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and solutal Marangoni convection in three-layered viscous flows:Insights for liquid metal battery optimization
1
作者 SHAHEEN Sidra HUANG Hu-lin +2 位作者 ARAIN Muhammad Bilal BHATTI Muhammad Mubashir KHALIQUE Chaudry Masoo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087-2100,共14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ricate occurrences of thermal and solutal Marangoni convection in three-layered flows of viscous fluids,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relevance to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This researc...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ricate occurrences of thermal and solutal Marangoni convection in three-layered flows of viscous fluids,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relevance to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flow of a three-layered viscous fluid,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heat and solutal buoyancy driven Rayleigh-Bénard convection,as well as thermal and solutal Marangoni convection.The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xamine and simulate complex fluid flow and transport phenomena,providing important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assisting in the optimization of various battery configurations.The inquiry examines the primary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Marangoni convection and its impact on battery performance,providing insights on possible enhancements in energy storage device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velocity profiles shown graphically exhibit a prominent core zone characterized by the maximum speed,which progressively decreases as it approaches the walls of the channel.This study enhances our comprehension of fluid dynamic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heat and mass in intricate systems,which has substantial ramification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us fluid three-layered closed geometrie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rmal convection solutal convection mass diffusivity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元素对钛/钢异种金属接头成形及微观组织影响
2
作者 孙清洁 陶玉洁 +3 位作者 甄祖阳 刘一搏 张清华 刘岳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T2Cu和CuSi3焊丝在相同工艺参数下对厚度为1 mm的TC4钛合金及304不锈钢进行焊接,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两种焊丝下的TC4/304异种金属焊接熔池冶金行为.对比... 采用T2Cu和CuSi3焊丝在相同工艺参数下对厚度为1 mm的TC4钛合金及304不锈钢进行焊接,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两种焊丝下的TC4/304异种金属焊接熔池冶金行为.对比分析了不同焊丝成分,尤其是Si元素的加入对TC4/304异种金属接头宏观成形、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元素的加入使液态熔池流动性显著增强,消除了凹陷和孔洞等缺陷,解决了焊缝背部熔合不良问题,焊缝宏观成形显著改善.两种焊丝均有效阻隔了Ti,Fe原子,钛/铜界面未生成Ti-Fe化合物,但在焊缝中心以及铜/钢界面处生成了少量Ti-Fe相.CuSi3焊丝中充足的Si元素不仅使Ti5Si3相形核生长的更加充分,在熔池流动的作用下均匀分布于焊缝中,对接头起到弥散强化作用.与T2Cu焊丝相比,CuSi3焊丝所得接头的抗拉强度提升了81.4%,最高达到366.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异种金属焊接 si元素 焊缝成形 微观结构 弥散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元素对高成形性双相钢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韩冰 闫佳鹤 +3 位作者 李建英 吴亚辉 刘帅 冯运莉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8-247,共10页
以Cr-Mo系高成形性双相钢(Fe-0.1Cr-0.4Mo)成分为基础,添加适量的Si元素设计了一种新型含Si双相钢,并利用单轴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表征技术,对比研究了Si元素对高成形性双相钢的退火组织、织构演变... 以Cr-Mo系高成形性双相钢(Fe-0.1Cr-0.4Mo)成分为基础,添加适量的Si元素设计了一种新型含Si双相钢,并利用单轴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表征技术,对比研究了Si元素对高成形性双相钢的退火组织、织构演变、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元素的添加(含硅钢)显微组织明显细化,马氏体含量增多且均匀分布于铁素体晶界处;随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中马氏体含量增加,强度升高,840℃退火时含硅钢抗拉强度达554 MPa,屈服强度为291 MPa,伸长率37.37%,显示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此外,含硅钢大角度晶界数量较高,γ织构增强,其中{111}<112>取向强度达到9.75,使其塑性应变比达到1.47,加工硬化指数达0.215,具有卓越的成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钢 si元素 高成形性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Si混合开关时间延迟及其信号调制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四宝 王盼宝 +1 位作者 王卫 徐殿国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9-1144,共16页
SiC MOSFET和Si IGBT并联构成的混合开关(SiC/Si HyS)结构是一种优化效率和成本的综合解决方案。依靠SiC MOSFET的低导通时间构建Si IGBT的零电压开通和关断,并继承Si IGBT在高负载电流下的低导通损耗特性,从而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为了... SiC MOSFET和Si IGBT并联构成的混合开关(SiC/Si HyS)结构是一种优化效率和成本的综合解决方案。依靠SiC MOSFET的低导通时间构建Si IGBT的零电压开通和关断,并继承Si IGBT在高负载电流下的低导通损耗特性,从而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为了更简单高效地生成SiC/Si HyS的SiC MOSFET和Si IGBT驱动信号,该文提出一种针对最小SiC导通模式的信号调制电路,通过配置对应的RC缓冲电路中的电阻、电容值即可调节控制模式中的四个时间尺度,该方法具有灵活简单等优点。首先,理论分析最小SiC导通模式下的SiC/Si HyS结构损耗分布特性;其次,给出信号调制电路原理并介绍信号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建立RC缓冲电路参数和时间尺度之间的函数方程;最后,基于搭建的SiC/Si HyS硬件平台,在双脉冲测试电路中验证最小SiC导通模式下的SiC/Si HyS损耗特性和所提信号调制电路的有效性,并在1.5 kW两电平逆变器中检验所提信号调制电路的动态运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si IGBT 混合开关 开关损耗 信号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输入对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Fe-3.5%Si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世锋 董日宇 +5 位作者 张朝晖 魏瑛康 王建勇 张亮亮 贾文鹏 王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03-109,共7页
Fe-Si合金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低材料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电机铁芯制造。电子束选区熔化(Selective electron beam melting,SEBM)是一种具有高预热温度、高能量利用率、高功率密度、和低残余应力等优点的增材制造技术,特别适合难熔、脆性... Fe-Si合金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低材料成本,被广泛应用于电机铁芯制造。电子束选区熔化(Selective electron beam melting,SEBM)是一种具有高预热温度、高能量利用率、高功率密度、和低残余应力等优点的增材制造技术,特别适合难熔、脆性金属材料的直接成形。本工作采用SEBM成形Fe-3.5%Si合金(质量分数),探究了能量密度(E)对试样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的增加粉末逐渐完全熔化,打印过程的缺陷如孔隙、未熔粉末等减少,在E大于180 J/m时孔隙率降低到1%以下。晶粒尺寸与能量输入高度相关,随着E增加试样的平均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晶粒尺寸减小的原因是能量输入过高导致Marangoni效应加剧增加了形核位点,平均晶粒尺寸在E等于180 J/m时达到最大,为161μm。平行于打印方向(BD)柱状晶明显长大。在E等于140 J/m时,垂直于BD方向形成立方织构({100}〈001〉)强度为4.71。随着E的增加,试样λ纤维织构强度减弱,择优取向由{100}面逐渐转移至{110}面。试样矫顽力(Hc)与晶粒尺寸呈明显负相关,Hc随E增加呈先减小后变大趋势,在E等于180 J/m时,即平均晶粒尺寸最大时Hc达到最小值1.07 O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FE-si合金 组织 织构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开关时序与驱动电压自主协同调控的SiC/Si混合开关驱动电路 被引量:2
6
作者 肖标 郭祺 +2 位作者 涂春鸣 肖凡 龙柳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7-1128,共12页
由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与Si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并联组成的SiC/Si混合开关(SiC/Si HyS)因兼具低损耗与低成本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HyS研究主要关注于如何改变内部开关时序这一可调参数来优化其损耗或... 由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与Si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并联组成的SiC/Si混合开关(SiC/Si HyS)因兼具低损耗与低成本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HyS研究主要关注于如何改变内部开关时序这一可调参数来优化其损耗或可靠性,调控参数单一且尚未兼顾损耗和可靠性的整体优化,考虑多调控参数的HyS集成驱动电路更是极为缺乏。首先,该文在充分挖掘开关时序、驱动电压等多调控参数对HyS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开关时序与驱动电压自主协同调控的HyS驱动电路软硬件架构设计方法,所提驱动电路不仅能为HyS提供由不同开关时序与驱动电压组成的三种开关模式,而且能根据负载电流水平实现开关时序与驱动电压的自主协同调控。其次,搭建基于所提驱动电路的HyS型单相逆变器,验证了所提驱动电路的有效性。最后,从逆变器效率、驱动电路功率损耗以及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所提驱动电路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混合开关 开关时序 驱动电压 协同控制 驱动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IGBT与SiCFET并联的新型混合器件特性解析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梓贤 涂春鸣 +3 位作者 肖标 郭祺 肖凡 龙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对由SiC FET与Si IGBT并联组成的新型混合器件(HY_F)开展研究。首先,分析HY_F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搭建HY_F的导通损耗模型、开通损耗模型以及关断损耗模型。其次,基于混合器件的仿真模型,分析HY_F与传统Si IGBT/SiC MOSFET混合器件(... 对由SiC FET与Si IGBT并联组成的新型混合器件(HY_F)开展研究。首先,分析HY_F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搭建HY_F的导通损耗模型、开通损耗模型以及关断损耗模型。其次,基于混合器件的仿真模型,分析HY_F与传统Si IGBT/SiC MOSFET混合器件(HY_M)在不同额定电流等级下损耗与成本的优劣势。仿真结果表明,当额定电流为较小(15 A)时,HY_M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更低的损耗;混合器件在额定电流较大(25 A、40 A)时,HY_F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低的损耗。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siC混合器件 siCMOSFET siIGBT siCFET 损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含量对316L不锈钢激光熔覆层凝固行为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古青 包海斌 +5 位作者 王永强 冯敏敏 董刚 尤涵潇 杨高林 姚建华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175,共9页
目的研究Si元素含量对316L不锈钢激光熔覆层凝固行为和显微组织的影响。方法利用LDF400-2000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和ABB机械手组成的激光熔覆系统,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Si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1.6%的316L激光熔覆层。使用金相... 目的研究Si元素含量对316L不锈钢激光熔覆层凝固行为和显微组织的影响。方法利用LDF400-2000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和ABB机械手组成的激光熔覆系统,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Si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1.6%的316L激光熔覆层。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和维氏硬度计,分别从激光束扫描方向(SD)和切向(TD)分析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晶粒取向、织构和显微硬度。结果在SD方向,0.8%-Si熔覆层的中下部晶粒呈垂直于底部界面的柱状生长趋势,而顶部晶粒则呈胞状,1.6%-Si熔覆层晶粒的生长模式与0.8%-Si熔覆层类似,但取向更随机。在TD方向,0.8%-Si熔覆层晶粒呈外延状,取向为<100>方向,而1.6%-Si熔覆层则为<111>方向。与0.8%-Si熔覆层相比,1.6%-Si熔覆层内小角度晶界占比更高,超过了50%,在晶粒内部可见被位错缠绕的亚微米颗粒,其硬度也从0.8%-Si熔覆层的199.7HV0.3提升到212.2HV0.3。结论Si元素的含量对激光熔覆316L凝固行为和组织有着显著影响,改变了熔覆层的凝固模式,使组织结构由粗大外延生长的树枝晶转变为沿温度梯度方向生长的细小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si元素 316L 凝固组织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TiB_(2)/Al-xSi-4.5C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9
作者 梁艳峰 刘逍恂 +1 位作者 夏峰 郭巧琴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7,共6页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 根据TiB_(2)与TiC原位粒子的形成温区,设计粒子的原位反应路径,在铸造Al-xSi-4.5Cu(x=7,2,18,wt%)合金熔体内成功制备TiB_(2)与TiC双相粒子。借助OM、SEM、EDS等方法观察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并测试其维氏硬度,探究基体合金中Si含量对原位TiB_(2)与TiC粒子分布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Si含量的复合材料均可以通过原位自生法获得微纳米尺度的TiB_(2)与TiC双相粒子,但随着Si含量增加,原位粒子在Si相附近团聚加剧;当Si含量为12wt%时,复合材料硬度达到极值,为173.56 HV;当Si含量增加到18wt%时,TiC粒子发生失稳分解,导致了复合材料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合金 AL基复合材料 TIC TiB_(2) 原位自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加工及T6处理对Al-Si-Fe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陈胜迁 郑志斌 +2 位作者 宋新华 唐辉 杨壹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176,共9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伸测试等研究了搅拌摩擦加工及T6处理对Al-Si-Fe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搅拌摩擦加工后,合金中的富铁相和共晶硅由粗大的板条状转变成细小的颗粒状和短棒状。其中,富铁相的平均长...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伸测试等研究了搅拌摩擦加工及T6处理对Al-Si-Fe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搅拌摩擦加工后,合金中的富铁相和共晶硅由粗大的板条状转变成细小的颗粒状和短棒状。其中,富铁相的平均长度和长径比分别降低了96.5%和81.5%,细化效果优于共晶硅。T6处理后,富铁相和共晶硅发生了明显的圆整化和球化,基本消除了尖角、平直等轮廓,形状系数进一步提高。同时,富铁相中的Fe/Si比例降低,促进了富铁相类型的转变。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富铁相和共晶硅的长径比均略有降低,而富铁相的面积分数和长度略有降低,这是Fe、Si在基体中的溶解造成的。T6处理后,合金的强度显著提高,但塑性降低。当固溶时间为3 h时,合金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300 MPa、230 MPa和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加工 AL-si-FE合金 富铁相 微观组织演变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i对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复合凝胶材料的水化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文彬 许晔 +4 位作者 李中林 彭彪 王露森 王胜杰 李义兵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粉煤灰-高炉矿粉三元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后采用XRD、SEM、EDS、FTIR、TG等微观结构表征,测试分析了不同Ca/Si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结果表明,最佳Ca/Si=1.1的条件下,采用SiO_(2)/Na_(2)O=1、水玻璃用量10%、水胶比0.5时,固化28 d后抗压强度达到62.2 MPa,且胶凝材料中As、Pb、Cd、Cr、Ni、Zn的浸出浓度均符合国家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合适的Ca/Si可充分促进内部钙、硅、铝元素的水化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凝结时间,提高流动度,给予足够时间以促进硅酸盐、铝硅酸盐与钙的充分反应,生成足够足量的胶凝产物,提高材料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 复合胶凝材料 碱激发 水化机理 毒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50% Si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2
作者 牛秋林 张深圳 +3 位作者 荆露 戎杰 邱新义 李鹏南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滑动载荷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当载荷超过50 N时,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转变为“磨粒磨损+剥层磨损”。低滑动速度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磨粒磨损”;随着滑动速度的提高,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变为剥层磨损。同时,硬质合金球表面主要产生划痕、粘结、剥落等磨损特征,磨损机制为粘结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Al-50%si合金 干摩擦磨损 摩擦系数 剥层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明 许晓颖 +4 位作者 赵拓 周航 马乐嘉 杨家瑞 杨坤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5,共7页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 针对Ca-B-Si-O玻璃与Ca_(x)Mg_(1−x)TiO_(3)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低温烧结制备了中介电常数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系LTCC材料,重点研究了Ca-B-Si-O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的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a_(x)Mg_(1−x)TiO_(3)组成与含量对Ca-B-Si-O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热性能、介电性能有较大影响,适量添加Ca_(x)Mg_(1−x)TiO_(3)可以抑制玻璃析出方石英晶体,而且有利于改善玻璃/陶瓷材料的烧结致密性与介电性能,通过调整x值(摩尔分数x=0.5~1.0)可获得介电性能优良的玻璃/Ca_(x)Mg_(1−x)TiO_(3)材料。Ca-B-Si-O玻璃/CaTiO_(3)材料于875℃烧结试样的综合性能最好,复合材料显微结构致密,ρ为3.17 g·cm^(−3),7 GHz下ε_(r)达到25.18,tanδ为0.0009,满足LTCC材料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si-O玻璃 Ca_(x)Mg_(1−x)TiO_(3) 低温烧结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Eu对Al-Mg-Si-Fe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陈海燕 潘美诗 +3 位作者 邓权威 龙协 黄小汉 王超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开发具有高强和高导电、导热特性的铝合金,是实现铝合金材料在电气电子、散热工业应用的关键。针对这些需求,系统研究Al-Mg-Si-Fe合金中加入微量Eu对真空压铸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5%~0.25%(质量分数,下同)Eu的合... 开发具有高强和高导电、导热特性的铝合金,是实现铝合金材料在电气电子、散热工业应用的关键。针对这些需求,系统研究Al-Mg-Si-Fe合金中加入微量Eu对真空压铸制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05%~0.25%(质量分数,下同)Eu的合金变质效果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其中加入量为0.15%合金时晶粒明显被细化,脆性(FeSiAl)共晶相和长板状共晶Si的析出被抑制,同时减少Mg在铝基体中固溶度,降低合金的晶格畸变,导致合金的力学性能、导电和导热性能同时获得改善。Al-Mg-Si-Fe-0.15Eu合金的导热系数为68.50 mm^(2)/s,导电率为51.4%ICAS,抗拉强度为148 MPa,伸长率达到16.20%。与原始Al-Mg-Si-Fe铸态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12.50 mm^(2)/s,导电率提高了1.4%ICAS,抗拉强度提高了20 MPa,伸长率增加了5.4%,合金拉伸断口形貌从准解理断裂变为韧性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Mg-si-Fe铝合金 稀土变质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CO在C_(21)Si上的吸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玲 尹成斌 +4 位作者 杨蕾 雷声 马贝贝 赵德永 王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6,共5页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单个CO分子分别在C_(21)Si上的吸附.由于结构中含有21个C原子以及引入一个Si原子,命名为(C_(21)Si).计算了体系中最稳定的几何结构、吸附能、吸附高度和态密度,研究了吸附的CO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单个CO分子分别在C_(21)Si上的吸附.由于结构中含有21个C原子以及引入一个Si原子,命名为(C_(21)Si).计算了体系中最稳定的几何结构、吸附能、吸附高度和态密度,研究了吸附的CO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当CO放置在C_(21)Si上吸附时,C原子靠近吸附优于O原子靠近时的吸附,吸附能分别为-0.86 eV和-0.36 eV,当O原子靠近吸时二者之间的吸附反应较弱,为物理吸附.C原子靠近时的吸附高度小,吸附反应更强,为化学吸附.根据态密度轨道之间的杂化程度,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吸附反应,相较于O原子靠近吸附,基底对C原子靠近时的吸附能力更强,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1)si 第一性原理 CO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铸造浇注温度对Al-Si-Cu-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孙喜梅 王治民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进行了Al-Si-Cu-Mg合金不同浇注温度的挤压铸造试验,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密度测试、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浇注温度对挤压铸造合金组织、密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Al-Si-Cu-Mg合金中的二次枝晶臂间距先减小后增... 进行了Al-Si-Cu-Mg合金不同浇注温度的挤压铸造试验,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密度测试、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浇注温度对挤压铸造合金组织、密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Al-Si-Cu-Mg合金中的二次枝晶臂间距先减小后增加,710℃浇注的合金的二次枝晶臂间距最小,为16.9μm。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挤压铸造合金的密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710℃浇注的Al-Si-Cu-Mg合金的密度最高,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合金 挤压铸造 浇注温度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热处理对Mg-x Zn-0.3La-0.3Si镁合金组织的影响
17
作者 黄晓锋 贺光亮 +3 位作者 陈宣宇 张鑫涛 陶伟 何丹丹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等温热处理法对Mg-9Zn-0.3La-0.3Si合金进行不同时间与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研究了保温温度与保温时间对Mg-9Zn-0.3La-0.3Si合金非枝晶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分析非枝晶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等温热处理可以将Mg-9Zn-0.3La-0.3Si合金铸... 采用等温热处理法对Mg-9Zn-0.3La-0.3Si合金进行不同时间与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研究了保温温度与保温时间对Mg-9Zn-0.3La-0.3Si合金非枝晶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分析非枝晶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等温热处理可以将Mg-9Zn-0.3La-0.3Si合金铸态枝晶组织转变为球状的非枝晶颗粒组织.合金在585℃保温30 min时获得的非枝晶组织最为理想,其固相率、形状因子和颗粒平均尺寸分别为74%、1.32及63.59μm.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或保温温度的增加,非枝晶颗粒平均尺寸和形状因子先减小后增大,非枝晶组织的固相率持续降低.非枝晶组织演变主要分为初始粗化、枝晶熔断和晶粒球化、颗粒合并及熟化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La-si镁合金 半固态 等温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对Si-C/Li电池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彭龙贵 刘心毅 +2 位作者 李梦鸽 刘安妮 谭一兵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166,172,共7页
采用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TMSB)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研究对Si-C/Li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负极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电解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TMSB,Si-C/Li电池在0.2 C的电流下充放电100次后,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24.7%。利用X射线... 采用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TMSB)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研究对Si-C/Li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负极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电解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TMSB,Si-C/Li电池在0.2 C的电流下充放电100次后,电池容量保持率提升24.7%。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循环后的硅基负极进行界面表征,证实了TMSB添加剂有助于在硅基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抑制电解液分解,有效提升了硅基负极的界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材料 电解液添加剂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三(三甲基硅基)硼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C导通比例与开关频率协同调控的Si/SiC混合器件综合热管理方法
19
作者 韩硕 涂春鸣 +3 位作者 龙柳 肖凡 肖标 郭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241-5254,I0026,共15页
SiC MOSFET和Si IGBT并联构成的Si/SiC混合器件(Si/SiC HyS)有效结合了Si IGBT的大载流能力、低成本与SiC MOSFET的高频、低开关损耗优势,突破了单一器件的性能桎梏。然而,非平稳工况下Si/SiC HyS内部结温波动分布不均衡,存在SiC MOSFE... SiC MOSFET和Si IGBT并联构成的Si/SiC混合器件(Si/SiC HyS)有效结合了Si IGBT的大载流能力、低成本与SiC MOSFET的高频、低开关损耗优势,突破了单一器件的性能桎梏。然而,非平稳工况下Si/SiC HyS内部结温波动分布不均衡,存在SiC MOSFET老化过速的问题。目前,针对Si/SiC HyS的热管理策略研究鲜有报道,而变开关频率作为单一器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温调节方法,难以调节Si/SiC HyS内部的结温差异,导致Si IGBT热容量利用率较低。考虑到SiC导通比例可利用Si IGBT的结温调节空间来降低SiC MOSFET的热应力,从多层级热管理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SiC导通比例DSiC与开关频率f协同调控的Si/SiC HyS综合热管理方法。所提热管理方法根据设定的结温波动阈值,对开关频率和SiC导通比例的目标参数域进行全面刻画,并实现f-DSiC参数的最短调节路径规划,最终将SiC MOSFET和Si IGBT结温波动平滑至同一阈值以内。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变开关频率方法,采用所提综合热管理方法的Si/SiC HyS最大结温波动降低了24.31%,且任一负载波动下SiC MOSFET和Si IGBT的结温波动均被平滑至同一阈值以内,显著提高了Si/SiC HyS的整体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siC混合器件 热管理方法 开关频率 siC导通比例 结温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环境下Si/N-DLC涂层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润滑机理
20
作者 冯海燕 丁佳晴 +8 位作者 刘政宇 魏徐兵 陈赞 卢诗琪 尹萍妹 陈凯 张德坤 张广安 李晓伟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64,共18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SiH4/N2流量比条件下沉积了Si/N-DLC涂层,研究了涂层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在油田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对SiH4/N2流量比的依赖性,重点分析了润滑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N-DLC涂...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不同SiH4/N2流量比条件下沉积了Si/N-DLC涂层,研究了涂层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在油田环境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对SiH4/N2流量比的依赖性,重点分析了润滑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N-DLC涂层表面光滑[粗糙度(Ra)<2.00 nm],无微观缺陷和裂纹.随SiH_(4)/N_(2)流量比的减小,涂层中Si原子分数逐渐减小(6.98%~0.00%),N原子分数逐渐增加(0.00%~6.37%),涂层结构由sp3向sp2转变,导致硬度和弹性模量整体降低,而韧性和结合力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油田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先增强后减弱,其中Si60/N40涂层体系展现出最优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低至0.024,磨损率低至1.80×10^(-8)mm^(3)/(N·m)(超低磨损),其润滑机理归因于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形成.在混合润滑状态下,涂层表面液体膜和磨斑表面石墨化转移膜协同作用,不仅使摩擦剪切面发生转移,而且可有效阻碍摩擦界面的物质转移(进一步磨损),从而显著降低了涂层摩擦系数并提高了耐磨性.相比之下,较高和较低SiH4/N2流量比下制备的涂层的磨损机制分别由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主导,磨损率较高甚至失效,相关结果为推动DLC涂层在油田环境下摩擦磨损防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DLC涂层 siH_(4)/N_(2)流量比 油田环境 超低磨损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