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2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with Newtonian heating 被引量:6
1
作者 S.A.Shehzad T.Hayat +1 位作者 M.S.Alhuthali S.Asgh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28-1433,共6页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in the presence of Newtonian heating is investigated. Flow is caused by a bidirectional stretching surface. Series solution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in the presence of Newtonian heating is investigated. Flow is caused by a bidirectional stretching surface. Series solution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ields. Convergence of series solutions is ensured graphically and numerically. The variations of key parameters on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Constructed series solu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olutions in the limiting case and an excellent agreement is noticed. Nusselt numbers are computed with and without magnetic field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Nusselt number decrease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flow Jeffrey fluid Newtonian he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heat source 被引量:1
2
作者 T.Hayat M.Bilal Ashraf +1 位作者 A.Alsaedi S.A.Shehz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17-726,共10页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ere addressed.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r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ere addressed.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rmal buoyancy effects were accoun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nalysis were explored. Series solutions of the resulting problem were developed. Effects of mixed convection,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parameter and Biot numbers on the dimensionless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were illustrated graphically. Numerical values of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for all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rmal and concentration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es are decreasing functions of stretching ratio. Variations of mixed convection parameter and concentration buoyancy parameter on the velocity profiles and associated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es are enhanced. Velocity profiles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cas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 while they reduce for heat absorption. Heat transfer Biot number increases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and temperature. Also concentr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boundary layer are enhanced with an increase in mass transfer Biot number. The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have quite similar behaviors for increasing values of mixed convection parameter, concentration buoyancy parameter and Deborah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well fluid mixed convection convective conditions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对油水两相螺旋流场的影响
3
作者 徐保蕊 贾耀崇 +3 位作者 张晓光 赵立新 蒋明虎 赵珊珊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0,76,共8页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具有减缓入口流体冲击流场和增强离散相聚结效果的双重作用。为研究不同进液结构对螺旋分离器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5种进液方式和8种稳流结构下螺旋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压降场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特点。结...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具有减缓入口流体冲击流场和增强离散相聚结效果的双重作用。为研究不同进液结构对螺旋分离器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5种进液方式和8种稳流结构下螺旋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压降场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入口管段各进液结构对其速度场影响明显,在螺旋管段之后速度场分布趋于相同,速度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切向和侧向进液结构的压降相对较高,在螺旋管段之后压降趋于稳定;各进液方式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稳定,变化率在2%之内;随着稳流结构高度的增加,分离器内压降有增大趋势;在稳流结构高度与主直径相等时,分离器的分离效果最好。通过对比分析,在长螺旋流道导流后,入口管段的结构形式对螺旋管段和出口管段的速度场分布、压降、分离效率影响较小,体现出入口结构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该特点对螺旋分离器未来实际应用中适应各种复杂工作环境和井下等特殊工作空间条件是非常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分离器 进液结构 油水分离 螺旋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翼型小迎角阻力控制实验研究
4
作者 阳鹏宇 张鑫 +3 位作者 左峥瑜 马志明 李昌 张秋云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3-1053,共11页
以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低雷诺数下的气动性能为背景,以GAW-1翼型为研究对象,以对称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采用测力与测压相结合的方法,在0.5 m×0.6 m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下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研究... 以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低雷诺数下的气动性能为背景,以GAW-1翼型为研究对象,以对称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采用测力与测压相结合的方法,在0.5 m×0.6 m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下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研究,辨析了阻力反常变化的产生机制,探索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机理.翼型弦长为160 mm,实验雷诺数为8.3×10^(4)和1.56×10^(5).结果表明:(1)施加激励前,当雷诺数为8.3×10^(4)时,翼型升力出现了非线性变化,阻力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反常情况.在较大迎角范围内,翼型绕流流场保持了完全层流分离形态,随后发生了从完全层流分离向后缘附着的快速过渡.这种流动形态的变化成为升力非线性和阻力反常变化的主要机制;当雷诺数为1.56×10^(5)时,翼型升阻特性的变化趋于正常;(2)施加激励后,等离子体促进层流分离剪切层失稳,使完全层流分离形态在较小迎角下转变为后缘附着形态,有效改善翼型低雷诺数小迎角的升阻力特性,将升阻比最大提高了87.9%.研究结果为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气动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层流分离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5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大流量气液自动分离釜仿真及试验
6
作者 魏航信 刘天乔 +1 位作者 李博 雷宽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0,共6页
在水平井压裂作业时会产生高压大流量含废气的返排液,分离出废气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滴瞬态碰撞及重力分离机理的复合型气液自动分离釜,包括挡流板、稳流板、折流板捕雾器、互锁式同轴浮筒装置。分析了液滴瞬... 在水平井压裂作业时会产生高压大流量含废气的返排液,分离出废气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滴瞬态碰撞及重力分离机理的复合型气液自动分离釜,包括挡流板、稳流板、折流板捕雾器、互锁式同轴浮筒装置。分析了液滴瞬态碰撞机理,建立了分离釜内部气液多相流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口速度、挡流板倾角、稳流板、捕雾器形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挡流板垂直时分离效率最高;折线形折流板捕雾器对离散相的除雾效率最好;稳流板可提高分离效率,使流动变得稳定;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入口速度越小分离效率越高。最后对样机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分离釜可实现气液自动分离,效率为96.6%,解决了分离效率低及出气口出液、出液口出气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排液 分离釜 多相流 离散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系统水锤防护数值模拟
7
作者 黄伟 廖晨希 +3 位作者 黄鑫 顾平 刘彬 黄梓阳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3,130,共7页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系统在大流量输水期间需开启首部泵站加压供水,形成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如遇事故停泵极易引起管线内水柱分离,产生弥合水锤威胁工程安全。采用特征线法对空气阀、空气阀+末端阀联合、空气阀+末端阀+溢流管联合、空气阀...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系统在大流量输水期间需开启首部泵站加压供水,形成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如遇事故停泵极易引起管线内水柱分离,产生弥合水锤威胁工程安全。采用特征线法对空气阀、空气阀+末端阀联合、空气阀+末端阀+溢流管联合、空气阀+空气阀调压室联合4种水锤防护方案开展水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系统,利用末端阀关闭形成增压波无法有效改善管内负压效果,还可能带来管内最大压力超标问题;利用调压管和空气阀组合的空气阀调压室兼顾了补水和补气功能,与空气阀联合防护对于管内正、负压均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可作为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输水系统的首选防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停泵水锤 水柱分离 空气阀 空气阀调压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接触的发射分离流动与碰撞耦合模型研究
8
作者 谢军虎 张瑜莹 +1 位作者 熊文靖 傅德彬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4,92,共7页
火箭导弹发射分离涉及的气动载荷、多体运动以及接触碰撞是影响发射分离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为采用数值方法分析这类流动运动耦合状态,对基于虚接触的发射分离流动与碰撞耦合模型进行深入研究。耦合模型从瞬态流场数值模型出发,引入考虑... 火箭导弹发射分离涉及的气动载荷、多体运动以及接触碰撞是影响发射分离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为采用数值方法分析这类流动运动耦合状态,对基于虚接触的发射分离流动与碰撞耦合模型进行深入研究。耦合模型从瞬态流场数值模型出发,引入考虑多体六自由度运动(6-DOF)的动力学模型,进而采用虚接触表征的接触动力学模型考察多体接触碰撞载荷,获得多种载荷作用下的物体运动和流动耦合状态。结合应用实例的分析表明,虚接触方法能够有效模拟发射分离的流动、运动以及碰撞耦合状态,可为同类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与分离 瞬态流动 多体运动 虚接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机叶片三维失速模型研究
9
作者 戴丽萍 张泽能 +3 位作者 丛龙福 常宁 詹鹏 王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以PhaeⅥ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对多种工况风力机的流场进行计算,通过反向动量叶素理论方法提取攻角和翼型的三维气动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周速比、实度、攻角、扭角和二维气动参数为输入参数,三维气动参数为输出参数的BP神... 以PhaeⅥ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对多种工况风力机的流场进行计算,通过反向动量叶素理论方法提取攻角和翼型的三维气动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周速比、实度、攻角、扭角和二维气动参数为输入参数,三维气动参数为输出参数的BP神经网络修正模型。所建BP模型预测的升阻力系数同CFD计算所得结果误差在5%以内。将该模型同动量叶素理论相结合对PhaseⅥ风力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可显著提高风力机气动性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气动失速 旋转流动 分离 攻角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形凹槽的压气机级静叶端区流动控制研究
10
作者 吴艳辉 黄令举 +2 位作者 王东 张紫云 王博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100,共13页
为了探寻端壁L形凹槽在压气机级环境下的流动控制效果,本文以单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在静叶机匣上开设L形凹槽,通过数值计算确定其最优设计参数并揭示其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切向槽长度为0.4、宽度为0.2、深度等于0.75时,L形凹... 为了探寻端壁L形凹槽在压气机级环境下的流动控制效果,本文以单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在静叶机匣上开设L形凹槽,通过数值计算确定其最优设计参数并揭示其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切向槽长度为0.4、宽度为0.2、深度等于0.75时,L形凹槽对于压气机级的调控效果最优,其中效率可以提升0.6%、综合裕度提升35.3%。L形凹槽主要流动控制机理为:它产生的流向涡在向下游移动时带走大量低能流体并减小横向压差的干涉,从而抑制角区分离的发展,阻碍尾缘绕流逆向移动的过程,推迟端壁附面层分离的起始位置,削弱横向二次流对反流区的增强作用。最终使总压损失系数减小,静压系数和有效流通面积上升,压气机流动结构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轴流压气机 流动控制 L形凹槽 静叶机匣 角区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收获机多级输送装置机械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向东 尚书旗 +3 位作者 陈明东 郎秀丹 姚文彬 李文乐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5,共8页
针对目前传统马铃薯收获机分离装置存在伤薯率高、筛分率低的问题,通过对马铃薯一级输送装置运动、薯土分离耦合机理和作业过程中马铃薯碰撞损伤的分析,确定了以一级输送装置输送带倾角、运行速度、振幅和振频为试验因素,以筛分效率和... 针对目前传统马铃薯收获机分离装置存在伤薯率高、筛分率低的问题,通过对马铃薯一级输送装置运动、薯土分离耦合机理和作业过程中马铃薯碰撞损伤的分析,确定了以一级输送装置输送带倾角、运行速度、振幅和振频为试验因素,以筛分效率和伤薯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对正交试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的优化求解,确定当输送带倾角24°、升运带运行速度1.4 m/s、振幅27 mm、振频5.9 Hz为装置优化参数进行作业时,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薯土分离效率提高5.859%,伤薯率降低3.738%,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马铃薯收获作业的要求。为解决马铃薯机器挖掘与人工捡拾工作效率不匹配的矛盾,设计了马铃薯升运装车液压系统,分析了二级输送装置驱动马达的压力和流量特性,结果表明:二级输送装置液压回路中安装液压单向限流阀,油路中流量与压力趋于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稳定性,为大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收获机 输送分离装置 液压系统 压力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性能分析
12
作者 李巍巍 邢雷 +4 位作者 蔡萌 蒋明虎 马志权 郭炳乾 关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0,共7页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研究,系统地对不同操作参数下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和油水分离效率进行了分析,包括不同油滴粒径、入口速度及分流比。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油体积分数为4%,油滴粒径为0.7 mm,入口进液速度为6.33 m/s,分流比为30%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在上述工况下,旋流器模拟与试验的分离效率分别达到98.8%和98.0%。数值模拟与试验在油核位置和分离效率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井下油水高效分离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旋流器 油滴粒径 入口速度 分流比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体直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及其流场机制
13
作者 牛宏斌 邱丽 +5 位作者 杨景轩 张忠林 郝晓刚 赵忠凯 阿布里提 官国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67-2376,共10页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 筒体直径是旋风分离器尺寸优化的核心,但关于其对性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了不同结果,且鲜有探讨其流场机制。在控制入口尺寸为145 mm×63 mm,入口气速为27.5 m/s,其他尺寸与筒径成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通过性能测试研究筒径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探索流场机制。结果表明,压降随筒径增加而减小,切向速度的降低是主因。分离效率随筒径增加而先增后减,最佳效率筒径约410 mm。流场分析表明其与以下机制有关:分离器内气流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随着筒径的增加而降低,但轴向速度降幅更大,且在大筒径中产生滞留现象,二者共同作用使内旋流对微小颗粒的二次分离能力随筒径增加而提高,返混逃逸率因此降低。筒径增大后,上行流区域扩张,排气管口较强的径向汇流对上行流产生影响,造成颗粒短路逃逸的同时也加剧了内旋流所持颗粒的逃逸,逃逸量随筒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最佳筒径处最低。增大筒径会使得排气管外形成上行流屏障,颗粒短路逃逸难度增大,但过分增加筒径会造成短路流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筒体直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返混锥对旋风分离器内旋转流的稳流与截止作用
14
作者 陈敏 魏浩然 +2 位作者 王江云 孙永森 王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3-793,共11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的旋风分离器进行气相流场的模拟计算,考察了其排尘口附近速度、压力以及涡旋的分布特点,得到了能够有效截止并稳定旋转流的防返混锥参数。结果表明:灰斗段安装防返混锥能很好地规整旋风分离器内流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小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对旋转流截止作用弱,无法降低灰斗段旋流强度,但对上行流起到破涡作用,减弱轴向速度滞留;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大于排尘口内旋流尺寸时,截止作用强,旋转流被固定在防返混锥表面,灰斗段旋流强度和涡旋能量降低,轴向速度滞留得到增强;防返混锥底面直径继续增大,各流场参数变化不大,灰斗段静压升高明显,切向速度峰值位置转移至下行流区;较佳的防返混锥底面直径应为排尘口直径的0.4~0.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数值模拟 防返混锥 旋转流 截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乙烯和高压聚乙烯混合物的减压分离过程建模方法
15
作者 尤潇楠 范小强 +2 位作者 杨遥 王靖岱 阳永荣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5-706,共12页
超临界乙烯和高压聚乙烯混合物的减压分离过程涉及超临界乙烯与多分散性聚乙烯的复杂两相流动和相变传质过程,现有模型不仅缺少有效的数据验证,而且并不具备准确预测多分散性聚乙烯蜡分子量分布的能力。因此,首先对高压聚乙烯及其聚乙... 超临界乙烯和高压聚乙烯混合物的减压分离过程涉及超临界乙烯与多分散性聚乙烯的复杂两相流动和相变传质过程,现有模型不仅缺少有效的数据验证,而且并不具备准确预测多分散性聚乙烯蜡分子量分布的能力。因此,首先对高压聚乙烯及其聚乙烯蜡的分子链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然后根据分离机理提出了一种预测高压分离器气相出口聚乙烯蜡流量及其分子量分布的建模策略,最后研究了操作条件对聚乙烯蜡产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不仅可为高压聚乙烯分离过程的操作优化和产品含蜡量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可以拓展到其他溶液法工艺的聚合物分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聚乙烯 相平衡 减压分离 选择性夹带 模型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论的人类活动对流域各流量组分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渭河流域为例
16
作者 兰甜 杜欣樾 +4 位作者 张洪波 陈永勤 乔西玉 王建昊 朱绪哲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8,共9页
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多源径流组分的非线性影响特征,选取人类活动显著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不同流量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异质性响应。构建融合信息论与多尺度流量组分划分的分析框架,提出综合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不同流... 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多源径流组分的非线性影响特征,选取人类活动显著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不同流量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异质性响应。构建融合信息论与多尺度流量组分划分的分析框架,提出综合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不同流量组分的影响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相关,在渭河干流中上游流域的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对各流量组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在黄土丘陵地区,不同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夜间灯光表征的人类活动对各流量组分的影响最大,反映出城市化驱动下经济活动对不同流量组分产生的显著影响。本研究提高了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识别能力,在应对水资源危机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基流分割 人类活动 信息论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艇斜航水动力及其流场研究
17
作者 聂鹏 程细得 韩琨羽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研究潜艇在斜航工况下的水动力特性对潜艇操纵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雷诺平均RANS(Reynolds Average Navier-Stockes)与分离涡DES(Detached-Eddy Simulation)2种数值方法,对Joubert BB2潜艇在斜航工况下水动力性能及周围流场进行... 研究潜艇在斜航工况下的水动力特性对潜艇操纵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使用雷诺平均RANS(Reynolds Average Navier-Stockes)与分离涡DES(Detached-Eddy Simulation)2种数值方法,对Joubert BB2潜艇在斜航工况下水动力性能及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漂角工况下潜艇所受力、力矩及周围流场,重点关注围壳及尾舵附近流场,探寻漂角变化对潜艇受力及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DES方法计算大漂角工况时误差更小同时流场信息捕捉更加精确。研究结果表明,潜艇大漂角工况下采用DES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潜艇受力及流场,同时对研究潜艇斜航状态下的流动分离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航试验 RANS DES 水动力 流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骤发干旱的径流表征方法
18
作者 王孟浩 江善虎 +2 位作者 任立良 徐俊增 袁山水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82,共11页
现有骤发干旱的研究多从气象或农业干旱角度开展,从地表径流或基流等水文干旱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有限。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游程理论和阈值法构建能够兼顾径流快速衰减和水量亏缺情况的骤发干旱评估方法,进一步应用数字滤波法从径... 现有骤发干旱的研究多从气象或农业干旱角度开展,从地表径流或基流等水文干旱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则较为有限。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游程理论和阈值法构建能够兼顾径流快速衰减和水量亏缺情况的骤发干旱评估方法,进一步应用数字滤波法从径流过程中分离出基流,开展针对基流的骤发干旱识别,补充和丰富现有骤旱研究方法,以赣江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1—2020年基于径流和基流的骤旱事件平均历时分别为8.40和9.92个候,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20.15和24.40%/候;通过关键水文气象要素的验证可以发现,基于径流的骤旱识别方法在捕获骤旱从土壤含水量传递到流域径流过程的初始阶段时更敏感,而基于基流的骤旱识别方法在评估流域水循环中骤旱是否完全消退时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径流 基流分割 干旱评估 阈值方法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差分离的多药号适应性尾架前抛技术
19
作者 王猛 林文琦 +1 位作者 崔青春 韩璇璇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受火炮结构与装药形式等因素影响,尾架与弹丸稳定分离及其前抛已成为后装填迫榴炮无人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但该方面研究尚无资料可以借鉴。为弥补上述空白,提出一种基于压差分离的多药号适应性尾架前抛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应多药号发射... 受火炮结构与装药形式等因素影响,尾架与弹丸稳定分离及其前抛已成为后装填迫榴炮无人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但该方面研究尚无资料可以借鉴。为弥补上述空白,提出一种基于压差分离的多药号适应性尾架前抛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应多药号发射的新型尾架,通过建立内弹道模型、刚强度模型、气体流动模型与尾架脱离模型,深入分析了尾架与弹丸分离的稳定域与非稳定域,并提出了通过孔径调整稳定域的策略,总结了气室孔径、气室压强与尾架脱离位置间相互作用的普适性规律以及该过程中弹丸初速、分离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某后装填迫榴炮举例分析,结果表明:剪切销横截面半径应小于4.27 mm,气室壁厚应大于6.16 mm,可实现多药号尾架前抛的气孔半径应在1.00 mm至2.75 mm,以1.80 mm为界分为1.00 mm至1.80 mm的稳定域和1.80 mm至2.75 mm的非稳定域,且气孔半径越居中,尾架脱离位置的差异性越大。上述研究将为后装填迫榴炮尾架前抛与无人化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架前抛 小孔流动 内弹道 分离稳定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
20
作者 蔡楷楠 陈健勇 +3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气液分离的效果越好,分液效率最高可达到99.74%;“气液分离”可有效调节非共沸工质的组分,经过“气液分离”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会提高;与普通板式冷凝器相比,分液板式冷凝器传热系数提高了5.6%~46.9%,并且与工质流量成反比,与泡点温度成正比;压降降低了12.6%~44.3%,且受工质流量、泡点温度的影响较小,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压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分液冷凝 两相流 传热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