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9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ivenes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被引量:2
1
作者 S. Grzybowski T. Disyadej S. Mallick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17-2522,共6页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Franklin Rod,many non-conventional air terminals are being used as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s cited in previous works,these non-conventional devices emit space charge in the vicini...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Franklin Rod,many non-conventional air terminals are being used as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s cited in previous works,these non-conventional devices emit space charg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ermin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ghtning stroke.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mong them are geometry and dimension of the devices,location of the device above the ground,height of the cloud above the ground,and polarity of the lightning stroke.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has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by researchers for many years.Some studies focused on the magnitude of emission current from these devices as a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ir performances.The critical flashover voltage(CFO)between the devices and a metal screen simulating cloud can also be used as another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s.Laboratory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on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to compare their performance.Four different types of devices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Franklin Rod,TerraStat models TS 100,TS 400,and Spline Ball Ionizer.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CFO voltage of the air gap between devices and the metal screen.The CFO voltage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switching and lightning impulses.The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for positive as well as negative polarity.The air gap between the devices and metal screen was selected at 2 m and 3 m.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保护装置 有效性 接线端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System Architecture of Novel Universal Integrated Control and Protection Platform for Converter St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HU Jing ZHAO Chengyong +3 位作者 ZHAO Guoliang ZHOU Fei WANG Jing CAI Xinho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I0018-I0018,共1页
关键词 保护系统 集成控制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换流站 架构 平台 通用 HV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and Current Surge Generator Experiments
3
作者 G. Maslowski V.A. Rakov +9 位作者 S. Wyderka J. Bajorek B.A. DeCarlo J. Jerauld G.H. Schnetzer J. Schoene M.A. Uman K.J. Rambo D.M. Jordan W. Krata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75-2582,共8页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during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experi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ghtning Research and Testing...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data obtained during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ve system of a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 experi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ghtning Research and Testing(ICLRT)at Camp Blanding,Florida,and current surge generator experiment at Rzesz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oland.Thre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LPS were tested in Poland with the dc grounding resistances of the entire system 4.09 Ω(LPS 1a),1.65 Ω(LPS 1b),and 2.88 Ω(LPS 2).For LPS 1a with three ground rods the value of the peak current entering the electrical circuit neutral was about 56% of the injected current peak,and for LPS 1b with two additional ground rods and two 5 m long buried horizontal conductors it was about 16%.For LPS 2 with five ground rods interconnected by a buried loop conductor this ratio was 21%.The current waveshapes in the ground rods differed from the injected current waveshapes and the current waveshap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test system,especially,for poorer-grounding LPS 1a.The surge-generato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riggered-lightning experiments at Camp Blanding,Florida(DeCarlo et al.,2008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区 雷电保护系统 试验 电流冲击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动电流相位特性的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识别方法
4
作者 唐治国 陈琦 +4 位作者 王胜 孙震宇 薛明军 顾剑飞 张少华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4,共9页
针对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导致的差动保护在区外故障下的不正确动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动电流相位的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识别及差动保护策略。对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情况下差动保护区内、外故障下差动电流相位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 针对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导致的差动保护在区外故障下的不正确动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差动电流相位的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识别及差动保护策略。对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情况下差动保护区内、外故障下差动电流相位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区内、外故障的故障相与非故障相相位特性差异,提出了一套电流互感器中性线异常识别方法及差动保护策略,解决了现有判据的局限性。利用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建立典型的3/2接线母线模型,通过大量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动保护 电流互感器 中性线异常 相位特性 继电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选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高伟 陈渊隆 黄天富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23,共13页
目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s)仅依靠固定阈值作为动作判据,在参数配合整定不合理、谐波含量大和高频电弧脉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且无法有效辨识出真正的触电事件。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 目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s)仅依靠固定阈值作为动作判据,在参数配合整定不合理、谐波含量大和高频电弧脉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且无法有效辨识出真正的触电事件。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选的新型RCD动作判据,可快速识别出常规接地故障、触电、电弧等多种类型的故障。首先,利用高阶统计量中对信号冲击敏感的峭度值捕捉故障起始时刻,并通过计算该时刻前后各一周波差分剩余电流信号的能量比,以实时甄别异常状态。其次,收集故障前一周波和故障启动后三周波的差分剩余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融合各节点分量的峭度值、小波包能量比与样本熵特征为动态优选指标(DOI),并结合各分量DOI的贡献度重构低频与高频信号,以突出各故障类型在不同频段电流波形中的故障特征信息。最后,提取不同重构信号的电气量特征,透过双层链式规则实现故障精准分类。该方法已在RCD样机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在低压交流配电网的串联电弧、接地电弧、触电故障以及常规接地故障检测中表现优异,识别率达到97.52%,平均诊断时间为79.6 ms,能够满足RCDs所要求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有效提升了RCDs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触电故障 串联电弧 小波包分解 特征分量动态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坐标表征法的换流变压器励磁涌流辨识研究
6
作者 龙启 杨旭 +5 位作者 薛淑鹏 黎卫国 彭翔 杨光辉 段雄英 廖敏夫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9,共12页
针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换流变产生的励磁涌流导致的差动保护误动作问题,现阶段仍未能完全解决。详细分析了换流变励磁涌流工况下传统差动保护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圆坐标表征图像对故障电流和励磁涌流进行判别的方法。首先,在Simu... 针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换流变产生的励磁涌流导致的差动保护误动作问题,现阶段仍未能完全解决。详细分析了换流变励磁涌流工况下传统差动保护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圆坐标表征图像对故障电流和励磁涌流进行判别的方法。首先,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上建立变压器内部故障与励磁涌流系统仿真模型,从而获得大量的三相差流仿真数据。其次,引入了圆坐标表征变换,将原始及平移后的三相差流作为动点的二维坐标,发现在不同工况下双差动电流形成的动点轨迹图像有显著差异,进而将仿真数据变换为轨迹图像样本集。最后,通过比较6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对轨迹图像样本集的分类性能,采用具有最佳综合性能的VGG16网络模型,对仿真、实验及现场录波等数据得到的电流轨迹图像进行识别分类,实现故障和涌流辨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辨识准确率高,避免了传统差动保护误动作的问题;且在不同工况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降低了保护方案的复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变差动保护 二次谐波制动 保护闭锁 励磁涌流 圆坐标表征法 VGG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换流变差流模值分布特征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7
作者 李振兴 王钧杰 +2 位作者 张红跃 胡聪 翁汉琍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0,39,共12页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时会出现励磁涌流,励磁涌流中包含非对称性励磁涌流和对称性励磁涌流,在不同的工况下励磁涌流的幅值和衰减速度不同,依靠传统的二次谐波制动方法难以准确地识别励磁涌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换...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时会出现励磁涌流,励磁涌流中包含非对称性励磁涌流和对称性励磁涌流,在不同的工况下励磁涌流的幅值和衰减速度不同,依靠传统的二次谐波制动方法难以准确地识别励磁涌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换流变差流模值分布特征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分相识别的方式构建励磁涌流识别的启动判据,并根据换流变不同差流的模值特征提出了基于换流变差流模值原始采样值和微分采样值的励磁涌流识别判据。借助仿真软件对不同励磁涌流工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换流变差流模值分布特征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准确可靠,能有效识别励磁涌流,防止差动保护误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变压器 差流模值 差动保护 励磁涌流 分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罗氏线圈和CEEMDAN的雷电流波形测量方法
8
作者 徐伟 李想 +1 位作者 王学孟 刘岩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浪涌保护器中嵌入雷电流波形测量模块为其老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目前浪涌保护器中雷电流测量存在不能记录完整电流波形、噪声较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流波形的时频特性,设计由罗氏线圈传感器、低噪声宽带放大、单端转差分、高速... 浪涌保护器中嵌入雷电流波形测量模块为其老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目前浪涌保护器中雷电流测量存在不能记录完整电流波形、噪声较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流波形的时频特性,设计由罗氏线圈传感器、低噪声宽带放大、单端转差分、高速模数转换器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组成的雷电流波形测量系统。FPGA完成采集信号的处理、数据的缓存发送以及雷击计数等功能。通过差分电路和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相结合的方法减小噪声对雷电流波形的影响,采用阈值与斜率联合触发方式,提高雷电流冲击次数计数的准确度。利用雷电防护实验室的雷电流组合波发生器对系统和去噪方法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完整精确地记录雷电流波形,峰值1~10 kA范围内雷电流采集无漏触发现象,峰值的最大测量误差为1.27%,半峰值到达时间的测量误差≤0.2μs,前峰平均坡度测量误差≤2.04%。系统将推动浪涌保护器的智能化发展,并为雷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涌保护器 雷电流 罗氏线圈 FPGA CEEMD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序电流突变下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案
9
作者 李振兴 安喆 +3 位作者 朱益 胡聪 翁汉琍 李振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6-38,共13页
针对发电机常规负序电流反时限保护无法准确刻画负序电流突变后保护动作时间问题,提出一种适应负序电流突变的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新能源控制的发电机机端负序抑制策略以及在送出线路非全相期间... 针对发电机常规负序电流反时限保护无法准确刻画负序电流突变后保护动作时间问题,提出一种适应负序电流突变的基于动态热能模型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新能源控制的发电机机端负序抑制策略以及在送出线路非全相期间的负序电流变化关系,提出应对负序电流三阶段变化的反时限保护动作方案。然后,考虑非周期分量发热、对流辐射散热,基于实时测量负序电流构建反映转子温度的动态热能模型。最后,将此模型融入负序反时限保护,利用定、转子稳态运行温度和预设负序电流刻画反时限保护动作曲线,并提出以输入实时负序电流推算转子温度为基础的反时限保护曲线修正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动态热能模型能精确刻画转子温度,基于此提出的保护曲线刻画、修正方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序反时限保护 负序电流突变 动态热能模型 保护曲线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励磁涌流对换流变压器饱和保护动作特性的影响及对策
10
作者 翁汉琍 邓邦汇 +3 位作者 周照坤 陈实 孔祥平 李振兴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3-180,共8页
饱和保护可以防止直流偏磁对换流变压器造成危害。饱和保护在无直流偏磁工况下不应动作,但工程现场曾多次出现在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过程中饱和保护误动的情况。针对该问题,文中对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以及空载合闸伴随直流偏磁工况下,励... 饱和保护可以防止直流偏磁对换流变压器造成危害。饱和保护在无直流偏磁工况下不应动作,但工程现场曾多次出现在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过程中饱和保护误动的情况。针对该问题,文中对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以及空载合闸伴随直流偏磁工况下,励磁涌流和中性线电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饱和保护误动作和提前动作的原因。利用单纯励磁涌流和涌流叠加直流偏磁工况下换流变压器电流衰减特征差异,构造修正系数,对饱和保护判别用的中性线电流进行修正,以区分涌流和直流偏磁对中性线电流的影响,提升保护可靠性。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防止换流变压器空载合闸期间饱和保护的误动作和提前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饱和保护 励磁涌流 直流偏磁 空载合闸 波形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附加桥臂电流测量的非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直流变压器差动保护方法
11
作者 王渝红 谭子鹏 +3 位作者 廖建权 刘洋涛 周念成 王强钢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67,共7页
直流变压器(DCT)的故障特性受内部储能元件及其拓扑的影响,传统基于端口电流差动的保护原理难以有效识别区内、外故障。针对非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直流变压器(DCMT),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加桥臂电流测量的改进差动保护方法。分析DCMT不同故... 直流变压器(DCT)的故障特性受内部储能元件及其拓扑的影响,传统基于端口电流差动的保护原理难以有效识别区内、外故障。针对非隔离型模块化多电平直流变压器(DCMT),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加桥臂电流测量的改进差动保护方法。分析DCMT不同故障位置的故障电流特性,获得DCMT在区、内外故障下的差动电流特性,构建基于附加桥臂电流测量的DCMT差动保护复合判据。考虑到故障严重程度对故障识别的影响,结合比率制动原理,确定了DCMT差动保护阈值自适应整定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保护方法可准确识别DCMT内部匝间短路故障、端口母线故障和外部故障,在不同故障位置和故障电阻条件下有更高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压器 故障 自适应保护 差动电流 直流分量 交流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
12
作者 赵书华 卢小蝶 +1 位作者 黎少飞 饶永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 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800 kV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干扰模型,研究接地电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规律,详细分析了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道长度、管道防腐涂层类型、土壤电导率对受到高压直流接地电流干扰的管道影响较大。管道越长,管道防腐涂层电导率越大,土壤电导率越小,管道的最小防护距离越大,其受到的干扰越大。当管道长度达到或超过600 km时,管道受到的干扰程度趋于稳定;管道常用的3PE、环氧粉末、石油沥青3种防腐涂层中,3PE防腐涂层管道最小防护距离最小,其受到的干扰程度最小;在多层土壤结构中,管道最小防护距离的影响主要由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决定,可将电导率最小的一层土壤的电导率视为整体土壤的电导率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油气管道 电流干扰 最小防护距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扰动下高鲁棒性的扇形电流差动保护研究
13
作者 曾琦 张皓 +1 位作者 何川 黄孝兵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在规模化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但其动作可靠性会受限于信息传输和保护判据两方面影响。现有关于电流差动保护研究中往往忽视了信息传输扰动这一因素,这可能导致保护动作性... 在规模化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但其动作可靠性会受限于信息传输和保护判据两方面影响。现有关于电流差动保护研究中往往忽视了信息传输扰动这一因素,这可能导致保护动作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基于ρ平面理论,深入分析了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构成的复杂噪声扰动对电流差动保护动作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具有噪声鲁棒性的新型扇形电流差动保护判据。该扇形判据能够灵活设置线路无故障时两端电流的最小相位差∅op和最小幅值比R以实现动态制动区域,有效提高了系统在噪声扰动下的抗干扰能力和动作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与传统圆形判据相比,所提扇形判据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均展现出优越的抗误动和抗拒动性能,在较低信噪比(30 dB)的复杂噪声扰动下,扇形判据相比传统判据误动率下降约50%,并可以保证误动率和拒动率均远小于10^(-5),可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流差动保护提供一种更具鲁棒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电流差动保护 ρ平面 扇形判据 噪声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IIDG接入的配网电流保护改进方案研究
14
作者 戴志辉 刘钧溢 +1 位作者 柳梅元 宁志恒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7-375,共9页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结构、运行特性和故障特征,传统的配网电流保护方案由于未计及分布式电源的助增效应和新能源的出力波动特性,导致保护的灵敏度下降并且可能使保护失去选择性。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计及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I...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配电网结构、运行特性和故障特征,传统的配网电流保护方案由于未计及分布式电源的助增效应和新能源的出力波动特性,导致保护的灵敏度下降并且可能使保护失去选择性。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计及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IDG)出力波动的配网电流保护改进方案。该方案结合短路电流的迭代计算结果,在线调整上级线路Ⅱ、Ⅲ段以及下级线路I段定值,并提出修正后定值适用的IIDG出力波动范围求解方法,保证下游线路在IIDG出力波动时正确动作。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搭建仿真模型并结合Matlab编程,验证该方案能有效提高上游保护Ⅱ、Ⅲ段灵敏度以及保证下游保护I段选择性,提升传统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电流 迭代法 储能 电流保护改进方案 出力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故障时刻的DFIG电流峰值计算方法
15
作者 黄琛 郑心怡 李银红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8-2136,I0094,I0095,共11页
当网侧发生严重故障时,双馈风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通常投入撬棒保护以避免变流器过流,从而导致其故障特性与传统电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气安全设计带来了挑战。由于故障时刻的不确定性,为简便现有... 当网侧发生严重故障时,双馈风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通常投入撬棒保护以避免变流器过流,从而导致其故障特性与传统电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气安全设计带来了挑战。由于故障时刻的不确定性,为简便现有含DFIG接入电力系统的设备选型和动稳定性校验,需要对考虑不同故障时刻的DFIG电流峰值进行计算。基于撬棒保护投入下故障电流的时域表达式,深入探讨了故障时刻对电流各分量以及电流峰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不同故障时刻的DFIG电流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故障时刻一定时的电流峰值解析式进行了推导,实现了对峰值的快速计算,接着针对故障时刻改变时的峰值计算非线性问题,提出了通过设置离散步长、逐步求解的方法得到了考虑不同故障时刻的峰值。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进行了DFIG并入无穷大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方法的计算值与仿真值之间误差均较小,从而验证了所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计算 双馈风机(DFIG) 撬棒保护 不同故障时刻 电流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的改进重合闸方案
16
作者 戴志辉 张宇 +4 位作者 吴桐 许东瑞 柳梅元 李恒泽 石浚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3-112,共10页
针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nverter-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IIDG)低电压穿越运行时向故障点持续注入电流导致自动重合闸重合失败的问题,提出一种主动隔离IIDG与故障点的重合闸改进方案。根据IIDG的低电压穿越运行策略分析其对... 针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nverter-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IIDG)低电压穿越运行时向故障点持续注入电流导致自动重合闸重合失败的问题,提出一种主动隔离IIDG与故障点的重合闸改进方案。根据IIDG的低电压穿越运行策略分析其对自动重合闸的影响。线路断路器配置合理的谐波电流保护,将重合闸因低电压穿越运行而重合失败的必要条件作为IIDG注入谐波电流的启动条件。在此基础上,IIDG在满足启动判据时注入谐波电流,谐波电流保护跳开IIDG与故障点间的断路器,IIDG不再向故障点注入电流,故障点自熄弧且自动重合闸重合成功。该方法不需要安装检无压装置或延长重合闸时间,不依赖于通信网络,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场景下有很好的适应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合闸 逆变型分布式电源 谐波电流保护 有源配电网 低电压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阳极阴极保护系统失效原因排查和恢复方法
17
作者 刘瑶 谭松玲 +3 位作者 陈飞 葛彩刚 李暹 杜艳霞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9,共8页
某燃气公司管道阴极保护采用外加电流方式且以柔性阳极作为辅助阳极地床。该阴极保护系统出现了输出电压电流和保护电位波动剧烈,输出电流小、输出电压大,以及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小等失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调查发现,地铁杂散电流干... 某燃气公司管道阴极保护采用外加电流方式且以柔性阳极作为辅助阳极地床。该阴极保护系统出现了输出电压电流和保护电位波动剧烈,输出电流小、输出电压大,以及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小等失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调查发现,地铁杂散电流干扰、柔性阳极断缆等原因造成管道阴极保护系统失效。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阳极地床分布形式、增加阴极保护系统和在通电点位置增加抗干扰探头等方式可以使阴极保护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管道达到有效的阴极保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阳极 阴极保护 杂散电流干扰 抗干扰探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新能源外送混合多馈入系统差动保护新方案
18
作者 高淑萍 李晓芳 +2 位作者 宋国兵 郑瀚 段云青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8,共13页
为保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进一步适应远距离输送、多落点集中的场景,搭建包含电网换相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LCC-VSC)和电网换相换流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LCC-MMC)的新型混合直流多馈入电力系统,针对由新能源直流多馈入引起的故障分量... 为保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进一步适应远距离输送、多落点集中的场景,搭建包含电网换相换流器-电压源换流器(LCC-VSC)和电网换相换流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LCC-MMC)的新型混合直流多馈入电力系统,针对由新能源直流多馈入引起的故障分量判据区内高阻拒动和全电流判据灵敏度下降问题,基于不同的交流线路故障,提出消除直流馈入分量和负载电流的交流系统电流差动保护优化方案。在PSCAD/EMTDC上进行仿真输出故障数据,利用Matlab对故障数据进行处理和验证保护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与传统保护方法相比,改进后的方案能区分区内外故障并正确动作,在区内高阻接地时也能可靠动作,具有灵敏度高、耐过渡电阻能力强和不受分布电容影响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馈入系统 可再生能源 交流线路 电流差动保护 直流输电技术 故障分量判据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校核的静止变频器采样值差动保护原理
19
作者 张大海 李宇欣 +3 位作者 李猛 刚玉阳 周健 李小鹏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静止变频器(static frequency converter,SFC)是抽水蓄能电站大型同步机组启动过程的重要设备。在抽蓄机组启动的过程中,由于SFC机、网两侧电流频率不一致,使得基于工频相量的常规差动保护配置困难,且现有保护方案在速动性和可靠性上存... 静止变频器(static frequency converter,SFC)是抽水蓄能电站大型同步机组启动过程的重要设备。在抽蓄机组启动的过程中,由于SFC机、网两侧电流频率不一致,使得基于工频相量的常规差动保护配置困难,且现有保护方案在速动性和可靠性上存在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校核的SFC采样值差动保护原理。首先充分研究SFC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并基于电流采样值在时域内构建符合SFC工作原理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模型校核的方法寻找故障前后差异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判据。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抽蓄机组SFC启动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验证所提保护原理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原理不受SFC两侧不同频率的干扰,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速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 静止变频器 模型校核 电流采样值 差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拖尾电流识别的断路器失灵保护判据与延时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祥文 刘阳 +5 位作者 赵青春 张今 金明亮 徐晓春 王玉龙 谢华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05,共8页
当断路器动作后,互感器一次侧电流突然减小,电感效应会使其二次侧形成拖尾电流,导致失灵保护返回时间过长,造成失灵保护误动。提出一种基于拖尾电流识别的断路器失灵保护综合判据,改善识别可靠性。首先,分析互感器工作原理,探究断路器... 当断路器动作后,互感器一次侧电流突然减小,电感效应会使其二次侧形成拖尾电流,导致失灵保护返回时间过长,造成失灵保护误动。提出一种基于拖尾电流识别的断路器失灵保护综合判据,改善识别可靠性。首先,分析互感器工作原理,探究断路器失灵保护受拖尾电流的影响机理;其次,将基于最小二乘法三点窗算法与Fréchet距离算法结合,构建一种拖尾电流的快速可靠识别综合判据;最后,根据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时延构成和要求,对断路器失灵保护延时进行优化,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断路器失灵保护的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 失灵保护 拖尾电流 延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