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effect on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令坤 张楠 +3 位作者 蒋丽忠 曾志平 陈格威 国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425-2436,共12页
The vehicle-track-bridge(VTB)elemen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reacted when it wa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Based on the PEER NAG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 vehicle-track-bridge(VTB)elemen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reacted when it was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s.Based on the PEER NAG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base,the spatial analysis model of a vehicle-bridge system was developed,the VTB element was deriv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of train and bridge,and the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 were calculate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girder and pier top displacement,and bending moment of the pier base increase subjected to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ground motion compared to far-field earthquakes,and the greater deformation responses in near-fault shaking are associated with fewer reversed cycles of loading.The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er subjected to a near-fault directivity pulse-like earthquake should be explicitly expressed as the bending moment-rot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pier bas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entrally strengthened hysteretic cycles at some point of the loading time-history curv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amplification of the vertical deflection in the girder's mid-span owing to the high vertical ground motion.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the effect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 should be used to adjust the unconservative amplification constant 2/3 of 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motion ratio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MENT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directivity pulse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earthquake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Analysis and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宝魁 王东升 +2 位作者 李宏男 孙治国 李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component between onshore and offshore motions,the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V/H PGA ratio) and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V/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from the K-NET network and the seafloor earthquake measuring system(SEM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offshore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of onshore motions.The V/H PGA ratio of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at offshore stations is about 50%of the ratio at onshore stations.The V/H for offshore ground motions is lower than that for onshore motions,especially for periods less than 0.8 s.Furthermore,based on the result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offshore recordings in the K-NET,the simplified V/H design equations for offshore motions in minor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are proposed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ground motion vertical component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vertical-to-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al ratio (V/H) vertical-to-horizont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atio (V/H PGA ratio) K-NET network seafloor earthquake measuring system (S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与共享——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4 位作者 刁红旗 刘也 强生银 周宝峰 温瑞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场地条件估计和强震动时程模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此次地震释放地震矩达4.7×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7.05;断层滑动以正断层为主并带有少量的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位移超过了3 m;破裂持续了20多秒,以向北方向破裂传播为主,可能会引起潜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②给出了30弧秒分辨率的V_(S30)分布图和工程场地分类图,震中附近区域场地以Ⅰ类和Ⅱ类为主,东南方向较大区域的V_(S30)介于260~510 m/s;③给出了近场区域(27°30′N~30°00′N、86°18′E~88°36′E)内14996个虚拟观测点的模拟三分量加速度时程,并由实际观测记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水平向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可达1.0 g,0.4、0.2 g等值线近似与Ⅸ、Ⅷ度等震线重合,0.10、0.05 g等值线围合区域略小于Ⅶ、Ⅵ度区范围。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为震中区域各类承灾体的损伤判别、灾害评估和韧性评估等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时程 定日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 区域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场地效应的多点地震动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
5
作者 宋健 潘驭航 +3 位作者 陆朱汐 姬建 张飞 高玉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 地震动引起的边坡土层非线性动力响应可能导致坡体不同位置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不一致,从而对整个滑动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及之后的地震累积永久位移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场地效应对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条分法,通过对不同土条赋予不同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时程,推导出一种考虑场地效应的圆弧和任意形状滑面的多点地震作用下边坡永久位移分析方法。通过与有限差分软件FLAC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合理考虑地震动的场地效应。通过研究不同分布形式的多点地震动及竖向地震动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效应引起的水平地震动放大以及多点地震动不同分布模式会导致整个滑体平均地震惯性力作用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震作用下滑动体沿滑面的永久变形量,竖向地震动对边坡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将方法应用于Lexington土石坝震后变形案例分析,计算得到的坝坡地震永久位移与实际震后观测值相吻合,证明了考虑场地效应的重要性及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边坡稳定性 场地效应 永久位移 极限平衡条分法 多点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岭地震的洛杉矶盆地的地震动盆地效应研究
6
作者 张旭 闫佳琦 +2 位作者 韩春鹏 马春龙 李明宝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西北侧基岩场地为参考场地研究盆地地形对于幅值、持时、仪器烈度及阿里亚斯烈度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并基于考虑路径几何衰减效应的传统谱比法分析盆地不同区域的场地放大作用。结果表明:(1)地震动幅值与阿里亚斯烈度均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但在盆地东南侧边缘又呈小幅回升趋势;(2)盆地东南侧边缘对于持时及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最为显著,呈明显地震动异常区;(3)盆地西北侧边缘的仪器烈度及调查烈度均高于其他区域,呈明显烈度异常区;(4)盆地中部区域各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不存在明显异常,此区域震害也并未被盆地场地放大;(5)造成盆地两侧边缘地震动参数及震害异常区的主要原因为体波与次生面波相长干涉造成的盆地边缘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部分盆地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我国防灾减灾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岭地震 洛杉矶盆地 地震动参数 盆地效应 放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方向性研究
7
作者 刘平 刘川 +5 位作者 陈兴周 王海 魏长刚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 为研究2013年芦山Mw6.8地震Newmark位移的方向性特征,使用震源区近场22个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利用Boore的改进方法对地震动进行投影,分析Newmark位移随方向性变化、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Dn max/Dn min)和卓越方向(θmax)等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Newmark位移随方向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其最大值方向与最小值方向夹角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近似垂直的关系。(2)Dn max/Dn min随着临界加速度(a c)的增大而增大;a c较大时,Dn max/Dn min随断层距的增大逐渐增大;此外,场地类型对Dn max/Dn min也有一定影响。(3)θmax在断层两侧和同震位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断层两端与同震位移方向相关性较弱;θmax与断层走向垂直方向(FN)的相关性不强;此外,θmax不随a c发生显著变化。(4)基于Arias烈度和考虑地震震级的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对考虑方向性的Newmark位移的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Newmark位移 方向性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8
作者 谢旭 庞博 +2 位作者 余刚群 顾泺怡 申永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8-1745,共8页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 为了预测震级超过M7.0的中国台湾省强地震对浙江的影响,根据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省花莲海域的M7.3地震记录,分析地震引起的地震动特性.基于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反演地震波传播的衰减特性,建立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台湾强地震引起的浙江地震动具有长周期卓越的远场地震动特征,且PGA与震中距离的相关性不明显,衰减比较缓慢.根据平均H/V谱比计算得到的经验场地放大与实际场地条件吻合,可以反映场地在低频域的卓越周期和场地放大特性.根据杭绍地区台站的反演计算,得到从中国台湾至浙江的地震波几何衰减均值为1/r0.43,品质因子均值为255.7f0.476.由反演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推测可知,即使中国台湾岛东侧发生接近M7.8的强烈地震,浙江陆地一般场地引发Ⅵ度以上地震强度的可能性很小,普通结构物发生破损震害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地震动 随机格林函数法 地震动模拟 中国台湾地震 地震波衰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型地震动下埋地管道易损性及巨震风险分析
9
作者 韩俊艳 王小强 +3 位作者 申家旭 康安琦 缪惠全 杜修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0-1911,共12页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巨震中实测的12条脉冲型地震动以及12条无脉冲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对连续管道以及球墨铸铁管道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评估其易损性,最后将易损性分析结果与经验统计法得到的失效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埋地管道,脉冲型地震动的作用均会显著增加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概率;相较于连续管道,球墨铸铁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且对脉冲型地震动更加敏感;基于实际震害数据的经验统计结果略小于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的破坏概率,但会显著低估脉冲地震作用下埋地管道的破坏。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埋地管道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可为埋地管道在巨震以及脉冲型地震动下的风险评估以及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 埋地管道 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脉冲型地震动 巨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监控录像估算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以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为例
10
作者 郑怡 杨小林 马海超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了M6.8破坏性地震,震区中的一些监控录像清晰地拍摄到了震害及地震动过程。为了挖掘这些视频所记录的宏观烈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等信息,本研究尝试采用数字视频和音频分析等方法,对其中7个监控录像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1)6个超市所在地的宏观烈度值约为Ⅴ~Ⅶ度;(2)某民用住宅处的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约为20~25 s,并在第7 s时达到峰值;(3)利用建筑金属构件和器皿的响动声,可以间接表征当地强地面运动的主过程。该研究不仅能补充定日地震的宏观烈度和强震动记录,而且能为数智时代下的宏观烈度调查和强震动视觉测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6.8地震 监控录像 音频记录 宏观烈度 强地面运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v_(S30)数据构建及其应用——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
11
作者 张灿 郭红梅 +3 位作者 赵真 鲁长江 张莹 何宗杭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 地下30 m平均剪切波速(v_(S30))作为场地划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国内外建筑和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及局部场地影响的校正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中国地区广泛使用的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提供的v_(S30)数据适用性仍需进一步考证。文章通过四川省地形坡度与浅层平均波速之间的关系以及v_(S30)与浅层平均剪切波速之间的关系,制作四川省v_(S30)数据,并将其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广泛使用的USGS的v_(S30)数据,本研究得到的四川省v_(S30)数据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使用该数据进行场地校正过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结果在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区县的判定上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可以提高日后四川省地震应急产出的准确性,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剪切波速 地震动参数 地震烈度 场地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预测模型评价研究——以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为例
12
作者 张博涵 王宏伟 +1 位作者 任叶飞 温瑞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地震动预测模型(GMM)是利用强震动记录拟合的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函数关系式,可表征强震动参数随震级、距离、场地等因素变化规律,是预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工具。以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的M_(W)7.8、M_(W)7.5地震为例,选用断层距200... 地震动预测模型(GMM)是利用强震动记录拟合的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函数关系式,可表征强震动参数随震级、距离、场地等因素变化规律,是预估强震动参数的有效工具。以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的M_(W)7.8、M_(W)7.5地震为例,选用断层距200 km以内的自由场强震动记录,对比观测值与9个GMM预测值的差异,应用似然函数法和对数似然函数法对GMM进行选择、排序和加权,得到适用于该地区大震的加权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适用于土耳其地区或者包括土耳其的更大区域地震的GMM预测效果较好,验证了GMM具有区域性差异;似然函数法和对数似然函数法对于GMM的选择与排序结果具有一致性;加权预测模型较好地预测了PGA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并且对2次地震短周期反应谱的预测精确性更高;加权预测模型显著降低了2次地震事件间残差的离散性,预测结果更加稳定,说明加权预测模型提供了整体最优的预测结果,预测模型加权方案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预测模型 土耳其地震 似然函数法 对数似然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M_(S)6.8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13
作者 尹晓菲 强生银 +5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6,共20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M_(S)6.8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M_(S)6.8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强地面运动模拟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地震动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14
作者 刘名吉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意大利米兰成功举行,本文综述了此交会议关于地震动模型的相关研究。地震动模型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工具。文中重点介绍了地震动数据库的更新、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发展、地震动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竖向地震动模型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也为地震工程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地震动模型 新进展 地震动数据库 模型的不确定性 竖向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沟S-net台网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
15
作者 谭景阳 颜仕龙 +1 位作者 陈灯红 张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651,共16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研究和评估建筑结构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日本大型海底观测台网S-net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记录,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回归分析构建了日本海沟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研究和评估建筑结构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日本大型海底观测台网S-net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记录,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回归分析构建了日本海沟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了海域和陆地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在反应谱和衰减率上的差异.由于海底台站的埋设方式不同,在模型中将台站按埋设和未埋设进行区分,通过回归分析和参数平滑建立了考虑矩震级、断层距、震源深度、震源类型、水深、沉积层厚度和埋设方式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通过与日本陆地预测模型的比较发现,海域地震动的长周期分量非常丰富,远大于陆域的预测值;在衰减率方面,短周期段低于陆地模型的衰减率.本文建立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可为考虑震源分类的海域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地震动模型 S-net 地震反应谱 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16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数据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秀英 旦增 +3 位作者 赵国存 张国宏 马志霞 陈旭庚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分析此次地震造成严重震害的原因,从地震动的角度,对震中附近100 km范围内地震预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沿断层破裂方向地震动衰减较慢,能量高且集中在很短时间...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分析此次地震造成严重震害的原因,从地震动的角度,对震中附近100 km范围内地震预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沿断层破裂方向地震动衰减较慢,能量高且集中在很短时间内,极易对地表建/构筑物造成破坏;垂直断层/背离断层破裂方向地震动衰减较快,能量较小且比较分散;②地震动的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源自断层破裂方向性效应的影响,历史震例数据表明受方向性效应影响的地震动一般会造成比较严重的震害;③震中附近浅表松散地层对地震动具有放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震害。本文工作可为定日地震的震害认识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震害 地震动数据 地震预警 断层破裂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密集观测记录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18
作者 侯瑞彬 潘逸尘 +2 位作者 董云瑶 付宇廷 刘蒙蒙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受区域构造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强度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构建考虑区域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是提高地震动预测精度并降低预测结果变异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中我国地震烈度... 受区域构造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强度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构建考虑区域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是提高地震动预测精度并降低预测结果变异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中我国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地震预警系统台网观测到的838组密集强震记录,初步研究了此次地震在地震动衰减、场地效应和空间相关性方面的区域性差异,建立了考虑区域性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及空间相关的半变异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包含陇中盆地在内的黄土地区,中短周期地震动的衰减更慢,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衰减更快,陇南和甘南等地区的地震动强度整体更小;黄土场地的放大效应强于非黄土场地的放大效应;定西和武威地区的地震动强度整体更大且空间相关性更强,地震动参数的相关系数随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但在西宁和临夏等地区,地震动参数的空间相关性较弱。所得结果可为该地震区区域性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动衰减 场地效应 空间相关性 区域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参数快速估算
19
作者 赵庆旭 荣棉水 +3 位作者 张斌 王继鑫 孔小山 李小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9-983,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算地震动参数模型CRAQuake对定日6.8级地震的震级、仪器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并行估算和分析,并验证模型性能和积累震例经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输入3s地震波时,SeismNet即可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为6.17级,且随着地震波时长的增加,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与编目震级逐渐接近;2)在仪器烈度估算方面,当SeismNet输入8~10s的地震波时,能够输出与烈度速报比较一致的结果,且输入6s及以上地震波时,无误报或漏报现象;3)CRAQuake估算的地震动参数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在数秒内给出相对可靠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驱动的估算模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显著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准确性。文中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表明数据驱动方法能为大地震应急提供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数据驱动模型 震级 仪器烈度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4.5地震不对称高陡谷坡地震动响应
20
作者 宋华英 王运生 +3 位作者 贺建先 杜勇江 唐涛 吴昊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71,共7页
基于2023年四川泸定M_(S)4.5地震实测地震动数据,开展不对称斜坡时频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位于右岸1^(#)监测点的PGA放大系数最大,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为3.16~15.08、4.37;2)Arias强度右岸最大值为2.24 cm/s,左岸最大值为0.79 cm/s,... 基于2023年四川泸定M_(S)4.5地震实测地震动数据,开展不对称斜坡时频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位于右岸1^(#)监测点的PGA放大系数最大,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为3.16~15.08、4.37;2)Arias强度右岸最大值为2.24 cm/s,左岸最大值为0.79 cm/s,说明右岸地震动响应能量更强;3)斜坡右岸监测点的卓越频率为2~9 Hz,左岸卓越频率为2~17 Hz,地震幅值所呈现出来的能量在水平向比竖直向更为集中。地震动响应在不对称高陡谷坡右岸凸出半岛状斜坡地形比直线形斜坡更为强烈,高位覆盖层的存在会增强地震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4.5地震 地形放大效应 希尔伯特-黄变换 斜坡地震动 高陡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