 温小萍 孙好雷 和文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目的为探究凹槽形状对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寻找适用于微通道流动减阻和强化传热的最优凹槽几何结构,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冷却效率,方法通过试验测试不同体积流量下去离子水在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 目的为探究凹槽形状对微通道热沉内液体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寻找适用于微通道流动减阻和强化传热的最优凹槽几何结构,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冷却效率,方法通过试验测试不同体积流量下去离子水在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和梯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内的进出口压力降和温升,采用流动摩擦因子、平均努塞尔数、强化传热因子和场协同数评价不同微通道内液体强制对流的流动和换热性能,并与光滑微通道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随着体积流量增加,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压降、平均努塞尔数和强化传热因子增大,流动摩擦因子、进出口温差和场协同数则相应减小,表明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的泵耗功率增大,但其对流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却均得到显著提升;3种凹槽结构内液体流动压降和平均摩擦因子均小于光滑微通道,降低了流动的泵耗功率;在液体流量较大时,水滴形凹槽结构微通道和梯形凹槽结构微通道的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均优于光滑微通道;扇形凹槽结构微通道的换热性能和换热效率最好,其平均努塞尔数和综合强化传热因子最高分别达到7.81和1.32。结论研究结果为改进微通道设计以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冷却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凹槽 传热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电阻生物传感装置设计与鲜味物质检测
6
作者 冯耀泽 潘胜 +4 位作者 周扬 王益健 孔丽琴 贾桂锋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12-320,共9页
微通道电阻生物传感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溶液中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球浓度实现目标物的定量分析,因其低成本和高灵敏度的特性在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该技术对自动化、高稳定、高精度、抗干扰的装备需求,该研究开... 微通道电阻生物传感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溶液中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球浓度实现目标物的定量分析,因其低成本和高灵敏度的特性在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该技术对自动化、高稳定、高精度、抗干扰的装备需求,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集成微通道、硬件控制系统与人机交互界面的自动化检测装置。通过微纳3D打印加工微通道板,并结合嵌入式控制技术,实现装置的自动进样、清洗和换样功能;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控制装置驱动,并应用中值滤波算法去噪,增强系统的抗干扰性。以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内径、长度、流速等因素对信号检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参数优化试验,得到微通道最优的工作参数组合为内径100μm、长度2 mm、流速2 mL/min。对PS微球溶液进行检测时,连续7 d测得的最大变异系数仅为1.13%,3组微通道测得的最大变异系数仅为1.8%,表明该装置具有较好的检测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对微球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1×10^(6)pg/mL,检出限为0.76 pg/mL,具有较高检测精度。此外,以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为例,利用该装置对实际物质进行了检测,线性检测范围为1~1×10^(4)pg/mL,检测限为0.24 pg/mL,优于现有的颗粒计数器、绿色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验证了装备的实用性。研究结果为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快速、稳定检测提供了新的装备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生物传感 微纳3D打印 微球检测 鲜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结构对分形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夏国栋 刘贺征 马丹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7-1023,共7页
微通道散热器是应对电子器件散热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常规通道存在功耗大等问题。分形结构被认为是质能运输效率最高结构之一。按照Murray定律和“黄金比例phi”设计Y型和Ψ-Y型微通道的结构,得到4种微通道:Ψ-Y-M、Y-M、Ψ-Y-phi、Y-phi... 微通道散热器是应对电子器件散热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常规通道存在功耗大等问题。分形结构被认为是质能运输效率最高结构之一。按照Murray定律和“黄金比例phi”设计Y型和Ψ-Y型微通道的结构,得到4种微通道:Ψ-Y-M、Y-M、Ψ-Y-phi、Y-phi。研究采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hi型结构比Murray型结构底面温度低;Ψ型结构比Y型结构的底面温度分布更均匀。引入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来评价各结构的综合性能,Ψ-Y-M的COP相较于Y-M增长了约3%,Ψ-Y-phi和Y-phi的COP都小于Y-M,前者减小约6%,后者减小约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分形 流动 换热 低功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微通道内HFE-7100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
8
作者 王迎慧 龚莹 王耀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3,共7页
为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提升壁温分布均匀性,针对HFE-7100在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加密方式对工质在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微通道全程加密(增大波幅与波距之比,从0.04增至0.08),通道... 为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提升壁温分布均匀性,针对HFE-7100在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加密方式对工质在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微通道全程加密(增大波幅与波距之比,从0.04增至0.08),通道出口段的汽泡等效直径减小,汽液两相的片段环状流得到抑制,但通道进出口压降增幅明显(最大增幅达140.54%);局部加密微通道的上游、中游或下游,均可有效抑制出口段片段环状流的出现,降低受热壁面温度,改善壁温分布均匀性;比较发现,下游局部加密方式降低微通道内的汽泡生长速率更为显著,壁温及分布的调控效果与全程加密方式相当,但进出口压降可减小34.23%.综合分析,微通道下游局部加密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波形微通道的流动沸腾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微通道 流动沸腾 汽泡 汽液两相流 壁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传质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进展
9
作者 张鑫源 何呈祥 +3 位作者 李亚婷 朱春英 马友光 付涛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503,共20页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体系传质行为的研究对明确传质机理,进一步提高传质效率,促进微通道装置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生物医学和溶剂萃取等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十分重要。介绍了用于微通道内传质研究的指标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微通道... 微通道内液液非均相体系传质行为的研究对明确传质机理,进一步提高传质效率,促进微通道装置在连续流动化学合成、生物医学和溶剂萃取等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十分重要。介绍了用于微通道内传质研究的指标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了微通道内液液体系传质研究的技术方法及其相关原理,包括探究两相流动行为、相内传质和相间传质的模拟方法,评价微通道装置整体传质性能的离线实验方法与实时检测微通道内流体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在线实验方法,并对未来用于微通道内液液体系传质研究的模拟和实验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多相流 传递 模拟原理 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粒子群算法的LBM多相流模型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亚祺 张玮 +2 位作者 张鸿 高飞雨 胡嘉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1132,共13页
在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低毛细数的弹状流流动时,由于气泡发展过程复杂,模型控制参数选择难度大,当所选参数不当时,会产生错误的非物理现象,从而降低计算精度。通过机器学习建立LBM多相流过程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机器学... 在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低毛细数的弹状流流动时,由于气泡发展过程复杂,模型控制参数选择难度大,当所选参数不当时,会产生错误的非物理现象,从而降低计算精度。通过机器学习建立LBM多相流过程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超参数,进一步优化LBM建模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建立了LBM-机器学习-粒子群算法耦合多相流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弹状流流动参数对气泡演化过程稳定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所建LBM多相流模型能预测复杂条件下气泡伸长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伸长率分析找到了最优气液两相进口流速关系,有效解决了低毛细数下弹状流流动不稳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模拟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法 微通道弹状流 机器学习 粒子群算法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内间二甲苯连续氧化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研究
11
作者 范雨 周维友 +1 位作者 何明阳 钱俊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以O_(2)为氧化剂、乙酸为溶剂、Co/Mn/Br为催化体系,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中液相连续流氧化间二甲苯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考察了Co(Mn)摩尔分数、Co^(2+)与Mn^(2+)摩尔比、Br-摩尔分数、氧气摩尔分数、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对反... 以O_(2)为氧化剂、乙酸为溶剂、Co/Mn/Br为催化体系,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中液相连续流氧化间二甲苯合成间苯二甲酸工艺。考察了Co(Mn)摩尔分数、Co^(2+)与Mn^(2+)摩尔比、Br-摩尔分数、氧气摩尔分数、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间二甲苯的转化率和间苯二甲酸的收率均>99%。相比于间歇釜式反应工艺,该工艺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易控制、氧化效率和安全系数更高,为工业上合成间苯二甲酸提供了一种高效、绿色、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二甲苯 连续流 氧化 间苯二甲酸 微通道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T型微通道内双水相液滴的制备
12
作者 魏攀攀 刘怿楠 +3 位作者 朱春英 付涛涛 高习群 马友光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83,共8页
研究了改进的缩口T型微通道和毛细管嵌入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双水相液滴的制备,基于液滴尺寸对这两种微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流型为喷射-弹状流和喷射-滴落流,流型的转变受到两相流率控制。而在毛细管嵌入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液滴... 研究了改进的缩口T型微通道和毛细管嵌入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双水相液滴的制备,基于液滴尺寸对这两种微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流型为喷射-弹状流和喷射-滴落流,流型的转变受到两相流率控制。而在毛细管嵌入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液滴的生成范围和稳定程度明显优于缩口T型微通道。在两个微通道内液滴生成尺寸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均随着连续相流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散相流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毛细管嵌入阶梯式T型微通道内生成的液滴尺寸相较于缩口T型微通道更小。建立了液滴尺寸的预测模型,对两种微通道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系统 液滴 微通道 两相流 微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蛛网形微通道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卫红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98-3703,共6页
为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电子散热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蛛网型微通道热沉结构,并对其几何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来提升蛛网形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对热沉的槽宽、翅宽、槽深设计变... 为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电子散热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蛛网型微通道热沉结构,并对其几何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来提升蛛网形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对热沉的槽宽、翅宽、槽深设计变量进行响应曲面分析,拟合出蛛网形微通道的温度与压降函数;以拟合后的两函数为目标函数,用多目标粒子群寻优算法得到Pareto解集,并使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从Pareto解集中进行选择。结果表明,Pareto解集为不同状况下的最优解,温度与压降函数的多元统计系数R^(2)分别为0.9996和0.9984,表明拟合函数的精确度高。优化后的结构与原设计相比,不仅平均温度降低了3 K,压降也降低了1514 Pa,综合性能显著提升,表明合理的通道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热沉 响应面拟合 粒子群优化算法 热阻函数 压降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声传播格子Boltzmann建模及其特性研究
14
作者 杨雨 余江波 +3 位作者 苏娜娜 张新翠 单鸣雷 韩庆邦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吸声材料在抑制噪声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吸声性能受到内部微通道结构影响。然而微通道尺寸小且结构复杂,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数值工具来研究微通道内声传播特性。该文采用介观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构建了微通道内声传播模型,并引入了声... 吸声材料在抑制噪声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吸声性能受到内部微通道结构影响。然而微通道尺寸小且结构复杂,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数值工具来研究微通道内声传播特性。该文采用介观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构建了微通道内声传播模型,并引入了声学无反射边界以消除声波反射的影响。通过构建单/双层微通道声传播模型,探究了波长、通道宽度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水平声压幅值的分布情况。进而通过在微通道上放置凹凸固体块模拟粗糙微通道环境,研究声波经过粗糙微通道后的变化,分析固体块的长度对声传播的影响,并将声波经过两种固体块的声压幅值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证明格子Boltzmann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微观尺度下通道内声波的传播过程,从流体力学角度描述声场的分布,为声流固耦合相关领域的模拟计算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微通道 声传播 多松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微流控芯片亲疏水改性方法研究
15
作者 金少搏 刘曾豪 +1 位作者 曹阳 韦学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66,共4页
作为微流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滴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医疗、材料制备研究的重要手段。囿于微流控芯片自身的亲疏水特性,在不同种类的微液滴制备方面还存在限制,针对PDMS微流控芯片的亲疏水改性问题,通过在PDMS微流道表面制... 作为微流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滴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医疗、材料制备研究的重要手段。囿于微流控芯片自身的亲疏水特性,在不同种类的微液滴制备方面还存在限制,针对PDMS微流控芯片的亲疏水改性问题,通过在PDMS微流道表面制备亲水性聚合物层,探究了基于聚乙烯醇(PVA)涂层的PDMS亲水性处理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该方法对PDMS微流控芯片亲水改性的有效性,并将亲水的PDMS微流控芯片成功用于水包油液滴的制备。该方法进一步发展了PDMS基微流控芯片的亲疏水性改性方法,为拓展PDMS基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PDMS 亲疏水 微液滴 微流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yroid三周期极小曲面换热构件流动换热特性
16
作者 王兆霖 张志刚 +6 位作者 周静 高琛 彭克臣 姜敏迪 奚溪 徐胜利 刘红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4-4462,共9页
以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TPMS)Gyroid胞元构造微通道换热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流动换热特性。对Gyroid胞元的数学描述及结构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尺寸的Gyroid胞元填充的高温换热器换热构件进行了模... 以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TPMS)Gyroid胞元构造微通道换热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流动换热特性。对Gyroid胞元的数学描述及结构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尺寸的Gyroid胞元填充的高温换热器换热构件进行了模拟计算,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了流动换热经验关联式。为了降低压降,提出各向异性Gyroid胞元结构并研究其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胞元尺寸越小,Gyroid的换热特性越好,但压降随之增大;研究确定了适用于G型胞元结构的流动换热经验关联式,为TPMS换热器设计提供了基础;在各向异性胞元中,增大流向尺寸可以提升流动换热综合性能,但会牺牲一部分换热性能;减小展向尺寸几乎不影响综合性能,可以同时减小体积和单位长度压降,并提高单位体积换热量。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周期极小曲面 Gyroid胞元 微通道 数值模拟 换热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内甲苯的硝化反应及芳烃结构与硫酸脱水值关系研究
17
作者 周锴 李子成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4-208,共5页
以硝酸-硫酸混酸作硝化剂,在体积为10 mL的微通道反应器内进行了甲苯的硝化反应,探究了停留时间、反应温度、硫酸脱水值对转化率、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芳烃完全转化所需的硫酸脱水值,并考察了硫酸循环利用的可行性。通过计算芳烃亲核... 以硝酸-硫酸混酸作硝化剂,在体积为10 mL的微通道反应器内进行了甲苯的硝化反应,探究了停留时间、反应温度、硫酸脱水值对转化率、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芳烃完全转化所需的硫酸脱水值,并考察了硫酸循环利用的可行性。通过计算芳烃亲核指数,确定其对硫酸脱水值的影响。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与常见反应器相比,微通道具有反应速度更快、温度可控、产物选择性提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硝化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nsen反应产物在微通道中的液-液两相混合特性
18
作者 张珂 任维杰 +5 位作者 王梦娜 范凯锋 常丽萍 李佳斌 马涛 田晋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3-636,共14页
为了解决热化学硫碘循环和硫化氢化学反应循环制氢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使用ANSYS-FLUENT对Bunsen反应产物(HI/H_(2)SO_(4)/H_(2)O/甲苯液-液两相混合物)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微通道内两相混合与入口方... 为了解决热化学硫碘循环和硫化氢化学反应循环制氢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使用ANSYS-FLUENT对Bunsen反应产物(HI/H_(2)SO_(4)/H_(2)O/甲苯液-液两相混合物)在微通道内的流动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分析了微通道内两相混合与入口方式、入口流速、两相流速比的关系,探讨了微通道内加入障碍物后对两相混合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当两相以上下分层方式进入通道时,混合效果更佳;提高流速可以显著增大两相流的混合程度,但是通道压力损失随之增加;两相流速比为1∶1、流速为0.035 m/s时,混合程度达到最大值88.72%,同时压力损失相对较小;在通道内部设置障碍物可以形成周期性的涡流,有效缩短两相混合时间,强化两相混合。与半圆形障碍物相比,矩形障碍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两相混合,但是压力损失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循环制氢 Bunsen反应产物 两相流 混合 微通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缝喷射微通道散热器的流动传热特性
19
作者 王卓然 孙志坚 俞自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9-1546,共8页
优化微通道肋片结构,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均温性并改善流场均匀性.利用可实现的k-ε湍流模型,比较并讨论封闭通道与4组非封闭不同肋高通道的冷却性能,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非封闭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流场均匀性,使流... 优化微通道肋片结构,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均温性并改善流场均匀性.利用可实现的k-ε湍流模型,比较并讨论封闭通道与4组非封闭不同肋高通道的冷却性能,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非封闭结构能够有效改善流场均匀性,使流场速度分布均匀;当通道由封闭式向肋高逐渐降低的非封闭式转变时,存在肋高最优值,使散热器的均温性能和散热性能达到最优.在相同条件下,5组模型中肋高为1.8 mm的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和均温性能最佳,与封闭式通道相比,平均温度降低了4.22%,最大温差降低了7.4%;与肋高为1.2 mm的非封闭式通道相比,平均温度降低了14.95%,最大温差降低了1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散热器 狭缝射流 均温性 散热性能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结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颉 崔晓钰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70,共18页
微通道冷却是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具有传热效率高、热阻低、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压降增加的问题。微通道的结构是影响其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简述了国内外对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在结构设... 微通道冷却是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具有传热效率高、热阻低、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压降增加的问题。微通道的结构是影响其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简述了国内外对单相液冷微通道散热器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分为通道几何结构、扰流结构、针肋结构、多层结构、仿生结构和复合强化结构。结合各结构强化传热的原理,分析其在传热系数、压降、综合性能、均温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对微通道散热器常用的基体材料与加工方法进行了成本分析。基于上述总结与介绍,从应用角度展望了微通道散热器的前景与发展方向,指出复合结构的应用、仿真与实验的结合、材料学与加工技术的进步以及学科交叉是今后结构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传热系数 单相流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