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bonding layer for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telescope
1
作者 ZHAO Hong-chao LIU Chang +2 位作者 ZHOU Wen-ke ZHU Han-bin CHEN Wen-duo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5-724,共10页
To detect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extremely low-frequency band,the telescope and optic-al platform require high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However,the cantilevered design presents challenges,espe-cially in the... To detect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extremely low-frequency band,the telescope and optic-al platform require high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However,the cantilevered design presents challenges,espe-cially in the glass-metal hetero-bonding proces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bonding layer in the integrated structure.B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ng suitable bonding processes,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lescope system is enhanced.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using J-133 adhesive achieves the best performance,with a bonding layer thickness of 0.30 mm and a metal substrate surface roughness of Ra 0.8.These findings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ptical sys-tem while minimizing potential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gravitational-wave detector integrated structure glass-metal hetero-bon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tness detection method of splicing detector based on channel spectral dispersion
2
作者 ZHAO Hong-chao ZHANG Xiao-qian AN Qi-chang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98,共10页
For segmented detectors,surface flatness is critical as it directly influences both energy resolution and image clarity.Additionally,the limited adjustment range of the segmented detectors necessitates precise benchma... For segmented detectors,surface flatness is critical as it directly influences both energy resolution and image clarity.Additionally,the limited adjustment range of the segmented detectors necessitates precise benchmark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n architecture for detecting detector flatness based on channel spectral dispersion.By measuring the dispersion fringes for coplanar adjustment,the final adjustment residual is improved to better than 300 nm.This result valid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technology and provides signific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large-aperture sky survey equi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aperture telescope segmented detector surface wavefront detection channel spectral disp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al design of mid-infrared waveguide detectors based on InAs/GaAsSb superlattice
3
作者 PEI Jin-Di CHAI Xu-Liang +1 位作者 WANG Yu-Peng ZHOU Yi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7-463,共7页
In the realm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detection of molecules has been achieved using on-chip waveguides and resonators.In the mid-infrared band,the integr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chemical sensing chips are of... In the realm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detection of molecules has been achieved using on-chip waveguides and resonators.In the mid-infrared band,the integr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chemical sensing chips are often constrained by the reliance on off-chip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ors.In this study,we demonstrate an InAs/GaAsSb superlattice mid-infrared waveguide integrated detector.The GaAsSb waveguide layer and the InAs/GaAsSb superlattice absorbing layer are connected through evanescent coupling,facilitating e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detection of mid-infrared light with minimal loss.We conducted a simulation to analyze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Additionally,we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As/GaAs⁃Sb superlattice photodetector and the GaAsSb waveguide.Optimal thicknesses and lengths for the absorption lay⁃er are determined.When the absorption layer has a thickness of 0.3μm and a length of 50μm,the noise equiva⁃lent power reaches its minimum value,and the quantum efficiency can achieve a value of 68.9%.The utilization of waveguide detectors constructed with Ⅲ-Ⅴ materials offers a more convenient means of integrating mid-infra⁃red light sources and achieving photoelectric detection c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s/GaAsSb superlattice waveguide detector evanescent coupling GaAsSb wavegu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视觉传感器避障方法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家亮 董楷 +2 位作者 顾兆军 陈辉 韩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9,共20页
无人机自主飞行避障技术是无人机安全飞行和应用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技术,也是当前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应用,以及事件相机等视觉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不断完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无人机自主飞行避障... 无人机自主飞行避障技术是无人机安全飞行和应用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技术,也是当前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应用,以及事件相机等视觉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不断完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无人机自主飞行避障方法取得一定的进步,但目前有些研究方法在复杂场景下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以及存在一些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精准性、实时性以及算法鲁棒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首先介绍无人机避障的相关概念及问题难点;然后将基于视觉传感器的避障算法根据采用的硬件及技术手段,具体划分为传统避障方法、基于深度学习避障方法、基于处理事件流的避障方法、基于传感器融合避障方法,和基于视觉避障的决策层避障方法,并分别介绍每类避障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以及分析各类避障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总结现有无人机避障算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避障传感器 计算机视觉 事件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异质性视角下华北地区碳足迹评估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袁亮 柴林 +2 位作者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452万吨上升至1066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驱动因子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格网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秦岭西安段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马超群 弋志强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硕蒙 张莎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归纳了不同尺度下地均ESV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地均ESV总体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具有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随尺度降低,其局部越丰富,但整体性降低;(2)2 km尺度适合进行宏观分析和做整体性布局规划,1 km尺度适合进行水域变化对区域ESV影响的研究;(3)格网尺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内部差异增加,其整体性特征减少,局部特征差异凸显,空间分异性增强;(4)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因素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地均ESV空间分异,随尺度降低,其影响减弱。[结论]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关注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管控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布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秦岭西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博 牛全福 +3 位作者 王刚 刘明志 王浩 雷姣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探究光谱指数、后向散射、纹理及地形特征在森林资源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运用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获取研究区10年间森林覆盖时空分布并基于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可以有效筛选特征重要信息,总体精度可达91.88%,Kappa系数为0.91。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的实验方案精度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源的森林分类结果,四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分别为86.65%、88.23%、90.15%、89.86%。10年间研究区森林面积净增加0.60×10^(4) km^(2);森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庆阳市中东部、平凉市东部、天水市中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地区,而森林退化主要出现在定西市西南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中东部地区。单因子探测中土地利用类型是森林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适宜性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降雨量的辅助作用,为植树造林成活率和森林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甘肃区) 特征优选 遥感监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关宁昕 孔淮 王萍丽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7,共8页
离子色谱技术作为分析无机离子的首选方法,还可实现小分子极性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等生物样品的分析。近年来,离子色谱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生物医药、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针对离子色谱技术的综述多是探讨... 离子色谱技术作为分析无机离子的首选方法,还可实现小分子极性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等生物样品的分析。近年来,离子色谱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生物医药、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针对离子色谱技术的综述多是探讨离子色谱技术在环境、烟草、药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而关注离子色谱技术发展动态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专利文献蕴含科技文献未曾报道的技术研发信息,对于归纳总结前沿技术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范围内离子色谱相关技术专利数据,从淋洗液发生装置、色谱柱固定相、离子色谱抑制器、检测器等方面综述离子色谱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旨为国内离子色谱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研究表明,全球离子色谱技术研究发展迅速,核心技术及基础研究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日本,超高压淋洗液发生器、优化供电方式的自动再生电解抑制器及温控稳定的检测器是离子色谱领域新近研究方向,围绕固定相的研究侧重于提高离子交换容量,提高分析速度,改善离子色谱柱效、选择性与亲水性等方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淋洗液发生装置 色谱柱固定相 抑制器 电导率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分布差异性及驱动因子变动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杜靖川 何昊 崔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是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能更好评价负面环境影响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提高碳排放效率可促使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西南地区拥有全国19.12%的A级景区,52.89%的...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是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能更好评价负面环境影响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提高碳排放效率可促使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西南地区拥有全国19.12%的A级景区,52.89%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估算西南地区旅游碳排放量、测算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探测影响旅游产业碳排放效率的驱动因子强度。结果表明:(1)旅游碳排放量与旅游收入呈正相关,但贵州在旅游收入快速提升的同时,旅游碳排放量也迅速增加。(2)西南地区旅游碳排放效率整体上逐年增加,但重庆、西藏的旅游碳排放效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省。(3)西南地区旅游碳排放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旅游总收入、旅游产业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强度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旅游产业 Super-SBM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谱红外/太赫兹量子棘轮探测器研究进展(内封面文章·特邀)
10
作者 楚卫东 白鹏 +4 位作者 杨宁 王屹 韩尚杰 王迎新 赵自然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5,共14页
近年来,红外/太赫兹探测技术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聚焦于当前主流的红外及太赫兹探测器就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相应评述。为满足现在科技水平所需的高速探测光子型红外/太赫兹探测器取得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但其工作温度低、响应光谱范围窄等... 近年来,红外/太赫兹探测技术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聚焦于当前主流的红外及太赫兹探测器就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相应评述。为满足现在科技水平所需的高速探测光子型红外/太赫兹探测器取得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但其工作温度低、响应光谱范围窄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的场景。就工作原理、工作模式、研究进展、能带工程等方面介绍GaAs基经典红外/太赫兹光子型探测器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文中提出的量子棘轮红外探测器(QRIP)的研究进展,从QRIP器件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其优势及可行性。通过研究QRIP不同的杂质类型、掺杂浓度、生长工艺、能带结构等条件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及量子特性,列出了不同结构QRIP器件实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棘轮结构在无外加电场下能够对红外能量进行探测,同时在特定的偏压下能够实现光谱可调的性质以实现宽谱的探测。进一步地,将QRIP集成LED制备出量子棘轮上转换器件,其能够实现4~200 THz的超宽谱探测,同时量子棘轮上转换探测器在25 K时响应率可以达到0.4 A/W。该研究表明了量子棘轮探测器能够有效提升器件的工作温度、响应光谱范围,为高工作温度红外/太赫兹光子型探测器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太赫兹探测器 宽谱探测器 高温太赫兹探测 量子棘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闪烁体型探测器γ能谱稳谱方法研究
11
作者 张璇 黄建微 +6 位作者 成建波 缪芸锺 李德红 杨智君 周强 陈尔东 拓飞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9,共10页
无机闪烁体型探测器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其γ能谱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漂移,这给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为校正γ能谱仪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能谱漂移,提出了一种基于算法而非改变硬件结构的相对峰位校正稳谱方法并进行了验证。... 无机闪烁体型探测器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其γ能谱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漂移,这给放射性核素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为校正γ能谱仪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能谱漂移,提出了一种基于算法而非改变硬件结构的相对峰位校正稳谱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在-20℃~50℃环境温度梯度变化条件下,对NaI(Tl)-光电倍增管、LaBr_(3)(Ce)-光电倍增管和La Br_(3)(Ce)-SiPM 3种典型类型的γ能谱仪基于^(137)Cs、^(152)Eu和^(133)Ba混合源能谱开展了测量实验,探究其全能峰峰位道址和能量分辨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对-2℃、8℃、18℃、28℃和38℃等温度下各能量的能谱进行校正,将校正后的峰位道址与相应能量在20℃时的峰位道址进行比较,以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在-20℃~50℃范围内,NaI(Tl)-光电倍增管和LaBr_(3)(Ce)-Si PMγ能谱仪的峰位道址随温度变化存在拐点(20℃和35℃),低于拐点温度时峰位道址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拐点温度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而LaBr_(3)(Ce)-光电倍增管γ能谱仪的峰位道址一直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以20℃为参考温度将各温度下的峰位道址进行归一,对于同一种γ能谱仪,各能量点之间的归一化结果基本一致,NaI(Tl)-光电倍增管、LaBr_(3)(Ce)-光电倍增管和La Br3(Ce)-Si PMγ能谱仪的最大漂移率分别为-25.7%、-10.5%和-7.0%,且均在-20℃处;能量分辨率在不同温度下无明显变化。利用归一化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对道址进行校正,采用四阶多项式拟合形式实现时,校正后NaI(Tl)-光电倍增管、LaBr_(3)(Ce)-光电倍增管和LaBr_(3)(Ce)-Si PMγ能谱仪峰位道址的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3.39%、-0.79%和-1.67%;采用拉格朗日插值形式实现时,校正后峰位道址的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3.31%、-0.86%和-1.65%。两种实现形式的效果无明显差异。该方法可解决无机闪烁体型探测器γ能谱的温度漂移问题,有效降低温度漂移对放射性核素准确识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闪烁体型探测器 温度漂移 能谱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中华 吴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复杂关系,为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子流域(集水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SWAT水文模型、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窟野河流域各子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并从水文环境的规模、质量、形态等方面探测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局部核心集聚,沿主河道向四周扩散降低”。河网形态与发育程度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水资源的规模-质量-源汇的系统耦合关系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域圆度率、流域长宽比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次要因素,流域地形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1)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是水文规模、水文形态、水文质量、流域地形等多因素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3)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基于人水关系和谐来提升优化流域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洋 李帆 +4 位作者 严笑 梅言 李培 黄林 赵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q值处于0.29-0.65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冬季气溶胶 约束力 地理探测器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后处理管道沉积源项小型中子探测技术研究
14
作者 郭庐阵 汪传高 +3 位作者 王莹 郭金森 庞洪超 骆志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0-216,共7页
为测量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管道及工艺设备等部位沉积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以准确评估放射性物质实时沉积量及其辐射强度,确保人员和工艺安全,根据干法后处理工艺中子能谱、密封箱室结构和工艺设备参数等信息,研发了专用... 为测量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管道及工艺设备等部位沉积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以准确评估放射性物质实时沉积量及其辐射强度,确保人员和工艺安全,根据干法后处理工艺中子能谱、密封箱室结构和工艺设备参数等信息,研发了专用小型中子探测系统,对探测器计量性能(校准因子、相对固有误差、重复性)、防尘防水等级和电磁兼容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其对252Cf中子源剂量率测量校准因子为1.07,对252Cf中子源剂量率测量相对固有误差为−6.5%,测量数据重复性为0.1%。探测器防尘防水等级为IP68,通过核仪器电磁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规定的电磁兼容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后处理 熔盐电解 沉积源项 中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S低噪声高响应度太赫兹探测器线阵电路设计
15
作者 徐雷钧 马宇杰 +2 位作者 黄磊 白雪 陈建锋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3,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压响应度和探测成像速度,降低噪声等效功率,基于0.18μm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低噪声高响应度太赫兹探测器线阵电路,提出了一种由自混频功率探测电路、电压缓冲级、运算放大器组成的1×4太赫兹阵列结构。通过源极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压响应度和探测成像速度,降低噪声等效功率,基于0.18μm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低噪声高响应度太赫兹探测器线阵电路,提出了一种由自混频功率探测电路、电压缓冲级、运算放大器组成的1×4太赫兹阵列结构。通过源极差分驱动的自混频功率探测电路将辐射信号耦合至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实现高响应度。通过电压缓冲级降低总体噪声,通过运算放大器有效放大探测信号。探测器线阵电路面积为0.8 mm^(2)。测试结果表明,当偏置电压为0.5 V时,该探测系统对0.37 THz辐射信号的电压响应度最大可达441 kV/W,对应的最小噪声等效功率为48 pW/Hz^(1/2)。相比单像素探测器,该探测器阵列可有效提升探测成像速度;相比传统的探测器阵列,该探测器阵列具有更优的性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太赫兹 探测器 高响应度 低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基中波高工作温度640×512红外探测器
16
作者 张磊 周朋 +3 位作者 耿丽红 程雨 李娟 李艳红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1-734,共4页
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可以降低探测器对制冷量的需求,从而减小制冷机和杜瓦结构体积,实现探测器的小型化。本文介绍了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研制情况,通过开展超晶格材料结构设计、器件制备工艺、小型化制冷机等... 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可以降低探测器对制冷量的需求,从而减小制冷机和杜瓦结构体积,实现探测器的小型化。本文介绍了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高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研制情况,通过开展超晶格材料结构设计、器件制备工艺、小型化制冷机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像元间距15μm的锑基II类超晶格中波640×512探测器,工作温度达到140 K,量子效率达到61%,有效像元率达到99.8%以上,NETD≤20 mK,探测器性能与80 K条件下碲镉汞探测器相当,成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基 高工作温度 640×512 红外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烁探测器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设计
17
作者 李波 李晏敏 +7 位作者 赵娟 李洪涛 马烈华 艾杰 王城 张波涛 彭旭升 李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5,共5页
为满足中子测试装置对闪烁探测器的高可靠度要求,研制了一种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提出采用多谐振荡器产生设定时间周期的自检脉冲信号,利用比较器、单稳态触发器等电路对闪烁探测器主通道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在主通道故障... 为满足中子测试装置对闪烁探测器的高可靠度要求,研制了一种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提出采用多谐振荡器产生设定时间周期的自检脉冲信号,利用比较器、单稳态触发器等电路对闪烁探测器主通道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在主通道故障时通过模拟开关实现主通道信号和备用通道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控制。解决了目前自动检测控制电路实现通道切换输出电路复杂、体积大、辐射环境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实现了闪烁探测器通道的冗余设计,提高了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靠度。该电路成功使探测器工作可靠度达到99.9%以上,满足了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探测器 全硬件电路 自动检测控制电路 高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18
作者 陈洁 朱尤攀 +5 位作者 孙爱平 赵德利 王世铭 冯丽军 周玲玲 和多林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9-695,共7页
近年来,随着铟镓砷探测器的迅猛发展,短波红外技术在透雾以及夜间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夜间导航及辅助驾驶、军事勘察等领域。随着全国产化1280×1024像素大小的铟镓砷探测器陆续推出,开展大面阵大相对孔径的短波红外... 近年来,随着铟镓砷探测器的迅猛发展,短波红外技术在透雾以及夜间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夜间导航及辅助驾驶、军事勘察等领域。随着全国产化1280×1024像素大小的铟镓砷探测器陆续推出,开展大面阵大相对孔径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针对特殊背景(如夜视成像)的需求,本文主要设计了一款基于1280×1024像素,像元间距15μm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大视场成像。本光学系统采用经典双高斯结构形式,利用常见可见光材料适当配比,完成复消色差短波红外系统设计,该系统具有小型化、大相对孔径、高分辨率、工艺性优良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 大面阵探测器 光学系统设计 复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煜 刘海峥 +1 位作者 史泽林 佟秋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81,共15页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在传统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引入偏振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杂比、抗伪装和抗干扰等优势,在目标侦察、探测与打击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物体表...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在传统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引入偏振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杂比、抗伪装和抗干扰等优势,在目标侦察、探测与打击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物体表面偏振理论及相关现象,特别是目标高温偏振现象的发现,为偏振探测应用拓展了新领域;并基于目标偏振理论,分析了不同环境及应用背景下目标偏振特性的研究成果。其次,综述了近年来红外偏振探测器的发展以及目标红外偏振成像探测的最新进展,归纳了当前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探测任务对红外偏振探测技术提出的新要求:突破实时高精度成像技术瓶颈、强化穿云透雾能力与抗遮蔽干扰性能等。最后,在总结目标偏振机理、目标偏振特性及偏振探测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未来应深化目标表面偏振理论研究、推动高精度红外偏振探测器制备技术发展、探索多维度信息融合处理,并进一步展望红外偏振探测技术在复杂目标识别、反隐身作战及战场监测等军事领域的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原理 目标偏振特性 红外偏振探测器 偏振探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流域土壤风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20
作者 董文明 樊浩然 +3 位作者 司琪 穆哈西 夏逍雯 刘新平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土壤风蚀防治历来是塔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工作。借助26个主要气象站点数据、土壤质地数据以及MOD13Q1数据等,基于RWEQ模型分析2004—2015年塔河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时间上,... 土壤风蚀防治历来是塔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工作。借助26个主要气象站点数据、土壤质地数据以及MOD13Q1数据等,基于RWEQ模型分析2004—2015年塔河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时间上,塔河流域土壤风蚀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44 t·hm^(-2)·a^(-1)。春季土壤风蚀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秋季、冬季无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量从高到低排序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空间上,塔河流域整体以微度土壤风蚀和轻度土壤风蚀为主,大面积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各县市。中度及强烈土壤风蚀主要发生在尉犁县、且末县与若羌县。极强烈及剧烈土壤风蚀多集中在乌恰县、阿克陶县与和静县。12年间塔河流域90.81%区域的土壤风蚀量无明显变化,8.75%区域呈减弱趋势,0.44%区域呈增加趋势。(3)气候因素对塔河流域土壤风蚀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地形因素与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影响最小。任意两个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均大于单因子作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时会增加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WEQ模型 土壤风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塔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