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选址模型和遗传算法的两阶段搜索救援等待区规划
1
作者 沈堤 张仁猛 余付平 《火力与指挥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针对作战场景下搜救直升机空中等待及搜救责任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搜救等待区规划方法。以最小化固定成本、距离成本、威胁代价和最大化时间可靠性为目标函数,结合战场环境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建立约束条件,构建搜救等待区位置确定... 针对作战场景下搜救直升机空中等待及搜救责任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搜救等待区规划方法。以最小化固定成本、距离成本、威胁代价和最大化时间可靠性为目标函数,结合战场环境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建立约束条件,构建搜救等待区位置确定及责任分配模型;基于重心法,提出了规划区域及备选方案的确定步骤;采用3种算法求解搜索救援等待区数量、位置以及责任分配规划方案,验证了规划模型的可行性,以及责任分配方案优化方法的适用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解决搜救等待区的规划问题,具有较好的实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斗搜救 搜索救援等待区 重心法 遗传算法 空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3年中国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评估与测度
2
作者 陈昆仑 汪发权 王旭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4,共10页
以中国省会城市及深圳、大连、青岛、苏州、东莞、佛山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熵权法和均方差决策法进行定量测评。通过加权计算,得到2008—2023年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综合... 以中国省会城市及深圳、大连、青岛、苏州、东莞、佛山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熵权法和均方差决策法进行定量测评。通过加权计算,得到2008—2023年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综合得分,评测与总结各城市体育全球化的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时间演化上,我国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水平从第6等级提升至第3等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始终位于国内前列;第1~3等级城市数量由7个增长至18个,第4~7等级城市数量由9个增长至13个,第8~10等级城市数量由21个缩减至6个。(2)空间演化上,不均衡指数呈现向下波动发展趋势;核密度曲线主峰呈现明显右移态势,主峰高度呈现下降趋势;空间重心总体呈现向西迁移趋势。中国城市体育全球化水平呈现出从极化到优化的演变过程,整体朝向均衡格局发展。各地区城市都在不同程度参与到城市体育全球化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育全球化 指标体系 结构熵权法 均方差决策法 空间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关付新 刘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161,共7页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 从粮食、谷物和口粮3个层次研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2000-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粮食、谷物、口粮面板数据,应用生产集中度、重心统计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时空格局演进的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谷物集中度由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口粮生产在中部地区和南方集聚,东北地区口粮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2)粮食、谷物、口粮生产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相对方位是粮食靠西,谷物向东北,口粮偏南;(3)粮食、谷物、口粮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4)粮食、谷物、口粮生产的时空格局受到受灾面积、人均GDP、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按照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升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实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并制定更精准的粮食、谷物和口粮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重心转移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权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36,共5页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关系着畜牧养殖业长远发展,也是影响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的关键。为探析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演变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重心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2000—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展开测算及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聚集现象,莫兰指数整体呈“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的态势。生产重心演变轨迹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呈“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演变态势。机制检验表明,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促进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再升再降再升”空间演变与“先东北后西北、西南”的区位重心演变趋势,且主要受到环境规制水平、畜牧业产业集聚、绿色信贷、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重心演变轨迹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2001~2020年河北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发苗 彭道黎 +2 位作者 王荫 赵娅冰 黄静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90,201,共13页
【目的】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定性研究FVC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对于区域的生态监测、评价、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EE平台MODIS-NDVI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测河北省2001~2020年FVC,并... 【目的】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定性研究FVC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对于区域的生态监测、评价、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EE平台MODIS-NDVI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测河北省2001~2020年FVC,并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模型、Sen+Mann-Kendall,改进的典范分析,探究河北省、地区、市三级尺度FVC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2001~2020年,河北省年均FVC为0.68,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23%/a;冀北年均FVC为0.78,下降率为-0.083%/a;冀中年均FVC为0.61,增长率为0.45/a;冀南年均FVC为0.67,增长率为0.26%/a。秦皇岛、唐山、廊坊和石家庄FVC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12%/a~0.86%/a,其他各市均呈增加趋势,增长率0.03%/a~1.22%/a。河北省年均FVC重心由东北—西南迁移,迁移速率为2023.54 m/a,不同分区迁移量和方向有所不同。年均FVC整体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为56.8%,减少面积占比29.6%。气候和人为活动因子对河北省FVC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2.6%和37.4%,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力。【结论】近20 a,河北省年均FVC整体呈上升趋势,重心由东北—西南方向迁移,不同尺度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气候因子是影响河北省FVC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区域尺度驱动因子的影响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多尺度 时空变化 重心迁移模型 驱动力分析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付伟 李倩 +1 位作者 雷甜甜 陈建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8,61,共8页
基于家庭消费的角度分析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的时序与地域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我国低碳发展,促进家庭理性消费方式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测度2012—2021年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通过位序—... 基于家庭消费的角度分析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的时序与地域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我国低碳发展,促进家庭理性消费方式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测度2012—2021年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通过位序—规模法则、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其时空关联特征,运用LMDI模型量化驱动因素,得到以下结论:2012—2013年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减少了38 646.81万吨,2013—2016年呈现“V”型趋势,2017年达到最高值222 780.40万吨,而中国家庭人均消费间接碳排放在2015—2018年呈现倒“V”型趋势;食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消费是其主要来源,三类消费占比超过70%;从东部到西部,各省份的间接碳排放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通过LMDI分解结果可知,技术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和常住人口会对碳排放产生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 消费者生活方式法 重心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块合并策略的三维装箱多目标优化算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欣 李明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目的针对货车三维装箱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旨在提升货车货物的装载效率,降低装载成本,并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结合货物在运输转弯过程中的力学分析,求解货物重心的安全区域,构建货车三维装箱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块... 目的针对货车三维装箱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旨在提升货车货物的装载效率,降低装载成本,并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结合货物在运输转弯过程中的力学分析,求解货物重心的安全区域,构建货车三维装箱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块合并的策略,以减少决策空间;设计一种基于强化学习、Q-Learning算法的双种群约束多目标优化框架,以提高算法的收敛性和解的多样性;利用公共数据集和实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在满足转弯重心约束及其他约束的基础上,所提算法的平均空间利用率为92.07%,显著高于其他算法。结论本文所提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能有效提高三维装箱问题的空间利用率和载重利用率,为工程实践中的三维装箱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此外,该算法在保障货物运输安全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装箱规划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装箱 多目标优化 块组合 强化学习 转弯重心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型重力卫星质心定标算法
10
作者 黄志勇 李姗姗 +5 位作者 蔡林 李桢 黄令勇 肖云 李世忠 周泽兵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9-2091,共13页
为了满足GRACE型重力卫星加速度计的正常观测条件,加速度计检验质量中心距卫星质心的偏差不应超过100μm.然而,地面初始安装误差、卫星入轨后的应力释放和不对称的气瓶冷气消耗等多种因素会导致卫星质心发生变化.故解算卫星质心偏差并... 为了满足GRACE型重力卫星加速度计的正常观测条件,加速度计检验质量中心距卫星质心的偏差不应超过100μm.然而,地面初始安装误差、卫星入轨后的应力释放和不对称的气瓶冷气消耗等多种因素会导致卫星质心发生变化.故解算卫星质心偏差并利用质心调节器调节卫星质心是GRACE型重力卫星成功运行的保证.为此,本文以GRACE-FO为例,提出采用三种算法同时估计GRACE型重力卫星质心偏差.首先,基于GRACE-FO卫星质心定标姿态机动期间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和加速度计测量的线加速度观测值解算卫星质心偏差序列.其次,根据卫星安置的气瓶存在冷气消耗不对称的情况,基于卡尔曼滤波估计卫星X方向质心偏差.最后,由于GRACE-FO卫星搭载了激光测距系统,能够在质心定标机动时观测到卫星姿态变化与质心和三面镜顶点偏差产生的TTL(Tilt-to-Length,角度-长度)耦合效应,可以间接解算Y/Z方向的质心偏差.基于以上三种算法估计的GRACE-FO卫星质心偏差序列实现了互相验证的效果,且与JPL、CSR的估计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采用的三种质心定标算法可应用于GRACE型重力卫星质心偏差估计.同时发现卫星Y方向质心偏差存在与β角(太阳矢量和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关的周期性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GRACE-FO 重力卫星 定标 卫星质心 激光测距系统 Tilt-to-L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森林碳汇效率的时空分异、驱动及响应特征
11
作者 何淼 肖伟 +2 位作者 李莹 陈昕 黄俊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 论文基于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超效率SBM-DEA、重心转移和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及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分异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森林碳汇效率影响的时空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空特征上看,研究期内我国省域森林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特征符合东南高西北低的规律。新型城镇化对于森林碳汇效率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作用强度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强,空间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到内陆递减特征。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经济和土地因素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东部绝大多数省份则需要关注三者平衡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构建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的多元森林碳汇增效机制,拓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缩小东中西部在森林碳汇效率方面的差距,是有效增汇及实现碳中和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效率 重心转移 标准差椭圆 时空演进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重力线研究及其在脊柱领域中的应用
12
作者 施益锋 梁海波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76,共7页
人体重力线(gravity Line, GL)是穿过人体重心(centre of gravity, COG)的一条虚拟垂线,对于评估人体生物力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GL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其在过去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然而,随着科技进步,GL的测量... 人体重力线(gravity Line, GL)是穿过人体重心(centre of gravity, COG)的一条虚拟垂线,对于评估人体生物力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GL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其在过去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然而,随着科技进步,GL的测量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传统放射学测量的重要补充,并在脊柱领域展现出日益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GL解剖基础、测量方法以及其与其他常用垂线的关系,进一步总结了GL在脊柱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并对其在脊柱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期望研究结果能够为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并推动GL在脊柱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心 重力线 脊柱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喀什地区莎车县肺结核时空流行特征分析
13
作者 陈晓蝶 买吾拉江·依马木 +2 位作者 常敏丽 张利萍 郑彦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7-944,共8页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肺结核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1年莎车县的肺结核发病资料,应用圆形分布法、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方向分布和空间重心方法进行时空分析。结果2019—2021年莎车县肺结核发...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肺结核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1年莎车县的肺结核发病资料,应用圆形分布法、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方向分布和空间重心方法进行时空分析。结果2019—2021年莎车县肺结核发病数共8345例,其中男性占52.03%,女性占47.97%,患者以60~75岁为主。塔尕尔其乡、莎车镇和恰热克镇的肺结核报告发病数位居全县前三。春、夏季为肺结核的疾病高发季,3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疾病高发期。米夏乡、伊什库力乡等为“高高”聚集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霍什拉甫乡、喀拉苏乡等。塔尕尔其乡、米夏乡、伊什库力乡等为莎车县肺结核发病的热点区域。研究期间内,喀什地区莎车县肺结核发病重心逐渐由西南向东北偏移。结论莎车县肺结核疫情存在一定的聚集性,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老年群体占比较大,春、夏为疾病高发季节,米夏乡、伊什库力乡为重点发病区域。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肺结核高发期间重点人群、区域的疾病监测工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肺结核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圆形分布法 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空间重心分布 新疆喀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4
作者 王凤 黄敏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183,共5页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根据2001—2022年我国13个生猪主要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重心模型分析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迁移特点,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生猪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生产重心变迁...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根据2001—2022年我国13个生猪主要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重心模型分析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迁移特点,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生猪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生产重心变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产业生产重心与资源禀赋重心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我国生猪产业生产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生猪产业产区生产重心变迁驱动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降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潜力增长区的驱动作用较强。重点发展区受温度、交通运输密度、草地资源配置、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较大。因此,文章提出扩大生猪产业养殖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生猪产业生产空间布局、带动周边地区生猪产业发展、实施差异化生猪产业提质增量战略、推动各地区生猪产业全面发展的建议,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产业 生产重心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地农机底盘重心全向调控实验平台设计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景彬 孟宪哲 +4 位作者 曾令坤 郑航 应婧 张海鑫 徐广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522,共12页
丘陵山地农机重心位置的改变严重影响其稳定性、牵引性以及越障能力,针对山地农机底盘重心调控装置设计理论以及专用实验平台缺乏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山地农机底盘重心全向调控实验平台。经理论分析得出坡度导致山地农机底盘重心偏移... 丘陵山地农机重心位置的改变严重影响其稳定性、牵引性以及越障能力,针对山地农机底盘重心调控装置设计理论以及专用实验平台缺乏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山地农机底盘重心全向调控实验平台。经理论分析得出坡度导致山地农机底盘重心偏移,严重影响等高线行驶的稳定性和纵向爬坡性能,故综合考虑坡度和重心位置的关系确定了实验平台的整机结构;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倾角模拟装置和重心调整装置,其中,倾角模拟装置采用多电动推杆协同作用实现全向0°~15°坡地模拟,重心调整装置采用“工”字形多滑台组合的模式实现全向重心自适应调整,从而实现在不同倾角工况下的重心调整功能,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横、纵向以及斜向0°~15°坡地模拟中,模拟坡度均值以及数据中位线与模拟角度误差均在0.5°之内;在重心位置确定试验中,最大重心位置误差为-21.4 mm;在0°~15°的横向、纵向实际坡地、0°~12°斜向实际坡地可实现重心自适应调控,试验平均误差分别为2.6%、3.4%、5.9%,重心调整量最大误差分别为6.7、7.3、10.8 mm;在0°~15°横、纵向模拟坡地、0°~12°斜向模拟坡地亦可实现重心的自适应调控,试验平均误差分别为5.4%、6.5%、9.7%,重心调整量最大误差分别为9.7、10.3、15.8 mm,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本文提出的倾角模拟和重心自适应调控方法,可为丘陵山地农机底盘重心调控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农机底盘 重心调整 倾角模拟 实验平台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16
作者 朱雪欣 倪晨曦 +1 位作者 刘雅南 杨一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从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维度构建了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对我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区域差异及其... 从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维度构建了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对我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区域差异及其跃迁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四大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2)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尤为显著。(3)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省份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份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重心迁移 跃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视角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17
作者 徐昊文 黄亚浩 +3 位作者 吴洋洋 贾振江 韩金朝 李王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0-392,共13页
[目的]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效应。[方法]以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发布的碳排放系数法,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和农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的差值作为农田净碳汇构建测算体系... [目的]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效应。[方法]以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发布的碳排放系数法,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和农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的差值作为农田净碳汇构建测算体系,测算2003—2022年宁夏农田净碳汇量及净碳汇强度,综合运用ArcGIS可视化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刻画农田净碳汇时空特征,进而结合LMDI模型明确宁夏农田净碳汇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就时序特征而言,研究期内宁夏农田净碳汇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3.38×10^(6) t增加至2022年的7.56×10^(6) t;农田净碳汇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55 t/hm^(2)增长到2022年的6.35 t/hm^(2)。2)就空间格局而言,宁夏县域间农田净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由“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变为“北部高,南部低”;农田净碳汇重心由银川市灵武市向吴忠市红寺堡区移动,迁移距离为40.15 km。3)就净碳汇来源而言,宁夏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来源主要是化肥施用,占碳排放总量的36.06%;碳吸收量贡献最大的作物是玉米,占碳吸收总量的50.90%。4)农田净碳汇效率和农业劳动力是宁夏农田净碳汇的负向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因素是促进宁夏农田净碳汇的驱动因素。[结论]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净碳汇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种植结构,能够增强农田碳汇功能。为干旱区农业生态碳汇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西北地区制定碳减排政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净碳汇 时空动态 重心转移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土壤黏粒与含水量的关系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彭黄叶 孙刚 +4 位作者 王旭 谢立杰 严彩玉 罗玲吕 韩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4-672,共9页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多样性显著不同。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在各土层均高于梭梭群落,其中红砂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40~60 cm土层,分别为3.40%和2.73,而梭梭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0~20 cm表层,分别为2.22%和2.69。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重心位于较浅土层,平均深度分别为28.7 cm和34.5 cm,而梭梭群落下平均深度分别为29.8 cm和36.0 cm。红砂群落下的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尤其在干旱季节能有效保持水分,有利于早春浅根性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红砂群落因较优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具备更好的植被状况,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科属种数量均高于梭梭群落,分别为12科17属20种和8科10属13种。土壤黏粒含量和水分含量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说明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不仅是评价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植物多样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为卡拉麦里山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黏粒含量 土壤含水量 植物多样性 分布重心 分形维数 卡拉麦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重心改进算法
19
作者 赵兴印 杨明极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提高校正效果,基于实偶窗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依旧是实偶函数的特性,在分析传统能量重心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高抗噪性的频谱校正方法,即能量重心改进算法。用此方法对信号加各种窗进行了校正精度分析,结果在取3条谱线加Hannin... 为了提高校正效果,基于实偶窗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依旧是实偶函数的特性,在分析传统能量重心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高抗噪性的频谱校正方法,即能量重心改进算法。用此方法对信号加各种窗进行了校正精度分析,结果在取3条谱线加Hanning窗和Blackman窗的情况下,比传统能量重心校正法校正精度分别提高了0.002个频率分辨率和0.017个频率分辨率。在高斯白噪声背景下对改进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此算法结果准确可靠、抗噪强,为无偏估计,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频谱分析 频率估计 能量重心校正法 高斯白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20
作者 李晓鹏 李昱鹏 +1 位作者 李援农 李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9,共11页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T-LMDI模型定量分析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总水足迹整体上呈现升高趋势,年均9.791×10^(9) m^(3),平均每年增加4.16×10~8 m^(3)。其中,农业水足迹、生态水足迹、生活水足迹、城镇公共水足迹和出口水足迹均呈现升高趋势,工业水足迹和进口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农业水足迹年均7.863×10^(9) m^(3),在各类水足迹中占比最高(80.31%),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农业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15年来,在农业水足迹中,粮食水足迹为3.545×10^(9) m^(3),占比最大(45.09%)。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面临较大使用压力,人均水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足迹压力指数较高(1.20),水资源经济效益(年均32.08元·m-3)整体偏低。总水足迹及农业水足迹的重心向西北分别移动20.41、15.23 km,重心移动轨迹始终在山丹县和民乐县内,未发生较大规模结构性变化。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变化驱动因素中,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明显,经济效应的贡献值较高(均值为3.2168×10^(10)m^(3)),技术效应、人口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均值分别为-1.395×10^(9)、-2.680×10^(9)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时空分布 重心迁移 驱动力 甘肃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